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最新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9 精品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导入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导入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生交流地球在宇宙中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
-结合地球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激发他们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地球仪,识别经纬网,查找地理位置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如查找指定地点、规划旅行路线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提问的习惯。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基础知识的掌握。
-绘制一张简易的地球仪,标注出主要的经纬线和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以提高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紧接着,我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地图知识,为学生搭建起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和地球仪”,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通过地球模型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示作业成果。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区一等奖)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学案导引:
一、忆历程,识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哪几个代表性事件、、、。
3、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至少说出四个)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面貌呢
2、与地球的真面貌相比,地球仪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教学反思:
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知识点少,考点更少,却是很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题材。
由于教材所给材料比较单薄,往往在教学中简化,所以设计过程为收集资料,讨论,谈感悟。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汇总,补充了教材材料的不足。
同时,丰富了师生的历史地理知识,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合作学习,进行了很好的科学史教育。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升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并能够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3.掌握使用地球仪的基本方法,并能够正确标示各大洲和重要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基本构造;2.地球的运动方式;3.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基本构造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蓝色的,表面被水覆盖了大约71%。
地球的形状并不是完美的球形,而是略微扁平的赤道面和稍微突起的两极。
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重力造成的。
地球的基本构造是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四层:固态内核、液态外核、软塑性的下地幔和硬脆性的上地幔和地壳。
而地球的核心则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2. 地球的运动方式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地球每转一圈就是一天,公转一圈则是一年。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式使得我们有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
3. 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形状和运动的仪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地球的各种地理现象。
使用地球仪的基本方法:1.将地球仪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2.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并标记出来;3.标示各大洲和重要国家,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地理位置;4.了解地球的各种地理现象,如赤道线、经纬线、环流系统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形状和运动方式,并进行简单的问答。
2.教学主体在地图上标示各大洲和重要国家,向学生讲解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操作地球仪。
3.拓展部分了解地球的其他特征,如赤道线、经纬线、环流系统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地球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
4.总结部分对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答题。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讲教师向学生讲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形状和运动方式;2.操作法:让学生亲手操作地球仪,感受地球的运动方式;3.讨论法:与学生一起讨论地球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增进学生对地球的认知。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教学实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
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运动特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提问: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分组讨论:地球的形状是如何被人类逐渐认识的?3.讲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不规则球体特点。
(三)探究地球的运动1.观看地球自转和公转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
2.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四)学习地球仪的使用1.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结构和特点。
2.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
3.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六)课后作业1.列举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2.利用地球仪,找出我国主要城市的位置。
四、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生1:地球是圆的。
师:那你们见过地球的卫星照片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真实面貌。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师:通过观察,你们认为地球的形状是什么?生2: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师:很好,那我们来讨论一下,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学生分组讨论)生3:古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后来通过观测和航海实践,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师:很好,那我们来看看地球的真实形状。
(展示地球形状模型)(三)探究地球的运动师:地球不仅在空间中自转,还在绕太阳公转。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动画。
七年级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精品教案
地球的形状
经过漫长历程,我们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2 地球的大小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
我们常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 和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约 6371 千米 最大周长约 4 万千米 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大小
最大周长约 4 万千米 相当于400米操场 跑道的100000倍
地球的形状
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地球
地球的形状
中国古代“天圆地方” 的设想
地球的形状
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
地球的形状
美丽的“蓝色弹珠” 地球的第一张卫星照片证明地球是球体
地球的形状
以“蓝色弹珠”为 背景的微信启动页
以“风云四号”获 取的地球影像为背 景的微信启动页
我国的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获取的地球影像
认识经线
➢ 在地球仪上指出几条经线。 ➢ 观察经线的形状、相互位置关系和长度。 ➢ 思考经线有多少条?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形状 位置关系
长度 数量 指示方向
纬线和经线小结
纬线
经线
七年级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精 品教案
年 级:七年级 学 科:地理(人教版)
主要内容
1 地球的形状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 地球的大小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 地球的模型 认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 相当于729亿个7000 平方米的足球场!
3 地球的模型 认识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轴
赤道
纬线
(最长纬线)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内部物质组成;2.掌握地球各极、回归线、赤道、南北半球等基本地理概念;3.熟练掌握使用地球仪的方法,理解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和符号;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形态、结构及内部物质组成;2.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各极、回归线、赤道、南北半球等);3.地球仪的类型、结构及使用方法;4.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和符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态、结构及内部物质组成;2.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各极、回归线、赤道、南北半球等);3.地球仪的类型、结构及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地图符号的理解及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师生互动:•老师通过提问引出本课主题:“你们对地球的了解有多少?地球是怎样一种存在呢?”2. 讲授环节2.1 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基本形态、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的介绍;•各极、回归线、赤道、南北半球等基本地理概念的讲解;•地球仪的类型、结构及使用方法的介绍。
2.2 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和符号•地图上的符号和色彩的意义;•地图使用时常用的比例尺、经纬度等。
3. 练习环节•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寻找某个国家或城市的位置;•让学生制作一份小地图。
4. 总结环节老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总结,强化重点。
五、教学方式1.课堂讲解;2.学生操作地球仪。
六、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2.练习环节;3.学生制作的小地图。
七、拓展延伸1.了解世界地图;2.知道南北极的情况;3.制作各类地图。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能够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经线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和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上的基本要素。
2.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它的形状是怎样的?从而引出课题。
2. 讲授新课地球的形状讲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教材中的图片,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展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大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地球仪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包括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和经线等。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纬线和经线,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讲解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及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一些重要的纬线和经线,如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说出它们的度数和意义。
3.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以及纬线和经线的特点等。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评价。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掌握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纬线、经线的特点。
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以下是一份关于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的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和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判断。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那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是个大球体。
师:对啦,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它非常大。
那大家见过地球仪吗?
生:见过。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地球和地球仪。
首先,地球到底有多大呢?(展示一些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
师:那地球仪又有什么用呢?
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地方。
师:非常棒!那我们来看看地球仪上这些线条,这就是经纬线。
(讲解经纬线的定义和特点)
师:谁来说说纬线有什么特点呀?
生:纬线是一圈一圈的。
师:对,而且纬线是相互平行的。
那经线呢?
生: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
师:很好,那怎么区分经度和纬度呢?(详细讲解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和表示)
师:下面大家自己来看看地球仪,找找不同的经纬线。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但在经度和纬度的具体判断上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可以
在后续的课程中增加相关的练习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同时,
在讲解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构造和特征;2.掌握使用地球仪的方法;3.能够通过地球仪辨认地球上的主要陆地和水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构造和特征;2.教学难点:如何使用地球仪。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地球的构造和特征1.地球的构造:讲解地球的地球核、地幔、地壳等不同部分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2.地球的特征:讲解地球的经纬度、地球气候、地球板块等方面的特征。
教学方法:通过PPT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知识点的呈现,引导学生利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理解地球的构造和特征。
2. 如何使用地球仪1.地球仪的基本知识: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材料和种类等相关知识;2.如何使用地球仪:讲解如何准确地将地球仪调整到正确的位置,如何使用经纬度坐标辨认地球上的不同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在地球仪的模型上进行实物演示,并引导学生一起学习如何使用地球仪,同时提醒学生地球仪的使用注意事项。
3. 辨认地球上主要陆地和水域1.大洲的辨认:讲解地球上的七大洲及其特点,通过地球仪让学生亲自辨认各大洲的位置;2.海洋的辨认:讲解地球上的五大洋及其特点,通过地球仪让学生亲自辨认各大洋的位置。
教学方法:将地球仪摆放在教室中央,引导学生分别寻找七大洲和五大洋的位置,同时让学生观察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其他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地球的构造和特征1.教师使用PPT进行讲解,让学生跟随PPT的图片和文字理解地球的构造和特征;2.学生进行课堂笔记,并记录自己对于地球的构造和特征的理解。
2. 如何使用地球仪1.教师在地球仪模型上实物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2.学生试着使用自己的地球仪,辨认由教师落下的地理位置并记录下来。
3. 辨认地球上主要陆地和水域1.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地球仪上一起辨认各大陆和海洋的所在位置;2.学生分组进行对比,比较不同组的辨认结果,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上的学习,让学生自己编写一篇关于地球结构和特征的小论文;2.让学生反思自己对于地球仪的使用是否准确,并在作业中说明。
1.2+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要求学生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使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或是通过与不同事物进行比较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要求学生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的位置和特点,能够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概括地表达了人类从古代到现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教材图1.5中①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球、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④地球卫星影像四幅图的顺序表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过程:从古代人立足地球上的直觉认知,到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推测,再提升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最后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影像获得直观认识。
可见,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
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在于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地球是个球体,这个球体有多大?说明球体的大小,必然要涉及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教材图1.6中标示了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 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由于地球的形状不是正球体,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
运用人造地球卫星等空间技术,科学家能很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约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 378千米,两者相差约21千米;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约长40米。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XXXX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习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习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答复: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相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依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答复)总结归纳:同学们都非常聪慧,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仗直观的认识世界.简略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步发现大地其实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发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归纳: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帮助学生明确地球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范围,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地球的形状、经纬网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地球的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使用地球仪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基本特征。
理解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的划分及特点。
能够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一点的经纬度位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的特点。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和变化规律。
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或地球仪,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对它了解多少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讲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古代的“天圆地方”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再到现代的地球卫星照片,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不断发展。
介绍地球的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并给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
地球仪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结构和组成部分,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赤道等基本概念。
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如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等。
经线和纬线分发地球仪给各小组,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引导学生总结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讲解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特点,并通过表格进行对比。
强调特殊的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以及它们的地理意义。
经度和纬度结合地球仪,讲解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和变化规律。
介绍本初子午线和东西经度的划分,以及东经和西经的表示方法。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
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
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
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
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
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师大附中黄雄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纬线和经线以及纬度和经度的有关知识,请问: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有哪些?纬度和经度的范围与变化规律怎样?
(学生回答)
游戏引课: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找朋友”。
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找朋友”游戏不同,我们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老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老师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
活动: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加深难度,我们把全班分为东西各四组,南北各三组,这样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分东西、南北组数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定)
学生回答:可以。
活动:1.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
(学生熟练后,加快速度)
2.教师说出第一位同学的组号,由这位同学说出另一个同学的组号,依次传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位置。
教师引导: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才分的组号和经纬线及经纬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联系刚才我们找朋友的过程,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课本第八页)
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请完成课本第8页活动1.2.3。
教师提问:请你们说说对全球定位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学会了正确地读出某个地理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教学基本流程:
点评:该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授课方法,培养初中生学习地理兴趣,通过学生参与从远古到现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自制地球仪,“找朋友”等活动讲清了地球的形状,经纬线和经纬度,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等重、难点知识,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因课设问、因情景创设悬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寻找问题,讨论问题,探究结论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教师能有的放矢,抓住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可以利用的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是求是的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为实践的品质。
该教案书写规范,教学过程祥实,教学节奏、条理一目了然,教学手段切实可行,既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又可“土”法上马,具有平时教学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得当,重点、难点突出,把一节课的三个难点分散在三个课时解决,易于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