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四首》知识点归纳-副本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4.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认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是继屈原以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合称为“李杜”。

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使得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王昌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1)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2)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3)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4)与:给。

(5)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杨花落尽,杜鹃鸟生生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您奔赴夜郎之西。

【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出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暮春环境,烘托出一种伤感的氛围。

“闻到龙标过五溪”“过五溪”点明贬谪之地的荒远,暗含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牵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拜托明月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主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知识点整

这份文档旨在整理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的知识点。

以下为相关知识的概述:
诗歌介绍
- 诗歌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描绘事物的艺术表达形式。

- 诗歌常常采用特殊的格式和韵律来传达情感和理念。

古诗欣赏
课文中包含了四首古诗,它们分别是:
1. 《登鹳雀楼》——王之涣
2. 《望庐山瀑布》——李白
3. 《春晓》——孟浩然
4. 《静夜思》——李白
以下对每首古诗进行简要介绍: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描述了作者站在高楼之上,远眺山河景色的情景。

- 通过对景物描写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
祝愿。

《望庐山瀑布》
- 作者:李白
- 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
的热爱。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和希望的讴歌。

《静夜思》
- 作者:李白
- 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

- 通过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的知识点整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课堂笔记

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课堂笔记

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课堂笔记以下是一篇关于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课堂笔记:一、生字注音:《观沧海》临lín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hé澹dàn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

树mù木丛cóng生,百草丰fēng茂mào。

秋风吹动,洪波涌yǒng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赤壁》折戟jǐ沉沙chén铁未销xiāo,自将jiāng磨洗认前朝cháo。

东风不与bù周郎láng便,铜雀春深锁二乔qiáo。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yā,小桥流水人家jiā,古道西风瘦马mǎ。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yá。

二、重点词语解释:《观沧海》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名。

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北,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沧海:大海。

海水苍青,所以称沧海。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竦峙:挺立。

峙:高耸。

星汉:银河。

幸:庆幸,幸运。

歌以咏志:用诗歌来表达心志或理想。

《次北固山下》次:停泊,停留。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客路:旅途。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下”。

行舟:乘船而行的船只。

绿水:碧绿的江水。

前:向前航行。

潮平: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

阔:宽阔。

亦指胸怀开阔。

风正:顺风。

悬:悬挂,垂钓。

这里形容船帆垂直悬挂的样子。

海日:旭日初升,太阳照耀下的海面。

残夜:夜将尽未尽之际。

江春:江南的春天,这里指江南春天的美景。

归雁:归来的大雁。

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北飞的大雁。

洛阳边:指洛阳一带。

这里借指长江下游一带。

归雁洛阳边是指希望北飞的归雁能将家书捎到洛阳的家中的意思。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知识点

观沧海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题《观沧海》为后人所加。

曹操,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

体裁:古体诗中汉乐府诗。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诗。

诗歌精讲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

译文: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课下注释:①临:到达,登上。

②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引出下文登山所见;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临”“观”二字表现了诗人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

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引出下文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译文:(海面)水波多么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课下注释:③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写法:◎动静结合。

“水波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写实手法。

描写大海的全景,渲染了大海苍茫浑然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碣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长得很茂盛。

海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写法:◎动静结合。

“树木”“百草”是静态,“秋风”“洪波”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写实手法。

分别描写山岛景色和大海景色。

炼字:“涌”本指“翻涌”,诗中生动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形态,而且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画面:秋风阵阵,呼呼作响,惹得大海涌起汹涌的波涛。

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

描述画面:太阳和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课下注释:⑤星汉:银河。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笔记一、饮酒(其五)作者陶渊明,诗中表达了诗人隐逸山野、与世无争、热爱自然的情怀。

诗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清洁共长亭。

”表现出诗人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二、行路难作者李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坚信终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抱负。

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说明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苦寒生活,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比喻手法把冰雪装点的如花似锦,体现了边塞的美丽风光。

知识点总结:1. 了解诗中表达的情怀和思想,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3.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美感。

4.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课堂互动环节:1. 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说明理由。

2.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本课古诗四首。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观察生活中的自然风光,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知识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知识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一)注解内词语解释(勾划在书上)(二)背诵默写全诗(三)文意理解:1、本诗虚实结合描写沧海景物,实写的句子有(“水何澹澹....洪波涌起”);虚写的句子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2、实写景物中,动态描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的句子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4、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该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5、全诗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注解内词语解释(勾划在书上)(二)背诵默写全诗(该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揭示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蕴含着新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6、该诗中心句(主旨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一)注解内词语解释(勾划在书上)(二)背诵默写全诗(三)文意理解:1、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该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该词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连用九个名词,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的句子是(枯藤老师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该句画面(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西风,孤寂地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盘旋的寒鸦,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3、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对比衬托了天涯游子的孤独凄凉之情的句子是(“小桥流水人家”)4、该词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吞云吐月、包蕴万千的宏伟景象,表现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诗歌赏析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请简要概括诗人所观赏到的景物。

波澜壮阔的沧海;高耸挺立的山岛;丛生繁茂的草木;萧瑟的秋风;翻涌的波涛;为沧海吞吐的日月星辰。

2、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观”的作用。

“临”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居高临海,视野寥廓。

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

“观”点题,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诗,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3、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运用动静结合,描写观海时所见到的全景,“水何澹澹”是动景,写出了沧海的宽阔浩荡;“山岛竦峙”写出了静景,描写突兀耸立的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4、请描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情景。

岛上树木繁茂,各种草长的很茂盛,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5、分析“水何澹澹.......洪波涌起”这几句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动静结合。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静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动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以及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6、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的妙用。

“涌”字准确地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它雄壮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7、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示例一:这两句互文见义,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的虚景。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好似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一、《观沧海》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观”,诗中描绘实景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虚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句写出了岛上景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一句是配乐时加的,其中“歌以咏志”提示了诗歌抒情的特点。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写景与表现精神品质两方面作些分析。

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出大海包蕴万千的气势,描绘出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借景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展示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5、这首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理想。

6、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这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8、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9、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渲染了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10、在这些山水景物描绘中,你感受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这是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杨花、子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诗中的词语“过五溪”和“到夜郎西”,很好地说明了作者为王昌龄“愁”的原因。

3、诗人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作用是什么?点明季节、时令。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 重点知识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 重点知识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课堂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四首古诗,分别是:《观沧海》、《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次北固山下》。

一、重点词语解释1.次北固山下 (次:旅途中停留)2.客路青山外 (客路:旅途)3.行舟绿水前 (行舟:行驶的船)4.潮平两岸阔 (阔:宽阔)5.海日生残夜 (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6.江春入旧年 (旧年:过去的一年)7.乡书何处达 (乡书:家信)8.归雁洛阳边 (归雁:北归的大雁)二、诗句解释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旅途经过苍翠的北固山之外,乘坐的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江潮平静,两岸显得格外宽阔;风正帆悬,船行得又快又稳。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到江边。

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家信何时到达?北归的大雁已飞到洛阳边。

三、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这四首诗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使情感更加深刻。

2.对仗工整:这些诗歌都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工整、有节奏感。

例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潮平”与“风正”、“两岸阔”与“一帆悬”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3.寓情于景:这四首诗都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例如:《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描写了旅途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意象运用:这些诗歌都运用了一些意象,如《次北固山下》中的“归雁”,《登幽州台歌》中的“悠悠白云”等,这些意象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也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情感。

四、主题思想1.《次北固山下》:此诗表现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绘北固山下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2.《赤壁》:此诗借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同时表现了诗人豁达大度的态度。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述,诗人以小见大,将个人的得失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四首诗》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四首诗》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四首诗》知识点
归纳
该课内容主要涉及古代四首诗的研究和理解。

以下是该课的知识点归纳:
古代四首诗介绍
- 该课研究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望月怀远》和《春晓》。

- 这些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和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静夜思》
-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诗人的思念之情。

《登鹳雀楼》
-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描写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壮志豪情。

《望月怀远》
-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思念和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晓》
-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四首诗》的知识点归纳。

这些诗歌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诗人的创作风格。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4首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4首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4首笔记一、作者及背景。

1.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情感深沉。

2. 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曹操亲率大军出征,取得胜利,这让他意气风发,于是登山观海,写下此诗。

二、诗句解析。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解析:“临”就是登上的意思,曹操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这就像我们出去旅游,到了一个著名景点,然后开始欣赏美景一样。

他站在碣石山上,大海就在眼前,一场视觉盛宴就要开始啦。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解析:“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是高高耸立的意思。

看啊,大海的水波多么动荡啊,海面上的山岛高高地挺立着。

就好像大海在展示自己的力量,把那些山岛托起来,在那里威风凛凛的。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解析:岛上树木密密麻麻地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这说明这个山岛充满了生机,虽然在大海之中,但是一点也不荒凉,就像一个绿色的小世界。

4.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解析:秋天的风呼呼地吹着,发出萧瑟的声音,大海涌起巨大的波涛。

这时候的大海就像一个被激怒的巨人,秋风就像是在给它助威,那波涛一个接一个地涌起来,超级壮观。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解析: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面升起又落下;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大海里面冒出来的。

这可太厉害了,曹操觉得大海超级大,大到能包容日月星辰。

这就像他自己的胸怀一样,想要包容天下,有很大的抱负呢。

6.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解析:这两句是乐府诗的一种结尾形式,就是说非常幸运啊,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曹操这时候心情肯定超级好,打了胜仗,看到这么壮观的大海,就想把自己的志向也通过这首诗表达出来。

三、诗歌赏析。

1. 意境雄浑壮阔。

诗中描写了大海的波澜壮阔,从海水的波动,到山岛的耸立,再到秋风下的洪波涌起,最后想象日月星汉都在大海之中,整个画面非常宏大,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那浩瀚的海边,感受到大海的磅礴力量。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笔记以下是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笔记内容:一、文学常识1.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

3. 王湾,唐代诗人。

4.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二、主旨概括1. 《观沧海》:诗人以洗尽沉滓、独存慷慨的笔触,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理解和真诚劝慰,同时也对朋友遭遇深表同情和不平。

3. 《次北固山下》: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4.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写法,表现了天涯游子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

三、名句赏析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宏大的意境,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3.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两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了。

4.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句诗情景交融,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天涯游子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

四、重点字词1. 次:停泊。

2.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3. 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4. 杨花:柳絮。

5. 夜郎:古代夜郎以西地区的代称,这里指友人被贬之地。

6.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第四课课堂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第四课课堂课堂笔记

第一节:诗歌概述1.1 古诗《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第四课介绍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程中,有一课专门介绍了古诗四首这一部分内容。

其中第四课主要讲解了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将进酒》和《春望》这四首经典古诗。

1.2 古诗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

通过学习古诗,不仅可以增进对我国文学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古诗详解2.1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悲喜交加的感慨。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2.2 《静夜思》《静夜思》是李白创作的一首清新脱俗的古诗,描述了作者在静夜中的孤寂思考,通过独具匠心的描绘展现了我国古代诗人的审美情怀和感慨。

2.3 《将进酒》《将进酒》是李白的另一首名作,以豪迈奔放的词藻和激昂激越的情感展现了作者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无限的奋进和豪情。

2.4 《春望》《春望》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感怀。

作者通过对大时代变迁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

第三节:个人观点3.1 对古诗的认识和看法经过学习《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第四课的内容,我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古诗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价值,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对古诗的体会和启发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深刻地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和诗人们的文学修养。

古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情感上的感悟。

3.3 对古诗学习的意义和应用古诗学习不仅可以增进个人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回顾:通过对《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第四课的学习,我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级上册语文4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4课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笔记一、课文内容1.《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夜泊牛渚怀古》作者:张若虚内容:牛渚西江夜泊船,客中听雨梦江南。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3.《夜泊秦淮》作者:杜牧内容: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早发白帝城》作者:李白内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诗歌鉴赏1.《登鹳雀楼》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以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胸怀壮志、奋发向前的精神。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不甘于现状,立志要有所作为的决心。

2.《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是张若虚在夜晚泊船牛渚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美景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无尽的哀愁。

3.《夜泊秦淮》这首诗是杜牧在夜晚泊船秦淮时所作,诗人通过对秦淮河畔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颓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4.《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白帝城时所作,诗人通过对长江三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离别故土的不舍之情。

诗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描绘了长江三峡的美丽景色,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表达了诗人离别故土的不舍之情。

三、诗歌背景1.《登鹳雀楼》和《夜泊秦淮》都是唐代的作品,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2.《夜泊牛渚怀古》和《早发白帝城》都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然的热爱。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课文笔记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重点字词重点实词: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尖山(jiān)萧瑟(xiāo sè)瑟索(sè suǒ)重点虚词: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至于夏水襄陵二、文学常识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及字号不详。

《次北固山下》是他的诗作。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理解探究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互文见义,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绘出沧海连天,星汉灿烂的景象。

2.《次北固山下》中哪些诗句能看出作者深深的乡愁?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借归雁传递书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的主旨是什么?答:这首小令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答:“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人格化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四、课外探究1.这四首诗中,《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都是写景诗,但前者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后者写景抒情,细致入微。

试着再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答:《使至塞上》和《登鹳雀楼》都是写景诗,前者描写了塞外壮丽辽阔的景象,后者则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

两首诗在写景方面都有壮丽、开阔的气势,但《使至塞上》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登鹳雀楼》则更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抒发,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清单【知识梳理】(一)曹操(155年-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三)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四)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以后),字千里,晚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著有《汉宫秋》《青衫泪》《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称为“秋思之祖”。

生难字词:谯县(qiáo)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xiāo sè)枯藤(t éng)天涯(yá)词语注释:《观沧海》①临:到达,登上。

②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③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峙(sǒng zh ì):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四首》知识点归
纳-副本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文学常识
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⑤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⑥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③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②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③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次北固山下》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②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③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④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夕阳西下,(夕阳早已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①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②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