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租理论

合集下载

中级经济学-9寻租理论

中级经济学-9寻租理论

第九章寻租理论“寻租”,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产生至今不过10多年时间。

然而其理论影响力却遍及经济学各个分支,并拓展到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寻租理论提出:将经济学研究范畴从资源在生产领域的配置,扩展到资源再生产和非生产领域的配置问题,将经济学理论更加有理有据地对政策制定和对现实经济生活进行诠释。

第一节 寻租理论的基本思路“一样米养百样人”,各种各样的经济行为,和人性的不同息息相关。

从社会效益角度看,人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大致分为两大类:1)生产性的用于增进社会福利的活动,如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平交易买卖等;2)非生产性活动,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他们非但不能增进社会财富,反而白白地消耗了社会经济资源。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更为常见且影响更广的非生产性经济活动,是那种涉及到权钱交易的活动,即个人或利益集团为牟取自身经济利益而对政府决策或政府官员施展影响的活动。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个人或社会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不管体现在官吏的贪污腐化上,也体现在街头抗争、暴力冲突等使社会动荡不安的纷争中。

而在西方国家,院外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各社会势力在竞选活动中的明争暗斗,也年复一年地耗费纳税人的金钱。

近20年来,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上述种种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

他们提出“寻租活动”(rent seeking activities)的概念来描述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最终形成了研究这些活动的理论——寻租理论。

“租”,或称为“经济租”,在经济学里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在社会经济处于总体均衡状态时,每种生产要素在各自产业部门中的使用和配置都达到使其机会成本和要素收入相等。

如果某个产业中要素收入高于其他产业的要素收入,这个产业中就存在着该要素的经济租。

寻租设租行为

寻租设租行为

塔洛克 布坎南
租金:某种自然的或社会的原因,使 产品供给弹性不足,使市场价格高于成本 而形成的一种超额利润。
经济租=要素报酬-要素机会成本
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竞争的,进入无 障碍,那么租金就不会存在。
寻利行为:
资本投入、技术发明、公平交易等, 能增加社会财富。
寻租行为:
游说、奉承、行贿等,会浪费社会 资源。
言论的情绪性较为明显。
但是,在“人肉搜索”之下,一旦 有腐败或者不法行为,立即可能被放到 网上曝光。
“人肉搜索”之所以变得有效,就 在于其公开、透明的特性。
寻租设租者真正认识到“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案例5-3 “官倒”现象说明了什么?
计划经济时期,重要物资都由国家按计划
价统一调拨。改革开放以后,企业超计划的产
案例5-1 ——汽车制造商的行为是
寻利还是寻租?
二、设租行为
1、设租的概念
权力拥有者以权力为资本,参与经 济活动,从中收取贿赂并与寻租者共同 分享经济租。
2、公共选择理论
权利效用 ——利他效用(正和博弈) ——利己效用(负和博弈)
3、(麦克切斯内)
政治创租——是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手段 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地创造租金,诱 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贿赂以得到这种租金;
第一,寻来关税好处的院外游说活动,这种活动 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关税以及要素收入来获得金钱 收入;
第二,寻求收入好处的院外游说活动,这种活动 要把政府收入引向用于自己,使自己成为政府支 出的接受者;
第三,寻求垄断利益的院外游说活动,这种活动 的目标是创立一种人为的能产生租金的垄断;
第四,逃避关税或者走私,这种活动实际上是减 少或取消关税或限额,并通过利用缴纳关税的合 法进口品与不缴纳关税的非法进口品之间的价格 差异而获得利润。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

C,P S0
C,P
MCX =MCY ACY
D
D C Q/t (1) O (2) A D0 O B
ACX
Q/t
+ 第二,政治家提出提高成本的立法威胁。
C,P S1 S0 D II B I D0 O Q/t E F A
(一)腐败与寻租的区别与联系? (二)在中国的主要表现? (三)如何设臵可行的制度来防止腐败?
+ 为了获得垄断地位而进行的寻租 + 护租 + 反寻租或避租 + 租用权利 + 政治寻租 + 布坎南寻租三个层次:一是对政府活动所产生的额外收益
的寻租;二是对政府肥缺的寻租;三是对政府活动所获得 的公共收入的寻租。
+ 通过游说、贿赂、拉关系、走后门等手段
直接获得租金。 + 通过各种政治手段改变政策环境,已达到 寻租目的。 + 进行表面上似乎为生产的投资,但其目的 不是不是从这些生产性投资中直接获得利 润,而是要争取达到政府所制定的某些标 准,从而获得某种优惠或补贴。
+ 租金 + + +
+ + +
准地租 经济租 亚当.斯密:使用土地的代价称为地租。 李嘉图学派:没有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的报酬。 地租源于最适于耕种的土地数量有限,以及土地所有权的存在。 马歇尔:各种生产要素的租金,即超过机会成本的剩余。 准租是资源的供给量在某一时间段内不发生变化,但过了这段时间后,就 会发生变动时产生的。 阿尔钦:使用土地、劳动、设备、思想甚至货币等等资源所做的支付。 张五常:租金一定与产权相联系,收入、租金、成本是一致的,只是视角不 同而已。 租金:由于某种天然的或人为的社会的原因,使物品的供给量的扩大受到限 制,从而使市场价格稳定地高于成本而形成的一种长期的超额利润或要素的 超额收入。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

寻租理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A.克鲁格(Anne.Krueger)的论述,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租金”(rent),谋求这种权力以获得资金的活动,被称作“寻租活动”,俗称“寻租”。

租金的根源来自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提高而供给却因种种因素难于增加而产生的差价。

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67年图洛克的一篇论文。

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到1974年才由克鲁格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一项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

寻租理论思想的最早渊源,是1967年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被称为寻租理论之父)所写的论文,《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

他的观点是,完全竞争理论对偏离竞争所导致的社会福利估计不足,实际上税收、关税和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

其原因是人们会竞相通过各种疏通活动,争取收入,即寻租;而在竞相寻租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认为花费与其所期望的收益相近的费用是值得的。

布坎南的寻租理论主要探讨寻租产生的条件、寻租的三个层次、政治分配与寻租等内容。

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67年塔洛克(Tullock,1967)的一篇论文。

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到布坎南1974年才由克鲁格(Krueger,1974)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一项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

在这以后的十多年中,寻租理论长足发展,其理论影响力已遍及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乃至为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这主要是因为寻租理论对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独特的创新。

“租”,或者叫“经济租”,在经济学里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在社会经济处于总体均衡状态时,每种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中的使用和配置都达到了使其机会成本和要素收入相等。

政治学基础理论系列之公共管理理论2寻租理论

政治学基础理论系列之公共管理理论2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一理论渊源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最先提出寻租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开创者戈登·塔洛克,而触发塔洛克提出寻租思想的导火索是莱本斯坦关于《配置效率与X-效率》的论文。

在这篇经典论文中,莱本斯坦批评指出,哈伯格三角形之所以低估了垄断和关税的福利成本,原因在于它只考虑了垄断和关税扭曲价格后所造成的配置效率上的损失,忽视了受垄断和关税保护的企业会出现,X-非效率;而“在许多时候,由提高配置效率增加的收益相当低,而由提高X-效率增加的收益却非常大”。

莱本斯坦的论文使塔洛克感到非常震惊。

因为,无论是哈伯格还是莱本斯坦,他们的论文都暗藏着这样一个假定,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对垄断和关税能够带来的好处(即垄断利润或租金)将无动于衷,垄断和关税是政府免费地、主动地给企业的一种赠予。

这个假定不仅与经济学的标准假定经济人相矛盾,也与现实相矛盾。

首先,企业作为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面对垄断和关税能带来的垄断租金不会无动于衷;其次,垄断和关税是一种稀缺资源,这决定了企业竞争垄断和关税的活动将花费稀缺资源,这些资源的机会成本也构成了垄断和关税的成本。

因此,当塔洛克把经济人假定引入垄断和关税分析后,看到一种完全不同于哈伯格或莱本斯坦的成本,那就是只要存在垄断和关税的可能性,就会激发企业花费稀缺资源来竞争垄断和关税,它们构成了垄断和关税的另一种成本。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成本的性质,塔洛克还分析了偷窃活动的成本。

他认为,偷窃没有扭曲价格,就不存在配置效率或X-非效率上的损失,但这不等于说偷窃没有社会成本。

只要存在偷窃的潜在机会,就有人从事偷窃和防范偷窃,这些活动支出的稀缺资源构成了偷窃的福利成本1。

1967塔洛克发的一篇论文《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在文中他指出税收、垄断、关税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其理由是人们会竞相寻租,进行各种疏通活动以争取收入,并且提出了在寻租竞争中人们的寻租费用会一直上升到与寻租预期收益值相等的著名命题。

寻租理论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

寻租理论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

寻租理论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本文围绕寻租理论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其起源和在经济学中的地位。

接着探讨了寻租理论对资源配置和产权制度的启示,以及在中国的应用案例和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

最后分析了寻租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并总结了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以及对中国经济和制度改革的启示。

未来研究的展望也被提及,强调了寻租理论在中国的重要性和潜在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寻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寻租理论、资源配置、产权制度、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前景、重要性、现实意义、制度改革、研究展望。

1. 引言1.1 寻租理论的起源寻租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戴维·里卡多和约翰·贝茨·克拉克在19世纪初提出的“地租理论”。

他们认为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位置,因此土地所有者可以通过租金获取收益。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寻租理论逐渐演变为一种广义的概念,不仅涉及土地,还包括其他资源和权力。

在现代经济学中,寻租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赖尔和加斯顿·格罗斯等人提出了“寻租者”的概念,指代利用特权或权力寻求不劳而获的个体或组织。

寻租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效率的降低。

寻租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济学家对土地租金的研究,而在现代经济学中,寻租理论已成为分析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寻租现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改善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2 寻租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寻租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其对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效率问题的深刻理解和阐释。

寻租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足和资源分配不公平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参与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寻找各种非竞争性的利益差异来获取额外的收益,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失灵。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
&
3、寻租的种类 、
经济寻租: 经济寻租:通过获得经济上的垄断特权而获得 租金的寻租活动。 租金的寻租活动。由经济寻租而获得的租金为 经济租金。 经济租金。 政治寻租: 政治寻租:通过获得政治上的垄断特权而获得 租金的寻租活动。 租金的寻租活动。由政治寻租而获得的租金为 政治租金。 政治租金。
政治寻租的两种典型形式
寻租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 、 2、寻利与寻租 、
租或租金的两种来源: 租或租金的两种来源: 寻利(profit seeking): 对在价格制度中自然产生的利 寻利 益或报酬的追求。它是一种生产性活动。 益或报酬的追求。它是一种生产性活动。 寻租(rent seeking): 借助于政府权力因素对市场交易 寻租 活动的介入而谋取个人最大利益的行为。 活动的介入而谋取个人最大利益的行为。它是一种 人为创造的、非生产性活动。 人为创造的、非生产性活动。
4、寻租的社会成本 、
(1)寻租活动中浪费掉的资源 ) (2)由经济寻租引起政治寻租而浪费掉的资 ) 源 (3)寻租成功后形成垄断所损失掉的经济效 ) 率(净社会福利损失) 净社会福利损失)
5、寻租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
有利于成功的寻租者、政府官员、律师等人; 有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功的寻租者、政府官员、律师等人; 不利于消费者、寻租失败者、受害的厂商 不利于消费者、寻租失败者、
6、寻租对制度、政治秩序提出了挑战 、寻租对制度、
对政府职能的挑战 对政治秩序提出的挑战
(1)创租:政治家通过自己的权力设置来 )创租: 为私人或利益集团提供经济租金,从而使自 为私人或利益集团提供经济租金, 己获得利益的行为。 己获得利益的行为。 (2)抽租:政治家通过自己的权力设置威 )抽租: 胁私人或利益集团将给他们带来成本损失, 胁私人或利益集团将给他们带来成本损失, 或通过政治敲诈的形式向私人或利益集团提 出某种利益要求,并进而获得利益的行为。 出某种利益要求,并进而获得利益的行为。

寻租理论ppt课件

寻租理论ppt课件
7
政府寻租的分类Ⅱ
无意创租 被动创租 主动创租
8
政府的寻租方式
特许权 关税与进口配额 政府订货
9
三、寻租的根源
寻租行为产生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当政府行为只局限于保护个人权利、人身与财产安全 以及确保自愿签订的私人合同的实施,市场机制这只 看不见的手就能保证市场中所出现的任何租金都随着 各类竞争性
一个社会是把资源用于生产性活动(寻利), 还是用于非生产性活动(寻租)主要取决于其 制度。
制度决定了一个社会将花费多少资源用于寻租 活动;
29
制度公正与效率的评判标准 办一个企业的相对成本,官僚审核制度; 有效的产权制度和和合同制度; 制度要保证做大蛋糕比瓜分蛋糕更有利; 制度必须保证获胜的企业和企业家有持续不断的创
从83名厅级以上官员落马情况看,他们的权力 寻租多出现在行政审批、人事安排、政策奖励、 国有资产拍卖等环节。
38
问题 为什么李克强总理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放
到“简政放权”上? 如何理解行政权力、寻租与腐败之间的关系?
39
2014.3.5,李克强说,今年将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 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 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36
“一把手腐败是最大难题 :十八大以来83
名厅级以上官员的腐败样本调查”
如果将统计范围扩大至厅级官员,十八大后落 马官员的数字颇为惊人。最高检称,2013年1 至8月份,仅进入司法程序的厅官就达129人;
行使权利的成本太高时,权利就将进入公共领域;
➢例如,草场的网围栏成本,使得有的草场成为公共
草场
27
当产权不清晰,交易成本太高,寻租活动就有存在的
土壤;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研究寻租现象的理论。

寻租即指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努力,如游说与行贿等,促使政府帮助自己建立垄断地位,以便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活动。

1967 年戈登·塔洛克第一次系统地讨论了寻租行为,而第一个用“寻租“这一术语来描述所探讨的这种活动的却是安娜·克鲁格( 1974 )。

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是互相联结的,政治过程中的权力因素总是有可能直接介入到经济活动中去,干预经济当事人间的交易。

在此前提下,很多人都会力求借助权力因素谋取个人最大利益,这就产生了寻租行为。

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竞争的,进入这一行业完全自由而无任何障碍,那么这个行业科不可能存在超额利润。

现在假定进入该行业是有限制的,存在垄断因素,那么该行业就将获得超过它竞争环境下提供同样数量的服务而愿意接受的最低报酬的收入,超出部分就是超额利润。

即除正常利润外,它还可获得超额利润,这部分超额利润实际上是一种经济租金。

显然,出租业主都希望通过政府发放许可证来限制竞争,增强垄断以获得经济租金,并为此展开游说活动。

寻租赖以存在的前提是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这被看成是“看不见的脚”对市场的践踏,它对应于价格和利已主义作为“看不见的手”对市场引导与适当而正确的政府干预作为“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的调节。

寻租可分为以下几种:⑴为了获得垄断地位而进行的寻租,如争取政府对未管制的行业加以管制;⑵为维持已获得的垄断地位而进行的寻租,如让政府维持既定的许可证数量,防止他人对自己已获租金的侵蚀,因而这种寻租又称为“护租”;⑶为防止他人寻租有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害而进行的寻租,如烟草行业想方设法防止政府在他人游说下对本行业征税或增税,以维持高额税后利润。

这实际上是一种“反寻租”,一般称作“避租”。

目前研究寻租问题的学者关注的焦点在于寻租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在这两方面都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否定观念,认为寻租在总体上浪费了资源,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

寻租

寻租

寻租的定义
• 寻租 寻求租金 • 租金:即购买或交换时的价格 (自己的理 解) • 经济租金:超出正常的交换时花费租金的 那部分租金。(自己的理解) • 而寻租行为简单的理解就是谋求最大的经 济租金的行为,即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的行为(这里的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行为 为不论何时个人觉察到某种行为能增加他 们的利益,他们就会采用这种行为)。
• 理论起源:寻租——Rent-seeking ,租,即租金。 也就是利润、利益、好处。寻租,即对经济利益 的追求。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分两类:一 类是通过生产性活动增进自己的福利。如企业等 经济组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合法的对利润的 追求。另一类是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 的寻求。如有的政府部门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 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 为个人捞取好处,有的企业出贿赂官员为本企业 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后者 被称为寻租。
综合评价寻租行为
• • • • 负面影响: 第一: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 第二:加深和激化社会矛盾。 第三:引起国际、区域贸易争端,甚至会 进一步的上升为政治或军事争端 • 第四:引发社会道德的沦丧和各种类型的 犯罪。
• 积极影响: • 创新 • 政治进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寻租理论的产生
• 寻租理论最早是产生于经济学领域。美国 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戈 登· 塔洛克在1967年发表的《关于税、垄断 和偷窃的福利成本 》一文中,指出当人在 努力达到垄断过程所做的活动,实际就是 寻租行为,但当时作者并没有用寻租这一 词。知道1974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 教授安妮· 克鲁格发表的一篇名为“寻租社 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首次提到寻租一 词。然后又有布坎南、托利森等人对寻租 理论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寻租理论三方博弈模型分析

寻租理论三方博弈模型分析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次演示已经对寻租理论进行了三方博弈模型的分析,但仍有许多问题 值得进一步探讨。例如,如何定量研究寻租行为的程度和影响、如何完善监管机 制以减少寻租现象的滋生等。此外,还可以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应对寻租 问题时的政策比较和经验借鉴。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寻租理论进 行深入探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感谢观看
博弈分析
在工程监理博弈行为中,监理部门的主要策略包括监督、协调和仲裁。监督 是指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进度、费用等进行严格把关,防止寻租行为的发 生。协调则是指在工程建设各方之间进行沟通、协商,以化解矛盾、达成共识。 仲裁则是当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纠纷时,监理部门作为第三方进行裁决,保障公 平公正。
策略选择
在博弈行为中,监理部门应采取以下策略:
1、增强独立性和专业水平。监理部门应保持独立性,不受任何不当影响, 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监管能力,以便更准确地判断和预防寻租行为。
2、加强质量监督。监理部门应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采用先进的技术 手段和检查方法,对工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 求。
工程监理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工程质量、进度、 费用等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工程符合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监理博弈行为则 是指监理部门在面对多个利益主体的复杂关系时,如何采取最优策略,最大限度 地维护公共利益。
分析因素
影响工程监理博弈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 监理部门的独立性、专业水平、人员素质等。外部因素则包括法律法规的完善程 度、政府监管力度、市场环境等。
结论
本次演示运用三方博弈模型对寻租理论进行了分析。通过背景介绍、模型概 述、问题分析以及案例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寻租行为在现实经济中 广泛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其次,三方博弈模型能够更好地揭示 寻租活动中各方的利益关系和决策模式;最后,针对寻租问题,政府应减少干预、 加强监管,推动市场竞争和产权明晰化等措施的实施。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

• 政府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寻租设租关系呢? • 首先,与政府行为的范围有关。 首先 • 寻租活动与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直接有关, 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越广,寻祖的可能性 越大。 • 与完全竞争巾场理论一样,“规范化的政 府行为”也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抽象,现实 生活中政府行为的范围很难局限于此,个 中原因很多 。
•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官员是典型的权 力个体,他们因为拥有权力就可能获得一 种利益,这种利益可以称为权力效用,权 力效用包括对社会带来的效用和对官员自 身带来的效用。前者是权力利他效用,后 者是权力利己效用。“经济人”性质会促 使政府官员追求除职业薪酬外的权力利己 效用。
• 所谓政治创租是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 手段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地创造 租金,诱使企业向他们贿赂以得到这种租 金; • 所谓抽租是指政府官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 企业利益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迫使企业 割舍一部分既得利益与之分享。
• 寻利与寻租的区别: 寻利与寻租的区别: • 第一,寻利是经济主体通过自身参与市场 竞争而获取“经济租”,这种活动不需要 借助于政府的干预,是由“看不见的手” 引导的;而寻租是经济主体力图使“看不 见的人”不起作用,利用政府这只“看得 见的手”的干预使自己取得特殊垄断地位, 从而获得“经济租”。
• “政治创租”与“抽租”是政府官员供给租 金并且把其中一部分转换成自己收益的两 种方式,也是与寻租者共同分享租金的两 种方式。
公权与私权、 公权与私权、公利与私利相互之间有四种对应组合 关系: 关系: • 一是以公权谋公利。这是理所当然的,因公权的 一是以公权谋公利。这是理所当然的, 设立其目的就是为了公利; 设立其目的就是为了公利; • 二是以私权谋公利。这是利他主义的表现,是需 二是以私权谋公利。这是利他主义的表现, 要提倡的道德规范; 要提倡的道德规范; • 三是以私权谋私利。这是利己主义的表现,只要 三是以私权谋私利。这是利己主义的表现, 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这种利己行为是允 许的; 许的; • 四是以公权谋私利。这种行为是以损害他人和社 四是以公权谋私利。 会利益为前提的,会导致巨大的社会成本。 会利益为前提的,会导致巨大的社会成本。

第5讲寻租设租行为

第5讲寻租设租行为






二、设租成本 1、设租的概念 设租是指权力拥有者利用权力获取非生产性 经济利益。 设租可能是无意的,如“先试点后推广”的 制度变迁模式。 设租可能是被动的。如价格双轨制条件下倒 卖物资的行为。 设租可能是一种组织行为。如提拔官员“光 考察不宣布”,判案“只开庭不宣判”等。 设租可以利用职业优势。




2、设租成本 (1)经济成本:诱导人们来寻租,造成生产 领域中人力资本数量的减少;导致公共部门资源 配置的低效率。 (2)行政成本:导致政府部门人浮于事、办 事拖拉;为治理设租活动,又必须设立监督机构、 聘用监督人员;还可能危及政府的合法性。 (3)道德成本:降低官员的公共责任心、社 会义务感和道德水准,降低公众对官员的尊重度 和信任感。

图5.1 垄断的社会成本


2、寻租与DUP



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简称DUP (Directly Unproduction Profit-seeking Activities)。这个概念包括以直接的非生产 性方式取得利润的所有活动,这些活动虽然产 生金钱收入,但不生产包含在正常效用函数中 的产品与劳务,也不生产这些产品与劳务的投 入品。DUP概念比寻租概念范围更广。 DUP可分为以下几种: 寻求关税好处的院外游说活动; 寻求收入好处的院外游说活动; 寻求垄断利益的院外游说活动; 逃避关税或者走私。




3、寻租、设租活动的治理 (1)减少官员以公权谋私利的机会 将政府职能范围限定在最小范围; 实行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2)强化监督并对设租者予以严厉惩处 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公务员的权责范围; 要清除超法律因素对执法行为的影响,提 高设租者受查处的概率,也能加大处罚力度; 建立激励性的公务员薪水制度。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它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说。

把寻租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正式提出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克鲁格。

他在1974年公开发表的《寻租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深入研究了由于政府对外贸的管制而产生的对租金的争夺,并设计了数学模型过其进行计算和讨论。

后来这篇文章被经济学界视为寻租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克鲁格也被视为寻租理论的鼻祖。

寻租是什么?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者把寻租定义为“通过国家的保护所产牛的财富的转移”。

它包括“旨在通过引入政府干预或者终止它的干预而获利的活动”。

也就是说,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为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

一个人在寻租,说明了这个人试图通过使政府干预或不干预某事而使自己获得好处,这种努力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它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了非生产性的使用,这种活动实际上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社会生产率,它没有造成社会剩余,也没有增加任何新产品或财富,只不过改变了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使寻租者通过特殊的地位或垄断权利将本应属于别人或公众的财富转移到自己的手中。

政府是寻租的根源,通过政府干预或不干预获得好处的任何行为都是寻租行为。

从此意义上看,说服政府制定对进口车辆进行限制的本国汽车生产商是寻租者;试图取得主管政府官员的好感,以使其忽略对本企业违规行为监督的生产商是寻租者;积极要求加薪的官员们本身也是寻租者。

寻租行为广泛地存在于有政府干预的领域。

第三世界国家的落后是因为这些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寻租行为。

传统的政治学总是把国家看作是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行动宗旨的完美主体,把政府也看作是一个大义为公的整体。

布坎南认为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最终是由个体所组成的,分析政府的行为必须先从个体开始。

作为政府组成部分的个体——也就是官员首先是经济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私欲,都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他们最关心的不是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首先是自己的工资,职位。

由于他们的前途取决于他们工作的政府部门的状况,因此他们也特别关心自己所在的工作部门的扩张,希望有更大的规模,有更多的预算,有更多的权利。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寻租理论思想的最早渊源,是1967年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被称为寻租理论之父)所写的论文,《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

他的观点是,完全竞争理论对偏离竞争所导致的社会福利估计不足,实际上税收、关税和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

其原因是人们会竞相通过各种疏通活动,争取收入,即寻租;而在竞相寻租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认为花费与其所期望的收益相近的费用是值得的。

布坎南的寻租理论主要探讨寻租产生的条件、寻租的三个层次、政治分配与寻租等内容。

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67年塔洛克(Tullock,1967)的一篇论文。

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到布坎南1974年才由克鲁格(Krueger,1974)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一项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

在这以后的十多年中,寻租理论长足发展,其理论影响力已遍及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乃至为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这主要是因为寻租理论对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独特的创新。

“租”,或者叫“经济租”,在经济学里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在社会经济处于总体均衡状态时,每种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中的使用和配置都达到了使其机会成本和要素收入相等。

如果某个产业中要素收入高于其他产业的要素收入,这个产业中就存在着该要素的经济租。

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租的存在必然吸引该要素由其他产业流入有租存在的产业,增加该产业的供给,压低产品价格。

在规模经济效益不递增的前提下,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使要素在该产业中的收入和在其他产业中的收入一致起来,从而达到均衡。

所以,按照经典的总体均衡理论,只要市场是自由竞争的,要素流动在各产业之间不受阻碍,任何要素在任何产业中的超额收入(即租)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地存在。

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结构中,某要素在一个产业中的经济租既可以是个正量,也可以是个负量,这是社会经济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正常现象。

寻租理论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

寻租理论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

寻租理论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寻租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在一个存在不完善市场的环境中,经济利益的争夺不再是基于强制力和互惠原则,而是基于寻求特殊有利地位的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企业和政府都会出现“寻租”行为,通过政治、法律等手段获取一定的收益。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寻租行为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市场结构的制度性漏洞以非正常的方式获得收益,比如滥用垄断地位操纵价格;另一种是利用政府职权选择性地对某些人团体开放市场,从而获得额外的收益,比如政府招标时对某个公司给予优先权。

不同于一些经济学理论推崇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资源配置能力,寻租理论关注由于制度变革不足和缺陷,市场模式不完善,因而导致市场偏离公平、公正、高效的理想状态。

对于中国而言,寻租行为是相当平常的现象。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事务的不断深化,中国市场当中寻租行为数量远远超过其他领域,这种行为的恶劣性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首先是对经济发展的损害。

中国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市场失灵,市场机制规范体系建设不完善。

政策性扶持、各种自由度和管制不足,导致了一些“野蛮生长”的行业和企业。

长期以来,由于寻租机制的腐蚀和行业自身难以自我调节,我们看到了许多行业的思维固化、创新缺乏、成本不透明等问题。

所以,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法律约束将会影响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的威胁。

寻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导致了少数人获取了大量资源财富。

这不仅不符合中国政府“共享发展”的公平公正理念,而且也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寻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因此,如何加强国家和市场的法律与制度建设是当前中国必须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最后,是对国家治理和稳定的威胁。

实践证明,寻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成长,从而影响到政府的治理和稳定。

因为这会使政府本身的公信力受到挑战,并对人民的对政府的信任及依赖产生负面影响。

寻租

寻租

寻租寻租(Rent-seeking )。

寻租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运用行政权利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J.布坎南(James M.Buchanan)和A.克鲁格(Anne.Krueger)的论述,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租金”(rent),谋求这种权力以获得资金的活动,被称作“寻租活动”,俗称“寻租”。

租金的根源来自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提高而供给却因种种因素难于增加而产生的差价。

在现代国际贸易和公共选择理论中,租金仍然指由于缺乏供给弹性产生的差价收入。

这里是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抑制了竞争,扩大了供求差额,从而形成的差价收入。

租,即租金。

也就是利润、利益、好处。

寻租,即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指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

如有的政府部门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

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捞取好处,有的企业贿赂官员为本企业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

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和对既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

寻租往往使政府的决策或运作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

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

往往成为腐败和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

(详细较学术看下面)寻租有多种定义,布坎南等人认为“寻求租金一词是要描述这样一种制度背景化的行为:在那里,个人竭尽使价值最大化造成了社会浪费,而没有形成社会剩余。

”他们把寻租描述为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即一个人在寻租,说明了这个人在某事上进行了投资,被投资的这种事情实际上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生产率,但却确实给投资者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地位或垄断权利而提高了投资者的收入,租金也就是由此所得的收入。

因此,柯兰得尔中给寻租下的定义是为了争夺人为的财富转移而浪费资源的活动。

而克鲁格则认为寻租是为了取得许可证和配额以获得额外收益而进行的疏通活动。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

暂时性收益陷阱
• 暂时性收益陷阱提出的问题是寻租的棘轮效应。
一旦通过游说政府成功地寻得租金,即使它已不 再给寻租受益人带来正利润,但要取消它也非常 困难。取消它几乎总是意味着给特权拥有者带来 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损失,他们会再次寻租以保 有特权。塔洛克进一步指出:政治家们也不愿失 去特定的选民——这是一种丢失选票的战略;总 体利益如能克服集体行动的逻辑,或许会让中间 选民相信:寻租人不配得到租金;如果取消他们 的特权,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会得到改善。
寻租理论的概念、产生与发展:产生 ——塔洛克的研究
• 企业和消费者都会有使用稀缺资源获得租
金的愿望。Tullock Rectangle
寻租理论的概念、产生与发展:产生 ——塔洛克的研究
• “偷窃”只是一种纯粹的财富转移,不存在
因数量和价格扭曲导致的福利成本,但从 事偷窃和防止偷窃都要投入巨额的稀缺资 源。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两种投资会取得 一定的均衡。 • “对社会来说,从事这种互相抵消的活动 是一种浪费” Tullock, 1967
护租、抽租和创租
• 拥有政治职位便意味着拥有与之相随的一种“产权”,这
种产权不仅可以用来立法创租,还可用来增加他人成本。 政治家可以通过放弃自己使用对私人经营活动进行严厉限 制而使之受损的权利来获益。 政治家们—旦威胁要使用这种管制措施,私人为了让他们 放弃使用管制措施而支付给政治家们的收益将超过政治家 们创租管制而得到的收益。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 “抽租”。只有剥夺私人租金的威胁是可信的,抽租才能 得到成功。为此,政治家们也会颁布立法,剥夺那些不付 费人的租金。
暂时性收益陷阱:纽约市的出租车牌照
• 多年以后,重返出租车市场。整个出租车行业都完全考虑

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
租金具有两种极不相同的性质,一种是生产性 的租金,即创新租、风险租以及由创新、稀缺、 风险所形成的垄断租,都属于生产性的超额利 润,是社会需要的。这种租金能产生强大的激 励,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另一 种是非生产性的租金.即谋求政府特权和优惠 所形成的垄断租,以及由这种特权所派生的权 钱交易、透漏税金、走私放私等。这类活动没 有生产出产品,也没有给社会增加福利,相反 还消耗了社会资源,导致经济效率下降和社会 分配不公。
2、寻租活动与政府干预、寻租活动与 政府类型各有何关系?
3、如何防范和治理政府官员的寻租活 动?
(三)政府官员寻租活动 的防范和治理
1、要建立舆论机制,造成反寻 租的社会意识; 2、要改革政府机制,铲除滋生 寻租行为的“土壤”; 3、要调整财产机制,规范经济 利益主体的产权行为; 4、要建立监督机制,加大寻租 成本,使寻租者不敢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 章 思 考 题:
1、寻租理论中的“租金”和“寻租活 动”的含义是什么?
第五章 寻 租 理 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租”以及“租金”的主要来源
(一)经济租 “租”或“租金”最早专指地租, 是使用
一块土地获得的报酬与其转移所得(机 会成本)之间的差额. “经济租”: 生产要素的所得者获得的收入 中超过其机会成本的那部分收入(或定 义为超过其转移收入的那部分收入.)
(二)生产性的租金和 非生产性的租金
(三)寻利与寻租
寻利是在有秩序的市场结构中, 企业家们通过自己的有效经营而 寻求利润,或利润的最大化。 寻租则是一种非生产性行为,是 “寻求直接的非生产性利润”。
二、现代寻租理论的历史回顾
(一)克鲁格的观点
她对寻租行为的分析是从对外贸易开始的。 当政府采用进口限额或许可证的办法对贸易 进行限制时,就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寻租行 为,人们将为不劳而获的利润激烈竞争。竞 争的有些方式是合法的,有些方式是非法的。 厂商的寻租行为会导致净福利损失,还会伴 随政府机构或官员的寻租行为。她认为应禁 止人们从事寻租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租理论陆丁作者简介: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1991年),曾获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1986年),学士(1983年)。

出国前在复旦大学任世界经济方面的研究教学工作;留美期间曾在伊利诺州州政府就业保障署作短期研究。

毕业后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商学院任教并从事远程通讯方面的经济政策研究。

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和统计系任教。

摘要始自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一向是以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自由竞争为增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佳机制。

然而,现代经济学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某种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引导,个人趋利避害的竞争行为有可能导致经济资源的非生产性耗费。

寻租理论就是以研究非生产性竞争活动为主的经济理论。

寻租理论的着眼点,并非这类活动的道德范畴,而是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寻租理论的研究,使现代经济学对于市场机制的成长和发育,垄断利益的形成及分配过程,行政法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等等课题有了更深入的探讨。

本文旨在介绍寻租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意义,并例举其在经济学各分支中的应用。

引言“寻租”,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产生至今还不过十来年而已。

然而其理论影响力却遍及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乃至为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寻租理论的提出,使经济学研究的眼界从资源在生产领域的配置问题,扩展到资源在生产和非生产领域之间的配置问题,大为增强了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的阐释能力和对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概括地介绍寻租理论的基本思路、学术意义及其应用。

除引言部分外,共分四节。

第一节阐明寻租理论的基本思路,第二节评介其理论意义,第三节介绍寻租理论在产业组织、公共管理、经济发展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最后一节提供了该理论中有趣的课题和新近的发展动向。

一、寻租理论的基本思路在经济学家眼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的确,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形形色色,好似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人勤勤恳恳、辛勤劳动而致富,有的人刻苦钻研、创造发明而名利双收,有的人因善观市场信息而买卖兴隆,也有的人靠偷摸赌抢、坑蒙拐骗而发不义之财,更有人行贿受贿、以权谋私,在钱与权的交易中牟取厚利,……种种这些经济行为,无论古今中外,大概多多少少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如果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人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性的增进社会福利的活动,如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平交易买卖等等;另一类是非生产性的、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它们非但不能增进社会财富,反而白白地消耗了社会经济资源。

比如说,当一个人从事偷盗活动来追求自身利益时,其行为的直接后果是社会财富在个人之间的转移,绝不会使社会财富有任何增加;更糟糕的是,偷盗活动不光耗费了偷盗者本身的时间、精力等资源,也耗费了被偷盗者的资源:偷盗损失、抵制和防范偷盗,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非生产性的资源损耗。

设想假如没有偷盗行为,人人律己如君子,路不拾遗,那用来生产锁具和防盗设备的经济资源就可以省下来用于生产其他造福社会的产品。

对于大多数现代社会而言,更为常见且影响更广的非生产性经济活动,是那种涉及到钱与权交易的活动,即个人或利益集团为了牟取自身经济利益而对政府决策或政府官员施展影响的活动。

在中国,报章舆论常常揭露经济领域涉及政府工作人员的请客吃喝风和送礼风,政府也曾三令五申制止这类活动,原因是这些活动不仅直接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也消耗了有关人员(企业经理、政府工作人员等)的大量时间精力。

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个人或社会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不光体现在官吏的贪污腐化上,也体现在街头抗争、暴力冲突等使社会动荡不安的纷争中。

在西方社会,所谓院外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各社会势力在竞选活动中的明争暗斗,也年复一年地耗费着大量人力物力。

近二十年来,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上述种种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

他们提出“寻租活动(rent-seeking activities)”的概念来描述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并发展起来了一门研究这些活动的经济学理论——寻租理论。

为什么经济学家把这些活动称之为“寻租活动”呢?“租”,或者叫“经济租”,在经济学里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在社会经济处于总体均衡状态时,每种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中的使用和配置都达到了使其机会成本和要素收入相等。

如果某个产业中要素收入高于其他产业的要素收入,这个产业中就存在着该要素的经济租。

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租的存在必然吸引该要素由其他产业流入有租存在的产业,增加该产业的供给,压低产品价格。

在规模经济效益不递增的前提下,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使要素在该产业中的收入和在其他产业中的收入一致起来,从而达到均衡。

所以,按照经典的总体均衡理论,只要市场是自由竞争的,要素流动在各产业之间不受阻碍,任何要素在任何产业中的超额收入(即租)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地存在。

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结构中,某要素在一个产业中的经济租既可以是个正量,也可以是个负量,这是社会经济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正常现象。

当一个企业家成功地开发了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其企业就能享受高于其他企业的超额收入。

这种活动可以称为“创租活动(rentcreation)”,或者可称为“寻利( profit-seeking)活动”。

当其他企业家看到应用这一新技术或生产这一新产品有(超额)利可图,就会纷纷起而效之,涌入这一市场,从而使产品价格降低,超额利润(租)渐渐消散。

后者的行为,也属“寻利”范畴。

寻利活动是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其作用是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

寻利活动的特征是对于新增社会经济利益的追求,因而会增进社会的福利。

但是,如果人们追求的是既得的社会经济利益,其活动的性质就变成了“寻租”。

从这个意义上说,偷盗抢劫作为对财产所有权的直接侵犯,可以算是最原始的寻求对社会的既得经济利益实行再分配的寻租活动了。

在现代社会中更为常见的,也是更为高级的寻租方式则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

这类寻租行为往往涉及采用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办法来维护或攫取既得利益。

比方说,当一个企业家开拓了一个市场后,他可能寻求政府的干预来阻止其他企业加入竞争,以维护其独家垄断的地位,确保他创造的租不致扩散。

这时,他的行为已不再能增进社会福利,反而阻止了社会从市场竞争中获益。

同时,阻止其他企业加入竞争的活动本身也消耗了社会的经济资源。

另一个寻租活动的例子是,一个企业或企业群体,明知另一些企业(比如其他地区的企业)拥有比它们更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不是下功夫去向后者学习,而是想方设法诱使政府采取保护政策,阻止那些先进企业加入竞争,以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

还有同样糟糕的事例是,一部分企业施展种种手段使政府以特殊政策对它们“优先照顾”,通过税收和补贴的办法抽东补西,使社会的既得经济利益在企业间作重新分配,让这部分企业享受其他企业的“输血”,从而获得一种经济租。

这几种寻租活动的共同特点是:一,它们造成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二,它们本身白白耗费了社会的经济资源,使本来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资源浪费在这些于社会无益的活动上;三,这些活动还会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活动或“避租”活动:如果政府官员在这些活动中享受了特殊利益,政府官员的行为会受到扭曲,因为这些特殊利益的存在会引发一轮追求行政权力的浪费性寻租竞争;同时,利益受到威胁的企业也会采取行动“避租”,与之抗衡,从而耗费更多社会经济资源。

无怪乎在经济学界寻租活动被称作人类社会的“负和游戏”亦如一场就社会整体而言损失大于利得的竞赛。

从理论上讲,在均衡状态或从长远看,寻租者本身也捞不到什么便宜。

因为既有寻租者,就必有避租者与之抗衡,到头来的结果是社会经济的“内耗”,资源的浪费,落得两败俱伤,谁都不赢。

这就是寻租理论家们常说起的“租的消散”。

为什么租会消散呢?因为寻租作为竞争,就像一场赌博,虽说有租可寻,但花费了血本未必能在众多寻租者中获胜。

于是一方面,寻租者愿意花在寻租活动上的成本不会超过他可望从寻租竞赛中得到的收益预期值,但另一方面,为了寻租的成功,他又不得不增加下注。

不少学者认为,在均衡状态,寻租竞争的结果将使寻租的成本刚好等于从事寻租活动的预期收益,从而使寻租者只能获得与从事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的利润水平。

这样,寻租者们的出发点是寻求超额利润(租),但他们之间的竞争又使这一超额利润消散了。

为了便于对寻租活动进行研究,经济学家对寻租活动作了种种分类。

首先,寻租活动可以采取合法的形式,也可以采取非法的形式。

合法的活动如企业向政府争取优惠待遇,利用特殊政策维护本身的独家垄断地位;非法的行为如行贿受贿,走私贩毒。

寻租活动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布坎南(Buhcanan,1980)曾举例说明这点。

假设一个城市的政府用发放有限数额的经营执照的办法人为地限制出租汽车的数量,那么市场上的出租车数量就少于自由竞争市场的均衡水平,出租车业主就可以赚取超额利润(即租)。

人们受这种超额利润的吸引就会想办法从主管执照发放的政府官员那里得到营业执照。

如果执照的发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官员的个人意志,寻求执照的人们就会争相贿赂讨好这些官员,从而产生第一层次的寻租活动。

因为这些活动而使官员们享受的特殊利益,又会吸引人力物力为争夺主管官员的肥缺而发生第二层次的寻租竞争。

如果部分或全部的出租车超额收入以执照费的形式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收入,那么,各个社会利益团体又有可能为了这笔财政收入的分配而展开第三层次的寻租之战。

另一种对寻租活动的分类方法是依据它们对于市场条件扭曲程度的影响。

例如,巴格瓦蒂(Bhagwati,1982)提出“直接的非生产性寻求利益活动”(简称DUP活动)的概念,试图涵盖比寻租活动更广的非生产性活动。

他把DUP活动分成四大类:第一类,在该活动发生前后,市场条件都是扭曲的。

例如上述对于政府收入的争夺战,起源于对市场竞争的限制,其结果也不会改变这种限制。

第二类,在非生产性活动发生前市场条件是扭曲的,但该活动的效果是对市场条件扭曲的矫正。

比如一些希望通过竞争获利的企业通过游说的方式使决策当局废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法令。

又如黑市交易也可使政府管制失效。

第三类非生产性活动是那种使市场扭曲从无到有的活动,这是寻租理论家们研究的最主要对象,如上述寻求政府保护来维持既得利益的企业行为。

第四类活动在发生前后都不会增加或减少对市场活动的行政法律限制。

合法的如有关经济纠纷的法律诉讼,非法的如偷盗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