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教学实录2

合集下载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教学重点:1. “亡人逸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感动,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

2. 将感动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关于“亡人逸事”的文献、案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亡人逸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亡人逸事”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4.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亡人逸事”的认识。

5. 教师总结,强调从生活中发现感动,并将感动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亡人逸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否有所了解?2. 学生是否能从生活中发现感动,并将感动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第二章:文学中的亡人逸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对亡人逸事的描写,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文学作品中对亡人逸事的描写。

2. 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文学作品中对亡人逸事的描写,展示相关文学作品。

2.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亡人逸事,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中的亡人逸事的理解和感受。

5. 教师总结,强调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能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2. 学生是否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亡人逸事的美?第六章:电影中的亡人逸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影作品中对亡人逸事的描绘,感受电影艺术的表现力。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亡人逸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亡人逸事》的艺术特色。

深入理解《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解析。

文学技巧分析。

主题讨论与思考。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及文学特色。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鉴赏法:品味课文中的词句,欣赏其艺术美。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鲁迅简介生平事迹概述。

文学成就及影响。

2.2 《亡人逸事》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分析。

鲁迅创作《亡人逸事》的动机。

2.3 课堂活动学生展示鲁迅生平研究成果。

讨论《亡人逸事》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文本解析3.1 课文朗读与翻译分段朗读课文。

难点词汇解释。

3.2 文学技巧分析修辞手法举例。

描写、对话等技巧的运用。

3.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主题概述探讨《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

4.2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不同主题的视角。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

第五章:鉴赏与创作5.1 课文鉴赏品味课文中的词句,欣赏其艺术美。

5.2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短文。

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比较对象选择选取与《亡人逸事》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

分析比较作品的相似之处与差异。

6.2 课堂活动学生进行小组比较研究。

各小组汇报比较研究成果。

第七章:文学批评7.1 文学批评理论介绍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分析文学批评的写作方法和步骤。

7.2 课堂活动分享并讨论各自的文学批评成果。

第八章:文化探究8.1 文化背景分析探讨《亡人逸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元素。

分析作品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

8.2 课堂活动学生研究《亡人逸事》中的文化现象。

小组讨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第九章:综合性练习9.1 练习设计设计一项综合性练习,如小组项目、研究论文等。

练习内容涵盖《亡人逸事》的文学技巧、主题分析、比较研究等。

《亡人逸事》 教案

《亡人逸事》 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亡人逸事》是一篇描写古代贵族生活的小说,通过讲述亡人的逸事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性的复杂。

本章将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贵族生活的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1.3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分析小说的开篇和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1.4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古代贵族生活和小说情节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第二章:小说情节分析2.1 教学目标掌握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小说中的冲突和矛盾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小说中的冲突和矛盾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描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冲突矛盾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和分析细节描写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情节发展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探讨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探讨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3.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的关系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扮演人物来理解人物形象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鉴赏能力4.2 教学内容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寓意分析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寓意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深入理解主题思想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5.2 教学内容探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5.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推荐阅读法: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能力了解《亡人逸事》与其他作品的异同加深对《亡人逸事》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6.2 教学内容选择与《亡人逸事》主题或风格相似的其他作品分析比较两篇作品在主题、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作品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批判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要点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找出异同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第七章:创意写作7.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手法表达自己的能力加深对《亡人逸事》文学特点的理解7.2 教学内容分析《亡人逸事》的文学手法和特点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短篇故事或片段引导学生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讲授法:分析《亡人逸事》的文学手法和特点创作法: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反馈法:让学生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第八章:学生展示8.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加深对《亡人逸事》主题和人物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8.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可以选择主题、人物分析、比较研究等内容学生准备PPT或其他展示材料,进行讲解和展示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8.3 教学方法分工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展示内容演讲法:让学生进行公共演讲和展示讨论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第九章:课程评价9.1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对《亡人逸事》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评估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设计课程评价问卷或测试,收集学生的反馈和答案让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改进今后的教学9.3 教学方法问卷法:让学生填写课程评价问卷测试法:进行知识和理解能力的测试反馈法:让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10.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10.2 教学内容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10.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推荐阅读法: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第六章比较研究在第六章中,重点关注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能力。

亡人逸事实录

亡人逸事实录

《亡人逸事》实录执教人:陈智峰班级: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二中学高一(1)班按:以下实录中的“S”为学生;“T”为老师。

一、直接导入并解题T: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犁先生的《亡人逸事》。

(板书题目、作者)这个题目的意思,大家能理解吗?S:能。

T:哪位同学来讲讲看?S1:一位去世的人生前的一些小事。

T:“逸事”就是指一些小事,你确定吗?S1:确切地说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事。

T::嗯,那文中所记得的这位去世的人是谁呢?S:孙犁的妻子。

T:说得对,“亡人”就是指孙犁先生的亡妻。

也就是说,本文写的是关于他亡妻的一些琐事。

而且这些琐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世人不大知道的,以前他也没有写过的,所以说是“逸事”。

那么,针对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S2: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一、写了哪些逸事?二、亡妻是个怎样的人?二、初读,提炼内容关键词T:很好,问题提得相当到位!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文章写了关于亡妻的哪些逸事?请你快速浏览一下全文,并给文章的四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等会儿请男、女同学各推荐一位代表,上台来写一写所拟的小标题。

(约3分钟后)S3:一女生上台板书。

(板书:一、说亲;二、初见;三、转变;四、追忆)S4:一男生上台板书。

(板书:一、天作之合;二、初次相见;三、为家操劳;四、追忆妻子)T:拟得都很精练哦。

女同学用的都是两个字,男同学用的都是四个字。

我们接下来比较一下,看看哪个更贴切。

像第一部分,一个是“说亲”,一个是“天作之合”。

意思很接近,你们认为哪一个更贴切?S:第二个。

T:说说理由。

S5:“天作之合”这个词就来自于课文。

T:嗯,就地取材。

大家觉得有道理吗?S:有。

T:我们再看第二部分,一个是“初见”,一个是“初次相见”。

这一组意思一样。

第三部分分别是“转变”和“为家操劳”。

这两个怎么样?比较一下。

S:第二个好。

T:也是第二个好是吗?那是不是用四字就比两字要好?(生笑)最后一个是“追忆”和“追忆妻子”,差别并不大。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题旨、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2.能够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理解并领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其表现方式。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题旨、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

2.理解《亡人逸事》中的建筑文化。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亡人逸事》中的建筑文化及其表现方式。

2.学会通过文本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教师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研读小说,通过交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

3.通过演讲、展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分享,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其艺术表现方式2.《亡人逸事》主旨、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六、教学流程Step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Step 2 研读小说: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研读本课文,并进行思路交流。

Step 3 分析小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小说的主旨、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

Step 4 知识分享:让学生通过小组展示或演讲的形式,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Step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进行总结。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说《亡人逸事》以及分析小说中的建筑文化、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亡人逸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运用细节描写来创作一个小片段,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和感恩之情。

(2)认识生命的宝贵,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亡人逸事》的内容,感受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运用细节描写来创作一个小片段,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亡人逸事》的打印稿。

2. 相关背景资料的打印稿。

3. 作文纸和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亲人的文章,分享自己的感受。

(2)介绍课文《亡人逸事》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亡人逸事》,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分享和讨论。

4. 细节描写练习(1)让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创作一个小片段,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和反馈。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亡人逸事》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写一篇关于亲人的短文。

(2)选择一篇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创作的能力。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叙事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亡人逸事》,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含义。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叙事技巧讨论:讨论文章中的叙事技巧,如倒叙、插叙等,以及它们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2. 解析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修辞手法。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4.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3. 解析:讲解文章的结构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和修辞手法。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5. 叙事技巧讨论:讨论文章中的叙事技巧,并分析它们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7.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和修辞手法,写一段自己的文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关注他们对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文章,如其他作家的回忆录或散文,比较其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2.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3. 创作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情感和主题,创作自己的短文或绘画,展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亡人逸事》。

2. 简介本文的背景及主题。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鲁迅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介绍本文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旧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

3. 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主题——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鲁迅及本文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对本文主题的关注程度。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培养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本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自行查阅字词。

【教学步骤】1. 针对本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2.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本文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

第三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和结构。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讲述的故事。

2. 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特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本文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四章:情感体会【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感受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文章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亡人的情感。

2. 分析文章中所表现出的亲情、友情等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

2. 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2. 观察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故事的情况。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概念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的定义和背景。

2. 分享一些有趣的“亡人逸事”案例。

教学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亡人逸事’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教师简要介绍“亡人逸事”的概念和意义。

3. 分享一些有趣的“亡人逸事”案例,如历史人物、名人的趣事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亡人逸事”的看法和经历。

第二章:亡人逸事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分享一些著名的“亡人逸事”案例。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提问他们对“亡人逸事”的了解。

2. 教师详细介绍“亡人逸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分享一些著名的“亡人逸事”案例,如古代帝王、名人的趣事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案例对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章: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2. 分享一些与“亡人逸事”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传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提问他们对“亡人逸事”的了解。

2. 教师详细介绍“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3. 分享一些与“亡人逸事”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传统,如节日习俗、祭祀仪式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文化现象和传统对自己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章:亡人逸事的记录与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记录和传承方式。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和传承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的记录和传承方式。

2. 分析一些著名的“亡人逸事”记录和传承的案例。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概念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亡人逸事”的定义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亡人逸事。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亡人逸事”这个词,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人和事。

2. 讲解概念:给出“亡人逸事”的定义和背景,解释其意义。

3. 分享经历: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亡人逸事,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话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亡人逸事的价值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提供几个具体的亡人逸事案例。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步骤:1. 给出案例:提供几个具体的亡人逸事案例,让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思考如何从亡人逸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3. 总结观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总结亡人逸事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章:写作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写作亡人逸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写作亡人逸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引导学生练习写作亡人逸事。

教学步骤:1. 讲解技巧:介绍写作亡人逸事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选材、构思、表达等。

2. 练习写作:引导学生练习写作亡人逸事,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和素材。

3. 分享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四章: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亡人逸事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亡人逸事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讨论。

教学步骤:1. 介绍文化背景: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亡人逸事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如中国、日本、西方等。

2. 文化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文化的看法和理解。

亡人逸事详案实录

亡人逸事详案实录

《亡人逸事》课堂实录南通旅游中等专业学校汤盈一、导语刚刚从进教室的一刻开始,我们耳边就循环着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同学们能说出歌名来吗?《最浪漫的事》,里面很经典的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歌曲里的浪漫爱情实在是令人向往,那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如此相伴到老的爱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孙犁为他的亡妻写的一篇文章《亡人逸事》,来感受下他们的爱情故事。

二、复习1、我们先来把上节课的内容复习下。

文章分为四部分,作者选取了亡妻人生中的哪些片段?都写了亡人的哪些逸事?明确:第一部分: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第三部分: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和母亲。

第四部分: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师小结:上节课我们用简洁的语言给每一个片段加一个小标题,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缘定----初识----持家----临别师过渡:如果用这八个字来概括一个女子的一生,显得太抽象和单调。

人生其实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点点滴滴都是由生活中琐事组成,正是这些琐碎的细节,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经历。

三、品味细节1、在文学作品中什么是细节描写呢?要掌握细节描写有哪些要领呢?(幻灯)明确:概念: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学生读)2、作者在本文中有没有从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呢?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并且谈谈这些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

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在作者笔下,可见妻子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大凡人们感天谢地,都是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妻子学认字,首先活学活用的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正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婚姻幸福美满,特别感谢老天的那场雨,让她们结为夫妻。

精选-《亡人逸事》课堂教学实录2

精选-《亡人逸事》课堂教学实录2

《亡人逸事》课堂教学实录2对亡者的悼念总会引发人们的悲恻之感,这篇作品也不例外。

细细读来,在作品用真实的细节、朴实的语言所叙述的旧事中,流露的是一种真情。

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

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引导学生在真情体验中去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注重以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教学本文的主要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难点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课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请大家来看一个小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师大家知道这个严监生吗?生这个人也太抠门了,小气……生真是比吝啬鬼还要吝啬……生也亏得有人能弄懂他的心思,不然他怎么断气啊……师看来我们都不会像严监生这样被人笑话了。

师是的,这就是晚清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一个有名的吝啬鬼的形象。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亡人逸事》的主题和结构。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亡人逸事》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探讨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技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流畅地阅读课文《亡人逸事》。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事件。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课文《亡人逸事》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主题与象征意义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亡人逸事》的主题。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亡人逸事》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主题与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

3.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课文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象征元素和象征意义。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四章:作者写作风格和文学技巧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技巧。

帮助学生欣赏课文《亡人逸事》的文学价值。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亡人逸事》的作者写作风格和文学技巧。

探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叙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文学造诣和艺术表现力。

4.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技巧。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语言表达和叙述手法。

《亡人逸事》课堂实录

《亡人逸事》课堂实录
效果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
文章结构分析
详细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包括段落划 分、过渡和总结等,帮助学生掌握文 章的整体框架。
主题思想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包括 对生死、爱情和家庭等方面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情感认知。
学生表现评价
课堂参与度
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行 了评价,包括回答问题、 讨论和互动等方面。
• · 学生总结:《亡人逸事》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悼亡之作,通过作者的细腻描写,我们感受到了 作者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慨,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人,关爱身边的人。
04
课程总结
本课内容回顾
文章背景介绍
回顾了《亡人逸事》的写作背景和作 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
题和情感。
重点词句解析
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深入的解 析,包括词语含义、修辞手法和表达
教师需要更加注重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避免部分环节 过于紧凑或松散。
对学生需求的进一步了解
01 教师需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以
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02
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接 受程度和反馈意见,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作业三
搜集一篇与《亡人逸事》主题相关的 文章,写一篇评论,分析其与《亡人 逸事》的异同点。
阅读《红楼梦》中关于女性形象描写 的章节,比较与《亡人逸事》中女性 形象描写的异同,写一篇读后感。
延伸阅读推荐
《红楼梦》
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 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对女 性形象的描写和对家庭、社会的
笔记和作业
对学生的笔记和作业进行 了评价,包括内容、格式 和完成度等方面。

《亡人逸事》课堂实录

《亡人逸事》课堂实录

《亡人逸事》课堂实录《亡人逸事》课堂实录《亡人逸事》课堂实录设计指导思想本文作者悼念亡妻,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熔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

根据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基于本专题的特点,本课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朗诵、视频等手段进行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体验式教学: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细节的魅力,由感动——感悟——感知,层层深入,自主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中关于细节魅力的鉴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进行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在鉴赏活动中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

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引申拓展,借鉴细节进行写作训练。

3.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生2) 这是孙犁的写作风格。

(师)哦,生2,你很了解孙犁吗?[幻灯片]打出作者介绍(生2)读孙犁的介绍及作品的风格。

(生3)补充(师)不错,确实是看似平淡,却显意蕴无穷,老师看过之后也十分感动,作者把对亡妻的无尽思念之情,蕴藏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之中。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一找这些细节,品一品它们的魅力。

[幻灯片] (学生讨论时间5分钟)(老师巡视)(生4)盯(动作细节)〔板书〕娇羞的女儿(师)时隔多年,印象仍然如此之深,可见对亡妻的深情。

(生5)补充细节明天叫车来接我吧。

(语言细节)(师)补充的很好,两个细节突出了孙犁的妻子是一个守礼教的旧式妇女。

(生6)背瓜遭遇(动作细节)(师)能从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中看出妻子内心的坚强。

(要强的个性)(生7)拇指变形(外貌细节)(师)孙犁不经常在家,妻子要操持家务,因为生活的原因给妻子带来的变化的一个外貌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妻子已从一个娇羞的小闺女,变成了坚强的妻子。

苏教版语文高一《亡人逸事》教案(2)

苏教版语文高一《亡人逸事》教案(2)

《亡人逸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语设计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

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

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3),现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这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

孙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三、题目解说这是一篇悼念亡妻的回忆性散文。

“亡人”在文中指亡妻;“逸事”指诗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孙犁结婚后一直在外面教学,参加革命工作,后来到延安教学。

而妻子一直在河北安平老家侍奉公婆,抚养儿子。

真的是“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

”但孙犁对妻子的感情一直纯真深厚,这在作品中多有体现。

在妻子逝世12周年的时候,作者又写了这篇散文,以表达对妻子的深深悼念之情。

四、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亡人逸事》课堂教学实录2】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亡人逸事》课堂教学实录2】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亡人逸事》课堂教学实录2】》摘要:“革”出版了《芸斋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集》《曲终集》等散集,今夜鄜州月闺只独看,《江城子》里“轩窗正梳妆”是写妻子对亡者悼念总会引发人们悲恻感这作品也不例外细细作品用真实细节、朴实语言所叙述旧事流露是种真情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光回从前双眼苍老目光里沉淀满是岁月积累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无猜”式浪漫没有“举案齐”“相敬如宾”式恭敬也没有“贫贱交不可忘,糟糠妻不下堂”式清高守这里只有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回忆引导学生真情体验理作者、理作品是学习重重以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情感是教学主要方法教学重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分析与运用教学难“不太使人感伤断片”理作者对亡人愧疚和责与深挚、极思念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课安排课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细节描写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品味并理作品朴实语言所流露真情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妙处品味语言感悟真情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情感态与价值观理作者思念亡妻凄恻情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爱情观教学程导入新课师今天课前我们先放松下请看故事多媒体课件显示话说严监生临死伸着两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侄儿和些人都讧乱着问;有说两人有说两件事有说两处田地纷纷不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心事你是那盏灯里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茎就是了”说罢忙走挑茎;众人看严监生头把手垂下登就没了气师知道这严监生吗?生这人也太抠门了气…… 生真是比吝啬鬼还要吝啬……生也亏得有人能弄懂他心思不然他怎么断气啊…… 师看我们都不会像严监生这样被人笑话了师是这就是晚清作吴敬梓《儒林外史》塑造有名吝啬鬼形象我想问问题作者对这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吝啬鬼进行讽刺借用了种什么写法?生(纷纷发表见)夸张师对是用了夸张写法那么这种夸张是哪细节上表现出呢?生根灯草师很就是这根灯草带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作用正是今天我们《亡人逸事》要学习重要容推进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孙犁(93~00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97年考入保定育德学高毕业任职员、学教员抗战爆发冀从事抗日宣传、教育、化工作并开始学创作9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发表《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赏抗战胜利回冀编杂志、写说散并参加土改工作99年月随军入天津《天津日报》主编艺副刊早期作品选编、修改收入说散合集《白洋淀纪事》(国青年出版社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长说《风云初记》959年出版说《铁木前传》历任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955年因病远离坛主流并开始量传统化籍977年以主要以散创作主因成风格而被称“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人效仿“革”出版了《芸斋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集》《曲终集》等散集《孙犁散选》989年获新期全国优秀散(集)荣誉奖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继承了废名脉抒情风格具有独特艺术魅力《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平淡而简洁更富有蕴藉师下面请快速课了四部分主要容【学生快速课教师巡视指导】师下面请几位学进行下概括生部分从“天作合”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生二部分着重写了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情景生三部分写妻子如何从人娇惯女儿变成吃苦耐劳妻子与母亲生四部分写了作者对妻子愧疚以及回忆了妻子临终前情景师概括得非常准确全面能突出重从容看这是怀念妻子悼亡作作者回忆逝者借助些具体事情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音容笑貌请再次课看看都具体地写了哪些事情呢?生二部分有这样段话“姑姑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板凳那姑娘用力盯了我眼从板凳上跳下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辆轿车”这是作者次和妻子见面情景师什么这情景给作者印象特别深呢?生这是次见面嘛而且这里还用了“用力盯了我眼”这样细节师所以作者多年对这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啊(略停顿)但我们再想想仅止吗?生我觉得这么多年作者仍记得这情景正是他对妻子怀有深情种表现多年这情景或许不止次引起作者美回忆生我认“用力盯了我眼”这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种埋怨这也给作者留下了很深印象生根据下看这情景作者印象所以如深刻还和他们多年常提到这件事有关师(鼓励)几位学分析都不错要么能入情入理要么能结合上下这种理作品思路首先值得肯定综合下思我想从这两方面总结是因作者对妻子深情;二是这情景也能很地表现出人物直率性格所以这次见面永远留了作者印象里生老师我想补充这情景还表现出了人物另外种性格就是“她礼教观念很重”师很你补充很重要这可以看出作者妻子是有着礼教观念旧式妇女师说到“旧式妇女”我们除了看到人物身上礼教观念较重缺陷外还会看到些什么呢?生吃苦耐劳比如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但到“她就下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师(追问)了学会这些她都付出了怎么样辛苦?生“两拇指都因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师这又是表现人物形象细节这种因生活原因而给妻子带变化细节还有哪些?生“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己卖线卖布有和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粜卖”而且“从没有对我叫苦”师这说明生活她变得越越——生坚强生还有她拉扯孩子事“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回炕上走”师这些细节又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样形象?生了庭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母亲形象师雨天牵出段姻缘就这样成就了母亲、妻子也成就了作者片深情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嗔怪“盯”还是那双因推机杼而变了形手多年以都成了种回忆种寄托了作者对亡妻不尽深情回忆接下请四部分看看这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对亡妻怀念生是借位老朋友、老邻居口表现“他觉得她待我太助太了”而且还提到作者“曾多次借用她形象”写说并且指出作者也承认妻子是他二泉从这些容可以看出作者妻子对作者影响很这也是作者怀念亡妻原因生当作者“衰年多病”候实不愿再回顾这些到了“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这些都是作者直接表达出对妻子感情生我觉得提到细节感人妻子临终前还向作者问起曾买两丈花布事“她闭上眼睛久病脸上展现了丝幸福笑容”师她什么要问起这件事呢?生因作者她做事太少了所以她直记得这件事师这真是位少抱怨、多劳累妻子啊也正因如作者心才越觉得——生愧疚与不安知识拓展师是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种愧疚与不安怀念逝者候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光回从前双眼苍老目光里沉淀满是岁月积累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无猜”式浪漫没有“举案齐”“相敬如宾”式恭敬也没有“贫贱交不可忘,糟糠妻不下堂”式清高守这里只有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回忆翻开历史记忆我们发现不独孙犁有真情曾吟咏“无边落木萧萧下”沉郁顿挫杜甫曾高歌“江东”激昂澎湃苏轼也都抒写对妻子真情多媒体课件显示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只独看遥怜儿女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幽梦忽还乡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师看看这两首作品能看出哪些诗句是对诗人妻子描写?这些描写又写了怎样妻子形象?生《月夜》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几句写了月夜里妻子形象似乎是什么事而悲愁生《江城子》里“轩窗正梳妆”是写妻子师是这里诗人也是借助了日常生活些细节刻画妻子形象不是《月夜》是杜甫写安史乱首作品诗人与妻子身处两地诗人回忆从前长安沦陷人逃难到了羌村候与妻子“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情景如今却是诗人身陷乱军妻子“独看”鄜州月而“忆长安”这里“忆”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往日与妻子看鄜州月而“忆长安”虽然感交集但尚有己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月而“忆长安”“遥怜”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担哪能她分忧啊这“怜”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妻子独看月形象描写进步表现“忆长安”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这也是诗人对妻子挂念而苏轼《江城子》和我们课样也是首悼念亡妻作品“夜幽梦忽还乡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是因“不思量难忘”那种刻骨铭心想念而产生想象夫妻相逢梦现实与空距离都没有了痛彻肺腑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悼念课堂结师金圣叹说花、瓣、毛、鳞、焰“其皆有极微”学作品细节是作品真实种体现回顾我们刚才看这几诗这里使细节真实起其实是种情种发肺腑真情也正因如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特质布置作业师选择你所熟悉人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对其进行介绍要力写出对者感染力下课板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学案设计2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学案设计2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亡人逸事》学案设计2》摘要:鉴赏语浅情深细节美和人物性格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亡人死人作者妻子亡人逸事学案教学目标鉴赏语浅情深细节美和人物性格美引申拓展借鉴细节进行写作训练3理作者思念亡妻凄恻情教学重与难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分析与运用理作者对亡人愧疚和责与深挚、极思念情课安排课晨积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幽梦忽还乡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简析这是首悼亡词词改苏轼向豪放雄迈词风反见温情细腻描写哀绝凄清使人潸然泪下上片悼亡首句直接倾诉对亡妻深挚怀念和伤悼阴阳两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对亡妻怀念始终没有淡化——追念情不能已次句写作者当感受孤坟远千里无处可诉衷肠这里"凄凉”词有两种含既指作者思念亡妻凄苦又指作者仕途坎坷悲凉"无处话凄凉"写尽作者孤寂悲郁心境三句话紧接二句话"悲凉"用假设引出作者当境遇"纵使相逢应不识"是因“我”如今已是"尘满面鬃如霜"短短六便将作者仕途潦倒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下片记梦"轩窗正梳妆”生动地写出了十年前夫妇问那充满欢乐爱情生活但乍然相逢竞使他们"相顾无言”妻子辞世十年宦海沉浮十年相思苦使他该有多少要讲给己心爱妻子话啊可"惟有泪千行”正是“无声胜有声”切尽无言梦里相逢惊喜更是反衬出现实生死相隔肝肠寸断苦句作者传达了生离死别悲痛——"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凄凉萦回不绝令人不觉掩卷拭泪而长叹全词语言朴素然纯用白描不事雕感情至纯哀而无脂粉气缠绵真实然具有令人荡气回肠艺术魅力因流传古感人至深堪称悼词绝唱教学程作者简介孙犁(93――00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白洋淀纪事》是他盛名和能代表他创作风格部说和散合集以他代表“白洋淀派”和赵树理代表“山药蛋派”是现代学有影响、各有千秋两流派其《荷花淀》等作品已成广泛流传名学作品风格清新疏朗有诗美感题亡人逸事()亡人死人作者妻子()逸事世人所不知道关某人事迹多指不见正式记、检预习给下列加音梢门()喜横批 ( ) 机杼 ( ) 粜卖 ( ) 籴米( ) 瞑目( ) 忌讳()抛掷()形近辨析剑鞘()悲怆( ) 粜卖 ( ) 梢()仓促 ( ) 籴米()二、整体感知快速课了四部分主要容并用给每部分加标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亡人逸事》从容说课对亡者的悼念总会引发人们的悲恻之感,这篇作品也不例外。

细细读来,在作品用真实的细节、朴实的语言所叙述的旧事中,流露的是一种真情。

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

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引导学生在真情体验中去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注重以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教学本文的主要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云用.教学难点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课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请大家来看一个小故事。

【投影。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著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著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有的学生看后发出会心的笑。

】师:大家知道这个严监生吗?【有学生说这是个吝啬鬼,这时所有学生都明白了,于是笑声更大了。

】师:(笑问)大家笑什么?【学生七嘴八舌。

】生1:这个人也太抠门了,小气…….生2:真是比吝啬鬼还要吝啬……生3:也亏得有人能弄懂他的心思,不然他怎么断气啊……师:看来我们都不会像严监生这样被人笑话了。

(学生笑声又起。

)师:是的,这就是晚清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一个有名的吝啬鬼的形象。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对这个为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吝啬鬼进行讽刺时,借用了一种什么写法?生:(纷纷发表意见)夸张。

师:对。

是用了夸张的写法。

那么这种夸张是在哪一个细节上表现出来的呢?生:一根灯草。

师:很好。

就是这一根灯草带来的细节描写。

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正是今天我们在《亡人逸事》一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推进新课]【投影:孙犁(1913~2003),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

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

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赏。

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

1949年1月随军入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早期作品后选编、修改收入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

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1 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

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的主流,并开始阅读大量传统文化典籍。

197 7年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

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后人效仿。

“文革”后出版了《芸斋小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等散文集。

《孙犁散文选》于1989年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继承了废名一脉的抒情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

晚近所作由清新入于平淡,而在简洁之中更富有蕴藉。

】师: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进行一下概括。

生l: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生2:第二部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生3:第三部分写妻子如何从一个人家的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生4:第四部分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回忆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师:大家概括得非常好,准确全面.能突出重点。

从内容来看,这是一篇怀念妻子的悼亡之作,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情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

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看一看文中都具体地写了哪些事情呢?【学生阅读、议论。

】生1:在第二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这是作者第一次和妻子见面时的情景。

师:为什么这个情景给作者的印象特别深呢?生1:这是第一次见面嘛!而且这里还用了’“用力盯了我一眼”这样一个细节。

(众生笑)师:所以作者在多年之后对这一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啊!(略一停顿)但我们再想想,仅止于此吗?【学生议论。

】生2:我觉得这么多年后作者仍记得这个情景,正是他对妻子怀有深情的一种表现。

多年来,这一情景或许不止一次引起作者的美好回忆。

生3:我认为“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一种埋怨,这也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4:根据下文来看,这一情景在作者印象中之所以如此深刻还和他们多年来经常提到这件事有关。

师:(鼓励)几位同学的分析都不错,要么能入情入理.要么能结合上下文,这种理解作品的思路首先值得肯定。

综合一下大家的意思,我想从这两个方面来总结:一是因为作者对妻子的深情;二是这个情景也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直率性格。

所以这第一次见面永远留在了作者印象里。

生:(举手)老师,我想补充一点,这个情景还表现出了人物另外的一种性格,就是“她礼教观念很重”。

师:很好!你的补充很重要。

这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是一个有着礼教观念的旧式妇女。

【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说到“旧式妇女”,我们除了看到人物身上礼教观念较重的缺陷外,还会看到一些什么呢?【学生讨论。

】生:吃苦耐劳。

比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

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

师:(追问)为了学会这些抛都付出了怎么样的辛苦?生:“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师:好的,这又是一个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

这种因生活原因而给妻子带来的变化的细节还有哪些?生l:“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

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梁,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

”而且“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师:这说明在生活中她变得越来越——生:坚强。

生2:还有她拉扯孩子的事,“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

师:这些细节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生:一个为了家庭的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师:一个雨天牵出的一段姻缘就这样成就了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嗔怪的一“盯”,还是那一双因为推机杼而变了形的手,在多年以后都成了一种回忆,一种寄托了作者对亡妻不尽深情的回忆。

接下来请大家阅读第四部分,看一看在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对亡妻的怀念的。

【学生阅读课文,小声地议论着。

】生1:是借一位老朋友、老邻居之口来表现的,“他觉得她待我太好,帮助太大了”,而且还提到作者“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来写小说,并且指出作者也承认妻子是他的第二源泉。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对作者影响很大,这也是作者怀念亡妻的一个原因。

生2:当作者“衰年多病”的时候,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

到了“老年孤处,四壁生寒”时,“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这些都是作者直接表达出的对于妻子的感情。

生3:我觉得最后提到的一个细节最为感人,在妻子临终之前.还向作者问起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的事,“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师:她为什么要问起这件事呢?生3:因为作者为她做的事太少了,所以她一直记得这件事。

师:这真是一位少抱怨、多劳累的妻子啊!也正因如此,作者的内心才越觉得——生3:愧疚与不安。

[知识拓展]师:是的。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翻开历史的记忆,我们发现,不独孙犁有此真情,曾经吟咏过“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顿挫的杜甫,曾经高歌过“大江东去”的激昂澎湃的苏轼,也都抒写过对妻子的真情。

【投影。

】月夜杜甫今夜郡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师:大家看看这两首作品,能看出哪些诗句是对诗人妻子的描写?这些描写又写了怎样的妻子形象?生1:《月夜》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几句写了月夜里的妻子形象,似乎是为什么事而悲愁。

生2:《江城子》里“小轩窗,正梳妆”是写妻子的。

师:是的。

这里诗人也是借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来刻画妻子的形象。

不同的是,《月夜》是杜甫写在安史之乱中的一首作品,此时,诗人与妻子身处两地,诗人回忆从前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今夜摝州之月而共“忆长安”的情景。

如今却是诗人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摝州之月而“忆长安”,这里的“忆”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往日与妻子同看摝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摝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这也是诗人对妻子的挂念。

而苏轼的《江城子》和我们的课文一样,也是一首悼念亡妻的作品。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是因“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而产生的想象。

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痛彻肺腑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悼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