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上册第14篇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文言文阅读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上册第14篇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文言文阅读梳理

诵读篇
三、课标文言文23篇阅读梳理
八年级上册
第14篇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阅读考情搜索】近13年未考【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①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一起。③中庭:院子里。④空明:形容水的澄澈。⑤盖:大概是。⑥但:只是。⑦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了。
①念: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怀民亦未寝,相与②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⑤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⑥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⑦。
2.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色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 友情之乐: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 情趣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
角度 三 语言风格
5.(教材“思考探究”一改编)文章在句式、节奏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琢,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有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中考复习专题: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复习专题: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复习专题:八上文言文复习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组别组号:___________ 第二课时同学们,昨天在字词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对于句子的翻译,你在预习时有遇到什么困难,请写下来,和同学一起讨论吧!翻译篇(一)《桃花源记》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短文两则》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三)《三峡》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短文两篇》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翻译篇】(一)《桃花源记》1.明确: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而快乐.2.明确: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3.明确:(桃花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二)《短文两则》1.明确: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明确: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明确:(与我)谈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和我交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4.明确: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伸长出来却不受沾染(三)《三峡》1.明确: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明确:即使是乘着飞奔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3.明确: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四)《短文两篇》1.明确: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明确: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明确: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八年级上册第12篇与朱元思书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八年级上册第12篇与朱元思书

6.负负命.夸势娥竞氏上二子负.二山
凭借 背
7.穷蝉穷.则冬千烈转风不穷.
穷尽 深
四、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 东西: 名词作动词,往东西飘逸 2.猛浪若奔. 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互相轩.邈. 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4.望峰息.心 息: 使动用法,使……停止 5.横柯上.蔽 上: 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6.风烟俱净. 净: 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间隙中)见到阳光。
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转: 通“啭”(zhuàn),意为鸟婉转地叫,此处指蝉鸣声。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 通“返”,意为返回。 3.有时见.日 见: 通“现”,意为显现。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 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 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原文
译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
Hale Waihona Puke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地势,争着向上,好像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
6.窥: 古义: 看,视察,侦探。 今义: 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三、一词多义 1.绝奇猿山则异百水叫,无天绝.下独断绝.,停,消极失
2.上负横势柯竞上.上蔽.
向上 在上边
3.无直猿视则百无.叫碍无.绝
没有 不
4.百百猿.则许百里.叫无绝
确数,十的倍数 概数,表示多

2006年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

2006年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

2006年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一、〔安徽课改〕《论语》四则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子张》)【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

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2)学而不思则罔.(3)可谓好.学也已矣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1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答案:14.(3分)(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每题1分)15.(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每题2分)16.(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②则:择友之道(每空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稳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总分值)二、〔安徽非课改〕阅读下面文言文,答复以下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中考复习之八上文言文总复习

中考复习之八上文言文总复习

中考复习之八上文言文总复习《桃花源记》一、词语解释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二、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00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题(课内)-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语文试卷

200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题(课内)-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语文试卷

200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题(课内)-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复习资料-初中语文试卷-试卷下载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题10篇200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题(课内)《幼时记趣》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掌握读音,注意写法)(1)余忆童稚时()(2)见藐小微物,比细察其纹理()(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4)果如鹤唳云端()(5)怡然称快()(6)于土墙凹凸处()(7)以土砾凸者为邱()()(8)凹者为壑()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_________ _____(2)故时有物外之趣__________ _____(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__________(4)徐喷以烟_____(5)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__________ (准确解释文言词语)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准确翻译文言语句)(1)故时有物外之趣A.因此有时有与众不同的乐趣B.过去经常有与众不同的乐趣C.因此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D.过去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2)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A.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赞好B.如果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就会令人高兴得连声赞好C.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非常高兴的样子D.如果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显出非常高兴的样子4.汉语中某些动物的叫声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

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

马_____ 犬_____ 狼_____ 虎_____ 猿_____ 狮_____ 鸟_____5.填空。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作者_____ ,字_____ ,_____ 代作家。

(2)本文围绕_____ 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 、_____ 、_____ 的趣事。

(3)出自《幼时记趣》的成语有:(1)_ (2)_____ (3)_____ (文学常识、中心意思、沿用至今的成语知识记忆)二、阅读理解(一)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全)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全)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入蜀记二十三日,过巫山①凝真观②,谒妙用真人③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④,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⑤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祠旧有乌数百,送迎客舟。

①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②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

据《元一统志》说:“唐仪凤(高宗的年号)初置神女祠,宋宣和(徽宗的年号)改曰凝真观。

”③妙用真人:后世为巫山神女所加的封号。

④霄汉:云霄和天河,指天空。

⑤无纤翳:没有丝毫云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谒妙用真人祠谒:拜见(2)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全,都(3)是日是:这(4)如鸾鹤翔舞徘徊如:像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2)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很久也不散去,也是一个很奇异的现象。

4.选文所写的山有怎样的特点?高、奇、秀。

5.选文与郦道元的《三峡》所抒发的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附参考译文: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

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天空,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都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最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这一天,天空晴朗,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一个很奇异的现象。

真人祠以前有数百只乌鸦,迎送来往的客船。

(二)滇游日记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2006中考文言文阅读集锦大全(真题)-5

2006中考文言文阅读集锦大全(真题)-5

第一部分:课内背诵课文七年级上册5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1.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006年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2006年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2006年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甲)陈胜者。

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

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官门今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

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

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比.至陈()(2)被.坚执锐()(3)刑.其长吏()(4)皆来会计..事()(5)客出入愈益发舒.()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复立楚国之.社稷B、或.说陈王曰或.以为亡C、故.天下传之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①原因:②启示:(二)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中考语文总复习单元复习 八级上册文言文内容梳理二

中考语文总复习单元复习 八级上册文言文内容梳理二

第七讲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内容梳理(二)篇目第六单元教材精梳理阙.( ) 曦.( ) 襄.陵( ) 湍.( ) 漱.( )属.引凄异( ) 鳞.( ) 荇.( ) 艨艟..( ) 乘骑.( )舸.( ) 泅.( ) 僦赁..( ) 毳.衣( ) 雾凇.( )沆砀..( ) 荒秽.( ) 荷.锄( ) 候骑.( ) 都.护( ) 燕.然( )提示quē xī xiāng tuān shù zhǔ lín xìng méng chōng jì gě qiú jiù lìn cu ì sōng hàng dàng huì hè jì dū yān(1)夏水襄.陵(2)沿溯..阻绝(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素湍.绿潭(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属引..凄异(8)哀转久绝.(9)五色交辉..(10)青林翠竹,四时..俱备(11)晓雾将歇.(12)夕日欲颓.(1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4)念.无与为乐者(15)相与..步于中庭(1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7)方.其远出.海门(18)仅.如银线(19)吞天沃.日(20)弄.旗标.枪(21)随波而逝.(22)虽.席地不容闲也(23)更定.(24)余拿.一小船(25)雾凇沆砀....(26)焉得更...有此人(27)是金陵人,客.此(28)及.下船(29)带月荷.锄归(30)但.使愿无违(31)江入大荒..流(32)仍怜.故乡水提示(1)襄:上。

(2)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3)奔:飞奔的马。

疾:快。

(4)湍:急流。

(5)飞漱:急流冲荡。

漱,冲刷。

(6)良:实在。

(7)属引:接连不断。

属,连接。

引,延长。

(8)绝:消失,停止。

(9)交辉:交相辉映。

(10)四时:四季。

(11)歇:消散。

2006年初中语文 文言文三篇 (二)

2006年初中语文 文言文三篇 (二)

2006年初中语文文言文三篇(二)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006年初中语文 文言文三篇 (四)

2006年初中语文 文言文三篇 (四)

2006年初中语文文言文三篇(四)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更是复习的重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八上文言文,提高中考文言文部分的得分,我们来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八年级上册都有哪些重要的文言文篇目。

其中包括《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

作者以简洁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文中描写山势连绵不断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夏季水势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春冬之时清幽之景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秋季肃杀凄凉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在复习时,我们要重点理解这些描写语句,体会作者的写景技巧,同时要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阙”“襄”“溯”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几句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相映、色彩缤纷的画面。

复习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文中的文言词汇,如“与”“俱”等。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一篇短文。

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月夜庭院的景色,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用形象的比喻,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营造出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对于这篇文章,我们要重点理解作者的心境,掌握“户”“念”“遂”等字词的意思。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

文章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然的热爱。

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

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

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一句的意思是2、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3、用选文中的原句填空。

(1)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2)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了桃源人什么样的心理?5、有人认为选文第一段中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如果真的不太符合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为什么?6、“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说了些什么,试概括为三点。

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想象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 八年级上册

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 八年级上册

[写作特点] 1.写景角度多样:文中时而写视觉,时而写听觉。写视觉时,时而是俯视,时而是 仰视;时而写静景,时而写动景。 2.句子骈散结合,以骈为主,整齐优美,又简洁凝练。 3.借景传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川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三峡》全文。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
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 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 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1)自
·
②自非亭午夜分
( 如果
)
·
①沿溯阻绝
·
(2)绝 ②绝多生怪柏
·
③哀转久绝
·
(断 ) ( 极、非常 ) ( 消失 )
5.重点实词 (1)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 正午 夜分: 半夜
(3)不见曦.月 (4)至于夏水襄.陵.
陵: 山陵
(5)沿.溯.阻绝
溯: 逆流而上
略无: 完全没有 自非: 如果不是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得分点:虽,奔,不以) 译文: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_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得分点:素湍,回清)
译文: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 _
各种景物的影子。
_
(5)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得分点:绝 ,飞漱)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三峡》全文。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

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八上部分

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八上部分

2011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八上部分桃花源记一、给下列各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阡.( )陌.( )交通此中人语.( )云便舍.( )船黄发垂tiáo( )二、通假字。

便要返家。

“______”通“______”,音:________,义:________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活用词。

1、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 ___________2、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___________3、林尽.水源。

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___________四、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开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外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多义词。

1、中:晋太元中.( ) 中.无杂树( )2、志:寻向所志.( ) 处处志.之( )3、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4、闻:村中闻.有此人( ) 具言所闻.( )5、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6、作:其中往来种作.( ) 设酒杀鸡作.食( )7、向:便扶向路( ) 寻向所志( )8、乃:见渔人,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9、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并自为.其名( ) 卒之为.众人( )愿为市鞍马( ) 始悟为.山市( )可以为.师矣( ) 为.之怡然称快( )六、解释下各句中的加点词。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前四篇)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前四篇)
(3)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4)无∶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知识梳理—重点实词

1.林寒涧肃
肃杀、凄寒
2.虽乘奔御风
即使
3.重岩叠嶂
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4.夏水襄陵
漫上,冲上
5.沿溯阻绝
顺了如下 逆流而上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化静为动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以声

谷静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衬静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树茂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正侧结合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主旨句
方法指导
景 结合具体描写语句,分析特点
山水写景文
法 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
情 结合景物特点,抓住关键语句
学习重点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诗夜游》 《与朱元思书》
复习重点
《三峡》

《答谢中书书》
→ 《记承天诗夜游》
《与朱元思书》

1、解释字词 2、翻译语句 3、划分节奏
4、理解内容 5、把握情感 6、分析手法
知识梳理—通假字

(1)略无阙处: 通“缺”,空隙、缺口 (2)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知识梳理—山水写景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

动静结合
《记承天寺夜游》
承天寺 庭院月色
比喻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人比肩的得 意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八(上)文言文(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一句的意思是2、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3、用选文中的原句填空。

(1)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2)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了桃源人什么样的心理?5、有人认为选文第一段中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如果真的不太符合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为什么?6、“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说了些什么,试概括为三点。

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想象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鲜.有闻()香远益.清()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理解填空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花为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来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④第一段中,作者描写了“莲”美好的形象,是从它的、、和等方面,将莲人格化,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中君子”。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是怎样的一个人?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理由。

①最喜爱的花②喜爱的原因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在原文中画出)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再,最后。

7、李白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试将其与文中的画线的句子相比较,从两个方面分析异同。

①人物的心情:②描写的方法:(五)(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B)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在(A)文的空格处默写相关句子。

2.在(A)文中用横线划出与(B)文中划线句意义相对应的句子。

3.填空:两段文字的描写对象都是,都抓住了它的特点来写,都采用了描写的方法,借船行之快来突出这一特点。

4.请分别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三峡“夏”“春冬”“秋”季的景物特色。

夏春冬秋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B.林:青林翠竹林寒涧肃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6.解释下列加点字①夏水襄.陵②沿溯阻绝.③每至.晴初霜旦④绝.巘多生怪柏7.翻译下列句子: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文未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横线部分运用了的写作手法,下列句子属于这种手法的是()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试分析其妙处。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4、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5、简答。

①文章的文眼是②作者写“雪”是按什么顺序?7、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①②附参考答案(一)1、借代老人和小孩都快乐无忧的样子。

2、A 3、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不愿与外界交往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理,因为从秦到晋太元年间的500多年,桃源人与世人“间隔”,桃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所以不可能“悉如外人“。

6、(1)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

(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7、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表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二)1、多洗涤少更2、爱菊的人,自陶渊明后就很少听说了,喜欢莲的,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3、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衬托莲的高洁和可爱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④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5、略6、略(三)1、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共谈‖高峰……仙都‖……①层:引子,引出写景②层:具体写景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四)1、月色美,触景生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3、月色皎洁。

空灵。

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6、叙事描写议论。

(五)1 、2 略3、三峡(风光)、水流湍急、侧面描写4、奔放(或险)清幽(或秀)凄凉(或静)5、B 6、7 略8、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六)1、白描 C 2、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此句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一个“绝”字,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

4、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5、①痴②由面到点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答案不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