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与反思[精品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四单元第16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四单元第16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对阿里山的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描绘,感受作者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瑰丽、神奇、云雾缭绕等,并学会运用。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技巧、分析优秀作品并尝试创作。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虽然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让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从他们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在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作者情感方面仍有所欠缺。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里山纪行》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手法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初步形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寻、处理信息的能力。
3、能制作简单的PPT演示文稿。
过程与方法学习方式: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的合作学习1、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文章的写法等。
2、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搜集关于阿里山的图片、视频资料3、合作学习:对所搜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加工,按一定顺序制成ppt演示文稿,并附一段介绍文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网络环境合作学习的乐趣。
2、品位文章富有音乐性、情韵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内容文章形象地描绘了阿里山的而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受,赞美了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学生对文章应由较浓的兴趣;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灵活、分析能力也较强,同时又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协作学习习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学习本文难度应不大。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1、课文内容:独立理解课文,欣赏文章富有音乐性、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真切情感,学习融情于景、移情于景的写法。
2、信息学科:学习利用网络搜索相关信息,然后运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多媒体演示文稿。
(二)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品味本文富有音乐性情韵性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1、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演示文稿的制作三、学习资源阐述1、硬件资源:配有16台计算机以上的网络教室、投影等2、软件资源:多媒体课件;图片库(教师提供)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1、播放《阿里山纪行》一曲,营造氛围。
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可以说是在大陆广为传唱。
对于企盼祖国统一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功正先生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2、明确教学目标(二)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a、积累文章中的生字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摩课《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摩课(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阿里山纪行)是第四单元的一篇游记,教材安排这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登山涉水,体会江山的漂亮多娇,激发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的美好感情。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扫瞄的方法〞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根底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
学情分析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解决了字词问题,初步理顺了文章的思路。
在(小石潭记)中已接触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本堂课将进一步把这一知识点稳固加深,并且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阿里山漂亮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言语。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表达放开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移步换景的的写法。
难点: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教学过程于 2022-10-3 09:48 编辑教学环节教学反思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我课堂分析的重点在于移步换景的写法。
在讲“移步换景〞时,我主要抓住三方面内容:1、地点的变换;2、特长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3、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各具特色,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能反映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
这局部我分析的比拟到位,再加上前面讲(小石潭记)学生已经有些根底,所以掌握的比拟好。
在赏析言语时,我让他们看课文找喜欢的句子,写得好的句子,并思考好在哪。
学生就开始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在旁边做批注,表现很积极,大多数同学都能从修辞上入手,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子来进行赏析,但是对于言语的节奏美,韵律美赏析的还不到位。
我于是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给他们听,再让他们自己朗读揣摩,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有了肯定的收获。
利用导游词,介绍阿里山风景这一环节,时间不够,我留到课余。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与反思
课题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
作者及工作单位
廖灵华穿山中学
教材分析
1.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由歌曲《高山青》导入
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思考:阿里山的风光美在哪里?
把你认为描写阿里山最美的语段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说说美在哪里。
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
组织交流、评价
阿里山那么大,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呢?列出作者的行踪
理清游览线路。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景点特征。
教学目标
1.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 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 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a.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b.了解课文移步换景
板书设计
十八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林海云雾
潭水清澈爱我河山
风光美如画景曲径幽路情
森林无边爱我中华
神木神奇
写法:融情于景
作者行踪:从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林区——神木——下山的路上
《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疏通课文,理清作者行踪,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 欣赏本文语言,体会真切的情感。
教学重点:移步换景的写法;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的美。
教学设想:1 读、说、写贯穿全程,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2 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方法性的引导。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分钟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1.课前播放《高山青》歌曲与在音乐声中欣赏阿里山图片。
2.导入:“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曲《高山青》唱响祖国大地,阿里山也悄然矗立于人们的心湖之畔,令人神往,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走进阿里山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学生欣赏歌曲,图片。
13分钟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本(一)速读文本,要求:1.圈划字词,利用注释或同桌位交流解决生字词。
2.用浪线划出你认为的优美的语句。
(二)出示完型填充题:根据示例选用一个字来概括阿里山神韵:泰山雄;华山险;峨嵋秀;阿里山。
(三)作者对阿里山是怎么看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作者选取了阿里山的哪些代表性的景点来写的?根据示例完成下列图表:风 1 林海云雾(第二节)光 2美 3原始森林 (第五节)如 4画 5森林无边(第七节)6学会读书--默读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学生思考,自由畅谈,理由要充分。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推举代表完成板书。
28 三细化研读,品味文本――精读、品读1 根据上述你所找到的景点,再读文本,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景点的特征。
(可以从文本中寻找也可以自己概括)2从上述景点的描写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几句话,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几句好在何处?表述格式: 我最喜爱这样几句。
因为。
3 阿里山美丽的景色深深的吸引着作者与各位游客,在优美的描写中包含着作者的深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你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深情呢?4 美丽的阿里山陶醉着每一位游客,无怪乎作者在2、3两节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可见阿里山在台湾景点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神木又是阿里山的“灵魂,标志”,那么作者为何不一开篇就写神木呢?(提示:结合文题和文体考虑。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课题:阿里山纪行(吴功正)教学目标: 1、欣赏阿里山如画的美丽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和融情于景的写法,感受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方法:朗读、合作交流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在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写下了这篇《阿里山纪行》。
同学们,阿里山的画卷已经打开,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里山,去领略那里如诗如画的美景吧。
二、阅读主场(一)播放阿里山的风光片,请一位同学跟随风光片和《高山青》歌曲音乐朗诵课文(课前准备)。
(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1、学习小组成员一起寻找出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
从台北松山机场起飞——到达台湾中部的嘉义——到了阿里山火车站——穿过一片林区——看到神木——下山的路上(由此引出“移步换景法”的叙述——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游记一般都采用此法。
)2、把学习小组分成六个部分,分别阅读研究“茫茫林海”(第二段)、“潭水”(第四段)、“原始森林”(第五段)、“山间幽径”(第六段)、“无边森林”(第七段)、“神木雄姿”(第八段)等处的景物描写。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感受领会,并在班上作分析交流。
)教师示范分析“茫茫林海”:“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广阔无边。
“云雾浓稠”,是深山里特有的景观。
这种景观的特点是幽深。
这种幽景是以崇山深谷或山麓地带为地形基础,辅以铺天盖地高大乔木为条件,构成半封闭空间。
这种幽深景观视域较狭小,光亮少,空气洁净,景深而层次多,有迂回曲折之妙,无一览无余之直观。
“幽”与“深”“静”都是密切相联的,“幽”中包含着“深”与“静”因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公开课《阿里山纪行》教案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公开课《阿里山纪行》教案反思一、引言《阿里山纪行》是著名作家周作人所著的一篇游记。
它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和美好的自然景色,是我们教学中难得的优秀文本。
本文旨在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对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公开课《阿里山纪行》的教案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它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效果。
从本次公开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其内容涉及:1)识记旅游史知识,2)理解作者的语言技巧,3)分析作者的感受与思想,4)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这些目标都是有意义并值得深入开发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目标缺少阶段性和递进性。
旅游史知识和作者的语言技巧等目标的难度并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置不同的目标,并且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以保证学生的效果和体验。
•2.部分目标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例如,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是一个比较主观的目标,教师需要以实际操作与指导形式引导学生完成目标。
2.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作者周作人的游记《阿里山纪行》为主,通过讲解旅游历史及作者的语言技巧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游记进行理解与分析。
但是,在具体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上,仍然存在可改进的问题:•1.内容安排过于单调。
本节课程仅以讲解为主,并没有较多的互动和互动活动。
•2.缺乏深入分析。
教学中,教师重点讲解了作者的语言技巧,但是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与旅游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并不充分。
2.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讲授和学生阅读、分析等,但具体因素应该慎重考虑:•1.缺少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本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应该考虑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
•2.掌握不准确。
如:在讲解内容时,在信息的准确性上有些不够严谨。
三、改进建议针对教学反思中所提出的问题,以下是本人提出的改进建议:•1.针对教学目标的缺陷,应该明确阶段性和递进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
7、临近下课,心理素质太差而语无伦次。
8、不停地为完成任务赶时间,凝固了思维,漠然了表情。
9、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这是最大的失败。
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带领大家领略阿里山的秀丽风光。
要求:找到作者介绍的景点,用短语概括每个景点的特征,
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列出景点图
学生提出所发现的问题,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听,唱,想像
欣赏。
掩卷沉思。
深情朗读课文,做批注。
5、第五个问题赏析语言时,
缺乏一个规范的回答模式,如“我欣赏______________(句子),因为它用_____________(方法)_______________(好处)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或感情)”。
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a.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b.了解课文移步换景
基本信息
课题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1.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2.《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主题下的一篇游记。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人们游历名山大川,控访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能够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
我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是参差不齐的,没有优等生,中等生占百分之三十,后进生占百分之七十。103班人数为40个,105班人数为45人,属于普通班。由于只是上两个班级,在辅导学生、检查作业时力求照顾周全,但大部分学生学习不主动,上课搞小动作,开小差,不认真听讲,不会马上进入学习状态,自制力较差。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因此用音乐引入,增强课堂吸引力。以导游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已学过《老山界》、《小石潭记》、《记承天诗夜游》等写景的文章,已接触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本堂课进一步把这一知识点巩固加深,并且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十八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林海云雾
潭水清澈爱我河山
风光美如画景曲径幽路情
森林无边爱我中华
神木神奇
写法:融情于景
作者行踪:从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林区——神木——下山的路上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从学生角度看: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适合现在提倡的开放课堂。学生比较会喜欢,能够积极参与。
从我角度看:这样课堂比较不好把握,放的太开会比较乱,场面失控。管的太紧,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关键是个度,再有,这些内容肯定一课时完不成,如何衔接也要考虑。
教学反思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阿里山纪行》一课,不甚满意。现列举十大败笔:
1、导语不熟练,不能做到目视前方。
2、第一个问题应该齐答。顺势引出的课文结构和开头、结尾的特点应该有更明晰的思路。
3、第三个问题处理仓促又费时,需要找合理引导学生的方法。还有,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另外,这是板书的内容,可以不必展示幻灯片。
4、第四个问题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2、.难点:a.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b.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初读——感知阿里山如画的风光。
第二板块:赏读——品析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10分钟)
第二课时
第三板块:写话——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10分钟)
第四板块:反馈小结。(3分钟)
由歌曲《高山青》导入
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思考:阿里山的风光美在哪里?
把你认为描写阿里山最美的语段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说说美在哪里。
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
组织交流、评价
阿里山那么大,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呢?列出作者的行踪
理清游览线路。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景点特征。
从各个角度进行赏析。
如词语用的精当、修辞、节奏感等
全班交流评价。
思考。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完成。
学生思考,并在文中圈画。
学生自我展示
同桌之间先演练,然后推荐一名展示。(4分钟)
(范例: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风光如画的阿里山,假如你乘着古色的小火车,穿过莽莽林海,就会看到云雾弥漫、幽深恬静的景象,进入阿里山站,穿过迂回曲折的林区,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清澈如镜的姊妹潭,你还可以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置身于宁静的原始林区,让你拥有原生态的古典美感,踏上山间的青苔路,仿佛是踩着软绵绵的地毯,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漫步在汪洋似的林海中,让你精神振奋的是那参天耸立、八面威风的神木,它是阿里山的标志,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怎么样?如何你有机会,你一定要去阿里山饱餐那里的秀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