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优秀公开课表格式教学设计2020年-2021年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表格式)
学会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 变化形成的。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方法 或手段
教具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 14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认识 14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赶快来猜猜吧! 对,是水,水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水即能帮助人类,也 能给人类带来灾害,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 2、生读课题:我是什么 (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 你想知道水都有哪些变化吗?那你们就认真读一读课文吧! 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 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 强调标出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平舌音;"稼" 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2、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2、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语。 二、谜语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教师说谜面,学生猜,回答)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 吹它就走。(云) (2)线儿又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 了笑嘻嘻。(雨) (3)白色花无人栽,无根无枝又无叶。一夜北风遍地开,此花源自 天上来。(雪花) (4)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啪啦从天降。小孩捡起捧在手,慢慢变 成水一汪。(冰雹) 2、同学们猜谜语的本领可真高,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些谜底,你发 现了什么?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它们有关的课文,我们亲切的跟它打声 招呼吧!(板书:我是什么)指名读、齐读课题。 三、品读课文: 学习课文的 1、2、3 自然段。 1、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也一定读得好,请小朋友 边读边想:我是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回答。) 2、出示水珠图片:多么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魔术呢?看看它 能变成什么?谁来读?(板书:汽 云 雨 雹子 雪)(指名读,回答) 3、水魔术师能有这么多变化,真是太神奇了!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它是怎样变成汽的? 4、水珠哪去了,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范 读,指名读,自由练读。 5、课件出示描写云的句子和句子对照的图,细细地品读,让学生感 受云就像一位爱美的小姑娘,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美读。 6、自由读——指名读。 7、学着他们的样子,自由读──男女赛读──大家齐读。 8、飘浮在空中的云还会变呢?请小朋友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 自然段。 9、练习说话:我是云,我会变成( )( )和( )。 10、同学们,他们从天而降的样子一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重点理解“落、打、飘”)指导读雨落得温柔,冰雹打得野蛮。雪花 飘得轻逸。(出示课件用这几个词填空)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材解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其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很自然地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里。
通过写小蝌料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自找到自己妈妈的奇妙经过,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了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就”等10个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蝌蚪成长的过程;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准备: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认读“塘、脑、袋、灰、哇、披、鼓”7个生字;认读多音字“教”。
2.会写“两、宽、眼、睛、肚、皮”6个字。
3.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借助课后习题第二题,按顺序排列图片,知道蝌虯长成青蛙的过程。
4.通过读一读,借助课文中的短语,了解“披、鼓、露、甩"4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说话。
板块一谜语激趣,揭示课题1.激趣导入。
(1)听谜面:小小黑豆水中游,细长尾巴圆圆头。
(小蝌蚪)(2)齐读词语“蝌蚪”、“小蝌蚪”,比较加上“小”字有什么不同。
(在称呼前面加上“小”,会让所说的事物感觉可爱。
)(3)玩游戏:我说事物,你换说法让事物变得可爱。
出示:猴子(小猴子)、狐狸(小狐狸)。
2.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师生齐写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缺乏主动意识,利用谜语导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
2、学生自由读第一段。
3、谁来介绍一下蝌蚪的样子?(多叫几个同学说说。)(出示小蝌蚪图片和板书文字。)
4、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你们知道吗?小蝌蚪知道他们的妈妈是谁吗?为什么?
三、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三段,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读完找出答案。
(4)生练读,分角色表演。(理解“迎上去”)
(5)生找出描写青蛙的特点的句子加动作读。
四、指导写字
1、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互相评议,看看谁写得好
1、谈话,进入本课学习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听读范文,思考ຫໍສະໝຸດ 题2、交流识字情况(1)被指名学生试读生字
(2)齐读,开火车读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组词,一字组多词
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看看谁读得好
三、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读第一自然段,听范读,齐读,个别读
(3)思考问题,想象,做“游来游去”的动作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范读,齐读,个别读。
(3)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是什么样子呢?请你想像一下,做这个动作。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这一自然段,说说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名读这一段。
(3)出示小蝌蚪和鲤鱼的对话,想像他们谈话时的语气,试着读一读。
(小蝌蚪有礼貌、询问的语气;鲤鱼阿姨和蔼、沉着、有把握的语气。)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优秀公开课说课稿及教材解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优秀公开课说课稿、及教材解读《小蝌蚪找妈妈》公开课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本课有六幅图,与六段话中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第二幅画的是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阿姨。
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
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尾巴变短了,找到了青蛙妈妈。
后两幅讲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跳上荷叶,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青蛙生长的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认真观察图画,并通过朗读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学生对这课的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长过程的学生不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充分感知课文,利用课件吸引学生。
同时,本课篇幅较长,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是让后进生朗读好课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三、说设计(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用一则谜底是青蛙的谜语导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头饰,让生形象感知两者的差异;然后请生提问,看看有什么问题要问它们。
这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朗读看图,整体感知。
1.让学生准备读文:先说说遇到不会认的字怎么办,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这样可以避免生因畏难而不读。
2.范读课文(可由师范读,也可由在自由读中表现得很好的孩子来范读。
)3.学生再读,标出自然段和生字。
4.同桌互读,正音。
5.指名接读课文,注意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
教读长句。
(三)自主识字。
1.小组内自主识字,比方法,比识字量。
2.检查自学。
注意巩固翘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扬爱动脑筋的同学。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 小蝌蚪找妈妈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书写"两"等10个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3.借助课文的短语了解"披"等四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各说一句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好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叹号和问号。
重点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根据语境选择读音。
能正确读写"两"等10个字,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写字姿势。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1.注意感叹号和问号,读好角色对话。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1.字词教学借助插图:"塘、脑袋、宽、肚皮"等字词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将识字与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
归类识字:可以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动作演示:"捕、迎、披、跳"这4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达到识记的效果。
创设生活情境:语气词"哇",应借助具体的句子认读,再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识记。
书写生字:"两、皮"是独体字,"顶、跳、孩"等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教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
2.角色朗读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富有趣味性,有大量的角色对话,角色语言的朗读,可以借助提示语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
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小蝌蚪,让学生辨析小蝌蚪三次对话的语气、语调,第一次是疑问,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惊喜,抓住问号与感叹号,指导读好语气,在情境体验中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优秀公开课表格式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优秀公开课表格式教学设计1《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课题小蝌蚪找妈妈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采用了诗歌、童话和情境识字等不同体裁,从不同角度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
在这一板块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预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与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妙。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本课的巧妙在于将一个科学知识很自然地蕴涵于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其特点如下:(1)思路清晰,主线分明。
(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3)情节生动,趣味性强。
(4)插图精美,有助教学。
教学目标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蝌蚪成长的过程。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课文中小动物的图片、头饰;了解小蝌蚪的变化过程;1.观察图片,认识蝌蚪。
2.有感情地齐读课题,读准字音。
重读“找”,“妈妈”要读得亲切一些。
注意课件的使用不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1.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读中识记、理解生字。
3.了解自学情况。
(1)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读生字和词语,师相机正音:“捕”读bǔ,不读pǔ;“迎、顶”是后鼻音,不要读成yín、dǐn。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表格式教案(全册)
1 小蝌蚪找妈妈2我是什么3植物妈妈有办法1 场景歌2 树之歌有木为树根,有足()为脚3拍手歌4田家四季歌4曹冲称象6一封信7妈妈睡了8古诗二首9黄山奇石10日月潭11葡萄沟12 坐井观天13 寒号鸟导学案设计15大禹治水16朱德的扁担导学案设计到相应的字,大声读出生字的字音。
的字。
三、再读课文,重点点拨(用时:10分钟)1.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淘、顽”,积累词语“又淘气又顽皮”,扩展“又____又____”结构的词语。
2.指名读第2、3自然段,学习生字“论”。
出示顿号,认识顿号,引导学生观察顿号的形状,指导朗读时注意的地方。
3.读第4自然段,学习生字“暗”。
出示对比图,引导学生感受“明”“暗”的区别。
4.指名读第5、6自然段,学习相关内容。
(1)识记生字,重点点拨:岸、街、切、梁、屋、甚、至。
(2)出示“海岸、桥梁”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出示句子:“房屋、街道、树木、桥梁……都看不见了。
”教师范读,指名读。
5.学习第7、8自然段,识读生字。
(1)指名读第7、8自然段,请其他学生评议。
(2)指导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
(3)学习生字“躲”。
6.组织学习第9自然段。
(1)请学生找一找这段共有几句话,指导读好第1句话。
(2)字理识字:“散”和“步”。
出示“步”的字理图,启发学生观察、发现,甲骨文、金文的步字,像一前一后两个脚趾的形状,表示一左一右两足交替前行的意思。
7.合作读第10自然段。
1.读第1自然段。
(1)识记生字“淘、顽”。
(换一换:淘——萄。
加一加:元+页=顽。
)(2)说几个“又____又____”这样的词语。
2.读第2、3自然段。
(1)用多种方法识记“论”。
形声字识记:“论”左表形,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表声。
组词:无论,讨论。
(2)观察顿号,长得就像小芝麻,在朗读时,停顿的时间比逗号稍短。
3.读第4自然段,注意“躲藏”的发音。
识记生字“暗”。
(猜谜语识记:明中月隐身,只有音相伴。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公开课教案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正确分辨“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表演、质疑、想象、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重点难点: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具准备:头饰、课中操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老师向学生提出以下谜语:1.“小黑鱼,滑溜溜,___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
”板书: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板书: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板书:找。
齐读课题: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1.学生观看动画片。
2.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
随机板书:找、鲤鱼、乌龟、变,并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
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
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后,认读二类字。
板书:迎追游,解释“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意思。
3.学生研究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板书: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生带动作表演读第一段,突出小蝌蚪的特点,增加趣味性,加深对蝌蚪外形的认识。
2.学生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
例如: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
(阐述自己的特征)3.学生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
4.学生指导写“披”字。
5.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读、带头饰表演等形式分别研究第二、三、五段。
1)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追游。
新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 1 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 这个主题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 3 篇课文,侧重体现大自然的一些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阅读后知晓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后,会更喜欢大自然,更愿意去观察、探究大自然的科学奥秘。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现了教科书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
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甩、迎、追、披、露、鼓、蹬、跳、蹦”增强了表达效果。
在课后题与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动词给人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并通过用动词说句子,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语言能力。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二是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配有多幅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借助图片来讲述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科普童话,讲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蝌蚪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叙述与对话相结合,生动有趣、具体形象地告诉学生青蛙是怎么长成的。
课文课后练习提供小蝌蚪生长成青蛙各阶段变化的图片,要求学生按顺序连起来后讲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个练习体现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说话表达的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对于刚刚升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
组织学生亲历这个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是突破难点的保障。
1小蝌蚪找妈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
1 小蝌蚪找妈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文(一)1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7个字。
- 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以及青蛙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 引导学生了解蝌蚪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如“迎、追、游"等。
- 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身体变化的科学知识,并能简单复述。
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以及生长过程,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讲解小蝌蚪的外形时,展示小蝌蚪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朗读教学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情感,理解课文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的对话时,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
3. 情境教学法- 创设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课文,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如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等角色,进行对话表演。
4. 问题引导法- 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例如,在讲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时,提出问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小蝌蚪在池塘里游动的视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里的小动物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出“小蝌蚪”。
1小蝌蚪找妈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表格式)
1小蝌蚪找妈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表格式)《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设计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故事情节。
他们对于动物和自然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可能对生物的成长变化了解不多。
因此,本课需要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
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互动和练习来增强。
教学目标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述,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理解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和故事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培养审美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
2. 熟练朗读课文,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难点1. 理解蝌蚪成长为青蛙的生物学变化。
2.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
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互动法教具准备课文图片、多媒体课件、蝌蚪成长过程的动画视频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吗?"3.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小蝌蚪的特征。
4. 导入新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是《小蝌蚪找妈妈》。
”5. 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6. 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们是小蝌蚪,你们会怎么找妈妈呢?" 观看视频,积极回答问题,描述小蝌蚪的特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通过视频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文做准备。
初读课文1. 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 提问:“课文中描述的小蝌蚪有哪些特征?”3.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4. 提问:“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动物?"5. 引导学生总结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1《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 《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塘、脑、袋"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宽、皮"等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描述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朗读课文、做动作等方式,理解课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意思。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小蝌蚪的可爱,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意思,如“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小蝌蚪、青蛙的图片,课文相关的动画视频等。
2. 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3 分钟)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们长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思考:从题目上,你知道课文写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吗?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呢?2. 整体感知(10 分钟)听读课文: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认真听读,把自己读不准的字标注出来。
随文识字: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话“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讲解生字“塘、脑、袋、灰、甩”的读音和写法,让学生理解“一群"黑灰色”“快活地"等词语的意思。
例如,通过做动作理解“甩”字,让学生用手臂模仿小蝌蚪甩尾巴的动作,体会小蝌蚪的活泼。
学习多音字“教":出示句子“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让学生思考“教"在这里的读音,再联系“教室”一词中“教"的读音,引导学生理解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公开课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公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表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昨天看到一张“寻人启示”,你们愿意帮忙找一找吗?出示启示内容,揭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以读汉字为主。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生汇报,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文章内容。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2、质疑,提出本段中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迎上去”指名表演。
4、分角色朗读。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用笔标出能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有关句子。
2、指名说说青蛙的外部特征。
3、请学生为青蛙画一张像。
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4、分角色表演。
四、再读全文,思考:学完本篇课文你还了解了哪些知识?1、课件演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指名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几幅图片按顺序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说说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五、课外延伸,培养探索精神。
1、学生汇报课外搜集的资料:其它小动物的成长过程。
2、结束语: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钻研,像帮助小蝌蚪那样解决更多的难题。
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
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
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2024-2025学年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同步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册别二年级上册共1课时教材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授课类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小蝌蚪找妈妈》是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课,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
故事通过小蝌蚪寻找妈妈的冒险经历,展现了小蝌蚪从迷茫到最终找到妈妈的成长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蝌蚪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同时,故事中蕴含的亲情主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增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简单的故事情节。
他们对动物和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喜欢听故事和参与互动。
但由于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课时教学目标文化自信1. 通过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感受中国传统童话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2. 理解故事中蕴含的亲情主题,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语言运用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 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1. 通过分析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道理,培养批判性思维。
审美创造1. 欣赏课文中的插图,感受画面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2. 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 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理解故事中蕴含的亲情主题,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难点1. 引导学生分析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课题小蝌蚪找妈妈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采用了诗歌、童话和情境识字等不同体裁,从不同角度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
在这一板块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预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与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妙。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本课的巧妙在于将一个科学知识很自然地蕴涵于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其特点如下:(1)思路清晰,主线分明。
(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3)情节生动,趣味性强。
(4)插图精美,有助教学。
教学目标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蝌蚪成长的过程。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课文中小动物的图片、头饰;查找介绍青蛙及其他小动物成长的资料。
(教师)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了解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搜集有关其他小动物的成长过程的资料。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池塘里有小蝌蚪的图片,导入: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她在哪儿。
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1.观察图片,认识蝌蚪。
2.有感情地齐读课题,读准字音。
重读“找”,“妈妈”要读得亲切一些。
注意课件的使用不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找,好吗?(板书课题)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重读“找”,“妈妈”要读得亲切一些。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 1.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读中识记、理解生字。
3.了解自学情况。
(1)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读生字和词语,师相机正音:“捕”读bǔ,不读pǔ;“迎、顶”是后鼻音,不要读成yín、dǐn。
(2)教师引导学生对字形的识记。
利1.认真听老师范读,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
2.同桌之间开展自学。
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画生字,反复认读和识记生字,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开展相互交流。
3.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
(2)根据已有经验交流对识记生字环节:1.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2.教师要注意利用课件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制作汉字部件,进行拼字游戏,拓展词汇。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用小蝌蚪图片认读:脑、袋、灰;利用鲤鱼图片认读:阿、姨;利用乌龟图片认读:龟、宽;利用青蛙图片认读:顶、鼓;通过表演认读:捕、迎;通过具体语境读准多音字“教”。
4.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5.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字形的识记。
4.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男女生对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5.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出示第一幅图。
(1)这幅图中画的是哪儿?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2)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1.看图,按要求说图意。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游来游去。
(2)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小蝌蚪的样子:大大的脑袋、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指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
1.“一三、图文结合,理解内容(用时:7分钟) 2.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读。
(1)画出小蝌蚪的样子。
(2)交流小蝌蚪的样子。
(3)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1)理解“大大的”“长长的”与“大”“长”的区别。
(2)指导朗读:强调重读“大大的”“长长的”,“游来游去”要慢点儿读,表现出小蝌蚪的自由自在。
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2.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词语“一群”“快活”,结合语境体会“大大的”“长长的”比“大”“长”表现得更强烈、更突出。
3.用多种方式读第1自然段。
群”指许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还可以说“人群、建筑群”。
2.通过观察实物或看视频理解“甩着”“快活”“游来游去”几个词。
在朗读中体会“甩”的意思。
在这里“甩”是摆动的意思,如:牛甩着尾巴。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两、宽、皮”,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特点。
3.出示生字书写动漫。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5.指导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6.指导书写反馈。
1.认读生字并组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词语。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观看书写动漫,注意书写笔顺。
4.学生一边看教师书写,一边书空。
5.在田字格里描红,再书写。
6.展示自己的书写成果,并把没写好的生字再写几遍。
1.教师指导书写时,要提示学生:“两”是独体字,前后两组撇点前小后大,第二组的撇尖穿插到第一组的点的下方。
“宽”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部分写得窄些。
“皮”是独体字,第二笔长撇斜度要小。
2.教师要重视书写评价,鼓励写字好的学生介绍书写经验。
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复习回顾,引入新1.复习词语。
2.提问: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1.开火车读词语。
2.交流课文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读词语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用时:3分钟) 知道了什么。
3.导入新课。
3.齐读课题。
二、图文结合,自读自悟(用时:22分钟) 1.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第2~6自然段,并在语境中巩固生字。
(2)小蝌蚪是通过哪几个小动物的帮助找到妈妈的?(3)鲤鱼妈妈和乌龟是怎么回答小蝌蚪的?(4)找到青蛙妈妈时,小蝌蚪变成了什么样?2.引导学生再读全文,说一说: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是1.自由阅读课文,合作探讨后回答自学提示中的问题。
(1)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小组内交流巩固第2~6自然段中的生字词。
(2)小蝌蚪是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找到妈妈的。
(3)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乌龟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4)找到妈妈时,小蝌蚪变成了小青蛙。
1.学习第2自然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着重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的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2)指导学生用动作演示理解“迎”,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
(3)随机巩固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
2.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说怎样变化的?3.设疑: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他们的妈妈长什么样?4.指导学生体会文中的道理:遇事要主动探索。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6.选出最出色的一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2.小组交流: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四次变化,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又长出了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
3.交流回答:小蝌蚪找到妈妈了。
他们的妈妈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的语气。
5.按教师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6.一组同学戴头饰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评价。
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一读第2~6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动词“迎、追、游、蹲、披、露、鼓、蹬、跳、蹦”等。
也可采用结合情境演一演的方式来体会。
3.注意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时那种高兴的心情。
三、交流拓展,练讲故事(用时:5分钟) 1.指导学生学习汇报课外搜集的资料:其他小动物的成长过程。
2.引导学生观察课后插图,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再按顺序把图片连起来,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1.根据搜集情况进行汇报。
(1)蝴蝶的成长过程。
(2)蝉的成长过程。
2.学生先认真观看插图,再同桌交流每幅图的意思,最后按顺序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1.此环节教师应渗透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教育。
2.教师可引导学生说清楚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书面语言,提高讲故事的能力。
四、巩固生1.课件出示本课中“哪、顶、眼、睛、肚、孩、跳”等字,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1.认读生字,给生字组词、扩词。
2.(1)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1.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先观察再书写:可以通过课件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让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摹。
3.指导反馈。
点。
这几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
(2)观察教师范写并在田字格内临摹。
3.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不足。
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先请同学说一说占格位置再进行范写。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写“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字写“好”。
[教学反思]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朗读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是学好课文的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的。
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趣,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令学生们兴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