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历史散文(圣才出品)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西汉的散文和《史记》(圣才出
第2章西汉的散文和《史记》2.1 复习笔记一、西汉的散文概述(一)西汉散文的成就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文学性散文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
在西汉,不仅完成了非文学性散文到文学性散文的转变,而且创作了值得重视的作品。
(二)西汉的文学性散文西汉的文学性散文分为抒情文和叙事文两类,此外还有少数游戏文字也很值得注意。
1.抒情文抒情文中既有纯以抒发自己感情为目的的文章,也有虽具实用性、但以抒发自己感情为主的书信,包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陵的《答苏武书》等。
2.叙事文叙事文主要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
这些人物传记并非都是文学散文,但其中有不少可以视为传记文学。
二、西汉前期的散文西汉前期的散文,包括“上书”和政论文。
这两类都还不是文学性散文,但在文学性散文还没有出现的当时,有些作品在文学史上仍有值得注意之处。
(一)“上书”1.代表作品“上书”之名始见于《文选》。
《文选》所收的有邹阳《上书吴王》《狱中上书自明》,枚乘《奏书谏吴王濞》《重谏聚兵》等。
这些“上书”中有三篇是为谏阻吴王而作;只有邹阳的《狱中上书自明》作于梁国。
2.写作特点(1)具有实用目的,力图打动对方,使之赞同自己的意见。
与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有相通之处。
但作者又往往夸耀自己,表现自己的志节,这就使作品部分地具有感情色彩和抒情的意味;(2)为了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又往往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以从事感情的交流。
这些部分也具有文学意味。
(二)政论文西汉前期的政论文作家,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和晁错。
1.贾谊的政论文(1)《过秦论》①主要内容《过秦论》旨在论述秦的过失,分上、中、下三篇。
它所总结的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是从儒家的思想出发的,“攻守之势异也”则是一个政治家的看法。
②写作特色文章运用了铺陈与夸张的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具有了文学色彩。
(2)《论治安策》《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主要是对当时他所认为的不利于汉王朝统治的现象予以揭示,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缓步在下坡路上(圣才出品)
第1章缓步在下坡路上——明代末期的文学1.1 复习笔记一、概况(一)文学落潮期的特点在文学高潮中出现的精神和艺术特色,从万历后期到康熙中叶的百年左右时间内,是处于缓慢的削弱过程中,而非立即消失并且有时还有所回升,所以,从万历三十年开始的文学落潮期是相当漫长的。
(二)落潮期文学概况明末文学中的“三言”“两拍”,竟陵派、王思任、曹学佺的小品,王彦泓、陈子龙的诗歌,吴炳等人的戏曲和清代前期吴伟业及王士稹的诗歌,张岱、廖燕的散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渔和洪昇、孔尚任的剧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文学高潮的传统,同时也显示出这种传统的不同程度的萎缩。
二、“三言”“两拍”等明末小说(一)冯梦龙与“三言”1.冯梦龙其人冯梦龙,字犹龙,别号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
少负才名,风流倜傥。
与其兄冯梦桂、弟冯梦熊皆有名于时,人称“吴下三冯”。
2.冯梦龙的作品冯梦龙一生困顿科场,仕途也不得意,他将主要的精力从事写作。
著述丰富,经、史、子、集皆有涉猎,而尤长于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与创作。
(1)改编的长篇小说有《三遂平妖传》《东周列国志》;(2)纂辑的通俗文学作品集除“三言”外,有民歌集《山歌》《挂枝儿》;(3)辑有散曲集《太霞新奏》、笑话集《笑府》、故事集《古今谭概》;(4)对《灌园记》等七种戏曲剧本加以改订,加上其自著的《女丈夫》《双雄记》《万事足》三种,辑为《墨憨斋传奇十种》。
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山歌》《挂枝儿》和“三言”。
3.《山歌》和《挂枝儿》(1)简介①《挂枝儿》一名《童痴一弄》,《山歌》又名《童痴二弄》。
二书所收大都为江南地区的民间歌曲。
前一书所收的作品均用[挂枝儿]曲调;《山歌》所收为民歌体制的作品。
②二书中的歌曲,除极少数作品外,其产生年代早的大抵不超过万历中期,晚的则到天启、崇祯间。
其中有许多经过文人的加工修改,冯梦龙自己当也做过此项工作,有的作品可能出于文人之手。
(2)纂辑目的冯梦龙自述其编《山歌》的目的,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挂枝儿》的倾向大抵相同。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第1章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1.1 复习笔记中国近世文学发端于金代后期,最早的两个代表性作家是元好问和董解元。
金的文学一面继承北宋的传统,一面又继承辽的传统,同时又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辽以来文学发展的回顾(一)辽代文学1.辽代概述(1)政治概况辽王朝的最高统治层为契丹贵族。
因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为契丹人,所以开国时本名契丹国,后来才改称为辽。
阿保机建国后逐步吸收汉族文化,发展农业,并向华北地区扩展,终致统治中国北部,与宋王朝对峙。
(2)经济、文化概况许多汉族人成了辽的臣民,汉族文化与契丹文化不断融合,经济、文化日渐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进步。
2.辽代的文学作品契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契丹人的文学作品以契丹语作的为多,受汉文化影响后,也有以汉语来写作诗文的,也有一些以契丹语写成后来被译成汉语的作品。
辽的文学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若干率真任情的特色。
它与北宋文学都成为金的文学遗产。
(1)耶律倍的诗歌现存最早的辽诗是耶律倍的《海上诗》。
诗写得很质朴。
以“小山”喻太宗,“大山”自比。
说自己因受“小山”压迫而无力抗衡深感羞耻,故而出奔。
在这首质朴的诗中,充分表现了率真、任情的特点。
(2)耶律洪基的诗歌随着对汉族文化的进一步吸收,契丹人用汉语写作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礼义之重、尊卑之别一类的观念也日益取得统治地位;但率真、任情的这一面并未完全泯灭。
在辽道宗耶律洪基的诗里还可以看到这一点。
(3)萧观音的诗歌道宗的妻子萧观音是用汉语写作的辽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个。
她遗留下来的作品有《回心院》十首、《怀古》《绝命词》等。
①《回心院》作此组诗时,道宗对她已经疏远了。
她在诗中既写了被冷落的痛苦,也表现了对重新获得爱情的渴望,感情热烈而鲜明。
②《怀古》此诗写得相当大胆,对史籍上早有定论的赵飞燕秽乱宫禁之事加以怀疑,把对赵飞燕的批判说成是不明真情者的人云亦云。
这是颇要胆量的,也非久受礼教熏陶的汉族上层妇女所敢为。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圣才出
第6章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6.1 复习笔记一、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概况(一)诗文的发展1.诗从宋代的主理向主情回归,而且较唐代更强调自我的作用;2.文章开始向抒写性灵的方向倾斜。
(二)发展阶段1.第一期是太宗取中原至全国统一之初;2.第二期是全国统一后元王朝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3.第三期是元末。
王国维把杂剧的第三期划为至正时期,就诗文来说,可把后至元时期作为第三期的起点。
二、元初的诗文创作(一)元初的诗文作家群元初从事诗文的作家,其社会地位均高于杂剧作家。
思想没有杂剧作家的洒脱,且大都出身汉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所以第一期诗文作家的作品既有由于特定的社会状况和思想状况而注重情性的一面,又有继承自中唐以来力图使得诗文成为政治、伦理工具的那种倾向的一面。
有时这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家身上。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1.耶律楚材(1)耶律楚材其人耶律楚材,字晋卿,契丹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说:“今观其诗,语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
”有《湛然居士文集》。
(2)耶律楚材的诗歌①有真感情流露的诗歌如《还燕京,题披云楼和诸大夫韵》,作此诗时,他已为蒙古的高官,但由于其与辽、金王朝的关系,重到燕京时,抚今思昔,他不仅产生了《黍离》之悲,而且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从中也隐隐透露出宦海中难言的苦闷。
其“好梦”一联,语虽平淡,内涵却很丰富。
②含有政治色彩的诗歌如《阴山》,诗的最后两句别有寄托,被斥为“不足夸”的“江左名山”是南宋王朝的象征,而“横空千里雄西域”也不只是指阴山,而是隐喻蒙古王朝。
所以此诗虽似写景,却具有“颂圣”的意味。
2.刘秉忠(1)刘秉忠其人刘秉忠,初名侃,字仲晦。
初为僧,法名子聪。
后辅佐忽必烈,多所谋划。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名秉忠。
有《藏春集》。
(2)刘秉忠的诗歌①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刘秉忠的诗属于“本色”一路,其较有特色的是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
如《寄友人》,此诗虽较粗率,但能见出人生的无奈。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历史散文)
第3章历史散文3.1 复习笔记一、《尚书》与《春秋》(一)《尚书》1.《尚书》简介《尚书》是记录殷商到春秋时期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的书,最早只称《书》,汉代以后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又称《书经》。
孔安国释《尚书》为“上古之书”。
2.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1)今文《尚书》《汉书·艺文志》称《尚书》有一百篇,但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实存二十八篇,以通行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尚书》。
(2)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定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十六篇。
后经兵火,其书不传。
东晋初,梅赜献出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唐孔颖达以它作底本写成《尚书正义》,南宋以后编入《十三经注疏》。
明代梅骛、清代阎若璩先后考证其中的二十五篇为伪作。
3.《尚书》的文字特点:文字艰深现存《尚书》中写作最早的是《商书》中的《盘庚》篇,最晚的是春秋时期的《周书·秦誓》。
从《盘庚》到《秦誓》,在表达能力上虽有不少进步,但在将口语浓缩成为成熟的书面语这一点上,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尚书·盘庚》古奥难懂,“佶屈聱牙”①原因因为汉字繁难,加上书写工具的局限,中国古代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要求古人一开始就把口语浓缩成简明易解的文章是不实际的,所以《尚书》的早期作品古奥难懂。
②表现从正反两方面向民众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并且运用了譬喻,可看出在表达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但由于在把口语浓缩成书面语,省略了“反之”一类必要的转折词,就变得艰涩难解了。
(2)《周书·秦誓》文字流畅,但理解依旧困难①文字流畅《秦誓》写的是秦穆公因为不听劝谏,伐晋失败而产生悔恨痛惜之情的事情。
文中写道:“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先引古人的话,指出人若随心所欲,则多邪僻之事。
接着说责备别人易,从谏如流难。
然后又说,他忧虑时光迅速逝去。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圣才出品】
第1编上古文学概说0.1 复习笔记“上古文学”是指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前的时代里的文学。
其现存最早的作品出现于周初,最晚的出现于战国后期,代表作家为楚国的屈原、宋玉。
上古文学对后世文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特色是在民族文化的厚实的土壤上形成的,而古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注重具体和感受的思维特点、汉语言文字的印记、我国文学的自发阶段和异化的滥觞。
一、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一)成因1.自然条件严酷的自然条件对人类先辈的思想特点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巨大的天灾面前,只有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人们才能更好生存。
因此,对个人来说,必须全心全意地奉献于群体而毫不计较自己的得失。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产生并留存下来的殷代和周初的文献中,这类崇群体、抑个体的观念显得很突出。
2.生产方式决定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当时的生产方式。
人类开始在世界上出现时,是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这一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它前后延续了二三百万年。
其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当时的人们所采用的集体耕种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也决定了这种崇群体而抑个人的观念。
(二)具体表现1.殷代和周初(1)崇群体而抑个人与祖先崇拜相结合。
在《尚书·盘庚》中,殷代的君主盘庚就一再告诫臣下要“黜乃心”“听予一人之作猷”,君主则要“惟民之承”“奉畜汝众”。
倘若君和臣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已经死去的祖先就会向他们降下惩罚。
(2)君主应抑制自我而把群体放在第一位。
在《尚书·无逸》中,周公把“克自抑畏”“徽柔懿恭,怀保小民”等作为君主必须遵守的原则。
2.春秋、战国时期(1)主要思想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儒家、墨家、法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都是主张崇群体而抑个体的。
(2)推行方法儒家通过“礼”、法家通过“法”将崇群体而抑个人与恪守等级制度、服从长上的观念相结合。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光芒犹自闪耀(圣才出品)
第2章光芒犹自闪耀——清代顺治至康熙中期的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况(一)政治概况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后,紧接着清兵入关,逐步消灭了南明政权。
清王朝对汉族民众和部分士大夫的镇压——包括文化摧残——至为严酷,直到康熙皇帝亲政后,才逐步有所缓解。
(二)文学概况1.总体特点(1)自清王朝建立以来出现了大量表现悲哀、愤怒的文学作品。
汉族士大夫的绝大部分都已意识到当前的政治格局不可能在较短期内改变,悲哀乃至消极的情绪远较愤怒普遍。
(2)晚明新思潮仍有较大影响。
顺治至康熙中期,文化摧残对尊重个人、个性之类的观念还不曾严加控制。
所以,晚明新思潮中的这些内容并未进一步衰落。
它们或与悲哀情绪相结合,成为对个人悲剧命运的哀挽或生存困境的悲叹;或继续赞扬那些争取个人幸福的言行,显示某些传统观念的不合理,甚至对某种扼杀个人心灵的现象加以反抗。
前者的比重较大一些。
2.具体表现(1)戏曲小说领域戏曲创作没有一部可与《牡丹亭》并驾齐驱,《聊斋志异》也仅以故事的瑰丽见长,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描写上,已失去了《金瓶梅词话》那样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而故事的瑰丽是唐传奇就开始的传统,对人物内心世界描写的重视和深入才是近世小说、戏曲有异于前代文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2)在戏曲、小说批评领域出现了像金圣叹那样的批评家,但他的工作全都是以清代以前的创作实践为对象的,是对此类创作的成就和特色加以剖析与概括的结果,而且他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晚明就进行的。
(3)散文领域晚明抒写性灵的传统仍在继续,但“清初三大家”——汪琬、魏禧与侯方域——已开始向唐宋古文的传统回归,尽管也保留了晚明小品的若干痕迹。
坚持晚明小品传统的,以张岱和廖燕为代表。
张岱的散文是对美好往昔的回忆,说明现实生活已不存在产生此类作品的土壤;廖燕文章中成就最高的是貌似议论而实则蕴含强烈感情之作,不过这在廖燕文集中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而且廖燕在清初文坛上影响很小。
(4)诗词由吴伟业、王士稹和纳兰性德所代表的、从各种角度所作的对个人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凄绝的悲叹,是在以前的诗词中没有出现过的,另有一种感动人的力量。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圣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1.1复习笔记一、文学的起源中国的文学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无任何可资依据的材料。
以现存的文学作品而论,当以《诗经》为最早。
另有一些相传为黄帝、尧、舜时代的歌谣,则均出于伪托。
(一)“劳动说”1.代表作品: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和《艺术与社会生活》。
2.具体论述(1)诗歌的产生既是由精力充沛的具有节奏感的身体动作所引起的,而劳动仅仅是这样的身体动作中的一种,尽管是特别重要的一种,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所有其他的这类身体动作的存在,断然宣称艺术——文学——起源于劳动。
(2)如果没有“人的本性”所给予人类的“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那么,虽有劳动或其他类似的身体动作,也仍然不能“引起”“诗歌的产生”。
(3)“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是人的审美能力的一个方面。
(二)文学作品印证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诗歌。
1.最早诗歌的主要功能在于其节奏的音乐性,而不是其词句的内涵。
如《淮南子·道应训》中的“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礼记·曲礼上》中的“邻有丧,舂不相”。
“邪许”之声以及与之相似的“相”,只体现出某种节奏,而不存在词句方面的含义。
2.最早的诗歌,也总是表现一定感情的。
如“邪许”,就是与振奋之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能起到“劝力”的作用。
二、中国早期神话和传说(一)中国早期神话、传说的性质1.早期的神话、传说并不就是文学,但却含有文学的成分,并往往对后世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2.原始人在把自然现象说成“有意识的力量的故意的行为”,并在征服自然力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了幻想和想象。
虽然这并不是自觉的行为,但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因而具有文学的成分。
3.原始神话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保存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书中,前三种都出于战国时期,后一种出于汉代。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圣才出品)
屈原为楚怀王招魂,并不排斥其中含有个人的感情因素或所谓“君臣之义”的成分,但
基本上与楚国民众对怀王之死“如悲亲戚”的感情是相通的。
(二)《九歌》
《九歌》作于《招魂》之后,共十一篇。本是楚国江南民间祭祀所用的乐歌,后经屈原
改作。
1.《九歌》的篇目和祭祀对象
篇目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祭祀 最尊贵的天
对象
神
云神
湘水之神
掌管寿命的神
掌握子嗣的 神
篇目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祭祀 对象
日神
河神 山中之鬼 阵亡将士之魂 送神总曲
2.《九歌》的主要内容
(1)表现神(鬼)人之恋
《九歌》中有六篇涉及了神(鬼)人之恋,五篇表现了诗中主人公“予”(“余”)对祭
②主体
主体是巫阳的招魂之词,分为两个部分:
a.前半述其故居之外的各个地方的可怕,东南西北、上天下地都写到了,由此来说明
魂不可行游于外。这些都是出于虚构;
b.后半写其故居的美好,对饮食歌舞、宫室侍女均极意铺陈,以此来招引魂返归。虽
有夸张,但基本属于写实。
③“乱”词
以作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处境,再次呼吁“魂兮归来”。
(2)强烈的对比
《招魂》主体的前半部分恍如恐怖世界,后半部分则犹如温馨的天地,造成极强烈的反
3 / 2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Fra bibliotek习平台
差。在运用对比上的成功,在这以前的作品也没有一篇可以与之相比。
(3)想象的丰富与描写的具体细致
3.《招魂》的思想意义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圣
第1章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以吴敬梓、曹雪芹与陈端生为代表1.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在嬗变期较明显地体现出嬗变特色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儒林外史》反映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的堕落;《红楼梦》反映了环境对个性的扼杀以及个性被压抑的痛苦。
这两部小说的作者都不是冷漠的反映,而是充满着悲愤或忧伤。
(二)其他乾隆时期的其他小说除高鹗所续《红楼梦》后四十回外,均不足称;但弹词《再生缘》却为独绝之作。
二、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一)吴敬梓其人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又号粒民。
不满于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愤世嫉俗,性喜豪华,晚年生活贫困。
其著作除《儒林外史》外,存世者尚有《文木山房集》四卷和《诗说》。
(二)《儒林外史》的成书年代和版本1.成书年代《儒林外史》的写成当不至早于乾隆十一年。
2.版本(1)现在所能见到的《儒林外史》版本,以嘉庆八年卧闲草堂本为最早,共五十六回,其后的刊本皆从此本出,但五十六回本存在后加的痕迹;(2)另有六十回本,不可信据。
(3)金和为群玉斋活字本《儒林外史》所作《跋》说《儒林外史》原文为五十五回,也不可信。
《儒林外史》原书当为五十回。
至于后加的六回,主要为五十六回本写萧云仙、汤镇台父子故事的部分和第五十六回整回,另外还有一些零星的事件。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并不只是讽刺,还有不少出于衷心的赞美。
它写的是一个可怕的时代以及在这时代里的人的堕落和反拨,最后宣布了更广大与深沉的黑暗的到来。
显示了写实主义成分在中国小说史上的进一步增长。
1.一个可怕的时代《儒林外史》写的是在一个可怕的时代里的故事。
必须显示出这一时代的特色,人物的活动才有其依据和意义。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的基点就在于揭示了时代的可怕。
(1)人物活动的时代《儒林外史》虽打着明代的某些印记,在基本点上却与两个时代,即明代及作者生活的时代相通。
(2)时代特征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看不到曙光的时代。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1.1 复习笔记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自觉阶段的开始。
就其特点来说,一方面是个人意识的初步觉醒,另一方面是对艺术的自觉的追求,由此导致了文学的长足的进展。
就建安文学本身来说,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不同的作家身上,又各有所侧重。
总之上述两点在建安文学的总体倾向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一、曹操及其乐府诗(一)曹操其人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曹丕代汉建魏以后,他被追尊为武帝。
他一生行事,基本上看不到正统伦理与价值观的影响,更多地显现出一种任性率真、一切从现实利益出发的性格特征。
这一性格特征对曹操一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有《魏武帝集》。
(二)曹操的乐府诗曹操在文学上历来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诗。
他的诗现存的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且大都是乐府相和歌辞。
从曹操的乐府诗,可以看到诗人的打着个人印记的激情。
1.《短歌行》这是一首以感动与宴者为目的的乐歌,诗人所要表现的是对他们的热情与坦诚。
就整篇来说,结构并不是很完整。
(1)主要内容①第一节是敦劝与宴者放怀痛饮;②第二、三节对与宴者表示其深厚的感情,包括原先对他们的怀念和由于他们的到来而产生的喜悦;③末节希望目前还无枝可依的贤士都来与他共同创业,他将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态度一概容纳,并学习周公一饭三吐哺的精神,做到“天下归心”。
(2)个人印记激情的显现①第一节里集中而强烈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沉感慨;②第三节的前四句以象征手法倾诉了由绝望的追求所导致的无限的忧愁;③第四节的开头四句流露了沉重的孤独无助的心情,真切地凸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忧虑,并渗透着慷慨悲凉的情调。
2.《观沧海》(1)主要内容这是一篇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山水诗,描绘大海的波澜壮阔,于写景中投射了作者特有的个人气质,格调与《短歌行》十分相近。
(2)艺术特色此诗纯是写自然景色的壮美,虽由写景显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但诗人的感情是与这种景色自然地融合为一的。
他是被这种景色所陶醉,而并不是把自己的感情色彩涂抹到景色中去。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徘徊期概说(圣才出
第8编近世文学·徘徊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从万历三十年前后起到乾隆初期的近五十年间,文学仍有前进的暗流在涌动,这一阶段称为近世文学的徘徊期。
一、从高潮回落的明末文学(一)思想整肃和政治镇压活动未完全成功的原因李贽、紫柏被迫害而死,给思想与文学很大的打击。
然而几年后,李贽的著作重又在书坊出现,而且销路很好。
这种热销虽然并未持久,但足以表明政府的思想整肃和政治镇压活动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
原因大致有三:1.从弘治元年到万历三十年已经历了一百十余年。
在这期间,政府对思想界处于不干预或难以实际控制的状态,以致异端思想越到后来发展越快,后来在理论上也已自成体系。
所以在明政府要对它进行整肃时,它已成为一种无法在短时期内扑灭的思想潮流。
2.这种异端思想是与市民经济及市民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的。
而当时的市民经济与市民阶层远比元末强大,这种新思潮的基础无从清除或削弱。
3.由于内忧外患的日趋严重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愈益尖锐,明政府在这次思想整肃和政治压迫以后,已难以对思想、文化界继续采取大动作了。
(二)新思潮受挫的表现1.在整肃和镇压的威胁下,相当一部分士大夫不敢像以前那样无所畏忌地投身于新思潮之中。
2.从万历三十年直到明亡,社会的各种危机越益深重,当时的新思潮不但不能直接帮助这些危机的解决,甚至具有某些负面作用,所以士大夫在接受新思潮方面较之万历三十年以前明显削弱。
(三)万历十三年到明末的文学概况这一时期的成就明显不如高潮时期,在某些方面并有所退化。
较值得重视的,小说方面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潆初的“两拍”;诗文方面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和王思任、王彦泓、陈子龙等;戏曲方面有吴炳、袁于令、阮大铖等。
二、旧辙难以遽改的清初文学(一)清初的政治、思想概况1.政治情况1644年,李自成攻克了北京,崇祯帝自缢。
接着,明的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小朝廷,史称南明。
满族在明朝大将吴三桂的配合下打败了李自成,同年占领北京,建立清王朝。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圣才
第3章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康熙后期到乾隆初叶的文学3.1 复习笔记一、萧条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从康熙后期(始于康熙四十一年)到吴敬梓写成《儒林外史》的下限乾隆十四年,将近五十年。
这一时期为下一阶段文学嬗变期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文学概况1.洪昇、孔尚任到康熙四十一年已不再从事戏曲创作了;王士禛写作那些好诗的时间比康熙四十一年早得多;蒲松龄于康熙四十一年及以后虽仍继续写《聊斋志异》,但已是强弩之末。
2.主张以文学为政教工具的方苞与沈德潜在康熙后期已崭露头角,以后分别成为文界和诗苑的领军人物。
所以,从康熙后期至乾隆初期,文坛相对暗淡。
虽有以厉鹗、郑燮为代表的少数作家置身于主流之外,创作成就也不突出。
3.文坛上也仍有暗流在涌动,吴敬梓、曹雪芹、袁枚都是在这时期成长起来的。
二、赵执信与沈德潜康熙后期,最早对王士禛等人的诗风表示不满、加以批判的是赵执信,其理论依据是“温柔敦厚”的“诗教”说。
后沈德潜又大肆张扬“诗教”。
诗歌为政教服务的主张在一段时间里成为诗论的主流,与当时文论的主流——桐城派的“义法”说相呼应。
(一)赵执信1.赵执信其人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
推尊宋诗,不满严羽与王士禛一派的诗论,而服膺于反严羽的明末清初人冯班。
有《因园集》《饴山堂集》《谈龙录》等。
《谈龙录》专为批判王士禛而作。
2.赵执信的诗论赵执信与王士禛在对诗的看法上有重大的分歧。
这分歧主要并不在如何以龙喻诗的问题上,而在于诗的思想内容。
(1)赵执信要求“诗中有人”,乃是要诗中有符合于他的标准的人,也即其思想感情不逾越他所制定的规范的人。
这种标准或规范的具体内涵是“诗教”“礼义”。
(2)这种理论的实质是以“礼义”来规范人的一切思想感情,剥夺个人即使仅仅在感情上的自由活动的空间。
3.赵执信的诗歌(1)《出都》此诗是赵执信被罢官而离开北京返回家乡时所作。
他承认“罢官”是由于自己的错误,因而没有怨恨之心,只是觉得自己的遭遇有点可怜。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编)【圣才出品】
第6编近世文学·受挫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一、受挫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中国近世文学的受挫期始于洪武元年,下限在成化末年。
(二)文学概况1.除了施耐庵将《水浒传》在罗贯中编次的基础上发展为今本或基本上接近于今本的样子外,在小说、戏曲上可以提及的只有《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和极少数杂剧。
诗文领域仅有李梦阳等前七子初露头角。
2.近世文学萌生期出现的新的成分不是夭折就是衰退,只有极少数的作品仍能坚持原先的传统,但又常遭无情的摧残。
二、明初的经济摧残和思想整肃(一)经济摧残明王朝一建立就采取了打击富庶地区、工商业和富裕阶层的政策,而且严厉地推行,从而使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遭到严重挫折。
1.原因(1)朱元璋出身于较贫穷的农民家庭,基于贫富矛盾的贫穷者对富人的憎恶,基于城乡矛盾的农民对工商业者的歧视,传统的“崇本抑末”的思想都有可能引导他走上这样的道路。
(2)在其创业过程中,当时经济特别发达的苏州、嘉兴等地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在其敌对者手中,当地民众与他作过斗争,这促使他给予打击报复。
2.对富人的打击(1)以政治理由加以打击;(2)采取若干措施,用种种借口剥夺他们的财产。
3.对工商业的打击(1)征税的严酷;(2)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
经过这样的打击,富民大量破产,并且形成了经济的萧条。
(二)思想整肃1.以儒家经典和朱元璋自己的思想来统制士人的思想明初的士人入仕之途,除征辟外,主要是通过科举和国子监两个途径。
(1)国子监国子监的学习课程为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说苑》《为善阴骘》《五伦》等书。
就是地方学校,朱元璋也令学生读御制《大诰》。
《大诰》是朱元璋为民众所制定的生活、思想准则,也包括法律条文等内容。
(2)科举对《四书》及《易》《书》《诗》的理解以程、朱的注释为依据。
永乐年间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考试课本,这两部“大全”也是以程、朱学说为准绳的。
程、朱学说在思想界占有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在困境中挣扎的明代前期戏曲和
第2章在困境中挣扎的明代前期戏曲和小说2.1 复习笔记戏曲和小说到明初趋于衰落。
自明王朝成立以后直到嘉靖时期的一百数十年间,只有少数作品还能对元杂剧的优秀传统有所保持,但已颇为逊色。
在小说领域中,只出现了极少的几种作品。
一、戏曲(一)明代前期的戏曲概况1.上层统治者很重视戏曲(1)朱权不但自己写作杂剧,还写了一部研究戏曲的专著《太和正音谱》;(2)朱有墩写了很多杂剧剧本;(3)明成祖朱棣要其臣子编纂大型丛书《永乐大典》,其中收入了很多戏曲剧本。
这一情况有利于戏曲资料的保存,但对戏曲创作的发展却有其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导致统治阶层的观念很快地向戏曲创作渗透。
2.明代初期戏曲创作的后退(1)宣传妇女的节义的倾向较前强烈;(2)出现了不少对统治者进行祝颂、庆贺的剧本,这是以前的戏曲没有的;(3)神仙道化剧的恶性发展,明初的神仙道化剧多渲染神仙而失掉了人生的感慨。
3.明代初期的戏曲作家(1)由元入明的戏剧作家,有贾仲明、李唐宾、刘兑等;(2)作为明朝宗室而从事戏曲创作的,有朱权、朱有墩,朱有燉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影响最大的剧作家。
(二)戏曲作家及其代表作元代戏曲的优秀特色,在这一时期仍有所保持的是其对爱情的讴歌。
1.贾仲明(1)贾仲明其人贾仲明,一作仲名,号云水散人。
元末曾与罗贯中交游,为忘年交。
《录鬼簿续编》或即为他所作,其中保存了若干元末明初的戏曲资料。
杂剧今存《铁拐李度金童玉女》《荆楚臣重对玉梳》《李素兰风月玉壶春》《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四种。
除第一种为神仙道化剧外,另三种均为爱情剧。
最值得重视的为《萧淑兰》。
(2)贾仲明的杂剧①《萧淑兰》a.主要内容此剧写萧淑兰热恋张世英,但世英很迂儒,将男女间的私相恋爱视为无耻的事,几次峻拒,并逃离她家。
她追求不懈,最后在她哥哥写信给张世英时,她在信封中偷偷塞进了她所作的《菩萨蛮》,以申述她对张世英的爱。
不料此事被她的哥哥发觉,幸而她的兄、嫂都通情达理,反而成全了她和张世英之间的婚事。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编 近世文学·复兴
第7编近世文学·复兴期概说0.1复习笔记一、文学复兴期概况(一)时间界定从明代弘治(1488~1505)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万历(1573~1620)中期。
(二)文学概况1.个人与环境的冲突或者说环境对于个性的压抑以及人的复杂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2.以《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及以后的《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的白话小说成为成就最突出的文学样式。
3.白话在文学中逐步扎根。
上述三点显示出文学是在朝着五四新文学的方向发展。
但直到清末,中国文学仍与五四新文学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这种局面的形成,就文学本身来说,一方面是明初以来所遭受的巨大挫折使得中国文学在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相反的道路;另一方面是进入了复兴期后中国近世文学的行进仍一度曲折。
二、明代中后期的思想演化与异端人格的涌现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是与经济、思想的演进同步的。
(一)经济的发展就明代中后期的经济说,从正统(1436~1449)时期起,城市经济已从明初的破坏中逐渐恢复,至弘治时其繁荣程度已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嘉靖、万历间更为富庶。
(二)市民阶层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也随之复兴和进展,并日益作用于文化。
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就是商人的儿子,晚明时期新思潮最突出的代表李贽也是商人的儿子。
从弘治到晚明时期的文化发展中,市民的影响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三)思想的演化1.王守仁的思想王守仁的学说在明代中后期具有显要的地位。
王阳明提倡“良知”,这是具有两重性的学说,在证明封建伦理道德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把基于自然本性的“知”当作应该发扬的“良知”。
2.李贽的思想在把王阳明学说引向另一种思路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李贽,把阳明学引到了符合市民要求的方面。
他所期望的是人的官能享受、男女之欲、上进要求、对后代的爱护和关心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让人们得以自由地去争取其实现,对人们的心灵也不加以束缚。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世文学·分化期 第4章~第
圣才电子书
二、唐五代民间词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一)概述
唐五代民间词是清末在敦煌石室所发现的。因为它们在敦煌石室是与很多其他的歌词混
杂在一起的,所以,除了有一种唐人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肯定为词总集外,其他的是否是
词,研究者的意见还有很大分歧。
言,有的俚俗,有的朴素,有的明快,有的已颇有情致,这大致反映了在语言上的演进过程,
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中语言俚俗、朴素的就一定时代早。
(三)词作
唐五代民间词内容广泛,既有政治大事,又有日常生活,与唐五代文人词的只写日常生
活不同。不过,唐五代民间词中最能显示出其艺术成就的,仍是写日常生活情况和内心感受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4 章 词的兴起及其任情唯美的倾向
4.1 复习笔记
词是在唐代形成的,到了五代时期已相当繁荣。在词史上受到高度评价的词人李煜也是 在五代就开始词的创作的。
一、词的起源 词在开始时是配合一种特定的音乐而歌唱的曲词。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当时这种特定 的音乐就是燕乐,起源于隋唐间。 (一)燕乐的兴起 在隋唐之间,燕乐兴起。燕乐“是北方中国音乐被胡乐化的抒情音乐”,是在北朝音乐 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种音乐具有很强的感人作用,所以很快就流行起来。除了庙堂应用 的音乐以外,在一般的场合所用的逐渐都成了燕乐。 (二)词的产生 燕乐需要与它相配合的歌词,而中国原来的诗歌都不能与这种音乐很好地配合。变通的 办法就是在把诗与燕乐配合时,根据乐调的需要,将诗中的某些诗句及其某些词语重复歌唱。 但这种做法会使原诗的内容的美受到影响,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原有的长处。要彻底 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按照乐曲的特点来创作歌词。 沈括和李之仪对此都有相关的记载,但是他们所说的是文人填词的情况,民间作词恐怕 还在文人之前。所以,词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还没有定论,目前只能说词的形成不可能 迟于唐德宗时期。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西汉的散文和《史记》)
第2章西汉的散文和《史记》2.1 复习笔记一、西汉的散文概述(一)西汉散文的成就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文学性散文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
在西汉,不仅完成了非文学性散文到文学性散文的转变,而且创作了值得重视的作品。
(二)西汉的文学性散文西汉的文学性散文分为抒情文和叙事文两类,此外还有少数游戏文字也很值得注意。
1.抒情文抒情文中既有纯用以抒发自己感情的文章,也有虽具实用性、但以抒发自己感情为主的书信,包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陵的《答苏武书》等。
2.叙事文叙事文主要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
这些人物传记并非都是文学散文,但其中有不少可以视为传记文学。
二、西汉前期的散文西汉前期的散文,包括“上书”和政论文。
这两类都还不是文学性散文,但在文学性散文还没有出现的当时,有些作品在文学史上仍有值得注意之处。
(一)“上书”1.代表作品“上书”之名始见于《文选》。
《文选》所收的有邹阳《上书吴王》《狱中上书自明》,枚乘《奏书谏吴王濞》《重谏聚兵》等。
这些“上书”中有三篇是为谏阻吴王而作;只有邹阳的《狱中上书自明》作于梁国。
2.写作特点(1)具有实用目的,力图打动对方,使之赞同自己的意见,与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有相通之处。
但作者又往往夸耀自己,表现自己的志节,这就使作品部分地具有感情色彩和抒情的意味;(2)为了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又往往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以从事感情的交流。
这些部分也具有文学意味。
(二)政论文西汉前期的政论文作家,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和晁错。
1.贾谊的政论文(1)《过秦论》①主要内容《过秦论》旨在论述秦的过失,分上、中、下三篇。
它所总结的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是从儒家的思想出发的,“攻守之势异也”则是一个政治家的看法。
②写作特色文章运用了铺陈与夸张的手法,这也使这篇文章具有了文学色彩。
(2)《论治安策》《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主要是对当时他所认为的不利于汉王朝统治的现象予以揭示,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概说(圣才出
第5编近世文学·萌生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一、近世和近世文学(一)近世近世指封建制后期并已有明显的市民色彩的时期。
(二)近世文学1.起始时间中国的近世文学始于金末元初,也即始于13世纪初。
2.总体特征注重个人的倾向日益扩大和深化,对个人与环境的矛盾、对立的表现愈益丰富、深入、细腻、强烈。
3.五个阶段中国文学的近世期特别漫长,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一再出现逆转和徘徊。
大致说来,中国的近世文学可以分作五个阶段:萌生期、受挫期、复兴期、徘徊期、嬗变期。
二、中国近世文学的开始(一)概述1.近世文学尊重个体的人的精神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在这以前已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因素,并成为文学发展的动因;但这只是植基于个人感情的某种自发性反应,而并非基于尊重个体的人的自觉精神。
2.在受到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之前,在中国的近世文学里也没有体现出完整的人文主义精神,但与之前的文学相比,却已较为集中地表达了对个人的要求和权利的尊重,而且逐渐强化和深化。
3.对个人的要求和权利的尊重,首先较突出地表现在爱情方面,然后再逐步向其他方面扩张。
(二)近世文学开始的原因1.《西厢记诸宫调》等作品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强调,从根底上来说是一种市民意识,这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
2.金、元的统治阶层均为少数民族。
尚未充分理解思想统制的重要性。
他们虽也颁布了一些提倡儒学、甚至程朱理学的命令,但实际上并未发生多大作用,这便于市民意识在文化方面的逐渐扩张。
三、近世文学萌生期的特征(一)市民意识在文学中增长1.对商人的评价有所改观在中国的近世文学中,一方面仍有以重农抑商的观念来写商人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若干从别的角度来写商人的作品。
2.对贪欲和权势欲以及爱情的追求市民意识的主要内涵就是背叛群体对个体的束缚,以便市民们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们所要满足的不仅有贪欲和权势欲,而且还有性爱方面的欲求。
这种追求必然导致个体与环境的冲突,引起对长期崇奉的人生信念的动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历史散文
3.1复习笔记
一、《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1.《尚书》简介
《尚书》是记录殷商到春秋时期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的书。
最早只称《书》,汉代以后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又称《书经》。
孔安国释《尚书》为“上古之书”。
2.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1)今文《尚书》
《汉书•艺文志》称《尚书》一百篇,但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实存二十八篇,以通行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尚书》。
(2)古文《尚书》
汉武帝时,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定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十六篇。
后经兵火,其书不传。
东晋初,梅赜献出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唐孔颖达以它作底本写成《尚书正义》,南宋以后编入《十三经注疏》。
明代梅骛、清代阎若璩先后考证其中的二十五篇为伪作。
3.《尚书》的文字特点:文字艰深
现存《尚书》中写作最早的是《商书》中的《盘庚》篇,最晚的是春秋时期的《周书•秦誓》。
从《盘庚》到《秦誓》,在表达能力上虽有不少进步,但在将口语浓缩成为成熟的书面语这一点上,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尚书•盘庚》古奥难懂,“佶屈聱牙”
①原因
因为汉字繁难,加上书写工具的局限,中国古代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要求古人一开始就把口语浓缩成简明易解的文章是不实际的,所以,《尚书》的早期作品古奥难懂。
②表现
从正反两方面向民众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并且运用了譬喻,可看出在表达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但由于在把口语浓缩成书面语,省略了“反之”一类必要的转折词,就变得艰涩难解了。
(2)《周书•秦誓》文字流畅,但理解依旧困难
①文字流畅
《秦誓》写的是秦穆公因为不听劝谏,伐晋失败而产生悔恨痛惜之情的事情。
文中写道:“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先引古人的话,指出人若随心所欲,则多邪僻之事。
接着说责备别人易,从谏如流难。
然后又说,他忧虑时光迅速逝去。
每层意思都明白晓畅。
②难以理解
如上文所引的那段话,表述的三层意思之间并没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并且中间省略的太多。
这些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二)《春秋》
1.《春秋》简介
《春秋》原由鲁国史官所编,相传经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
它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二百四十二年历史。
2.《春秋》的文字特点
(1)文从字顺、言简意赅;
(2)记事过分简略,很难看出其驾驭文字的真实水平。
(三)《尚书》和《春秋》的贡献
两书虽然不是较成熟的书面语,但却为较成熟的书面语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具有文学成分的历史著作,是在《尚书》和《春秋》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左传》
(一)《左传》简介
1.作者
《史记》、《汉书》都说是左丘明,唐代啖助、赵匡等人疑之,至今尚无定论。
2.“春秋三传”之一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对春秋时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编年记载,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3.《左传》与《春秋》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左传》是《春秋》以外的另一部著作,只是后人将它的每一年记事依附于《春秋》各年之下。
其实它并不是解释《春秋》之作:
(1)《春秋》的记事结束以后,《左传》又多记载了十七年的史事;
(2)《左传》的记事与《春秋》配合得不是很严密。
(二)《左传》记言记事的特点
1.记言文字的特点
《左传》所载的外交辞令,不仅逻辑严密,而且表达相当精练有力。
比《尚书》式的记言文有很大进步。
如书中对于“吕相绝秦”的描写。
2.记事文字的特点
(1)《左传》已能以简要的文字,为事件的过程勾勒出较具体而明晰的轮廓,使人看到事件发生、发展及结束的过程,有时也能点明其原因。
处理复杂事件时驭繁于简。
如对战争的描写。
(2)在《左传》的记事中,有时引入具体、细致的情节描写,使记载生动,具有趣味性。
这点在中国后来的历史著作中被发扬光大。
3.记言记事的缺陷
《左传》的叙述仍保留了不少早期散文的痕迹,即由于过分浓缩而至费解。
这样影响了读者的自由欣赏乃至阅读快感,导致文章感染力的下降。
(三)《左传》的影响
《左传》叙述较为具体、丰满,在文字的驾驭上已具有相当功力,为《战国策》、《史记》等的出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那些具有文学性成分的描写,也为《史记》、《战国策》等书所继承和发扬,在中国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国语》
(一)《国语》简介
1.作者
《报任安书》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后人疑之,现在一般认为《国语》写于战国初期,作者不详。
2.主要内容
《国语》所记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的史事,以“国”为目,所以称为《国语》。
3.记事时间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讫战国初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前后五百余年。
(二)《国语》记事记言的特点
1.记言文字的特点
(1)作为历史著作,《国语》的记言常有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之处,不符合于文学性的要求;
(2)有不少赡而不繁的段落
①或具有趣味性,以《晋语》中记晋公子重耳离开齐国的一段为代表;
②或兼具讽刺意味,最有代表性的是《晋语》所载叔向对晋平公的讽谏;
③或经过适当的夸张而颇具诱惑力,以越臣文种在越国与吴国作战失败后代越王向吴王求和的一段话为代表。
这些可以使对话生动有力,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具有可以相通之处。
此类对话在《国语》中较多地出现,也就意味着文学成分的增加。
2.记事文字的特点
《国语》虽无《左传》那种总揽全局的记叙,有时却较能注意细节的交代和叙述的周密,可以晋重耳离开齐国的一段为例;间或也能渲染气氛;可以《吴语》中记吴晋争长,夫差陈兵而得为盟主的一段为例。
3.记事记言的缺陷
为了文字的精炼而过于浓缩,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四、《战国策》
(一)《战国策》简介
1.作者
《战国策》的作者不止一人,其时代为战国后期或末期,个别的甚或在秦末、汉代。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次而定名的。
2.内容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其中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夸张和虚构。
3.写作目的
说明游士作用的伟大,同时也作为游士游说人主的教材或参考书。
(二)《战国策》的文学性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战国策》是文学成分最多的一部。
此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的描写
(1)对游士的描写
《战国策》比《左传》、《国语》更注意写人物。
因为这是一部以战国游士为中心的历史故事集,重点在游士的言行,以突出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力量,因而对游士的描写比较生动。
如《秦策一》描写苏秦在失意时和得意时的情形对照。
(2)对游士以外的人物的描写
要写好游士,显出其力量,也不能把对方写得如同木偶,因此,对写游士以外的人物《战国策》也给予一定的重视。
在这方面,《战国策》很注意人物话语的运用。
有时用独白,有时用对话。
凡用得较为成功的,都有助于表现人物感情或精神风貌。
可以《魏策》所记的唐且与秦王的对话为例。
(3)写人物时往往将话语、神态、动作结合在一起。
2.叙述事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