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二课 梅岭三章 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二课 梅岭三章 课件
梅岭三章
1.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 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 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 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 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比较三章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一章: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 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至死不渝和誓与反动派 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给同志。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 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 的思革命精神。
第三章: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乐观坚定 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①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 伟大气魄。如第一章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 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 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章、第三章联想“捷报飞来当纸 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 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 艺术感染力。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
环境、背景。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总领全诗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领
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 表现出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者的英勇斗争精神。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的激情和豪情。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同时,通过学习本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重点介绍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了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中的词语和意象,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难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阅读理解、讨论、朗读和背诵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梅岭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然后讨论诗中的词语和意象,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3.背景介绍:介绍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4.诗歌鉴赏:让学生讨论诗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5.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

新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ppt教学课件

新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ppt教学课件

写作特色
①构思新颖,结构严谨。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 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 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构成了 递进的关系,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作者 的壮烈情怀。
②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本都是封建迷信的传说和行为。而诗 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 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 狱,用纸钱来代替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 赋予它一种全新的含义。
拓展延伸 你知道新中国十大元帅吗?
拓展延伸
就义诗 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课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梅岭三章》中 统领三章的句子:
诗歌赏析 勉励战友
视死如归
现实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关心革命
想象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激励战斗
期盼胜利
“须”表达诗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多”,表达对同志、对战友的无限期望,表达 了诗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期盼得到 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 “飞来”一词含有轻快、欢欣的意思,诗人盼望 捷报当纸钱,表现诗人豪爽的性格和乐观的革命 主义情怀.
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 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 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 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 的写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 的艺术感染力。
③引经据典,创造性转化。 诗中提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
梅岭三章
陈毅
梅岭就是大庾岭,位于江西、广东两 省交界处是秦岭余脉。

最新人教版九年下册语文2梅岭三章

最新人教版九年下册语文2梅岭三章

初读课文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初读课文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初读课文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回首征程—过去 勉励战友—现在 展望未来—将来
返回
助学资料 返回
作者简介
陈毅(1901.8.26—1972.1.6),名世俊 ,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 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 人,军事家,素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 的美誉。主要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 《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 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6年冬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 志在大庾岭遇险受伤,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 一个山坳里。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 物”,又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陈毅因担心不能脱 险,在危急情况下写下了《梅岭三章》。
精读课文
第二首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妙?说说你的看法。
借用春秋时期伍子胥的“悬昭东门”的典故,表 头、悬、国门 达了诗人不畏牺牲、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
的坚定信念。
飞来
有轻快、翩然而至之意, 拿 纸钱祭死者,带有 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 用 捷报当纸 钱,凸显出豪迈爽朗的气概,妙语天成,壮而 不悲。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借指军士。
借代凶残的敌人。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借代、比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pdf)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pdf)新人教版
5. 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梅岭的宣传活动,如制作海报、编写诗歌等,展示你对梅岭的理解和欣赏。
答案:我设计的梅岭宣传活动是制作一份海报。海报的主题是“梅岭,美丽的革命胜地”。海报的背景是梅岭的山水画面,中间用大字写着“梅岭,美丽的革命胜地”。在海报的底部,我写了一段文字:“梅岭,一座美丽的山城,它见证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梅岭,感受它的美丽和革命精神吧!”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掌握梅岭的历史背景、自然景观以及梅岭战役的故事。他们还将理解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识别和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
2. 语文能力:通过朗读、鉴赏和讨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将得到提升。他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
3.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将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将学会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 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梅岭三章》,了解了梅岭的历史背景、自然景观和梅岭战役的故事。
- 我们分析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排比,并理解了这些修辞手法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 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 学生们的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4. 文化素养:学生将通过学习《梅岭三章》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信。他们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并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中联系起来。
5. 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将对学习梅岭相关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他们将更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动力。
6. 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学生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将学会独立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撰写报告,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说课稿新人教版
②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运用,增强板书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③在板书上设置一些有趣的图案和装饰,如梅子、小溪等,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④通过有趣的插图和符号,如心形、红旗等,表达诗中的情感和信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课堂小结,当章》的内容,强调诗中的主要意象、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题目:解释《梅岭三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梅岭三章》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例如,“梅子黄时日日晴”中的“梅子黄时”比喻了革命的艰难时期,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坚持;“偏向虎山行”中的“偏向”则拟人了诗人的决心和勇气,展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
3.题目:比较《梅岭三章》与其他革命诗词的异同。
答案:《梅岭三章》与其他革命诗词在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都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信念。但《梅岭三章》的特点在于以梅岭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革命情感,而其他诗词则可能以战斗、英雄等为主题,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4.题目:阐述《梅岭三章》在革命历史中的意义。
答案:《梅岭三章》记录了革命者在梅岭地区的斗争历程,展现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精神。在当时,这首诗鼓舞了革命者的斗志,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如今,《梅岭三章》已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领悟到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和坚定信念,增强对革命历史的尊重和敬仰。他们能够理解革命诗词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学习策略与习惯: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主动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他们能够自主预习和复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写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诗。

诗人陈抟在诗中以梅岭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教材中,这首诗放在九年级下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古代词汇的理解不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的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

2.难点: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梅岭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梅岭的印象,从而引出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安徽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梅岭三章》

安徽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梅岭三章》

安徽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梅岭三章》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版安徽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陈毅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组诗。

诗中描绘了梅岭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事业的热爱与坚定的信念。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许多文学作品,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对于历史和诗人陈毅的了解可能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文的大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文的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原因:九年级的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历史和诗人陈毅的了解有限,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怀。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陈毅将军的事迹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文,理解诗人的情怀。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诗歌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人的精神和爱国情怀。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诗文的主题,展现诗人的精神。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精神乐观情怀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诗歌鉴赏能力等方面进行。

九年级下册语文2课《梅岭三章》预习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2课《梅岭三章》预习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2课《梅岭三章》预习知识点一、文题解读“梅岭”即大庾岭,这是诗人写作的地点;“三章”就是三首的意思。

“梅岭三章”是诗人被敌人围困时写下的三首绝命诗。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主要著作有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文中借指军士。

阎yán罗: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jié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xīng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性命。

文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二、主题概述《梅岭三章》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三、文章结构第一章:诗人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至死不渝。

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诗人回顾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激励同志们坚持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四海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他乐观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四、问题讨论1.诗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围困,“我”受伤病重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间二十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围困被解除了。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三首“绝命诗”表现出了诗人的从容镇定和大义凛然。

2.诗(一)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是一个设问句,是说“我”今日面临死亡的威胁,想些什么呢?“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强调“断头”,写出了诗人处境的险恶,表现出诗人大义凛然的气概。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梅岭三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梅岭三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 梅岭三章》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战士的英勇精神。

整首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

在教材中,这首诗歌被安排在第二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歌,领略毛泽东同志的精神和文学才华,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诗歌的创作背景。

2.难点:诗歌中的精神,诗歌的文学鉴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梅岭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的每一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4.探讨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精神。

5.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原文、译文、朗读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原文、译文、朗读

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原文、译文、朗读
《梅岭三章》原文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朗读

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三首诗留藏在衣底。

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脱了敌人的包围。

〔一〕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

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二〕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梅岭三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梅岭三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2 梅岭三章》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诗歌,通过对梅岭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对学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较为深刻,需要学生进一步挖掘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岭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梅岭的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梅岭的美丽和生机,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篇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诗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美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的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感受诗文的美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文的韵律美,增强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知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梅岭三章》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梅岭三章》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梅岭三章》问题。
(3)相关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梅岭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梅岭的魅力。
2. 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梅岭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梅岭主题的文学创作活动,如写诗、作文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②第一部分:梅岭的自然风光。重点知识点有梅岭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植被类型等。词句示例:“梅岭位于江西省南部,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区。”
③第二部分:历史文化。重点知识点有梅岭的历史沿革、文化遗迹等。词句示例:“梅岭历史悠久,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④第三部分:与梅岭相关的历史故事。重点知识点有梅岭故事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词句示例:“梅岭故事反映了梅岭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梅岭三章》教案2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梅岭三章》。本课主要讲述了梅岭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以及与梅岭相关的历史故事。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拓宽对我国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认识,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典诗词,对于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在历史课上已经学习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对于陈毅将军的革命事迹也有一定的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分为三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
1. 语言能力:通过学习《梅岭三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和评价将军的诗歌创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和理解。其次,学生可能对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和将军的生活经历不够了解,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此外,学生可能缺乏对于诗歌情感和主题的深入分析能力,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来培养。
答案:
- 结构上,《梅岭三章》由三首诗组成,每首诗都有清晰的结构,从开头、发展到结尾。
- 语言上,《梅岭三章》使用生动的语言和意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 情感上,《梅岭三章》表达了将军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题目:请结合陈毅将军的革命事迹,分析《梅岭三章》中的将军形象。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梅岭三章》的诗意和陈毅将军的革命事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安徽专版)说课稿:2 《梅岭三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安徽专版)说课稿:2 《梅岭三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安徽专版)说课稿:2 《梅岭三章》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安徽专版)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梅岭的山水风光以及作者对梅岭的热爱和赞美。

通过分析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梅岭三章》具有以下特点:1.文本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课文首先介绍了梅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接着描绘了梅岭的山水风光,最后抒发了作者对梅岭的热爱之情。

2.语言优美,诗意浓郁。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课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课文通过对梅岭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学生具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某些难点词汇和句子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梅岭的山水风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梅岭的热爱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

2.难点:课文内涵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答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梅岭的山水风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梅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查找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诗人投身革命便义无反顾,面对枪林弹 雨的惨烈斗争,坦然面对生死,甘为革命献 身,并且坚信人民终究得到解放。
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 表达效果?
是对诗(一)自问式起句的最终回答, 是诗人所追求的革命理想,表现出诗人 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品味诗句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 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课堂小结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 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 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 等意象,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的艰辛, 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 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 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 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梅岭三章
学习目标
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
革命精神。
新课导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 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 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留下,担负 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 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品味诗句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 “飘”“传”?为什么?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 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 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 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 感染力。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 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 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观主 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 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中国人民 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至死不渝的革命斗争精神
品味诗句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 (重点词的表达效果)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 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 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 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 必胜信念。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时间 一、过去 二、现在 三、未来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内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神
回首征程 勉励战友 展望未来
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现实、理想、想象相结合
写作特色
①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 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 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 “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 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联想“捷报飞来当 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 础上进行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 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 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 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 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 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 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这些修辞 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 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细读感悟
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 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 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 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 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坚 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烽烟十年”表明革命事业之艰难与 诗(一)相呼应;“头悬国门”化用伍子 胥的故事,具有悲壮之感。抒写了诗人壮 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 激情的鼓励。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后两句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意之上,更增加 一份豪壮之气,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 壮烈豪情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表现了诗人从容、 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 运用设问,总领全诗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 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 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 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 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 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 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 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 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 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 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 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 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 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 笔性质的诗篇。
走近作者
【陈毅】(1901—1972), 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 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 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 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 出版。
整体感知
朗诵
1.读出节奏 2.把握情感基调 (乐观、豪迈)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 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 衣底。旋围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