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融合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一些思考。
首先,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来融合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美妙和魅力。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通过朗诵、赏析和解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激发他们对语言的热爱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可以通过经典文学作品来融合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都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些作品,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
教师可以结合这些经典作品,开展相关的阅读、讨论和写作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另外,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节日来融合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节日教学,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节日文化活动,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传统节日歌曲和舞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语文教学还可以通过名人故事来融合传统文化。
中国有许多古代名人,如孔子、孟子、诸葛亮等,他们的故事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些名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成就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榜样和传统文化的热情。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包括经典著作、历史传统、思想底蕴、艺术传统等丰富内容。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文学作品,而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古文经典的阅读与理解、古诗词的赏析与演唱、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
语文教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接触和学习的不仅是语言、文字和表达技巧,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古诗词、古文经典、历史故事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语文教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怀,语文教学通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人文关怀、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灵世界的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也面临着挑战和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境。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对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发展,而目前一些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普遍不高,古典文化对于他们来说,既陌生又枯燥,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代表中国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文化传统。
它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的积淀。
而语文教学则是指以中文作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素材。
古代的文言文作品、经典诗词、故事传说等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学生们通过阅读《红楼梦》、《西游记》等古代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尊师重道、忠孝节义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举止,培养学生们的礼貌、谦虚、尊重他人等品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典籍、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方法。
古代的修辞方法、写作技巧等,依然具有现实的教学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古文阅读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们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而语文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言知识,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素材,指导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
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历史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意义、融合的具体方式和融合的实施路径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融合的意义1.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语文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从而真正做到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2.提升语文素养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让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提高语文学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品格、一种修养,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这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滋养。
二、融合的具体方式1.课文选材融入传统文化通过选取具有传统文化内涵或主题的课文,如《论语》、《孟子》、古诗词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获得语言知识,还能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使语文教学富有深度和内涵。
2.古代典籍导读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论语》、《大学》等古代典籍,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3.文化体验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传统文化展览、文化古迹等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1. 引言1.1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语文知识,并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还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培养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时代担当的新时代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1.2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意义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文化自信和自豪的表现。
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文化认同态度。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智慧,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能够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探索和实践。
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立身之本。
传统文化包含了民族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
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学会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了解和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感。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紧密联系、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带来的积极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内容所在。
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媒介,语文课程的内容离不开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了《孟子》、《庄子》、《诗经》、《春秋》等一系列经典著作,涉及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众多古代文言文的经典著作,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化传承,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文化情感,培养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认同感。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多媒体教学能够将画面、声音、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视听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各种古代文化经典,激发学生兴趣,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古代诗词榜样。
中国古代的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诗词,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著名古诗文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从而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心灵。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有效融合途径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有效融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语文教育中显得愈发重要。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融合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呢?下面将从文字、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文字的融合1.引导学生感悟传统经典古代经典作品如《论语》、《诗经》、《楚辞》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可以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包含的儒家思想、儒家伦理道德和艺术美学。
学生也可以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和解读,感受到古代先贤对人生、道德、家国等方面的思考,使传统文化内涵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
2.拓展教材内容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古代经典作品,还涵盖了诸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节庆习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亮点。
在教学《红楼梦》时,除了介绍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等文化介绍,让学生对古代社会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印象,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课堂教学的融合1.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传统戏曲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又可以有效地传达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2.增加文化体验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传统手工艺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传统文化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是生动的、有趣的体验。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1. 引言1.1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当代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文学艺术等元素。
而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推动学生成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课文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其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追求。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文学修养等方面的素养,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并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1.2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历史的积淀和传承。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语文课文的内容。
许多古代经典作品如《论语》、《红楼梦》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语文素养,更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在篇章结构中的运用也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范本。
古代文人对文字的运用非常讲究,他们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精准性,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内涵。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学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等方面展开论述。
1.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体验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4. 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吸引力。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1. 丰富教学内容,多角度引入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中国古代诗词、经典故事、传统节日等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古文阅读、古诗赏析、古诗默写等方式,使学生了解、领悟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 课外拓展,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在课外拓展方面,可以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体验营、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3. 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古典诗词欣赏、经典故事讲解、经典诵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结语。
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1. 引言1.1 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深刻内涵,提升语文素养和修养。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审美情感等方面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产生深远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下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正文2.1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哲学思想,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刻的智慧启示。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传统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增加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发展。
许多传统文化作品都是以家庭、友谊、爱情等为主题,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人情世故、人生百态,并通过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情商。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当今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2.2 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正面的。
传统文化能够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既能更好
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又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更加全面。
传统
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诗词歌赋、寓言故事、传统节日等,可以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提升对传统文化的
理解和欣赏能力。
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世界。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传统文化是
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
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而传统文
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将使语文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情感色彩和思考的乐趣,使
学生在学习中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国家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
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重要条件。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和宝库,通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
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使学生成为有良好道
德感和道德修养的公民。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门学科,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丰
富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既是语文教
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样的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国家的精神财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
以通过选取和介绍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诗经》、《论语》等,让学生了
解和领悟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经典作品,培养对
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历史事
件等也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通过讲述和解读这些故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
的魅力,并且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是紧密相连的。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
载体,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入和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要注
重传统文化的融入,将传统文化作为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研究和解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丰厚文化底蕴,把传统文化的力量转化为提升语文素养的动力。
语文与传统文化
语文与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逐渐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然而,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分析传统文化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中融入传统文化语文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中,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融入周易、古诗词、经典故事等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材中,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
学习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和古人的思想情感。
古诗词艺术化的表达形式,丰富的意象和美好的意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
二、传统文化对语文学习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经典诗词等文献,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它们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得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学科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事件、经典作品等,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培养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策略1.打造精品资源教师应结合实际,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古代文学作品、传统艺术形式等。
通过讲解和欣赏这些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语文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以下是一些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观点和建议:一、融合的重要性与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等元素。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融合的策略与方法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成语故事、传统节日等。
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环境,创设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室内悬挂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画、图片等,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其熏陶和感染。
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
如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体验。
三、融合的挑战与对策在融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
如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自身学习: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入生动的案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理念。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重要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学作品、经典著作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态度。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如《论语》、《孟子》等,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托。
语文教学方法是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运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技能。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如讲故事、讲道德,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培养正确的道德品质,塑造阳光向上的人格。
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修辞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内容的深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在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如讲故事、讲传统节日等,强调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让学生自豪和自信。
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究,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与祖先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重要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托,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瑰丽图景。
一、语文的地位与作用语文是人类交流、表达思想、传承文化的工具。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语文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通过语文,人们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语文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在现代社会中,语文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语文的作用也愈加广泛。
无论是经济、文化、政治领域,语文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国际交流中,语文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多元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悠久。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经历了许多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2. 内涵丰富。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礼仪等多个方面,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3. 独特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表现在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传统的文化习俗、深刻的哲学思想等方面,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些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国内,也在国际上备受瞩目。
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张文化名片,为中华民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誉。
三、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瑰丽图景。
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者互相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一、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早在商代晚期,商纣王就下令刻石立碑,以文字记录历史、纪念功绩。
周代时期,周公制定了《周礼》,规定了礼仪、礼制,为后来的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相继兴起,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秦汉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地域、不同文化形态中逐渐形成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强调道德伦理、礼仪文化、家国情怀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道家、墨家、法家等文化流派也各自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华传统文化则为语文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对语文的影响体现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词汇、成语、典故等都成为了语文的重要部分,如“礼仪之邦”、“君子之交淡如水”、“三纲五常”等等。
另外,中华传统文化对语法和修辞的影响也很深刻,如“典雅”、“含蓄”、“委婉”等,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
其次,语文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够让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同时,语文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平台。
三、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汉字的重要性汉字作为中文文字的符号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中文的基础,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汉字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
因此,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汉字的演变、含义等方面,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二、古诗词的魅力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在汉字的基础上扩充了中文的表达方式。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瑰丽与优雅。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学风骨,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一种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因此,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进而鉴赏其中的文学价值。
三、经典著作的智慧经典著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经典著作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等,它们所传递的思想和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更有助于我们获得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智慧。
因此,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阅读经典著作,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从中找到对我们的启示和指导。
四、传统礼仪的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之道,礼仪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文化中,礼仪观念贯穿于各个领域,如婚礼、葬礼、孝道等,它们都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感恩和尊重的方式和形式。
因此,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传统礼仪的含义和价值,学习其中的精华,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总之,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只有深入了解中文的基础、古诗词的魅力、经典著作的智慧和传统礼仪的价值,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传统文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融入。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方法。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时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孝道、友谊、爱国情感等。
将这些情感体验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传统文化是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着丰富的道理和故事。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1.选取经典诗文进行学习经典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古代文人的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他们领悟到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选取适合的经典诗文进行学习,同时注重对诗文的赏析和解读。
2.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活动来进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等传统文化遗址,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举办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开展传统文化研究课题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题材,通过查阅资料、展示报告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4.进行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传统文化的节日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语文对传统文化的作用
语文对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国语文对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传承文化知识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传承的重在学习语言的文化知识,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形态和价值观。
语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它以传统文献为基础,通过新的理解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象征性的传统文化(例如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发展。
此外,学习传统文史、古诗词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二、感知文化精髓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习知识的学科,也是一门语言的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精髓。
例如,通过讲解《周易》,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人思想,还可以感受出它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与现代的文化联系以及文化的灵性和魅力。
但是,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表面的传播,而应该加以理解,从根本上体会文化语言中的内在含义。
三、强化文化思维
语文课程占据了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内的位置,能够有效地把
文化内容融入教学,让学生从中强化文化思维。
语文课上可以引入文
化相关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形成文化自觉意识,这
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探
索探索文化,从而拓展思维视野。
四、提升对多元文化的鉴赏
文化强于物质,千百年来,中华书院注重文化传承,但当前国内外文
化交流也更加频繁,新兴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学生关注。
在学习课程中,可以结合文化课程安排,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化,让他们学会正
确的认识世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和他国文化的了解,提升对多元文
化的鉴赏,从而营造多元文化环境,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
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兴趣素养节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
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
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
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从远古到如今,从数学到语文,概莫能外。
然而,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数理化有做不完的题,再有时间就是背英语,对语文没兴趣,没感觉。
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道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道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把语文课当成休息课,老师或滔滔不绝,或勉强支撑,学生则昏昏欲睡,去赴周公之约了。
上海市曾对某区作了一次调查研究,测试学生在课上思想专注人数。
数学是91%,语文是15.5%。
这一组数字真得让语文老师惭愧、汗颜!究其原因,不是我们的学生错了,也不是我们的语文学科错了,而是我们老师错了!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语文书满天飞,何去何从?读了书不见进步,哪来兴趣?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上学不到东西‛。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学有所得,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失望,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浪费时间。
那么,我们就投身题海,直奔高考好了。
不可以!这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沙漠。
学生忙着进行应试训练,老师忙着总结答题技巧,题海里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大家都是在洗澡,没有人是在游泳。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比如我们可以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或者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我们还要不断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唐代贤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意思是: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根扎得深;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泉挖得深。
我们的古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就是深及泉水的根,就是源源不断的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古典文化,就是那梦中的伊人,他美丽着,微笑着,深思着……回到源头,走进古典,仿佛进入了豁然开朗的桃花源。
于是,我带着我的学生学习《三字经》,背诵《弟子规》,研读《道德经》,选编《唐诗宋词元曲赏析》,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诗经到杜甫,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二)提高素养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
近、现代无数名人(诸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
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三)节日熏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
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
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
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
使学生热爱祖国文户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四)传承民俗5.12四川大地震震撼了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心。
为纪念每一位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国家将5月19日至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
与此同时全国各族人民以各种形式为遇难同胞哀悼,以及为每一位活着的四川灾民祈福。
我们吉林市也在松花江畔举行了‚放河灯‛活动,为灾区人民祈福。
作为语文教师,我带领我的学生也一起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活动之前,我先布臵学生以各种方式查找‚放河灯‛这一习俗。
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总结到:‚放河灯‛这一习俗起源于‚大汶口文化‛。
古老的大汶河静静流淌了几千年,它经历了千万年的沧桑,孕育了璀璨的大汶口文化,赋予了大汶河沿岸人民乐观向上、聪慧质朴的性格。
秀美的汶河风光,神秘的故事传说,丰厚的文化底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着如歌的生活,而每年七月十五的大汶河河灯竞放更是为这里增添了无尽的神秘和浪漫色彩。
大汶河河灯竞放据传始于元代末期,经明清两代渐成规模,其目的由最初的河神崇拜,祭奠河中冤魂,逐步演化为祈福求祥,庆祝丰收。
现如今,人们更多的是通过放河灯祈求生活富足,游戏娱乐,同时赋予了这项古老文化活动以浓厚的现代气息。
河灯的制作材料、工艺没有特别之处,关键一点是河灯必须适合在河水中流放,保证河灯在水流中平稳漂流且保持灯火不灭。
一开始,人们用西瓜皮作底,棉花作芯,蘸上菜油,点亮后放入河中;精细一点的则用轻质木料刻成船形,中间点上蜡烛放入水中漂浮而去。
河灯工艺有高低之分,过去有店铺大户制作的比较精美的船形河灯上亭台楼阁俱全,其上写有店铺名号或喜庆词语,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汶水流长‛等以示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