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形成机制研究
对外开放制度
对外开放制度【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对外开放制度的定义和意义2.对外开放制度的发展历程3.对外开放制度的主要内容4.对外开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5.我国对外开放制度的未来展望正文(篇1)一、对外开放制度的定义和意义对外开放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对外开放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外开放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对外开放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0 年代初):我国开始尝试引进外资、开展对外贸易,设立经济特区,逐步打破封闭的经济体制。
2.改革开放中期(1980 年代末 -1990 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深化改革,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3.改革开放深化期(2000 年代初至今):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三、对外开放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对外开放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贸易制度:包括进出口管理、关税制度、贸易优惠政策等。
2.外资引进制度: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政策、外商投资管理等。
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制度:包括对外援助、国际产能合作、技术引进等。
4.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制度:包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四、对外开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制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对外开放扩大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经济增长。
2.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对外开放使得我国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优质的国际商品和服务,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
3.优化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促使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了产业链的竞争力。
4.提升国际地位:对外开放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国际地位。
100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00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由硕士毕业论文中心,硕士论文组整理提供,1、我国服务贸易滞后的原因及对策2、流动性过剩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转变3、我国外贸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研究4、加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5、我国出口加工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研究6、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原因因及对策7、新形势下我国外贸环境的新变化8、河南省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QDII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10、中部崛起与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分析11、河南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和发展对策12、我国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1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问题思考14、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15、新型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分析16、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17、区域贸易安排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贡献与挑战18、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影响与对策19、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效应分析20、国际外包的发展现状、模式及对策研究21、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和趋势22、贸易顺差:通货膨胀的诱因分析23、欧盟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与启示24、标准贸易理论的发展与影响2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分析26、产业集聚与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27、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28、美国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29、全球电子商务模式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30、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31、河南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策分析32、河南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势与对策研究33、河南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4、河南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35、河南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36、河南进口贸易的发展前景分析37、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38、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39、试析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技术外溢效应40、CEPA对河南省外贸发展的影响41、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42、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和困境43、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44、“10+3”框架下的中日韩经济合作问题研究45、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前景46、对外贸易与产业集聚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47、对外贸易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48、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河南省旅游服务贸易研究49、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50、论FDI与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51、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影响分析52、试析对外贸易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53、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探索54、中印外贸发展战略比较浅析55、河南省跨国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56、河南省出口农产品(食品)绿色营销问题分析57、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58、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59、我国进口贸易依存度提升问题研究60、我国对外贸易协调机制构建问题研究61、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新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62、西方对华出口贸易限制的新动向研究63、我国通货紧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64、我国贸易救济问题研究65、涉外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及路径研究66、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67、中国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研究68、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研究69、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70、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途径71、劳工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72、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策略分析73、国际营销发展的新趋势研究74、试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国际营销定价关系75、我国企业国际营销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76、浅析中美经贸关系77、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78、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效益和水平79、对外开放战略与中部崛起80、试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81、试论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的启示82、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约束条件83、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及约束条件84、我国资本外逃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分析85、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及其现实可行性86、论当代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87、论战略产业保护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88、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89、论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条件90、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91、论中美贸易逆差的成因、影响及其对策92、论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成因及其对策93、论跨国公司转移作价的方法及其防范措施94、论跨国兼并与国际垄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95、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调整96、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结构调整研究97、论我国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98、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分析99、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100、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及其现实影响。
(完整版)国家社科项目指南
应用经济1.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路径研究3.宏观经济总量平衡与结构协调关系研究4.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5.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研究7.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研究8.现阶段我国文化消费调查研究9.城市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产业研究10.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研究11.文化产业科技带动战略研究12.个性化、分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研究13.国有文化企业融资体制创新研究1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15.文化产权交易研究16.文化旅游的模式及特点研究17.红色旅游研究18.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研究19.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20.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问题研究21.我国重要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22.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研究23.经济圈与经济带问题研究24.构建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研究25.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研究26.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研究27.国际新能源发展趋势与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28.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问题研究29.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30.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经验总结与理论创新研究31.经济社会发展的幸福指标体系研究32.完善失业统计制度研究33.中低收入群体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研究34.提高我国投资效率问题研究35.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的理论与政策研究36.提高消费率与经济稳定增长关系研究37.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和改革研究38.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39.城乡统筹进程中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整合机制研究40.城乡统筹与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41.海峡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模式研究42.我国发达地区经济带动和辐射效应研究43.我国人口空间动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44.城市综合体理论及其在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45.综合成本上涨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问题研究46.资源、环境及气候因素与产业发展关系研究47.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48.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研究49.物流成本与产业发展、价格水平的研究50.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区域比较研究51.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研究52.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下国际贸易重大问题和政策研究53.贸易政策工具的储备和预警研究54.服务贸易补贴政策的绩效评估体系研究55.开放经济条件下双边贸易差额的真实利益分析与评估研究56.CEPA、ECFA实施效果分析研究57.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形成机制研究58.我国粮食国际贸易战略研究59.高技术服务业的培育发展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60.中央与地方政府财税体制优化研究61.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62.我国预算制度的演化与改进研究63.税制结构优化研究64.财政透明度研究65.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研究66.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研究67.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影响研究68.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69.我国企业对汇率波动的承受能力研究70.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71.人民币离岸市场和货币供应量调控的研究72.人民币与国际汇率协调机制研究73.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研究74.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监管研究75.失业保险政策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研究76.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与薪酬制度研究77.我国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研究78.珠三角、长三角、中西部等地区劳动力市场研究79.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80.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原因和有效提高的途径研究81.国防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研究82.国防工业发展的军民融合战略研究83.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和知识函数研究84.网络数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85.高效生态经济数量分析:模型、参数与应用研究86.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测度研究87.农业水价改革与节水战略研究88.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与流转问题研究89.现代农业支持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90.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研究91.发展牧区水利问题研究92.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及其对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影响研究93.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研究94.农村消费对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潜力研究95.城镇化和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研究96.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研究97.促进节能环保的阶梯定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98.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贸易政策转型研究99.老工业基地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100.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01.我国低碳消费模式研究102.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经济优化路径与政策研究103.工业节水战略研究104.大型项目经济社会影响分析和评价方法创新研究105.我国主权债务安全问题研究106.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107.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108.保障性住房问题研究。
中国与中亚五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效应与路径研究
中国与中亚五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效应与路径研究中国与中亚五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效应与路径研究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之间的经济合作逐渐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与中亚五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效应及其路径。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
在经济合作方面,双方已建立了一系列双边合作机制,如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论坛、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等。
双方签署了许多合作文件,包括《中国-中亚5+1经济合作框架文件》等,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此外,中国还同中亚五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等,为双方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次,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显著。
一方面,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从2010年的约450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约800亿美元,增长了近一倍。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中亚五国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已成为中亚五国最大的外国投资来源国之一,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中国企业的投资和参与度非常高。
第三,中国与中亚五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扩大贸易合作是关键。
双方可以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贸易结构的优化。
其次,加强投资合作也是必要的。
中国与中亚五国可以通过搭建更多的投资平台,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赴中亚五国投资,在投资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另外,加强人文交流也非常重要。
通过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增进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总体而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效应也愈发显著。
双方通过层层深化合作机制和签署合作文件,为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贸易额的增长和双向投资的增加也为双边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未来,双方还可以在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迈上新的台阶综上所述,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1-4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第一次(第一次)一、单项选择题1.国际贸易额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的( C )的总和。
C.进口贸易额2.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B )。
B.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3.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反映( D )。
D.一国的出口商品去想和进口商品来源4.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C )。
C.各类商品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5.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 A )的比重。
A.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6.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于(A )。
A.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7.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的学说都是主张(B )。
B.自由贸易8.俄林认为( B )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B.价格的国际绝对差9.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是(C )。
C.各国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10.依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 B )提出的。
B.大卫·李嘉图11.资本充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说法源于(C )。
C.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说12.能够反映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价格是( B )。
B.世界自由市场价格二、判断题1.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则是转口贸易。
(×)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一国进出口交易的地区分布或国别分布。
(×)3.对外贸易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
(√)4.二战前,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5.需求相似理论又称作需求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它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发展。
(√)6.当两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趋于接近时,其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产业间的贸易发展倾向因此也就越强。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研究事实上,作为国际化经营的两种基本方式,国际贸易主要以商品的跨国流动性表现出来,而国际直接投资则主要以资本为主体,进行生产要素跨国界活动。
即使这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却能够通过近视的某种机制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可以融合的契机。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发生的限制贸易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自由化发展。
下文就针对两者的理论展开分析,两者的早期一些交叉分歧进行研究,并指出两种融合发展的趋势。
标签: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交叉分歧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早期分歧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而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其在本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传统国际贸易主要建立在理想的分析框架背景中,使得市场成为了全部的竞争场所,这就导致很多重要的变量和客观的变量不被重视。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国际直接投资受到忽视。
就传统的国际贸易来讲,人们普遍认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是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而随着全球化、自由化的世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却逐渐明显,这其中包括两者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以及共同发展。
事实上,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并不是直接由国际贸易中产生,这就需要寻找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
就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创始人海默所说,对于某个企业来讲,要想获得生产要素平等权,就应该与市场中的其他企业一样,生产同类的产品以获得生产要素平等权利,而就单个企业来讲,引起不具备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所以对于对外投资仍旧有很大的困难。
但就这种说法来讲,企业对外投资不仅不能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优势,更会因垄断优势而被广泛接受。
而正是因这种垄断,使得企业可以实现跨国界,增加额外成本并提高竞争力的优势,这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出发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直接投资理论在发展中产生的交叉由上述可知,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不同的,因而其实质上也有明显的差别,但其所处的经济环境都是在不断改变和发展的,经历了替代关系,互补关系等阶段,也在其理论发展中有一定的交叉。
对外开放课题研究方案
对外开放课题研究方案一、背景及目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交流的日益加深,对外开放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合作,推动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
为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相关问题的研究,制定一套可行的对外开放课题研究方案,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将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二、研究内容1. 对外开放政策与战略1.1 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与发展1.2 对外开放战略的制定与调整1.3 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 对外开放的经济合作与贸易2.1 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趋势2.2 一带一路倡议对贸易合作的影响2.3 外商投资法及其对外资企业的影响3. 对外开放的金融合作与金融市场开放3.1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政策与措施3.2 双边与多边金融合作的利与弊3.3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4. 对外开放与科技创新4.1 技术引进与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4.2 对外开放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4.3 跨国科技企业的发展与合作三、调研方法与途径本研究将采用综合性的调研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
通过分析相关数据资料、研究报告和政策文件,了解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同时,借助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深入了解相关主体的观点和经验,以获取更全面和权威的信息。
四、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总时长为12个月,具体安排如下:第1-2个月:背景资料收集和问题分析第3-6个月: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第7-8个月: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第9-10个月:研究报告撰写与初步成果展示第11-12个月:研究报告修订和最终成果展示五、预期成果与应用价值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一份完整的对外开放课题研究报告,报告将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与战略、经济合作与贸易、金融合作与金融市场开放、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同时,本研究的研究成果还可应用于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动学术界对外开放问题的深入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WTO问题研究1.WTO改革的难点及出路2.WTO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优化3.WTO规则调整与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化4.WTO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5.WTO与贸易自由化提升问题研究6.WTO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案例研究7.WTO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效果研究8. WTO的保障措施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9. WTO争端解决机制与我国对发达国家贸易二、跨国公司问题研究1.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趋势探讨2.跨国公司与中国制造业基地3.跨国公司的东道国战略管理问题4.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问题5..跨国公司在我国产业的成长与重构6.跨国公司的生产外包战略7.跨国公司的国际融资问题8.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影响9.跨国公司在华的服务业并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0.跨国战略联盟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三、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1.我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2.浙江省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3.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案例分析4.国有外贸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发展5.流通产业的国际化经营问题6.“新常态”下我国外贸对普惠制的利用问题7.中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研究8.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9.外贸企业管理10.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11.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12.外贸企业如何应对外汇风险13.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策略研究四、中国外贸的现实问题研究1.我国外贸企业如何综合利用补贴与反补贴政策2.反倾销与我国外贸转型升级3.我国外贸应对技术壁垒问题4.我国的税收制度改革与区域外贸协调发展5.我国外贸企业制度创新问题6.我国外贸领域的良性竞争体系培育问题7.我国外贸的新战略政策问题8.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9. 我国外贸不均衡问题研究10.“自贸实验区”发展问题研究11.我国外贸体制深化改革问题12.我国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均衡发展分析13.我国出口商品市场多元化问题研究14.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问题研究15.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摩擦问题研究16.SA8000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17.中美贸易摩擦原因与展望18.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我国政府行为选择19.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非政府行为研究20.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延长问题探析2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22.中国外贸依存度演变与优化研究五、浙江对外经济与贸易问题研究1.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策研究2.浙江农产品贸易战略的选择3.浙江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策分析4.浙江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势与对策研究5.浙江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6.浙江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7.浙江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8.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及前景分析9.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研究10.浙江进口贸易的发展前景分析11.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12.“长三角一体化”与外贸竞争力提升13.浙江外贸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探讨六、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1.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2.试析我国引进FDI中的技术外溢效应3.我国引进FDI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4.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5.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新型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6.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策略分析7.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研究8.我国利用外资的经济效应分析9.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研究10.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战略研究11.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12.我国出口鼓励政策的机制与效应探讨13.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14.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综合效应研究1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16.新型工业化与中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选择17.经济全球化深化条件下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取向18.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析19.我国服装出口的竞争优势提升问题研究20.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对华投资战略分析21.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机遇和困境22.中国企业“走出去”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23.开放与收入差距的研究七、贸易政策问题研究1.高科技行业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2.“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贸易战略优化3.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理论政策的研究4.美国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效果评析5.21世纪全球国际贸易政策协调的研究6.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经济效果研究7.亚洲经济体贸易政策的改革与协调8.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贸易政策研究八、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1.RCEP对中国的综合经济效应分析2.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3.海峡两岸产业与经贸的合作模式研究4.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与模式研究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益协调机制分析6. RCEP框架下的中日韩经济合作问题研究7.“欧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前景8.新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贸易效应分析9.RCEP与TTP的贸易效应的对比分析10.“一带一路”倡议的贸易效应分析九、世界经济问题1.国际储备管理问题研究2.东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3.英国脱欧与欧盟的对外贸易问题4.环境保护对不同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5.技术贸易的理论与实践6.世界能源贸易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7.欧盟农业政策的改革8.亚洲经济一体化问题9. 欧洲经济一体化问题十、国际贸易实务问题研究1.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的协调发展研究2.跨境电商中的营销策略运用问题3.论外贸出口中的外汇风险防范4.信用证的结算风险及防范5.我国外贸制度演变及创新研究6.非“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7.我国加快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路径探讨8.国际贸易中不同结算方式的风险比较9.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创新10.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出口的促进作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本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本院)一、WTO问题研究1.WTO体制下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2.WTO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3.WTO与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化4。
WTO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5。
WTO与贸易保护6.XXX在WTO争端解决中的实证分析与研究7。
WTO保障措施研究8. WTO的保障措施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9.WTO争端解决机制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0.WTO争端机制与中国应诉策略11。
WTO多边货物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研究二、跨国公司问题研究1.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趋势探讨2.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与区位选择3。
跨国公司的东道国战略管理问题4.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问题5。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战略思考6.跨国公司的生产外包战略7.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影响8。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9。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路径10。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11。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策略分析12.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对我国的影响13.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研究14.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策略研究15。
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16。
QDII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17。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分析18。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19。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20。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21。
外资并购对我国(××行业)企业的风险与防范22。
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困境分析23。
外资银行在华竞争策略研究24。
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25。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战略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26。
**公司自主品牌海外市场拓展分析27.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途径分析三、国际竞争力问题1.我国XXX国际竞争力研究2。
XXX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3。
XXX企业国际化经营分析4。
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5 ××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6。
我国企业出口及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选择的分析研究
摘要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的重要推动因素。
随着近两年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我国企业所处全球生产链的低端环节,中国企业“走出去”势在必行。
但是中国企业是否能够完成转型,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从对外出口转向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从出口转向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都是本文将进行分析的问题。
本文通过出口和投资的理论分析,以及利用中国各行业企业的数据的研究,对于我国各行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问题进行剖析。
对企业的国内销售、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依据生产率的判断的标准,并且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企业同时选择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
本文从动态、微观的角度分析企业生产率对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选择的影响。
在对已有的贸易投资行为选择模型进行分析的同时,对该模型进行一定的拓展,将原有模型中企业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进行进一步划分。
根据理论模型的推导,本文得出生产率是企业贸易投资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企业的贸易投资行为可以通过企业的生产率区间划分而进行选择。
不同生产率的企业依据其所在生产率区间的不同,可以选择国内销售,出口或者对外直接投资。
利用我国36个行业10年的面板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计算出我国36个行业的生产率,将其按照生产率区间进行划分,得出各个行业适合的贸易投资行为模式,并且对中国36个行业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之间关系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企业贸易行为的模型中生产率与出口正相关的关系在中国同样适合。
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对自身生产率的估计来进行贸易投资行为的选择。
最后,依据本文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采用“走出去”的战略。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生产率的大小进行衡量。
如果企业生产率位于[2,6]的区间,那么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如果企业处于生产率位于[1,2]的区间,那么进行出口选择是有利的;如果企业处于生产率位于[0,1]的区间,那么企业仅适于国内生产。
2024年上海市公需科目继续教育考试题
2024年上海市公需科目继续教育考试题()年12月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A.2008B.2012C.2015D.2019答案:D《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描出,在()引领下我国深入推进供始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大湾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B.新时代理念C.新发展理念D.共享发展理念答案:C《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A.眼睛B.自己C.生命D.亲人答案:C《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A.3%B.18%C.65%D.70%答案:C闵采尔通常把贵族称为()。
A.“刽子手”B.“吸血鬼”C.“杀人魔”D.“强盗”答案:B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软基础设施投资的是()。
A.环保B.教育C.国防基础设施D.服务业答案:D以下陈述不属于“大变局”时代特质的是:()A.社会风险更加多样、复杂B.人化自然程度进—步加深C.社会治理政策更倾向效率D.人类普遍进入长寿时代答案:C长三角一体化的规划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
A.22.5B.33.6C.35.8D.47.5答案:C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中,以()等地区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A.江苏无锡B.上海临港C.浙江嘉兴D.安徽池州答案:B《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包括()。
A.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B.高质量发展样板区C.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D.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E.改革开放新高地答案:ABCDE除了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还有几个都市圈,分别是()。
区域贸易协定对贸易经济的影响与合作机制
区域贸易协定对贸易经济的影响与合作机制区域贸易协定是一种多边或双边的贸易协议,旨在在特定区域内促进贸易和经济合作。
这种协议对参与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它们之间的合作。
本文将讨论区域贸易协定对贸易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合作机制。
一、区域贸易协定对贸易经济的影响1. 减少关税壁垒区域贸易协定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减少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这有助于提高贸易效率和贸易量。
通过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便利,进出口规模得到显著增加。
此外,降低关税还使得商品价格更具竞争力,有利于改善消费者的福利。
2. 提升市场准入区域贸易协定也有助于提升市场准入,促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
通过协商,成员国相互开放市场,减少对外投资的限制。
这为跨境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了贸易投资的流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3. 增加贸易多样性区域贸易协定可以帮助成员国拓宽贸易伙伴的范围,增加贸易多样性。
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署协定,成员国可以进一步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优势产业,并增加对外贸易的机会。
这样的多样性有助于分散贸易风险,提高整体经济的稳定性。
4. 促进经济一体化区域贸易协定还推动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
通过相互合作和资源共享,成员国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利用。
这种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形成共同市场和产业链,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二、区域贸易协定的合作机制1. 成员国贸易政策协调区域贸易协定通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政策协调,实现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成员国可以协商并制定共同的贸易规则和政策,通过规则的一致性提高贸易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减少贸易争端的发生。
2. 双边或多边对话机制区域贸易协定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通过定期的双边或多边会议,成员国可以讨论和解决贸易相关的问题,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加强合作关系。
这些对话机制有助于增进成员国的相互了解,推动贸易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七章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第七章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自近代以来,中国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是从1978年革新开放末尾的。
可以说,革新开放的历程,就是中国由封锁的自给自足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的进程。
随同这一历史进程,中国由〝应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对外开放战略,向〝片面融入国际市场、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的开放战略逐渐演进。
在2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中国采取的是自动性、渐进性和政策性的开放战略。
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应用自身的比拟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经济循环,进而带动国际经济增长。
20多年的外资、外贸、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时间序列数听说明,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展进程中起着清楚的结合推进作用,中国融入国际分工的进程表现出较清楚的贸易投资一体化特征。
经过20余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曾经片面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进入工业品加工制造大国的开展行列。
参与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面临着质的变化,即由自动性开放向主动性开放、由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国际分工环境也出现了不同以往的诸多新特征,经济全球化、要素分工和贸易投资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开展的主流。
研讨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国际新状况,讨论我国对外开放实际的新停顿,并适时停止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关于我们自动应对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的开展的机遇和应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回忆与评价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初始环境和大少数国度不同的是,中国是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末尾对外开放的,这使得中国的对外开放、分工演进和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进程,表现出中国特征的开展途径。
国际方面,经过战后30余年的开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旺国度向开展中国度停止的休息密集型产业转移已基本完成,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度经过承接兴旺国度休息密集型产业转移,实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开展战略,完成了工业化。
产业间国际分工格式已基本构成,各国依据自身的比拟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构成了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即兴旺资本主义国度〔如美国、日本和欧盟〕集中开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开展中国度集中开展资源密集型和休息密集型产品。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如何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以及如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首先,推动内外贸一体化需要通过加强国内市场的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开展来实现。
一方面,对于国内市场的开放,我们应该加大对内地自贸区等经济特区的建设力度,降低外国企业在中国经营的门槛,进一步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金融、教育、文化等服务领域,应推进市场准入的自由化,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另一方面,加大对外贸易的开展,可以通过降低关税、优化贸易结构、拓展贸易伙伴等方式来实现。
我们应主动扩大进口,鼓励企业参与全球采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要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提高贸易的便捷性和效率。
此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通过加强国内市场布局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来实现。
在国内市场布局方面,我们应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以及促进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自由化。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提高国内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激发消费潜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在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我们应加强对外投资,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
通过对外投资,可以扩大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海外收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科技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优秀的人才,推动高端产业的发展。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使中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
最后,为了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还需要加强政策协同和国际合作。
在政策协同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政策措施。
大学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
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
A.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B. 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C. 各国技术水平不同D. 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2. 下列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有关的是()理论。
A. 议协分工B. 技术差异C. 产品差异D. 自然资源禀赋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创立了()理论,成为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
A. 垄断优势B. 产品生命周期C. 市场内部化D. 国际市场折衷4. 反对需求管理政策,认为只要增加供给才能摆脱“停滞膨胀”学派,是()A. 后凯恩斯学派B. 货币主义学派C. 理性预期学派D. 供应学派5. 熊彼特提出的(),可用来解释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A. 二元经济模型B. 创新理论C.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D. 货币主义6. 凯恩斯学派认为,滞胀是由于经济体内部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发展较快的部门引起物价上涨,发展较慢或停滞的部门引起高失业。
这种理论是()通货膨胀。
A. 结构性B. 混合型C. 需求拉起的D. 成本推动的7. 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在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主要分歧是()。
A. 是否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观分析B. 边际消费倾向是否递减C. 是否主张实行公私混合经济D. 是否主张实行大幅度减税8. 在经济增长水平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之间。
A. 发达国家B. 发展中国家C. 新兴工业化国家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没有出现的国际经济新现象是()。
A. 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增长速度B. 跨国公司产值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C.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D. 发达国家采用各种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10. 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及特点主要表现为()。
A. 多种形式的部门内分工发展缓慢失B. 国际分工完全专业化C. 企业内分工和国际分工密切结合D. 产业内分工基本上消11. 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是()。
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双向协调发展研究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 地位日益显著。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合理地利用外资和进行对外投资,不 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更可以带来就业机会、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等多 重效益。然而,如何实现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的双向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二者的 互补效应,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大挑战。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日益紧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 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次演示将围绕引进外资与 实施名牌战略研究这一主题,探讨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并 提出一些展望和建议。
引进外资和名牌战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的引进可 以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推 动经济增长。名牌战略则代表着高质量、高信誉和高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 争力的体现,有利于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双向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在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积极推动国 内外投资活动的平衡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双向协调发展也将面临 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需要不断深化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并推动全球经 济的繁荣发展。
本次演示从金融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战略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积极调整投资策略, 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强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以及鼓励企业“走出去”,以 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及发展思路探讨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及发展思路探讨作者:冯明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23期内容摘要:长期以来的内外贸分割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客观上要求内外贸必须实现一体化。
本文着重分析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以及从协调各种关系、完善流通体系、打造品牌优势三方面对内外贸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提供建议。
关键词:内外贸一体化内涵流通品牌投资、消费、出口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
从国内市场需求看。
消费需求疲软与政府投资过热形成鲜明对比,市场主导的消费需求变化与政府主导的投资需求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例失衡。
同时,出口贸易由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明显下滑,这一在过去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强有力支撑作用的需求因素。
此时也表现乏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协调内外贸发展。
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该问题表现在流通和贸易领域,就是内外贸一体化。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内外贸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有产物,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对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管理上本来就是一体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出于各种历史原因,对外贸易在新中国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由此也导致内外贸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同,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内外贸管理体制的演变。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内外贸分割管理已不再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割管理影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也阻碍商业流通的发展;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出现明显下滑,短期难以恢复,经济增长着力点开始向国内消费市场实行战略转移。
我国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了内外贸一体化这一概念。
把握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观念一体化。
我国已经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于开放和竞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辅以必要的宏观调控,让各市场主体在开放的竞争中优胜劣汰。
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国领导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报告旨在对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全球经济形势分析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一方面,各国之间存在着差异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这给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障碍;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并且保护主义倾向逐渐抬头。
这些因素都对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三、挑战与机遇分析1. 挑战(1)地缘政治风险增加:一些地区存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如中东地区的冲突和紧张局势,这些因素可能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采取保护主义,加强对本国产业的保护,这对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3)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科技进步带来了新兴产业和新兴市场的崛起,同时也带来了传统产业的衰退。
这对全球经济结构和国际贸易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
2. 机遇(1)多边合作机制加强:各国通过多边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进行谈判与合作。
(2)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发展为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创新方式进行跨国交流与合作。
(3)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各地区通过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经济合作,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水平。
四、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对策1. 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1)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各国应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支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并通过谈判与合作解决存在的争端。
(2)降低非关税壁垒:各国应减少非关税壁垒,提高关税透明度,并通过减少技术壁垒、标准壁垒等方式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形成机制研究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界学者研究的焦点,两者的关系从分歧到开始融合,进而到一体化的机制形成。
许多学者从中国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普遍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转移过剩生产能力和消化吸收传统技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将具有优势的技术和产业拓展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进而带动我国劳务、技术设备、商品的出口贸易。
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进行简要论述,进而以实证分析证明我国正步入贸易投资一体化形成阶段,最后提出我国对外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基本模式定位于外向型开放式发展,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出口产业和外资引入,在提升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市场化经营管理,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据海关初步统计,截止到2010年12月末,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9727.6亿美元,较09年增长34.7%,其中出口总值为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总值为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减少6.4%。
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出
口与进口继续大幅增长且贸易顺差有所减少的特点,这主要源于国际经济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复苏,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完善使得进出口增长逐步趋于理性,并且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随之显著提升。
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面对新形势的不断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逐步巩固了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并且对外贸易顺差逐步缩小,使我国进口与出口贸易趋于理性增长;其二,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结构、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式;其三,我国工业制品进出口规模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其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方式面向多样化发展;其五,我国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对亚洲、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增长快速,但是对非洲以及拉美的出口增长不稳定。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据商务部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显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年均增速为49.9%,占据全球总流量的5.2%,首次超过日本、英国,跃居全球第五。
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278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
这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年均增长率。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贯彻执行“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其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投
资地区相对集中;其二,投资领域拓展速度快,由初期投资于出口贸易、餐饮、航运等领域,拓展到电子通讯、石油化工、设计咨询、交通运输、资源利用、医药、资源利用等众多领域;其三,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包括跨国并购、投资办厂、境外上市、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其四,国有大型企业仍然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正逐步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生力量,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其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初步形成市场多元化的格局。
二、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形成的实证分析
本文为验证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形成机制,研究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因此,借助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商务部网站上的数据,包括中国1991至2010年各年的对外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数据对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形成进行实证分析。
在这里所指的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为货物贸易,而对外直接贸易投资额仅指非金融投资。
为了验证许多学者普遍认为的中国对外投资促进了对外贸易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笔者首先采取计量方法,得出可以表现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对外贸易之间线性关系的计量公式为ietrade(中国进出口总额)=3490.5146+42.2976×cfdi(中国对外投资额流量)
由于ietrade与cfdi的相关系数为0.82,且cfdi系数为42.3,以此证明进出口总额与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具备正相关关系,即进出口贸易总额会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而增加。
由上述检验我们得知,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是相
互关系的,两者是相互互补而又相互促进,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化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境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我国对外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并健全政策体系,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为了有效地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我国应建立并健全与金融外汇、财政税收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内容相配套的政策促进体系,并以此来激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其一,国家应尽快制定并出台《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法》、《对外投资法》、《对外投资审查法》等法律法规,借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这样有利于中国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有法可依,进而对各项投资加以规范,使之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其二,应建立境外投资管理机构。
该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给予一定的协调和管理,并为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研究并总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
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作为依据,不断地完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其三,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可以通过建立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境外投资。
为了便于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应对当前现行的境外投资上缴利润进行适当的改革,并建立健全与国际规范相符的各类税收政策,避免双争双收的情况发生。
(二)增强产业扶持,发挥品牌效应,致力于跨国公司的培育。
现阶段,世界各国均将培育跨国公司作为提高本国综合国力的
主要途径之一。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水平高低,由于中国在发展跨国公司方面起步较晚,跨国公司也均以中小型为主,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加快世界级跨国公司的培育,这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思。
首先,应从政策上对重要产业给予一定的扶持。
根据国外大量的成功经验表明,国家应在跨国公司发展的初期阶段,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这一时期属于公司的重要成长阶段,通过政策扶持可以使之渡过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难关,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
同时政策扶持应遵循扶优扶强的原则,这样有利于促进大企业快速成长;其次,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加之对外开放政策的鼓励,使得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将投资的目标转移到境外,基于这一现状,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带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三)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多元化战略。
当前,我国制造业中机械、电子、家电、轻纺等领域的部分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性能已经相当稳定,在国外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我国应继续保持对亚洲国家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快对拉美、非洲等地区的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此外,我国境内大型企业应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向发达国家进行投资,以利于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加快本国产业技术升级。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进入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初步阶段。
我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两者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证实,当我国对外贸易小幅度增长时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甚微,但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却对我国对外贸易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因此,我国应当顺应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如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增强产业扶持、培育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多元化等战略,以此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