浅谈侵华战争与人口资源
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说到侵华战争,我们首先来看看日本侵华以前的国内的基本情况。
日本是四面环水的岛国,国家的资源匮乏,民族单一,人后很少。
1923年的日本大地震,日本政府为转移人民对政府的反对,为了达到个人的利益,于是就在学校、工人、军队开始训练刺杀演戏和学习武士道精神,并且有大量的征兵服兵役。
我觉得日本之所以会发起罪恶的侵华战争,与其国内以及世界因素是分不开的。
其一,日本是一个岛国,岛内资源贫乏,而中国地大物博,可以作为原料地和倾销地,加上一战战败,国内经济政治局面都十分紧张。
其二,实际范围内的经济危机降临,国内无法平衡解决只能对外扩张。
其三,日本作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国家自身极具优势,而且加上自身军国主义的特点,都注定其必须走殖民扩张的道路。
在写这篇文章以前,我还只是知道日本侵华开始是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但是经过在网上的查阅知道,其实早在1874年日本便开始侵占台湾岛(当时的琉球),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专条》,赔偿日军50万两白银。
在874年日本便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大肆的杀戮并且打砸抢烧,逼着孱弱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可气,可恨!让我感到最为气愤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当时清政府的海军配置比日本也差不了哪去,但是就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懦弱,在1894年9月,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中国北洋舰队,击沉4艘军舰。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及全船250人,“定远”号管带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壮烈牺牲。
这还不算,当时李鸿章命令中国海军全部退回威海卫,从而让日本掌握了制海权,知道日军从水陆两路攻驻威海卫的中国海军,从而使清政府海军全军覆灭,从而也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埋下了伏笔。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彼此的最惠国待遇;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增辟通商口岸。
日军侵华的根源与历史-35页文档资料
三、日本侵华的人口根源
三、日本侵华的人口根源
三、日本侵华的人口根源
四、日本侵华的思想根源
在诸多侵华的历史根源中,日本思想界"脱 亚论"的思想根源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所谓" 脱亚论",就是指由已经通过明治维新而发 展起来的日本通过武力帮助中国、朝鲜等 其它亚洲国家"摆脱亚洲之陋习",走上资本 主义的道路,"共兴亚洲"的思想言论。
二十一条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 或租借他国。
②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居住、往来、经营工 商业及开矿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 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
③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 开采。
④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 ⑤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
《马关条约》
失利,2月11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 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 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 《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 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继马关条约的协定清政府须向日本赔款两亿两白银并割让 辽东、台湾、澎湖三地给日本!值得注意的是:后来中国 政府又以4000万两白银的价钱在俄罗斯的干涉下从日本手 里赎回了辽东地区.
三、日本侵华的人口根源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有三千余万人口,其后 三十年增加了一倍达到六千万,每年人口增加近 百万。 而日本是一个小岛国,耕地狭小,矿物资源不足, 人口增长过多过快成了动摇日本国策根基的大问 题。在不可能实行海外移民的情况下,日本积极 开发朝鲜和台湾。因此,满洲问题在日本人的生 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大,侵华灭亡中国也成了解 决日本人口膨胀的企图和幻想。
南京大屠杀战争对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南京大屠杀战争对经济与发展的影响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这一事件是在日本军队占领中国南京时期发生的,估计有数十万人被残忍地杀害和虐待。
除了对人民的人道主义影响之外,南京大屠杀也对中国的经济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南京大屠杀对经济与发展方面的影响,旨在理解这场惨绝人寰的事件对中国的长期影响。
一、人力资源的流失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战争期间,大量的人口遭到杀害,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流失。
在南京陷落之前,这座城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大规模的屠杀让南京失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和专业人员,这对南京的重建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巨大的人力资源缺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这进一步延缓了南京的经济复苏和发展。
二、经济基础的崩溃南京大屠杀对南京的经济基础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日军在南京期间实施了大规模的掠夺和破坏。
大量的财产被洗劫一空,工厂和商业设施被烧毁。
这不仅导致了南京市民的财产损失和生活困境,也破坏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重建经济基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南京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才能够重建起破碎的经济体系。
三、心理创伤和社会动荡南京大屠杀的恶劣情节对幸存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许多人组成了失去家庭和亲人的家庭。
这使得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很难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
同时,对这场战争罪行的争议也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动荡。
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和道德价值观都受到了打击,这进一步延缓了南京及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
四、国际形象受损南京大屠杀的揭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这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这一事件让世界对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暴行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引发了对日本侵略行为的愤怒和抵制。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依赖于国际合作和投资,南京大屠杀所带来的国际声誉危机对中国的经济与发展造成了重大挑战。
五、历史记忆与反思南京大屠杀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记忆,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
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_调研报告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解放、捍卫国家独立的一场伟大全民族抗战。
抗战八年,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并最终与世界反法西斯正义力量一起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逐日寇出国门,挽民族免灭绝,奠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
但中国人民也为此伟大胜利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失,人口损失即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们经过长达四年时间的研究,利用战争期间及战争胜利后形成的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对国民政府权辖区域内×××、江西、×××、湖南、福建、河南、云南、贵州等省,以及陕甘宁地区、国民政府部分中央部会机关、南洋华侨等方面的战时人口损失情况进行了分别的考察,并结合利用相关资料对部分省区的战时人口损失数目进行增补及重新核算,对中国×××抗战人口损失进行了分析、核算及对×××以及含晋冀察绥热辽在内的华北地区的人口直接损失数目予以分析,对包括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部队、国民党军队等在内中国抗日官兵的战时伤亡统计,并对相关数目进行核算;还对×××、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广东、东北地区等部分省区以及强制劳工、伪军、台籍日军士兵等方面的人口伤亡损失,运用若干法则进行估算或估计,构建了汇总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总体估计最低限数的具体的数据基础。
并经过利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结合民国时期人口发展相关指数,对1937年及1945年中国人口实际保有的可能数进行了逆测,并由此做出中国抗战时期人口损失的总体估计。
经过上列各项基础研究工作,得出有关中国抗战时期人口损失的初步研究结论: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可累计之估计数为206xxxx人,合可累计之战争直接伤残人口,军民伤亡最低限为348xxxx人;同时,我们认为,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应在410xxxx上,合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战争直接给中国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450xxxx人;而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应在500xxxx人以上。
日本侵华战争根源之浅析
我相信世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果支配,人们常说的突然事件,其实也是有其因果支配,只是来得突然,未有心理及时间上的准备罢了。
中日之间的战争既在日人的掌控之中,也出乎国人的意料之外。
中国史学界一直把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认定为日人侵华的全面开始,所以民间上到八十岁的长者,下到两三岁学语顽童,都知道八年抗战。
但日人学界却有中日十五年战争之说,从时间的差距中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日本人为何要侵华?其实日本人这一阴谋已酝酿百年之久,非一朝一夕之功。
先取高丽,琉球、再图支那,是日人几百年来的既定国策。
他们用几百年的时间去策划实施,并且一步一步去实现个人认为,日人侵华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要因数。
日本方面必然性1、自然环境日本列岛位于亚欧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接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
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
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
东京地区的高楼在地震中悉数毁掉。
东京等地有许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精品之作在地震中化为一堆废墟,全国约有1/20的财产在地震中被大自然毁坏,人员伤亡不计其数。
另外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
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一直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大陆,以及廉价甚至是可以无偿夺取的资源,而中国正符合他们的需求。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实行屠杀政策,把东北部分地区的中国百姓全部屠杀,然后从本国迁移了部分人口在这里生活。
2、民族文化—军国主义传统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这种传统的形成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
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
“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华经济掠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华经济掠夺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本侵略的一场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和经济掠夺。
日本的侵华经济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基础,给中国的抗战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本文将从日本侵华经济掠夺的背景、手段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首先是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后占领了东北三省。
接着,日本发动了全面战争,开始进攻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
日本侵略者需要大量的资源来支持战争,因此他们采取了经济掠夺的手段,利用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满足他们战争的需要。
二、手段(一)强制买卖日本在侵华过程中,通过强制买卖手段掠夺了大量的中国资源。
他们通过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强迫其签订不平等的经济合同,将大量的资源以低廉的价格卖给日本。
这使得中国的贸易逆差被进一步放大,中国的国家财富不断流失。
(二)抢夺财富日本侵略者通过抢夺和掠夺的手段,将中国的财富迅速转移到自己的国家。
他们不仅掠夺了中国的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还盗取了中国的工艺品、艺术品等文化财富。
这些财富的丧失使得中国的经济陷入了严重困境,无法有效支持抗战。
(三)征用劳工为了支持战争生产,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占领区征用了大量的劳工。
这些劳工被迫从事苦役劳动,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虐待。
他们的劳动为日本的战争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但同时也丧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劳动力。
三、影响日本的经济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基础,给中国的抗战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一)经济困境经过多年的侵略,中国的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战争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许多重要的工厂和基础设施被摧毁,农业和工业生产陷入停滞。
同时,日本的侵略还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流失,中国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国家财政陷入紧张状态。
中国人民的生活困苦,经济发展无法顺利进行。
(二)国家财政困难日本掠夺了中国的财富,导致中国的国家财政陷入困难。
中国政府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抗战,但由于资源的流失,国家财政严重恶化。
九一八日本侵略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破坏
九一八日本侵略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破坏九一八事变,即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始于1931年9月18日,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
此次侵略行动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军事侵略导致资源匮乏日本侵略导致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源被掠夺,包括煤矿、铁矿、森林和农田等。
这使得中国国民经济面临着资源匮乏的问题,进而造成了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能力下降。
这对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产业都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2.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日本在侵华过程中采取了烧毁、破坏的方式,大量的铁路、公路、桥梁、港口和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被摧毁,这进一步阻碍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交通受阻使得资源调度困难,商品流通遭受阻碍,市场经济运行受到了严重干扰。
3.财政压力加重日本的侵略行动导致中国财政压力加大。
中国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抵御日本的侵略,同时还要负责战争中伤亡人员的救助和赔偿。
战争的长期持续导致中国国家债务的急剧增加,给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这种财政压力进一步削弱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力。
4.人口流失及经济丧失日本的侵略行动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人口流失。
战争导致了严重的经济人口丧失,失去的人力资源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长期的不利影响。
同时,伤亡和流离失所的人民还需要政府进行救济和重建工作,这也加重了财政负担。
5.科学技术和文化倒退日本侵略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大量的科研机构、文化机构、图书馆和教育机构遭到了日本军队的破坏,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掠夺和毁损。
这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造成了长期和巨大的损失,对国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障碍。
总结而言,九一八日本侵略对中国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资源匮乏、基础设施破坏、财政压力加重、人口流失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倒退,这些都给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人民始终保持抵抗和奋斗的精神,在抵御侵略的同时,积极进行经济重建和发展,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经济困境与资源短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经济困境与资源短缺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期间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不仅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军事压力,还面对着极大的经济困境和资源短缺。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经济困境以及由此导致的资源短缺。
一、农业困境与粮食短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在抗日战争中,农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日本侵略者不断破坏农田、焚烧农作物,使得中国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此外,战争的爆发也导致了大批农民被征召入伍,使得农田荒芜,劳动力短缺。
农业困境及粮食短缺给中国的抗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境。
二、工业资源短缺的挑战中国在抗日战争爆发时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
特别是在重工业领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封锁,中国失去了大量的铁矿石、煤炭等重要资源供应渠道,工业生产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同时,由于战争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物资,国家无法满足需求,工业资源短缺成为抗战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金融困境的困扰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金融困境。
由于战争的持续进行,国家财政压力巨大。
大量的军费开支、抗战贷款以及由于战争带来的通货膨胀等问题,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不堪重负。
同时,战争导致了中国贸易几乎完全中断,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金融实力。
金融困境使得中国无法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来支持战争的进行,也加剧了经济困境的严重程度。
四、外国援助的重要性面对经济困境与资源短缺,中国积极争取国际援助。
特别是从苏联和美国等国家获得了大量的援助,这些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军事物资以及经济援助等。
外国援助的到来,帮助中国战胜了一些经济困境,缓解了资源短缺的问题。
然而,由于外国援助的限制和战争本身的特殊性,援助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中国仍然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
总结起来,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经济困境与资源短缺给中国的抗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农业困境与粮食短缺、工业资源短缺以及金融困境的困扰,使得中国经济陷入了困境。
揭秘小日本侵华掠夺中国多少资源:数不胜数
揭秘小日本侵华掠夺多少资源:数不胜数日本法西斯对中国华北的重要工业资源,可以说是举国上下,集军、政、经、文等各方力量进行掠夺。
通过血腥的殖民统治和庞大严密的掠夺机构,把华北的巨量物资和财富变成其发动、扩大、维持侵略战争的经济动力,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掠夺煤炭12000万吨,铁矿石450万碑,铝钒土3000万吨,钨、锰、金矿21。
2367万吨,棉花2000余万吨。
但实际掠夺和造成的损失,远远超出此统计数据。
以大同煤矿为例,日军即掠煤炭1400余万吨;为上述数字的1/8,在山西晋城一个县,日军仅生铁就掠运走50000吨;晋东南地区1941年以前日军抢劫羊毛295万吨。
粮食掠夺量更为惊人。
山西祁县抗战期间全县人口仅10余万,被掠夺粮食竟达7500万公斤……另外,日军疯狂抓丁,不顾条件野蛮生产,对中国的人力资源掠夺和对民夫屠杀更加残酷。
据1937年7月至1942年统计,被日军抓去当“劳工”的青壮年就有529万人。
抗日战争期间大同矿区死亡6000余人。
山西灵石富家滩煤矿,日军掠夺煤103万吨,而生产这些煤炭的矿工死亡竟超过10000人。
也就是说,日军每劫掠100吨煤,就有一个中国人赔进了宝贵的生命。
在日军侵占河南焦作的7年多时间内强盗般地掠夺煤炭500余万吨,屠杀矿工和其它群众数万人,烧毁房屋上万间。
日山寺、妙乐寺等古迹也被日军破坏殆尽。
在北平,日军以“军管理”的方式,霸占了华商电灯公司、石景山炼铁厂、长辛店机车修理厂、清源制泥厂等企业。
北平至华北各地以及其它地区的全部铁路设施,也均被日军夺为己有。
其中包括11个铁路厂,200余台机车,4600余辆客货车。
日军还在金融方面进行掠夺。
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由日本侵略者操纵1937年2月12日成立),总行设在北平、它大量发行无储备的不兑现的“联银卷”,依靠武力强迫华北人民使用。
引起物价飞涨。
初期发行这种伪卷,票面共有1元、5元、10元三种,后来由于发行额的加大,印刷速度跟不上,伪中联就增印50元、100元票面的大钞。
日本侵华调研报告
日本侵华调研报告日本侵华调研报告一、引言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行动,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本报告旨在探讨日本侵华行为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为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二、背景与原因1. 认知与价值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倡导强国主义和种族优越论,抱有扩张的野心和冲动。
这种认知和价值观形成了他们对华态度的基础。
2. 经济和资源需求:日本在二战前期的经济发展面临瓶颈,迫切需要增加资源和市场来支持其工业化进程。
中国作为资源丰富和潜在巨大市场的国家,成为日本侵略的目标。
3. 地缘政治重要性:中国地处日本的邻近地区,对日本的安全和海外扩张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日本认为控制中国可以有效提升自己在亚洲的地缘政治地位。
3. 军事观念和实力:日本军方一直主张通过战争解决国家安全和利益问题,投资大量资源建设强大的军事机器,为侵略扩张提供了条件。
三、侵华行为及其影响1.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军在北京郊区的卢沟桥附近制造了导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事端,拉开了日本对华侵略的序幕。
2. 三光政策:日军对中国采取了残暴的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致使大量中国军民死亡和财产损失。
3. 慰安妇问题:日本军队强迫上万名中国妇女沦为慰安妇,受到了持续的虐待和性侵犯,给受害者和其家庭带来了深远的伤害。
4. 毒气战: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使用了大量的化学武器,对中国人民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污染。
5. 经济掠夺:日本在侵华期间大规模掠夺了中国的资源和财富,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6. 基础设施破坏:日本军队破坏了大量的中国基础设施,包括道路、铁路、机场等,给中国的社会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巨大困难。
7. 文化侵略:日本对中国进行了文化侵略和歪曲,破坏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结论日本对华侵略行为是二战期间最严重的战争罪行之一,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
日本侵略中华的背景研究
?
课题研究:
客观认识日本侵略中华的历史,透过研 究,进一步认识当时中日乃至世界的状 况知道日本为何选择侵略中华以及日本 侵略时,中国与日本的状况。
?
日本为何会侵略中华?
一·日本方面
1、 日本资源匮乏。日本地狭人稠,当本国的资源不能满足人 们的需求,它就开始对外扩张,掠夺财富,依靠侵略来达到维持 国内稳定的目的。 2、 天皇制。日本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天皇制”,而在战场上 的所有日本兵都被教导成“为天皇而战”的战争机器。 3、 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摆脱了封建落 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成为亚洲强国,并逐 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其野心也日益膨胀。 4、 世界经济危机,日本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而日本国内资源 匮乏,为了摆脱危机,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洋战略,使国内人 心转而外”。 5、 法西斯主义.二二六政变后,随后成立的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 日本建立法西斯体制。经济危机之后,日本国内矛盾激化,民族 极端主义,极端社会主义的法西斯主义使日本矛盾激化。
好处 ·在此之前,要承认日本对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但想, 当日之中华民族,社会动荡,外入势力控制中国命脉,存亡 危机,共产党势力又严重不足,非一济猛药了,日本侵入, 涣洗了中国半壁江山,促使中国人摒弃前嫌,空前团结,为 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019/3/22
二·中国方面
1、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于面积狭小, 资源短缺,劳动 力不足的日本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2、 中国经济的发展。此时,中国经济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日本政府不能坐视中国做大、做强。 3、 中国内战。日本侵华时,国民党与共产党正在进行内战。
三· 国际方面
1、 德国方面。德国以日本为轴心国,并进行信息沟通和技术 合作包括军事培训,支持日本的侵略。 2、 美国方面。美国在战前并未加入战圈,而是依靠战争发财。 直到日军偷袭珍珠港,才派兵反击。 3、 英国方面。日本侵略战争初期,英国并未重视这场战争。 伦敦遭到空袭之后,英国发现侵略危及自身,首相丘吉尔向各 国寻求帮助,最终与美国达成一致,反对日德侵略。 4、 苏联方面。苏联派军攻陷了柏林,同时与远征军作战,无 暇他顾。
日本对中国资源的侵占
日本对中国资源的侵占在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资源进行了数次的侵占和掠夺,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和国家利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详细地阐述日本对中国资源的侵占。
一、甲午战争引发的瓷器出口潮19世纪末,中国的瓷器出口市场被西方大国霸占,这使得中国的瓷器出口收入锐减。
为了补足经济损失,中国开始向日本等国家开放瓷器出口。
然而,日本不但侵占了中国的瓷器市场,还将中国的制瓷技术和配方带回国内进行复制,这导致中国的传统瓷器产业逐渐式微。
二、对中国矿产资源的侵占20世纪初,日本开始对中国的矿产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掠夺。
比如,在山西的汾阳、古交等地,日本人开采了丰富的铁矿石和煤炭,逐渐建立了一条自中国运输矿产品的铁路。
这些资源的输出为日本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而中国的矿产资源则逐渐被掏空。
三、陆续爆发的侵华战争在1930年代,日本开始对中国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掠夺。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将中国东北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然后,日本又相继发动了淞沪战争、抗日战争等战争,大肆掠夺中国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才。
不仅如此,日本还在占领区建立了大量的煤矿、铁矿、钢铁厂等工业设施,剥夺了中国人民的劳动成果,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倒退和大量人口的死亡。
四、近年来的新争端虽然日本在二战后曾对中国进行赔偿,但是在最近几年,日本又对中国的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争端。
比如,日本声称中国的钓鱼岛是其领土,这导致了两国关系的紧张。
此外,日本还多次向中国的南海海域派遣船只和飞机,试图占领中国的领土和水域。
这些争端不仅使两国关系恶化,还给中国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带来了极大的难题。
通过本文可以了解到,日本对中国资源的侵占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给中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中国在今后的开发资源和保护自身利益时还需更加警惕,并做好应对措施,从而确保中国的稳定和繁荣。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人口与社会变迁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人口与社会变迁第一部分:背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作为联合国的主要成员国之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经历了严重的人口与社会变迁。
本文将从人口规模、城市化、难民与移民等方面探讨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人口与社会变迁。
第二部分:人口规模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人口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争初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遭受了严重的伤亡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据统计,仅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就杀害了大约30万中国平民和士兵,这导致了中国人口的急剧减少。
随着战争的继续进行,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成为了日军轰炸和掠夺的对象,大批农民纷纷逃离农村,流离失所。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联合国,盟军陆续进入中国,抗日战争形势逐渐转好。
国共两党的联合抗战也带动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由于国共军队的统一行动和日军逐渐退却,中国的各个解放区开始收复失地并恢复经济的发展,这也为人口的回升提供了条件。
第三部分:城市化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争期间,由于日军对中国大城市的轰炸,许多居民不得不逃离家园,走上流离失所的道路。
同时,饥荒和战乱使得农村居民大量涌向城市,使得城市的居住和基础设施状况严重恶化。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中国城市化进程得到了重新推进。
战胜日本侵略者后,中国城市的重建工作得以展开。
战争期间破损的建筑得到修复,城市基础设施逐步恢复,这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同时,由于农村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过剩等,许多农民纷纷选择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和机会。
第四部分:难民与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的难民和移民涌入中国。
在战争初期,许多中国平民不得不逃离战争的战区,流离失所。
与此同时,曾经生活在日本殖民地的华人也纷纷返回中国,加入抗日战争。
这些难民和移民的到来使得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需要找到住所、工作和食物等基本生活条件。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伤亡与人口流离失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伤亡与人口流离失所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人口流离失所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伤亡情况以及人口流离失所的影响。
一、战争伤亡的规模与情况中国抗日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争之一。
由于双方力量不对等,中国人民军队和民众遭受了巨大的伤亡。
根据历史统计数据,中国军民在战争中的总伤亡人数约为3500万人,其中包括27万军队人员和3273万平民。
这一数字仅仅是抗日战争伤亡的粗略估计,在实际上可能更高。
战争伤亡主要分为战斗伤亡和非战斗伤亡两类。
战斗伤亡主要是指在战场上直接交战导致的伤亡,包括士兵的阵亡、负伤以及失踪等。
非战斗伤亡则包括由于战争带来的饥饿、疾病、屠杀等因素引起的伤亡。
二、人口流离失所的现象与影响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敌方军队的破坏和进攻,大量的中国农村居民纷纷逃离家园,成为了战争的难民。
这些人口流离失所的现象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剧烈的动荡,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流离失所导致了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基础设施难以承载这一突如其来的增长。
同时,由于战争环境的不安全,人们流离失所后难以找到固定的住所和工作。
生存条件恶化,许多人饱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
此外,人口流离失所还造成了经济的停滞和社会秩序的崩溃。
战争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使得工厂和农田遭到损毁,造成了大规模的失业和粮食短缺。
社会秩序的崩溃也导致了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道德的混乱。
三、对战争伤亡与人口流离失所的反思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伤亡和人口流离失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教会了人们许多重要的反思。
首先,战争的残酷性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战争不仅带来了生命的损失,也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避免战争的再次发生。
其次,战争伤亡和人口流离失所问题让我们意识到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展开了人类史上最凶残的屠杀,对中国的物质财富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与破坏,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了罕见的摧残与毁灭。
可以说,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与破坏是多方面的。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损失与破坏一、人口损失;残害中国同胞达数千万人日军不仅在战场上给中国抗战官兵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也使无数无辜的中国平民成为冤魂。
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起海滨,西到重庆,日军铁蹄所至,生灵涂炭;屠刀所向,尸骨成山。
从1937年到1945年的8年间,日军在中国制造了数万起杀害中国平民的血案,其中较大规模的杀人血案不下4000起,遇难的中国同胞达数千万人。
侵华日军在中国犯工会日暴行,在地域分布上极其广泛,几乎占中国2/3和国土;在时间持续上极其久长,几乎涵盖了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直其败亡的14年。
在对中国人民实施的残杀暴行中,日军用尽了能够了想象出来的所有残忍的手段。
日军对中国人民所采取的残杀手段,多达250多种。
其中绝大多数为人类理性所无法想象。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些手段,大多数也用在中国妇女和儿童的身上。
”二、财产损失:间接损失至少有5000亿美元“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财产损失,数目同样是巨大的惊人的。
”战争期间,日军所到之处,疯狂地掠夺公私财产,破坏文化遗产,开采矿藏森林资源,发行伪钞,焚毁炸毁军民用设施,中华民族的物质精华,几被侵者洗劫一空。
数年来一直进行抗战时期中国损失问题研究的专家认为,当时中国只有西藏、新疆两个省级行政区末直接受到战祸摧残,其余省份曾全部或部分的沦陷,或局部成为战区,许多城市、乡镇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
整个战争期间,中国遭受的直接财产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间间接损失达5000亿美元。
当然,由于战争状态下的局限,抗战损失调查不论从时间的完整上,还是从空间的覆盖上,都极不完全,”“日本侵略战争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社会物质财富的破坏与毁灭,几乎不可能寻出准确的答案。
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与人口流动与迁徙的关联与影响
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与人口流动与迁徙的关联与影响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发生的一场可怕的历史事件,对人口流动与迁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南京大屠杀与人口流动与迁徙之间的关联与影响。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期间,当时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市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抢劫行为。
据估计,死亡人数达到30万以上,成为二战中最严重的战争罪行之一。
在这场暴行中,无数人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逃亡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南京大屠杀导致了大量居民的流离失所。
无论是被杀害的南京居民,还是逃离南京的难民,都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困境。
许多人前往周边地区寻找庇护所,如苏州、上海等地。
这种无序的人口流动导致了许多城市人口的暂时激增,加剧了对资源和房屋的需求。
南京大屠杀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谴责。
许多外国公民和机构纷纷敦促自己的政府采取行动来帮助难民。
这导致了一些难民被转移至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
这种国际的人口流动对各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影响。
在人口流动与迁徙方面,南京大屠杀不仅影响了妇女和儿童,也对南京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多知名学者、艺术家和作家逃离南京,他们的离去不仅削弱了南京的文化繁荣,也对他们个人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许多文化遗产也受到破坏和掠夺,丢失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财富。
然而,南京大屠杀也激励了众多人民和组织对人权和战争罪行的关注。
各种纪念和教育机构成立,旨在记住南京大屠杀的惨剧,并教育人们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这种教育和纪念活动帮助人们保持历史记忆,加深人们对战争罪行的认识,并倡导和平与和解。
总而言之,南京大屠杀对人口流动与迁徙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导致了大量南京居民的流离失所,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援助,对南京的文化精英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然而,它也激励了人们对人权和战争罪行的认识,引起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行动。
南京大屠杀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我们应该记住并从中吸取教训,以确保和平与和谐得以维护。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人口与移民统计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人口与移民统计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启动。
这一事件对于东北地区的历史人口和移民统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普查、人口迁移和人口构成等角度,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于历史人口与移民统计的重要性。
一、人口普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普查,以了解地区人口的构成和分布情况。
这一普查为后续的统治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通过人口普查,日本得知东北地区的总人口数、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职业分布等信息,从而更好地掌握了资源配置和控制手段。
二、人口迁移九一八事变引发了大量的人口迁移现象。
许多中国居民被迫离开家园,流离失所。
同时,日本政府也通过积极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大批日本移民来到东北地区定居。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改变了东北地区原有的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格局。
对于中国居民来说,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分水岭。
许多人被迫迁往内地其他地区,或是逃往国外。
这导致东北地区的人口大幅减少,同时也加剧了东北地区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
一些中国居民选择留在东北地区,但在日本政府的统治下,他们面临着各种限制和歧视。
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也导致了大量的日本移民涌入东北地区。
日本政府通过鼓励和资助日本人移民到东北地区,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
这些移民大多具有技能和经济实力,他们在东北地区开展商业和农业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这也引发了中国居民与日本移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人口构成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地区的人口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日本移民的涌入,东北地区的人口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日本移民的到来带来了日本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同时也导致了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的减少。
这种人口构成的变化对于当地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随着许多中国居民的离开,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
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与人口流动与迁徙的关联与影响
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与人口流动与迁徙的关联与影响首先,南京大屠杀导致大量南京市民逃离其家园。
在屠杀期间,日军对于南京市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抢劫,整个城市陷入了恐慌和混乱之中。
为了躲避日军的迫害,许多南京市民被迫离开家乡,寻找安全的地方。
这导致了南京市内许多人口的流动与迁徙,增加了其他地区的人口负担。
其次,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的人口结构产生了长期影响。
由于大量的南京市民逃离家园,南京市的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根据一些统计数据,南京市的人口从大约60万人锐减至约20万人左右。
这种人口减少对南京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市区的破败和萧条。
此外,南京大屠杀还对南京市的人口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地域影响。
在逃离南京市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城市居民,特别是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
然而,许多农村居民则选择留在南京市,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或资源去寻找其他地方的安身之所。
这种人口结构变化导致了南京市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口差异加大,农村的贫困和资源匮乏问题更加突出。
最后,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的人口流动与迁徙产生了国际影响。
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谴责,许多国家对日本的行为表示愤慨并提出抗议。
在此背景下,一些南京市民选择离开中国,移民到其他国家寻求安全和稳定的生活。
这一迁徙潮进一步削弱了南京市的人口基数和人才资源,限缩了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的人口流动与迁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南京市民被迫逃离家园,影响了南京市人口数量和结构。
这场事件还导致南京市的地方人口问题更加突出,并对南京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长期影响。
此外,南京大屠杀还促使部分南京市民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对南京市的人口基数和人才资源造成了进一步的减少和削弱。
九一八事变的经济分析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的资源掠夺
九一八事变的经济分析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的资源掠夺九一八事变的经济分析: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的资源掠夺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缩影。
这一事件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炸毁了沈阳南满铁路,进而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全面侵略。
九一八事变背后隐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动机。
本文将从经济角度对九一八事变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源的侵略行为。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需求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离不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源的渴望。
当时的日本已经步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阶段,但国内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石油、煤炭、铁矿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国内经济的需求。
为了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日本帝国主义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二、九一八事变引发的资源掠夺行为1. 石油资源掠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中国东北的石油资源。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于日本的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将东北地区纳入“伪满洲国”,并通过直接控制和经济剥削确保了对该地区石油资源的垄断控制。
2. 煤炭资源掠夺:中国北方地区的煤炭资源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迅速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煤矿,不仅满足了国内工业化的需求,还将中国的煤炭资源输送至日本本土。
这种煤炭资源掠夺对于日本军事工业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3. 铁矿资源掠夺:除了石油和煤炭,中国的铁矿资源同样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婪。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仅垄断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铁矿资源,还在中国其他地区争夺铁矿控制权。
这种资源掠夺行为对于日本工业发展和军事扩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资源掠夺的经济影响1. 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被日本帝国主义彻底控制,中国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命脉受到了严重破坏。
资源被剥夺,产业被转移到日本本土,中国经济陷入了被动局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国际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国际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894年至 1901年间,八个列强联合入侵中国的一场战争。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场战争的国际背景,我们需要回答以下问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如何爆发的?为什么各国要入侵中国?本文将尝试解答这些问题,阐述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国际因素。
一.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1. 辛丑条约与赔款问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五个港口供外国商人贸易,包括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向英国支付大量的赔款和通商赔款。
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许多由于不平等条约而产生的种种悲惨事件,这些事情让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
其中一件事件是辛丑条约,1895年,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中国与日本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被迫割让台湾,赔款两千万两白银,例如“天津淮军移交义和团”。
中国不仅在地理上受到了削弱,而且必须支付大量赔款,使国家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这些条约使得中国感到受到了赤裸裸的侵略,而这种侵略已经变得随处可见。
2. 义和团运动与镇压在“100年屈辱”之后,义和团运动突然在中国爆发。
这是一些群众自发组织的农民起义,旨在对抗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侵略。
这种情绪在某些地区尤为严重,农民们被告知,英国人和其他外来势力要靠“神奇的力量”控制他们的土地。
由于他们对外来侵略的恐惧感,他们在击败了清政府的驻军后,选择对外来入侵者进行疯狂的攻击和破坏。
面对这种情况,八国联军没有选择出乎意料的,他们强烈谴责中国政府对义和团的支持,认为中国政府已经失去自己的控制能力。
同时,八国也将毕生的仇恨转移到了那些无辜的平民身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和屠杀。
二. 各国入侵的原因1.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需求的增加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许多欧洲列强对于煤、铁、丝绸和茶叶等中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他们发现由于中国的自闭政策,西方商人无法在中国境内进行自由贸易。
中西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阻碍了西方国家的商业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浅谈侵华战争与人口资源
人口资源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口总体,系进行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其主体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基础。
并且人口资源与自然资源不同,其数量、质量、结构及动态特征不仅受生物与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特别受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由于狭窄的市场和匮乏的资源无法承受空前的经济、政治压力,日本为了将国内的经济危机转嫁,于是选择了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首先武力侵入中国东北,接着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占中国大半国土,并对中国的农业资源、工矿业资源、商业资源、人力资源、交通运输及金融资源等经济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的掠夺,并力图控制、破坏中国的市场、税收、文化教育,以此来获得最大的侵略权益。
而在这所有的资源中,人口资源无疑是最特殊,也最为重要的。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日本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是极为残酷的。
其主要通过强迫沦陷区人民服兵役和劳役的方式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
兵役制是在日本开始侵华战争后,就在伪满地区实行了,17—56岁的人都有服劳役的义务,而20—23岁的人还要服兵役。
仅1940—1941年就有150多万人被征作“国兵”,替日本人打仗,用以华战华的方针政策,减少日本其士兵的牺牲,反而加大了中国人自己的消耗。
并且日本帝国主义还强迫中国人民服劳役。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人口数不大,但是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在本国不够的情况下,就选择让中国人在日本国内或日本统治区进行超负荷劳作。
在我国东北从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成立就已出现中国人民服劳役这一现象。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投降的14年间,“从我国东北(即满洲)、蒙疆(即内蒙)、华北、华中、华南各占领区,先后以诱骗、强征、抓捕等手段有计划地抢掳输出和就地役使了中国强制劳工达1000余万人左右”,这些中国劳工的生活是极为悲惨,死亡率极高。
日本对中国劳动力的残酷掠夺造成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严重破坏,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中国人口数。
其次,从质量上来说,日本不仅仅对可以即时利用的人进行掠夺,更重要的是对占领区进行奴化教育。
日本侵华期间(1931—1945),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大体上可分为“伪满教育”(东北沦陷区)和“汪伪教育”(华北、华中、华南等地)。
统治区的日本人通过对原住居民进行“洗脑”,消除其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进而把统治者的思想强加给原住居民,并使其后代不能认识到事实的真相。
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或者说奴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对中国人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企图切断维系民族生存的纽带,提出要把日语作为“亚洲通用语言”、“亚洲第一语言”推行。
为了更好得推行奴化教育,在卢沟桥事变,华北、华中、华南部分地区相继沦陷后。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扶植傀儡政权,通过日本在华代言人来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企图让统治区地中国人成为其真正的日本人。
正是由于推行的奴化教育,使得中国人口资源的质量不断下降。
最后,从结构上谈,日本对中国人口资源的掠夺绝大多数是停留在对青壮年地中国人身上,所以,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中,中国劳动力资源不断减少,中国的
人口结构严重失调,导致劳动人口数在总人口数中占据的比重不断下降,这样分到每一位劳动者身上的压力也就增加,人口资源结构日趋不合理、社会矛盾激化,经济亦然不能够得到发展。
而日本的侵华战争不仅仅对当时的中国人口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日本国内的经济起到的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国家发展。
在当时,日本对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的掠夺与破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因为日本在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掠夺过程中造成了中国劳动力的巨大损失。
仅华北地区被日伪直接杀害的中国民众就达72.6万人,被虐致死的为33.2万人,被抓捕或诱骗去东北、朝鲜和日本做苦力的就有529万人,其中多数都是青壮年劳动力。
同时日伪时期,日本采取的高压政策和对劳动力的盘剥,阻碍了沦陷区生产力文化素质的提高,影响了生产力的质量。
而日本,正是由于这次的战争,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与市场资源,转嫁了国内的大部分经济危机,发展了经济。
而日本对中国的人口资源大量掠夺的破坏性后果,更是对中国的近代化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日本在转嫁经济危机的同时给中国刚刚起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鸦片战争后,刚刚起步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
击,而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同时,转嫁的经济危机本就是给脆弱的资本主义
经济雪上加霜,而日本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掠夺占有,更是将其毁于一旦。
缺乏劳动力,起步的经济根本不能发展起来,加上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本
身起步晚,发展缓慢,从而也使得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大大减慢。
人口资源的恢复有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最终也就造成了我国现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
第二,日本对其统治区地中国人实行奴化教育,使得其地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不强,缺少足够强的凝聚力。
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与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民族的思维、认知模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虽然日语奴化教育没有得逞,但是也对如今部分地区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有了不小的影响。
例如台湾,1895年日本因签订《马关条约》从清政府手中占领台湾,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从日本手中重夺台湾,所以说台湾是日本占领中国时间最久的地区。
100年,足够改变了几代人,而日本也将台湾作为其领土,对台湾当地居民进行全日式的教育,改变了许多台湾人对中国的态度,也是为什么
每次民意调查支持台湾回归的人总是少部分,台湾当地人民缺少对祖国的归属感,这也成了台湾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由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时期,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多万人,非正常死亡累积人数至少达2.8亿,经济损失50万亿美元。
加上之后的
3年解放战争,中国人口资源的消耗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恐怖的程度。
但是由于国内外的紧张局面,加之朝鲜战争的打响,一度被提出来的“计划生育”被毛泽东否决。
战争的要求,必须要有充足的战斗人员准备,而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更多的家庭会选择逃避服兵役,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对当时的政权巩固有极大的消极影响。
在这种条件下,“英雄母亲”的称号开始流行,人口也开始一度增长。
至此之后,直到2001年12月29日才正式通过了《计划生育法》。
急速增长的人口才有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第四,人口资源的流失,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而人口资源的
缺失,缺少大量劳动力,使得社会的劳动生产不能很好地进行,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
此时,社会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物质条件,加强物质生产能力。
人们的素质水平提高也就不那么被重视。
教育不能被普及,人们的素质无法提高,科学技术难有突破,全民素质下降也就使得国际竞争力下降。
通过对侵华战争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其实人口资源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会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
所以,作为一个国家来说,格外要注意人口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要在保证人口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的提高。
一个人口大国并不一定是人口强国,我国的发展要注意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口强国,进而向科技、经济强国转变,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为了构建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我国要保证人口资源中的结构比例协调,缓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社会问题。
人口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需要时间来检测。
落后就要挨打,以史为鉴,以人为本,立足于国家,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个人。
国家的进步不仅仅是几个人的事,更是每一个人的事。
人口资源问题其实离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例如即将面对结婚生子的青壮年计划生育,贯彻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国家政策就是一种具体体现。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个炎黄子孙至少应有简单提升自己,做好自己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