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 教案第四课时(疫情期间)

合集下载

4.16社戏 第四课时教案1(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4.16社戏 第四课时教案1(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社戏第四课时教案教学要点:指导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归纳主题及主要写作方法,布置读写练习。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2)指名试背第10──13段课文。

二指导学习课文。

(一)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指名朗读第32节和第34──38段,体会六一公公的语言特色。

明确:课文写六一公公的笔墨简洁而洗炼,主要通过他的对话来表现他纯朴、爽朗的性格。

他的第一句话并不责问孩子们“偷”豆之事,只是可惜于“踏坏了不少”,说明他珍视劳动果实。

第二句话:“请客?──这是应该的。

”更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性格。

至于以后送豆给“我”吃,也说明了这一点。

(要求学生在以上有关语句下划线)(二)指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读后提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明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与农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充分体现了“我”与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来,当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

这两句话是用豆陪衬社戏。

其实那夜的戏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可是大可怀念的是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而这友情是在着社戏过程中集中地体现出来的,因此也就产生出对那夜社戏的怀念了。

(三)《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

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

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

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课文的主题就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的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及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挚的思想感情。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最后,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社戏》这节课,我认为在以下方面需要加强:
1.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
2.创设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例如:分析课文中描述的社戏场景、童年游戏的细节,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描写表达情感。
(2)文学鉴赏技巧:学会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方法,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社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对童年游戏的美好回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社戏》中描绘的童年时光和文化内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社戏》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它通过对童年看戏经历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思考。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例如:设计词汇练习,如造句、填空等,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在教学论、情景模拟、互动提问等,以确保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透彻。同时,通过具体实例的引导和解释,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社戏》教案,选自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社戏》的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生字词,分析课文主题和情节结构,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学习小说中的描写方法,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具体内容包括:

《社戏》教案(通用7篇)

《社戏》教案(通用7篇)

《社戏》教案(通用7篇)《社戏》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戏》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

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

5.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社戏》教案篇2[教学目的]一、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

(大屏幕显示)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初一语文《社戏》公开课教案教学参考优秀教案

初一语文《社戏》公开课教案教学参考优秀教案

初一语文《社戏》公开课教案教学参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童年时看戏的乐趣。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童年时看戏的乐趣。

2.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文《社戏》2.多媒体教学设备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看过戏?看戏的时候有什么感受?2.那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看他是如何度过那段美好时光的。

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2.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2.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体会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深刻?二、深入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进行品味。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写一篇关于看戏的作文。

2.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点评。

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课后拓展1.鼓励同学们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2.请同学们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尝试用文字记录下来。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社戏》,让同学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眷恋。

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体会作者情感方面,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写作训练环节,部分同学对作文的要求把握不够准确,需要加强写作指导。

2024年人教版《社戏》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年人教版《社戏》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年人教版《社戏》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情感。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社戏》。

2.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那么这篇课文会有哪些精彩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三、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a.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述的主要人物,并简要概括他们的特点。

b.分析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a.请同学们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注意把握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b.分析故事情节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a.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b.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堂小结1.通过学习《社戏》,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2.我们要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观察、思考,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社戏的短文。

2.深入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社戏》,使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分析课文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方面,部分同学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社戏》。

《社戏》教案设计(精选

《社戏》教案设计(精选

《社戏》教案设计(精选《社戏》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主要讲述了一群孩子在乡村看社戏的经历。

教学内容包括:阅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及背景;学习小说的基本知识,如情节、人物、环境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习小说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如情节、人物、环境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小黑板上的人物关系图。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勾画出生僻词、难句。

3. 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生僻词、难句,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

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讨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5. 理解主题: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思考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6.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社戏》2. 人物关系图:以小黑板形式展示,标明人物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答案示例:人物形象:小说中的孩子们充满好奇心,热爱生活,具有童真童趣。

主题:小说通过描绘乡村社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小说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难点是否讲解清楚。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参观戏曲博物馆,了解我国戏曲文化;观看戏曲表演,感受戏曲的魅力。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课文《社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社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activities,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戏剧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社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介绍。

2. 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介绍。

3.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分析。

4.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讲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社戏》,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目,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社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练习评价:对学生的课后练习进行批改,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探究报告评价:对学生的探究报告进行评审,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社戏》文本。

2. 鲁迅作品选集或相关资料。

3. 社戏文化相关资料或视频。

4. 课后练习题目和答案。

5. 探究报告评价标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社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课文《社戏》,理解课文基本情节,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2.分析课文主题,探讨作者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及对童真、民俗的赞美。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逐步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社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社戏的活动?”(如庙会、节庆表演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社戏》中的文学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基本情节:要求学生掌握《社戏》的故事梗概,了解小说背景,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及关系。
-举例:《社戏》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期观看社戏的经历,重点在于理解戏剧情节与鲁迅童年生活的联系,以及文中对农村民俗的描绘。
-分析人物形象: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塑造传达的思想感情。
-举例:分析主人公阿Q的性格特点,如何体现封建社会的悲剧色彩。
-掌握表达技巧:教授学生识别并学习课文中的讽刺、对比等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举例:课文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揭示社会现象,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差异。
2.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指导学生深入探讨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社戏》,依据教材的章节安排,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社戏》,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解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社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社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并举例说明。

4. 课文分析: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社戏》2. 生字词及解释3. 课文结构分析4. 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五遍。

c. 选择一道例题,完成解答。

2. 答案:a. 生字词抄写略。

b. 示例:作者通过对社戏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怀念。

c. 例题解答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道拓展题目,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b.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2. 理解作者通过社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课文分析的教学方法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一、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1. 生字词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挑选出本节课的重点生字词,注重字词的实用性和拓展性。

《社戏》教学教案

《社戏》教学教案

《社戏》教学教案Teaching plan of social drama《社戏》教学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一、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二、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三、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设想〕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

第二课时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第三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作业研讨。

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四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提示〕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简况回顾(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dàn惮duó踱zhào棹guī归xǐng省háng行bèi辈cuān撺duō掇fú凫shuǐ水cuō撮jiù桕jí楫wàng旺xiàng相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2022年部编版语文《社戏第四课时》导学案(精品)

2022年部编版语文《社戏第四课时》导学案(精品)

农安五中八年语文"五环阅读〞导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社戏>第四课时学案答案一、总结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1 )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2 )景物描写细腻逼真 .3 )叙事详略得当 .4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二、课后题解:(一 )通读全文 ,仿照例如 ,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点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出行→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 (以上答案不是唯一的 ,还可以有其他的层次划分和短语表述 . )(二 )作者在表达事件的过程中 ,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 ,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点拨:注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参考答案:全文有几处出现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语段 ,如课文开篇一段 ,讲述了 "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 ,用的都是描述语句 ,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 "我们鲁镇的习惯〞 ,二是 "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 ,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 .层次非常清楚 ,语言非常简略 .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 ,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了〞 ,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 ,尤其是 "乐土〞二字分外醒目 ,表达了 "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思念 ,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又如课文最|后两段 ,讲述了 "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受 .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 ,反而给 "我〞家送来新豆 ,并且夸奖 "我〞有见识 ,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 ,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 ,想博得他人的夸赞 .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 ,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 ,表达了 "我〞的内心想法: "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 ,觉得那夜的戏好看 ,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 ,让 "我〞感到愉快 .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三 )豆是很普通的豆 ,戏也是让 "我〞昏昏欲睡的戏 ,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 "好豆〞 "好戏〞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点拨:学会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深层情感 .参考答案: "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 .一方面 ,平桥村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 ,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 ,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 . "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 .这一切都是 "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 ,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中也很少再见到 .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 ,让 "我〞觉得那晚的戏是 "好戏〞 ,那晚吃的豆是 "好豆〞 .另一方面 ,时间已经久远 ,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 ,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 ,更是一种情感 .时间越久 ,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 ,所以作者赞之以 "好豆〞 "好戏〞 .说 "好戏〞还有一个原因 ,是原著<社戏>开头讲述 "我〞在大都市看戏 ,感觉非常不好 ,于是思念早年在外祖母家的 "社戏〞 .乡村社戏或许俗些 ,但是 "我〞感觉很好 .(四 )结合上下文 ,揣摩以下语句 ,体会 "我〞的心理 ,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点拨:结合语境品味课文语句 ,理解作品的儿童表达视角 .1.到下午 ,我的朋友都去了 ,戏已经开场了 ,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 ,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我〞非常想去看社戏 ,但又不能去 ,于是想象社戏表演的情景 ,以及看戏人买豆浆喝的情景 ,表现了一个孩子的沮丧、失落的情绪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我〞可以出门看社戏了 ,心情自然变好了 . "忽而〞说明孩子的心情易于突变 , "轻松〞 "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的沮丧心情形成鲜明比照 . "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夸张手法 ,非常形象地说明 "我〞的心情无限之好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 这是一个儿童眼中的景物描写 ,非常富有诗意 .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是儿童才有的想象;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说明 "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 ,这也是儿童心理的表现 .4.我不喝水 ,支撑着仍然看 ,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 ,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 ,那五官渐不明显 ,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上下 .儿童对看戏很有兴趣 ,但在夜间容易犯困 ,所以台上戏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这里真切地描写出了儿童看戏的精神状态 ,富有奇趣 .5.那航船 ,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 ,大白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 ,这样的比喻反映出 "我〞当时愉悦的心情 ,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五 )<社戏>原文开头局部写的是 "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 .课后阅读这些文字 ,体会一下 ,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 ,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参考答案:原文开头局部的内容要点:一是 "我〞当时在北京 ,对看戏本无兴趣;二是在北京第|一次看戏 ,因为人太多 ,声音嘈杂 ,且无适宜座位 ,便 "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三是在北京第二次因为募捐 ,看谭叫天的戏 ,可是到了很晚谭叫天还不出场 ,只好失望地离去;四是反思中|国的戏剧 , "大敲 ,大叫 ,大跳 ,使看客头昏脑眩〞 ,不适合剧场观看 ,只适合在野外观看 ,远观反而有风致 .在北京看戏的失败经历 ,使 "我〞思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乡所看的 "社戏〞 .虽然过去几十年 ,但是当时的难忘经历如在眼前 .如此比照地写来 ,眼前的戏不适合看 ,过去的戏永生难忘 ,一贬一褒尽在文中 .以眼前的戏为写作的由头 ,反衬早年 "社戏〞的好看;其实未必真好看 ,主要是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让 "我〞神往 , "我〞在心里的一角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村文化的爱 .写作 学习抒情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抒情是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同学们生活中常说的"今天天气真好啊!〞"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抒情,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环节二自主学习了解作文文题 ,熟悉作文要求 ,搜集相关素材 ,为写作做准备 .一、片段作文 .写一段话 ,抒发某种情感 ,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 .200字左右 .二、在<土地的誓言>里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他那美丽而富饶的家乡 .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 ?以<乡情>为题 ,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 ,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 .以<我的烦恼>为题 ,写一篇作文 .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少于500字 .环节三指导训练环节三指导训练一、写作指导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和抒发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抒情呢 ?1.抒情要自然、真切 .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即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 ,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 ,让感情在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样文章才能防止矫揉造作 .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2.感情要健康、真挚 .古人云: "情贵乎真 .〞只有表达健康、真挚的感情文章才能感动人 .如果感情虚假、无病呻吟 ,甚至|有低级|趣味 ,那么即使文章运用再多的优美词语 ,也只是外表华美 ,实那么没有可读性,更别谈有感人的力量了 .3.会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在作者情之所至|之时直抒胸臆 .它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根底 ,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灵活使用 ,往往用在作者感受最|深、感情最|强烈的地方 .这种抒情 ,由于感情浓郁、强烈 ,直抒衷肠 ,感染力很强 .如郑振铎的<猫>中 ,难过、悔恨的情感在作者心里交织 ,凝为一句: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时机了 !〞令人感慨 ,且毫不突兀 .间接抒情 ,就是结合表达、描写或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 .间接抒情的手法 ,在抒情时用得较多 ,而在写事的文章中 ,结合表达进行间接抒情 ,又更多见 .间接抒情有以下三种方法:〔1〕通过表达抒情:这是一种寓情于事的抒情方法 ,称为表达性抒情 .其特点是用充满感情的笔调进行表达 .这是在叙事中传达情感的写法 ,叙事中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 ,是饱含情感的表达 ,这种写法多用于叙事类作品 ,如杨振宁的<邓稼先> .〔2〕通过描写抒情:这是在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景物时进行抒情的方法 ,可称为描写性抒情 .写作时须把感情倾注、融汇在描写之中 ,使描写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如朱自清的<春> .〔3〕通过议论抒情:这是一种寓情于理的抒情方法 ,可称为议论性抒情 .运用这种抒情方法 ,应注意它与一般议论有所不同 ,这里的议论只是抒情的手段 ,是为抒情效劳的 ,如臧克家的<说和做 -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师随笔:抒情应注意以下几点:〔1〕抒发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反对抒发低级|的、颓废的和庸俗的感情 .〔2〕抒发真挚的、实在的情感,杜绝|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也不能故作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社戏》教案

初中语文《社戏》教案

初中语文《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3)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语句,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3.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语句,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介绍“社戏”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3. 写一篇关于《社戏》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社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社戏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024年《社戏》教案(通用

2024年《社戏》教案(通用

2024年《社戏》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包括课文第1至第4段,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社戏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概括小说的基本情节,了解故事背景。

3. 课堂讲解:a) 分析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情节展现人物性格。

b) 分析人物形象,重点讲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c) 分析环境描写,理解环境对人物心情和性格的影响。

4. 例题讲解:a) 以课文为例,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写作技巧塑造人物形象。

b)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写作技巧进行文学鉴赏。

5. 随堂练习:针对课堂讲解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内容:a) 情节概括b) 人物形象分析c) 环境描写分析d) 写作技巧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概括课文的基本情节。

b)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结合课文举例说明。

c) 选取一个环境描写段落,分析其作用。

2. 答案:a) 情节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个民间社戏表演的故事。

b) 主人公性格特点:善良、正直、勇敢、聪明等。

c) 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了解我国民间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鲁迅《社戏》教案

鲁迅《社戏》教案

鲁迅《社戏》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朗读、背诵,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体会作品中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提高人文素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朗读、背诵,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呐喊》;(2)介绍《社戏》的背景和创作动机;(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社戏》,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点;(3)让学生思考作品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要点。

四、课堂练习1. 填空题:(1)《社戏》的作者是______,作品收录在______集子里;(2)作品中,“我”和______、______等一行人去看社戏;(3)______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他具有______、______等特点。

2. 简答题:(1)请简要概括《社戏》的故事情节;(2)请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3)请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社戏》选段;2. 结合课内学习,阅读《呐喊》其他作品,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社戏》语文教案范文

《社戏》语文教案范文

《社戏》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社戏》,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1. 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社戏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社戏活动中各种角色的含义和作用。

2. 社戏戏文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提前阅读《社戏》文本,了解社戏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社戏》文本,了解社戏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戏活动中各种角色的含义和作用。

4. 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社戏的特点和意义。

6.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社戏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如何传承和发展社戏文化。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0. 课程延伸:组织学生参观社戏表演,深入了解社戏文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社戏的起源和发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社戏活动中各种角色的含义和作用。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社戏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社戏的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3.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社戏特点,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戏文化。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终结性评价:课后作业、课程论文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社戏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24年《社戏》教案6篇

2024年《社戏》教案6篇

2024年《社戏》教案6篇《社戏》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解__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__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多媒体播放《童年》MTV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2、简介作者鲁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2、解决课文的生字词。

3、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4、文中的“迅哥儿”是鲁迅自己本人吗?三、理清__层次:1、思考:本篇课题为《社戏》——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但是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内容) 明确:“看社戏”——中心情节〔详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开头六一公公送豆——结尾2、既然中心情节是“看社戏”。

那么,围绕这一中心又写了几件事?明确: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3、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思考:__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你同意吗?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

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戏小说2020年3月6日星期五第四课时同学们:你们思考过当前发生的一些现象吗?一纸命令,封城!大街小巷空空荡荡;一个号召,全民春节不出门!一声呼唤,上万医生护士逆行奔赴灾区!一声动员,数百挖掘机几天建一所医院!一个倡议,所有的教育机构,教学工作者来到网上,线上线下辅导学生,所有的学生开始了停课不停学的网络学习。

我们让世界看到了什么叫统一领导,众志成城,让世界看到中国人守得住繁华,也耐得住寂寞,可以让各个景区人山人海,也能让条条大路空空荡荡!让世界看看今日中国人是怎样在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不怕牺牲地取得最后胜利的!什么是厉害了,我的国?我们既能在和平时代勇往直前发展科技和生产,又可以在大灾大难面前众志成城、科学施策。

非典,汶川地震,中华民族都挺过来了。

我们深信:不多久后再回头一看,这又将是一场多么精彩的胜利!不是只有写作的时候我们感受生活,体验美好,在实实在在的当下,作为青少年的你,真切体会道理,明白幸福的来之不易,那才叫长大,才是真的美好!一、导入:童年──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

每每忆及,总会有一种惆怅的失落感,而人们对永远失落和不可重复的岁月总会去追寻出它的美感来,再用感情镀上金色的光泽。

那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吧!补充小说的知识点人物形象(最核心的内容)整理到笔记本上一.“人物形象”中考考点1、概括与人物相关事件或补充情节2、塑造人物所用描写方法及作用3、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谈感悟。

二.塑造人物的方法在小说中,人物塑造之所以立体丰满,就是因为综合运用了多种1.人物塑造方法:(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侧面描写(简介描写):用他人的言行侧面烘托主人公。

(3)细节描写:具体细致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2.常见分析人物描写的试题及答题模式本文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试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描写方法+人物+内容+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1)运用(肖像、神态)描写,写出了人物的,表现人物的状态,体现了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2)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心理(心情),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

三.下面我们利用小说的知识,结合《社戏》人物进行举例分析1.对阿发的描写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明确: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写出了阿发经过了解知道自己家里的豆大决定偷自己家的,生动地表现出阿发朴实、大方、热情的性格特点。

2.结合全文中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1)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表现双喜聪明热情,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2) 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善解人意。

(3)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表现了他能拿主意,敢担当,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

(4) 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都表现双喜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总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小伙伴的小领袖。

3.另外作者还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

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4.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内容分析,这是很重要的阅读方法)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

在他身上,集中代表了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淳朴乡民的形象。

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园丁爱花,六一公公这个农民爱自己的庄稼)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淳朴的性格。

“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

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

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以上是对小说三要素中最重要的人物的分析,你会了吗?这不就是记叙文阅读的考察题型吗?四、问题探究:小说以“社戏”为题,为什么直接描写社戏的文字很少,而描写看戏前后的内容却用了很多笔墨?明确:(1)“社戏”本身不是小说最主要的描述对象,仅是贯串全文情节的线索。

(2)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描写看戏的过程来反映农村的淳朴民风,赞美农民及农家少年的勤劳朴实、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品质。

可以说,社戏的内容与本文主旨的.五、分析本篇详略叙事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明确: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

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活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

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六。

难点1.“我”这样盼望的社戏,看到后却很失望,但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前后不就矛盾了吗?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矛盾。

从全文看,“我”为什么十分怀念那夜看到的戏和那夜吃到的豆,关键不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加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这样写,更加突出那夜经历的难忘,难忘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表达了“我”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难点:2.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七、归纳中心: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了劳动人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结: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是重点。

那次社戏之所以让“我”觉得好,不是那社戏本身,而是在此前后的人和事。

与其说那次社戏值得回味,毋宁说儿时岁月值得珍惜,故乡之梦值得永远追寻。

平桥村的村民朴实厚道,勤苦好客,小孩天真纯朴,活泼热情,他们较少受世俗社会的沾染,更多地保持了“童心”,鲁迅所赞扬的正是不失童心的真正的人。

《社戏》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追寻自然之心,探求的是人的合乎天性的发展。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拓宽阅读:《社戏》所叙述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写“我”的三次看戏(在第二课时中已经补充了短文,前两次看戏的经过)。

开篇用近三分之一篇幅写“我”在北京的两次看京戏,后用三分之二强的篇幅写“我”小时候在故乡去赵庄看的一场社戏。

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而看社戏却是意趣盎然永生难忘。

鲁迅写这么一个故事,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体验呢?这是解读《社戏》不可回避的问题。

最流行最权威的解释是:两次看京戏过程中所见所触的丑恶庸俗突出了看社戏前后劳动人民质朴、勤劳、热情无私的优良品质,《社戏》是一篇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赞歌。

这种观点也许不能说它错,但说它空泛流于浅薄也并不过分。

就像评论一部层次很高的影片时光津津乐道女主角如何漂亮如何性感一样。

鲁迅先生苦心经营这么一个故事,难道仅此而已吗?我不禁这样发问。

《社戏》之所以魅力隽永,在于鲁迅截取了一个很好的视角:通过一个都市人的瞳孔观照童年时代看的一场社戏。

不是写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年驾着轻舟往赵庄看社戏,而是写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都市人回忆自己曾经在故乡的小河上驾着轻舟去赵庄看社戏。

这二者的差别很大。

混淆或无视这两者的差别是淹没《社戏》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

我上中学时在教科书上读到的《社戏》是前面写两次看京戏那部分被删掉的。

删成一篇地地道道、纯正明了的“社戏”,让中学生读,编者的意图固然有他的理由,但作为一篇艺术珍品,这样一删也就面目全非、不伦不类了。

单看这场“社戏”,很多颇具匠心的描写会失去根基,变得做作突兀,特别是景物描写。

而单场“社戏”成篇的《社戏》,其精深隽永的艺术内涵无从谈起,至多只能算是一篇不失优美的浅显的儿童小说而已。

一群孩子驾舟荡漾在故乡小河上,兴致盎然地去看一场其实单调乏味之极的社戏,这之所以对我有那么大的诱惑力,是因为我时时感受到孩子们背后都市人那双忧郁的眼睛。

这不是一场少年的游戏,而是一个成年人的精神返乡。

从创作动因上分析,与其说鲁迅念念不忘既往的少年时代,还不如说鲁迅对现实的都市生活耿耿于怀。

没有看京戏的厌烦和倦怠,就不会有看社戏的欣喜和诗意。

童年之所以是一个美丽的梦,更重要的是你已告别了梦的年龄。

对故乡小镇环境的浓墨渲染,透露对家乡的赞美和挚爱之情只是表面的,更深沉更发自内心深处的是渗透一个都市人绵绵不尽的乡愁。

就像一个抱着天生残疾低能婴孩的母亲,越是看到别人的孩子聪明伶俐,越是感到加倍的心酸,自己的孩子越是愚钝,别人的孩子看起来就越发聪慧。

在都市里迫于生计辗转奔波、疲惫不堪的“我”,回忆起往日的乡村生活,那场并没看到什么的社戏也越发溢彩流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