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小柴胡汤证

合集下载

小柴胡汤方证解析

小柴胡汤方证解析

小柴胡汤方证解析
小柴胡汤方证解析
经方中医刘卫红07.21 17:49阅读680
1柴胡证:
其人寒热、其病往来;
胸胁苦满(包括主观症状、客观体征、精神症状);
表情忧郁,神情低落,默默不欲(饮食、男女、运动……);
脉弦细;
形体中等或偏瘦,面色暗黄、青黄、青白,少光泽;
肌肉坚紧;
怕冷、疲劳;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气压、湿度、光照等外界环境变化敏感;
手脚冰凉;
情绪波动大,食欲性欲易受情绪影响;
女性周期不准,经前胸闷、乳胀、结块;
胸胁部苦闷感,或有压痛;
易患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核病、内分泌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精神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所患疾病多反复往来,易迁延化、易慢性化,易周期性、易节律性。

2黄芩证:心烦焦虑,夜汗失眠,口干口苦,舌边尖红,心中烦热,口唇红,易吐血咯血,易发眩晕。

3半夏生姜证:易恶心呕吐。

4人参、大枣、甘草证:其人瘦弱。

小柴胡汤证PDF

小柴胡汤证PDF

少阳小柴胡汤证
条文鸟瞰
•96、97、98、99、100、101、148、229、230、266•分类:
•96、97---标准证描述;
•99---三阳同病主少阳;
•100---少阳太阴同病;
•229、230---少阳阳明同病;
•266---少阳邪多---脉沉紧;
•148---阳郁结证;
•101---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98---禁忌
小柴胡汤使用法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

(101)
一“证”是“主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呕吐,不欲饮食,神情淡漠”等,而不是指或然证。

“一证”应当与“不必悉具”两相对照理解,不要机械地认为一个症状,可以是二个,也可以是三个,只要其部分症状已经能反映出少阳病病变特点,便可使用小柴胡汤。

小结
少阳在半表半里;
少阳为枢---枢机不利(血弱气尽,腠理
开,邪气因入)---和解枢机;
一证多条文;
一证证候表现各异;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木郁土壅与土壅木郁。

小柴胡汤药方介绍

小柴胡汤药方介绍

小柴胡汤药方介绍小柴胡汤功能主治和解少阳,兼和胃降逆。

(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方解本方为和解少阳之主方。

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

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眥,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日苦,咽干,目眩而胸胁苦满。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

舌苦薄白,是邪尚未入里化热之征,脉弦是少阳经气郁而不得疏泄之故。

本方之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君药。

黄芩寒,善清少阳相火,故为臣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

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为佐药为助君臣药攻邪之用。

人参、甘草为佐,生姜、大枣为使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而防邪入。

如此配合,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伤寒论》。

或治不如法,小柴胡汤证仍在者,服小柴胡汤后,“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往来无常,故其见证多少不一,所以《伤寒论》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然而,总以寒热往来,苔白脉弦为主。

化裁此外,若“胸中烦而不呕者”,是热聚于胸而气不逆,可“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18克),开结散热以除烦;“若渴”,是热伤津液,可“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8克)、栝蒌根四两(12克),清热生津以解渴;“若腹中痛者”是胆病及肝,肝郁乘牌之故,可“去黄芩,加芍药”,泄木安土以止痛;“若胁下痞硬”,是经气郁而津聚为痰,可“去大枣,加牡蛎(12克)”,化痰软坚以消痞;“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水气凌心,可”去黄芩,加茯苓(12克),”淡渗去水以定悸;“若不渴,外有微热者,”是兼表邪,可“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取微汗”,解肌发表而不留邪;“若咳者”,是肺寒气逆,可“去人参、大枣、生姜。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一种方剂,属中药类,源自《伤寒杂病论》。

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一、来源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二、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6g);半夏清,(9g);甘草炙,(5g);生姜切,(9g);大枣擘,(4枚)。

三、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主治1、少阳病证。

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五、加减1、呕逆加生姜、陈皮。

2、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

5、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6、虚烦加竹叶、粳米。

7、齿燥无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蒌、贝母。

9、腹痛去黄芩,加芍药。

10、心下痞,去大枣、加牡蛎。

11、心下痛,加青皮、芍药。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13、本经头痛加川芎。

14、发黄疸加茵陈。

六、方义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

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

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七、变化方1、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汤(崔氏),治同。

2、本方加陈皮、芍药,名柴胡双解散,治同。

3、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汤。

4、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5、本方除黄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大黄,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苓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组成:柴胡八两,半夏半升,人参、甘草、黄苓、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主治:治一切往来寒热,胸满胁痛,心烦喜呕,口苦耳聋,咳渴悸利,半表半里之证。

属少阳经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

胆府清净,无出无入,经在半表半里,法宜和解。

柴胡升阳达表,黄苓退热和阴,半夏祛痰散逆,参、草辅正补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也。

小柴胡汤的病机:它从主治来讲,有四个症是最重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几个症充分体现出邪在少阳特点,胆胃不和的特点。

所以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归纳,往往讲两条,一个是邪聚少阳,一个是胆胃不和。

《伤寒论》上讲到小柴胡汤病机时候提到,血弱气尽,騰理开,这主要指的已经有一定正气损伤了。

騰理,体表表气不足不能御邪了,邪气因入,因者顺也,那病邪趁势,趁血弱气尽,趁势入里了。

与正气相搏,邪正相争居于胁下,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这个部位。

那正邪分争,在这个特定部位正邪分争是造成寒热往来这种特殊热型的一个基础。

因为在这个地方,那正气略有损伤,不能够像体表一样的持续抗邪,邪正相争就发热;正气退缩,那就邪正脱离接触,不发热,不能温煦体表,反而畏寒。

因此造成发热、畏寒,它是往来交作了,就是往来寒热。

所以这一段描述实际上就是描述邪正相争在半表半里阶段的特殊热型。

那由于少阳三焦,手足少阳经气相通,那涉及到半里有热,影响到胆热。

所以发生胆热犯胃,胆胃不和,胆胃之气上逆。

内热发生可以引起心烦,喜呕是胆胃之气上逆,喜呕、口苦,胆热循经上炎,可以咽干目眩。

作为肝胆疏泄之气,经气不利,疏泄受影响,可以默默,神情默默,抑郁不舒,神情默默,胆胃不和那不欲饮食。

所以从小柴胡汤证的主治来看,它反应出来的正邪分争,气机阻滞,胆热上犯,以及胆胃不和。

所以从这个表现来归纳它是属于邪聚少阳特殊这个病位,弓I起脏腑的之间关系,胆胃不和。

《小柴胡汤证》课件

《小柴胡汤证》课件

1
组成
黄芩、柴胡、半夏、干姜、人参、甘草、大枣、生姜。
2
性质
苦、凉、微微味甘,有清热解毒、升阳发汗、调和营卫的功效。
3
经脉
肝经、脾经、胃经。
小柴胡汤的疗效和适应症
安抚情绪
用于心理不适、郁闷、焦虑、 失眠等。
缓解症状
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咳嗽 等症状。
抗炎消肿
用于肝炎、胃炎、口腔溃疡、 湿疹等炎症性疾病。
深入探究小柴胡汤原理
探寻小柴胡汤的药物发挥功效 的生物学机制,揭示其在分子 水平上的影响,从而推进小柴 胡汤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打通中医药服务链条
建立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患 者的诊疗体验。促进传统中药 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拓展中医 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小柴胡汤证》PPT课件
欢迎来到我的课件!今天我将带你们探讨小柴胡汤的历史、组成、疗效、用 法和现代研究。
小柴胡汤的发展历程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次记录了小柴胡汤的方剂。
清代
名医吴鞠通在《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小柴胡汤的药性和用法。
现代
小柴胡汤作为一方古方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小柴胡汤的组成和性质
小柴胡汤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探讨
1
传统疗效继承
通过研究小柴胡汤的组成和药效,拓
现代科技支持
2
展其治疗领域和新适应症。
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研究小柴胡汤 的药效和适应症,开发新型剂型和用
法。
小柴胡汤在未来的研究方向
根据患者病因进行精准 匹配
结合现代基因检测技术和中医 辨证论治理论,精准对接患者 症状、病因和药物反应,提高 小柴胡汤的临床治疗效果。
小柴胡汤的制备方法和用药注意事项

《伤寒论》名方“小柴胡汤”辩证与应用

《伤寒论》名方“小柴胡汤”辩证与应用

小柴胡汤/(柴芩+参甘枣夏姜)【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9 克,人参9 克,半夏12 克,炙甘草9 克,生姜9 克,大枣(擘)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

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著。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

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

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

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 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组成用法]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 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 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小柴胡汤【方剂出自】小柴胡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配方组成】柴胡半斤(24克);黄芩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半夏半升,洗(9克);甘草三两,炙(6克);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于,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等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小柴胡汤证为正虚邪入,邪犯少阳所致。

少阳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邪犯少阳,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则热,邪胜欲入里并于阴则寒,故往来寒热;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循胸胁,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化热上炎,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若妇女经期,感受风邪,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故经水不当断而断、寒热发作有时;黄疸、疟疾见有少阳证,亦属本方证的范畴。

此时,邪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故唯宜和解之法。

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为少阳经之专药,既透泄少阳半表之邪外散,又疏泄少阳气机之郁滞,为君药。

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

君臣相配,使少阳之邪外透内清,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且生姜又制半夏毒;邪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既扶正以祛邪,又御邪内传。

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则诸症自除。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小柴胡汤为治疗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小柴胡汤--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小柴胡汤--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小柴胡汤--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小柴胡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24g 半夏9g 生姜9g 黄芩9g 大枣9g 人参9g 炙甘草6g上7味,以水2400mi,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原方后之加减法之详解,请参本方之“临证加减法”。

2.“去滓”再煎者,宜领会张仲景之深意。

诚如徐灵胎曰,“去滓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

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

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3.本方剂量:张仲景用柴胡迭半斤,今量为24g,故临证宜根据病情斟酌之,大剂量16---24g和解少阳,退寒热;中剂量lO--~15g疏肝解郁;小剂量5~-.8g升提中阳。

用量之比例,柴胡应大于党参、甘草之和,较能发挥作用。

若误把人参、甘草之剂量大于柴胡或者剂量等同,则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 ,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

副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或经水时来时断;寒热有时如疟状。

(临证加减)1.小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慑:是”的“一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证之一,即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七证之中只见其一者,而这一证又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就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

我们认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弄清哪些是柴胡证,另一方面是“但见一证”的“一证”是指什么。

柴胡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治证,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但见一证便是”的“一证”是指上述小柴胡汤七个主证之一者。

但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即但见的这一证,必须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运用小柴胡汤,如果这一证是疾病中的次要症状,不起主导作用,那就不一定用小柴胡汤了。

中兽医辨“小柴胡汤证”的临证经验总结

中兽医辨“小柴胡汤证”的临证经验总结
参 考 文 献 【1] 杨 病 案举 隅
fJ】.中兽 医 学 杂 志 ,2016(4):21—21. 【2】 惠 冰 -,j、柴 胡 汤温 法配 伍 在 治 疗 牛 流 行 热 中 的应 用
『J].中兽 医学杂志,2009(1):21—21. 【31 吕锦芳 ,黄 杰 ,宁康 健 ,等 /卜柴 胡 汤及 加 味 对 家 兔 解
发 不 龙
临 通 过 这 几 昧 药 剂 的搭 配 。能 够 调 和 脾 胃 、提 升 食 症 欲 、疏 解 体 内邪 热 小 柴 胡 汤也 早 已移用 于 牲 畜
资 调理 及病 证 治疗 中 .本 文 特作 介绍 。 料 1 小 柴胡 汤用 于牲 畜情 志调 理
人 身体 中 的五脏 可 以生 成 五种 气 .对 人 的情 绪 起 到一 定 的作 用 .导 致 人 们会 有 喜 怒 忧思 悲 恐 惊 种种 情绪 。同样 ,牲 畜也有 五 脏六腑 ,也具有 同 样 的情 绪 比如 .有些 牛天 生好 斗 ,可 以发展 成为 斗牛 .有些 牛性 情温 和 ,能够进 行 饲养 对这 种动 物 性 情 进行 分 析 .得 到结 果 主要 是 由于 五脏 化 生 五 气 ,从 中 医学 的 角度 分 析 ,五 脏 与 五 气 之 间存 在 喜 伤 心 ,怒 伤肝 .思 伤 脾 。忧 伤 肺 ,恐 伤 肾 的关 系 ,由此 可见 ,五脏 与情 绪存 在很 大 的关 系 。当动 物 的情 绪 不稳 定 时 .对 五 脏会 造 成 一 定 的伤 害 . 从 而 导致 身体 状 态下 降 .引发 疾 病 偶 尔 有 些 时 候 ,由于 动物 无 法 言语 疾病 的病症 .因 此 .需 要兽 医通 过对 动 物 的观 察得 出动 物 出现 疾 病 的原 因 比如 ,以牛 情 绪 不 够 高 涨 .或 者公 牛情 绪 过 分 高 涨 .过 分 亢 奋 .性 欲 不 息 都 会 表 现 出 烦 躁 不 安 的 现 象 .并 且 叫声 像 在 呼唤 同伴 .这 些 情 况 可 以通 过小 柴 胡 汤进 行 和解 .在小 柴 胡 汤 中 添加 黄 柏 、 知 母 、生 地 三 味 中药 ,可 以 泄解 肝 火和 肾火 、将 牛

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
小宝宝,不懂说,咽干口苦、胸胁苦满等柴胡八证无法通过问诊得知。

个人总结了一下,以下几方面是观察柴胡证的着眼点,不一定准确,也不全面,欢迎补充:
1、呕,特别是呕而发热。

但一要排除腹泻,如果又呕又腹泻,哪怕有发热,也很有可能是理中汤。

二要排除小便不利、小便少(问多久没拉尿了),如果又呕又小便不利,哪怕有发热而呕,也很可能是五苓散。

2、不怕冷,或虽然偶尔说冷但在其它时间段又穿得少或踢被子(实为往来寒热)。

但一要排除老冒汗,如果一直冒汗,虽不怕冷也可能是阳明病。

二要排除鼻塞、喷嚏等,如果有鼻塞、喷嚏,虽然不怕冷,但可能是太阳阳明合病(或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太阳入阳明故不怕冷,或内寒转化为太阴水饮而不怕冷。

还要注意,手足虽冷,但宝宝仍然要打赤脚,仍然要把脚伸出被子外,这也不是少阴证。

3、不大便。

当天或多天不排大便,又无阳阴热证之体现,按其腹部没有难受的表情。

4、脉不沉不浮。

小宝宝什么都不会说,无证可抓,但摸到脉不沉不浮也有可能是柴胡证。

5、咳嗽而无它证。

没有明显的太阳证、阳明证,亦无太阴之腹泻,无少阴之脉沉微细厥冷。

用小柴胡加干姜五味子,常有奇效。

6、发热时无汗却不怕冷,往往是小柴胡证。

即使面红、口唇红、耳朵烫,也不是阳明病,阳明发热会有汗。

这种发热常有时间性,一到晚上就发热,天亮就退烧。

退烧后就不再是无汗,但到晚上一烧起来又是无汗。

这种用麻黄汤往往都发不出汗来,但一用小柴胡就能汗出而解。

但如果发热时有汗,往往不是小柴胡证。

《伤寒悬解》少阳经病——小柴胡汤

《伤寒悬解》少阳经病——小柴胡汤

《伤寒悬解》少阳经病——小柴胡汤伤寒悬解卷八少阳经上篇二十二章少阳经者,以手少阳三焦相火主令,足少阳甲木从化相火之气足少阳之经,自头走足,经主下行,病则经气不降。

少阳本病腑病脏病连经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经在二阳三阴之间,阴阳交争,则见寒热。

久而阳胜阴败,但热而无寒,则入阳明,阴胜阳败,但寒而无热,则入太阴。

小柴胡清解半表而杜阳明之路,温补半里而闭太阴之门,使其阴阳不至偏胜,表邪解于本经,是谓和解。

少阳之经,自头走足,下行则相火蛰藏而温腰膝,上逆则相火燔腾而焚胸膈。

相火升炎,津血易耗,是以少阳之病,独传阳明者多。

大柴胡汤,治少阳之经而兼阳明之腑者。

以此温针、汗、下,亡津耗血之法,俱少阳之所切忌,恐其阴伤而入阳明也。

然太阳少阳合病,则有呕利之条。

呕利者,非太阳、少阳之病,而实阳明之病也。

缘甲木郁则克戊土,胃以仓禀之官,而被甲木之邪,经迫腑郁,不能容纳,故病上呕而下利。

究之胃病则气逆,逆则为呕,脾病则气陷,陷则为利。

呕多者,少阳传阳明之病,利多者,少阳传太阴之病也。

然则少阳之传太阴者,正自不乏,其义见于第十八章,曰:伤寒六七日,其人烦躁者,阳去入阴也。

则篇中不必琐及,而大旨炳然矣。

1少阳阴阳交争,则见寒热者,是本经之证,总因表邪外郁也。

少阳柴胡汤,表邪解于本经,是谓和解。

柴胡证,是有表邪也,柴胡,是有解表的作用,和解表里也。

温针汗下亡津耗血之法,俱少阳之所禁忌。

论;少阳病,柴胡汤,表邪解于本经,是谓“和”解。

黄师解柴胡,没有言及柴胡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张锡纯解柴胡,柴胡是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余想研究这个“和解”是什么意思。

太阳篇,鼻衄卫泄则愈,李可老中医,放血泻热,血出卫热外泄,汗出人醒,也是表解。

太阳四十八,大凡病,或汗吐下泄,或亡血亡津,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师解邪退正复,阴阳调和,不至偏胜,必自愈也,病非阴胜,则阳胜,所以自愈。

观师之解,柴胡有没有发汗的作用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小柴胡之和解,就是调和阴阳,使表阳不偏热,里阴不偏寒。

《伤寒悬解》伤寒中风,但见一证——小柴胡汤

《伤寒悬解》伤寒中风,但见一证——小柴胡汤

《伤寒悬解》伤寒中风,但见一证——小柴胡汤少阳四: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总结上二章柴胡诸证言。

1伤寒,中风,是太阳外感之义。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重点是太阳外感风寒,是柴胡证之来路。

故但见一证便是。

师言本条为总结上二章柴胡证。

六经少阳病,必从太阳外感之来。

小柴胡证,也是从太阳外感之来路。

2甘草泻心汤,汗后里虚,心下痞硬,此心下痞硬,即是少阳甲木上逆,但不是柴胡证。

故提纲言有柴胡证,而不言有少阳证。

3阳明篇,最后两条提纲,也可以参考本条提纲。

外感伤寒,阳明病,有柴胡证便是。

少阳克戊土,故小柴胡证,在阳明篇,而言阳明病。

少阳五: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颈项强,是太阳之病,而肝胆主司筋脉,相火旺则筋脉燥急,少阳之经,自头下行,而循颈项,故亦有颈项强证。

胁下满者,少阳之病。

手足温者,阳明之病。

四肢秉气于胃,胃阳盛旺,则手足温,而手少阳自手走头,足少阳自头走足,故亦有手足温证。

是宜小柴胡汤也。

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此为太阳表证;颈项强者,太阳表闭,经气上郁,壅塞不降也;颈项强是太阳之表证,也是少阳之经证,肝胆主司筋脉,相火旺则筋脉燥急,少阳之经,自头下行,而循颈项,故也见颈项强。

颈项强,胁下满,此为少阳经病。

手足温者,阳明之病,以四肢秉气于胃,胃阳盛旺,则手足温。

而手足温者,也是少阳之经证,手少阳自手走头,足少阳自头走足,故亦有手足温证,渴者火逆肺燥,故小柴胡汤和解表里。

2太阳外感,而表闭三阳合病,见太阳之寒热,阳明之手足温,少阳之胁下满。

又见太阳少阳之颈项强,阳明少阳之手足温,而见胁下满之柴胡证,此太阳传少阳病也。

3伤寒四五日,当传太阴少阴之时,手足温者,病在三阳而未入三阴也;对比手足寒者,脾胃湿寒。

少阳手足温者,观《金匮》虚劳,小建中汤,手足汗出则知。

胁下满,少阳最典型的证。

论;余论心下痞结之位,胸胁痞结之位,即是甲木之位也。

第八节小柴胡汤证

第八节小柴胡汤证

提要:小建中汤证证治
• 主症: 腹中急痛或心中悸而烦, 可兼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以及头晕眼花、 身倦乏力,唇甲色淡等气血两虚之象。 • 病机: 中气不足(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兼 表证未解 • 治则:先里后表 • 治法:建中补脾,调养气血
提要:小建中汤证证治
• 方药:小建中汤 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饴糖——甘温益气,温中补虚 • 特点:阴中求阳 • 叶天士:“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需 投复脉。”
提要:桂枝救逆汤证
• 主症: 惊狂、卧起不安。可见汗多、心悸、胸闷等症。 • 病机:心阳虚、心神不宁兼痰浊内蒙 • 治法:温通心阳,重镇安神兼化痰 • 方药: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去芍药——阴柔不利通阳; 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蜀漆——祛痰
太阳病火逆变证(二)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 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本云,阳病 主要热型 发热恶寒,同时出现 阳明病 但热不恶寒 少阳病 往来寒热
代表性病位 及症状
项背(表) 足太阳膀胱经 头痛项强
腹部(里) 足阳明胃经 腹胀满痛
明确“不能食” 可能出现呕吐,但非 主要症状(呕吐明显 不宜用攻下法)
胸胁(半表半里) 足少阳胆经 胸胁苦满
饮食情况
饮食无明显变化 一般不呕(呕吐明显 时说明病将传变)
提要:小柴胡汤证向大柴胡汤证的转化
1)往来寒热→往来寒热,或发热汗出不解 2)胸胁苦满→心下急,或心中痞硬 3)喜呕,不欲饮食→呕不止 4)心烦→郁郁微烦 5)大便正常→便秘,或下利

【大小柴胡汤的主证】

【大小柴胡汤的主证】

【大小柴胡汤的主证】
小柴胡汤八大主证: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往来寒热、胸胁胀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见一症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七个兼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大柴胡汤四大主证:心下急、满痛、痞硬;往来寒热、发热汗出不解;郁郁微烦;呕不止、呕吐而下利。

上腹部按之满痛为主证。

1、按之心下满痛。

心下急迫硬满疼痛,按之疼痛加重。

心下及其两侧拘急、硬满、疼痛或按之疼痛者。

心下为剑突下三角区,从剑突至两肋弓下的整个上腹部。

大柴胡汤证是上腹部满痛,大承气汤证是脐周极其胀满有力,桃核承气汤证是下腹部压痛。

2、呕吐而下利者,或呕不止,心下急者。

呕吐是胆胃气上逆,是呕吐综合症,嗳气、反酸、腹胀、进食后症状加重、流口水、夜半口干苦、晨起咽喉有黄粘痰、口臭等。

小柴胡汤证呕吐程度轻,心烦喜呕干呕,生姜三两;大柴胡汤证呕吐剧烈,呕不止,生姜五两。

3、郁郁微烦。

精神心理症状,抑郁、焦虑、失眠等。

头痛、眩晕、麻木、震颤、昏迷、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

4、往来寒热、发热汗出不解。

往来寒热,是发冷发热持续反复较长的时间。

发热汗出不解,指内有积热。

胡希恕老讲小柴胡汤

胡希恕老讲小柴胡汤

胡希恕老讲小柴胡汤近代经方家,胡希恕老、刘渡舟老都是非常著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医家,笔者入门之始就很喜欢读二老之书,胡老是方证对应的代表,刘老是气化派的代表,二者各有千秋,各有精彩之处。

现将胡老《胡希恕讲伤寒》一书中关于小柴胡汤的内容摘出来,一则重温经典,二则小柴胡汤在最近运气条件下大有用武之地,可以参考。

下面是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岑,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这个头前讲了,也有病的转变,都是一个误治。

那么太阳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在五六天的时候,这个病一般地说要由表传入半表半里,他说“伤寒五六日,中风”,不是太阳伤寒五六日了又中风的,不是的,五六日呢有个逗点,他说伤寒五六日,或者中风五六日,他这个口气呀就是无论伤寒和中风,在五六日的时候,一般这个病要由表传入半表半里,这一般是这样的。

“往来寒热”,这个太阳病啊是发热恶寒,尤其恶寒为“必恶寒”嘛,发热与恶寒同时发作。

这个阳明病在里头,是不恶寒但发热。

这个半表半里呢,是寒热交替出现,“往来寒热者”就是寒往热来,热往寒来,交替出现。

那么这个道理呢,后面要讲的,现在先不说这个所以然。

那么就这个寒热来分析呀,表与半表半里有这么些不同,发热恶寒太阳病,不恶寒但发热这是阳明病,往来寒热,这个热型啊也不一样,根据热型啊也能辨太阳、阳明、少阳。

如何辩证小柴胡汤证

如何辩证小柴胡汤证

如何辩证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常见病证,其辩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表现:
往来寒热:患者自觉身体发热、怕冷交替出现,这是小柴胡汤证的核心症状。

胸胁苦满:患者感到胸闷、胁肋部胀痛或不适,这与肝胆气机不畅有关。

默默不欲饮食: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怒。

心烦喜呕:因肝胆气机不畅而致,表现为心烦不安,喜欢呕吐。

口苦咽干:由于肝胆气郁,胆汁上逆所致。

苔白:舌苔白滑,多为湿阻中焦。

脉弦:脉象弦紧,多为肝胆气郁。

2.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湿邪,或内伤饮食劳倦。

3. 治则治法:
和解少阳,清热疏肝。

通过调和少阳之气,清热疏肝,达到治疗的目的。

4. 方剂选用:
小柴胡汤是治疗小柴胡汤证的经典方剂。

其方剂组成包
括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

辩证小柴胡汤证时,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信息,并结合医生的经验和判断,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同时,辩证后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因此,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疗。

小柴胡汤抓主证,口苦,咽干,目眩...

小柴胡汤抓主证,口苦,咽干,目眩...

小柴胡汤抓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证抓主症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依据《伤寒论》第263条和第96条,可以概括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临床上,我们可以见到表现典型的小柴胡汤证患者。

曾治疗一老者,女性,“感冒”后静滴抗生素3周,致卧床不起。

笔者至其家中诊治,患者闭目卧床。

问其哪儿不舒服?回答:“全身都不舒服。

”问其冷吗?热吗?回答:“冷一阵,热一阵,难受死了。

”此为往来寒热。

问其口苦吗?回答:“苦死了。

”嗓子干吗?回答:“干。

”眼睛难受吗?回答:“难受。

不想睁眼。

”此为口苦、咽干、目眩。

问其想吃饭吗?回答:“不想吃。

”为什么不想吃?不饿吗?回答:“不饿。

憋得满满的,怎能吃进去呢?”患者用手从胸指到腹。

恶心吗?回答:“有点。

”心烦吗?“烦,烦死了。

我想静静地躺着,听到别人说话就烦得不行。

”此为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也许,这种问诊带有诱导之嫌。

但笔者欣喜于患者的病症与《伤寒论》中的论述如此吻合!更让笔者高兴的是,处以3剂小柴胡汤后,患者高兴地告诉笔者:“服第1剂药后我能吃饭了,服第2剂药后我能下地了,服第3剂药后我觉得病好了。

”当然,如此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而多见的是不典型的小柴胡汤证。

那么,从“抓主症”的角度认识,上述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中,哪些症状为特征性的症状呢?哪些症状对辨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呢?日本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指出:“咽干、目眩二证,非少阳病亦有之,难为准据。

惟口苦一证,无所疑似,可为确征。

以之为主目标,他二证为副目标,后可肯定为少阳病也。

”口苦对少阳病的辨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推论,当然对小柴胡汤证的辨证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皇汉医学》引用《古方便览》中小柴胡汤案:“一男子,年三十,患伤寒,四肢逆冷挛急而恶寒,其脉沉微,欲毙。

诸医投以参附剂无效。

余诊之,胸胁苦满,乃与此方二、三剂,而应其脉复续。

使服二十余剂,痊愈。

大小柴胡汤

大小柴胡汤

大小柴胡汤
相同点:口苦、咽干、目眩,尿黄,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不同点:
(1)心下痞硬:小柴胡汤的心下痞硬,重压下去抵抗力差;大柴胡汤的心下痞硬重压下去抵抗力强,痞硬的范围延及两胁部,心下甚至有压痛。

(2)呕吐方面:大柴胡汤病人的呕吐是“呕不止”;小柴胡汤证的呕吐仅仅是“喜呕”而已。

(3)胸胁苦满:小柴胡汤证是一般的胸胁苦满,上腹角等于或小于直角,大柴胡汤为明显的胸胁苦满,上腹角大于直角。

(4)大便方面:小柴胡汤证的大便情况尚可,大柴胡汤证偏于秘结。

小柴胡体质:腺病质,一般比较瘦弱,抵抗力差。

上腹角狭窄,所谓易患结核病之倾向。

大柴胡体质:筋骨质,肌肉结实,抵抗力强。

上腹角呈钝角。

所谓易患肝胆心脑血管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小柴胡汤——101条 • 服药后反应: 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战汗)——正气
祛邪
第九节 小柴胡汤证 的兼变证与疑似证
一、小建中汤证
原文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 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 治则:先里后表 • 治法:建中补脾,调养气血
提要:小建中汤证证治
• 方药:小建中汤 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饴糖——甘温益气,温中补虚
• 特点:阴中求阳 • 叶天士:“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需
投复脉。”
二、大柴胡汤证
原文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
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 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 愈。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 讝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 蛎汤主之。
•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 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 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
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 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 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提要:小柴胡汤的灵活运用
• 原则——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 举例: 1)治疗湿热黄疸——98条 2)治疗三阳合病——99条 3)误治后,病情反复时,小柴胡证在,仍
大枣——和中 2)加味: • 大黄——少量,攻下里实;枳实——利气下气;
芍药——柔肝缓急,泻热止痛 加量:
• 生姜——加至五两,加强和胃止呕功效 3)减药: • 人参、甘草——正虚不显,以祛邪为主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及其 与阳明内实证的比较
原文1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 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 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 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 胡加芒硝汤主之。
小柴胡汤的功用方解
1、祛邪:清解少阳热邪 柴胡(苦辛微寒)——使邪热外透——清散
黄芩( 苦、寒 )——使邪热下泄——清泄
★ 注意点: 柴胡:主药,用量大,达半斤(125克)。有清热、
轻微发散和的升举阳气作用,不伤正气。退热 时应用剂量应大,用于疏肝解郁时剂量应小。 黄芩:清肝、胆、胃、大肠之热,清心火。
提要:解释小柴胡汤证的病机
• 1)有正气虚弱——血弱气尽 • 2)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部位在少阳经——胁下 • 3)脏腑经络相连,互相影响
——如胆热犯胃致呕
原文
•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 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 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欲 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3)服小柴胡汤后,热渐退,如见大便不通 或通而不畅者,再用柴胡加芒硝汤和解少 阳,泻热通便。
• 柴胡加芒硝汤——1/3小柴胡汤,加二两 芒硝。多用于外感热病后期,肠胃轻度燥 结。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及其 与阳明内实证的比较
原文2
•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讝语者,以有热 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 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 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 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 汤主之。
•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 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 中汤,以甜故也。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提要:小建中汤证证治
• 主症: 腹中急痛或心中悸而烦, 可兼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以及头晕眼花、 身倦乏力,唇甲色淡等气血两虚之象。
• 病机: 中气不足(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兼 表证未解
小柴胡汤的功用方解
2、扶正:扶正达邪,预防传变 人参、甘草、大枣 ——益气和中
3、对症治疗: 半夏、生姜(即小半夏汤) ——和胃止呕
小柴胡汤的功用方解
• 祛邪、扶正;外透、下泄、和中 ——诸法互相配合,故称“和解法”。
• 煎服法:去滓再煎 ——浓缩久煎之意,取其气味醇和之意。
原文
•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 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 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1)往来寒热→往来寒热,或发热汗出不解 2)胸胁苦满→心下急,或心中痞硬 3)喜呕,不欲饮食→呕不止 4)心烦→郁郁微烦 5)大便正常→便秘,或下利
提要:小柴胡汤证向大柴胡汤证的转化
• 病机: 少阳邪热较盛,兼阳明实热结聚
• 治法:和解少阳,攻下里实
• 方药: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
1)不变: • 柴胡、黄芩——清解少阳邪热;半夏——止呕;
•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 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 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 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提要:柴胡加芒硝汤的应用
1)“本柴胡证”(大柴胡证),经过用丸 药误下,见潮热、下利;
2)先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退热;
提要:阳明内实证的治疗
1)太阳过经,内传阳明,见讝语等胃肠热 结证,当用清热攻下法;
2)误用丸药攻下,见下利。脉调和,排除 虚性下利(“自下利,脉微厥”)。ຫໍສະໝຸດ 3)用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 ★注意点:
出现个别不符合规律的症状时,当辨清 原因。如此处的“下利”,是由于误下导 致的。
四、桃核承气汤证(106条) ——见“太阳蓄血证”
•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 恐不为大柴胡汤。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 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提要:小柴胡汤证向大柴胡汤证的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