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明确健康的新观念,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模式。
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现象。
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如何才能走进新课程、创新体育教学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多种练习方法给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运动动机、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乐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从而更好的贯彻“健康第一”的基本思想。
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传授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是以学生学会什么动作技术为出发点设计的,它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利
用,忽略了远期教学效果的最佳获得。
新课程理念追求的体育教学模式则以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出发点,最终达到由“教”到“不教”,由“学会”到“会学”这一目标发展。
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动作或提高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吃力,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失去信心。
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倡快乐体育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因为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并引导这些内部心理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生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
如让学生自己创编街舞、健美操等激发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总之,要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两者并行或轮流交替。
如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会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学习效果必定会大有提高。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必须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实现观念的转变: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重知识、技术传授向重学生身心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限制学生自由向为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转变,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转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础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
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利于增进学生健康,又要为学生所喜爱,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如果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受学生喜爱,同时又强迫学生去学习这样的内容,学生只会是被动地学习、消极地练习,这样既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不可能促进学生课外积极锻炼,更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键是如何有效地运用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并且将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其他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努力去营造民主、宽松、活跃、愉快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愉快体验。
愉快的教学氛围会吸引学生更主动、积极地上体育课。
这样的教学才有助于促进学生喜欢学习、自觉学习、坚持学习,而自觉学习、坚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在体育教学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和水平上也都存在着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训练等方面也要因人而异,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做到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1.必须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以便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施教;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发挥
优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讲解动作要领与方法要注重原理的阐述,并能同横向的文化课知识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创、自我评价和监督的能力。
3.对在某些项目表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要给予特殊的培养和教育;对于能力表现一般的学生,则要从他们已有基础出发,给予热情的关怀和照顾,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
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切实体现新课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