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失控陪审团后对陪审制度的一点看法

合集下载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失控的陪审团》是一部让我深思的电影,它聚焦于陪审团系统的运作和滥用。

通过对这个话题的深入探讨,影片揭示了陪审团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阴暗面。

电影给我的触动是巨大的,下面我将从三个主要方面展开谈论。

首先,电影揭示了陪审团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系统中,群体思维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往往会压倒少数人的声音。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大多数人的观点,而不是少数人的声音。

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对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压抑,使得陪审团成为了一种集体主义的工具。

电影中展示的陪审员们只根据他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做出判断,而忽视了其他证据和合理的辩护。

这种偏见和武断的行为系统地违背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其次,电影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陪审制度是否还适用于现代社会。

这个制度诞生于几个世纪之前的时代,最初是为了保障公平和对人权的尊重。

然而,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陪审团的权力和作用正逐渐被置于质疑之中。

电影中的角色冒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对证据的解读和意愿的反映,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而且,在一个信息传递迅速和普及的时代,公众对案件的了解可能会被媒体等外界因素所影响,这可能引发偏见和主观判断,使得陪审团无法做出客观和有利于案件解决的决策。

最后,电影通过揭示角色的复杂性和动机,凸显了人性的阴暗面。

陪审员们在审判过程中展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和利益的驱使。

他们不再追求公正和真相,而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满足感。

这种情节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迷茫,揭示了人们对权力的欲望和自私自利的本性。

而这种人性的阴暗面本身就对公正和正义构成了严重威胁。

《失控的陪审团》这部电影带给我了深刻的触动,它让我重新思考了陪审团制度和人性的问题。

这部电影以其刻画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成功地引起了观众对陪审团制度的关注和思考。

它向我们展示了陪审团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并通过揭示人性的阴暗面来敦促人们思考正义与公平的本质。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1、民主
谁都无法否认陪审制度在维护民主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带有美国式对抗主义的制度,很好的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司法只是社会统治的一种工具,虽然各国都努力使司法独立,但是他的作用决定了其必然带有浓重的社会文化特色。民主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奋斗了半个世纪努力追求的东西,也在陪审团这一制度中得到了贯穿。
一、美国陪审团制度简介
(一)产生
一般认为陪审团制度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1166年,亨利二世颁布《克拉灵顿诏令》,英国的陪审团制度自此被正式确立下来。虽然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陪审团,不过相比以往还是有很大的进步,让普通民众开始靠近司法,让陪审制度从行政手段走向司法手段。
英国的陪审制度随着英国殖民活动的肆虐而被带到了各个大陆。因为殖民地社会环境的差异,这项制度被保留下来的很少,被发展的更少,美国就是继承以及集大成者。美国宪法和各州法律都规定了陪审团制度,虽然在具体人数及要求上有所差异,但都肯定了陪审团制度的地位。
(二)优势
陪审员产生的过程,虽然繁复,但也决定了操控陪审员的难度非常大。人性的缺陷,会导致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在名利面前必然有人罔顾法律罔顾道德,所以陪审团很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有罪无罪不是由单一的个人决定,而是由十二个毫无相关的陌生人决定。虽然电影中的蓝金动用其配置非常高端的专业团队,通过现场监控,心理分析,个人弱点,想要以此控制陪审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可行性却很低。首先贿赂十二个人的成本很高,一般人吃不消昂贵的经费。其次,十二个人在开庭前谁都不知道具体名单,开庭以后才被确认,要调查十二个人的详细信息需花费大量时间,等到一一调查完毕,案件审理可能早已结束。一般重大案件都会采取隔离措施,陪审团在案件审理期间无法与外界去的联系,这也将各种灰色手段隔离开来。所以牺牲效率和经费换来的普通大众参与。

从《失控的陪审团》谈西方陪审团制度与我国陪审制度的区别于联系

从《失控的陪审团》谈西方陪审团制度与我国陪审制度的区别于联系

从《失控的陪审团》谈西方陪审团制度与我国陪审制度的区别于联系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是否正确,取决于在这个国家正义是否都得到了伸张,而一个民主法治国家的司法制度是否完善,则取决于司法制度是否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以及在司法实践中是否有人民的参与与监督。

前几天看完了主讲西方陪审团制度的电影《失控的陪审团》,我不禁联想到了我国的陪审制度,并且下意识地把它和西方陪审团制度做了一个大致的比较,我觉得中国陪审制度和西方陪审团制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同时也有着相同的特征。

总而言之,这两种制度的创造本意都是为了实现司法的公正,但是因为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同,它们之间必然会有很多不同之处。

下面详细叙述它们的区别:一.历史渊源不同。

西方的陪审团制度发展可以说是相当完善的,因为据学者考证,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法兰西王国。

当法国国王的封臣诺曼底公爵跨越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后,把这种宣誓咨询调查方式带到了英国。

亨利二世又将其运用到王室法庭的司法实践过程。

1215年,基督教世界的第四次拉特兰宗教公会禁止教士再参与神明裁判,原由教士神明裁判留下的“事实真空”则交由宣誓咨询团完成,宣誓咨询团由提供咨询正式转变为事实判断,至此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团制度真正确立。

而中国的陪审制度则出现较晚而且几经沉浮。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

陪审制度由此第一次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但是1982年宪法并没有规定陪审制度,使得陪审制度也从宪法原则地位降为诉讼法原则,不仅如此,鉴于实践中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和相应的配套制度,陪审制度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直自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对人民陪审员的任职资格、条件、产生方式、参与审判的权利义务等作出明确立法规定,陪审制度才有一次踏上中国司法制度的舞台。

二.产生的途径不同。

在西方陪审团制度中,陪审团成员的产生方式是法院在本地区内随机抽取候选人,然后根据选民的名单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任意选择,最后留下特定人数作为陪审团成员。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上周课播放了美国大片《失控的陪审团》,是我很喜欢的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

但是,这部片子令我感动不已的倒不是达斯汀.霍夫曼厚积薄发的精彩演技,而是陪审制法庭彰显社会正义的能力。

这是一起状告枪支生产商的审判。

从影片的开始,律师双方就为选择陪审员展开了一场“激战”。

双方都想选择倾向于己方的陪审员,起码要筛去有明显偏见的陪审员候选人。

在挑选过程中,双方律师都采取了提问的方式选择陪审员,除此之外,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维轻公司的陪审员顾问蓝金芬奇。

以他为首,由各界精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监控、心理分析等众多途径来了解陪审员从而达到控制他们为自己服务的目的。

即便蓝金芬奇动用如此多的人力和心智,他还是没能排除异己的势力,让尼克伊斯特成功成为9号陪审员。

我们从影片的最后可以知晓,尼克并不是仅仅在履行他的公民义务。

由于几年前的枪支事件,尼克的女朋友失去了自己的双胞胎妹妹,而在审判中枪械公司却胜诉了。

尼克和女朋友玛丽的用意很明确,他们就是要让枪支公司付出代价。

而意图如此明确的人被选进陪审团,无疑是该影片名字的由来《失控的陪审团》,尼克已经用他的智慧操纵了陪审团。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了解了美国的陪审员制度。

现代陪审制起源于英国,但在美国得以充分的发展。

一般的案子,陪审员通常是可以回家的,但是,如果案子引起轰动,就必须隔离他们。

这样,他们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法庭上被允许呈堂的证据,在判断时不会受到新闻界的推测和不合法证据的影响。

固然,陪审团制度是有明显的弱点的,所有的“法治”都会有“人治”的困惑,最初的立法、审理、最终的判定,都有“人”的参与。

而美国人之所以坚持用陪审团制度,就是因为陪审员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纵控制的。

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

他们的判断,就是一般民众放在法律对陪审团的规定之下都会做出的判断。

她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法庭为他们保密,使他们没有心理负担。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失控的陪审团》是由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发行的剧情片,由加里·弗莱德执导,约翰·库萨克、达斯汀·霍夫曼、吉恩·哈克曼、蕾切尔·薇姿主演,于XX年10月17日在美国上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欢迎阅读。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1 昨天看了一部半电影,一部就是这个失控的陪审团XX年出品《失控的陪审团》,刚开始看这部电影觉得有点乱,一是因为情节安排不拖泥带水发展很快,还有就是对美国的法律和习惯不熟悉,跟不上节奏,不过逐渐适应被吸引到其中。

看这部电影,首先明白了陪审团是干什么作用的,这个疑惑最早来自于周星驰的《算死草》,片中最后的时候在香港更阿欢辫论的那段,因为按照英国的法律,所以有陪审团参加,哪个时候就疑惑这个陪审团是干什么用的,光知道重要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看这个电影终于明白了,原来是陪审团来决定判决的结果。

刚开始蓝金·芬奇在出租车里的出场,通过观察出租车里的东西准确的判断出租司机的景况并给司机提出一些建议,等到达目的地之后进到一个屋子里,我看到很多高科技设备和很多专业的人忙碌着,几个人正在大屏幕中出现的人进行分析,这时候蓝金·芬奇又做到一针见血的分析,原来他们是在选陪审团人员,刚开是我还以为是类似FBI的机构,蓝金·芬奇是特工类的人物。

后来才知道蓝金蓝金·芬奇是被告高价聘请的幕后操作这个案子,在开庭第一天挑选陪审团上尽显蓝金·芬奇方高科技设备和蓝金·芬奇本人观察分析能力,特别是哪个试图骗过众人想成为陪审团后被蓝金·芬奇发觉的反机械的人,被发觉后大闹法庭的人,这段时间电影表达了蓝金·芬奇方高科技设备,人才济济的团队和蓝金·芬奇老奸局滑,专业的观察水平和分析能力,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这时候故事没有一帆风顺的发展下去,尼克.意克斯这个表面上看玩事不恭,喜欢玩电子游戏的年轻人,因以参加游戏为由不想参加陪审团而激怒法官被法官已处死威胁加入陪审团的人,骗过了蓝金·芬奇的眼睛的人,却不是巧合而是别有用心;他和她女友玛丽的表现更使我感到一贫如洗的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赚钱。

2020年观失控陪审团有感

2020年观失控陪审团有感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欢迎下载精品文档精品文档ii欢迎下载观《失控的陪审团》有感摘要这篇文章是关于观看了一部电影《失控的陪审团》后的一点感想。

这部电影体现了美国司法对陪审制度的重视。

引发了我对我国陪审制度的思考。

陪审制度是当代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文中分析了陪审制度的概念及其意义,并比较了中美陪审制度的区别,根据陪审制度在我国的现状,分析陪审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完善。

关键词失控陪审团陪审团人民陪审制度完善该电影讲述了在新奥尔良的一起办公室枪杀案之后,当事者将枪械制造商告上了法院,控告他们生产武器导致众多暴力事件的发生,他要求法院裁定出售武器是一种违法行为。

案件如期开庭审理,此时,一个神秘人物、本案陪审团成员尼克伊斯特开始暗箱操作,他试图在这起枪械制造案中影响其他的陪审团成员,使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投票。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美国的陪审员制度。

现代陪审制起源于英国,但在美国得以充分的发展。

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还处于成长期的中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思考。

一、美国陪审制度1美国陪审团制度概况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延续了英国的大、小陪审团,英国于1933 年废除了大陪审团制度,其他国家也基本放弃了大陪审团制度,仅保留有小陪审团制度,而美国至今仍同时实行大、小陪审团制度。

大陪审团的职能主要是审查证据来决定是否起诉犯罪嫌疑人,又称之为“起诉陪审团”,其职能相当于我国的人民检察院。

该陪审团制度的行使可以实现程序的分流,使得一些不必要进入审判的案件在审判前就终结,节省了司法资源,也避免了无辜的人遭受讼累。

小陪审团是指依照一定程序选出的一定数量的公众所组成的参加诉讼案件的庭审,并对诉讼案件的事实问题作出裁决的团体,又称“审判陪审团”。

在英国仅刑事案件会有小陪审团审判,而在美国,刑、民事案件均可采用小陪审团审判。

本文所论述的陪审团主要是指小陪审团。

2 、美国陪审团制度的优点陪审团制度之所以受到美国人民的青睐,与其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功能与优势是密切相关的。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失控陪审团》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通过展现陪审团系统内部的不完美和人性的弱点,引发了我对人性、公正和权力的思考。

电影中,陪审团遵循了由人类设计的法律程序,然而,他们的意识并非完全被法律所束缚,而是受到情绪、偏见和权力的影响。

首先,电影中的陪审团成员充满了个体意识和情绪。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经历和价值观,这导致了他们在审判过程中产生了个人偏见和情绪化的行为。

比如,有些陪审员因为亲友遇害而对被告产生了反感和怨恨,从而使得他们无法客观地评判案件。

这表明,人类的主观意识和情绪往往会影响到人们对案件的判断,导致审判的不公正。

其次,电影中的陪审团成员的权力滥用也暴露出法律制度的不足。

在电影中,一些陪审员滥用权力,操控他们的团队为自己谋取私利。

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试图改变大家的意见,迫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决策。

这种权力滥用揭示了制度中的漏洞,暗示了法律制度中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法律应该是公正和中立的,但在现实中,由于个人的利益和私心,法律的执行往往会出现偏差。

此外,电影中的陪审团系统的控制和操纵也令人担忧。

陪审团是法律中公正和民主的象征,应该代表大众的利益。

然而,在电影中,陪审团成员受到组织者的操纵,被迫做出与自己意愿相反的决定。

这种操纵使陪审团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导致了审判结果的不公正。

这提醒我们,人类设计的制度和机构也并非完全可靠和公正,有可能被滥用和操纵,从而导致不公正的结果。

然而,尽管陪审团系统存在问题,但它仍然是一种司法制度中的保护措施。

通过多人审判,可以减少个体的主观偏见和错误判决的可能性。

陪审团制度是一种更加民主和公正的方式,确保审判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

尽管电影中揭示了陪审团制度内部的缺陷,但它并未质疑整个制度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下来,《失控陪审团》通过观察和揭示陪审团系统内部的问题,引发了我们对人性、公正和权力的思考。

电影中的陪审员个性、权力滥用和系统操控等情节,让我们反思了人类制度和机构的弊端,并呼吁我们对于司法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电影《失控的陪审团》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它探讨了陪审团制度的缺陷,让观众思考司法体系中的问题。

该片以紧张悬疑的手法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决策的困境,让人不禁反思真正的正义应该如何实现。

影片以一桩复杂的谋杀案作为起点,一位年轻的男子被指控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被选为陪审团的十二个普通公民分别代表了社会不同群体的观点和立场。

在审判过程中,这个多样的集体逐渐展现出自私、偏见和无知等特点,他们无法达成一致,形成了一个看似无望的僵局。

这部电影通过表现陪审团成员的不同人性和缺陷,揭示了陪审团制度的问题。

首先,其中的一些陪审员受到社会偏见和个人观点的影响,无法客观地分析证据。

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和个人经验作出判断,而非依据法律和证据的准确性。

这种情况暴露出陪审团制度在一些情况下容易受到个人立场的干扰,无法保证审判的公正性。

其次,一些陪审员显示出了无知和轻率的一面。

他们对法律程序和法律术语的理解不深,并且对整个案件的细节缺乏透彻的了解。

这导致他们在审判过程中的决策可能是错误的和不公正的。

因此,影片向我们展示了陪审团制度在一些情况下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法律教育与培训。

虽然电影展现了陪审团制度的困境,但它也传递了一种警示,即正义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在影片中,主角之一凭借自己的执着和良知最终影响了其他陪审员,让他们重新审视案件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表明,尽管陪审团制度存在问题,但个体的良知和责任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实现真正的正义。

观影之后,我深刻地反思了陪审团制度和司法体系中的问题。

我意识到,陪审团制度并非完美无缺,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和加强。

这需要法律教育的普及,以提高公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从而增强对案件的判断力和客观性。

此外,担任陪审员需要一定的素质和责任心,他们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人权和正义。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陪审团制度的改革,并不断提高其公正性和权威性。

综上所述,《失控的陪审团》通过展示陪审团制度的问题,引发观众对司法体系的思考。

从《失控陪审团》看美国陪审制度

从《失控陪审团》看美国陪审制度

从《失控陪审团》看美国陪审制度在电影《失控陪审团》中,我们清楚的了解到美国的陪审团是怎样组成和对案件进行判决的。

一直以来,美国的陪审制度都备受推崇,我国许多学者也曾经建议过应该学习美国的陪审制度,改革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

可是,我们也从电影中得知,美国的陪审制度存在一些隐藏着的弊病。

尽管美国人民以自己国家的民主法制为骄傲,但就是在这个他们引以为荣的并且非常热衷的陪审制度里面,存在着很不科学的因素。

一、美国陪审制度的渊源与形成过程一般认为,英国是现代陪审制的发源地。

1166年,亨利二世颁布了《克拉零顿诏令》,将陪审制正式确立下来。

它规定,发生刑事案件后,必须由熟悉情况的12名陪审员向法庭控告,并证明犯罪事实。

这就是所谓的起诉陪审团,即大陪审团。

由于同一批人既控告犯罪,又证实犯罪,容易使被告陷入危险的境地,1352年,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起诉陪审团参与审判,要求另设一个12人的陪审团进行实体审理。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小陪审团。

至此,英国出现了两个陪审团:大陪审团负责起诉,决定是否对嫌疑犯提出控诉;小陪审团负责审理,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大小两个陪审团在英国共存了几百年,并因此构成英国陪审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17世纪初,当英国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的时候,很自然的把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制度带到了殖民地。

陪审制度也是这样一步步扩展到殖民地的。

美国与英国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它在独立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正因为如此,它对英国的陪审制度学得特别到位,并且美国在移植英国的陪审制度的同时进行了改造,使陪审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壮大。

1635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建立了北美第一个大陪审团。

1641年,弗吉尼亚殖民地紧随其后,然后是其他殖民地。

而随着殖民地中独立性的提高,英国的法官有时会把通常由陪审团审判的案件,移送到无权进行陪审团审判的海事法院中去。

这在殖民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王权对陪审团审判的干预受到深深的憎恶,最终成为激化美国革命的主要怨愤之一。

失控的陪审团

失控的陪审团

浅析人民陪审团制度的利与弊——观电影《失控的陪审团》有感班级:边管0901姓名:张小宾学号:0905030109浅析人民陪审团制度的利与弊——观电影《失控的陪审团》有感ABSTRACT:Film "Runaway Jury" reflects the trial pro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eople's ju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ial process.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film, describes about the role of the people's jury in the trial process of case: first of all, a jury system is conducive to ensuring freedom of citizens; Second, the jury system makes court decision has more credibility; Finally , improve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law spirit of citizen. Then, this essay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efections of the jury system: first of all, the jury system mixes the rule by law and the rule by man; Second, whether the case can have a fair sentence or not, to a certainly extent,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the jury; Finally, the jury may be illegal controlled, which does not make justice promote.KEY WORDS:jury justice trial影片《失控的陪审团》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民陪审团制度的案件,一名股票商被发疯的同事开枪射死,两年后,股票商的妻子将枪支制造商告上了法庭,要求对枪支制造商进行制裁,进而引发了这场曲折离奇的罕见审判。

从《失控的陪审团》解读美国“陪审团制度”以及该制度的中国移植问题

从《失控的陪审团》解读美国“陪审团制度”以及该制度的中国移植问题

从《失控的陪审团》解读美国“陪审团制度”以及该制度的中国移植问题事源于一场众人瞩目的案件:原告是在一场枪击案中痛失爱人、独自抚养着年幼儿子的遗孀;而被告是轻易便可只手遮天、年收入20亿元的军火制造商,以后者对于“枪支泛滥枪击案频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名,双方对簿公堂。

尽管民意人心都无不偏向这对苦命母子,但实力悬殊之大仍然不言而喻,更毋庸提此类案例并无胜诉的先例。

军火商也不惜重金聘请了向来无往不胜的大律师蓝金•芬奇及其强大的智囊团队,为的不仅是免于一千万的巨额赔偿,更是担心一旦败诉,海洋法系的案例援引原则将把美国枪械业卷入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当中,引来一个又一个不必要的麻烦。

而传说中的芬奇团队果然不负所望,他深知再精彩的辩才也无法左右这场棘手的官司,于是转而另辟蹊径,从陪审团下手,一一找出每个陪审员的弱点并加以利用,威逼利诱其做出有利于军火商的判决,是他的作战方案。

有人把这部电影作为英美陪审制度的简易教科书,确实有其道理存在。

片子从这里开始便将笔墨着重于陪审制度的进行程序,让观众对于陪审团的运作有了一定了解。

首先是陪审员的选定。

一般来说,陪审团成员的候选人是法院从其辖区的选民登记中随机抽出来的,而候选人人数依各州法律及案件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然后再从其中选出12名正式陪审员及若干候补成员。

由于陪审团成员将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审理结果,因此选定陪审团成员要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

根据规定,陪审员的选定,可以首先由法官询问,然后由双方律师补充询问,也可以是双方律师为主进行。

在此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均可以行使对某位候选人的回避权,以避免陪审团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判决。

因此,由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控方律师罗尔和吉恩•哈克曼的辩方律师芬奇——两大戏骨之间的较量也由此展开。

可以看到,芬奇不仅在事前就对所有候选陪审员的职业、学历、家庭、政治倾向等背景情况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调查,并在筛选现场通过高科技设备来窃听监视某位候选人的一举一动并结合其背景来判断是否会做出利于己方的判决,由此指挥前台律师接受或拒绝该名候选人。

陪审制度的比较于改革——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陪审制度的比较于改革——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陪审制度的比较于改革——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龚光辉《失控的陪审团》讲的是在一起枪击案件中的受害人的妻子和儿子,起诉制造枪支的企业,而在本次起诉之前的相类似的诉讼,法院均判决原告方败诉。

根据美国诉讼的特点判决被告是否承担责任由陪审团决定,于是在本案当中,原被告双方对于陪审团人员的选择及陪审团的决定,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较量。

本案的陪审团成员尼克和其女友玛丽是在10年前一次校园枪击案件被害人的亲属和同学,当年其提起过类似的诉讼,而由于被告方对陪审团影响,使得该次诉讼,原告方败诉。

为了控制陪审团,尼克采用手段成为了陪审团中的一员,他试图在这起枪械制造案中影响其他的陪审团成员,使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投票;被告方则组成了一个以蓝金为首分析小组,他们掌握陪审员们的一切,分析这些人对于各种利害关系的反应,以便在开庭的时候一举攻下所有人精神和物质防线;而尼克的女友玛丽则向原被告,提出上千万美元的要求,帮助其控制陪审团。

原本为保障正义的陪审团制度,在各方的操控下,12个人的陪审团完全失去了控制,在公平、正义、良知、与金钱面前,原告方的律师选择了拒绝“花钱买胜利”的行为,而被告方则不择手段,运用金钱、暴力、恐吓等手段,而尼克最终说服了陪审团的其他成员,陪审团最终做出被告制枪公司承担1亿多美元的赔偿的决定,玛丽也得到被告汇过去的1500万美金,她用这些钱来补偿10年前那次校园枪击案的被害人的亲属。

值得回味的是,最后尼克对蓝金说,我并没有影响陪审团,只是阻止了你去暗箱操作,让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从该影片中我们在选择陪审团成员上,法院都开了好几次庭,由双方对陪审团成员一一达成一致,费时费力,而在庭审中陪审团成员在各方的影响下,出现失控的局面,本片无疑是对该制度的一种反思,通过观看该影片,我认为陪审团制度存在如下的问题:(1)高成本低效率陪审制度的最大缺点就是成本太大,要想组成一个能够被当事人及法官都能接受的陪审团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其经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从《失控陪审团》看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

从《失控陪审团》看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

从《失控陪审团》看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本学期我选修了“文学中的法律”这门公选课,作为一个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想从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了解法律知识。

文学中的法律,就是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待法律问题,在文学作品中领会法律知识和正视现实司法程序。

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推荐,我看了《失控陪审团》(runaway jury)这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全面地了解了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

本片电影的故事情节大致是:一个男人被一名持枪者在自己的办公室枪杀,他的妻子向地方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她觉得杀人者固然罪不可赦,但是凶器的提供者和残忍的元凶一样令人发指,为了其他人的安全考虑,避免再有人因为枪支的滥用而死于非命,被害者的遗孀决定向军火商发难,索赔更是震惊全美。

一向为人谦逊正直,颇有南方贵族气质的律师文道·鲁尔(达斯汀·霍夫曼饰)作为控方律师,素来无往不胜的大律师蓝金·芬奇(吉恩·哈克曼饰)受军火商委托作辩方律师团负责人。

为了能够打赢官司,芬奇不惜一切手段,所以他决定从根本入手,目标就是决定结案关键的陪审团。

芬奇知道,再自圆其说的庭堂陈词也难以打动陪审员们既定的思维方式,所以不如直击要害,了解每一个人底细,从本质上收买这些人。

就在当地一所废旧的仓库里,蓝金和他的律师团组成了一个分析小组,他们需要掌握陪审员们的一切,分析这些人对于各种利害关系的反应,以便在开庭的时候一举攻下所有人精神和物质防线,可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一名叫做尼克·伊斯特(约翰·库萨克饰)俄的陪审员行动神秘,几乎没有什么过往的记录,惟一的线索便是他有个叫玛丽(蕾切尔·维茨饰)的女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最后会撼动本来貌似稳固,实则脆弱不堪的司法律制。

一、枪械企业对枪击案的赔偿电影中讲述一个失业白领在市内办公楼持枪射杀11名同事,最后自杀。

其中一个同事(部门经理)刚开完儿子6周岁的生日聚会,不幸在上班时殉难。

从《失控的陪审团》浅谈美国陪审团制度和我国陪审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从《失控的陪审团》浅谈美国陪审团制度和我国陪审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从《失控的陪审团》浅谈美国陪审团制度和我国陪审制度的区别和联系第一篇:从《失控的陪审团》浅谈美国陪审团制度和我国陪审制度的区别和联系《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浅谈美国陪审团制度和我国陪审制度的区别和联系事件起因很简单,一个男人被一名持枪者在自己的办公室枪杀,他的妻子向地方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她觉得杀人者固然罪不可赦,但是凶器的提供者和残忍的元凶一样令人发指,为了其他人的安全考虑,避免再有人因为枪支的滥用而死于非命,被害者的遗孀决定向军火商发难,索赔更是震惊全美。

从影片的开始,律师双方就选择陪审员展开了一场“激战”。

双飞都想选择倾向己方的陪审员,起码要筛去有明显偏见的陪审员候选人。

在挑选过程中,双飞律师采取了提问的方式选择陪审员,除此之外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维轻公司的陪审员顾问兰金芬奇。

以他为首,由各界精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监控、心理分析等众多途径来了解陪审员从而达到控制他们为自己服务的目的。

即便蓝金芬奇用如此多的人力和心智,他还是没有排除异己的势力,让尼克伊斯特成功成为9号陪审员。

我们从影片的最后可以知晓,尼克并不是仅仅在履行他的公民义务。

由于几年前的枪支事件,尼克的女朋友失去了自己的双胞胎妹妹,而在审判中枪械公司却胜诉了。

尼克和女朋友玛丽的用意很明确,他们就是要让枪支公司付出代价。

尼克用他的智慧操控了陪审团。

撼动了原本貌似稳固,实则脆弱不堪的司法律制。

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了解了美国的陪审员制度。

我也对其有了相关的思考。

美国陪审团制度是从英国沿袭过来的制度,指由特定人数、享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的、决定对嫌疑人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

美国法律规定,除不满18岁、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听力有缺陷、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外,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

无论是控方还是辩方,只有人认为陪审员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本人经历等有可能对公正审判有影响的,都可以提出调换,直至双方包括法官都认可了,才能做为正式的陪审员。

从法律电影看陪审制度

从法律电影看陪审制度

从《失控的陪审团》看美国和中国的陪审制度----从《失控的陪审团》解读美国“陪审团制度”以及该制度的中国移植问题摘要: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社会公众参加案件审判的一项司法审判制度,是社会公众监督法官正确行使司法权、遏制司法腐败的一种有效机制,是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形式。

陪审制度为当今世界普遍接受,但东西法律制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在中国的移植中产生了一系列有待完善的弊端。

关键词:美国陪审团制度中国移植弊端完善陪审制度为民主政治的产物,最早产生于公元前5至6世纪的雅典,被扼于封建社会,称颂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盛行于英美资本主义国家,仿效于世界各国。

陪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司法的民主化,有利于民主法制的建设,所以英、美等国的陪审团被称为一所民主学校。

英国近代著名法官丹宁勋爵也说,陪审制是“自由的明灯,宪法的车轮。

”就美国来说陪审团制度之所以存在,根源于权力制衡的需要,陪审团制度有利于实现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制衡,尤其可以防止行政权干预司法权,为了保持司法权的超然地位,实现司法独立,陪审团制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保障立法、行政、司法的分权与制衡。

《失控的陪审团》剧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案情跌宕起伏,结果出人意料,在经历了金钱、人性、善恶的考量之后,最终是正义战胜了邪恶,那些普适性的真理得到了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的实际运行状态,这就为探讨美国陪审制度提供了被艺术化了的素材。

事件起因很简单,一个男人被一名持枪者在自己的办公室枪杀,他的妻子向地方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她觉得杀人者固然罪不可赦,但是凶器的提供者和残忍的元凶一样令人发指从而进行了震惊全美的索赔。

从影片的开始,律师双方就选择陪审员展开了一场“激战”。

双方都想选择倾向己方的陪审员,起码要筛去有明显偏见的陪审员候选人。

在挑选过程中,双方律师采取了提问的方式选择陪审员,除此之外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维轻公司的陪审员顾问兰金芬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失控陪审团后对陪审制度的一点看法
事件开始于一场位于新奥尔良市的枪杀案。

原告在这场案件中失去了丈夫,她以“枪支泛滥使枪击案频发”为名,将一名富可敌国的军火商告上了法庭。

两方实力悬殊之大仍然不言而喻,更毋庸提此类案例并无胜诉的先例。

军火商也不惜重金聘请了向来无往不胜的大律师蓝金•芬奇及其强大的智囊团队,为的不仅是免于一千万的巨额赔偿,更是担心一旦败诉,海洋法系的案例援引原则将毁掉美国枪械业。

芬奇团队从陪审团下手,一一找出每个陪审员的弱点并加以利用,威逼利诱其做出有利于军火商的判决。

芬奇不仅在事前就对所有候选陪审员的背景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在筛选现场通过高科技手段指挥前台律师接受或拒绝该名候选人。

此时男主角尼克•伊斯特收到听审通知到被法官质询,他假装一幅事不关己的无谓态度,“极不情愿”地成为了陪审团的一员。

最后,当12人的陪审团正式组建完成,并成功混入2名已被芬奇收买的候选人之后,就进入了正常的律师辩护阶段。

芬奇团队对所有陪审员逐一进行着软硬兼施的“攻心战”,或对准软肋,或投其所好,抑或满足其欲望。

而与此同时却有另一股力量通过尼克及其女朋友玛丽的里应外合,在悄悄威胁着罗尔与芬奇。

玛丽以左右陪审团的民意倾向为诱饵,向两方均开出了一千万元的条件。

起初,谁都不以为意,尤其是向来正义感极强的罗尔。

但到后来,当尼克通过一点小伎俩剔除了芬奇一方的某位陪审员时,芬奇意识到原本以为可以轻易收买的陪审团,正在一点一滴地失去控制。

在和玛丽初次谈判破裂之后,芬奇开始屡次用暴力手段企图挖出尼克的底细。

终于,尼克的住处被烧毁,法官下令对所有陪审员进行隔离。

此时芬奇再也无法从中作怪,尼克却凭着他的幽默、体贴、善良的绅士之风在逐渐赢得陪审员们的好感。

最终,陪审团高票通过了判定被告有罪的决定。

我认为,作为英美法系中最具特色的制度,陪审团制度在对抗专制统治,维护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保障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遏制司法腐败和贪赃枉法,提高公民素质和普及法治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第一、陪审团制度有利于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

陪审团制度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它的精髓就是权力的分立与制衡。

陪审团监督审判,坚持让普通民众与专业法官平起平坐,分享权力,等于把领导社会的权力置于人民之手。

陪审团审判所提倡的民主参与性,也是美国诉讼制度最具诱惑力之处,体现了美国法治的民主性,是英美民主理念在所谓“缺乏民主”的司法领域中的具体化。

第二、陪审团制度是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的制度保障。

法官依法办案是天职。

但是,如果说司法部门及其官员与其他政府行政部门一样在人事上、财政上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就很难谈得上依法办案。

而陪审团随机成立,与官僚体制毫无瓜葛。

陪审团对判决结果不负任何责任,没有宦海沉浮、人情世故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陪审团承担了司法过程中最棘手的任务,即裁定被告是否有罪。

裁决一旦做出,陪审员走出法院大门不再具有任何法律职能。

法官也因陪审团裁定事实而可以集中精力处理自己最擅长的法律适用问题。

法官审案没有政治压力是不可能的,没有政治干预也是不可能的。

陪审团虽然分割了法官的审判权,但却减轻了法官审案的政治风险和社会压力,减轻了法官卷入司法腐败的机会,有效地维护了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

第三、陪审团制度能遏制司法腐败。

首先,陪审团成员通常在案发地区随机选出,并且是就某一特定案件而选出。

陪审团成员由12人组成,身份各异,背景不同。

引诱、贿赂的难度大,风险很高。

依据美国法律,行贿陪审团是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联邦重罪,最高刑罚可达有期徒刑15年。

同时,重大案件审理中,法官可以依法将陪审团“与世隔绝”,使其免受外界干扰。

陪审员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违法者将课以重刑制裁。

其次,陪审团参与司法裁判,减少了法官滥用权力、贪赃枉法的机会,从制度上起到了遏制司法腐败的重要作
用。

第四、陪审团制度在提高公民素质、培养法制观念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纵使存在诸多弊端,但其存在是有着很大合理性的,因此我支持美国陪审团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