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通用10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3、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教学过程:一、承前启后1、出示主题图。
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
(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 和2℃ 各代表什么意思?)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二、学习引领1、教学例1 。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统编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教案(人教部编版)
统编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教案(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数的读法和认读两位数,数的大小- 学会简便计算相邻整十数的差教学重点- 数的读法和认读两位数- 相邻整十数的差的简便计算教学难点- 相邻整十数的差的简便计算教学准备- 教师:教案、教具(数位卡片、小黑板、粉笔等)- 学生:课本、练册、书包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出示数位卡片上的两位数,让学生快速读出其数值。
探究(20分钟)1. 出示一些两位数的卡片,让学生自由组合这些卡片,读出每个数的读法,并将卡片上的数字与所读的数进行对应。
2. 引导学生观察两位数的大小规律,讨论数的大小与数字排列顺序的关系。
3.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相邻整十数的特点,例如:34和40之间的差值是多少,50和70之间的差值是多少。
4. 引导学生总结相邻整十数的差的计算规律。
操练(15分钟)1. 让学生拿出课本,找到练册相应的练,并进行个别或小组操练。
2. 实施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巩固相邻整十数的差的计算方法。
归纳总结(5分钟)1. 结合课本中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总结数的读法和整十数的差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进行口头总结,并在小黑板上记录重点内容。
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应的练册作业。
2. 提醒学生复和记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的读法和认读两位数,以及简便计算相邻整十数的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并通过操练和游戏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下节课将进一步巩固和应用这些知识点。
教学效果良好。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旋转》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旋转》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让学生感受旋转的过程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和轴对称,对于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旋转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
2.难点: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互助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钟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旋转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旋转的性质,如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前后的图形等。
同时,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如剪切和拼接图形,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旋转的性质。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旋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如讨论旋转的应用问题,或者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如制作旋转图案等,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旋转知识的掌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数位顺序表,尺子,购物小票。
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法,归纳法,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课时:7课时。
集体备课成员:主备人:讨论时间:2013年月日第1课时:小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教学重点: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生活中的小数(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2、小组交流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全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主要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平移的性质、旋转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和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图形的基本知识,但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可能还很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图形是否具有平移、旋转或轴对称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2.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例,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实例。
2.准备相关实物的模型或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3.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实例引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个图形在平面内平移、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变化。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讲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定义及性质,并结合实物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单元教学内容四则运算P2——P12二、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能主动探索和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
4、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1 / 27序。
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能合理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难点:1、准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2、能列出正确的综合式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0不能做除数。
四、单元教学安排四则运算……………………………………………………6课时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2 / 27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出示教材P2 例1主题图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完整word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集体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
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七册教材中,对整数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简单的四则运算,并且已经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混合运算的知识和经验,突出小括号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括号。
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五、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以“为什么要用加(减、乘、除)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概括运算的意义。
2、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文字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目录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1)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 (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5)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 (7)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10)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备课 (12)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备课 (14)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备课 (16)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备课 (18)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备课 (20)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单元名称:四则运算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措施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制定以下教学措施: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
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数位顺序表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1084 3005 (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读作:七百八十九万45 0000 0000读作:四十五亿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1435 0871 0532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生:第一步要判断位是那一位,从位写到最低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数一数授课教师: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数一数授课教师: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人口普查授课教师: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人口普查(多位数的写法)授课教师: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国土面积授课教师: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近似数授课教师: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授课教师: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一授课教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第1节《图形的平移》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第1节《图形的平移》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第1节《图形的平移》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和基本操作。
通过学习图形的平移,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关于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移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平移的特点,逐步建立平移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平移的概念,知道平移的特点。
2.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平移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移的概念和特点。
2.难点:平移的性质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平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平移的定义、性质和实例。
2.学生准备剪刀、彩纸、直尺等手工操作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滑滑梯、电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平移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只改变位置;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不变等。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手工操作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平移的过程。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图形进行平移,观察平移前后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操作的图形,让学生来说明平移的性质。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说明平移的特点。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平移的问题,如: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如何确定?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主要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二年级下册《图形变换》的相关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仍在发展中,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图形是否发生平移、旋转或轴对称。
2.让学生能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3.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PPT,用于展示问题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滑梯、荡秋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否属于图形的变换?如果属于,那么是什么类型的变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概念。
然后,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发生了平移、旋转或轴对称。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答案。
例如: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发生了平移?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发生了旋转?轴对称的图形有哪些特点?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口算25+75 12×4 16+4+23 25×4×235+25 60-24 18+22 100-25-10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情境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学习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全班交流方法1:分步列式72-44=28(人)28+85=113(人)方法2:列综合算式72-44+85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2.做一做: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100+30-1638+65-45120-80+72师:上面各题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0篇〕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0篇〕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1学习目的: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呈现目的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绘吗?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探究新知〔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
非常之三表示其中〔〕份,用小数〔〕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
3. 1.11表示〔〕元〔〕角〔〕分。
三、合作探究,当堂训练1. 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局部?〔课本第2页第2题〕2. 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3. 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0.1、0.5、0.6?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展精讲。
〕五、学习收获,自我总结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2.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
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2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的: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展改写;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合作精神、理论才能和创新意识;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络。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范文(通用16篇)最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点难点: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具体内容一、激趣导入(约3分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
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1、组内研讨(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合作交流(约10分钟)2、汇报交流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分别列式解答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3、研究其它方案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
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一套×4 = 4件上衣+ 4条裤子(225+75)×4 = 225×4 + 75×4(225+125) ×4 = 225×4 + 125×4(175+75)×4 = 175×4 + 75×4(175+125) ×4 = 175×4 + 125×4精讲点拨(约8分钟)(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1、观察比较2、提出猜想。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老师:邓胜千参与研讨老师:周红梅、于丰硕、伍婷婷
主备老师:邓胜千参与研讨老师:周红梅、于丰硕、伍婷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例3
学生看图思考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知识应用能力拓展
1.口算下面各题,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0+24÷6 100-60÷5 90÷5+4 25×10-4
(30+24)÷6 (100-60)÷5 90÷(5+4) 25×(10-4)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
(2)一个数与0相乘,都得();0除以非0的数,还得0;0不能做除数。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
4、一头牛重480千克,一只大象的体重是牛的6倍,一只大象比
一头牛重多少千克?
5、(列综合式子解决)一台彩电售价6500元,小红目前有5600
元存款,如果从现在起她每个月存90元,她要几个月才能买上彩电?
四、小结质疑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12。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观风海小学陈金梅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主要教学是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具体安排如下:(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二、教学建议:(一)整体把握,有效落实。
四则运算的编排情况(二)重视计算教学,夯实基础。
(1)加强口算训练。
(插入口算)(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3)适当补充四则混合计算的量和题型。
(三)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
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
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三、教学计划:(共六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数位顺序表,尺子,购物小票。
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法,归纳法,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课时:7课时。
集体备课成员:主备人:讨论时间:2013年月日第1课时:小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教学重点: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生活中的小数(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2、小组交流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四、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第6页1-4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位位位位·分分分数位位位位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一、测量活动: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填写第7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第8页练一练板书设计:测量活动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设情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1、小组讨论:9.87和9.90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多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但不能得10分”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张华的分数在9.90和10之间。
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顺序排列。
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三、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第4题: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四、数学游戏:这个游戏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小数相对大小的具体感受。
不要求学生用小数减法计算出准确结果。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第10页练一练2、3板书设计:比大小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Array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购物小票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小数打交道,最常接触的就是在超市中了,在超市买完东西,我们就会拿到一张电脑小票,见过吗?有没有在超市买东西出过错误的?二、自主探索。
1、核对购物小票。
2、从上面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从小票上知道了酸牛奶1.25元,饼干2.41元。
应付金额是3.66元。
收款的时间和超市的电话号码。
3、对小票上的每一项内容应收的钱数对不对呢?以小组为单位,核对一下购物小票上找回的钱数对不对,并能用适当的算式表示出来。
4、小组汇报。
用买酸牛奶和饼干的钱数加起来,是不是应收的钱数。
算式是:1.25+2.41=把应收的钱数减去酸牛奶的钱数,是不是饼干的钱数,算式是:3.66-1.25=5、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5页“涂一涂”谁知道这两幅图什么意思吗?第一幅图表示1.25+2.41=?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第二幅图表示3 .66-1.25=?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
6、对照方格图同学们能不能用竖式进行计算呢?(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全班反馈)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7.9+1.7= 15.2-12.5=11.65+7.39= 10.2-8.75=5.94+10.7= 10-3.14=2、第15页第2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计算小数加减方法,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和整数加减计算一样。
五、作业布置。
第15页第3、4题。
板书设计:1.25+2.41=3.66-1.25=1.25 3.66+ 2.41 - 1.25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
教学反思:第5课时:量体重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
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试一试第1题:要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
第2题: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Array生错误。
四、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的学生不必提出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多一些,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第3题: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并进行改正。
第4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估算的作用。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第17页练一练板书设计:量体重45.2-33.4=11.8(千克)38-33.4=4.6(千克)45.2 38.0-33.4 -33.411.8 4.6教学反思:第6课时:歌手大赛教学目标: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购物小票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法,归纳法,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核对购物小票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1、先让学生说说小票上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
2、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
3、列式计算,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二、试一试。
第1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第2小题:可以引导学生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第2题:先鼓励学生估算,再精算。
在计算两个面包多少钱时,由于还没有学小数乘法,可以用加法计算。
三、练一练。
第3题: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在这个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相比谁大。
第4题:可以把围成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有的边的长度没有直接给出,可以先把它算出来。
第5题:课外延伸。
首先帮助学生看懂题意,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并交流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