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问责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精准规范问责研究报告
精准规范问责研究报告《精准规范问责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强调推行精准责任制,加强问责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精准规范问责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二、精准规范问责的重要性1. 提高责任明确度:通过精准问责,可以明确责任归属,避免责任模糊化、推诿扯皮的现象,促使政府部门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
2. 优化决策和执行过程:准确定责问责可以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以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降低失误率。
3. 保护民众的利益:通过问责机制,政府部门将对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追责,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信。
4. 倒逼改革创新:建立精准问责机制,可以促使政府部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鼓励创新探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精准规范问责的实施方法1. 设定明确的目标:政府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指标。
2.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上下级责任关系,形成跨部门、跨层级的问责网络。
3.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使问责更加有据可依。
4.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明确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承担要一致,避免权力过度集中或责任转嫁的情况发生。
5. 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督: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并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让社会各界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四、精准规范问责的实施效果1. 加强了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2. 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权力边界,减少了责任模糊带来的管理难题。
3. 提升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增强了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和沟通。
4. 激励了政府部门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推动了改革发展的进程。
5. 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精准规范问责是推进政府责任制改革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要加强对精准规范问责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以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为目标,为实现更好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我国实施行政问责制的现实困境及完善路径
方面的规章 , 但从总体上看 , 我国至今还没有全国统 的行政问责法律。我 国行政 问责制 的法律缺失 , 主要表 现 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 1 行政 问责制只是中央政策而不是法律 。我 国涉及 问责方面的制度不少 , 但就全国范围来讲 , 它
们只是 中央制定 的政 策性文件 , 20 如 04年 2月 l 8
向制度化 、 法制化的道路。本文主要从新制度 经济学的视 角 , 分析 了我 国实施行 政问责制的现 实困境及 完善 的路 径
选择 。认 为我 国行政 问责制在制度供给 以及制度 实施等 方面存在 一 系列 问题 , 完善我 国的行政问责制 , 要 应该从 增 加 正式制度 的供 给、 改善非正式制度 的落后现 象、 改善 实施机 构及 其有效性等方 面着手进行 。
、
我 国实施 行政 问责 制 的现 实困境
( ) 式制度 供 给 不足 一 正
正式制度是由权力 中心提供的一种重要的社会 资源。诺斯指 出, 正式规则能够降低信息 、 监督 以及 实施的成本…( 丹 。单从政治规则的视角考虑 , 正式 制度可以通过促进交换来提高政治效率。制度供给 是对制度需求的回应 , 正式制度 的供给是人们有意 识地设计 出来 的 ( 。有利 的正式制度安排 , ] ) n 可
[ 关键词 ] 行政 问责制 ; 实困境 ; 现 完善路径 [ 中圈分 类号] 92 1 D 2.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02— 99 21 )5 08 0 10 30 (0 10 — 05— 5
行政问责制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制度 , 是建设 责任政府的重要体现。20 0 3年非典危机 中我 国政 府启动了行政问责制 , 此后 , 中国政坛形成 了一波又 波来势 甚猛 的“ 问责风暴 ” 。以《 内监 督条例 党
中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行政问责制在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中国行政问责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问责制的有效性,也制约了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首先对中国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概述,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和背景。
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剖析了行政问责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问责主体不明确、问责程序不规范、问责标准不统问责结果不透明等。
同时,本文从制度设计、实践操作、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建议完善行政问责制的法律法规,明确问责主体、程序和标准,提高问责制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建议加强行政问责制的监督和执行力度,确保问责制得到有效实施。
还应加强行政问责制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问责制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引起更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行政问责制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行政问责制的改进和完善。
二、行政问责制的基本理论行政问责制,作为一种现代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指的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导致行政失误,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或者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而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目的在于确保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维护公共利益,促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能。
行政问责制的基本理论主要建立在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人民主权理论以及法治政府理论之上。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认为,政府及其公务员作为受托人,有责任和义务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和要求管理公共事务,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中国NGO问责及其路径
此有必要对 中国 N O进行 问责。文章就 中国 N O问责中的“- 与“ 进行分析 , G G r” 责” " ' l 并在此基础上从 问责主
体 出发 , 以捐 赠 者 为视 角 , 中 国 N O 问责 的路 径进 行 了探 讨 。捐赠 者 对 中 国 N O的 问责属 外部监 督 , 对 G G 是
民办 非企业 单 位三 大类 。 2 0 底 , 国家 民政 至 09年 据 局 的统 计 , 国共 有 4 .7万家 民间组 织 。随 着 中 全 1 6 国经 济 和社 会 的发 展 ,中 国 N O在 构建 和谐 社 会 G 中发挥 着越 来越 重要 的作 用 , 为 政府 治 理公 共 事 成
是 否符 合公 共 利 益 ,并据 此 对 N O进行 奖励 或 惩 G
罚 。所 以 ,权利 ”“ 任 ”“ “ 、责 、负责 ” “ 和 问责 ” 成 了 构 “ 理” 治 的核 心概 念1 2 t 。
年 。假借中国 N O的名义为 自己谋取私利的事例 G
还 有很 多 , 在此笔 者 不再一 一 列举 。这些 中国 N O G 的腐 败事 件 反映 了中 国 N O 同市场 、 府 一样 , G 政 存 在着“ 失灵 ” 。中国 N O 中出现 的一 系列 腐 败 事件 G
他 律 。 中 国 N O的健 康发 展 , G 不仅 需要 他 律 , 而且 更需要 自律 , 律 与 自律 的相 互 结合 , 进 中国 N O的 他 促 G 良性 运行 , 益使 命得 到 更好 的倡 导。 公
[ 键词 ] 国 N O 问责 关 中 G
问责之 问 问责之 责
捐 赠者 自 律
儿 院的 院长 董 玉 阁因 涉嫌 诈 骗 罪被 判 有期 徒 刑 1 1
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和完善
重 点 的 行 政 问 责 制度 。2 0 0 3年 中 央对 因 防治 S S工 作 不 力 的卫 生 AR
( ) 四 行政问责的范围过 于狭窄 行政 问责作为一项法律制度 , 其问责范围包括不履行法定职责和 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所谓“ 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是指 问责对象 不 ,
责 的实 践 中 , 责 的适 用 范 围 过 于狭 窄 , 多 局 限 在重 大 安 全 责 任 事 问 大
含 明 确权 力 , 明晰 责 任 和 经 常 化 、 度 化 的“ — — 质询 , 劾 , 免 地 约 束 行 政 权 力 。 制 问” 弹 罢
三、 我国行政 问责制度的完善设想 我国政府官员问责制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但是由于其存
当 从 以下 几 点 做 起 :
度是一种保障行政管理正常合理运行的机制 ; 其二, 行政问责制度是 在诸 多缺陷, 因此完善我国的政府官员问责制势在必行, 笔者觉得应
、
故 的事后责任追究, 而忽视了对决策、 用人 、 工作绩效和廉政建设责任
的追 究 , 问 责 制只 能 在 一 定 范 围 内发 挥 有 限 的 作用 , 不 能 全 方 位 使 而
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公众对政府做 出的行政行为进行质疑。 它包 等方方面面, 一个系统化的“ 是 吏治” 规范0 依照这个定义, 。 笔者 认为 行政 问责制 的含义应该包括 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 行政 问责制
要在政府官员和社会中建立新的、 以责任 、 民主、 法制和善治为核心的 问责 文化 , 就会 破 除 长久 依 赖存 在 于 官 员和 人 民 意识 中 的 “ 官本 位 ” 意
识 , 而 为“ 从 问责 制 ” 我 国 的成 长 提 供 适 宜 e A dS cey
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共3篇
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共3篇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1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随着我国不断发展,行政问责制作为一种管治手段在政府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行政问责制是指对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追究责任,以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利益。
本文将围绕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发展和实践进行讨论和探究。
一、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和意义在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概念中,问责的主体是指政府或者政府的代表人物,被问责的对象是政府实施行政职能的机构或者个人,问责的方式是以行政手段追究相关机构或个人的责任。
这种问责制的存在,不仅可以督促政府进行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满意度,也可以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协同,从而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加强了对行政问责制的重视和建设。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对履行职责不当或不作为的负责人员,应当根据情节给予纪律处分。
由他单位或上级行政机关给予问责;情节严重的,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又表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行职务,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接受人民的监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行政问责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奠定了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基础和规范。
从此以后,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就开始进入高潮,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问责制的规范与实效。
三、行政问责制的实践探索行政问责制的实践探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我国,问责机制已经逐步建立,但真正健全完善的问责制度还有待加强。
问责机制是否得到落实,是考验问责制度实际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日常实践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人员问题,二是制度问题。
1. 人员问题在问责机制的落实过程中,问责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
我国公民问责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基于公民问责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价值考量
会 主 权 , 是 将 人 民完 全 纳 入 国 家 政 治 生 活 中 。 确 而 明
主 张 人 民 主 权 甚 至 是 人 民 亲 自 行 使 的 主 权 。U“ 政 1 行
人 作 了 进 一 步 发 展 和 完 善 。 起 初 , 托 代 理 理 论 是 委 人 们 在制 度 经济 学领 域 的研究 。这 一 理论 认 为 : 这 种 关 系 的 双 方 当 事 人 都 是 效 用 最 大 化 者 , 且 如 果 而 双 方 当 事 人 之 间 存 在 着 信 息 不 对 称 , 么 委 托 人 和 那 代 理 人 的 目标 函数 经 常 会 不 一 致 。 后 来 , 们 发 现 人 代 理 问 题 普 遍 存 在 于 包 括 公 共 组 织 在 内 的任 何 具 有 科 层 结 构 的 组 织 中 。 现 代 政 府 是 基 于 委 托 一 理 理 代
政 问责制度 的一 个重要 方 面 , 也被 提 上 了议 程 。为 此 , 文章在探 讨公 民 问责 制 理论基 础 之 上 , 分
析 了我 国公 民 问责发展 的现 实困境 , 出构建 与 完善 公 民 问责制 必须从 其理 论 基础 中进 一 步 思 提
考, 并从 中得 到启 示 , 索 出一条 符合我 国 实际的公 民问责制 的发展 道路 。 探
【 键 词 】 公 民 问责 关
人 民主权
委 托一 代理 理论
治理与 善 治 理 性
公 民 问 责 , 是 指 由公 民 依 法 启 动 国 家 的 制 度 就 资 源 , 行 政 机 关 及 其 行 政 人 员 的 行 政 活 动 进 行 质 对 询 并 保 留追 究 其 违 法 违 规 行 为 责 任 的 社 会 活 动 。 公
我国行政问责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行政问责制问题及对策研究行政问责制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着重分析了我国当前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拓宽行政问责领域、完善行政问责法律体系、健全异体问责、公开行政信息、构建行政问责文化等建议。
标签:行政问责制;问题;对策推行行政问责制,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是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随着2009年7月《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行政问责制开始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各级政府积极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建设,对于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行政问责制建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一项颇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1 行政问责的涵义最早对“行政问责”作出明确界定的是美国学者杰伊·M·莎夫里茨,在其1985年出版的《公共行政实用辞典》一书中,对行政问责的概念进行了规范,并将问责的范围界定为“由法律或组织授权的官员,必须对其组织职位范围内的行为或其社会范围内的行为接受质问、承担责任。
”根据这个界定,笔者认为行政问责的内涵应当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行政问责的对象,是由法律或组织授权的官员。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问责对象包括各级行政官员及公务员,但主要是指各级行政官员;其次,行政问责的范围具有广义性,无论是行为人组织职位范围内的行为还是社会范围内的行为,只要其行为造成了损害性后果,行为人都应承担相应责任;最后,行政问责程序规范化。
问责的过程应该包括质询、弹劾、罢免等多方面的程序要求。
2 我国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行政问责制在我国起步不久,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问责内容过于狭窄。
从行政问责的严格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对官员的问责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既包括其组织职位范围内的行为,也包括其社会范围内的行为。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路径选择分析
我 国行政 问责制的路径选择分析
侯 琦
(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 辽宁 沈阳 100 ) 0 4 1
摘要 : 国的行政问责制正在从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 走向制度化 、 我 法治化 的轨 道。然而 中国的政 治生态使
这一过程充满 了障碍 , 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 实践 中都有诸 多问题 需要破解。本文深入 解析 了行政 问责制在我 国
行 政问责制 是我 国政治 文 明 和法 治文 明 的一 项重要举措 。一般 而 言 , 指对不履 行或不 能正确 是 履行行 政义务 的行政 机 关及 其 工作 人 员依 法 追究
值 奠定 了行政 问责 正 当性 、 理 性 的 基础 , 为行 合 成
政 问责 制产生 、 发展 的理论基 础 。 1 .主 权 在 民理 论 从 根 本 上 揭 示 了权 力 的本
近代西方 民主理 论 的核 心 。洛 克 的 “ 权 分 立 ” 三 、
孟德斯鸠的“ 分权制衡” 等思想也极大地丰富了资 产阶级 民主理论 。这 些 理论 所 蕴 含 的丰 富 内在 价
} 收稿 日期 : 0 9— 3—1 20 0 5 修 改日期 : 09—0 O 20 8一 8 作者简介: 侯 琦 。 , 宁沈阳人, 女 辽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 、 行政学的研究工作 。
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要求进一步完善干部行 , 为规范 , 全党 内监 督 和责 任追 究 制度 , 成 用制 健 形 度规范从政行为的有效机制, 这标志着我国的行政 问责制正在 从非 常 时期 的非 常举 措 走 向制 度 化 的 轨道 。然 而 , 中国特 殊 的政 治生态使 这一过 程充满 障碍。在此种背景下 , 深入解析行政问责制在我国 发生 、 发展 的理论 依 据 , 分析 其 在现 实 运作 中的 困 境, 探寻其解决的途径 , 对于当代中国形成用制度 规范从政行 为 的有 效机制 , 具有积极 意义 。
问责制运行的现实障碍及创新路径
“ 根据宪政 的基 水原 则 ,新闻媒体作为
个整伴是独立
的,不受任何政府 分支、政治 党派 、利 益集团所 控制。 al rr t 目前我国新 闻媒体 技术 水平 得到迅 猛提 高 ,报纸 、杂 志、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优势互 补构成 了立体 式、全方位 的 强大宣传优势。相当多 的问题事故都是 通过媒体 裸光造成 舆论压力而引起社会普遍 关注和有关 领导高度重视 后得到 有效处理的 。然而作为实 现和维护公 报道 的 自由度过 小,新闻 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欠缺 ,有时甚至成为宫员虚张政绩 、 隐报瞒报问题所利用 的工具,造成报 道失误严重 、权 威新
公众等”川问 , 贵制的客 体是指 “ 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 但
主要是负有直接或间接领 导贵任的领 导者即各级 政府首长 及其各职能部门的领导” 。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的问贵制实 施方案是将政府的最高层 官员即政务 司司长 、财 政司司长 和律政司司长及所有 政策局局长纳人问责范围。《 长沙市人 民政府行政问责制暂行 办法》 目前 在区 、县 ( 市 ) 和市直 部门行政主要负责人的范围内实行。 通过比较不 同学 者的界定 和地方法 律的规定 ,笔者认 为间责制的主体 包括各级 人大 、党 委系统 、行政 系统、司 法系统、各 民主党派 、新 闻媒体 、公 众等 ,其 中突 出强调 以人大监督 为核心 的异体监督 的实际权威 。问责制 的客体
一 、问资制的内涵界定
首先,探 究及清贵任 制主客体 关 系。明确问责 制的主 客体 范畴并理顺两者 关系是确保贵 任人及时认定 、合 理追 究的基 础。目前有学者认 为问贵制 的主体 ‘ .不仅有 同体问 贵主体 即行政机关的 上级领导 ,而且有 异体的间责 主体包 括人大 、中国共产党 、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新闻媒体 、
论公众参与行政问责的现状与对策
力。
中图分类 号 : 9 2 1 D 2.
一
、
公众参 与行政 问责的理 论基础
社 会的 政治 民主状 况 。公众 参与 、社 会舆 论在 推动对 官 员进 行 权益 。
民主和 公众参 与理 论 的必然要 求 。公众 参与 是 行政 问责 的基本 过程 必 须体现 为对 公共 利益 或者 人 民福 祉的追 求 ,体现 为对 市 力量 来源 , 挥公 众的 问责主 体作用 , 发 是构 建行政 问责 体系 中 的 民、 市场 的补 充性 , 体现 为 对诸 多主 体 、 诸多价 值和 诸多利益 的均 重要 一环 。 只有 公众 问责广 泛 化, 问责体 系的作 用才 能得到 最大 衡性 。 政府 并不 是一个 超脱 于现 实社会 经 济利 益关 系的天 使 , 而
由裁量 权大 、 可强 制实施 等特 点 , 是最 容 易违法 或滥 用 的一种权
力。一 旦利用 不 当, 将会 严重 影响 公 民、 人和 其他 组织 的合法 法 现代政 府是 服务政 府 . 行政 的 发展也 已从早期 的“ 秩序行 政” 发展 到 当今 的“ 务行政 ” 政府 和行政 权力 当 以实现 人 民福 祉也 服 , 国家 和社会 公共 利益 为其 逻辑 起 点和 最终 归宿 。行政 介入 的
有相 对 于同体 问责和 其他 异体 问责 的独特 优势 。但 由 于 当前 我 国公 众 参 与行政 问责 机制诸 多 方面 的缺 陷与不足 ,限 制 了 公众 问责 的发展 , 制 了公 众 问责 的功效 。本 丈指 出要 促 进我 国公 众 问责 , 必须 促进 政 务公 开 , 抑 就 畅通 问责 渠道 , 建立 问责 回应 机制 , 完善公 众 的权 利保 障, 强对 问责者 的激励 , 高公 众 问责 的技巧 和 能力 。 加 提 关键 词 公 众 参与 行政 问责 异体 问责
试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当前困境与完善途径
2 1 年 1 月 01 2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C ag h nUnv ri f cec n eh oo y ( oil cec s dt n o ra h n cu iesyo S inea dT cn lg S ca in e io ) o t S E i
化 、法制化 的行政 问责制过渡 ,并 日益成为我 国政治文 明新 的增长 点。但行政 问责制在我 国尚属新 生事物,处 于较薄弱状 况 ,面临异体 问责缺位 、问责程序 不完善 以及 问责文化土壤缺乏 等诸 多现实 困境。针对上述 问题 ,总结实践经验 ,从完善 问责主体 、健全 问责机制 、培育 问责思想等层面提 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以期形 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问责体制。 [ 关键 词] 行政 问责制 ;当前困境 ;完善途径 [ 中图分类号] D 3 3 6 0. [ 文献标识码 ] A
困难 重重 。
行 政问责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 的行政规 范制度 , 了行 除 政和法律监督手段之外 , 还需要辅 以先进 的行政 问责文化作 为支撑 。行 政 问责文化就是要 在人们 群众周 围形成一种 问 责的文化氛 围, 使得行政问责在整个 国家行政 系统 内得 到全 面贯彻 , 全社 会深入人心 。制度规范 的作用是让想犯错误 在 的人不敢犯错 , 而文化的作用则是让有机会犯错 的人不 想犯 错, 从规范 的作用来看 , 文化 的作用 可能 比强制 手段更加 强 大, 对人 的道 德修养 和 自觉意识 的提升更加 有力 , 乃至更 加
彻底。
随着人 们 民生法 制意识 的加 强 , 以及行 政 问责制 的兴
起, 使得有着数千年封建 官本 位传 统的中国政府官员面临前 所未有 的责任约束 , 大有利于打破 干部 队伍 “ 上不能 将大 能
试论我国行政问责中的公民参与
权利”“ 、社会契约” 为出发点提出“ 人民主权原则” 。他认
为国家是人 民订立契约 的产物 , 国家权 力来 源于 人民以订
立契约 的形式转让的个人权力 , 民是 国家最 高权 力的来 人
源 。他提 出了公意学说 ,公意只着 眼于公共 的利益 , “ 而众 意则是着 眼于私人利 益 , 意只是个 别意志 的总和oi 众 因 J J  ̄
政府是不会犯错误的, 也就没必要对政府进行问责。从以
上三 个方面的原 因可以看 出, 国的政治文化基 本上是属 我 于政治 文化创始人 阿尔蒙德所说 的“ 附型 ( 依 臣民 ) —参 — 与型” 混合政治 文化 , 即公 民表 现 出普 遍 的政 治冷漠 。公 民缺 乏基 本 的权 利 、 平等和 法治 意识 , 对行政 问责 中 的公 民参 与表 现出消 极的政 治冷漠 。也正 是 由于这种 消极 的 政治冷漠 , 导致我 国的问责文化相 当滞 后。
是西亚里 ±
多德认为 , “ 政事裁决于 大多数人的意志 , 大多数人 的意 志
就是正 义。 罗马时 期 , ”古 西塞 罗的 自然 法思想 中 已经 出
决定 自己的事 隋。概括地说 , 民主应该是 人民当家作主 。
现人 民主权观 的雏 形。 西塞 罗认 为 ,除了一个公正 的联 “ 合体 或合伙之外 , 国家还能是什 么呢? 次提 出“ ” 首 人民主 权” 理论 的思 想家是英 国的约翰・ 弥尔顿 , 他说: “ 一切权 力 的源泉 一向是来 自 民 , 人 更确切 地说 , 一切权 力、 权威和职
访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极大地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
展 。其 次 , 目前我 国的行 政法律诉 讼还 处于起步 阶段 , 在 实践过程 中, 常常是 由于公权 力的过于强大而使 之流于 形 式。这 也就决定 了行政 法律诉 讼不 可能成 为 常态的 问责
公民问责概念建构、机制缺失和治理途径
公民问责:概念建构、机制缺失和治理途径韩志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摘要:公民问责是公民个人或公民集体主张或指控政府及其官员责任的社会行动。
公民问责是公民为主体的异体问责,具有相对于同体问责和其他异体问责的独特优势。
但由于当前我国公民问责机制多方面的缺陷与不足,限制了公民问责的发展,抑制了公民问责的功效。
要促进我国公民问责,就丛须促进政务公开,畅通问责渠道,建立问责回应机制,完善公民的权利保障,加强对问责者的激励。
提高公民问责的技巧和能力。
关键词:公民问责;政府应责;公民问责机制;问责工具;同体问责;异体问责;网络监督中图分类号:I)63;D0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062—07鹏,2009;刘永彪,2009;等)还直接分析了公民参与一、公民问责的缘起、概念及其优势行政问责的问题。
但是,在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语境中,行政问责是党和政府机关及其他权力监督机自2003年“SARS”危机以来,行政问责风暴此关与被问责的政府及其官员之间的二元关系建构;起彼伏,席卷中国官场,各级政府有一大批官员在各公民主要以举证者或见证人等角色进入到问责活动种问责事件中受到不同程度的责任追究。
同时,中中来,并且通常是消极被动的、边缘性的或临时性的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制定和出台行政问责制度,存在,服从于权力监督机构的议题、节奏和进程;在将行政问责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推动了中国行权力监督机构主导的问责结构中,公民参与既不是行政问责的必要条件,也非行政问责的充分条件。
政问责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换言之,公民参与对于问责固然具有支持性作用,但众所周知,当前的行政问责主要是党政体系的没有公民参与的行政问责是完全可能的。
“同体问责”和“上问下责”,而缺少“异体问责”和公民有问责的权利,也有问责的动力,是问责政“下问上责”,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和不足。
因府及其官员的重要主体。
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完善
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完善一、本文概述行政问责制作为一种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机制,对于提升政府效率、维护公民权益、推动法治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行政问责制的策略与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制度框架以及实践应用,本文期望能够为推动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界定行政问责制的基本概念,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制度依据。
通过梳理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行政问责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完善行政问责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制度设计、实践操作、监督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
本文还将对行政问责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分析自我国行政问责制实施以来,它在促进政府责任履行、保障公民权益、提升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行政环境的不断变化,行政问责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完善。
在制度设计方面,我国行政问责制已经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然而,这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够具体的问题,导致问责过程中可能出现法律适用不准确的情况。
在实践操作层面,行政问责制的执行力度和效果有待加强。
一方面,问责主体在问责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人情关系、权力干预等,导致问责不力或偏袒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问责结果往往缺乏对被问责者的实质性惩罚和纠正措施,使得问责制度在约束行政行为、防止权力滥用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行政问责制在公众参与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尽管政府逐渐重视公众的监督和参与,但在实际问责过程中,公众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参与机会,导致问责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力。
浅析公民参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于民主,民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趋向�而行 政问 责中的公民参与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在国家生活中的 行 为表现,它直接体现和实现民主,也维护�支持 和促 进民主政治的正常�健康运行�亨廷顿在研究政治 发 展的 过程及 其影 响政 治发 展的 相 关因 素时 ,就 把 公 民参 与视 作为 影响 政治 发展 的重 要变 量, 并把 公民 参与 的程 度和 规模 作为 衡量 一个 社会 政治 现代 化 程 度的一 个重要尺度 �多元民 主论的 代表人 物罗伯特 � 达尔 在论 述什 么是 "民 主" 时提 出了 民主 的 五项 标 准,其中 第一项 就是"有 效的参 与" �由 此可见, 在 任何政治实践中,如果没有公民参与,民主就是不 成 熟和不发达的,其政治文明建设也没有赖以生存的 支 撑点� ( 二 ) 彰 显政府的公 共价值� 政府的公 共性是 指
公民 参 与问 责 有 重 要的 理 论 意义 和 实 践意 义 � 它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的提升,保障政府对 "公意"负责 的公共价 值,保证 问责结 果的客观 公正 以及培养"官民"的合作型信任等� ( 一 ) 促进社 会的政治文 明�政治 文明的 核心在
收稿日期 2009 � 1 0 � 1 7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 (项目编号: 0802002A ) � 作者简介: 伍洪杏 (1 97 5- ) , 男, 湖南会同人, 博士研究生, 湖南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4 0
湖南商共职位,都是属于 作为国家主体 的社会公众�公共性通过政府权力特 别是最高权力的 属性�政府向 社会公众 开放的 彻底程度 等表现 出来� 基于大多数 人同意并建 立起来 的政府才 具有合 法性, 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而人民的授权只是自身 权力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政府的权力 等于公众交出 的那部分权力�因此,政府没有绝对 权力,主权掌握 在人民手中�政府是一切组织中 最具有也最应具有全 民性的组织,政府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公众的权利 让渡 是政 府建 立的 基础, 政府 权力 的真 正主 体是 公 众,公众是委托人,政府只是代理 人而己�行政问责 中的公民参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 真正按照"公意"行事的保障� ( 三 ) 保证结 果的客观公 正�公民 参与作 为一种 异体问责,具有与行政体系内部"同 体问责"无法比 拟的优势�同体问责有许多弊端,易妨 碍问责制的正 常实施,如彼此相熟而息事宁人,害 怕部门利益冲突 而不闻不问,怀着"遮羞"的心理 而不愿问责�与此 相反,异体问责主体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易受行政机 关的约束和 制约,与行 政机关 也没有直 接利益 冲突, 所以它具有与行政体系内部问责无法比拟的优势,更 有利于进行 行政问责� 让公民参 与到行 政问责 中来, 以公民公正的立场�严谨的态度,能够 有效地监督问 责的各环节,避免问责留于形 式,或 被人利用作为实 现不正当目的�获取不 正当利益的手段,从而有效地 提高行政问责的实效性� ( 四 ) 培养"官 民"的合 作信任� 和谐社 会的理 念将把我们导向一个合作的社会,合作社会的治理过 程需要特别谨慎地对待一切关涉到社会信任关系的行 为选择,一切治理行为都需要 从有利于还是有损于信 任关系的角度来作出审视�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尽 管信任不是借助于协商和承诺的政治的唯一条件,但 没有信任, 这些方式就 会陷入 瘫痪� " 行政问责 中的 公民参与实际就是公民参与治理与政府�社会良性互 动的实践�通过参与问责这个桥梁 ,使政府活动得到 公民的有力支持,公民得到 政府的信赖�彼此之间就 能围绕公共事务真诚交谈和协商�由此,公民对官员 的信任感�政府的亲和力就会自然提升,因此也就必 将可以增加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信任程度,扩大官民的 合作空间� 二 � 公民参与问责的现实困境 在我 国的 问责实 践中 ,广 大群 众积 极参 与 ,他 们以个人名义直接地向有关机关举报,或者通过新闻 媒体将之曝光,或者通过社会团体力 量进行监督,及
从公民监督角度看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
、
行政 行 为作 为 自身 使命 及 , 上 活 的一 部分 , 了解 行政 『 u j 责 的运 行 客 体 形成 巨人 的社 会舆 论 压力 , 促使 其 改 正错 误 , 惩 处 任 人 过程 , 使 行 政 责 更有 效 更客 观 。 员, 达 到 行政 问责 的 目的 。
二、 我国行政 问责制 中公民监督 中存在的问题
在 我 , 大 部分 问责实例 多是 由党政 机 关 启动 的 , f u ] 责 的
范 m狭 窄 , 问 责结 果往 往 不如 人 意。行政 问责 制 巾公 临督 发 挥 作 H j 有限, 上要『 u J 题 如下 : l 、 龄督 土体 缺乏 权 威 , 公 监督 软弱 无力 。监督 土体 的地 位 应高 于 j I { c 督 客体 或 者至 少 与监督 客体 平等 , 这 是实 施彳 丁 效监 督 最基 本 的要 求 。我 l _ 日 宪法 规定 , 家 权 力属 于人 , 公 有 权 监 督 任 何 家 机 关和 国 家: [ 作 人 员 的监 督 。这种 权 力 是最 权 威有 效 的 。然 而 , 现阶段, 由于 权 力主 客体 错位 , 人 作 为权 力 的兵 正上人 的权 威 没有 树 : 起来, 公 民的 监督 权远 远低 予行 政 机 荚 的彳 『 政 权 和 司法 机关 的司 法权 。 2 、 政务 活动 的透 明度 不 高, 公 民监督缺 乏 必要前 提 。最人 限 度 的保障 公民知 悉 、 获取政务 信息 的权利 。 是社 会主义 心家政
从公 民监督角度看我国行政问责制的 完善
口
摘 要 公民监督 是 民主政 治的 必然要 求 ,也 是防 治 官僚 腐 败的重要 途径 。 自 2 0 0 3 年起, 我 国行 政 问责 制
健全精准问责机制
健全精准问责机制摘要:一、引言二、精准问责机制的定义和意义三、我国精准问责机制的现状四、健全精准问责机制的必要性五、健全精准问责机制的具体措施六、总结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期望不断提高,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健全精准问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健全精准问责机制展开讨论。
二、精准问责机制的定义和意义精准问责机制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其依法行政、履行职责,对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等行为进行问责的制度。
这一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我国精准问责机制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精准问责机制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问责不力、问责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四、健全精准问责机制的必要性健全精准问责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精准问责机制可以有效约束政府权力,防止权力滥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此外,健全精准问责机制还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推动其依法行政、廉洁自律。
五、健全精准问责机制的具体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问责主体、问责范围和问责程序,为精准问责提供法律依据。
(2)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等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问责机制的实效性。
(3)加强监督检查,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4)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
(5)强化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便于人民群众监督政府工作。
六、总结健全精准问责机制是新时代下我国政府治理的重要任务。
问责情况报告
问责情况报告1. 引言在任何一个组织、国家或机构中,问责制度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监督权力的保障,也是维护公共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近期的问责情况进行报告和分析,以探讨其对社会治理的意义和影响。
2. 司法问责司法领域的问责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司法公正和透明是社会秩序和法治建设的基石。
在这方面,最近发生的一起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某地法院一名法官因过失判决导致冤假错案的出现,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
在舆论的压力下,相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并对该法官进行问责处理。
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法官失职行为的有力回应,也为司法系统中的其他人员敲响了警钟,强调了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3. 行政问责行政问责是推动政府机构履行职责、保障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
最近几年,各地政府在落实环境保护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某省政府在监管一家企业污染排放问题上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周边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公众对此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情绪。
面对群众的强烈要求,政府迅速成立专门的调查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
这一举措不仅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同类事件的发生,对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经济问责在经济领域,问责机制同样不可或缺。
近期,某大型企业因财务违规行为导致巨额亏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相关监管机构及时介入调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这种形式的经济问责不仅维护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权益,也增强了企业的管理自律意识,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5. 教育问责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保障教育公平和质量是当务之急。
最近,某地教育系统出现了一起严重的舞弊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愤慨。
教育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并对涉事教育机构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
这一行动不仅是对当事人的警示,也是对教育质量问题的有力回应,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和诚信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国 公 民 问 责 的 现 状 及 路 径 研 究
李 百顺
( 中共丽水 市委党 校 , 浙江 丽水 3 30 ) 200
摘
要: 公民问责是行政问责的一部分, 是行政 问责的深化 , 也是社会主 义民主和党“ 执政为民” 的必然要 求。公民
问责 制 的发 挥 作 用 必 然要 求政 府 消 息公 开 、 问责 公 民合 法 权 益 的 保 障 、 律 制 度 的 完 善 等 一 系 列制 度 的 保 证 。 文 法 章从 公 民 问责 的 理论 渊 源 、 国公 民 问 责 的现 状 入 手 , 讨 构 建我 国公 民问 责制 度 的 具 体路 径 , 我 探 以期 对我 国公 民 问 责 制度 的确 立 和 完善 有所 裨 益 。
的人 民参政思 想 , 后来 经过让 ・ 布丹 和格 老修斯 、 霍 委托 人承担 。后来这 种理论被 引入 政治 学领域 用来
布斯 、 斯宾诺 莎 以及 洛克 的继承 与发 展 , 梭将 其发 指导 政权建构 。欧文 ・ 卢 休斯教 授 曾指 出 : 公 民与政 “
挥 到了顶峰 。他在批判 吸收 “ 君权 神 授 ” “ 和 社会 契
只要人 民愿 意 就 可 以委 任 他 们 , 可 以撤 换 他 们 。 也
民的代理人 , 必须 以公 民的意愿 来管 理 国家 , 他 必须
对 于这些 官吏来说 , 不是什 么订 约的 问题 , 绝 而只是 按 照公 民的授 权 范 围去 行使 职 权 。基 于这 种 理论 , 服从 的问题 ” 。由此 可见 , 国家属 于 人 民 , 吏 是人 政府 必须履 行公共 服务之 职能 , 守勤 勉之 义务 , 官 恪 同 民的官吏 , 人 民的仆人 而不是 人 民的 主人 , 们 只 是 他 是人 民管理 国家 的代 表 , 必须执 行人 民 的意志 , 为人
府 的关 系可 以看 成 是 一种 委 托一代 理 关 系 , 民 同 公
约” 等理论 的基 础 上 , 系统 地 提 出 了人 民主权 学 说 。 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举 某人 以其 名义 进 行治 理 , 是 必须 满 足公 民 但 的利益并 且为 公 民服 务 。 也 就是 说 , ” 政府 的治 理 是 在著名 的《 社会 契约论 》 书 中 , 一 卢梭 提 出 , 行 政 权 “ 力的受 任者绝不是人 民的主人 , 而只是 人 民的官 吏 ; 建 立在公 民的 委托 授 权 的基 础之 上 , 府 官员 是 公 政
第 9期
N . o9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u nlo n nIsi t f ce c n e h oo y o ra fHe a nt ueo in ea dT c n lg t S
2 0年 9月 01
Se 2 0 p. 01
d i1 . 9 9 j i n 17 o :0 3 6 /.s . 6 3—6 6 2 0 0 . 0 s 0 0.01 . 9 0 7
组 成部 分 , 一种 从 行 政 体 制 外 部 引 入 公 民 权 利 是
这 一庞 大 的 资 源来 实 施 行 政权 力 监 督 的制度 。人 民 主权 学 说 、 托一 代 理 理 论及 治 理 与 善 治 理 论 委
论基础。
一
地行使人 民赋予 的权力 。
( ) 二 委托代理 论
民谋 取最 大利益 。 由于 权 力来 自人 民 , 民可 以委 人 任他们 也可 以撤 换他们 , 而为 了实 现这一 目标 , 民 人
行 质 询 并保 留追 究 其违 法 违 规 行 为责 任 的社 会 活 必须 时刻 了解 官员 的行 为 、 政府 信息 , 于那些 了解 对 动 。公 民 问责 制 度作 为 行 政 问 责制 度 的一 个 重要 问题官 员 , 民可 以 问责 , 人 以督促 官 吏 更 好 、 尽 职 更
委托代理 理 论 ( r c a —aet h oy 起 源 于 Pi i l gn er ) np T "
等 民主 政 治思 想 构 成 了 我 国公 民问 责 制 的基 本 理 上世 纪 3 0年代 的经济 学研究 , 由美 国经济学 家伯 是
利和米 恩斯提 出的 , 们倡导所 有权 和经 营权 分离 , 他 企业所 有 者保 留剩 余 索取 权 , 将 经 营 权 利 让 渡 。 而
2 6
李 百顺 : 国 公 民 问 责 的 现状 及 路 径 研 究 我
第 9期
的官员 , 民有权 启动 问责程 序予 以罢 免 。 公
( ) 府信 息公 开的 程度有待 提 高 二 政
( ) 治理论 三 善 为 了保 障公 民 、 人 和 其 他组 织 依 法 获 取 政府 法 俞可 平教 授指 出 ,善 治就 是使公 共利 益最 大化 信 息 , “ 提高政 府 工作 的透 明度 , 进 依 法 行政 , 促 充分 的社 会管 理过 程 ” 其本 质 特 征 就在 于 它 是 “ 府 与 发 挥政 府信 息对 人 民群众 生产 、 , 政 生活 和 经 济 社会 的 公 民对公 共生 活 的合 作 管 理 , 政 治 国家 与 公 民社 是 服务 作用 ,0 7年 4月 5日, 20 国务 院总理 温家 宝签署
现如今 , 委托代 理理 论 ” 现代公 司治理 的逻辑 起 “ 是 点 。委 托代 理 理 论 现 在 也是 民 法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理
、
公 民 问责 的理 论 渊 源
( ) 民主权 论 一 人
人 民主权思想 源于古希腊 和古 罗马 思想 家提 出 论 , 意指委 托人授权 代理人从 事某 种活 动 , 而后果 由
收 稿 日期 :0 0—0 21 7—1 6
时要 接受公 民的监督 。公 民有权利 向国家机 关及工
作人 员问责 , 他们也 必须做 出 回应 , 于那些不 称职 对
作 者简 介 : 百 顺 ( 99一) 男 , 南开 封 人 , 师 , 士 , 李 16 , 河 讲 硕 主要 从 事 法 学 、 治 学 研究 。 政
关键词 : 民问责 ; 公 委托代理; 公民权益
中 图分 类 号 : 6 0 D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 0 0 2 1 )9— 0 6— 4 17 66 (00 0 0 2 0
公 民问 责 , 是 指 由公 民 依 法 启 动 国家 的 制 就
度 资 源 , 行 政 机 关 及 其 行 政 人 员 的行 政 活 动 进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