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沈从文作品中辞格的运用

合集下载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我对沈从文散文的赏析笔记:1.自然与人生的融合沈从文的散文中,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相互呼应。

他以自然为背景,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同时将自然的美妙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湘行散记》中,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然风光。

同时,他也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独特的艺术风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场景。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在描写自然时,他善于抓住自然中最细微的变化和最动人的瞬间,展现出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描写人生时,他善于通过平凡的细节展现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沈从文的散文中充满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他通过对故乡人民的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同时,他也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死亡的探讨,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坦然。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和生命是永恒的主题,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4.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和对苗族文化的描述,展现了湖南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和文化底蕴。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修辞格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修辞格

收稿日期33作者简介黄京玄(6),女,新疆乌鲁木齐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师范学院高级讲师。

2011年4月第2期(总第85期)济南职业学院学报J ournal of J i nan Vocati onal C olleg e Apr .2011No .2(Serial No .85)试论沈从文边城的修辞格黄京玄(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师范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摘要: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精妙地选择和运用比喻、排比、移就、象征修辞方式,不仅凸显了湘西的地域色彩,而且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现从修辞格的角度,归纳出边城中最主要的修辞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修辞格;修辞艺术中图分类号:I 2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70(2011)02-0121-04沈从文先生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了五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边城是其代表作品。

边城是一首诗,抒写了一个纯洁真挚、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它是一幅画,绘出了湘西地区的山光水色、风俗人情。

翻开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几乎到处可见他斟字酌句的功夫。

沈先生自己曾将明白文字,选择文字,组织文字,来处置题材,当作是一个作家其所以能伟大的先决条件。

在边城里,既有色彩鲜明的比喻,又有自由灵活的排比;既有用法独特的移就,又有表达含蓄的象征;这些修辞格在沈从文的笔下运用自如。

沈从文的语言之所以富有艺术魅力,扣人心弦,跟他善于运用这些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格是分不开的。

本文拟从修辞格的角度,试图揭示沈从文边城中的修辞艺术,努力展示边城的语言美。

一、通俗易懂的比喻沈从文所运用的比喻,都来自现实生活,他就地取材,以物比物,用来作比喻的都是湘西人熟知的事物,具体而又形象,容易使人产生联想。

同时,这些描写性的比喻,都是活泼泼的。

例如:(1)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第1节,第51页)(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沈从文边城的语言特色

沈从文边城的语言特色

沈从文边城的语言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方言交融: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地方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使用四川方言、湖北方言等,使语言更加地道生动。

2. 描述细腻:沈从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景物和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他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描绘了山水、花草、人物等,使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情感。

3. 古朴精炼:沈从文的文字简练而精确,不啰嗦,使得故事更加紧凑。

他选用了许多古朴的词汇,使小说充满古老的韵味。

4. 文字游戏:沈从文在《边城》中运用了一些文字游戏,如押韵、错别字等,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沈从文在《边城》中运用了多种语言特色,使作品充满了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同时也让读者对故事产生了更深的感受。

诗化的才情:论《边城》的语言艺术

诗化的才情:论《边城》的语言艺术

诗化的才情:论《边城》的语言艺术
《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所著的小说,其语言艺术以其豪放、奔放的特色,深深地
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分析《边城》的语言艺术。

一、“豪放”的平实语言
《边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现了边城人民的朴素生活和丰富情感。

小说语言具有“豪放”的特征,没有繁琐的修辞,却让人感觉十分流畅自然、抒情风趣。

例如,“梦杨
妃镇远如往,赏月闻钟不做声”,这里的“如往”、“不做声”等词句,简洁而不失深刻,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二、“极度文化化”的苍凉语言
《边城》中,沈从文使用丰富的文化语汇,使小说语言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色。

例如,“离殇”、“七里香”等词语,浸透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让人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韵味。

另外,小说中的一些句子表达深情思绪,充满了哲思和哲学内涵,比如:“人在一生
中要面对压力,繁忙,跃进和回溯,还有众生皆苦,执着必伤,不如随缘的真理。


三、“缠绵悱恻”的诗意语言
《边城》的语言具有一种浓郁的诗意色彩,常常以缠绵悱恻、句句铿锵的文句来描绘
情感和意境。

例如,小说中的这段描写:“沉默的戏台上,少女的目光著然,在这阴鬱漆
红的月夜里,任海风扯入一头黑云。

”词句极富想象力和意境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小说
的情境之中。

综上所述,《边城》的语言艺术几乎是完美的,它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享受到了文学
的美感,更深入了解了人性和生存的深层意义。

《边城》的词句使用分析

《边城》的词句使用分析

边城》的词句使用分析《边城》是沈从文代表作之一,问世70 余年来,有不少研究《边城》的文章大多从文学方面入手,研究其文章结构、语言风格、艺术风格。

本文拟从其文本入手,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的词汇和句子特点对文本的影响。

、《边城》的词汇使用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

词汇单位有语素、词、固定短语和略语。

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并且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现以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所构建的语法体系为基础展开对《边城》文本的分析。

作品共627 段,1644句,43235 个字。

其中名词、动词、方言词较有特点。

一)名词从名词的语言表现力角度来看,名词直陈其事,简单罗列,给人以对象清晰、明了、简约和直观的特点。

例如:在作品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即环境时,作者将环境直观化、扩大化。

“白河的源流,从四川边境而来,从白河上行的小船,春水发时可以直达川属的秀山。

”其中白河”、“源流”、”、“边境”、“小船”、“春水”、“秀山”这几个名词成分,让故事的环境扩大了,不但能让读者清楚的了解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及周边环境,还可以拓宽读者的思维,让读者 充分展开联想。

(二)动词动词可以再现动作过程, 具有动态性,使情节栩栩如生例如:在作品中,渡船可谓是一个典型的情节,作品一开始 就介绍了白河和白河的渡船以及渡船夫,关于过渡就有了以F —段文字:“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

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

”其中 可以看出老船夫的尽职尽责,他先“弯着” ,再“缘弓 后“横渡”,这几个动词形象而又生动的再现了过渡的情形。

(三)方言词在作品中,作者大量使用方言词汇,故事介绍渡船夫不即“吵架”之意,“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 即“给钱”之意。

“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桐去买茶叶和草烟”中“草烟”即“旱烟、土烟”。

而老船夫在考虑孙女的未来水手喝他新买的白烧酒”,“烧酒”即“白酒”等等。

《边城》的词句使用分析

《边城》的词句使用分析

《边城》的词句使用分析作者:王兴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6期《边城》是沈从文代表作之一,问世70余年来,有不少研究《边城》的文章大多从文学方面入手,研究其文章结构、语言风格、艺术风格。

本文拟从其文本入手,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的词汇和句子特点对文本的影响。

一、《边城》的词汇使用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

词汇单位有语素、词、固定短语和略语。

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并且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现以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所构建的语法体系为基础展开对《边城》文本的分析。

作品共627段,1644句,43235个字。

其中名词、动词、方言词较有特点。

(一)名词从名词的语言表现力角度来看,名词直陈其事,简单罗列,给人以对象清晰、明了、简约和直观的特点。

例如:在作品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即环境时,作者将环境直观化、扩大化。

“白河的源流,从四川边境而来,从白河上行的小船,春水发时可以直达川属的秀山。

”其中“白河”、“源流”、“四川”、“边境”、“小船”、“春水”、“秀山”这几个名词成分,让故事的环境扩大了,不但能让读者清楚的了解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及周边环境,还可以拓宽读者的思维,让读者充分展开联想。

(二)动词动词可以再现动作过程,具有动态性,使情节栩栩如生。

例如:在作品中,渡船可谓是一个典型的情节,作品一开始就介绍了白河和白河的渡船以及渡船夫,关于过渡就有了以下一段文字:“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

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

”其中“守”可以看出老船夫的尽职尽责,他先“弯着”,再“缘引”,最后“横渡”,这几个动词形象而又生动的再现了过渡的情形。

(三)方言词在作品中,作者大量使用方言词汇,故事介绍渡船夫不愿意接受过渡人的钱时“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中“吵嘴”即“吵架”之意,“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中“把钱”即“给钱”之意。

诗化的才情:论《边城》的语言艺术

诗化的才情:论《边城》的语言艺术

诗化的才情:论《边城》的语言艺术《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它以唯美的语言,将悠悠长江和边城的风土人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小说中,沈从文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意象和诗化的语言,展现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深厚的文学修养。

本文将从《边城》的语言艺术入手,探讨其诗化的才情。

沈从文在《边城》中运用了大量的诗意化的描写手法。

他以一种诗情画意的笔墨,细腻地描绘了长江流域的风景和人物形象。

比如在小说开篇,他通过对边城的描绘,以及对主人公桂生的塑造,展现了一种古朴、深沉的诗意。

他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浓烈的情感,展现了自然的美好和人性的真善美。

这样的描写既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又给人以意境的享受,使人不禁为之心驰神往。

沈从文在《边城》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丰富了小说的意境。

他用花、鸟、树等自然物象来象征人物和情感,使小说充满了诗意的色彩。

小说中的寒梅、雁翎、小鱼等意象,都成为了作品中美好、纯洁、忠贞的象征。

这些自然意象不仅让作品充满了诗的情怀,也让作品更富有张力和想象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沈从文在《边城》中还巧妙地运用了音韵和节奏。

他以精确的词语选择和优美的句子结构,为作品注入了奔放的音乐节奏,使作品有了悠扬雅致的韵律之美。

通过对音韵和节奏的处理,沈从文使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富有内涵,而且在形式上也富有美感,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边城》以其诗情画意的语言艺术,展现了沈从文高超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情感积淀。

作品中的诗化的才情让人仿佛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抚慰和情感的震撼,使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在其中。

小说中独特的语言艺术,使得《边城》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边城》的语言艺术还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在小说中,沈从文用悠扬的语言描绘了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作品不仅成为了文学作品,还成为了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长江流域地域文化的写作,《边城》赋予了地域文化新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了边城的沧桑和独特的魅力。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沈从文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和独特风格的文学大师,其作品语言的
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动自然的语言描写
沈从文的语言描写真实自然,生动细腻,擅长用具体形象描写人物、
景物、气氛等,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边城》中墨竹
的描写:“墨竹青青,远去近来一片丛,两旁是绿沉沉的竹影。

”此外,沈从文的语言也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如《记忆》中的句子“夜雨,像
一面玻璃,窗外淅淅沥沥地打着,水珠子晶莹透明地挂着。


2. 深刻的人物刻画
沈从文擅长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都是
鲜活的、有血有肉的。

沈从文善于通过细节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如《边城》中马文才与兰茜之间的情感戏,充满了心理冲突和痛苦,充
分体现了作家的创作技巧。

3. 繁复多变的修辞手法
沈从文的语言充满了繁复多变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等,这些手法都充满了诗意和趣味。

比如《记忆》中的句子:“草芥样的过去,依然留在我心里,时时有风吹过,就扬起一片黄色颜色来,飘进
我的眼帘和鼻孔。


4. 情感丰富的描写
沈从文的描写常常充满情感,既有悲伤、孤独、离愁,也有温馨、幸福、友爱等。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人类的情感共鸣,如《边城》中兰茜
与马文才的感情,令人动容,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痛苦。

总体来说,沈从文的语言风格独特,深刻人心,流畅自然,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趣味。

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不仅能够体味到文字所传
达的情感,也能够享受到文字本身带来的美感。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语言具有独特的特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言运用
沈从文的小说大多采用闽南语作为基础语言,同时融合了多种方言。

他将方言与官话、文言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样的语言表达,既保留了方言的地域性和民间性,又具有了更广泛的文化内涵和深度。

二、意象丰富
沈从文的作品中意象非常丰富,他通过对物象的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自然景观的描写等手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格调。

同时,他也非常善于利用象征手法,将微小的细节与整个故事融为一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句式简洁
沈从文的句式简洁、清晰,极富韵律感。

他善于利用短句、断句和句式重复等手法,达到意境显现的效果。

在他的作品中,语言的简洁性不仅使故事更加紧凑,也使读者更能深入理解主题和情感。

四、情感真挚
沈从文的作品情感真挚、动人,他善于把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中的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幽默手法,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趣味性。

总之,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具有方言运用、意象丰富、句式简洁和情感真挚等独特特色,这些特点不仅为作品增色添彩,也使读者更能深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人性深度。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

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沈从文《边城》文学赏析《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分享了《边城》文学赏析,欢迎阅读!所谓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而在我看来,其实就更通俗的语言来讲,文学批评是架构在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让读者能通过批评了解更多作品以及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故事。

而自从这座桥梁建立起来过后,桥梁也有了更多的样式的变化,这就是文学批评文本的不同格式与体制。

文学批评的题材丰富多样,不胜枚举。

大体说来,文学批评文本有五种分类,即论著体文学批评、随笔体文学评论、对话体文学评论、书信文学评论、序跋体文学评论。

本篇文章便是通过对李健吾先生的文学批评作品《边城——沈从文先生作》的评述来对其中一种文体——论著体文学评论进行浅析。

论著体是文学评论中最常见、最严谨也是最重要的样式。

它是“比较系统地阐述某种文学观点或评价分析某些文学现象的文章体式”。

由于这种形式有利于作者细致深入地表达各种见解,因此受到评论家的广泛的喜爱,许多重要而复杂的文学问题,都是用论著体文学评论形式来讨论和阐释的,“它是文学评论中的重型武器”。

作品规模“既可以是数以十万言的专著,也可以是数千字的论文”,就这一点来看,李健吾先生的《边城——沈从文先生作》属于后者。

而从内容上将论著型文学评论分类,可分为作家论、作品论、思潮论。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作品论和作家论较为发达。

作品论是以文本为主,可就单个作品谈作品,也可对多个作品进行综合研究。

作家论则是以人为主,可以总评作家的一生,也可侧重于创作风格、艺术技巧、思想观念、社会理想、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

而李健吾先生这篇文章则是将两种类型巧妙融合在一起。

他通过对《边城》这部作品的分析,特别是与《八骏图》的对比,一方面突出对《边城》的喜爱,另一方面更是对沈从文先生的创作风格的肯定及赞赏。

沈从文乡土小说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沈从文乡土小说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来 提 亲 的不 是 二 老 时 “ 乱 乱 的” 的 心态 : “ 雨 后 放 晴 的 天 气 , 日头 炙 到 人 肩 上 背 上 已有 了 点 儿 力 难忘 。 量。 溪边芦苇水杨柳 , 菜 园 中菜 蔬 , 无不繁荣滋茂 , 带 著一 分有 野性的生气 。 草丛里各色蚱蜢 各处 飞着 , 翅膀搏动空气时悉悉 ■、 善用比拟使形象栩 栩如 生 比拟就是把 物当作人来写或将人 当作物来写 ,或把 甲物 做声 , 枝头新蝉声音 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竹篁 中, 有黄 当作乙物来写。比拟可分为拟人 和拟物两大类 。 拟人 , 是把 无 鸟与竹雀杜鹃呜叫。翠翠感觉着 ,望着 ,听着 ,同时也思索 声物或其它生物当作人来 描写 , 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 , 让它 着 。” 们具有人的音容笑貌。 这种人格化的方法 , 可 以把没有生命的 沈从 文先写 日头炙人 的闷热感 , 接着展示 出芦苇 、 杨柳 、 东西写得栩栩如生 , 也 可以把有生命 的东西写得可爱可憎 , 以 蔬菜 的繁荣滋茂 , 然后着 眼于蝉鸣和朱雀 、 杜鹃等鸟声 。 触觉 、 引起读者 的共鸣 。拟物 , 是把人 当作物 , 或者把无生物 当作生 视觉 、 听觉一应具备。这一切 给人一种勃勃 生机 , 但略显热 闹 物, 把生物当作无生物来写。 其实拟物和拟人就是人 的 自然化 而又杂乱 的感觉 , 活脱脱 的就是翠翠 “ 乱乱的” 心境 的写照 。 作 和 物 化 的 自然 。 品 中不 乏 这样 的例 子 , 如: 以小 山上 的 白塔 倒 塌 来 陪衬 老船 夫 沈从 文常常把拟物 和比喻融合在一起运用 ,在塑造 《 边 的死 , 以夜莺 的啼 叫来烘托翠翠对 爷爷 的去世 的悲惋心情 。 通 城》 里的翠翠这一形象时写到: 过环境烘托人物情绪 、 心理 , 从而使作品意蕴更加深远。 ‘ 翠 翠 在 风 日里 长 养 着 , 把皮肤变得黑黑 的 , 触 目为 青 山 参考文献 : 绿水 , 一对眸子 清明如水 晶 , 自然既长养 她且教育她 . 为人 天 【 1 】 沈从 文 : 沈从文选 集【 M】 . 成都 : 四川人 民出版 社 , 1 9 8 3 真 活泼 , 处处俨 然如一 只小兽物 . 人又那 么乖 , 和山头黄 麋一 年 6月 版. 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 从不发愁 , 从不动气 。” [ 2 】王秀来 : 沈从 文 乡土小说 的文体风格 f J 1 . 德 州 师专学 这里对人物形象 的塑造 己不是一种简单的 比喻 了,沈从 报 , 1 9 9 9年 第 1 5卷 第 1期. 文极 力把翠翠 塑造成一个 自然物 , 在“ 风 日” 里 “ 自然 ” 长养 , 作者简介 : 吴世娟 : 女。 1 9 7 9年 。 河 南 新 乡 学 院 文 学 院 讲 像是集 E 1 月之精华 而孕育 出的一枝花草 ,像一缕清风或者一 师 。 文学 硕 士 汪清 泉 , 没有烦恼 。 紧接着 , 他干脆把翠翠看成是 “ 俨 然如一 只

边城的语言艺术与写作风格

边城的语言艺术与写作风格

边城的语言艺术与写作风格《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优美的写作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针对《边城》所展现出的语言艺术和写作风格进行探讨。

一、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艺术《边城》中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艺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运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和含蓄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边城的独特韵味。

例如,小说开篇的一句“一条大街分两头,东边半边是杏月楼,绒床杜鹃。

”就展示了作者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表达能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杏月楼街头。

此外,作者还善于使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达到艺术的效果。

小说中描写女主人公菊池的长相时,作者描述道:“她额头高而明净,眉弯弯且修长,线条优美,眉间的黑痣是深发的怅惘,嘴唇细而薄,笑的时候,连眼角也笑了。

”这段描写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文字描绘,展现了菊池清秀、美丽的形象,使读者对她的形象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二、情感丰富的叙述风格《边城》的叙述风格情感丰富,动人心弦。

作为一部美学作品,小说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情感。

在描述女主人公菊池与男主人公孙渡之间的感情时,作者细腻地描写了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令人动容。

例如,在小说的结尾处,当菊池与孙渡分别时,作者写道:“她一扭身,已经走到老远,小乔可是自始至终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这段文字透露出两人互相思念却又无法在一起的苦闷之情,令读者产生了共鸣。

三、自然与古雅的写作风格《边城》的写作风格自然且古雅,融入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小说中的描写充满了田园风光,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自然之美。

例如,作者描写了村庄的景色:“这村子里的土地,是它们耕植出来的,就是这一带的熏衣草,长满了三四亩田底。

”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作者营造出了宁静和美丽的农村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舒适与宁谧。

四、对历史人文的思考与追溯《边城》的写作风格也融入了对历史人文的思考与追溯。

在小说的情节中,作者通过回忆和回溯的方式,将故事的背景与历史相结合,既有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对历史发展的思考。

沈从文《边城》的语言艺术特色

沈从文《边城》的语言艺术特色

沈从文《边城》语言的审美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郭娟指导教师李彦苓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沈从文的艺术创作成就,尤其是小说的语言艺术成就。

《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歌曲令的意境,描写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创造了一个温暖的梦境。

小说的语言独特、鲜明,具有唐宋气质、魏晋风骨,吸取了湘西口语方言,吸取了书面语,吸取了文言文的特长,并且又灵活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的锤炼,使《边城》通篇语言的典雅性和现代性充分体现。

从语言方面来分析沈从文的《边城》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情结;语言运用;典雅性;现代性O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Language in The Remote Cityby Shen Congwen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o JuanTutor Li YanlingAbstract:The Remote City, the masterpiece of Shen Congwen, represents his achievements in art, especially his language achievements of novel. In The Remote City, Shen Congwen describes a “Xiangxi World” which belongs to himself and creates a mild dream with the help of his quite and common style, prosaic melody, a creative concept full of poetry and lyrics. The language of The Remote City is unique and vivi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ang and Wei Jin dynasty, Xiangxi dialect and written language, ancient prose and skillful figure of speech. All of these show the novel’s elegance and modernity. So it is significant to analysis Shen’s The Remote City from the point view of language.Key words: Shen Congwen; Xiangxi sentiment;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language; elegance; modernity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的最纯净的中篇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沈从文都市小说词汇的形式美

沈从文都市小说词汇的形式美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
沈从文都市小说词汇的形式美
向红艳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 :现代汉语修辞学将修辞分为形式美和内蕴美。 音,它不够数,还得别的如像小班鼓,钵,铛铛锣,那各式
形式美主要是通过词汇和句式的声音韵律来使读者获得审 各样东西来配合,才合调,才成套,然而为什么把我也得夹
美享受。沈从文在都市小说的选词造句上十分注重修辞的形 在这套“响器”中?(《我的邻居》)
单音节拟音词,那种声声入耳的效果,也符合言语形式美的 睡了。(同上)
要求。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中,从词汇方面来说,拟音词和叠
(11)远远的,可以听到母牛在叫,小牛在叫,又有鸡
音词具有声声入耳的美感。这几种形式从视听方面将沈从文 在咯咯咯,花台上大钵子下和那傍墙的树根边,很多高高兴
444
的都市小说的言语形式美发挥到足以让人“过耳不忘”的程 兴弹琴的蛐蛐 :这知道,母牛是在喊它的儿子,或是儿子在
(9)铃子叮叮当当摇着,一切低起头到书桌边办公室的
4444
同事们,思想都为这铃子摇到午夜时的馒首上去了。(同上)
(10)大院子里,蝉之类,被晒得唧唧的叫喊,狗之类,
44
舌子都挂到嘴咽边逃到槐树底下去喘气,杨柳树,榆树,槐
树,胡桃树,以及花台子上的凤仙花,铺地锦,莺草,胭脂,
因为拟音词往往叠加出现在文章中,可属“叠字”,就算是 都像是在一种莫可奈何的威风压迫下,抬不起头,昏昏的要
44
词汇在修辞上讲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对拟音词和叠音词的 流着的枧水了。(《一个妇人的日记》)
运用上。 一、具有形式美的修辞运用
(8)糖果铺初初燃好的煤气灯在沸沸作声,放浅绿光色。
44
(《到北海去》)
言语的美是修辞的目的之一,也是修辞的动力之一。“言 语的形式美主要表现为语音配合和谐,诉诸人们的视觉、听 觉(主要是听觉),使人们产生美感。”[1]103 郑远汉将“叠字” 归于其中,因为它们“可以使言语获得整齐一律、均衡对称、 循环往复等形式的和谐美。”[1]103 拟音词其实也当属此类,

边城表达风格

边城表达风格

边城表达风格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表达风格而广受赞赏。

以下是边城的一些表达风格特点:
1.诗意的叙述:边城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诗意,作者巧妙地运用形象、意象和比喻,以生动的描写展现出自然景观、人物情感和社会背景。

2.清新简洁的句式:边城的句子通常简洁明了,语言清新自然。

作者运用短句和断句,使句子有着韵律感,给人以抒情和优美的感觉。

3.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善于描写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变化,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示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

4.自然与人的融合:边城中,自然环境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凸显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5.叙事与抒情的交融:边城既有情节的推进和叙事的紧凑,又穿插了大量的抒情描写,使整个作品具有了情感的张力和文学的魅力。

6.寓意与象征的运用:边城中经常出现寓意和象征的表达,通过一些物象和情节的隐喻,传达出深层的意义和哲思。

边城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刻画了边境地区特有的生活与命运,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对人性、命运和自然的思考和关怀。

这些独特的表达风格使边城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1/ 1。

试析沈从文作品中辞格的运用

试析沈从文作品中辞格的运用

试析沈从文作品中辞格的运用-----《边城》中富于地域色彩美感的辞格——比喻和排比张兴芬内容摘要:沈从文的小说,有独特、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人物的真实感与浓郁的生活气息。

沈从文去掉了喧嚣的词藻,去掉了色彩强烈的句子,只求“言语的亲切”。

那些看来不用心修饰但却又很考究的句子,以自然为最高修辞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风范,构成了沈从文的叙事风格。

《边城》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来刻画人物,描绘环境,抒发情感,其中最突出的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比喻和排比的运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语言辞格比喻排比一、辞格概论所谓辞格是指具有一定的语言结构形式和特定表达效果的各种修辞格式,也有人称为“修辞格”、“修辞方式”、或“修辞手法”。

汉语中的辞格繁多,在这里简要介绍比喻和排比这两种最常用的辞格。

比喻是通过联想,根据不同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某个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在比喻中,被比喻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称为“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称为“比喻词”。

如:“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杨朔《茶花赋》)在上例中,“花”是被比喻的事物,是本体;“火焰”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是喻体;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词“像”则是比喻词。

比喻主要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二者在形式上是相似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甲像乙”。

常用“像”、“好像”、“好比”、“如”、“比如”、“仿佛”、“像……一样”、“像……似的”、“如……一般”等等作为比喻词。

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暗喻的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两者在形式上是暗含的关系,可概括为“甲是乙”。

常用“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等作为比喻词。

如:“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阐释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阐释

123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阐释任晓兵[摘 要]沈从文独特的艺术品性、精神气质、审美理念与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人事与景物相融为一的叙述资源对他的滋养相融合,形成了其湘西小说绵细悠长、娓娓道来的诗化文体范式,虽略显冗长但却情真意切。

从沈从文湘西小说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切入,具体分析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

[关 键 词]沈从文;湘西小说;诗化文体;诗意性语言;意境沈从文不是一个善讲故事的作家,故事的跌宕起伏亦与他无缘;同时他也不是一个能将自己内心动荡起伏的情感在小说中加以外化,并对外化物加以臧否是非的人。

沈从文将自己的人性诗学审美理念倾注于湘西小说的叙述之中,他对这种审美理念所怀有的种种情感体验完全熔铸于文本中所描述的湘西的每一处地方。

沈从文在文本中从不侧身而出,为自己的审美理念摇旗呐喊,他让自己的情感沉隐于叙述的底层,绝不让它浮现出来。

于是,沈从文独特的艺术品性、精神气质、审美理念与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人事与景物相融为一的叙述资源对他的滋养相融合,形成了其湘西小说绵细悠长、娓娓道来的诗化文体范式,虽略显冗长但却情真意切。

本文即从诗意性语言和意境这两个向度入手,具体分析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

一、诗意性的语言语言是小说得以以文本显现的最重要媒介,因此小说文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语言运用是他实现其诗化文体的一个重要形式。

“小说文体的实质不在于表达了何种故事情节或思想内容,而在于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言体式去表达……相同的思想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技巧表达,因而,语言表达体式的差异导致了文体的差异……”[1]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小说文体的物质外壳,也是认识小说文体特征的切入点”[2]。

语言的锤炼是沈从文始终重视的因素,他甚至说:“文字是作家的武器,一个人理会文字的用处比旁人渊博,善于运用文字,正是他成为作家条件之一……不懂文字,什么是文学。

”[3]沈从文对小说语言的运用有着“推敲”的执着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沈从文痴迷于语言文字的艳丽和形式的精巧,他认为小说写作讲究文字若步入这样的歧径则会使文章成为“四六文章”,真正的语言文字运用要义是在于“以约见著,能于少分量文字中解释并表现给读者一种较深较持久的效果”[4]。

结合鸭窠围的夜谈谈沈从文对降格处理艺术和对美的追求的理解

结合鸭窠围的夜谈谈沈从文对降格处理艺术和对美的追求的理解

结合鸭窠围的夜谈谈沈从文对降格处理艺术和对美的
追求的理解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文化和人民文学的影响。

在他的创作中,不仅表现了对美的追求,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恶。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降格处理艺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降格处理是指将高贵的人物描写为底层的形象,以达到揭示社会的丑恶,批判现实的目的。

例如,在小说《边城》中,沈从文将身份高贵的少爷阿来描写为一个放荡不羁、淫邪暴戾的形象,以此揭示封建道德的虚伪和残酷。

对美的追求是沈从文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通过深入人物心理的描写、超凡脱俗的文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表现了对美的热爱和探索。

例如,在小说《湘行散记》中,沈从文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敬畏之情。

总体来说,沈从文的降格处理艺术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生活的关注。

他的作品既批判了社会的弊端,同时也展现了美好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边城色彩语言特色分析

边城色彩语言特色分析

边城色彩语言特色分析边城色彩语言特色分析《边城》在词语运用上,力求质朴自然的同时又极富于灵活多变。

语言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个人采取的组织语言的手法,就是作家所特有和惯用的选词造句的方法,而选词造句方法则要根据思想内容的本身的要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色彩语言特色分析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边城》作于1934年,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中的名篇。

表现了作者故乡湘西古老、纯朴的民风和自然、和谐、美好的人性。

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散文化的笔法的成功运用,在艺术风格上注重灵动的色彩美,新颖灵活的变异美,富于地域色彩美感的辞格——比喻、排比。

沈从文先生以优美、清新、自然的文笔,精心描绘了一幅湘西风俗画,闪耀着一种悠久的,民族品德的光。

《边城》散发着清新、质朴、浓郁、自然的泥土气息,小说使用的高超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沈从文体”的基础。

一、灵活的色彩美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除了它的精巧构图外,色彩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印象派大师尚有句名言:“色彩是生物学的,我想说,只有它,使万物生气勃勃。

”[1]沈从文在描绘湘西地区的风光时,就十分注重色彩的调整,以他那生花的秒笔,采撷了丰繁的色彩词,把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逼真地呈现于读者的眼前: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处,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泪,近水人家多在桃花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的泥墙,乌黑的瓦,位置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在这幅清丽的自然的风景画面上,作者仅淡淡的几笔便涂上了一层清澈明浄的水的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沈从文作品中辞格的运用-----《边城》中富于地域色彩美感的辞格——比喻和排比张兴芬内容摘要:沈从文的小说,有独特、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人物的真实感与浓郁的生活气息。

沈从文去掉了喧嚣的词藻,去掉了色彩强烈的句子,只求“言语的亲切”。

那些看来不用心修饰但却又很考究的句子,以自然为最高修辞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风范,构成了沈从文的叙事风格。

《边城》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来刻画人物,描绘环境,抒发情感,其中最突出的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比喻和排比的运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语言辞格比喻排比一、辞格概论所谓辞格是指具有一定的语言结构形式和特定表达效果的各种修辞格式,也有人称为“修辞格”、“修辞方式”、或“修辞手法”。

汉语中的辞格繁多,在这里简要介绍比喻和排比这两种最常用的辞格。

比喻是通过联想,根据不同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某个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在比喻中,被比喻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称为“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称为“比喻词”。

如:“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杨朔《茶花赋》)在上例中,“花”是被比喻的事物,是本体;“火焰”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是喻体;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词“像”则是比喻词。

比喻主要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二者在形式上是相似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甲像乙”。

常用“像”、“好像”、“好比”、“如”、“比如”、“仿佛”、“像……一样”、“像……似的”、“如……一般”等等作为比喻词。

如:“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暗喻的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两者在形式上是暗含的关系,可概括为“甲是乙”。

常用“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等作为比喻词。

如:“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借喻是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因此没有比喻词。

可以说是本体、喻体合二为一。

可概括为“乙代甲”。

如在“大妈勉强压住了火,打量了两位来客一眼”(巍巍《寂寞》)中,“火”是喻体,借以比喻没有出现的本体“怒气”。

比喻是广泛运用于多种文体的一种辞格。

比喻用于描写人物、状景抒情,可以使叙述的对象鲜活、新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用于说理议论,可以使深刻的道理浅显通俗,令人信服。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先后排列起来表达一系列密切相关的意义内容。

其可分为句子排比和短语排比两类。

运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

因此排比多用来抒情和说理。

用于抒情可使感情充沛,节奏分明;用于说理可使论述晓畅,条理分明。

[1] 在沈从文的《边城》这一作品中比喻和排比的运用二、沈从文与《边城》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在成为作家之前,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

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2]他是带着个人直觉进行创作的。

他既未系统地学习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又未系统的地接受西方美学、文艺学的教育,故而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自由自在地发挥与发展,具有其独特性。

《边城》作于1934年,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中的名篇。

主要探讨湘西文化母题。

小说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与下层人物的形象三者合一,描写出一幅淳朴恬静、美好和谐的诗境,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无法忘怀的悲剧感。

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与乡土情结,铭刻下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小说通过翠翠对爱情、人性和文化话语,展现了湘西独特风味,表现出了环境美。

虽然小说写于 1934 年,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地方因为战乱已千疮百孔,但沈从文善于在衰败的中国里找到美、表现美,偌大的中国,随处可见的堕落,沈从文终究找到能表现他环境美的“ 桃花源” 。

这“ 桃花源” 便是小说中描绘的湖南湘西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

《边城》以湘西小山城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以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事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通过翠翠这一形象,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作品所描绘的爱与美的人生,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背景与矛盾被诗化了、淡化了。

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

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方式。

作品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

整个小说回荡着作者对故土风物人情的挚爱和眷恋。

[3]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散文化的笔法的成功运用,富于地域色彩美感的辞格——比喻、排比。

三、富于地域色彩美感的辞格——比喻和排比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是否鲜明,是否新颖,就决定于作家对各种语言表达手段的运用。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新颖是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要求,构成了“新”的因素,除了情节的变化性和表现的独创性外,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语言表达手段的特殊性。

沈从文作品之所以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他恰当的调用了语言艺术的各种手段。

(一)、比喻。

沈从文小说比喻艺术独树一帜,喜用农村常见的动植物形容笔下的人物,又善用民间言语表达思想感情,其比喻已摆脱自然主义的简单描摹,达到了高度的审美境界。

沈从文恰当的在《边城》中运用了这一修辞手段。

他对生命这一问题有过多次论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笔下的湘西人民身上,他们在生命这个舞台上,总是表现出一种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以山村田野的“阳光动物”和“阳光植物”为喻,描绘他笔下所钟爱的人物形象。

《边城》中的翠翠、傩送,是大自然的儿女,代表着湘西人生姿态。

他们无不带点野味和自然气息,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比喻是最古老又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辞格,在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无数先例。

比喻修辞因其历史而溶入鲜明的文化内涵。

在本文中讨论的比喻艺术内涵,不仅仅是语法意义上的,而是更深的指向作品的文化环境和作者审美情趣及审美理想。

比喻是一种技巧,一个手段,它所凝聚的作家的某些主观因素往往大于其本身所指,从而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同时比喻又是作家想象力高低的一个标志。

沈从文是个富于想象力的作家,屈楚巫神的浪漫精神,沈从文无疑得以遗传与继承。

他曾对此充满自信并直言不讳地说:“这乡下人反因从小飘江湖,各种奔路,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

”沈从文笔下的动植物形象更多是一种社会性的投影。

这些动物有凶猛的野兽:虎、狮、豹之类;有美丽的飞禽:鹤、鸭、锦鸡;还有家常的猪、牛、羊、马及水生动物蚂蝗、鱼、海豹之类,这些动物无一不表现出来一种坚实自足的个体生命,与人类有某些相似的性格,比如勇敢、顽强,具有一种自然自在的美。

《边城》中人物形象莫不印上了某些动物性格的特点,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原始的生命律动。

例如“有遇见生人作小鹿般逃入深山的淳朴姑娘翠翠”。

沈从文喻人除爱用动物作比喻外,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喜用农村常见的植物喻人。

让读者随时追随其笔下的主人公走进山乡田野。

这些植物有:桃子、葱、笋子、竹子、大树。

如他懵懵懂懂地过日子,从小失去双亲疼爱、关怀,居然也长大成人了,而随时于身边篁竹相衬托的翠翠在风日里也渐渐长大了。

(《边城》)翠翠的生命如翠竹般单纯及忧郁。

这些乡下的动植物的生存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逢历史而生,随岁月而灭。

二十世纪之初湘西社会经济落后,地方仍十分闭塞,闭塞的现实环境让外部的风很少吹进来,乡下人以质朴、简单的存活原则而活着、自生自灭。

《边城》中老船夫时而发出叹息既代表生命的艰辛,更是生命的无奈与认同。

“地方不出坏人出好人,如伯伯那么样子,人虽老了,还硬朗得同棵楠木树一样,稳稳当当的活到这块地面,又正经,又大方,难得的咧。

”从这些人格化的动植物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所持的愿望肯定和赞美。

沈从文虽不言苦,而读者也从笔下人物自在生存状态中,感知“枯桑知天下寒”的境遇及生活的悲苦与忧郁,阳光般的动植物代表他们韧的一面美的一面,也是沈从文重塑民族品格的基础。

好的比喻,可以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例如: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清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4]这里以“水晶”比喻翠翠那清澈明净的眼睛,以“小兽物”和山上的“黄鹿”来比喻翠翠那天真活泼、乐观善良的性格特征,把她的善良的乐观的性格描述的淋漓尽致,对翠翠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作品中隐喻的修辞手法也十分突出。

隐喻又称“暗喻”,是比喻的一种,这种比喻直接指出本体就是喻体,所以相似点也得到了更多的强调。

大多数学者认为作品中的二老形象是沈从文自己的隐喻。

沈从文在他的许多自传性作品中都以“二哥”的名字出现。

沈从文和二老的性格在很多方面相似:“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而二老“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而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两人都有诗人气质,擅长唱情歌(写情书),《边城》中二老提出代替大老唱歌,沈从文在常德时曾代替表兄黄玉书写情书。

另外,翠翠是人与自然的契合,作为一个隐喻性符号出现。

她取名于两山童竹的逼逼诱人的翠色,她在作品中一出现,仿佛就是自然的造化:“在风日里长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她的感情变化几乎全与特定的自然景物相联系。

这种人格物化、景物人化的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沈从文所醉心的“人与自然契合”的人性自然状态。

这是柔性原始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

狗,是与人一齐出现的,它通人性,是个灵物。

它可以陪翠翠一起出游、起居,还可以与翠翠“心有灵犀”。

当翠翠似被人欺负时,它便立即表现出愤怒和反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