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病

合集下载

金元四大家对郁证的认识与治法

金元四大家对郁证的认识与治法

具体治法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金 元四大家在郁证治疗中常采用针灸疗法。例如,朱丹溪常采用“从肝论治”的针 灸方法,选用太冲、气海等穴位进行针灸;张从正则选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进行针灸,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气机;刘完素则选用尺泽、委中等穴位进行针 灸,以清肺泻肝、调理脾胃;李东垣则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以健 脾开胃、补中益气。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郁证的主要原则包括疏导气机、调理脾胃和滋阴养血。首先,疏导 气机是治疗郁证的关键,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来达到疏 通气机的目的。其次,调理脾胃也是治疗郁证的重要措施,可通过饮食调理、中 药治疗等方式来恢复脾胃功能,从而缓解气机郁滞。此外,滋阴养血也是治疗郁 证的必要手段,可通过服用滋阴养血的中药材来改善机体气血不足的状况,从而 缓解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症状。
刘完素认为,郁证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肺、肝、脾三脏,临床以心 情不畅、咳嗽胸闷、腹胀腹泻等为主要症状。李东垣则认为,郁证多由脾胃气机 失调引起,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身体乏力等。
治法概述
治法概述
金元四大家治疗郁证的思路各异,但均注重调理脏腑气机。朱丹溪主张从肝 论治,用逍遥散类方剂调肝解郁;张从正主张祛除体内邪气,用汗、吐、下三法 疏通脏腑气机;刘完素则倡导调理肺、肝、脾三脏,用凉药清肺泻肝,温药健脾 开胃;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的方法治疗。
病因病机
此外,身体虚弱也是郁证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久病不愈、年老体弱、气血不 足等,导致机体调节能力下降,易受情志、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气机郁滞。
证候表现
证候表现
中医郁证的主要证候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睡眠障碍等。情绪低落 主要表现为忧愁、抑郁、烦躁、易怒等,且常伴有兴趣缺乏、意志消沉等症状。 思维迟缓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 眠、多梦、易醒等。此外,中医郁证还常伴有胸胁胀痛、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 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志异常、自杀倾向等。

郁 病

郁   病

郁病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西医学中的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为主症。

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正常,除外器质性疾病。

4郁病中的梅核气应注意与虚火喉痹及噎膈相鉴别;郁病中的脏躁一证当与癫痫相鉴别。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例方: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症状: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例方:丹栀逍遥散。

3气滞血瘀症状: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或身体某部有发冷或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例方:血府逐瘀汤。

4痰气郁结症状: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例方:半夏厚朴汤。

5心神惑乱症状: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多种症状,舌质淡,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例方:甘麦大枣汤。

6心脾两虚症状: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例方:归脾汤。

7心阴亏虚症状: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中医治百病—郁证

中医治百病—郁证

中医治百病—郁证一、概念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不舒所伤引起的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有卩、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诊断依据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要点(一)诊断依据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诊断依据,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二)鉴别诊断1.虚火喉痹郁证中梅核气应注意和虚火喉痹相鉴别。

梅核气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志波动有关。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

2.噎膈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做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三、辨证论治(一)治疗原则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祛痰、化湿、消食等法。

虛则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虚实夹杂者,又当兼顾。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

(二)分证论治1.肝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基本处方:柴胡15g,香附10g,枳壳10g,陈皮12g,川芎10g,白芍10g,甘草5g。

2.气郁化火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苦而干,或头痛目赤,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

郁病-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郁病-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郁病郁病是由于七情过极,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脑神不利而引起的,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哭善怒、或自觉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疾病早期多以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遏,脑神受扰为主;久则由气及血,变生多端,脏腑虚损,脑神失养,引起多种复杂的症状。

亦有素体肾精不足者,发病早期即脑髓不充,脑神失养,而脑神机能低下致诸症纷现。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状态,以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或者易哭善怒,情绪多变,或者咽中如有物阻为主要临床症状。

1.1.2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怒等情志内伤史,且病情的反复常与各种因素导致的情绪变化相关。

1.1.3各系统检查和理化检查正常,可以除外器质性疾病。

1.2鉴别诊断1.2.1癫证:郁病者可见神志恍惚、悲忧善哭、喜怒无常等表现,应与癫证相鉴别。

癫者多发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别,病程较长,病证难以自愈,较少自行缓解;郁病为女性多见,受精神刺激可间歇性发作,停则如常人。

1.2.2 阴虚喉痹:都病中有梅核气症状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异物梗阻,但无咽喉疼痛及吞咽困难,咽中异物感随情绪变化而增减,心情抑郁时异物梗阻感加重。

而阴虚喉痹以中青年男性发病为多,与感冒、长期的嗜食辛辣及嗜好烟酒相关,自觉咽中有异物感,但与情绪变化无关,感受外邪或劳累为加重的原因,常伴有咽于、咽痒,或有咯吐黏稠白痰等症状。

1.2.3噎膈:郁病中有咽中异物感等梅核气症状者,需与噎膈鉴别。

梅核气有咽部异物感,但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噎膈则以吞咽困难为主,其梗阻感与进食相关,多位于胸骨后而不在咽部,且吞咽困难程度日益加重,重者可水米不进,高发于中老年男性,行食管的相关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1.2.4痴呆:年高患郁病者,应注意与痴呆鉴别。

痴呆患者具有渐进的认知功能减退病史;而郁病患者的病前认知功能可能相对正常,即使有认知功能减退,也是与郁病发作相关,且具有突发性。

郁病中医诊疗方案

郁病中医诊疗方案

郁病中医诊疗方案郁病是以情志不畅、精神抑郁、气血不畅等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疾病。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五志病”,即由于情志不调而引起的疾病之一、下面将介绍中医对郁病的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郁病的方法:中医诊断郁病主要依靠四诊合参的方法,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1.望诊:中医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如果面色晦暗无光,神情呆滞,眼神无神,则可能是郁病的表现。

2.闻诊:中医医生会听取患者的言语,如果患者言语少,语音低沉或抑郁,甚至有自杀念头,则可能是郁病的表现。

3.问诊:中医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果患者情绪低落,容易疲劳,失眠,胃纳差等,则可能是郁病的表现。

4.切诊:中医医生会采取脉诊的方法,观察患者的脉象,如果脉象沉弦而细弱,尤其是左关尺脉无力,则可能是郁病的表现。

二、中医治疗郁病的方案:1.首先,应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不畅是引起郁病的原因之一,因此,首要任务是调节患者的情绪,包括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减少独处时间;倾听患者的诉说,提供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2.其次,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饮食调理在治疗郁病中十分重要。

建议患者多食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等;适量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3.用药治疗: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连、香附、干姜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中药配置。

此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4.转移注意力:中医认为,郁病患者常常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症状上,导致情绪更加低落。

因此,引导患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如音乐、阅读、运动等,可以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缓解郁病的症状。

5.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中医治疗郁病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改善自我调节功能,并提供心理支持。

培训资料-中医内科-郁病

培训资料-中医内科-郁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导致郁病的因素
工作压力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易引起 身心疲惫,影响情绪稳定。
家庭纠纷
家庭纠纷和矛盾是导致郁病 的主要原因之一。
健康问题
患病、肥胖、生活习惯不良 等也可能引起郁病。
中医对郁病的理解和诊断方法
1
气血调节
中医认为郁病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因此需要调理气血。
2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尤其讲究辨证施治,需要针对不同体质特点进行不同的治疗。
3
中药治疗
中药具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常用的有藏红花,当归,黄芩等。
中医治疗郁病的原则和方法
1 祛风化痰
中医常用祛风化痰的方法,使气血流通,达到消除郁病的目的。
2 滋阴补肾
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特点,采用滋阴补肾的方法,以缓解情绪问题。
3 调和气血
调和气血的方法可以改善身体机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常用的中药治疗和配方
中医内科-郁病
郁病是一种由情志内伤引起的疾病,是许多情感问题的根源。本次培训将深 入探讨中医对郁病的理解和治疗方法。
郁病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
郁病是一种情志内伤所致的疾病,即情志不舒导致情绪异常,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症状。
特征
郁病表现为内心烦闷、忧愁、焦虑、无助、悲伤等,容易引起失眠、头晕、食欲减退、体重 下降、性功能障碍等身体症状。
藏红花
能够疏肝解郁,调经活血, 治疗肝郁血瘀。
当归
能够调节气血,养血祛斑, 提高身体免疫力。
黄芪
具有补气益阳,健脾养胃 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免 疫力。
适用于郁病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饮食 生活
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 果,可以增加身体各项指标。

郁病2

郁病2

郁病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以忧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证。

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癔症、狂躁忧郁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一、辨证分型:1.肝气郁结:精神抑郁,胸胁胀满或脘痞,嗳气频作,善叹息,月经不调。

苔薄白、脉弦。

2.气郁化火: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头痛,目赤,口苦,嘈杂泛酸,便结尿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3.忧郁伤神:神志恍惚不安,心胸烦闷,多梦易醒,悲忧善哭。

舌尖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4.心脾两虚: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汗,纳谷不香。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

5.阴虚火旺:病久虚烦,少寐,烦躁易怒,头晕,心悸,颧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见盗汗。

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①环境:病室宜安静、整洁,避免喧闹嘈杂。

室内陈设简单,按病情轻重和证型安排病室,防止互相干扰。

②休息:注意休息,可采取舒适卧位,休息时肢体自然散开,全身肌肉放松。

2.病情观察:①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和情志变化,若突然出现又沉默变得异常激动或由兴奋转为抑郁不语,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记录,以防意外。

②观察郁证的伴发症状,如心悸、失眠、眩晕、遗精、月经不调等。

3.情志护理:①与患者谈心、交流,了解发病的主、客观因素,稳定患者情绪。

②平时可用安慰性语言针对性进行劝解,必要时可运用行为暗示以增强疗效。

③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练健身操等,或播放悦耳欢快的音乐等。

④冬季适当参加户外活动。

⑤在治疗护理中应注意语言禁忌,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4.饮食护理: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多食糖类及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等食物。

5.用药护理:①中药汤剂分次温服,服药前后配合暗示疗法,提高疗效。

②服用镇静药或抗焦虑药时,应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并发药到口,防止吐药、丢药、藏药等6.临床辩证施护:①脘痞嗳气者,可取半卧位。

可食用柑橘等水果。

②失眠者睡前避免兴奋、激动情绪。

中医内科-郁病演示课件.ppt

中医内科-郁病演示课件.ppt

最新.课件
18
(三)鉴别诊断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鉴别 共同点:咽喉不适。
2.梅核气与噎膈鉴别 共同点:症状与吞咽有关 3.脏躁与癫病鉴别 共同点:心神失常。 4.与胁痛的鉴别
最新.课件
19
(二)鉴别诊断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鉴别 共同点:咽喉不适。
最新.课件
20
病 性别与年 病因 名龄
主症
检查
梅 多发于青 情志内伤 自觉咽中有物梗塞, 咽部无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 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各系统检查和实 验室检查正常,除外器质性疾病。
最新.课件
17
三、诊断与鉴别
(二)相关检查 咽部症状进行食道的X线及胃镜检查。 脏躁的临床表现与癔症关系密切,需要 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后者有思维障碍、 知觉障碍和性格改变,如被控制感,幻 听,原发性妄想等。
郁证
中西医结合学院 常风云
最新.课件
1
“鬰” 病名释义:
① “郁”指病机:是气机郁滞的意思。 “郁”有积、滞、蕴结之义。《医经 溯洄集·五郁论》“郁者,滞而不通之 意。”
②“郁”指病因: 因郁而病的意思。是
指由情志抑郁所导致的多种病证的总
称。《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郁为七
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
最新.课件
31
加减:(1)应用时为了提高疗效,加郁金、 青皮、佛手。
(2)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嗳气频作,脘闷 不舒者,加法半夏、生姜;若无效再用旋复 花、代赭石
(3)瘀血固定或刺痛加当归、丹参、郁金、 红花
(4)肝气乘脾,腹痛、腹泻可用痛泻要方。
(5)妇女出现乳房胀痛,橘叶、炒王不留行;

1.郁 病

1.郁  病
证型 主症 肝气郁结证 精神抑郁,情 绪不宁,善太 息 肝胆本经气郁: 胸胁游走 性胀 痛 , 肝气犯胃乘脾: 脘闷嗳气,腹胀 纳呆, 呕吐, 大 便不调 苔薄腻,脉细 弦 肝失条达 气机郁结 疏肝理气解郁 柴胡疏肝散 气郁化火证 性躁易怒 肝胃郁热:胸 闷胁胀,嘈杂 吞酸,口干苦, 大便秘结 肝火上炎:头 痛,目赤,耳鸣 气滞痰郁证 咽 中 如 有 物 阻, 吐之 不下, 吞之不出 心肝气郁,气 失舒展:胸中 窒闷,或兼胁 痛
心神失养——养心安神 虚证:补益心肾 心肾阴虚——滋养心肾
二、治疗原则

郁病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 实证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 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虚 证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 而不过腻。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对 郁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证治分类
郁证证治1——实证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忧思郁怒 (二)情志不遂 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心不藏神 气血阴阳失调, 脏腑功能紊乱
(三)体质因素 性格、性别、年龄、家族遗传等。
二、病机
(一)病位主要在肝、心,但可涉及脾、肾
1.肝属木,喜条达,职司疏泄,与精神、情志活 动密切相关。 情志不遂——肝失条达,肝气郁结 郁证 2.心藏神,“七情皆为神所统”。 (1)郁证常表现心神不宁的证候; (2)久则心阴耗伤, 心肝火旺——阴虚火旺——心失血养

[结语]
1.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 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初病多实, 病久则由实转虚。 2.郁证的各种证候之间有一定的内在 联系。郁证的预后一般良好。结合精神 治疗及解除致病原因,对促进痊愈具有 重要作用。
[临证备要]
1.使用理气药避免过于香燥,以防伤阴 耗液; 2.重视精神疗法; 3.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癫狂; 4.《金匮》中“百合病”的治方可用作 治疗郁证。

中医内科学之郁病

中医内科学之郁病
中医内科学之 郁病
演讲人
目录
01 郁病的概念 02 郁病的诊断与治疗 03 郁病的预防与调养
郁病的概念
郁病的定义
郁病是一种中医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症状。
郁病的病因包括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逸失调 等。
郁病的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气 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02
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
03
紧张和焦虑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04
提高免疫力
调养方法
0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0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 辛辣刺激性食物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04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 力
常用方剂
1
逍遥散:疏 肝解郁,健
脾和胃
4
甘麦大枣汤: 养心安神,
和中缓急
2
柴胡疏肝散: 疏肝理气,
活血止痛
5
归脾汤:补 气养血,健
脾安神
3
半夏厚朴汤: 行气散结,
降逆化痰
6
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
养肝明目
郁病的预防与调 养
预防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 01 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
郁病的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调理气血、调整脏 腑功能。
郁病的分类
04
痰气郁结:胸闷痰多,
咳嗽气喘,腹胀便秘
03
肝肾阴虚: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02
心脾两虚:失眠多梦,
心悸气短,乏力倦怠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临床路径—、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编码:BNG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ICD-10编码:F41.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内科学》第2版(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协作组制定的“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常见证候:肝郁化火证痰热扰心证心肾不交证心胆气虚证心脾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协作组制定的“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

2.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儿童和妊娠期妇女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动态观察并记录患者不同证型的主症、次症和舌、脉象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理量表测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其他量表测评,如匹兹堡睡眠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临床记忆力量表、明尼苏达人格测试、焦虑自评量表等;也可选择头颅CT或MRI、甲状腺功能、脑电图、经颅多普勒(TCD)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泻火安神。

(2)痰热扰心证:清热化痰,和中安神。

第19节--郁----病

第19节--郁----病

2021/4/9
3
便结尿黄。性情急燥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为 肝火有余之象。
治法 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以足厥阴肝经、足阳 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期门 行间 阳陵泉 内庭 支沟
随证配穴 吐苦水者,加日月。呕恶、口苦者,加 中脘、解溪。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期门为肝之募穴,泻之可疏肝理气太阴脾经穴 为主。
处方 神门 通里 足三里 内关 三阴交 膻中 心 俞
随证配穴 善惊易恐者,加胆俞、肝俞。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 神门、通里、内关分属手少阴心经和手厥 阴心包经,与心包募 膻中和心俞相伍,可调补心气,
安心神。足三里、三阴交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内 关、 膻中兼行气开郁之功。
肝经荥穴,可泻肝经之邪热。阳陵泉、支沟配用可疏 肝解郁,通络止痛。内庭为胃经荥穴,能清胃降火。
3.忧郁伤神
症状和体征 神志恍惚不安,心胸烦闷,多梦易 醒,悲忧善哭,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 忧郁不解,心气暗耗,营血内伤,故
2021/4/9
4
见神志恍惚、心神不宁、心神不安,则见多梦易醒、
悲忧善哭。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为气郁血虚之 象。
第十九节 郁 病
郁病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以抑郁善
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本病临床甚为常见,
以女性发病居多,并多有郁怒、多虑、悲哀、忧愁等
情志所伤史。可兼有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善太息, 不思饮食,失眠多梦等多种症状。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癔病等。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情志失调,尤以怒、郁、
处方 三阴交 太溪 太冲 神门 心俞 肾俞
随证配穴 烦燥易怒者,加四神聪、阳陵泉。

【郁病-辨证论治】

【郁病-辨证论治】

【郁病-辨证论治】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积、滞、结等含义。

郁病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据统计,类属郁病的病例,约占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人数的10%左右。

据有的医院抽样统计,内科住院病例中,有肝郁证表现者约占21%左右。

郁病的中医药疗效良好,尤其是结合精神治疗,更能收到显着的疗效。

所以属于郁病范围的病证,求治于中医者甚多。

根据郁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病及焦虑症等。

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当这些疾病出现郁病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1.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的关系郁病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应依据临床症状,辨明其受病脏腑侧重之差异。

郁病以气郁为主要病变,但在治疗时应辨清楚六郁,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证型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2.辨别证候虚实六郁病变,即气郁、血郁、化火、食积、湿滞、痰结均属实,而心、脾、肝的气血或阴精亏虚所导致的证候则属虚。

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正如《医方论·越鞠丸》方解中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之何有?”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

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郁病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

在实证的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指出,治疗郁证“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宜通而不揠苗助长”。

中医内科学——郁病

中医内科学——郁病

15
三、证治分类
1、肝气郁结 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 胁肋胀痛,痛 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 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精选可编辑ppt
16
2、气郁化火
症状: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 、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
• 5.明《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征名称. • 明清以后,对郁证辨证论治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
精选可编辑ppt
3
三、范围
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病及焦虑症 等。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 应性精神病。
精选可编辑ppt
4
【病因病机】
一、情志失调
1、愤懑郁怒,肝气郁结 2、忧愁思虑,脾失健运 3、情志过极,心失所养 二、体质因素 脏气易郁,为郁内因.
郁证
精选可编辑ppt
1
【概述】
一、定义
• 定义: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以心情抑 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 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类病证。
• 郁字有积、滞、蕴等含义,它既是一个病因病 理学概念,又是一个综合病征.
• 广义:泛指外感、内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和,导 致气血痰火湿食等病理产物滞塞和郁结.
14
二、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实证,首应理气开郁,并需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 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 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 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 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精选可编辑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郁病的定义、范围、调摄及心理疗法;熟悉郁病的病因病理;掌握郁病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郁病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征、病因病理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重点掌握郁病的证候特点、病因病理、分型论治。

[定义]郁,本意为滞而不通,涩而不畅,塞而不流,不得发越。

郁病是由于七情内伤导致了气机不畅,郁滞不通,临床上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脘腹胀闷疼痛,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历史沿革]《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五郁”的概念和治则。

《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

《素问·本神篇》:“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金匮要略》论述了郁滞的证候特点及治法方药。

《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丹溪心法》提出了“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学说。

《丹溪心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朱丹溪认为,情志波动,失其常度,则气机郁滞,气郁日久,由气及血,变生多端。

六郁之中,以气郁为先,然后痰、湿、食、热、血诸郁逐渐形成。

朱丹溪的六郁学说,是从病理的角度探讨了郁病的演变规律,治疗上创立了名方越鞠丸。

从此,开拓了郁病理、法、方、药的专题研究。

[范围]郁病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

常见于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以及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

[证候特征]气机阻滞表现: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善太息,失气后症状有缓解。

情绪波动症状: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急躁易怒,喜悲伤欲哭。

梅核气表现: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按之不下,胸中窒闷。

[病因病机]郁病发病,主要由情志内伤所致。

由七情内伤导致了五脏气机不和,主要病变在肝、脾、心三脏,病理关键是气血失调,病性可虚可实。

郁病发病与体质因素有关,郁怒、忧思、悲哀忧愁是直接发病的原因。

[郁病病因病机示意图][诊断]1.有情志内伤的病史,或因情志波动而加重。

2.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喜悲伤欲哭,烦躁易怒。

3.胸、胁、脘、腹胀闷疼痛,嗳气、善太息,失气则舒。

4.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按之不下,胸中窒闷。

5.多见于女性患者。

[鉴别诊断][辨证要点]一、辨发病特点郁病的起因多由七情内伤,精神刺激,有病因可循,郁怒、忧思悲恐均可致病。

症候学特征以三组表现为主:一是情绪波动症状: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喜悲伤欲哭,急躁易怒。

二是气机郁滞表现:见胸胁脘腹胀闷疼痛。

三是梅核气表现: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按之不下,胸中窒闷。

二、辨气血虚实郁病早期肝气郁结,或气滞挟痰湿、食积,或兼郁症,多由气及血,气滞血瘀,以实证为主。

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并见。

后期可表现为心脾两虚,忧郁伤神和阴虚火旺等不同症候群。

[治疗原则]郁病总的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调达气机。

即《内经》提出的“木郁达之”。

早期的疏通气机,对于既病防变具有重要意义。

属实证者,以疏肝理气为主,酌情配用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导之品。

属虚证者,治以益气健脾、滋阴降火等扶正之法。

[分型论治]肝气郁结主症:胸胁脘腹胀闷疼痛,痛无定处,每因情绪波动而加重。

兼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嗳气,纳少腹胀,恶心呕吐,月经不调。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转归预后]转归比较复杂,归纳有以下几点:1.郁极则发此类转归多呈化火或上逆诸症。

如:气郁化火,上刑肺金,则可见肝火犯肺之咳嗽、喘证;灼伤血络则见衄血、咳血;痰气郁结,或郁久化火,上蒙清窍而为癫狂;湿郁中焦,升降失司,则可见呕吐等症。

2.因郁成实郁病日久,气血津液涩滞不畅,稽留一隅,积久成形,导致积聚、癥瘕痞块、瘿瘤瘰疬、痈疽疖肿等。

[预防与调摄]郁病发病,主要因情志内伤致病,因此,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是预防的前提。

平素尽量避免精神刺激。

心情抑郁之时,能够“移情易性”,留连于名山大川、风光秀美之胜地,寄趣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中,恬惔虚无,四大皆空,无欲则何郁之有?临床资料]李某某,女,46岁。

10年前因精神刺激,经常反复头晕心悸,倦怠乏力,睡眠较差。

去年因工作紧张,拖延心悸加重,食欲不振,多疑善虑,心神不安,眠差多梦。

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要求写50字以上的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

【答案】辨证分析:精神刺激,七情内伤,必然导致五脏功能失调。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气不足,营血亏虚,心神失养,故心悸、(头晕)、少寐;气血不足,不能充养清窍则头晕;脾虚失运,则食欲不振;多疑多虑,复因工作劳累,耗伤心脾之气,而致上述诸症加重。

舌脉均为心脾两虚之候。

总之,本病病位在心、脾、肝,病性以虚性为主,以心脾两虚为主。

诊断:郁证(心脾两虚型)。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处方:人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黄芪15克,枣仁12克,远志10克,龙眼肉10克,木香6克,合欢花10克,丹参15克,焦三仙各10克。

五付,上药水煎至200毫升,每日二次口服。

调护:慎起居,调情志,避免过度劳累。

[教学参考]肝郁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肝气郁结是最常见的中医脏腑证候之一,也是肝病发病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来,一些单位对肝郁证进行了临床及实验研究,对进一步探明肝郁证的实质和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军医大学抽取680例内科住院病历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符合肝郁证者计146例,占21.47%。

肝郁证分布于许多系统的疾病中,但以内分泌、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疾病为多。

在肝郁证组中有复合证者计127例,其中以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肝郁血瘀为多见,分别占46.45%、25.2%、24.41%;而肝郁伤阴、肝郁湿阻、肝郁痰阻较少见,分别占13.39%、7.09%、7.87%。

肝郁证具有女性较多(占55.48%)及中年人较多(占60.98%)的特点[中医杂志1989;(10):39]。

中国中医研究院对100例高血压病、冠心病、胃溃疡病而辨证为肝郁证的患者进行5-羟色胺含量、甲皱微循环、血小板聚集率及其超微结构、细胞免疫功能等实验指标的观察研究,发现情志异常是肝郁证的主要病因,且肝郁多伴有血瘀证。

用疏肝理气的柴胡、白芍、香附、枳壳等进行治疗后,血压下降的总有效率为85.72%,症状明显改善,紫黯舌有45.71%消退;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组的有效率为88.67%,心电图有效率为40%,其他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和恢复。

该院通过对“怒伤肝”动物模型的多项指标检测,认为“气滞”是情志异常引起机体调控功能失常而致内环境稳态失衡的病理生理过程。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交感中枢的调节失常,继而神经体液异常(儿茶酚胺升高),由此引起血液系统高粘凝倾向和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异常。

另一方面,外周各交感特异性通路调节功能紊乱,引起心血管功能的改变,尤其是外周阻力血管运动功能的紊乱,引起循环障碍[中医杂志1991;(10):46]。

湖南医学院对辨证为肝郁脾虚的300多例患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检测,发现肝郁脾虚的主要变化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环核苷酸cAMP/cGMP比值下降;血粘度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小肠吸收功能降低。

四项重要变化的同步出现率达65%,说明肝郁脾虚证主要是神经体液失调,气血运行及消化机能障碍的综合表现。

患者经疏肝健脾药治疗后,显示有效,多项检测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2):732]。

神经官能症的治疗研究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病,估计约占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的10%左右。

其起病常与精神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与中医的郁证有许多类似之处,应用中医药治疗常有较好效果[实用内科学1986;2133]。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精神病专业委员会将神经官能症辨证分为六型:肝郁化火型、肝郁脾虚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其他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10):615]。

上海龙华医院认为神经官能症多由心虚肝郁所致,治疗以甘麦大枣汤为基础方,兼肝肾阴虚加二至丸,心脾亏虚加参苓白术散,气滞血瘀加活血化瘀药,痰蒙清阳加温胆汤。

所治75例,总有效率为93.3%[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7):15]。

解放军208医院以自拟方治疗神经官能症(主要为神经衰弱)40例,另有52例,除用中药外还配合电兴奋疗法,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7.5%及90.4%[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2):713]。

吴氏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治脏躁40例,均有较好效果[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33]。

宋氏统计了1960~1986年国内公开发行的16种期刊30篇文章,用甘麦大枣汤治脏躁病189例,全部加味使用;无效的68例中50例使用原方,18例加味使用。

认为甘麦大枣汤对脏躁病有效,但必须配伍其他方药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中国医药学报1987;(4):48]。

徐氏认为用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效果不著时,应进一步调整方药,可加入合欢花、郁金、香附、佛手解郁理气;症兼咽干、咽痛、口干、舌红,治当清化理气,用山栀、丹皮、海蛤壳、浙贝母、木蝴蝶、桔梗等;梅核气症状较重,咽中不适且不利者,宜加宣通之品,如通草、威灵仙、石菖蒲、王不留行等[中医杂志1990;(1):37]。

华氏以旋覆花、代赭石、全栝蒌、薤白、半夏、黄连、枳实、厚朴、姜黄、路路通、降香等为基本方,治疗梅核气30例[天津中医1993;(1):37]。

刘氏用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癔症球45例,均有较好效果[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4):18][复习自测]必考题1六郁[答案]2.郁病的病理演变特点是什么?[答案]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郁病的虚实转化关系?2.郁病在病理上如何向癫狂、积聚、瘿病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