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教版初中化学7章3节(1)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课本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记录能力。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实验观察和实验记录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
1. 理解化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 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PPT。

2. 实验室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教学过程:
1. 引入化学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如称量、溶解、过滤等。

3. 分组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培养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4. 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教学延伸:
1. 可以邀请化学专家进行讲解,深入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

2.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提高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在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化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初中化学七单元燃料教案

初中化学七单元燃料教案

初中化学七单元燃料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及使用对环境的影响;(2)掌握燃料燃烧的原理,了解燃烧产物的性质;(3)学会合理使用燃料,提高能源利用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燃料的燃烧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3)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2)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3)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及使用对环境的影响;(2)燃料燃烧的原理,燃烧产物的性质;(3)合理使用燃料,提高能源利用率。

2. 难点:(1)燃料燃烧产物的性质及分析;(2)如何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3)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化石燃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燃料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回答: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3)教师总结:化石燃料的的形成需要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2. 燃料的燃烧原理(1)教师提问:燃料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生回答:燃料燃烧时,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量和燃烧产物。

(3)教师讲解:燃料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燃烧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水等。

3. 实验探究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1)教师提出实验任务:比较木材、煤炭、石油三种燃料的燃烧热值。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实验操作。

(3)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

4. 燃料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1)教师提问:燃料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2)学生回答: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

(3)教师讲解:燃料的综合利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教版 上册)

九年级化学教案(沪教版、上教版  上册)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活动与探究]课本P17实验[引导观察]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铜绿”和盐酸的作用2、“铜绿”变热的变化[归纳与小结]铜绿的性质1、2、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查阅资料、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镁条性质探究1、提出问题:镁条有那些性质?与铁、铜和铝等常见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作出假设:镁条的性质(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3、设计实验(1)镁条的外观,能否弯曲折断(2)打磨之后的情况(3)镁条的导电性(4)镁条能否燃烧(5)放入食醋中有什么现象4、实验现象记录镁的性质状态颜色硬度在空气燃烧的现象在食醋中的变化[实验结论][拓展与应用]烟花和照明弹中的镁粉与它的什么性质有关?三、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观察与思考]见书20页(表1-2)(让学生当堂记一些化学符号)例题研讨: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碱式碳铜(俗名“铜绿”)的有关性质。

实验一:取少量的“铜绿”加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如图甲)。

⑴图甲操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错误之处:。

⑵加入稀盐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该实验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质为。

实验二:取少量的“铜绿”加热,实验装置(如图乙)。

⑴该实验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⑵装置中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⑶给试管中药品加热时,要先,后;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填“外焰”、“内焰”、“焰芯”);⑷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绿色粉末变成色,试管口有生成。

该实验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质为。

巩固练习某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对镁带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完成其中的步骤: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复习引入: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由学生板演反应文字表达式。

提问:如何在实验条件下得到二氧化碳?学生交流:装置有何不同?集中讨论:1、铁架台的作用是什么?2、反应容器的区别是什么?3、用分液漏斗的好处是什么?4、如果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行吗?5、如何检验二氧化碳何时收集满?归纳小结:⑴原料: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⑵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⑶实验装置说明:上述装置中锥形瓶也可用大试管、广口瓶、烧瓶等来代替,长颈漏斗也可用分液漏斗代替,也可不用长颈漏斗。

2021年初中化学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时1) 教案

2021年初中化学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时1) 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新课引入[提问]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想到什么?[回答]火。

[设问]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火?火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交流][讲解]介绍火与人类的发展。

[展示]课本图7-1~7-4[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好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

教学过程Ⅰ.燃烧的定义[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学生]发光、放热等。

[教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学生]氧气。

[教师]对,燃烧就像你们所说,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Ⅱ.燃烧的条件[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7-1,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回答]Ⅰ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Ⅱ中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思考]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③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交流总结,得出结论](1)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第7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第3节 减数分裂教案

第7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第3节  减数分裂教案

第3节减数分裂一、课题:第七章第3节减数分裂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材分析:教材第一节介绍了有性生殖,雌雄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和亲本的相同,亦即生殖细胞里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是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单倍体细胞。

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变化的特征用照片和模式图的方式介绍。

在介绍减数分裂过程中,教材首先介绍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现象,然后再进一步分析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DNA)有没有发生改变,是如何发生改变的?由此引出交换现象和重组现象,使减数分裂中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是逐步加深和提高的,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遗传变异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教材还安排了一个实验和一个模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减数分裂过程和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联会和交换等。

接着,教材以精子和卵的形成过程为例子,再次说明减数分裂的过程,达到巩固知识和加深印象的教学目的。

课程标准规定减数分裂的教学要求为B级,所以,教材对减数分裂过程及其意义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教材在介绍减数分裂的同时还说明了与受精作用的关系,因为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协调,共同起着维持生物体前后代染色体数目恒定、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作用。

最后,教材强调了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

能说出减数分裂是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

能以列表和画坐标图的方式比较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

能识别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图。

过程与方法:描述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交换现象以及减数分裂的最终产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分裂知识的学习,感悟生命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特征的含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难点: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联会和交换六、教学用具:自制ppt八、板书:一、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定义2、减数分裂过程: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

初中化学第七章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第七章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第七章燃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概念和条件。

2. 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 探究燃烧与灭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灭火原理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

2. 实验器材:火柴、蜡烛、水、灭火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点燃火柴或蜡烛,引导学生观察燃烧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2. 讲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三、燃烧实验(15分钟)1. 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燃烧会发生?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四、灭火原理(15分钟)1. 讲解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 进行灭火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灭火能够成功?灭火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五、灭火方法(10分钟)1. 讲解常用的灭火方法:水灭火、灭火器灭火、灭火毯等。

2. 进行灭火方法的演示实验。

3.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六、燃烧与灭火的应用(10分钟)1. 讲解燃烧与灭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火灾逃生、灭火器的使用等。

2. 进行火灾逃生的模拟演练。

七、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在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化学每章节教案

初中化学每章节教案

初中化学每章节教案
章节:第一章化学基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化学符号表示物质
4. 了解常见元素及其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难点:化学符号的运用和常见元素性质的掌握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第一章内容
2. 班级黑板、彩色粉笔
3. 课件或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习:讲解化学基础概念,包括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重点讲解化学符号在化学中的应用
3. 操作:展示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4. 拓展:带领学生了解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完成相关习题或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了解,但仍需要进行巩固和拓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上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上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上教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金属在酸中的反应,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特点。

实验器材:试管、橡胶塞、试管夹、烧杯、硫酸、盐酸、铁丝、铜丝、锌丝、铝片、镁片。

实验原理:金属与酸反应时,会产生气体和溶液。

不同金属与不同酸反应的规律也有所不同。

实验步骤:
1. 将试管清洗干净并擦干,标注好试验的金属类型。

2. 分别向不同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盐酸和硫酸。

3. 将铁丝、铜丝、锌丝、铝片、镁片分别放入对应的试管中。

4. 观察每个试管中的变化,特别注意是否有气泡产生和溶液的变化。

5. 记录下每个试管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
1. 酸具有腐蚀性,实验时需小心操作,不要将酸溅到皮肤或眼睛上。

2. 操作试管时要轻拿轻放,以防试管破裂。

3. 实验后要将废弃物正确处理,不要随意倒入下水道。

实验结论:
1. 铁、锌、铝、镁在盐酸和硫酸中均会发生反应,产生气体和溶液。

2. 金属与酸反应是放热反应,金属溶解时会释放热量。

3. 不同金属与不同酸反应的规律是有所不同的,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来总结不同金属与
不同酸反应的规律。

拓展实验:可以尝试使用不同浓度的酸溶液进行反应,观察不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也可以进一步研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机理及其应用。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1.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及相关原理;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点;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7》;2.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3.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夹、试剂等。

【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2. 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3.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30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及特点;2. 探讨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三、练习(15分钟)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点展开,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7.3几种重要的盐(第2课时) ”钠盐教学设计

“7.3几种重要的盐(第2课时) ”钠盐教学设计

“7.3几种重要的盐(第2课时)”钠盐教学设计作者:***来源:《启迪与智慧·上旬刊》2021年第12期一、教材简析本课选自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3节“几种重要的盐”,前面刚刚学过常见的酸和碱,一类物质找到它们的共性,也学习一下个性,上一节课时教材从组成的角度对酸碱盐进行分类,对盐的溶解性也初步学习,学习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知道盐种类多,用途广,在生活中,学生也会接触到不少盐,其中最常见的是食盐,碳酸盐,盐因为种类多,性质各不相同,如果一一学习,学习耗时多,所以教材选取了4种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盐进行学习,学习时重点突出对每一种物质深入研究,学生更容易掌握,本节课主要任务是以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3种钠盐为例,以分组实验方法引导,让学生知道物质研究的一般思路,其他物质学习借鉴,形成化学思维,获得知识方法,正所谓“授之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二、学情分析已经是九年级下学期了,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化学知识,对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对物质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路,先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再学习化学性质,常规的研究化学性质主要两个思路:加热、与稀盐酸等物质反应等等,本节课图片、实验法研究3种钠盐的性质,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思维和特点,增强学生感受与探索创造的能力。

三、目标预设(一)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化学视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几种钠盐的性质和用途。

(三)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分析、合作学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用途,扩大学生视野,提高独立分析化学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一)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学习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用途,并能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物质鉴别。

(二)通过探究,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标签破损和如何确定物质,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初中化学七单元课题二教案

初中化学七单元课题二教案

初中化学七单元课题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

2. 掌握原子质量和原子序数的概念。

3. 能够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4. 能够用原子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难点:利用原子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器材:放射性元素样品、辐射计数器等3. 教材《化学(初中上册)》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原子结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是构成物质基本单位。

2. 通过实验演示原子核及电子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二、讲解原子结构(15分钟)1. 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2. 解释原子质量和原子序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让学生观察放射性元素的辐射现象,并使用辐射计数器测量辐射强度。

2. 引导学生思考放射性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从实验中了解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四、讨论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解释元素性质的变化。

2. 总结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仍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2020-2021学年化学人教版第二册教案:第7章第3节第1课时 乙醇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化学人教版第二册教案:第7章第3节第1课时 乙醇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7章第3节第1课时乙醇含解析第三节乙醇与乙酸第1课时乙醇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

根据乙醇的组成与结构,理解乙醇的性质及应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2.了解烃的衍生物和官能团的概念,培养“宏观辨识与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一、乙醇的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1.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俗称酒精,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的小,易挥发,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是优良的有机溶剂。

2.乙醇的组成与结构乙醇的分子式:C2H6O,结构式:,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其中的—OH原子团称为羟基。

乙醇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OH取代后的产物.二、烃的衍生物与官能团1.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如一氯甲烷、1,2.二溴乙烷、乙醇、乙酸等。

2.官能团(1)定义:决定有机化合物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2)实例物质CH3Cl CH3CH2OH CH2===CH2CH≡CH 所含官能团-Cl-OH—C≡C—官能团的名称氯原子羟基碳碳双键碳碳三键—CH3、-CH2CH3分别称为甲基、乙基。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及应用1.乙醇与Na反应——置换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2Na―→2CH3CH2ONa+H2↑,与水和Na反应相比反应剧烈程度缓和的多。

2.氧化反应(1)燃烧①化学方程式:CH3CH2OH+3O2错误!2CO2+3H2O.②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2)催化氧化——催化剂可以是Cu或Ag。

①化学方程式:2CH3CH2OH+O2错误!2CH3CHO+2H2O。

②乙醛的结构简式为CH3CHO,官能团称为醛基,可以写为或—CHO.乙醛在适当条件下可被O2氧化为乙酸,化学方程式为2CH3CHO+O2错误!2CH3COOH。

(3)与强氧化剂反应反应原理:CH3CH2OH错误!CH3COOH。

7.3重力教学案

7.3重力教学案

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教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心的概念。

3、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过程与方法:2.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3.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己参与思维活动的兴趣,珍惜自己的思维活动成果。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实验引入:学生观察实验: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做圆周运动思考:1、小球为什么不会飞走?原因:有绳子的力在束缚着小球。

2、同样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在和之间也有一个类似绳子的拉力在束缚着月亮。

我们称这个叫引力。

3、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拿在手里的粉笔撒手后同样落向地面而不飘在空中说明地球上以及附近的物体也受到地球的。

4、在这个基础上,牛顿精心的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找到了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

5、我们把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符号是。

6、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知识拓展:假如在地球没有受到重力可能出现哪些情景?新知探究:力的三要素是:、、。

同样重力是力的一种,也有三要素。

1、拿起质量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你有什么感觉?2、探究:重力大小可能与有关?(写出你的猜想)下表是研究重力与 关系所做的实验记录:﹙1﹚分组记录实验数据。

﹙2﹚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画出质量与重力关系的图像,你能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 。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比,用公式表示为 。

从数值上说物体受到的重力约是该物体质量的 倍,即G / m = N / kg ,我们把这个数值叫g 。

(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 / kg )训练:﹙1﹚、一个物体的质量是250g ,它的重量是多少?﹙2﹚、一个物体的重力是200N ,它的质量是多少?﹙3﹚、如图为桥头的限重标志,你知道它的含义吗,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该桥允许通过的车的总重是多少?3、重力的方向:一切物体如果没有支撑,最终会落向地面,这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 的,即重力的方向方向总是与 方向垂直。

初中化学第七章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第七章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第七章燃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燃烧的条件;
3.学会燃烧的种类和类型;
4.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5.能够解释燃烧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重点
1. 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 燃烧的条件;
3. 燃烧的种类和类型。

三、教学难点
1. 燃烧的条件;
2. 燃烧种类和类型的区别。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入话题,引发学生思考;
2. 讲授:讲解燃烧的定义和特征,燃烧的条件,燃烧的种类和类型;
3. 实验: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自体验燃烧过程;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讨论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学习的要点;
6.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种类和类型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到燃烧的基本知识,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种类,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初中化学第七章灭火教案

初中化学第七章灭火教案

初中化学第七章灭火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评价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1. 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

教学准备:1. 教材、教案、课件。

2.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水、灭火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火灾?火灾是怎么发生的?2. 学生回答:火灾可能是由电器短路、燃气泄漏、不当使用火源等原因引起的。

3. 教师总结:火灾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二、新课讲授1. 燃烧的条件(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吗?(2)学生回答: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

(3)教师总结: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

2. 灭火的原理(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灭火的原理吗?(2)学生回答:灭火的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撤离可燃物。

(3)教师总结:灭火的原理有三个: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撤离可燃物。

三、实验演示1. 教师演示灭火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2. 学生回答:实验中,火被扑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降低了温度或撤离了可燃物。

四、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几个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回答。

2. 学生回答:根据燃烧和灭火的原理,给出问题的答案。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学生回答: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灭火的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撤离可燃物。

六、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防火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教案【教材版本】:新目标初中化学七年级上册【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分为4个课时,每节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热性质,掌握物质的热传导规律;2. 熟悉物质的溶解特性,掌握物质溶解与温度、浓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3. 了解物质的热膨胀特性,掌握物质受热膨胀原理。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热性质;2. 物质的溶解性;3. 物质的热膨胀特性。

【教学难点】:1. 热传导规律的理解与应用;2.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3. 热膨胀原理的掌握与应用。

【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绝热材料、水、热水、冷水、量热器、热传导球材、热传导试样、量热器、膨胀量计等;2. 学生准备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

【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物质的热性质1. 教师介绍物质的热传导规律,与学生讨论热传导的实验现象;2. 进行热传导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热传导速率;3.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热传导规律。

【第二课时】:物质的溶解性1. 教师讲解物质的溶解特性,引导学生探究物质溶解的条件与影响;2. 进行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特点;3.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

【第三课时】:物质的热膨胀特性1. 教师介绍物质的热膨胀规律,讲解热膨胀原理;2. 进行热膨胀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膨胀量;3.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热膨胀规律及应用。

【第四课时】:课程总结与评价1. 教师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巩固学生所学知识;2. 学生展示实验报告,讨论实验结果及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3.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热性质及其应用,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深化了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能力。

初中上学期化学教案

初中上学期化学教案

初中上学期化学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教学难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笔、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二、学习(30分钟)
1. 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分子等。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概念。

3. 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三、实验(20分钟)
1. 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概念。

四、总结(5分钟)
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习内容。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节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加深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环节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解答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上教版初中化学7章3节教案

上教版初中化学7章3节教案
三、中和反应:
1、定义:酸+碱→盐+水
3、条件:①↓、②↑、③H2O三者之一。
2、实质:HR +MOH→MR +H2O
反思
附录:
一复习题:1、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碳酸钠与氢氧化钙;2)、硝酸银与氯化钠;3)、氯化钡与硫酸钾;4)、氢氧化钠与盐酸;5)、碳酸钠与盐酸:
二、练习题:
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我们又叫它是“中和反应”
强调: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类型。
3、实质
讲解并板书:从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
聆听、思考
和碱中的OH—作用,生成H2O;碱中的金属
教学准备
P193“活动与探究”;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三班四班)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复习
组织复习:出示复习题(小黑板)
一生上台写,其余自己写
引入
评讲“方程式”
观察、思考
一、复分解反应
1、定义:
1、设问:以上5个反应有什么特点?是化合?
思考
分解?置换?
揭题并指导看书P190
看书P190并做记号
2、强调:复分解反应是基本类型之一。
聆听、思考
2、表达式
组织思考
思考、交流
讲解:到现在为止,化学反应的四大基本
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已经讲解
完了。
3、条件
设问:
思考
分析并板书:
观察、思考
组织学习
看书P194“条件”并记号
4、练习:
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思考、交流
二、酸碱组成的
1、组织回顾
思考、交流

上教版初中化学7章总结教案.doc

上教版初中化学7章总结教案.doc

教案【§7 (总结)】【总21课时】知识巩固本章知识。

能力学会归纳知识,提高总结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 小黑板(书写提纲)教学时间-"一课时(三班 四班) 动过 程 活动内容示剂;6、酸度;7、碱度;8、盐;9、酸雨 二、有关理论1、指示剂原理:2、PH ;3、农作物生长PH ;4、NHF 的检验方法;5、复分解反应 三、物质的性质A 、物理性质;B 、化学性质;C 、应用2、 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A 、物理性质;B 、化学性质;C 、应用3、 盐:(用途)组织练习一、知识点的梳 理出示小黑板: 一、有关概念:1、 2、 酸性;3、碱;4、碱性; 5、酸碱指 根据提纲,逻列知识点 交流知识点内容教学内容第七章 总结 教学目标 体验自己的知识能力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概念的梳理和物质的性质 相互间的反应的应用 独立练习。

(本章复习题)二、练习附:《酸 碱盐》重点知识总结捉纲《酸 碱盐》重点知识总结提纲1、 酸、碱、盐的定义(判断)2、 复分解反应及其判断:3、 酸的化学性质:⑴、酸与酸碱指示剂做用: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酸使无色酚駄试液不变色⑵、酸+较活泼金属一 盐+H 2t (属于置换反应)如 Fe + 2HCl===FeCl 2 + H 21 ; Fe + H 2SO 4 ===FeSO 4 + H 2 f现象:①、有无色气体产生;②溶液由无色变变为浅绿色(Fe 2+的颜色)注意:①、熟记金属活动顺序表。

较活泼金属指镁〜(H )之前的金属;②硝酸、浓硫酸由 于氧化性强,不能与金属反应生成H2,而是H2O o⑶、酸+金属氧化物-> 盐+H 2O (金属除锈的原理)(属于复分解反应)① 铁锈:Fe 2O 3 +6HC1 ==2 FeCl 3 + 3H 2O ; Fe 2O 3 +3H 2SO 4 ==Fe 2 (S04) 3 + 3H 2O ; 现象:A 、铁锈消失;B 、溶液由无色变变为黄色(Fe"的颜色)思考:将生锈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中,会有什么现象?有那些方程式?溶液中 的溶质的阳离子是什么?② 氧化铜:CuO +2HC1==C U C12 + H 2O ; CuO + H 2SO 4=== CuSO 4 +H 2O 现象:A 、黑色粉末消失;B 、溶液由无色变变为蓝色(Ci>2+的颜色) 思考:如何分离CuO 和CuO?(酸与碱是否溶解于水,都会发生反应)Cu (OH ) 2+2HC1==C U C12 + 2H 2O ; Cu (OH ) 2 + H 2SO 4=== CuSO 4 +2H 2O 现象:A 、蓝色粉末消失;B 、溶液由无色变变为蓝色(Ci>2+的颜色)思考:可溶性碱与酸作用如何指示反应进行了?过程和现象如何?CaCO 3 + 2HCl===CaCl 2 + H 2O +CO 2 f (现象:①有气泡产生;②固体溶解)Na 2CO 3 + 2HCl===2NaCl + H 2O +CO 2 tNa 2CO 3 + H 2SO4===Na 2SO4 + H 2O +CO 2 t(用席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检验CO 32~ )AgNO 3 +HC1 ==AgCl I +HNO 3 (现象:有不溶解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产生)(用于检验C1")BaCl 2 + H 2SO 4 == BaSO 4 ! + 2HC1 (现象:有不溶解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产生)BaNO 32 + H 2SO 4 == BaSO 4 I + 2HNO 3 (现象:有不溶解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产生) (用于检验SOD4、浓盐酸的挥发性、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浓硫酸的稀释、浓硝酸挥发性。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资面试备课7章第一二节-酸及碱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资面试备课7章第一二节-酸及碱的化学性质

课题:酸及碱的化学性质知识点一:酸及其化学性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的酸;2、掌握酸的通性过程与方法:实验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常见的酸,体会酸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二、教学重点:常见酸的物理性质,以及酸的通性。

三、教学难点:常见酸的物理性质,以及酸的通性。

四、教学准备:(教师、学生)稀盐酸的性质(镁条、生锈铁钉、碳酸钠、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紫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接触到一些有酸味的物质,像食醋、西红柿和柠檬汁等,化学家在研究这些物质的时候,发现他们都含有一类组成和性质相似的化合物,就是酸。

酸溶于水后都能解离出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H+)2、新课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常见的酸,我们在之前的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就是盐酸和硫酸。

那我们先认识一下盐酸吧,这是一瓶浓盐酸,问一问,有刺激性气味,容易挥发,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板书)浓盐酸:无色、易挥发、刺激性气味、白雾再看这瓶浓硫酸,也是无色的,黏稠的油状液体,不容易挥发。

他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所以使用时千万要小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我们在进行实验时,用到的往往都是稀得酸,所以就要求我们用浓盐酸和浓硫酸来配置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或稀硫酸。

这里特别注意,浓硫酸稀释时放热,所以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板书)浓硫酸:无色、不易挥发、黏稠、油状、吸水性、腐蚀性、稀释时放热。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酸具有什么性质。

1、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然后分别加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石蕊由紫色变成红色了,酚酞还是无色,没有颜色变化。

2、向分别盛有镁条、碳酸钠粉末、生锈铁钉、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的5支试管中各自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和反应:
1、定义:酸+碱→盐+水
3、条件:①↓、②↑、③H2O三者之一。
2、实质:HR +MOH→MR +H2O
反思
教学准备
P193“活动与探究”;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三班四班)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复习
组织复习:出示复习题(小黑板)
一生上台写,其余自己写
引入
评讲“方程式”
观察、思考
一、复分解反应
1、定义:
1、设问:以上5个反应有什么特点?是化合?
思考
分解?置换?
揭题并指导看书P190
看书P190并做记号
2、强调:复分解反应是基本类型之一。
附录:
一复习题:1、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碳酸钠与氢氧化钙;2)、硝酸银与氯化钠;3)、氯化钡与硫酸钾;4)、氢氧化钠与盐酸;5)、碳酸钠与盐酸:
二、练习题:
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我们又叫它是“中和反应”
强调: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类型。
3、实质
讲解并板书:从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
聆听、思考
和碱中的OH—作用,生成H2O;碱中的金属
离子与酸中的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盐。
4、应用
组织思考、交流
P194“交流与讨论”
四、总结
组织总结
我知道……
作业
P1971、2
板书设计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一)
一、复分解反应
二、酸碱的组成
1、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
H+OH—
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基本类型”)
酸碱
酸根离子金属离子
2、形式:A B + CD ===AD +CB
聆听、思考
2、表达式
组织思考
思考、交流
讲解:到现在为止,化学反应的四大基本
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已经讲解
完了。
3、条件
设问:
思考
分析并板书:
观察、思考
组织学习
看书P194“条件”并记号
4、练习:
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思考、交流
二、酸碱组成的
1、组织回顾
思考、交流
特点
2、强调并板书“特点”
思考、记忆
三、中和反应
1、探究中和反
1、出示小黑板:“探究步骤”、内容并巡视、指
分组实验探究P193“活动”
应的变化
导;
2、组织交流
各组长发言
3、强调:温度变化
聆听、思考
2、定义
引言应,但它只限于“酸与碱”,因此,
教案【§7.3(1)】【总16课时
教案【§7.3(1)】【总1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一)
教学目标
知识
1、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其条件;2、巩固酸、碱的组成;3、了解中和反应的
实质、条件、PH的变化和热量的变化情况。
能力
1、培养分析能力;2、提高动手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
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点
1、复分解反应的引入;2、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中和反应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