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让子弹飞》:告别革命与继续革命
《让子弹飞》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让子弹飞》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电影《让子弹飞》是一部集商业和艺术于一体的成功之作。
这部电影深入人心,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激起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性尊严的关注。
它不仅是一部黑色幽默片,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电影。
本文将从电影的主题、社会现实和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分享我对此电影的感悟。
一、主题思想《让子弹飞》的主题思想是反抗权贵,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在电影中,以张麻子作为代表人物,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反抗精神和意识形态,通过与马邦德、黄四郎等权贵斗智斗勇,展示了争取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决心和勇气。
电影呈现出了一个黑暗的社会,人们面对权贵和势力派,只能选择反抗。
而这种反抗让小人物有了发声的机会,人民群众重新找回了被剥夺的尊严。
电影中用幽默的手法让反抗成为一种美德,呼吁大家不应该被剥夺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应该努力争取自己应有的生存空间。
二、社会现实电影《让子弹飞》以20世纪初期中国“九江十二坊大火”为背景,通过在“洋人街”的布局和结构上对清末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刻画,借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来讽刺当时中国社会的内外问题。
电影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当时的混乱和黑暗中,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问题丛生,权贵们奢华浪费,公平正义缺失等等问题都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电影所传递的信息是,权力是唯一的支配手段,如果没有人民的抵制和反击,那么整个社会都会越来越混乱。
三、人物形象电影《让子弹飞》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展现了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发展。
姜文所饰演的"张麻子"初登场时,就通过拉高的镜头和放低的音乐,刻画出了其极具视觉冲击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嚣张与霸气;而葛优所饰演的"马邦德"则以滑稽、幽默的模样让人印象深刻,他像一个过气的演员,却被西北的土司们视为天才。
而刘嘉玲饰演的"凤凰"则充分展现了女性的聪明、机智与果断,是一位既美丽又可爱的女性形象。
《让子弹飞》影评
《让子弹飞》影评在元旦假期里,我观看了备受赞誉的电影《让子弹飞》。
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精彩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剧情与主题《让子弹飞》讲述了一个充满荒诞与讽刺的故事。
主人公张牧之(姜文饰)带领一群悍匪,在鹅城展开了一场与恶霸黄四郎(周润发饰)之间的斗争。
影片通过幽默诙谐的对话和夸张的表演,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
电影的主题涉及多个层面,包括权力斗争、革命、正义、欲望等。
它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同时,影片也探讨了个体在面对权力和欲望时的选择,以及人性的善恶。
二、角色与表演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姜文饰演的张牧之既有土匪的豪爽和霸气,又有革命者的正义和智慧;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则是一个狡猾、残忍的恶霸形象;葛优饰演的师爷则是一个贪财、圆滑的角色。
每个角色都被演员们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此外,电影中的配角也表现出色,他们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特别是冯小刚饰演的那个师爷,他的表演幽默风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叙事与风格《让子弹飞》的叙事风格独特而巧妙。
影片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逐渐揭示出故事的真相。
这种叙事方式增加了影片的悬疑感和观赏性,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电影的风格也非常独特,它融合了西部片、喜剧片和黑帮片的元素,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影风格。
影片中的暴力场面和血腥镜头并不多,但却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台词,营造出了一种荒诞而又刺激的氛围。
四、政治隐喻与社会批判《让子弹飞》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政治隐喻和社会批判意味。
影片中的鹅城可以被视为一个隐喻,代表了中国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
黄四郎则象征着权力和腐败,而张牧之则代表了正义和力量。
影片通过张牧之与黄四郎之间的斗争,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让子弹飞》电影影评
《让子弹飞》电影影评看完《让子弹飞》后,我心中涌动着一些强烈的情感,不吐不快。
这部电影在前三分之二的篇幅中,大体上并未脱离标准商业片的框架,充满了极具冲击力的宏大场面和经典搞笑的台词。
然而,最后三分之一的剧情却让我感到压抑甚至窒息。
姜文独特的风格在这一部分得以充分展现,犀利的讽刺与他内心狂飙式的展现结合在一起,使得这部影片注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影片中的反讽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佩服姜文的才华和勇气。
为了给黄四郎报仇,张牧之先是散银子,希望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但在黄四郎的压力下,他不得不又将银子收了回来。
接下来是发枪,情况稍有好转,但民众仍然畏首畏尾。
张牧之是一个有理想、有威望且有能力的人,他渴望为百姓做实事、谋福祉。
然而,当他振臂高呼时,响应者寥寥无几。
而当他将黄四郎的假替身游街示众时,民众却一哄而上,争抢黄四郎家的财产,唯恐落后。
武举人这个角色的行为颇具讽刺意味,他平时欺压百姓最为积极,但在整治黄四郎时却表现得最为凶狠。
影片中的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张麻子带着四个人攻打黄四郎家的大门,枪声噼里啪啦,但画面中特意突出了一个问号和一个叹号,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这部电影充满了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姜文无疑是认同并追求这种英雄主义的。
然而,这种英雄主义似乎注定要以悲剧收场。
最终,英雄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胜利并未带给他所期望的一切,反而增添了许多寂寥与落寞。
他身边的好兄弟都离开了他,还带走了他心爱的女人。
难道是他不值得崇拜和生死相随吗?不,其中一个兄弟说,只是跟着大哥太累了。
他们向往上海,向往十里洋场的新奇和舒适。
张麻子困惑而神伤,虽然他对弟兄们的离去感到不满,但这些与他出生入死的人似乎也无可厚非。
影片的结尾堪称完美的呼应,但基调却完全不同。
开篇明确指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没有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就难以读懂姜文想要表达的许多情感和理念上的冲突。
姜文《让子弹飞》浅析
《让子弹飞》浅析想要了解这部影片,首先要说一下导演姜文。
姜文这个导演很另类,可以说是离经叛道。
到目前他只拍了四部影片,却在电影界有如此的名声,这不能不说与他的独特风格有很大关系。
从之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反应文革时期青少年的迷茫和叛逆,到《太阳照常升起》,这个目前还没看,不做评论。
后来的《鬼子来了》确实拍的很好,尽管不同于主流思想,不苟同与官方宣传的“大革命”思想,也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打了八年甚至要更久”这个问题。
它揭示的是中国普通民众奴性思想与中庸思想的根深蒂固,民众的革命觉悟并不很高。
基于这个原因,这部片子被禁了。
所以,从这些可以看出,姜文是一个懂得反思和叛逆的人。
这些符号都是想向民众揭示一些问题。
但这次姜文学乖了,玩的太暴露,影片容易被禁,所以藏头藏尾,让观众自己去猜去揣摩。
你说他粉刺时事和政治,他当然打死都不会承认。
因此,以下都是我个人的意见与看法,与姜文所想表达的意思不一定相同。
《让子弹飞》这个名字刚开始我认为取的很搓,但姜文扮演的张麻子在影片中两度说道:“让子弹飞一会吧。
”,是啊,让子弹飞一会吧,这个子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符号,它代表了一种力量,一种正义公平自由的力量,一种冲破一切“反动的”,不合历史的旧事物。
我想姜文大概是想说:“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吧,那些本属于我们的美好的东西总会来的。
”我个人觉得,一种符号有历史的,除了教育后代,还有就是借古讽今。
不然空谈历史没有意义,姜文不是说书逗大家乐的,所以,《让子弹飞》实际上讲的是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事,但它所想表达的意义是在反思,在反思那段历史,反思那个时期各种各样的革命。
张麻子原先是个革命者,但大革命失败后,落草为寇了,继而又去鹅城“闹革命”了,“革命”成功后又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至于说张麻子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很难准确定义。
我先来谈谈影片中的三个男主角。
首先是姜文扮演的张麻子,也就是张牧之。
让子弹飞的寓意
《让子弹飞》必然隐藏着政治寓意,最重要的证据就是最后一部分,在汤师爷死后,剧情骤然升级,离开了之前克制下的安分守己,进入了一种令人惊讶的、失控的癫狂状态,讲了一个赤裸裸的革命寓言。
读懂了这个寓言,再联系电影前面埋下的伏笔,就会发现,整部电影是一个更大的历史寓言,它的寓意过于庞大,让人想不明白却仍能感到回肠荡气。
这就是我想讲的故事——怎样的革命?故事充满推测,但我尽量避免索隐派的牵扯和对具体历史的牵强附会,错误的地方,就当我说胡话吧!首先来分析电影中的角色象征。
黄四郎,早期投机革命,革命后窃取胜利果实。
他出身于广东地方豪绅,知识丰富,有过留洋经历(东洋、西洋可能都去过),早期参加辛亥革命,而且在革命党总地位很高(“整个南国谁不知道,你黄四郎是鹅城的老大”;刘都统的一条大腿;还有那唯二的两颗炸弹,等等都是证据)。
革命之后,以家乡为根据地,建立了小王国,垄断了中国一半的烟草生意,而且做着贩卖华工的罪恶交易,彻底沦为自私、顽固的既得利益者,不择手段欺压百姓、搜刮财富,连地方官员也不放在眼里。
这种人在清末民初太常见了。
他的碉堡固若金汤,比喻整个既得利益集团,除了革命手段之外,无法改变、无法攻破。
既得利益者往往有各种逻辑为自己叫屈:“老大都是空架子,每天眼一睁,几百人吃喝拉撒,都要等着我伺候,真正落到我嘴里的能有几口?”那个USA产的炸弹,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隐喻,是解开革命谜底的总钥匙:炸弹有两颗,当他们革命的时候,一颗炸弹用来摧毁他们的敌人;当他们革命成功后,另一颗炸弹用来摧毁所有反对他们、动摇他们统治的人。
这就是获得革命果实之后堕落的革命者!这也是真正的革命者无法继续前进的原因所在。
马邦德\汤师爷,他没有参加革命,无法参加革命后的分红,但他可以加入革命者建立的统治体系,成为利益均沾者。
辛亥革命是一个很不深入的革命,中国的官场逻辑、潜规则不是没有彻底改变,而是完整地被继承下来。
他和既得利益者不同,既得利益者牢牢掌握着巨大的财富资源,无人可以撼动,利益均沾者的利益是不稳定的,马邦德要买官,要跪着求人(借剿匪敛财),才能分得一小部分利益。
《让子弹飞》电影影评
《让子弹飞》电影影评
《让子弹飞》是一部由姜文执导并主演的电影,该片于 2010 年上映。
这部电影在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从故事情节来看,《让子弹飞》讲述了一个充满荒诞和黑色幽默的故事。
骗子买县长,土匪装县长,恶霸有背景,实在人先死,各种斗争都是扯。
第一颗炸响辛亥革命,第二颗炸飞漫天钱财。
一声惊雷,土匪荒诞又现实的变成了伟人,五代积累斗不过泥腿子的革命,最后赢家去浦东。
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而鹅城就是中国,中国就是鹅城。
这样的故事情节充满了讽刺和反讽,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性。
从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让子弹飞》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导演姜文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快速剪辑,营造出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
同时,电影中的音乐和音效也非常出色,为电影增色不少。
此外,电影中的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等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精彩,为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电影的主题来看,《让子弹飞》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电影通过对辛亥革命、北洋政府、黑帮等历史元素的运用,探讨了权力、金钱、人性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同时,电影也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和对正义的追求,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让子弹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故事
情节和表现手法,还在于它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那么我强烈推荐你去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被它所震撼。
《让子弹飞》观后感
《让子弹飞》观后感电影以一句“啥叫革命?革命就是革他奶奶的命”开场,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地揭示了革命的本质。
影片中的革命者张麻子,他的行为和言语都充满了霸气和直率。
他带领着兄弟们,与恶势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他们抢劫、杀人,但也有着自己的原则和正义。
就像电影中所说的,“强盗杀人、放火、抢钱,大家都明白,那么啥叫革命呢?说到底革命还是杀人、放火、抢钱。
”革命和强盗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为了改变现状,追求自己的利益。
张麻子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既有强盗的狠辣和果断,也有革命者的正义和勇敢。
他在电影中不断地挑战权威,打破常规,让人看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的形象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些革命者,他们也是在困境中崛起,为了改变社会而奋斗。
同时,张麻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着自己的情感和牵挂。
他对兄弟的忠诚,对爱情的执着,都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
电影中的剧情扣人心弦,充满了悬念和惊喜。
从马拉火车到火锅盛宴,从真假县长到激烈的枪战,每一个情节都紧密相连,让观众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除了张麻子,黄四郎、马德邦、胡万等角色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性格。
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构成了电影的主要情节。
此外,电影的台词也非常经典,让人回味无穷。
姜文的语言风格幽默、犀利,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例如,“你要是一手好牌就洋洋得意,一手烂牌就垂头丧气,那就玩完了,绝对的人见人踩的主儿”,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让人深受启发。
电影中的其他台词也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人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然而,电影也让我思考了一些问题。
革命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改变社会的不公,还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在电影中,张麻子的革命似乎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欲望,但他最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试图寻找一种更加真实和有意义的革命方式。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革命和改革,我们应该如何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此外,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
《让子弹飞》影评
《让子弹飞》影评《让子弹飞》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精彩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电影里久违的主题,那就是“革命”。
本文将对《让子弹飞》的革命叙事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一、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在1949年以后的三十年间,革命代表着一种绝对正面的价值。
文艺是有阶级性的,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文艺就是革命文艺,是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必须追求的方向。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的概念与当下现实产生了紧密的联结,革命文艺可以作为政治运动直接有效的动员工具。
1980年代后,革命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官方对文艺创作的管制方式有所变化,同时,民间也渐渐形成了革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认识。
1990年代更有学者提出“告别革命”的口号,革命也难以成为文艺创作者钟爱的主题。
二、原著与电影的对比《让子弹飞》的剧作改编自四川作家马识途先生的小说《夜谭十记•盗官记》。
从小说到电影,主要人物张牧之的出身、反面人物的身份、张牧之的结局、师爷的形象和故事发生的时间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变化显示在农业社会与商业社会里人们需要不同的偶像,同时也打破了关于“革命队伍纯洁性”的神话,还原了革命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狂欢,必然充满鸡鸣狗盗之徒的真相。
三、故事与现实《让子弹飞》的革命叙事具有当今时代的鲜明特色。
与传统的革命文艺作品中领袖一呼群众百应的场面相比,《让子弹飞》中的革命发动过程颇多曲折,群众的态度非常现实。
与波澜壮阔的革命过程相比,革命成功后社会秩序的建立是更加重要但却枯燥乏味的工作,因此这个阶段在革命文艺作品中往往是缺失的。
总而言之,在严肃的革命主题告别银幕多年之后,在改革遭遇阻力的时刻,电影中重新出现了对革命的正面描述,并且受到观众广泛的认同和欢迎。
与传统的革命文艺相比,新的革命叙事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革命成功后如何建立秩序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如果这确实能代表一种社会思潮的转变,或者哪怕只是大众潜意识的流露,那么这种变化将把我们的时代引向什么样的方向?这是值得我们继续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让子弹飞》:当革命已成往事
《让子弹飞》:当革命已成往事点击:369回复:3作者:北海乘桴发表日期:2010-12-3015:46:00把《让子弹飞》视为一则革命传奇绝非牵强附会,在30年代的中国,东方还没有红透,太阳还没有升起,“张麻子黄四郎斗法”的连台好戏在井冈山和鄂豫皖几乎天天上演。
那是中国革命史的“旧约”时代——大救星尚未进入政治局,而虔诚的信徒们手无寸铁,只能在刑场上面对屠刀引颈就戮。
因此,彼时彼刻的革命是“很黄很暴力”的,尚未有一套堂皇的话语遮蔽其凌厉粗豪的草莽气息。
即使是在九十年后的今天,即使是姜文这个根红苗正的革命后代自己,在搬演这段历史时都不愿过于招摇——他把一个民国十八年的故事放在了民国八年予以讲述,无非是为了把这些过于残酷的图景与土地革命战争撇清干系。
但是,民国八年,也就是1919年,那时的陈独秀还只是个在街头发传单中年愤青,毛润之还在图书馆里做出纳,哪里会有出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广泛发动群众打倒土豪劣绅”的革命故事?事实上,《夜谭十记》不过是一个空马甲而已,《让子弹飞》序幕上的“原著”一栏,应该打出的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然要用红色字,以及狂草体。
熟悉革命史的人一眼就看得出,张牧之就是红色革命家,黄四郎就是地主土豪,至于弃暗投明的马邦德却暗示着:即使在左倾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候,我党的统战工作也从未中断。
说的再透彻些,那个用刀子拉开肠子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凉粉的小六子,那个被敌人打成了筛子吊在空中老二,将来都是要在烈士陵园里入土的。
在《让子弹飞》里,姜文用一个个NC-17级的血腥镜头生动地演绎了“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的道理。
因此,当《新闻联播》的郭志坚先生为该片充斥着“脏话(国骂)、血腥场面和性暗示”而捶胸顿足时,他似乎忘记了革命导师多年前的谆谆教诲:“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而他担心电影会给青少年正在成长的身心“注入一股非理性的冲动”时,也应该记起领袖说过:“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很清楚,革命本身就是一段NC-17级的铁血岁月,你又如何能指望姜文把它拍得像《新闻联播》一样老少咸宜?革命是什么?革命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就是“碧血横飞,浩气四塞”,就是“十月一声炮响”,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而革命传奇,就是一群人拿起枪并用枪改变世界的故事。
《让子弹飞》电影观后感
《让子弹飞》电影观后感最近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着实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津津乐道于这部精彩影片的各个方面,从姜文的小娘子到他对自己的大哥的了解,从仁者得仁的政治隐喻到隐藏在其中的松坡将军的暗线,可谓是众说纷纭。
然而,在这一片热议中,有一个问题似乎被大家忽视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那就是:究竟谁是最后的胜者?谁笑到了最后?是革命者张麻子张牧之吗?在电影的结尾,张麻子带着兄弟们“不轻松”地离开,他的革命理想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功成身退,或许这就是革命者最好的归宿,但在鹅城,他显然没有笑到最后。
他孤独地离开,留给人们的只有他孤单的背影和那一抹苦涩的笑容。
谁笑到了最后?是革命领袖的追随者们吗?老三作为幸福的代表,代替倒霉的老二和花姐去了浦东,骑着自行车浪漫地驶向远方,却不知身后已是马拉火车。
由此可见,兄弟们的腰包想必也没有瘪下去,毕竟浦东的上海、上海的浦东都是需要花钱的地方。
作为领导,可以两袖清风,但手下的兄弟们可不会亏待自己。
他们是功臣,笑声自然是灿烂的,只是兄弟们也付出了死的死、伤的伤的代价。
谁笑到了最后?是鹅城的老百姓吗?他们气势汹汹地分完了黄四郎的家产,有钱有枪,似乎他们最有资格笑到也最符合道德,最能体现民主的潮流。
然而,当我们看到他们把银子随意扔到马车上的那一幕,又怎能让他们笑得出来?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姜文的弟弟姜武饰演的武状元。
为什么会是他呢?他曾是前清的武状元,也是鹅城黄四郎家的团练教头。
在鹅城的革命浪潮中,他及时认清了局势,高呼“跟我来”,带领广大革命群众攻打了碉楼,成为了革命的功臣。
在清算黄四郎暴政的行动中,他凭借对黄四郎的深入了解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革命者们离开后,他手下有了一定的人力和武器,具备了成为下一个鹅城霸主的潜力。
我想,任何看到姜武那标志性灿烂笑容的观众,都不会否认他笑到了而且是平平安安、心满意足地笑到了最后。
尽管最初他曾被张牧之和黄四郎视为狗。
电影《让子弹飞》的政治隐喻
电影《让子弹飞》的政治隐喻《让子弹飞》整个影片搞笑、刺激、稍许暴力色情的表现手法,可以为影片多得可喜的市场效益。
可是,看过之后,似乎看得人一头雾水。
的确,这大片背后的政治隐喻更令人费解,需要对中国革命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不过,影片最后几十分钟要表达的用意是明显的。
攻下黄府后的剧情颇耐人寻味。
人民群众还以为当街被斩的是黄四郎真身,而真身却被大家误认为替身,似乎革命已经成功了,于是疯狂地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财宝。
张麻子对资财美色没有任何兴趣,他告诉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原来,张麻子是要消除一切吃人制度的根源呀!可惜,谁能理解他的宏大抱负呢。
这正是毛泽东在打败蒋介石后最终的奋斗目标,他要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彻底铲除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旧思想和旧势力。
打破“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周期律何谈容易,所以建立新中国对毛泽东来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然而革命胜利后,多少在战火中不畏牺牲的共产党员竟经不住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而缴械投降,张青山、刘子善便是他们的代表。
影片结尾呼应了片头:老三娶了花姐,坐上了和马邦德上任时同样豪华的列车,一路欢笑奔向大上海的繁华世界,过去的革命者不又代替了旧的统治者享受荣华富贵吗?张麻子依旧一身戎装骑在雪白的战马上继续前行,他要永葆“山匪”的本色!毛泽东晚年似乎亦是如此孤独而壮心不已,只可惜没几个战友愿意坚决地和他老人家“继续革命”了!张麻子的弟兄们都走了,他们不愿和大哥回山里劫富济贫了。
虽然兄弟们和大哥在一起很高兴,但肯定总是觉得不轻松呀,还是离开好了。
同样的,毛泽东的兄弟战友或有同感吧。
我们哥几个打仗时出生入死算不了啥,可都革命胜利了,还不能像梁山好汉那样“大碗喝酒、大把分金银”,反而要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话没说好还要遭群众批斗,活的也太累了!看来,还是搭上改革开放的列车好呀,不捞白不捞,不享受白不享受嘛!难道革命总会蜕变为复辟?张麻子不服输,他要骑在战马上“继续战斗”。
让子弹飞 影评
《让子弹飞》影评“辛亥是一个革命”,但《让子弹飞》却不是一部向辛亥革命百年献礼的影片。
或许正因如此,寂寞高手姜文不可思议地凑一场贺岁档的热闹,比捱到2011年凑一场更宏大、壮观、普天同庆的政治贺岁档,更接近我们对姜文的“常识”。
历史这东西充满了马克思说过但不总被提起的“偶然性”,革命的历史尤其如此。
无论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作为革命的开始,还是革命过程中爆出一段始乱终弃的故事,亦或是革命结束后谁要替谁娶谁,对于革命的演进、电影情节的推动,都没有本质上的意义。
这就是姜文的电影叙事,一种类似于后现代审美的狂欢碎片的拼接、缠绕,折射出一种复杂的革命观,一种并不纯粹的历史观。
张麻子说,“麻匪遇到土豪,这事本身不复杂。
”复杂就复杂在了革命的伟大、高尚,哪一帮、哪一派都要占有它的道德优越性和舆论制高点。
因此,置对手于死地还算不上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胜利是置对手于不义,这样才拥有了革命对反革命的道德话语权,就像张麻子和黄四郎的斗法过程中,擦枪走火只是革命的身体层次,抹黑对手才是革命的道德境界,尤其影片临近结束时张、黄争取鹅城民众的荒诞场面,几乎是对我们过往神话般的历史判断的戏谑:“历史的主体”可以是人群,也可以是鹅群。
把麻匪、土豪、骗子,解读为革命者,并非有意对流血牺牲的先贤的不敬,而是在严肃地探讨革命者的素质——麻匪的意志、土豪的决绝和骗子的智慧。
革命这东西不是揣着理想和刀子,就能一蹴而就的浪漫故事,革命者与革命者、革命者与反革命者、革命者与民众•••••的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
没有斗智斗勇斗狠的革命素质,怕是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革革命•••••”(鲁迅语)的途中,便做了寓公或死鬼。
所以,三巨头的联袂与其说展现的是革命队伍的复杂成分,倒不如说揭橥了革命者身上不同方面的素质、不同向度的人性、一种别样的“人的全面发展”。
每一个姜文都有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宁静,到《鬼子来了》里的姜宏波,从《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陈冲,再到《让子弹飞》里的刘嘉玲,延续着姜文电影里一贯的因素:困难时期里的欲望。
让子弹飞(影评)
浅析《让子弹飞》影片开头:蔚蓝天空中一只翱翔的雄鹰,一辆由马拉着的现代火车,伴随着悠扬的曲子《送别》由远及近匆匆驶来…一群戴麻将面具的土匪没从火车上没劫到钱,于是便挟火车上的汤师爷和县长夫人,麻匪头子张麻子冒充县长一伙人鹅城走马上任,从此故事拉开了序幕。
黄四郎是地方一霸,一手遮天还是前革命腐化者,以贩卖人口倒卖烟草为生,是鹅城的土财主,盘踞在鹅城,而张麻子是一个霸气外露,刚直不阿,不愿屈服势力,而有正义感的“土匪”。
一个是恶霸,一个是麻匪,和麻匪同行还有一个油滑世故,见利忘义,见风使舵但又有点良知师爷,相聚在小小的鹅城性格极强的碰撞,张和黄两个男人斗智斗勇,或武斗或文斗,是两男人间意气之争更是两个人间的一场疯狂游戏。
面对鹅城新县令的上任,黄府很嚣张的派管家胡万,教头武智冲抬顶空轿子来迎接县长,可见黄四郎毫不把个小小县长放在眼里,这为张麻子和黄四郎两人的矛盾埋下伏笔。
所谓县长是与地方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一起勾结,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真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导演借电影讽刺了官商勾结,社会风气污浊。
张麻子当县县长却要打破这种一直存在的官场规则,因为是土匪身份所以这钱一定是要“搜刮”的,但搜刮的不是贫苦百姓的而是那种有权有势,鱼肉百姓的地方乡绅的,面对黄四郎势力的这张无形大网,虽然很有压力但张麻子毫不惧怕,宣称要:站着把钱赚了。
并且来了鹅城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黄四郎家里的武教头好好地收拾了一顿,这加深张黄矛盾爆发的隐患。
张麻子来了鹅城就要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这三声高呼我们能感觉到一个高大地,英伟的代表人民利益的英雄跃然而起,给了百姓希望的曙光,但是否来了这位青天大老爷鹅城从此就会日渐太平,黄四郎就不能一手遮天了呢?联想到当今社会,的确有很多勤勤恳恳的踏实为民办事的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好公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是否各个都能在位高权重的时候,不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吞噬,不会迷失了原本正直心性。
《让子弹飞》影评
《让子弹飞》影评姜文的《毛泽东传》写《让子弹飞》的影评是极其困难的。
一方面是电影本身,另一方面是拍电影的人。
在《太阳照常升起》后的一个访谈中,姜文就曾经说过,电影需要想象力。
因此他故意留下了很多空间,这空间通过每一个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人的自我阐述构成了对于姜文电影的特殊理解。
由此,你甚至不能说对他电影的哪一种解读是对的是错的,很多东西是完全主观化的。
而另一方面姜文这个人又是那么有魅力有天赋的人、电影人、艺术家。
所以,我只能按照我的理解来和大家聊聊这部让子弹飞。
“我了解毛泽东的历史,理解他的内心,要演的话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演过我”姜文对毛泽东的感情可以从很多地方得知。
床头摆着《毛选》,访谈时不时冒出来的“毛语录”。
在《可凡倾听》中他说过,为什么要放弃这么一个有意思的人物来了解中国呢?可是,如果姜文拍了一部毛泽东的电影,多半是观众不讨好,审查也过不了。
姜文于是憋了一股劲,拍出了《让子弹飞》,成功地戏耍了很多人,审查者以为是娱乐片、资本家以为是商业片,而大多数观众也无非是在 2010 年的冬天里找点乐子罢了。
姜文以他鲁迅一般的犀利,在《鬼子来了》以后又一次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史课程。
开门见山的说,《让子弹飞》就是姜文向我们展现的不同于现在官方和民间流行的关于毛泽东的传记。
1840 年,人口、国土、贸易等等都是世界前列的中国,成了被稻草压死的骆驼。
从西部到沿海、从西洋到东洋,军队节节败退、政府割地赔款、人民不思进取。
于是,我们开始找寻我们失败的原因。
我们以为是人种不行,但是日本给了我们当头一棒;我们以为武器不行,但是甲午海战令我们瞠目结舌;我们又以为是文字不行,于是多少知识分子要把中文改成拉丁文……虽然我们当时还没找到一个正确的原因,但是至少我们知道必须采取行动。
《让子弹飞》的故事也就从这时开始了。
1900 年,我们的“张英雄”为蔡锷将军的手枪队长和“黄英雄”同为革命同志有过一面之缘,二人都为这共同的理想——救中国救穷人,而献身革命。
《让子弹飞》电影影评
《让子弹飞》电影影评在任何一个领域,想要轻松地赚钱都并非易事。
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然而,即便弯下了脊梁,也未必就能获得成功。
就拿《大笑江湖》来说,我实在无法相信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都是心甘情愿地在将近两个小时的黑暗中扮演弱智的角色。
笑容是可以贩卖的,但至少要卖得漂亮,电影院可不是青楼,仅仅依靠低头哈腰、搔首弄姿,实在是不够专业。
还记得那年看《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我在心中惊叹,究竟是何等丰富斑斓的情感,才能孕育出这样一部电影?姜文的电影,每一部都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无论他是否出现在影片中,都会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他以及他的眼神。
看完《太阳》散场时,我听到的尽是“你看懂了吗?”“我怎么没看懂”之类的惴惴不安之语。
观看这部电影,就像是闯入了一个人的梦境,更多的是记忆的碎片和想象的画面,它们穿插得突兀,缺乏过渡,画面美得令人咋舌,色彩浓烈,情感饱满,不像是电影,更像是一幅油画。
面对这样的电影,讨论懂还是没懂,其实是个错误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感受和想象,而非逻辑和经验。
那时的姜文似乎不屑于讲述故事,而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让想象自由翱翔,让热情肆意迸发。
他不屑于向观众解释,不屑于与众人对话,也不在乎别人是否认可,银幕背后仿佛是他充满挑衅的目光。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要么是牛,要么是傻,别无选择。
事实上,换作其他人这样做,可能会显得很做作,但在姜文这里,却显得很自然,或许这正应了那句话,装着装着就成真的了,这是优秀的表现。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姜文的电影始终充满了男性荷尔蒙的气息,愈发魔幻,愈发个人化,超级浓缩,浓得化不开。
因此,总有人说他用力过猛。
然而,看看《太阳》中周韵和那个在花丛中诞生的婴儿,或许就能理解一个中年男人彼时那种无法言喻的兴奋体验。
到了《让子弹飞》,这种奔突的、浓缩的力量总算找到了一个出口。
艺术需要为人民服务,而人民需要能够被经验所理解的故事。
于是,《让子弹飞》讲述了一个有头有尾、充满传统符号的精彩故事:土匪、枪战、青楼女子、死亡、流血、财富……其间穿插着短兵相接的精彩对话。
《让子弹飞》电影影评
《让子弹飞》电影影评2010 年的尾巴,终于等到了一部能让我写点儿东西的国产电影。
是的,《让子弹飞》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我喜欢倒叙的叙述方式。
这样的叙述有两个好处。
对于还没有看过电影的朋友,可以最快知晓结尾,爽哉!对于看过电影的朋友,倒叙符合他们回忆的习惯。
人通常是从尾到头倒着回忆的,不信您下回别控制地试试。
那就请允许我就从尾到头把这个故事说一遍。
结尾,张牧之在走出山谷的时候是落寞的。
没有锦衣,没有兄弟,只有满身尘土,老马。
脸上没有了霸气外露,而是深沉地反思。
镜头一转,一只鹰在天空盘旋。
鹰是世上最大的猛禽,每次起飞都要消耗大量能量。
鹰舍得在空中盘旋,无非有两个原因:要么搜索猎物,要么寻找方向。
如果非要说出第三个理由,那只能是它闲得蛋疼。
我们的英雄也在徘徊。
是继续打狼,还是走向理想?镜头一转。
如同开头,一辆“火马车”开来,带着花姐和老三对旧世界《送别》的歌声和众兄弟爽朗的欢笑。
车尾载着一辆自行车,“火马车”要开向可以“自行”的地方。
激昂的《太阳照常升起》响起,伴着张牧之轻快的马蹄。
上海是个符号。
至于这个符号是什么——您懂的。
黄四郎被雷轰死了,但我开始觉得他可以死得更有历史感一些,像《夜宴》结尾章子怡的死一样,让一柄历史规律的飞刀刺死。
但仔细想想后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让子弹飞》毕竟不是一个史诗般的作品。
姜文在现有的情况下还不敢将其拍成像《辛德勒名单》这样沉郁的传世之作。
给一个带着姜式幽默的电影一个史诗般的结尾的确有些托大。
黄四郎临死前与张牧之有一段经典对话。
张问黄钱与黄本人哪个对张更重要。
黄说是他本人。
张说既不是他本人也不是钱,而是没有黄对张很重要。
这句台词的确给力,而且安排得很好。
姜周二人极限飙戏,终于可以坐下说句实话,铺陈得恰到好处,给观众充足的时间等待、猜测姜文这句给力的台词。
(我没猜到,呵呵,见笑啦。
)再往前就是具体的故事了。
我想,故事还是大伙观影比较好。
我把故事背后的写出来就够了。
下面分析一下影片的人物塑造。
《让子弹飞》电影影评
《让子弹飞》电影影评姜导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成熟男人的幽默感,这一点我无可否认。
但如果有人仅凭故事的逻辑性和思想深度就给这部电影打五颗星,我会感到十分费解。
难道真的有那么多人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深意吗?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起初,我并不认同朋友们的赞赏,因为我觉得自己需要再看一遍才能完整地理解剧情和各个片段之间的关联。
比如,老七在麻子耳边究竟说了什么,让麻子笑得如此灿烂?还有,麻子送给四爷一颗子弹,而黄四爷却没有用这颗子弹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用一颗地雷炸毁了自己的碉堡,那么这颗地雷与之前形似菠萝的地雷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也不敢轻易否定这部电影,毕竟我很欣赏姜导的才华和深奥。
不知道这个越来越有魅力的男人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曾经的《太阳照常升起》就让我感到困惑,而现在的《子弹》更是让我摸不着头脑。
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是好的,似乎这样就能证明自己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境界。
但有些谜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而逐渐变得清晰,就像我曾经无法理解安妮宝贝的作品,现在却能轻易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像那些理解姜文的人一样,真正看懂他的电影。
我觉得姜文可能有东洋情节,或者至少对东洋文化有一定的喜爱。
这只是我的猜测,还是不要轻易下结论为好。
在这部电影中,姜武的造型是我认为最具突破性和出位的,甚至超过了葛优和刘嘉玲。
他的“民国张飞”造型和囧囧的人物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麻匪们散财散抢,鼓动人心,四人四骑鼓吹革命口号,但却没有人追随。
这表明,革命先驱在开始时往往是孤独的。
反抗的意识需要一些刺激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力,即使这个刺激是一场骗局。
哎呀,我在说什么呀?没人拦着我,我差点就分析到辛亥革命去了。
不过,我确实是在胡说八道,大家不要当真。
花姐没有和麻子终成眷属,真是太可惜了。
她明明长着一张“大哥的女人”的脸嘛!无论是在戏里还是戏外,周韵老师都让人羡慕嫉妒恨,尤其是与冯导的徐帆、顾导的蒋雯丽、陈导的陈虹相比,姜导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让子弹飞》观后感
《让子弹飞》观后感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我对网络和媒体上清一色的好评心存疑虑,担心这是众托的造势。
然而,从电影院出来的那一刻,我的疑虑烟消云散。
事实证明,一位优秀的导演,其功底和艺术造诣是不受影片类型限制的。
姜文既能拍出杰出的艺术片,也能打造出叫好又叫座的商业片。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贾樟柯转型商业电影的首部作品《在清朝》充满期待,相信他也不会让我失望。
《让子弹飞》是一部将搞笑桥段与深刻寓意、内涵完美融合的作品。
普通观众能在其中收获无数欢笑,而熟悉姜文作品风格的人则会沉浸在影片精彩的隐喻中无法自拔。
因此,该片不仅获得了口碑,还创造了票房神话。
影片开头,张麻子的手下六子在铁轨上倾听火车驶来的声音,这与姜文的上一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形成了呼应。
紧接着,我们便看到了姜文作品中常见的黑色幽默。
买官的马邦德仅仅为官一年,回报率竟高达百倍,而鹅城百姓的税赋已经收到了九十年后,也就是影片上映的2010 年。
九十年后并非偶然,导演应是将其作为对当下腐败丛生的一种讽喻。
此类隐喻在片中俯拾皆是,有待观众细心品味。
张麻子曾是护国战争发起者蔡锷将军的得力部下,因时运不济而落草为寇,而真正身处高位的马县长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导演将马县长与张麻子的身份对调,无疑是对世道的一种反讽。
影片的象征意义在结尾达到了高潮,张麻子将白银分给鹅城百姓,百姓却将银子如数奉还;而当张麻子分发枪支时,百姓纷纷收好枪支,准备行动。
此时,鹅城的革命只需一声“苍天当死”的口号,或“石人一只眼”的出土即可爆发。
因此,当黄四郎的替身被斩首时,民众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起了勒庞的名著《乌合之众》。
在黄四郎这样的权势人物安然无恙时,即使民众已经拥有武装,也无人敢挑战现有秩序;然而,当这个克里斯玛式的人物轰然倒下时,民众所展现出的破坏力是惊人的。
姜文以其一贯的冷静和黑色幽默,将千百年来的革命逻辑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深思。
让子弹飞寓意
让子弹飞寓意在中国电影史上,有很多经典电影脍炙人口,其中之一就是由著名导演蒋家骏执导的《让子弹飞》。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精彩的剧情赢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然而,这部电影不仅仅只是娱乐大众,更是寓意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反叛与反抗电影《让子弹飞》通过对黑白道德观念的冲突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反叛与反抗。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乱世,主要讲述了一个农民您洪烛假扮一个恶霸权贵,并带领一众老百姓揭露和惩罚真正的恶霸。
这种反叛精神和抵抗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导演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抨击。
电影初次亮相时,观众们纷纷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这不仅是因为电影本身的娱乐性,更是因为它在不同层面上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抗不公正和反叛社会压迫的方式。
伪装与真实影片中的主要角色您洪烛巧妙地使用了伪装,他冒充了一个恶霸来揭示真正的罪恶者。
这种伪装和真实之间的对比实际上是在试图让观众反思现实生活中伪善和真实的界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伪装得非常成功,表面上很正直善良,实则心怀不轨。
这种现象让人感到失望,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真实的渴望。
电影通过展示这种对比,告诉我们应该警惕人们的伪装,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真实。
权力的滥用与正义的伸张电影中的恶霸所代表的权力滥用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现实问题。
恶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践踏法律和迫害老百姓。
而您洪烛的出现则代表了普通人对抗邪恶势力,伸张正义的力量。
这种对于权力滥用和正义的讨论是电影《让子弹飞》的核心主题。
导演通过讲述一个充满对抗、冲突和伤害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于权力和正义的反思。
这也让人们深思当今世界中,权力滥用是否存在,以及我们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回应。
幽默和警醒与其他很多中国电影相比,《让子弹飞》的幽默风格鲜明。
导演蒋家骏以幽默的方式将观众带入故事情节,并在其中悄然传递出警醒的信息。
通过利用滑稽的对话和搞笑的情节,电影成功地引发了观众的笑声,却同时也引发了深入思考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子弹飞》最重要的一段对话发生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在这个图穷匕见亮出底牌的时刻,张麻子问黄四郎“你说是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这个问题之所以要紧,是因为,它其实是在问,“你知道我是谁吗?”而两个选择代表了两种身份:第一种身份是土匪,只图钱财,不问是非,这样的人,一定会认为钱更重要;第二种身份是造反者,造反者比土匪更有野心,试图推翻当权者,取而代之,这样的人一定会认为推翻当权者比掠夺钱财更为重要。
在黄四郎的眼里,张麻子并不是简单的土匪,所以,他回答说“我”。
然而,张麻子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这个答案击溃了黄四郎最后的一点矜持,因为这个答案的背后,是一个他从来没有料到过的身份——革命者。
其实,这个国家对革命并不陌生。
辛亥革命十年之后的南国,人们依然习惯于下跪,区别仅仅在于新的权贵取代了旧的权贵,压迫的方式则在枪炮的武装下更加残酷。
几乎是差不多的时间,在稍微往北一些的长江下游,从北京回故乡省亲的鲁迅碰到的依然是一个“骨子里都是依旧”的凋敝乡村。
在革命中叱咤风云的革命党,在革命之后产生了分化。
无疑,黄四郎是辛亥革命之后坐享革命红利的既得利益者。
在鸿门宴上,黄四郎说,他二十年前见过张麻子,那时候张在明处,他在暗处。
而二十年前,张牧之可能正是反抗青廷的革命党。
黄家藏有一颗珍藏版地雷,该地雷的双胞胎兄弟正是辛亥革命的第一响。
黄四郎很可能也是早期的革命党成员,甚至参加过十几年前的那场革命,在革命后,成为革命新贵,祖辈的基业加上黄的革命资本,造就了雄踞鹅城的南国一霸。
而张麻子则是革命中另一类人的象征。
张麻子是某种南国方言中张牧之的谐音。
张牧之象征的是一种致力于达成革命最初承诺和最终精神的力量,是革命纯洁性的捍卫者——正如同他所追随的蔡松坡将军。
对于这些人而言,革命远远没有结束,只要革命的最终目的没有达到,就需要将革命永远进行下去。
在影片中,蔡锷与辛亥革命只是这个关系的一个表层的类比。
更深层的类比在于,姜文用它建构起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间的关联。
在这里,姜文并不试图区分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因为在革命最纯粹也是最直接的意义上,这两场革命不过都是永不停息革命浪潮中的前后相继的环节。
辛亥革命之后十四年的一九二五年,孙中山溘然长逝,留下的遗嘱经汪精卫整理,浓缩为两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既然革命尚未成功,则需要继续革命。
晚年的孙中山,在继续革命中最大的行动就是联俄联共。
就在马邦德带着老婆唱着歌奔赴锦绣前程的时候,共产党正在秘密的筹备之中。
两年之后,孙中山将这个新的政治势力视作为国民党重新注入革命精神的新鲜血液。
孙中山看重共产党人,并把发展组织的重任委托给他们。
孙曾斥责一批告共产党状的国名党员,说:“十三年来,民国绝无起色,党务并不进步,皆由尔等不肯奋斗之过。
彼共产党成立未久,已有青年二百万人,可见彼等奋斗之成绩。
尔等自不奋斗而妒他人之奋斗,殊属可耻。
”【1】正是在联俄联共的政策之下,国民党获得了空前的活力,广州成为了革命的中心,并最终埋葬了北洋政府。
在大革命的节节胜利之中,国共分裂。
土共上山当了土匪,国军进城当了老爷。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共认为自己才是大革命精神的真正继承者,而进了城的国民党,不过是“革命的叛徒”。
就是在这个时候,年轻的毛泽东正经八百地登上了历史舞台,而鹅城中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很多人无法理解影片后半段撒银子撒枪的桥段,因为按照商业大片的逻辑,此刻的张麻子应该率领余下的兄弟冲入碉楼,以一敌百地血洗黄府,一波三折地灭掉黄四郎之后,英雄举枪朝天空怒射,天地为之动容。
最好顺便在千钧一发之际救出被黄四郎抓走的花姐,然后两人骑着高头大马消失在血色的夕阳中。
然后出音乐,字幕。
但是,姜文和张麻子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在发银子的晚上,戴着九筒的张麻子和戴着一筒的汤师爷有一段对话。
“你不就是想当老天爷吗?”“是啊。
”“这跟收拾黄四郎有什么关系呀?”“老天爷都能当,还收拾不了一个黄四郎?”这段对话预言了后来张麻子用四个人攻破黄四郎碉楼的方式。
如果把撒银子的桥段视为一个政治寓言,恐怕没有比土地革命更加适合的类比对象了。
正是通过这场运动,农民被指认为一个阶级,并第一次获得了政治主体性。
二十年代,广东海丰的旧式官僚在农民代表面前谈及彭湃利用农民时,农会干部的反驳是:“不是彭湃利用我们,是我们农民利用彭湃。
”这些农民不一定认同中共的政治主张,但积极投身到了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中去。
当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斗争果实而奔向战场时,更成为中共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最重要力量。
在围攻碉楼的前夜,张麻子曾经让老七在黄府的铁门上打出了一个叹号,然后自己又打出了一个问号。
叹号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问号,则意味着对新的时代的疑虑。
二十世纪前半页行将结束的一九四九年,中共战胜国民党,取得政权。
一九四五年在延安,黄培炎问毛泽东,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的周期率?毛泽东答曰:“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十多年之后,新社会中的阶层分化开始显著起来,一个现代化的官僚层级制出现在了这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地平线上。
夺取政权之后,还要不要革命?毛的回答是肯定的。
恰如曾向黄炎培所说的那样,毛开始发动人民,只不过他的民主不是通过投票,而是通过群众运动以及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文化革命。
正如萧武所言,一个基本的事实是,1966—1968年的群众运动时期,无论同时还存在着怎么样的高层政治权力斗争,一般劳动群众热情参加“革命”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厌倦了这之前的僵化的等级制度。
当曾经许诺给人们的一个平均主义的天国迟迟不肯出现时,只有等级特权越来越威胁到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时,他们怎能不对“文化大革命”寄予厚望,怎么能不激动打倒当权派?【2】一般认为,毛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在十年“文革”期间被广泛宣传,家喻户晓,还曾写入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和党章,甚至还写入了四届和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修改通过的宪法,影响十分巨大。
它在最初提出时被评价为“天才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时期阶级斗争的观念,天才地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观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三个伟大的里程碑”。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在病痛中去逝。
随后,文化大革命结束。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认为它是“左倾”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应该“坚决纠正”。
从一九八零年代后的中国,是一个“告别革命”的年代。
教授先生们说:告别革命,中国不能乱;民主人士们说;告别革命,革命只能导致专制;社会精英们说:告别革命,革命就是劫富济贫;青年学者们说,革命就要流血牺牲;达官贵人们说;告别革命,稳定压倒一切……告别革命,告别革命!在今天,即使最底层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也会像背顺口溜一样在不经意间流利的说出“中国不能乱”这样有政治觉悟的话来。
在今天,告别革命已经与市场经济一样成为了神话。
无须任何意义上的质疑了,人们需要的只是牢牢的记住它,并中规中矩地遵守秩序,任何对“告别革命”的质疑都将遭遇“你是想要回到文革去吗”这样在反问,就像任何对市场的质疑都被指责为为专制辩护一样,在说的时候就要准备着成为“人民公敌”。
【3】告别革命,同样有着深厚的思想和实践背景。
正如邹谠所言,在历史实际政治中它可以上连美国改良主义政治与法国革命的对比,下连苏联的崩溃,中国的严重灾难,在思想上可以接连Edmund Burke以来的保守主义思想,……此外,从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的立场也可以引出告别革命的论点。
【4】一七九九年,柯勒律治写信给他的朋友华兹华斯,建议他同广泛的精神不振和顺从竞争:“我希望你能给如下人写一些诗,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完全失败,他们已经抛弃了对人类改良的一切希望,正在堕入一种差不多是享乐主义的自私之中,在对家庭的依恋和对想象性哲学的蔑视这种软弱的名号下,掩盖了同样的享乐主义的自私。
”【5】后革命时代的失落感是如此雷同,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仿佛跟这个革命的世纪没有什么瓜葛。
而充斥在新世纪的东西则是美容、减肥、楼房、股市、美女、汽车。
姜文生得早,没有赶上“告别革命”的好日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不断革命时代的产儿,却生长在一个告别革命的年代。
这个问题是他人格的一部分,他需要一种表达,但他似乎也并没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他只是讲了一个寓言,结尾要靠我们自己来完形。
若干年后,有人采访姜文,姜文说,“赶巧我们这一代人,一九七六年以前的人吧,赶巧跟一批历史创造的英雄同时代活过。
毛泽东逝世时,我已经十三岁了,起码这十三年我们是在同一个舞台上生活过,他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
”姜文曾在他的临时寓所的写字台上、洗脸间、床头,所有可以放书的地方,大都放着与“毛”字沾边的书:有《毛泽东选集》,有研究毛泽东的书籍,还有毛泽东喜爱的书《容斋随笔》。
姜文说,守着这样一个伟人,这么大的一个世界,这么多风风雨雨,比看“三国”要精彩得多。
【6】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姜文,他是否要演毛泽东。
姜文回答:“不是我说要演。
我确实觉得这个人物是值得塑造的。
但是,我不太相信现在又可能出有关他的成熟作品。
很难,因为我觉得现在我们对他的认识恩怨性太强。
我们很幸运曾经跟他生活过一段。
他是中国这几千年来能够冒出头儿来的这么三、五人中的其中一个。
他跟旁边的人没法比,什么蒋介石,个儿太矬了。
他的‘往事阅千年,魏武挥鞭’,它实际上到后来是跟古人对话。
现在太多的恩怨,对他,会扭曲了他的精神。
当然把他精神话了是不对的。
太简单。
因为中国有这个毛病,拽不下来,干脆推成神。
这挺好的!但是,他不是凡人!他做了凡人想做没做成的事儿。
当然,那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他个人的原因。
还有一点,现在很多人为了不神化他,把他塑造成凡人的演法,这是很大的错误。
把他演成了干部了!他不是干部!是个革命者英豪啊!他不是干部!从这个词来说,‘干部’是个日本词。
好比一棵树,这叫干部、根部、冠部。
我看好多电影、电视剧,你怎么能把老人家弄成一干部?!这太不对了。
他是个什么人?!我还几次都说,他没有补助费,也不着眼前的利益,就能这么一呐喊,就反了,就都跟着他长征去了。
蒋介石那花了多少补助费,套半天词,不跟着走!这完全不是一个境界!他,我觉得不能把他当农民。
很多人把他当农民,我觉得很浅薄的。
这么说他我觉得是贬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