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归纳汇总.

合集下载

中药药剂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剂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剂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剂概述中药药剂是中药制剂的一种,是将中药提取物或单味中药用药物辅料制成的成品药剂。

中药药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较高,主要包括丸剂、散剂、丹参、煎剂、口服液、滴丸、糊剂、散剂、片剂、颗粒剂等十几个剂型。

当前,中药药剂已经在国际上受到一定的关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剂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中药药剂的制备方法中药药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煎煮法、浸泡法、烘干法、打粉法、研磨法、调制法、抽提法等。

1. 煎煮法将中药材用水煮沸,然后保持一定的时间,最后过滤药液,这就是煎煮法的制备方法。

这种方法用于制备中药煎剂、糊剂等。

2. 浸泡法将中药材浸泡在酒精、水或其他溶剂中,然后过滤,蒸发溶剂,得到中药提取物。

这种方法用于制备中药丹参、酊剂等。

3. 烘干法将中药提取物或煎剂烘干,得到干燥的中药药剂。

这种方法用于制备中药干燥丸、散剂等。

4. 打粉法将中药材打成粉末,然后用药物辅料包衣,制成颗粒剂。

这种方法用于制备中药颗粒剂、片剂等。

5. 研磨法将中药材研磨成细粉,然后用药物辅料包衣,制成滴丸或丸剂。

这种方法用于制备中药滴丸、丸剂等。

6. 调制法将中药材和药物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口服液、颗粒剂等。

这种方法用于制备中药口服液、颗粒剂等。

7. 抽提法将中药材放入萃取器中,用水、酒精或其他溶剂萃取有效成分,然后蒸发溶剂,得到中药提取物。

这种方法用于制备中药提取物、口服液等。

以上制备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不同的中药剂型需要使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因此掌握中药药剂的制备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三、中药药剂的质量控制中药药剂的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观特征、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质量控制指标。

1. 外观特征中药药剂的外观特征是指其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

合格的中药药剂应该符合标准规定的外观特征,不得有异味、异物或变质现象。

2. 理化性质中药药剂的理化性质是指其溶解性、稳定性、含量测定等性质。

中药药剂学总结归纳

中药药剂学总结归纳

中药药剂学总结归纳中药药剂学是一门研究中药制剂的学科,主要探讨中药材的药理学、化学、药剂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药的开发、生产和应用过程中,药剂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制剂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1.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剂学是指将中药材加工制备成满足特定药理作用、适合人体吸收的制剂的学科。

它涉及中药材的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等工艺,以及制剂的配方、工艺和贮存等方面。

2. 中药药剂学的分类中药制剂可以分为粉剂、丸剂、膏剂、糖浆剂、颗粒剂、胶囊剂、煎剂等多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制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粉剂适合外敷和吞服,丸剂易于咀嚼和吞咽,膏剂适合外敷,糖浆剂易于吞咽,颗粒剂方便携带和服用,胶囊剂方便控制药物剂量,煎剂适合中药煎汤。

3. 中药药剂的制备过程中药的制备过程包括材料的选择、加工处理、提取、纯化、浓缩、干燥和制剂的配方、加工等多个环节。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药材和药效选择合适的加工和提取方法,同时要注意控制药物活性成分的损失。

4. 中药药剂的质量控制中药药剂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药物制剂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药物的外观、化学成分、药效、稳定性等方面的测试和检验。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有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控制指标等。

5. 中药药剂的应用中药药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医药美容、中医养生等领域。

中药制剂可以通过口服、外敷、注射等途径给药,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结归纳:中药药剂学涉及中药材的提取、制剂的配方、制剂的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制剂的分类和应用范围广泛,能够满足不同的治疗需求。

中药药剂学在中药的开发、生产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一、引言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中药的制剂和配伍原理、制剂工艺以及药物的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文将以中药药剂学为主题,详细介绍中药药剂学的相关知识和复习要点。

二、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1. 中药药剂学的定义: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性质、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2. 中药制剂的分类:中药制剂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浸膏剂、煎膏剂、酊剂、浸膏剂、贴剂、注射剂等多种类型。

3. 中药药剂学的重要性: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药物疗效的提高以及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原理1. 中药配伍原理:中药配伍原理是指中药在配伍过程中相互作用的规律。

常见的中药配伍原理有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等。

2. 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包括炮制、研磨、浸泡、煎煮、过滤、干燥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对制剂的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

3.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包括外观、含量测定、溶出度、稳定性等多个方面。

质量控制的严格执行可以保证中药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中药药剂学的复习要点1. 中药的基本炮制方法:中药的基本炮制方法有炙、炒、煅、炮、制、炖、炙、曝、炒等。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性质和药效。

2. 中药的制剂工艺: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有不同的制剂工艺,如丸剂的制备工艺包括研粉、调和、制丸、晾干等步骤。

3.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外观检查、含量测定、溶出度测定、稳定性测定等。

掌握这些方法可以准确评估中药制剂的质量。

4. 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原则包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等。

合理的配伍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5. 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在临床上有不同的应用,如汤剂常用于外感病证的治疗,丸剂常用于脾胃虚弱等。

五、结语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复习要点对于理解中药的制剂和配伍规律,提高中药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大全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大全

药剂学知识总结一第1章绪论一、剂型、制剂和药剂学的概念1.药物剂型:为适应防治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简称剂型。

2.药物制剂:是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防治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是药剂学所研究的对象。

3.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基础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与临床药学。

二、剂型与制剂的关系与区别:(给药途径与剂型的关系)1. 多数药物由黏膜吸收(皮肤、注射给药除外);2. 给药途径与药物性质决定剂型3. 同一药物可制成多种剂型;4. 同一种剂型包括许多种制剂;三、药物剂型的重要性【熟】(其实质可影响安全、有效)①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如硫酸镁口服泻下,注射镇静。

②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如注射与口服、缓释、控释。

③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缓释与控释。

④产生靶向作用:如脂质体对肝脏及脾脏的靶向性。

⑤可影响疗效:不同的剂型生物利用度不同。

四、药物剂型的分类【熟】(一)按给药途径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1)注射给药剂型:如各种粉针剂、水针剂。

(2)呼吸道给药剂型:如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

(3)皮肤给药剂型:如硼酸洗剂。

(4)粘膜给药剂型:如红霉素眼药膏。

(5)腔道给药剂型:如用于直肠、阴道、尿道的各种栓剂。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1.溶液型2.胶体溶液型3.乳剂型4.混悬型5.气体分散型6.微粒分散型7.固体分散型(三)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和半固体剂型。

五、国家药品标准(药典和局颁标准)(一)药典的概念、特点及品种收载【1.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2.特点:1)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2)药典收载的品种是那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品及其制剂,(注:不是所有上市药品均收载于药典中,必须是医疗必需、临床常用、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能工业化生产并能有效控制或检验其质量的品种)。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一、绪论1、中药药剂学含义: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分支: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等。

3、剂型选择原则:三小三效五方便。

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由于时间较长,杀灭芽胞常不够完全,须添加适量的抑菌剂。

4)紫外线灭菌法特点: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灭菌。

原理:一般用于灭菌的紫外线波长是220-290nm,灭菌力最强的是254-257nm紫外线,可作用于核酸蛋白,促使其变性。

同时紫外线照射后,空气产生微量臭高效,速效,长效;五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贮藏方便。

4、《中国药典》版次:最新版为2010版。

药典是最低标准。

5、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1)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称为制剂。

3)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4)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工艺的制剂按照新药治理。

6.《新修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官方颁布的第一部制剂规范,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剂方典。

7.GAP: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8.剂型发展的四个时代:常规剂型、长效和缓释剂型、控释剂型、靶向剂型。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整理1.药材贮藏:药材贮藏是中药制剂生产的基础环节,包括储存、校验、包装、上记录等。

主要包括防潮、防虫、防霉等措施。

2.中药研磨:中药研磨是将药材制成粗粉或细粉的过程。

不同药材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磨方法,如石磨、锤磨、球磨等,以确保品质、保持原药材的药理成分。

3.制剂炮制:制剂炮制是将中药材通过一定的工艺和操作转化成中成药的过程。

包括浸泡、煮炙、蒸制、炒炙、炱烘等等。

4.输液剂药物稀释:输液剂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中药炮制技术。

主要包括药物溶解、药物稀释、药物稀释液的配置等环节。

5.包装和贮存:中药制取品制成后需要进行包装和贮存,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包装一般采用铝塑泡罩、覆膜、瓶装等方式,贮存一般采取干燥、通风、避光、防腐等措施。

6.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中药药剂学的重要内容,包括药材质量、制剂质量、包装质量等。

质量控制需要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检测和评价。

7.毒理学:毒理学研究中药对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为中药的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方面的评价。

8.临床应用:中药药剂学还涉及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包括剂型选择、剂量计算、给药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9.药食同源品:药食同源品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食品,可以作为中药的辅助治疗药物。

药食同源品的研制需要考虑其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以及安全性等因素。

10.中药制备技术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制备技术也不断创新。

如微型制剂的研究,新型药物传递技术等。

中药药剂学的研究旨在提高中药的制备质量和疗效,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上述知识点是中药药剂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更好地进行中药药剂的制备和应用。

同时,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贡献。

中药药剂学重点笔记归纳

中药药剂学重点笔记归纳

中药药剂学重点笔记归纳
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理论、工艺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以下是中药药剂学的一些重点笔记归纳:
1.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理论、工艺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 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根据形态,中药制剂可分为液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和固体剂型。

根据分散系统,可分为真溶液剂、胶体溶液剂、乳浊液剂、混悬液剂和气体分散剂。

3. 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中药制剂的制备主要包括原料的准备、加工与处理,以及制剂成型等步骤。

其中,提取和精制是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4.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原料、中间体和成品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中,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5. 中药制剂的合理应用:中药制剂的合理应用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动学等方面的知识。

6. 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需要综合考虑药效物质基础、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因素,同时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伦理规范。

以上是中药药剂学的一些重点笔记归纳,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的教材或文献资料。

【精品】中药药剂学重点

【精品】中药药剂学重点

【精品】中药药剂学重点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研究中药制剂的配方、制作方法、质量控制、药效评价及临床应用的学科。

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中药药剂学的重点。

一、中药制剂分类中药制剂根据不同制剂方法及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中药饮片:中草药炮制而成的干燥制剂,是中药制剂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常用于口服。

2. 中药丸、散、胶囊剂:对中草药进行深加工后,形成的压制或包装而成的制剂,口服即可。

3. 中药煎剂:将中药饮片放入水中煎煮后制成的稀释液体制剂,采用口服或外用方式使用。

4. 中药浸膏、糊剂:用中草药经过水提工艺,浓缩而成的黏稠状制剂。

5. 中药贴剂:把中草药制成的糊剂涂敷于特殊材料上制成的贴剂。

7. 中药外用制剂:中草药制成的膏剂、液体、煎剂等,用于外用治疗。

二、中药制剂配方设计中药制剂的配方设计是中药药剂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药配方可以按病证相配合、中西合璧、以及经典方剂等方式进行设计。

中药制剂配方设计的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种类、用量及比例,并考虑药物间的相容性、药物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及使用效果等问题。

1. 中药配方设计原则(1) 配方中药药性应相配合并能够达到治疗目的。

(2) 配方中所含药物应有较强的药物相容性,互相不干扰。

(3) 配方对药品的品质和效果要求严格。

(4) 配方要注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性。

(5) 配方操作要简便、易于制备。

2. 中药配方的制备过程中药配方的制备包括药材的选择、炮制、配比、研磨、浸泡、加工等环节。

中药配方的制备过程需要严格依照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药物质量和功效。

三、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药品质量和药物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包括对中药原材料、制剂成品及药物应用过程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1. 中药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中药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包括对原材料产地、药材外观、色香味、化学成分等方面的检验。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大全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大全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大全1.中药药剂学基本概念:2.中药药剂分类:中药制剂可以根据其性状和制备工艺的不同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丸剂、散剂、软膏剂、煎剂、蜜丸剂、浸膏剂等。

3.中药制剂的制备技术:包括炮制方法和制剂工艺两个方面。

炮制方法是指将中药材进行炮制处理,如炒制、炙制、焙制等。

制剂工艺是指根据药物的特性和使用要求,通过配伍、研磨、过筛、混合、煎煮等工艺步骤,制备成合适的中药制剂。

4.中药配伍规律:根据中药的药性、归经和功能,中药在使用时需要进行合理的配伍。

常用的配伍规律有相似药配伍、对合药配伍、相反药配伍等,以达到药效的增强或互补作用。

5.中药药剂的评价标准:中药药剂的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外观、理化性质、溶解度、稳定性、微生物限度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评价其药效和安全性。

6.中药药剂的贮存和使用:中药药剂的贮存需要注意避光、防潮、防虫等问题,同时要根据其性状选择合适的贮存条件。

中药药剂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体质来确定剂型和用药方法。

7.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和制剂的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原料药的质量控制需要检查其纯度、含量和微生物等指标。

制剂的质量控制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性质、含量测定、溶解度检测等。

8.中药制剂的剂型设计:中药制剂的剂型设计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使用要求来确定。

常见的中药剂型有丸剂、散剂、软膏剂、煎剂等,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和患者。

9.中药药剂的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药剂学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方法。

如微胶囊技术、纳米技术、唾液制剂等,这些新技术在中药药剂研究和应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大全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大全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大全1.中药的炮制方法:包括处理、炮制、制备等过程,如洗净、切割、炒制、焙烤、蒸制等。

炮制方法能够改变中药的性味、药效、药性等特性,提高药物的疗效。

2.中药的剂型分类:包括散剂、丸剂、片剂、糖浆剂、颗粒剂、水蜜丸、酒丸、浸膏、提取物、胶囊剂、注射剂等。

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各种疾病和用药需求。

3.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浸泡、调和、浓缩、蒸发、滤清、烘干、粉碎、包衣、包装等过程。

制备方法对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易用性等有很大影响。

4.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外观、色泽、气味、味道、含量、溶解度、纯度、稳定性、微生物检验等方面。

药物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疗效和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

5.中药的药效评价:包括体外实验、动物试验、临床试验等。

药效评价可以通过确定药物的药效、毒性、适应症、用法用量等,为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6.中药的配伍原则:包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增强、相互抑制等。

正确的配伍原则可以提高药效,避免不良反应。

7.中药的贮藏方法:中药的贮藏环境要求干燥、通风、防潮,并避免阳光直射、异味、霉菌等。

8.中药的溶出度:中药制剂的溶出度是指药物在给定时间内从制剂中溶解出来的百分数,溶出度测试可以评估制剂的释放性能。

9.中药的翻译与标准化:将中药名称、用法用量、功效等进行翻译,并制定统一的标准,有助于中医药的学术交流和药材质量的管理。

10.中药的药物代谢: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了解药物代谢对药物的合理应用和不良反应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1.中药的损害与保护:中药资源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要合理利用中药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过度采集和滥用药材。

12.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中药中存在一定的毒性成分,正确使用中药药物,合理控制用量和用法,可以确保用药安全。

这些知识点涉及到中药的炮制、制剂设计、质量控制、药效评价等方面,是中药药剂学的基础内容。

在中医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正确应用中药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复习资料
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质、功效、作用机制、质量标准、加工制剂及制剂质量控制的学科。

对于中药制剂的制备、加工及质量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药药剂学相关的复习资料:
一、中药的制剂形式
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水剂、酒剂、浓缩剂、散剂、胶囊剂、丸剂、茶剂、糖浆剂、膏剂、外用贴敷剂等多种形式。

二、中药的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的控制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的控制。

内在质量是指药物本身所含的有活性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外在质量是指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所遵循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包括制备、加工、存储、运输等环节。

三、中药的溶出度测定
中药制剂中,溶出度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溶出的量。

对于中药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都需要进行溶出度测定。

溶出度测定的方法主要有释放度法、颗粒度分析法、晶体度测定法、电导度法等。

四、中药制剂稳定性测试
在制剂生产过程中,制剂应该具有稳定性,保证其质量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中药制剂稳定性测试的方法主要有加速稳定性测试法、真空高温法、高湿高温法等。

总之,掌握中药药剂学的相关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制备和质量控制,从而更好地应用中药进行药物疗效评估和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

中药药剂学整理

中药药剂学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二、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1.药物与药品药物 ---- 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

药品 ---- 一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关于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它是药物施用于机体前的最后形式。

3.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称为制剂。

4.调剂按照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注明用法用量的药剂调配的操作,称为调剂。

此操作一般在药房的调剂室中进行。

5.中成药为中药成药的简称。

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

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中成药应按法定程序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报,获生产批准文号后方可生产。

6.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调配、购买,在医师、药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这类药品一般专用性强或副作用大。

7.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或使用的药品。

简称OTC8.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第三节药物剂型的分类一、按物态分类二、按制备方法分类三、按分散系统分类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第五节中药药剂工作依据一、药典(pharmacopoeia)1.含义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中药药剂学重点总结

中药药剂学重点总结

中药药剂学一、绪论1.中药药剂学含义: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1)药品:药品一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工支撑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药品管理法》中将药品定义为: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3)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4)《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5)处方:医疗和药剂配制的重要书面文件。

处方的内容:处方前记、处方正文、处方后记。

6)医师处方:系指医师对患者治病用药的书面文件。

一般药品处方留存1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留存2年,麻醉药品处方留存3年。

5.中药处方的调配程序:审查处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

6.洁净度分为四级:(数↑,洁净度↓)100级,1万级,10万级,>10万级。

层流洁净室的洁净度可达100级(视为无菌)。

100级:每立方米的尘埃数≥0.5μm,≤3500个;≥5μm,0个;活的微生物≤5个1万级:每立方米的尘埃数≥0.5μm,≤35万个;≥5μm,2000个;活的微生物≤100个10万级:每立方米的尘埃数≥0.5μm,≤350万个;≥5μm,2万个;活的微生物≤500个>10万级:每立方米的尘埃数≥0.5μm,≤3500万个;≥5μm,<20万个二、药剂卫生1.灭菌方法:是指杀灭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孢的方法。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的芽孢全部杀死的操作。

《中药药剂学》考点归纳总结

《中药药剂学》考点归纳总结

《中药药剂学》考点归纳总结第⼀章绪论第⼀节概述⼀中药药剂学的性质与任务(⼀)中药药剂学的性质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等内容的⼀门综合性应⽤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的任务归纳为:制备“安全、有效、稳定、均⼀”的制剂,符合:“三⼩、三效、三定、五⽅便”的原则。

三⼩:毒性⼩、副作⽤⼩、剂量⼩。

三效:⾼效、速效、长效。

三定:定时、定位、定速(恒速)。

五⽅便:服⽤、携带、⽣产、贮存、运输⽅便。

中药药剂学常⽤术语1、药物与药品凡⽤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药物称为药物。

包括原料药与药品。

药品⼀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制成具有⼀定剂型,直接应⽤的成品。

2、剂型将原料药加⼯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将药物加⼯制成具有⼀定规格,可直接⽤于临床的药品,称为制剂。

制剂的⽣产⼀般在药⼚或医院制剂室中进⾏,研究制剂的⽣产⼯艺和理论的学科,称为制剂学。

4、中成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和制法⼤量⽣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法⽤量和规格的药品。

包括处⽅药和⾮处⽅药。

5、处⽅药(简称PD)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才可调配、购买,在医师、药师或其他医疗专业⼈员监督或指导下⽅可使⽤的药品,这类药品⼀般专⽤性强或副作⽤⼤。

6、⾮处⽅药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即可⾃⾏判断,购买和使⽤的药品。

⼜称为柜台发售药品(简称OTC)。

⾮处⽅药分为甲.⼄两类, ⼄类更安全,消费者选择更有经验和把握的药品。

⾮处⽅药有其专有标识,为椭圆形背景下的OTC三个英⽂字母,甲类⾮处⽅药专有标识为红⾊,⼄类⾮处⽅药为绿⾊。

7、新药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8、处⽅是医疗和药剂配制的重要书⾯⽂件。

包括:法定处⽅,协议处⽅,医师处⽅经⽅、古⽅、时⽅、单⽅、验⽅、秘⽅等。

中药药剂学重点

中药药剂学重点

中药药剂学重点一、名词解释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制剂: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有效部位:系指从植物、动物、矿物等中提取的一类或者数类有效成分,其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有效成分:系指起主要药效的物质,一般指化学上的单体化合物,纯度应在90%以上,能用分子式或结构式表示。

喷雾干燥法:系直接将浸出液喷雾于干燥器内使之在与通入干燥器的热空气接触过程中,水分迅速汽化,从而获得粉末或颗粒的方法。

泡腾干燥:又称流床干燥,系指利用热空气流使湿颗粒悬浮,呈流态化,试“泡腾状”,热空气在湿颗粒间通过,在动态下进行热交换,带走水汽而达到干燥的一种方法。

冷冻干燥法:系将浸出液浓缩至一定浓度后预先冻结成固体,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将水分直接升华除去的干燥方法。

表面活性剂:凡能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物质,成为表面活性剂。

HLB值:即亲水亲油平衡值,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的强弱。

昙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大,达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混浊,甚至产生分层。

这个使溶液由澄明变混浊的温度点称为昙点。

增溶: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增溶。

具有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热原:是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氯化钠等渗当量:指1g药物呈现的等渗效应相当于氯化钠的克数,用E表示。

低共熔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经混合后出现润湿或液化的现象,称为低共熔现象。

松片:片剂硬度不够,将压成的片剂置中指和食指之间,用拇指轻轻加压就能碎裂的现象称为松片。

裂片:片剂感受到震动或经放置后从腰间开裂或从顶部脱落一层称为裂片。

气雾剂:系指药物提取物、饮片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在具有特定阀门装置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喷出呈雾状、泡沫状或其他形态的制剂。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整理一、中药制剂学1.中药的制剂分类:中药饮片、中药颗粒、中药丸剂、中药散剂、中药胶囊、中药片剂等。

2.中药制剂的研究方法:鉴别、提取、纯化、结晶、干燥、加工等。

3.中药制剂的特点:多成分、复杂结构、多样性、生物活性等。

4.中药配伍:药用组合,中药相互之间的配伍原则和相克原则。

5.中药制剂的稳定性: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如光、温、氧、湿、酸碱等。

6.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外观质量、理化性质、纯度、微生物限度等。

7.中药制剂的剂型选择:根据疾病特点、药物性质、用药途径等选择合适的剂型。

8.中药制剂的合理用药:剂量、用法、用量的合理选择。

二、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外观质量、理化性质、有效成分、微生物限度、重金属限度等。

2.中药质量分析方法:质量控制中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

3.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指纹图谱、化学成分分析、药效学评价等。

4.中药的贮存条件和贮存期限: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对中药贮存的影响。

5.中药炮制工艺:中药的炮制和制备方法,影响药物品质的因素。

6.中药质量控制的现代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现代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7.中药质量控制的法规标准:药典规范、GMP指南等。

三、中药药理活性1.中药药理学基础:概念、药效学、药理学的研究方法等。

2.中药的药理作用:不同中药对机体各个系统的药理作用。

3.中药的活性成分:不同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主要成分。

4.中药与靶点的作用关系:中药对靶点的结合机制和信号转导途径等。

5.中药药理毒理学:中药的毒副作用、毒性研究的方法与评价等。

以上只是对中药药剂学知识点的基本整理,具体而言,中药药剂学是非常庞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广泛和多样化。

在中药药剂学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发展,以及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为中药的现代化利用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大全.doc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大全.doc

药剂学知识总结一第1章绪论一、剂型、制剂和药剂学的概念1.药物剂型:为适应防治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简称剂型。

2.药物制剂:是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防治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是药剂学所研究的对象。

3.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基础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与临床药学。

二、剂型与制剂的关系与区别:(给药途径与剂型的关系)1. 多数药物由黏膜吸收(皮肤、注射给药除外);2. 给药途径与药物性质决定剂型3. 同一药物可制成多种剂型;4. 同一种剂型包括许多种制剂;三、药物剂型的重要性【熟】(其实质可影响安全、有效)①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如硫酸镁口服泻下,注射镇静。

②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如注射与口服、缓释、控释。

③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缓释与控释。

④产生靶向作用:如脂质体对肝脏及脾脏的靶向性。

⑤可影响疗效:不同的剂型生物利用度不同。

四、药物剂型的分类【熟】(一)按给药途径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1)注射给药剂型:如各种粉针剂、水针剂。

(2)呼吸道给药剂型:如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

(3)皮肤给药剂型:如硼酸洗剂。

(4)粘膜给药剂型:如红霉素眼药膏。

(5)腔道给药剂型:如用于直肠、阴道、尿道的各种栓剂。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1.溶液型2.胶体溶液型3.乳剂型4.混悬型5.气体分散型6.微粒分散型7.固体分散型(三)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和半固体剂型。

五、国家药品标准(药典和局颁标准)(一)药典的概念、特点及品种收载【1.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2.特点:1)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2)药典收载的品种是那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品及其制剂,(注:不是所有上市药品均收载于药典中,必须是医疗必需、临床常用、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能工业化生产并能有效控制或检验其质量的品种)。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

一、绪论1、中药药剂学含义: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分支: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等。

3、剂型选择原则:三小三效五方便。

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贮藏方便。

4、《中国药典》版次:最新版为2010版。

药典是最低标准。

5、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1)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称为制剂。

3)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4)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工艺的制剂按照新药治理。

6.《新修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官方颁布的第一部制剂规范,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剂方典。

7.GAP: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8.剂型发展的四个时代:常规剂型、长效和缓释剂型、控释剂型、靶向剂型。

9.药物剂型按分散系统分类:真溶液类剂型、胶体溶液类。

、乳状液类、混悬液类、气体分散体类。

、固体分散体。

10.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A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B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

C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特性。

、D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

11.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中药药剂学总结

中药药剂学总结

用量比例1.水蜜丸--炼蜜:水=1:2.5~3.0。

2.水蜜丸黏性:黏--药:炼蜜=100:10-15. 中等--100:40.黏差--100:50.3.蜜丸--药粉:炼蜜=1:1~1.5。

4.蜡丸--药粉:蜂蜡=1:0.5~1。

5.清膏制粒--清膏:糖粉:糊精=1:3:1。

6.乳剂(干胶法制备)--初乳中脂肪油:水:胶=4:2:1。

7.乳剂(干胶法制备)--初乳中挥发油:水:胶=2:2:1。

8.黑膏药--下丹时油:丹=500:150-200。

9.眼膏剂常用基质--凡士林:液状石蜡:羊毛脂=8:1:1。

10.栓剂水性润滑剂--肥皂:甘油:90%乙醇=1:1:5(肥皂醑)。

11.软胶囊囊材--胶料:增塑剂:水=1.0:(0.4-0.6):(1.0-1.6)。

12.乳糖代替物--淀汾:糊精:糖粉=7:1:1。

崩解时限1.栓剂融变时限:脂肪性基质:30min。

水溶性基质:60min。

2.胶囊剂崩解时限:空~--10min。

硬~--30min。

软~--1h。

肠溶~--人工胃液2h(不崩解),人工肠液1h(全部崩解)。

3.丸剂溶散时限:滴丸30min。

包衣滴丸1h。

小蜜丸、水蜜丸、水丸1h。

浓缩丸、糊丸2h。

蜡丸--人工胃液(2h无崩解),人工肠液(1h全部崩解)。

大蜜丸--不检查溶散时限.4.片剂崩解时限:供试品6片。

泡腾片--5min 。

药材原粉片30min。

浸膏(半浸膏)片、糖衣片、薄膜衣片--1h。

肠溶衣片--人工胃液(2h无崩解),人工肠液(1h全部崩解)。

含片、咀嚼片不查。

融变时限:阴道片:30min。

含水量1.浸膏剂:稠浸膏--15-20%。

干浸膏--5%。

2.茶剂:含糖块状茶剂≤3.0%,余≤12.0%。

3.散剂:≤9.0%。

4.硬胶囊内容物:≤9.0%。

5.蜜丸、浓缩蜜丸:≤15.0%。

水蜜丸、浓缩水蜜丸:≤12.0%。

6.水丸、浓缩水丸、糊丸:≤9.0%。

蜡丸、滴丸--不检查水分。

7.颗粒剂:≤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