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窦店战国墓葬发掘简报
北京市东阎村战国灰坑发掘简报
北京 市 东 阎村 战 国灰坑 发掘简报
北 京 市 文 物研 究 所
( 京 10 0 ) 北 0 0 9
【 关键词 】 北京; 东阎村 ; 国灰坑 ; 战 瓦当; 发掘
【 要】 摘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北京 市房 山区文物 管理 所在房 山黑 古台遗 址西北 3 公里 处发掘 战国晚期
图 一 发 掘 位 置 示意 图
H1: 9 泥质灰 陶 。宽 沿 1, 斜腹 , 口, 敞 方垂唇 , 折沿 , 斜 近沿边有 凸棱一
呈椭 圆形 , 坑底为 锅底状 , 北部 略 凹。坑 内填
建筑残 件及少 量 陶器残片 , 可辨器 形有筒 瓦 、
板瓦 、 当 、 瓦 陶釜 、 陶罐 、 陶盆 等 。
三、 出土遗 物
道 。器身外 壁施有浅绳 纹 , 较乱 , 经手抹 。 口 沿及 内壁 可见旋 抹痕 。 口径 5 0厘米 , 高 8 残
厘米 ( 四, ) 图 4。
陶罐
1件 。标 本 H1i 4夹 砂红 陶含 1,
1 陶器 、 陶豆 2件 , 为豆 柄 。皆为 泥质灰 陶。豆
两旁 , 腹部 有椭 圆形 突 出兽 眼 两颗 , 而 使 腰 从
整个 画面融合 为一 个整 体 的饕餮形 象 。宽边 轮 ,有下 沿 。下沿 居 中位置有 刀刻 的对 称勾 云纹 两朵 。标 本 Hl: , 2 当面残 缺一 角 , 纹饰 清 晰可辨 。三 角形 与双 螭 已连 为一 体 。在三 角形 中部 印有 一树 , 树纹 单干直 通 三角顶 尖 , 旁 出双 叶。双 螭对称 分 布于树 纹两旁 ,突腹 躬颈 , 口怒 目, 张 角上 扬 。双螭 腰腹部 兽 眼大 而 凸显 ,外 有 一周椭 圆形 凸线 作为 眼眶 。瓦 厚 1 2厘 米 , ~ 残底径 l 厘 米 , 9 米 。 由 l 高 厘 当内侧素 面不 平整 。边 轮宽 1 厘 米 , ~2 下沿 于制 作工 艺方 面原 因 , 瓦 已脱 落散 失 , 筒 内侧 周边 可 明显 观 察到接 茬 痕迹 ( 图七 , ) 标本 2。 H1: , 3 纹饰 较为 模 糊 , 三角 形 与双 螭纹 较 明
战国中山王墓所出兆窆图铜板铭文集释
战国中山王墓所出兆窆图铜板铭文集释徐海斌【摘要】兆窆图铜板铭文包括中山王颁发的关于营建王陵的诏命和王陵建筑平面图的说明等两部分,经数位古文字学者的艰苦努力,铭文的意思现已基本明确,但见仁见智处仍然不少,不识之字、未解之义依旧存在.该文将散见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书刊上的诸家相关释读意见汇为一集,并以按语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期刊名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战国;中山王墓;兆窆图铭文【作者】徐海斌【作者单位】兴义师范学院政史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2.9兆窆图铜板乃战国中山王一号墓椁室中出土的重器,铜板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其中一面为金银镶错而成的中山王陵园建筑平面图,图内附有陵园内各宫室建筑的名称、大小、位置的说明文字,这是先秦考古资料中目前所见唯一的一件建筑设计图[1](P134)。
此外,图内还附有一份中山王颁发的关于营建陵园的诏命,这是先秦考古资料中目前所见最早的帝王诏书,殊堪关注。
经过数位古文字学者的艰苦努力,铜板铭文的意思现已基本明确,但见仁见智处仍然不少,不识之字、未解之义依旧存在。
因此本文拟将散见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书刊上的诸家释读意见汇为一集,并以按语形式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利。
下面采取先写出释文,然后介绍各家说法,最后给出按语的行文方式。
释文尽量采用隶古定的办法,并在后面的“()”内写出通行字。
为称说方便,文中征引较多的文章或著作一律使用简称,简称表及文献出处按顺序附于文末。
王命:贾为逃(兆)乏(窆)阔(狹)少(小)大之(剫),有事(司)者(諸)官(圖)之。
(進)退(格)乏(法)者,死亡(無)若(赦)。
不行王命者,怏(殃)(及)子孫。
丌(其)一(從),(丌)一(藏)(府)。
閔(門)。
中宮垣。
內宮垣。
丘(坎)。
(從)丘(坎)(以)至內宮六(步)。
文物2012年12期--_文物_2012年1_12期目录索引_
新疆伊犁尼勒克汤巴勒萨伊墓地发掘简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疆温宿博孜墩古墓 2008 年发掘简报
5 ∶ 13
2 ∶ 29
新疆博物馆考古部
93
2012 年·第 12 期
■ 本刊 2012 年 1~12 期目录索引
阿克苏地区文物局 温宿县文体广电局 温宿县文物管理所 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窟前遗址发掘简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平湖戴墓墩良渚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平湖市博物馆 江西铜鼓平顶垴遗址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铜鼓县秋收起义纪念馆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室内发掘清理简报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遗址 2007 年调查简报 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考古课题组 山东安丘柘山镇东古庙村春秋墓 安丘市博物馆 辽宁普兰店姜屯汉墓(M45)发掘简报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普兰店市博物馆 北京平谷河北村元墓发掘简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 2010~2011 年发掘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 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 2009 年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 2011 年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新郑望京楼二里岗文化城址东一城门 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1 ∶ 94
12 ∶ 59
李则斌
陈
刚
3 ∶ 87
· 简牍文书 ·
试说《楚居》“羊 ” 清华简 《耆夜 》句解 说“金铤 ” 北京大学藏 秦简 牍概述 北京大学出土文 献研究 所 北大藏 秦简 《从政之经》述要 北大秦牍《泰 原有死者》简介 北大秦 简中的数学文献 朱 凤瀚 李 韩 零 巍 赵平安 黄怀信 刘国 胜
· 展览巡礼 ·
4 ∶ 64
—— — 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 王宣艳 裘 琤 梅丛 笑 董淑 燕
高碑店现存清代墓碑
高碑店现存清代墓碑高碑店线家坟的三等男线应奇墓碑据2003年12月18日《北京日报》第7版刊登的《清顺治骠骑大将军线应奇御制墓碑出土》一文载,朝阳区高碑店东店村的线应奇后裔、78岁的线国兵一家于16日在清理后院时,挖掘出一通高3·31米、宽1·03米、厚0·37米的清代墓碑。
碑为螭首,右上方残缺,约呈45度角,斜向被凿掉。
碑阳额篆“御制”二字,碑身四周雕行龙、祥云、火焰珠。
与多数墓碑碑身左右各雕4条龙不同,该碑每边少刻1条龙,仅为3条龙。
碑座为方趺,高0·92米,宽1·41米,厚0·68米,正反两面雕刻二龙戏珠并祥云,两侧面雕刻松柏麒麟。
碑上文字显示,这正是线家祖上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三等男)线应奇墓碑,而对于先祖线应奇的生平事迹,线国兵一家仅听前辈说过是清代大官,余皆不知。
为妥善保护墓碑,朝阳区文管部门将其暂存于高碑店文物库。
线应奇(1608—1653),亦作线应琦,明万历三十六年生人,原系明朝军官。
崇德七年二月,清军围攻松山城,线应奇与明副将夏成德率众来归,隶正白旗汉军。
顺治元年,以投诚授三等甲喇章京。
豫亲王多铎南征,平定河南、江南时,攻扬州、嘉兴、昆山、常熟等府县,线应奇督放所管红衣炮克其城,以军功加为二等。
七年十月,恩诏加为一等甲喇章京。
九年正月,恩诏加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三等男),授资政大夫、骠骑将军。
清制,勋爵中的男爵,文武官阶中的资政大夫、骠骑将军(清代改为武显将军),均相当于正二品。
线应奇病卒于顺治十年二月二十七日,享年46岁,以叔父之子线应藻袭爵。
《八旗通志》传中,载其卒年为顺治十年五月,线应奇墓碑却为十年二月二十七日,显然应以墓碑为准。
传记卒年之错,系误将其堂兄弟线应藻十年五月承袭三等男爵位时间作为线应奇卒日。
线应奇墓久已无存,其确切地址为高碑店线家坟,近小郊亭和一间房村,现属高碑店东店村。
《雪屐寻碑录》除载此碑文外,还收录了线应藻及其妻刘氏诰封碑文。
从墓葬考古看楚汉文化的传承
从墓葬考古看楚汉文化的传承张闻捷【摘要】汉制形成及其与六国文化的传承、演变关系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业已表明,在社会文化、风俗领域,汉制其实多沿袭传统楚文化的内容.具体到丧葬礼俗而言,汉人便吸取了楚国礼制中独有的偶鼎制度作为丧葬明器的制作范式之一,同时多采用战国楚地盛行的绞衾仪式敛葬死者,与玉衣制度形成等级差别.在棺椁的层数与营造方式上,汉人亦借鉴楚地的多重棺椁制度及椁箱分室系统来标示身份的高低.由此表明,汉王朝实则已将传统楚制纳入到国家礼制的建设层面,由此尝试构建新的社会等级物化标识.另一方面,近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西汉初年“葬律简”上亦有关于上述丧葬礼俗的约束条款,可见汉人又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确保传统礼制的遵守和推行,这无疑是考察中国上古社会从礼制走向法治的一个重要窗口.【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11页(P146-156)【关键词】汉承楚制;丧葬礼俗;葬律简【作者】张闻捷【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1;K207高祖刘邦初定天下之后,以鲁人叔孙通整制礼仪,即“大抵皆袭秦故”*“至于高祖……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更。
”《史记》卷二十三“礼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159-1160页。
;汉相萧何亦依秦法而定律令,作为汉初的基本治国方略。
*《汉书》卷八《宣帝纪》颜师古注引文颖曰:“萧何承秦法所作为律令,律经是也。
”罗新:《从萧曹为相看所谓“汉承秦制”》对这一问题有详细的讨论。
参见《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
所以,在国家管理制度层面,汉制多承秦而来。
欧阳修曾专论此事:“及三代已亡,遭秦变故,后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号位序、国家制度、宫车器服一切用秦。
”[1]但是,秦祚短暂,六国遗风未尽,代秦而立的汉帝国在社会文化、风俗方面又必然多袭六国之旧,这其中尤以“汉承楚制”最为突出:秦末起兵反秦的首倡之人和主要力量皆在楚地,陈涉、项氏即皆以楚制治军、治国;[2]而高祖刘邦及兴汉功臣集团也多出自故楚之地,所以,在秦末汉初时期,楚文化又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复兴,并对武帝之后汉制的形成产生了显著影响,永叔所言“宫车器服一切用秦”又未免失之偏颇。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_札记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本书背景与目的 (3)1.2 北京的重要性与历史地位 (4)二、北京考古发现概述 (5)2.1 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 (7)2.2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9)2.3 随唐至五代十国 (11)2.4 宋元明清时期 (12)三、重要考古发现解析 (14)3.1 元大都的发掘 (15)3.2 长城的研究与保护 (17)3.3 圆明园的遗址调查 (18)3.4 金中都的探索 (19)四、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 (21)4.1 建城历程 (22)4.1.1 商周时期的城邑 (24)4.1.2 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城池发展 (26)4.1.3 随唐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27)4.2 城市规划与设计 (28)4.2.1 中轴线布局 (29)4.2.2 宫殿与园林规划 (31)4.2.3 街巷与市场布局 (32)4.3 社会文化变迁 (34)4.3.1 从诸侯争霸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5)4.3.2 城市功能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36)4.3.3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8)五、结论与展望 (39)5.1 北京建城史的意义与影响 (40)5.2 未来考古工作展望 (41)5.3 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启示 (42)一、内容概要《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是一本关于北京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通过对北京地区丰富的考古发现进行深入研究,全面展示了北京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远古时期的北京、夏商周时期的北京、秦汉时期的北京、隋唐宋元时期的北京以及明清时期的北京。
在每个部分中,作者都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北京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远古时期的北京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北京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然后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分析,揭示了北京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和文化遗存。
在夏商周时期的北京部分,作者重点讲述了这一时期北京的政治格局、城市建设、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与周边诸侯国的交往。
燕国“五都”之中都——房山窦店古城
燕国“五都”之中都——房⼭窦店古城“燕中都”之称见《太平寰宇记》卷六⼗九《幽州良乡县》下:“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属涿郡。
” 明《永乐⼤典》存《顺天府志》卷⼗三《良乡县》:“(良乡县)春秋、战国时,在燕为中都,西汉置良乡县。
”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修建了军事重镇——燕中都城,西汉在此城基础上设置了良乡县城。
⽂献记载中有燕中都城,但是却没有记载在哪⾥。
1957——1958年,冯秉其、唐云明先⽣调查了“芦村古城”。
查明该城为长⽅形⼟城,分内、外两层,此城即是窦店古城。
1959年1⽉,刘之光、周桓等先⽣调查了古城,⾸次称为“窦店⼟城”。
从地⾯采集和城墙夯⼟含有的陶⽚等遗物初步断定,城垣的建筑年代是战国末期到西汉。
1962年,北京市⽂物⼯作队勘查了“窦店⼟城”和⿊古台遗址。
⿊古台村发现两座夯⼟台和⼤量陶⽚、⽡当等战国燕国遗物。
把搜寻燕中都的视线引向了⿊古台遗址。
1986——1990年,北京市⽂物研究所拒马河考古队先后两次对窦店古城作了调查和试掘。
调查发现⼤城的西、南、东三⾯城墙各有⼀门,⼤城外墙夯⼟中出⼟的板⽡、陶器残⽚具有战国早期特征,所以认定窦店古城的⼤城兴建年代不晚于战国早期,战国晚期曾全⾯整修城墙。
从其时代、规模、夯筑⽅法、地理位置推测,位于窦店村西的这座古城就是燕国的中都城。
窦店古城遗址与琉璃河西周燕都(初都)遗址毗邻,距离很近。
古城作长⽅形,分为内外两层,内城为夯⼟打造,外郭是堆积的⼟围。
内城东西长1100⽶,南北宽860⽶,外郭东西长约1200⽶,南北宽约960⽶。
城与郭之间距离约20⽶。
城内靠西墙有⼦城⼀座。
⼦城东西长约400⽶,南北宽约300⽶,其西即借⼤城城墙。
城桓因常年遭风⾬侵袭和⼈为破坏,已残缺不全,但轮廓清晰。
最完整处墙⾼8⽶,顶宽2.5⽶,底宽17⽶。
该城是北京地区最完善的⼀座古城,为研究北京地区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979年8⽉21⽇,窦店古城被公布为北京市第⼀批重点⽂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耳饰赏析
中香
国港
晚 期
承
金训
饰堂 展藏
中
国
古
代
耳
饰
赏
析 □ 许 晓 东
The Cultural Relics Hall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has scheduled an exhibition of gold decorations since the Song Dynasty on November 9 in celebration of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ultural Relics Hall. To be on display will be more than 200 objects, mostly selected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Cheng Xun Tang, with some from collections of Mu Wen Tang and Meng Die Xuan.Besides, there will be more than 20 objects of the same kind loaned from among those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Liang Zhuang of the Ming
宋、辽、金时期所见多为耳环,且汉、 契丹、女真各族的耳饰各具自身特色。宋 代皇室妇女流行佩戴联珠环,珠白色,似 为珍珠或白玉制作⑥。宋代出土的耳环多 以花叶、瓜果、蝴蝶、蜻蜓为装饰题材,采 用锤 、累丝工艺制作,环脚多作“S” 形。 如图 5-1的一对,环首自上而下饰蜻蜓、两 枚瓜果及蝴蝶;图 5-2 的一对,最上端之 金片装饰花、叶以及两个小瓜,其下的四 个镂空金片则分别为成对的石榴、御仙花、 蟠桃、莲蓬点缀于叶片间;图 5-3 的一对, 形制和表面花叶装饰与江西彭泽北宋元 五年(1090年) 墓出土的一对耳环肖似⑦。
吕梁地区出土古代青铜器概论
吕梁地区出土古代青铜器概论作者:刘吉祥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17期摘要:吕梁地区先秦时期青铜器发现数量多,二里头文化时期,朱开沟文化、东太堡文化交错分布,未发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
商代前期,近年来在离石后石村发现的M32发现一把青铜短剑,刷新了认识。
商代晚期,随着商王朝对西北方向的重视程度、商文化与土著集团势力此消彼长的演变,黄河东岸吕梁山中段发现许多特征明显的青铜器。
这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勾勒出晋陕高原南流黄河东岸的吕梁地区,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原地区交流、融合的进程。
关键词:吕梁地区;青铜器;文化交流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7.0040 引言吕梁地区位处晋陕大峡谷东岸、汾河以西的晋西高原,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
地貌上属黄土高原东部,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一般海拔为1000~2000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90%以上。
全境属黄河流域,在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四县市的吕梁山东麓部分区域是黄河一级支流汾河流域范围。
该地区属于《禹贡》九州的古“冀州”地域。
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夏代的吕梁地区是内蒙古中南部朱开沟文化和晋中盆地东太堡文化的交错分布区;商代二里岗时期,此区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不甚清晰,近年新发现的离石后石村商代墓葬可能是此阶段吕梁山地方土著的最高级别贵族墓葬,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风格①;商代殷墟时期,虽有不少安阳生产的青铜器面世,但文化属性上基本属于李家崖文化分布区;吕梁地区一直未发现周代前期的考古遗存。
总体而言,夏商至周代前期这个阶段,吕梁地区均属广义上的北方文化区,是中原王朝统治所未及的地方。
从春秋中期开始,随着晋国的扩张,吕梁才逐渐被纳入了晋文化范畴,完成了华夏化进程。
战国时吕梁大部为赵国领地。
数十年来,吕梁地区出土了不少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极大丰富了我们对吕梁地区多元一体古文明形成过程的认知。
第三节东周时期秦墓葬制
第三节秦墓的埋葬制度一秦墓的分布与分类••• 东周秦墓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陇东地区,到1994年,在已被发现的上千座秦墓中,关中及陇东地区的就有622座(1)•。
如今,随着咸阳塔儿坡墓地(2)和陇县店子墓地(3)资料的发表,关中及陇东地区东周秦墓已达900余座。
本文所探讨的即是关中和陇东地区的东周墓葬。
••• 虽然到了战国晚期,随着秦人的进军步伐,包括山西、河南等地在内的关东地区亦开始出现秦墓,但东周秦墓仍主要以关中及陇东地区为代表,尤其是关中秦墓最能体现秦文化本色(4)。
有学者将关中秦墓划分为四个集中区域和四种类别(5),四个区域是宝鸡地区、西安地区、铜川地区、大荔地区,这四个地区分别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中部、北部、东部,在前两个地区发现的秦墓较多,而后两个地区则较少;四种类别是随葬青铜礼器的A类墓,随葬仿铜陶礼器的B类墓,随葬日用陶器的C类墓,无随葬品的D类墓。
亦有学者根据随葬鼎制,将铜、陶礼器墓分成三类,即五鼎墓、三鼎墓、二鼎墓和一鼎墓,另外,再加上实用陶器墓以及无容器墓,共分成五类(6)。
也有仅将陵园大墓定为大型墓,余者皆划分为小型墓的(7)。
••• 在这里,我们参照上述划分法,经综合而细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有“中”字形或“甲”字形墓道的大型青铜器墓;•第二类是随葬青铜器的竖穴或洞室墓,即中小型青铜器墓;第三类是仿铜陶礼器墓;第四类是日用陶器墓;第五类:无随葬容器墓;第六类:无随葬品墓。
〖注释〗(1)王学理、尚志儒、呼林贵等:《秦物质文化史》第302—303页,三秦出版社,1994年。
(2)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儿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4) 叶小燕:《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5) 滕铭予:《关中秦墓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6)李进增:《关中东周秦墓与秦国礼制兴衰》,《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期。
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身份之谜
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身份之谜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1993年10月,考古人员对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出土竹简804枚,共13000余字,内容包含了道家著作《老子》《太一生水》和儒家著作《缁衣》《性自命出》《尊德义》等多篇,不仅揭示了早期《老子》的样貌,还充实了从孔子到孟子之间的发展链条。
学界在获得大量思想史资料的同时,对墓主身份愈加好奇。
由于该墓中没有出土记载墓主身份的文物,围绕墓主究竟是谁,学界展开了热烈争论。
墓主属于“上士”阶层说荆门市博物馆在《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中,对墓葬基本情况做了介绍:墓葬为长方形土圹竖穴,原有封土早年被夷平。
葬具为一棺一椁。
墓主头东足西置于棺内,仰身直肢,两手交置于腹部,双腿分开,仅存骨架。
出土鸠杖2件、漆耳杯17件,其中一件漆杯底部刻有铭文“东宫之杯”。
出土玉带钩1件,首尾端皆雕刻成龙首形。
简报结尾还依据考古遗存得出结论:墓葬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下葬年代应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
墓葬有墓道,无台阶,一棺一椁。
《荀子·礼论》“天子棺椁七重……士再重”。
可见,士用一棺一椁,按照周礼,郭店墓当属“士”一级墓葬。
《礼记·曲礼下》“无田禄者不设祭器”,郭店随葬铜及仿铜陶礼器,墓主当属有田禄之士,即“上士”阶层。
这些信息与结论相当重要,在探讨墓主身份之时,被其他学者多次引用。
彭浩《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与简本〈老子〉的结构》(《道家文化研究》第 17 辑,三联书店1999 年)根据墓中出土铜剑、戈、铍等物,推断墓主极可能是男性,当出身于显赫的贵族之家,未获爵位,好儒道学说;墓葬规模比较小,葬具仅一棺一椁,比天星观一号墓、包山二号墓规模小很多,身份只能是下层贵族。
李学勤在《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中,依据出土的两根鸠杖,推测墓主是年事已高的男子。
因鸠杖在汉代是政府赐给老者之物,墓主的年纪在一开始并未受到怀疑。
朝阳区太阳宫明清时期墓葬考古发掘报告
朝阳区太阳宫明清时期墓葬考古发掘报告作者: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来源:《收藏家》2023年第08期关键词:清代墓葬朝珠顶戴首饰顺治通宝太阳宫科技文化创业大厦项目地块(图1)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乡,西距京承高速(S11)约80米,北距太阳宫南街约100米,南距北三环东路约500米,东距太阳宫公园约1000米。
本次考古发掘面积为122.66平方米,清理古代墓葬11座(图2)。
一、地层堆积发掘区内的地势较为平坦。
地表垫土层较厚,建筑地基、垫土、水泥路面层层叠加,清表深度达1.6~2米。
地层堆积较简单,情况如下:第①层:回填土层,厚0.1~1米,为地表建筑拆除后的填土,土质较为致密,呈黑褐色,内含碎石颗粒、砖块、建筑垃圾等。
第②层:冲积土层,厚0.3~0.4米,土质较为疏松,呈灰褐色,主要有料礓石等。
第③层:胶泥土层,整个区域均有分布,厚0.2~1.3米,土质较致密,呈黄褐色,主要为料礓石。
第④层:沙土层,2米以下均为该层,土质疏松,呈浅黄褐色,为原生土层。
二、墓葬及随葬器物11座墓葬(编号为M1~M11)均为竖穴土坑墓,开口于①层下。
按墓主人数量的多少,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三种类型。
现将本次发掘墓葬的形制、结构、特点和随葬器物分述如下:(一)单人葬墓1.M2(图3、图4)该墓位于发掘区的东北部,东邻M3。
方向359°。
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5米,东西宽1.1米。
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8米,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
墓内放置单棺,棺木腐朽,棺长1.48米,宽0.42~0.6米,残高0.15米。
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面向不详,葬式为仰身直肢葬。
墓主人性别不详。
底板上铺有青灰,厚约0.5厘米。
该墓出土铜镜1件、银手镯1组3件、铜钱4枚。
铜镜,1件。
M2:1(图5.1、图6),平面呈正方形,周郭完整,背面铸有五列阳文楷书,前四列每列四字,第五列六字,字样为“既虚其中。
《2024年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范文
《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汉代木椁墓发掘简报》篇一一、引言本次发掘工作是在北京延庆区西屯墓地展开的,该墓地是一处重要的汉代墓葬群。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汉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丧葬习俗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我们对此处的木椁墓进行了详细的发掘与研究。
以下是我们关于此次发掘的简报。
二、发掘背景与地点西屯墓地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气候温和,交通便利。
此地自汉代以来便是人口密集区,其墓葬形式以木椁墓为主,因此此次发掘对于了解汉代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掘过程与发现(一)发掘过程本次发掘工作自XXXX年XX月开始,历时XX个月。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科学、细致的考古方法,对墓葬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记录。
(二)发现经过发掘,我们发现了多座木椁墓,其中一座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木椁墓成为本次发掘的重点。
该墓葬的木椁结构清晰可见,包括椁室、椁板等部分。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许多随葬品,如陶器、铜器、玉器等。
四、墓葬分析(一)墓葬结构该木椁墓的规模较大,结构完整。
其木椁由多块木材构成,椁室内部分为多个小室,分别用于放置不同的随葬品。
此外,该墓还设有入口、墓道等部分。
(二)随葬品分析随葬品是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依据。
我们发现的随葬品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等,其中陶器数量最多,种类丰富。
这些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
五、结论与意义本次在西屯墓地发现的汉代木椁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汉代考古资料。
通过对该墓葬的发掘与研究,我们不仅了解了汉代的墓葬制度、丧葬习俗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还为研究汉代社会生产生活、审美观念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该墓葬的发现对于研究华北地区汉代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六、展望与建议未来,我们将继续对西屯墓地进行深入的考古研究,以期发现更多的汉代木椁墓及其他重要遗迹。
同时,我们也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该地区的保护与管理,确保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
出土简帛文献简介
出土简帛文献简介一.简帛的发现与整理简牍和帛书的发现,是近百年来我国文物考古重大发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简帛,是指我国古代使用墨笔书写的有文字的竹、木简牍和绢帛的总称,因各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因素而流传至今。
简帛发现的历史渊遠流长,据记载,在西汉武帝时期就有古代简帛的问世。
此后,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盗掘战国时的魏襄王墓,出土了竹简书籍数十车,这是我国古代大批发现简牍的最早一次记载,这就是著名的《汲冢书》。
这两次发现所留下的古文《尚书》、《论语》、《礼记》、《孝经》、《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重要典籍,对于古代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后历代还有不少次的零星发现。
上个世纪的简帛发掘从时间上大体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约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到1949年为止是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一些外国考察队首先相继进入我国西北边陲,也就是汉代的河西与西域地区,开始了考古调查和所谓的探险活动,揭开了西北简牍大发现的序幕。
其代表人物有瑞典人斯文赫定、贝格曼,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日本的大谷光瑞、桔瑞超等。
20世纪初西北简帛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当时国际东方学界、考古学界、语言学界的轰动。
此后,我国科学家或与外国合作,或独立发掘,使古代简帛逐步被世人所认识。
20世纪上半叶简帛的发现,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举其要者有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罗布淖尔汉简等。
建国以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更不断有惊人的简帛发现。
重要的竹、木简发现有云梦秦简,龙岗秦简,武威汉简,银雀山汉简,甘谷汉简,马王堆汉墓竹简,定县汉简,江陵凤凰山、张家山汉简,居延新简,阜阳汉简,大通汉简,马圈湾汉简,郭店楚简,悬泉置汉简,尹湾汉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等等。
帛书包括斯坦因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几件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的“楚缯书”、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帛书1件、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一大批帛书、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帛书10件等。
下面仅就东汉以前的出土简帛文献材料择其要者作扼要介绍敦煌汉简是指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河西疏勒河流域汉代边塞烽燧遗址中陆续出土的简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
l
l
0
图 七 M 2平 面 图
1 米Leabharlann 0 图八 M6平 面 图
1 米
表 1 . , 北 长 21米 , 08 2米 南 . 宽 . 6米 , 底 距 墓
地 表深 43米 。墓 内填花 土 , . 土质 较松 。内置
单棺 , 棺木仅余灰痕 , 平面呈梯形 , 1 米 , 长 . 8 宽 04 , 6~05米 , 高 01米 。棺 内人 骨保 存 . 残 . 较好 , 头向北 , 面向不 明, 仰身直肢葬 , 男性 。
6座 。一般 在 墓 室北 壁 或
南 壁 中下部 挖 一 壁 龛 ,龛 内放 置 随 葬 品 , 头
M3 位 于 墓 地 南 部 ,东 邻 M2 ,墓 向
一 , 窘
图一 墓 地 位 置 示 意 图
・
31 ・
北京窦店战国墓 葬发掘简报
M5 位 于 墓 地 中 部 ,东 邻 M4 ,墓 向
北京窦店战国墓葬发掘简报
北 京 窦 店 战 国 墓 葬 发 掘 简 报
北 京 市 文物 研 究所
( 京 10 0 ) 北 0 09
【 关键词 】 京; 北 窦店 ; 国墓 葬; 战 简报 【 摘
的 意义 :
要 】00 7 7日 ̄6日,北京 市文物研究所对北京 市房 山区窦店镇战 国墓地进行 了考古发掘 , 21 年 月 2
发现 2件夹 砂红 陶鬲 , 已残破 ( 均 图
三 ) 。
M 位 于墓 地 中部 , 4 西邻 M , 5
墓向 5 。 。 竖穴 土坑墓 , 面呈长方 平 形 。 口距地 表 1 米 , 墓 . 2 南北 长 23 .5 米 , 1 5米 , 宽 . 0 墓底 距 地表 深 5米 。
墓 内填花 土 , 较硬 。 内置单棺 , 土质
无 随葬 器物 ( 图八 ) 。
二 、 葬器 物 随
图 五 M 5乎 、 面 图 剖 1 2 夹砂 红 陶 鬲 、.
图六 M I平 、 面 图 剖 1陶罐
l 墓 葬 中仅 7座 有 随 葬品 , 出土 器 5座 共 物 1 件 , 为 陶器 。器 形 仅有 鬲和 罐 两种 , 3 均 其 中陶 鬲均为 夹砂 红 陶质 ,陶罐 为泥 质灰 陶 质 。夹砂 红 陶器 系在 陶泥 中羼合 有 粗砂 和云
穴 土 坑墓 , 开 口于③ 层 下 。其 中 6座 墓 葬 均 有 壁 龛 , 龛 内放 置 陶器 ; 带 壁 龛 的墓 葬 壁 不
共 9座 , 1 仅 座有 随 葬 品 。均 为 单人葬 , 身 仰 直肢 , 葬具 为木 棺 , 外 四周 以土 夯实 。 棺
1 带壁 龛墓 、
均 向北 。
3 0 。竖穴 土坑墓 , 面呈长 方形 。墓 口距 5。 平 地 表 1 2米 , 北 长 2 . 2 南 . , 1 4米 宽 . , 底 1米 墓 距 地表 深 49米 。墓 内填 花土 , . 土质较 松 。内
置单棺 , 棺木仅余灰痕 , 平面呈梯形 , 1 长 . 9 米 , 0 ~ .米 , 宽 . 0 5 6 残高 01 。棺 内人骨保 .米 存 较 好 , 向北 , 向西 , 头 面 仰身 直 肢 葬 , 性 。 男
棺木仅余灰痕 , 平面呈梯形 , 1 5 长 . 9
米 , 05~ . , 高 01 。棺 宽 . 06米 残 .米 内人骨 保 存较 好 , 向北 , 向东 , 头 面 仰身 直肢 葬 , 女性 。 在墓 室南 壁距底 部 06 . 6米处 有一壁 龛 ,高 04 米 , .8
. . ,
单棺 , 棺木 仅 余灰 痕 , 面呈 梯 形 , 平 长 1 . , 05~ . , 8米 宽 . 07米 残高 01 .5 米 。棺 内人 骨保存 较差 , 向北 , 头 面
向西 , 仰身 直肢葬 , 男性 。在 墓室北 壁距 底部 08 处有 一 壁 龛 , 04 .米 高 .
米 。宽 06 . 4米 , 进深 02米 , 龛 内 . 壁
在 墓 室北壁 距 底部 11 处有 一壁 龛 , 04 .米 高 . 米 , 05 , 深 0 宽 .米 进 . 。 龛 内发 现 2件 夹 2米 壁 砂 红 陶鬲 , 已残破 ( 均 图五 ) 。
2 不 带壁 龛 墓 、
9座 。除 M1头 向南 且
随葬 1 件陶罐外 , 其余墓主人均头向北 。 M1 位于墓 地南部 ,北邻 M ,墓 向 2
1 0 。竖穴 土坑墓 , 面呈长 方形 。墓 口距 9。 平
地 表 1 2米 , 北长 22 . 2 南 . 3米 , 1 . 宽 ~11 , 5米
图二 墓 葬分 布 示 意 图
墓 底距 地表 深 38米 。墓 内填 花土 ,土质较 .
松。内置单棺 , 棺木仅余灰痕 , 平面呈梯形 ,
3 0 。竖穴 土坑 墓 , 面呈 长方形 。墓 口距 5。 平
地表 1 . , 2米 南北 长 2 . , 1 4米 宽 . , 底距 4米 墓
地 表深 44米 。墓 内填 花土 , . 土质 较松 。内置
座( 图二 )现将 发掘 情况 介绍 如 下 。 ,
一
、
墓葬 形制
此 次 清 理 的 l 墓 葬 全 部 为 长 方 形竖 5座
清理墓 葬 1 座 , 5 出土器物 1 件 , 3 对研 究北 京地 区战 国时期的墓葬形制 、 葬俗 以及社会经济状 况都 具有 比较重要
窦店 战 国墓 地位 于北 京 市房 山区窦店 镇 东 部 约 3公 里 处 , 临 横 五路 , 临纵 四路 , 北 东
西 临京广 铁 路 , 临房 窑路 ( 南 图一 ) 0 0年 。2 1 7月 7日 ~2 6日, 京 市 文 物研 究 所 为 配 合 北 房 山 区窦 店 0 1街 区 0 4地 块 项 目建 设 , 该 对 墓 地 进行 了考古 勘探 和 发掘 , 清 理 墓 葬 1 共 5
J 米
图四
Q ..
,} 米
宽 05米 , 深 02米 。壁 龛 内发现 . 进 .
图三
M3平 、 面 图 剖
M4平 、 面 图 剖
2件 夹砂红 陶鬲 , 已残 破 ( 均 图四 ) 。
・
1 2夹砂 红 陶 鬲 、
1 夹砂 红 陶 鬲 .
3 ・ 2
北京窦店战国墓葬发 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