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法 , 祸 免 灾 ”、 欲 修 仙 道 , 修 人 道 ” 贯 彻 于 全 祛 “ 先 等
封 建 帝 王 的 推 崇 , 进 了 武 当 道 教 的 发 展 。宋 元 促 时 , 于 封 建 统 治 者 极 力 推 崇 和 宣 扬 武 当真 武 神 , 由
使 真武神 的神 格 地 位 不 断 提 高 , “以 武 当 山 为 本 山, 以信 仰 真 武 一 玄 武 , 视 内 丹 修 炼 , 长 雷 法 重 擅
21 0 0年 2月
郧 阳师 范 高等 专 科 学 校 学报
J u n l f Yu y n a h r l g o r a o n a g Te c e sCo l e e
Fe b. 201 0
第 3 O卷 第 1 期
Vo I O NO 1 l3 .
武 当道教 伦 理 思 想研 究综述
北 朝 时 , 于 社 会 动 荡 , 以 百 计 的 士 大 夫 或 辞 官 由 数 不仕 、 弃家 出走 , 集 武 当辟谷 修道 。同时 , 或 云 出
现 了 有 关 真 武 的 经 书 。 隋 唐 时 期 , 当 道 场 得 到 武
下 , 行 和 光 同 尘 、 世 利 人 的 教 化 , “ 生 贵 践 济 将 长 生” “ 仙 得道 ” 为 广 大教 徒 的最 高 信 仰 追求 。 、成 作 作 为 道 教 的 重 要 支 派 , 当 道 教 也 为 信 徒 们 描 绘 武 了 一 个 “ 寿 康 宁 、 仙 得 道 ” 人 生 境 界 和 理 想 福 成 的 目标 , 一 人 生 理 想 可 分 为 两 个 层 次 : 一 个 层 次 这 第 是 通 过 修 炼 达 到 长 生 久 视 、 寿 康 宁 、 遥 达 观 的 福 逍 人 生境 界 ; 二个层 次是通 过修炼 实现 无疾 而终 、 第 坐 化 升 天 、 入 天 堂 的 成 仙 目标 。“ 寿 康 宁 , 进 福 成 仙 得 道 ” 人 生 理 想 , 集 了 武 当道 教 信 徒 对 自身 的 汇 价 值 、 性 内 涵 以 及 摆 脱 外 界 束 缚 取 得 个 性 自 由 人 等 的 美 好 向 往 和 价 值 取 向 。 为 了 这 一 理 想 得 到 实 现 , 当 道 教 将 “ 道 明 道 , 行 修 炼 ” “ 咒 做 武 慕 苦 、 符

道教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道教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道教的道德与伦理观念道教作为中国最早的宗教之一,拥有丰富而深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道教秉持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的信条,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的和平发展。

在道教的道德与伦理观念中,融入了儒家和佛教等思想,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道教道德体系。

道教道德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自然界万物皆有内在的道,人应该与自然相互融合、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应该过度干扰和破坏自然的平衡。

因此,道德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同时,道德的实践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谦逊、宽容、自律和无私的品德。

在道教伦理观念中,道德的实践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道家强调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提升,倡导个体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修身养性的过程包括抱持宽容、和睦、谦逊的心态,摒弃世俗的功利心和私欲;通过反思人生、超越自我、追求道的境界,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超脱。

道家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界,注重培养内心的恬淡、无欲无求,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教的伦理观念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主张尽量不干预个体的自由发展,让人们自由选择,引导人们以道德为基准来行事。

同时,道家强调善治的重要性,认为善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善治的标准是无为而治,尊重人民的权利和需求,保障人民的幸福和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道家伦理观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教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也包含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道家主张亲和、宽容、和谐的关系,认为平等互助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道家注重家庭伦理的培养和社交礼仪的规范。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中,人们应该保持平等、和谐的态度,遵循尊重、信任和宽容的原则,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道教的道德与伦理观念贯穿于道家思想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尊重自然、和谐共生、修身养性的信条。

道教倡导以道德为准则的行为与处世原则,旨在实现个体的内外和谐,并促进社会的和平发展。

同样,道教道德与伦理观念中的互为因果、顺应自然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武当武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道教文化,同时她也是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

如欲深入理解武当武术的本源,必须理解武当武术中所蕴涵的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内涵。

由老子开创的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最高概念,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哲学流派。

道家的哲学本质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返朴归真,追求一种合乎人本性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摄取道家经典而产生的道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教,她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其哲理博大精深,其教义包涵万有。

作为四大道教名山之魁的武当山,不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宗教,而且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武当武术。

在武当武术文化中深涵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从认识角度看,道家的认识论不是独立的知识系统,它与人生理论认识境界和实践活动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

道家以老庄的“道”的本体学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的认识论方法基本继承了老庄之学说,并根据道教“修仙”的宗教要求,把道家的认识方法神秘化,使之与炼养术紧密结合起来。

道教的认识方法论是综合性的,直觉体验与感性、理性融为一体,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它强调修炼的实践,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其具体的方法有内视、存想、坐忘,守一和性命双修。

在“道法自然”的道家认识论影响下,武当武术重视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并把其作为区别其他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乃至上升为武当武术理论的根基。

武当武术在形成过程中,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以养生、悟道、技击三位一体的综合方式,大量采用了对自然万物的模仿,经过加工提炼、修炼、再改进、再修炼的螺旋上升的认知方式,实现“知行合一”,以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得“气”“完形”。

相传,张三丰从鹊蛇相斗(龙凤斗),蛇能取胜中悟出深刻的哲理,以此创编了武当拳。

体现的就是“拳法自然”的原则。

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

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

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社会伦理是各个时代中约定俗成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规则。

道教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由人组合而成,所以参与社会伦理思想建设是很自然的事情。

每个时代的社会伦理都应符合当时的不同变化,所以就有各个时代的标记和特色。

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后,就会以新的符合现状的标准审视和判定原有的社会伦理道德,符合的会被保留,不符合的自然要被革除,这是每个时代都会高度重视的伦理工程和实际任务。

道教的清规戒律对社会伦理持认同态度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三纲五常”,虽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并完善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形式的确定是因为它适合封建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为当时社会各界所广泛地接受和使用。

在这种社会基础和氛围下,作为传统宗教形式的道教不仅同样关注社会伦理建设,而且在道教徒和信教群众中积极推广伦理规范的实践。

道教的社会伦理思想是通过清规戒律的条款传授以及教徒自觉自愿持守奉行的实践来体现的。

道教规范教徒有:三皈、五戒、八戒,在俗男女则有无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老君百八十戒、千二百戒等等。

清初王常月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删繁就简,传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总称为‘三坛圆满天仙大戒’”。

在这些戒律中,道教所要求教徒遵循的除了教义专业的条款以外,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社会伦理所规范的内容和精神。

设有这么多条款,是否会与“无为”、“自然”之教义有违背呢?道教就此早有自己的认识:“昔太上老子宣五千言秘旨,首以‘道德’二字名篇。

道者天性也,德者人心也;教人尽人以达天,存心以全性;虽未设立有‘律’之名,若观妙观窍,即所以律心,柔弱谦下即所以律身。

”道教的目的就是通过戒律向社会推广伦理道德思想,表明道教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所谓:“戒者、禁止之辞,益善、止恶、皈真、舍妄之谓也。

”当然,在推广过程中道教徒要承担起社会伦理道德榜样的作用。

考证道教全真派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的戒律内容,有许多是直接关于维护社会伦理的内容。

浅析道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浅析道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浅析道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道教伦理是中国道教体系中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理想和目标的伦理体系,是一种关于道德现象与生命现象等的信仰化哲学体系。

道教伦理以道家的“道”为信仰根基,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伦理思想体系,道教伦理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特点,深入挖掘道教的伦理思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标签:道教伦理;道家伦理;启示一、道教伦理的主要内容道教伦理作为一种精神规范系统,有着丰富的内容。

作为一种宗教伦理,道教伦理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渊源,吸收各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其内容既有传统伦理的基本内容,又具有强烈的神学思想。

1、贵生思想重生恶死是道教伦理的一大特点,它揭示了人性的最基本的问题是生死问题。

生是其教义的一个基本概念,道教的理想就是要修道成仙,长生不死。

而修身的主体则必须是有生命的人,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生命是得道的基础。

道教生命伦理观的最终目标,是拯救人类脱离死亡的命运,让生命升入永恒存在的境界,主张以无为、不争、寡欲、清净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一切。

道教的这种贵生思想影响深远,使人追求积极人生,信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强调个人的修养和个性的发展。

道教贵生的伦理是通过神仙修成的方式而实现的,掌握这种方法需要一生苦练。

因此,道教修仙者们认为,只有超越世俗的享受,遁入一种清心寡欲、远离尘嚣的朴素山林生活,才能避开世俗中的复杂外部条件,保证生命首先不受来自社会的破坏,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信仰者获得修道自由的一种方法。

道教的这种注重个人的修炼,包含有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伦理精神,对于提高个人素质是非常有利的,能培养个人的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占主要地位,强调爱群利群,忽视了个性的发展,在处理群体与个人利益这对基本矛盾时,儒家提出先人后己、济众爱人、以公为贵等以他人为怀的高尚情操。

道教从宗教出发也是认同这些优秀品德,但更强调社会个体素质的提高,认为只有个体充分发展了,社会整体水平才能提高。

道教的道德观与伦理学仁爱与自然之道

道教的道德观与伦理学仁爱与自然之道

道教的道德观与伦理学仁爱与自然之道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体系,其道德观和伦理学理念体现了对仁爱与自然之道的追求。

道教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秉持“温柔而不对抗”的原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本文将从道教的道德观和伦理学角度出发,探讨道教对于仁爱和自然之道的理解与实践。

一、道教的道德观道教的道德观强调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平衡。

道家认为,道无形无相,无名无迹,是一种超越具体形式的普遍存在。

道德观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在道教中,道德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则和准则,更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和修养。

首先,道教强调仁爱与宽容。

在《道德经》中,道德观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无为而治”、“无欲而安”、“无争而和”。

这些思想表达了道教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无私无欲、宽容待人、不与他人争斗的道德准则。

在道教的道德观中,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包容,宽容他人的不同,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定。

其次,道教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我觉醒。

道家认为,个体的修养和境界与道的境界紧密相连。

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超脱尘俗的境界。

因此,在道德观的层面上,道教主张个体应该静心修行,追求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通过无欲无求的修行,个体可以达到超越形式的境界。

最后,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德观中的自然观念是道教的核心之一。

道教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人生的和谐与平衡。

因此,道教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体现自然之道。

二、道教的伦理学仁爱与自然之道道教的伦理学以仁爱与自然之道为中心,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伦理学的层面上,道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同时也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敬畏。

首先,道教强调仁爱与社会责任。

在道教的伦理观中,仁爱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注,表现为亲情、友情和公义。

道教提倡亲人亲之,友人友之,以及对他人的公正和善行。

仁爱的实践需要个体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关怀与支持。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3)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3)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3)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把“治人情”的“礼”,具体化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而把“忠”和“孝”作为社会伦理的基本规范确定下来。

在个人伦理方面,董种舒从人与物的区别出发,把“仁义”说成是人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道”,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

这样,作为社会伦理的“三纲”,作为个人伦理的“五常”,便结合在一起,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已见雏形。

然而随着东汉时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性更加明显暴露出来。

一些接触实际的思想家,在批判谶纬迷信的过程中,开始怀疑封建伦理纲常的神圣性,唯物主义者王充,是这些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使他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现象,进而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性进行了揭露。

在他看来,封建统治者的荣华富贵与他们的道德操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提出“礼生与有而废与无”,戳穿了统治者宣扬的所谓“有德有富”、“以德配天”等谎言。

与此同时,直接反映劳动者利益和愿望的道家经典《太平经》,也对董仲舒等人倡导的宗教神学和神圣化了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揭露和批判,阐述了与封建道德相对立的道德观念。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

当时,一批推崇道家黄老之学的名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合起来,称之为“三玄”,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玄学。

玄学思潮的出现,是对儒家伦理纲常的一次否决,他们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儒家伦理道德,向儒学的独尊地位提出了挑战。

玄学以无名无形的“道”来否定有意志的“天”,以清谈的方式开展思想论战,给沉寂的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而其后以葛洪为代表的神仙道教,把儒教的封建伦理观念摄入教义,忠孝成了神仙世界的仙道之本。

“学仙非难,忠孝为先”,成了后世道教中道士的信条。

仙道和人道逐步结合,学仙者先须从为人做起,一些死去的忠臣孝子也逐步被名列仙班。

葛洪说:“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的一座著名道教圣地,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神秘而祥和的山脉上,道教的设计理念得以充分展现,其核心理念是以自然为本、以道为主、以心修身。

首先,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以自然为本。

道教强调顺应自然、融合自然,尊重
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武当山,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处处显现出自然之美,道教徒们通过观赏自然景观、参与自然活动,感悟自然之道,以此来修身养性。

其次,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以道为主。

道教倡导追求道、顺应道,认为道是宇
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所在。

在武当山,道教徒们通过修炼内功、参与道教仪式、学习经典,以求得心灵的净化和对道的领悟,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达道得道的境界。

最后,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以心修身。

道教注重内心修炼,强调修心养性、修
身养性。

在武当山,道教徒们通过冥想静心、修炼气功、参与道教活动,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净化,从而实现身心合一、和谐统一。

总的来说,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为本、以道为主、以心修身。

这一设
计理念体现了道教对自然、道、心灵的尊崇和追求,也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一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中汲取灵感,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身心合一的境界。

浅析武当建筑风水的伦理观

浅析武当建筑风水的伦理观

Ethical Analysis On Wudang's Feng Shui
Architecture
作者: 张明义
作者机构: 郧阳师专政史系,湖北十堰442000
出版物刊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0-72页
主题词: 武当建筑 风水 封建伦理
摘要:风水学由来已久,孕育于先秦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唐宋时期,普及于明清时期。

风水理论作为上层建筑自然要为封建统治服务,其对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起到了维护作用。

明代是传统风水理论的完善时期,作为统治者的明皇室大修武当山,自然非常重视武当道教建筑的风水问题。

由此,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深刻体现出“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和森严的封建宗法等级伦理思想。

【推荐下载】解析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

【推荐下载】解析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

解析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武当山在春秋至汉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的活动场所,许多达官贵人到此修炼。

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解析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

 隋唐时期,武当道场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进了武当道教的发展。

宋元时,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推祟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篆镶,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最终形成,并随之呈现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

作为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武当道教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性。

就善恶伦理观而言,武当道教继承和发展了早期道教天道承负的教义,不但在道经中大力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而且通过法忏等形式全面灌输抑恶扬善、得道成仙的思想,并将之融人宫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之中。

具体而言,武当道教的善恶伦理思想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天道承负,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是道教的传统教义之一。

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即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其特点是前辈后辈相承负。

但对于承负的论述,《太平经》中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承者为前,负者为后。

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过失,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滴,连传被其灾。

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

其二是,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究还反其本,故名承负。

意即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以至不可复理,直到财物穷尽才知还返回虚无之源本。

可见,其一说的是善恶承负,其二则是说天道循环。

 在承负之说中,道教还极力宣扬现世的善恶报应。

早在先秦时期,人的行为善恶自有报应的思想就已形成。

关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的论文.doc

关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的论文.doc

关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的论文武当山在春秋至汉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的活动场所,许多达官贵人到此修炼。

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

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

隋唐时期,武当道场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进了武当道教的发展。

宋元时,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一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篆禳,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最终形成,并随之呈现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

作为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武当道教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同时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性。

而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儒家在伦理思想方面历来相反相成、互抗互补。

“道教是中国传统思想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的宗教。

‘道教’之称为‘道教’并不仅仅因为它和‘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因为它是一种‘道德教化’以‘致太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宗教。

”就伦理思想而言,武当道教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它将儒家纲常与成仙信仰紧密结合,突出“忠孝仁义”,宣扬“善恶承负”,提倡“诚信不欺”,并假神道设教,以“真武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伦理道德。

与此相应,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也深刻体现出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

现将笔者在武当道教伦理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以资探讨。

道教是华夏文明中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度人经》)的教义思想主导下,践行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教化,将“长生贵生”、“成仙得道”作为广大教徒的最高信仰追求。

作为道教的重要支派,武当道教也为信徒们描绘了一个“福寿康宁、成仙得道”的人生境界和理想目标,这一人生理想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久视、福寿康宁、逍遥达观的人生境界;第二个层次是通过修炼实现无疾而终、坐化升天、进入天堂的成仙目标。

“福寿康宁,成仙得道”的人生理想,汇集了武当道教信徒对自身价值、人性内涵以及摆脱外界束缚取得个性自由等的美好向往和价值取向。

关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关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关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武当道教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汉代老子等道家先贤的思想理论。

武当道教伦理思想自三世祖张三丰创立武当山道教以来,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道家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的起源、特点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即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内在本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张三丰认为人与自然必须相互依存、必须互相尊重。

他主张,人应该尽可能地去符合自然规律,对于道家来说,天命至上,命运多舛,并不可怕。

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思想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探索和发展自身潜能的新型学说,并将其与道家思想有机融合,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武当道教伦理思想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其具有本体论、伦理学以及宗教实践等多重性质。

武当道教伦理思想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其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张三丰所创立的“三分真气”理论对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的组成部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张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要根据身体、心灵不同的特点来进行练习,并将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强调爱与和谐。

综上,武当道教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其理论思想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探索和发展自身潜能的新型学说,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道家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传统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SWOT分析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商业分析方法,可用于评估一个组织、一个项目或一个个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SWOT的意思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 (威胁)。

本文将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一个公司的情况。

在分析公司的优势时,我们可以列出: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质量可靠、在市场上拥有持续优势、客户口碑好等。

这些是公司长期存在的优势,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试论宋代真武经典的伦理道德思想(一)

试论宋代真武经典的伦理道德思想(一)

试论宋代真武经典的伦理道德思想(一)摘要: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包含十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有天道贵生、济物度人的伦理取向;慈俭不争、劝善成仙的道德追求;忠孝仁义、诚信不欺的价值观念等三个方面。

这些道经伴随真武神信仰的传播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道教信徒有明显的道德教化作用,对宋代以后民间社会的伦理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真武;天道贵生;慈俭不争;诚信不欺道教真武神信仰是宋代社会的重要信仰之一。

宋代官方民间编制刊行真武经典之风颇为盛行,据考证,宋代产生或流行的真武经典共有十余部,如《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真武启圣记》、《真武灵应大醮仪》、《玄帝实录》、《真武灵应真君报父母恩重经》、《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等经典,这些经典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当时民间信众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包含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如真武神的来历、修道及显化、职司,道教基本信仰与真武应化之说,道教内丹修炼思想等。

这里,我们着重探讨这些经典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从天道贵生、济物度人,慈俭不争、劝善成仙,忠孝仁义、诚信不欺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天道贵生,济物度人天道贵生,济物度人是宋代真武经典宣扬的主要伦理取向之一。

道教与其它宗教相比,其教义思想的最大特色是贵生。

生,即生命的存在。

贵生,就是要尊重生命,视生命为最可宝贵之物。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道贵生”、“仙道贵生”。

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特别重视贵生思想,因为真武——玄帝是水神,是主宰天一之神。

水是生命之源,所以,道经称“玄帝有润泽发生、至柔上善、涤秽荡气、平静之德,上极重霄,下及飞潜,动植莫不资焉”①。

《太上说真武妙经注》云:按《元洞玉历》西华帝君曰:“昔壬癸分于太清,以立次元之象,运于水宫而源之。

水为上善而非善已,故得与天地一同而长,且久利于万物而弗自利,流渡万物而弗自渡,万物昏塞染着无所不涤,名曰备众广法也。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4)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4)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4)道教认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要想修仙道,想长生久视,就应该先把人道修好,力争做道德高尚之人。

如果人道都修不好,要想修成仙道则不可能。

要修仙道,先要行孝,即古人提倡“百善以孝为先”;除了行孝之外,还要积功累德,多行善事。

否则成不了仙。

道教提倡的“慈孝”其内容一是养,二是敬。

即对长辈的赡养、尊重、慰藉和关爱。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徒养口体,而无敬爱之心,犹之不孝也。

”这就是说,子女对于父母只有物质上的给予而缺乏敬重和爱戴,不能说是尽了孝道。

慈作为父母对子女的道德规范,是父义母慈,有时慈也是父母共同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父母对子女的道德义务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要保养、抚育子女长大成人;其二是教育子女懂得处世为人的道理,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

子女没有教育好,是父母的过错。

父慈子孝,可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把亲子之爱推而广之,使其有益于天下之爱,这是一种合理的思想。

道教提倡勤俭,它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普及面最广、传播时间最为久远的美德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勤劳节俭闻名于世,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老子有许多关于勤俭的论述,民间也有一些劝人勤俭的谚语和格言。

这些思想和观点,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很大,虽有时代的局限,但其中蕴含的道德内容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仍有积极意义。

因为,无论是修身、治家,还是管理国家,都要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

相反,如果好吃懒做,挥霍浪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则会产生坏的德性,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来。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辛勤劳作是养成节俭美德的根源。

道教提倡的“不争”与“礼让”,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它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表现为恭敬与谦让,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和谐的一种有效方式。

礼让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其主旨在于: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畅通。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大山深处,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道教的设计理念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传承。

那么,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

道教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要去征服和改变自然。

在武当山,山水相依、云雾缭绕,处处散发着道家的清幽和神秘。

这种自然与人的融合,体现了道教设计理念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次,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注重修身养性。

道教倡导修炼内功,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在武当山的道观中,修士们日夜苦修,以求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追求永恒的道。

这种修身养性的理念,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神秘。

此外,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强调道法自然。

道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遵循自然法则,而人应当顺应自然,不违其道。

在武当山,人们可以看到山间古树参天,瀑布飞流,这些自然景观都是道教设计理念中“道法自然”的生动体现。

总的来说,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倡导修身养性,顺应自然,追求道法自然。

这种理念不仅影响了武当山的风景和建筑,更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这种道教设计理念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醒着人们要顺应自然、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愿我们都能从武当山道教的设计理念中汲取力量,活出一种更加和谐与自然的生活。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是什么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的一座著名道教圣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其
道教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山脉之中。

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脱。

首先,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在武当山,人们可以感受到与
自然的紧密联系,山脉蜿蜒起伏,翠绿的树木与清澈的溪流相映成趣,处处都透露着一种宁静和神秘。

道教设计理念鼓励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其次,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强调心灵的平静与超脱。

在武当山,人们可以感受
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山间的寺庙和道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空间。

道教设计理念鼓励人们追求心灵的平静,摆脱物质的束缚,修炼内心,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最后,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道德修养。

在武当山,人们可
以感受到一种清新淡泊的气息,山间的道观中传承着道教的智慧和文化。

道教设计理念鼓励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使人们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格完整的人。

总之,武当山道教设计理念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
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脱,修身养性,追求道德修养。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影响着武当山的风景和文化,也对人们的心灵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往武当山,感受这种道教设计理念的魅力,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明代武当山道教研究综述

明代武当山道教研究综述

明代武当山道教研究综述
翁士洋
【期刊名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8(038)002
【摘要】文章从明代武当山道教的历史研究(尤武当山志研究)、朝山进香、建筑艺术、管理制度、宫观经济、派系人物等几个方面大致综述了对明代武当山两百多年的繁盛时期的研究成果和现状;认为应当在现有的诸多成果基础之上,继续深入,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开拓明代武当山道教研究的新局面.
【总页数】7页(P1-7)
【作者】翁士洋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B95
【相关文献】
1.浅析武当山玉虚宫明代道教壁画的用色风格 [J], 张向荣
2.明代武当山道教艺术研究——以两组真武铸像和青龙、白虎塑像为例(上) [J], 沈伟
3.明代武当山道教艺术研究——以两组真武铸像和青龙、白虎塑像为例(下) [J], 沈伟
4.明代武当山道教研究综述 [J], 翁士洋;
5.清代及民国时期汉族道教服饰造型与纹饰释读——以武当山正一道、全真道教派法衣为例 [J], 夏添;王鸿博;崔荣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武当道教将儒家纲常与成仙信仰紧密结合,突出“忠孝仁义”,宣扬“善恶承负”,提倡“诚信不欺”,并假神道设教,以“真武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伦理道德。

与此相应,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也深刻体现出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

论文关键词:成仙得道;忠孝仁义;善恶承负;诚信不欺;建筑风水武当山在春秋至汉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的活动场所,许多达官贵人到此修炼。

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

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

隋唐时期,武当道场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进了武当道教的发展。

宋元时,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一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篆禳,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最终形成,并随之呈现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

作为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武当道教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同时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性。

而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儒家在伦理思想方面历来相反相成、互抗互补。

“道教是中国传统思想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的宗教。

…道教‟之称为…道教‟并不仅仅因为它和…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因为它是一种…道德教化‟以…致太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宗教。

”就伦理思想而言,武当道教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它将儒家纲常与成仙信仰紧密结合,突出“忠孝仁义”,宣扬“善恶承负”,提倡“诚信不欺”,并假神道设教,以“真武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伦理道德。

与此相应,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也深刻体现出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

现将笔者在武当道教伦理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以资探讨。

道教是华夏文明中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度人经》)的教义思想主导下,践行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教化,将“长生贵生”、“成仙得道”作为广大教徒的最高信仰追求。

作为道教的重要支派,武当道教也为信徒们描绘了一个“福寿康宁、成仙得道”的人生境界和理想目标,这一人生理想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久视、福寿康宁、逍遥达观的人生境界;第二个层次是通过修炼实现无疾而终、坐化升天、进入天堂的成仙目标。

“福寿康宁,成仙得道”的人生理想,汇集了武当道教信徒对自身价值、人性内涵以及摆脱外界束缚取得个性自由等的美好向往和价值取向。

为了这一理想得到实现,武当道教将“慕道明道,苦行修炼”、“符咒做法,祛祸免灾”、“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等贯彻于全部教化过程中。

首先,武当道教以“玄天真武上帝”遣欲坐忘、修炼内丹的经历,教化信徒只有慕道明道、苦行修炼,才能实现学道修道的理想目标。

其次,武当道教设计了许多套画符念咒、斋醮科仪的法事活动,为人祈福,祛祸免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早日实现“福寿康宁”乃至“成仙得道”的人生理想。

最后,武当道教主张“人仙道先全人道”。

“全于人道”,主要是做到忠孝仁义、行善积德、诚信不欺。

只有修好人道,才能福寿康宁,成仙得道。

武当道教自宋代成为道教一个支派开始,就非常强调忠孝仁义。

因为宋代程朱理学兴盛繁荣,理学所推崇的忠君孝亲、仁义道德等思想,亦受到道教思想家的重视。

如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太上说真武本传妙经》等,就常常宣扬忠孝仁义等伦理道德。

元代时,武当道教的教主又与净明道派建立了密切关系,吸收并发展了净明道派“忠孝成仙”的修道思想,更是大力提倡孝道。

总体而言,武当道教的孝道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忠孝之人才与仙道有缘。

要想修道成仙,忠孝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成仙才有希望,舍此基础是与仙道无缘的。

第二,忠孝是修道的前提。

如《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和《玄帝报恩圣号》假托玄天上帝真武口训,讲述父母养育之恩,要求“善男信女,体玄天圣训,孝道存心”,强调修道之人“读仙经万卷,忠孝为先”。

第三,把“孝道”作为养生和修炼的内容,从而强调了修道者内修的重要性。

第四,给“孝道”加上神秘的外衣。

武当道教宣传“忠孝成仙”,进而对忠孝的原因作了富于神秘色彩的论证。

第五,为道者要尽忠孝,否则神灵必对之进行惩罚。

武当道教除了强调对父母的孝道外,还强调对师父的孝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事师如事父。

除了在道经中宣传忠孝,武当道教还将孝道思想体现于建筑形式和神像崇拜之中,从而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教化作用。

明清以后各地修建的真武官观多雕绘二十四孝图等,即与武当道教提倡孝道思想有关。

“天道承负”,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是道教的传统教义之一。

在“承负”之说中,道教还极力宣扬现世的善恶报应。

武当道教形成后,继承发展了早期道教善恶承负和现世报应的教义。

例如《太上真武妙经注》就通过《真武启圣记》上的许多故事,作为真武神经常降于下界人间“录善罚恶,辅正除邪,济拔天人,祛妖摄毒”的例证,劝人行善积德,以获善报。

类似内容,在《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和《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等武当道教经书中亦有记载。

武当道教不但在道经中大力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而且通过“法忏”等形式全面灌输抑恶扬善、得道成仙的思想。

所谓“法忏”,即依照有关戒律检讨忏悔前世今生罪业及犯戒之罪,乞求神灵赦罪赐福。

由于道教戒律是世俗道德善恶观念和宗教信仰善恶观念的综合反映,故依照戒律检讨忏悔,可以起到扬善抑恶、坚定信仰等教化作用。

武当道教除了在经典中大力宣扬善恶伦理思想外,在官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中对之也多有体现。

如紫霄宫龙虎殿(紫霄山门)楹联,上联是“秉正嫉邪一方平安保障”,下联是“降魔卫道千年永镇玄门”。

横批是“惩恶扬善”。

以此劝说人们一心向善、勤于修道。

总的来说,武当道教的善恶伦理思想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天道承负,善恶报应;欲修仙道,先修人道;跪诵法忏,弃恶从善。

值得一提的是,武当道教的善恶伦理思想与宋元以后的道教劝善书相互呼应,对我国民俗教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诚信”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与核心范畴,是儒家一贯提倡并力求践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道教形成之初,就把儒家的“诚信”思想引人了道教,作为道教徒修炼的教理教义。

武当道教于宋代形成后,继承发展了早期道教和儒家的“诚信”伦理思想,认为“诚信”是人与神沟通的桥梁,道士作法要讲“诚信”,世俗阶层要实现自己的功利目的也必须“诚信”,强调“诚信”既是学道修道的基础,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具体而言,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有关“真武”神的经典,都非常注重对“诚信”的宣扬。

如《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讲述的“辞亲幕道”和“悟杵成针”等故事,都强调正心诚意、虔诚修炼才能得道成仙,“真武”即是诚信的表率。

武当道教经典还认为“心诚则灵”,这在《玄天上帝启圣录》的记载中不乏其例。

与此相反,虚伪欺诈不仅得不到“真武”神保佑,还会受到“真武”神的惩罚,如《玄天上帝启圣录》卷八记载的“假烛烧尘”故事。

第二,武当道教不但在道经中大力宣扬诚信受赏、欺诈遭罚的教义,而且在宫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中对之也多有体现。

如黄龙洞的对联,上联是“诚意可格土德厚”,下联是“心正自然地道兴”,横批是“神之最灵”。

第三,武当清微道派把“正心诚意”作为行雷法的根本。

法师或施法者在斋醮科仪等各种法事活动中,心要正、意要诚,以通过“存想”遥想出一派天界意境,化凡尘为神界,化己身为神灵,从而具备不可思议之神力引。

假神道设教,以“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教理、教义,是包括武当道教在内的中国道教之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

武当道教供奉的主神是“真武”,传说中武当山即是“真武”修道升天的地方。

“真武”原名为“玄武”,其由来古籍的说法不一。

古人是把“玄武”视为司命之神、北方之神、水神等加以崇拜的。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为避讳改称“玄武”为“真武”。

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封“真武”为“灵应真君”。

自此,“玄武”由“四象”、”龟蛇”等自然之神正式上升为道教神将等人格之神,并常受玉帝、太上老君、紫微大帝遣派下界收断妖魔。

这在《武当福总真集》《玄天上帝启圣录》《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等宋代道经中多次被提及。

随着“真武”神格的提升,其伦理功能日渐强化。

笔者认为“真武”神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伦理功能:(1)录善罚恶。

“真武”神明察秋毫、录善罚恶,它告诫人们:举头三尺有神灵!不应妄做邪念,而应克己节欲、广积阴德,众善奉行、诸恶莫做。

(2)奉劝诚信。

“真武”是司命之神,又是“治世福神”,掌管着人们的生死寿天、吉凶祸福等。

人们若向往长寿不老、荣华富贵,就应诚实守信并虔诚供奉“真武”神,以祈求它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3)提倡孝道。

“真武”神的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和《玄帝报恩圣号》的教义以及武当山父母殿的建筑文化之中。

道教与风水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民间的看阳宅风水、相墓、镇宅驱邪等活动,多由道士来承担,如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丘玄清、孙碧云等都是著名的风水大师。

道教建筑作为道士布道传教、供奉、祭祀神仙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所,不仅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设计也深深打上“风水”的烙印。

由于明代风水学盛行,明成祖在大修武当山时,便十分重视武当道教建筑的风水问题。

同时,风水学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也颇深,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此,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深刻体现出“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和森严的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

主要表现在:第一,武当道教建筑风水格局体现宗法观念。

“武当道教建筑的选址宏观风水格局是:武当山祖山为昆仑山,少祖山是昆仑山的支脉大巴山脉;案山是大别山脉,左面的青龙山是高大巍峨的秦岭山脉,右面的白虎山是重峦叠嶂的大巴山脉。

”古人认为昆仑山是天地的支柱,故以昆仑山为众山之宗。

从昆仑山,经大巴山脉,至武当山,可谓龙脉深远,因此武当山的建筑选址正是宗法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

第二,武当道教建筑风水格局体现君臣观念。

如紫霄宫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对紫霄宫呈“众星捧月”之势。

紫霄宫前有大、小宝珠峰,为紫霄宫的案山;其再远处又有福地、照壁、三公、五老诸峰,为紫霄宫的朝山,这样朝拱之山形成,对紫霄宫呈朝拜之势,体现出“皇权至上”的观念。

综上所述,武当道教的伦理思想,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同时又自成体系、特点鲜明。

这种神化了的伦理思想所产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它历久不衰,对净化人们的心灵、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独特的作用,对我国当前的伦理道德建设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