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以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改革方向。
对于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而言,如何破解现实的条件约束困境,推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升级和迭代创新,成为其新工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新工科建设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构建课程新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新模式,植入教学新理念,探索了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升级和迭代创新,为地方高校探索生物工程专业的新工科建设路径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006-04[收稿时间]2023-09-01[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PX-251182);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PX-2721350);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生物基础与生化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作者简介]李昆太(1978—),男,江西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工程及其专业教学改革。
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中央12个部门启动和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掀起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
由此可见,加强新工科建设和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加快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改革方向,更事关高等工程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方面能否发挥作用。
新工科建设是改变传统工程教育的“路径依赖”,其内核是涵盖工科人才培养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新型生态网络。
对于传统工科专业而言,如何以新工科理念推动人才培养的改造升级和迭代创新,成为新工科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地方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度障碍和条件约束等现实困难,如何破解这些现实难题,找到合适的新工科发展路径,是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另一现实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经验的启示
[收稿时间]2023-07-06[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国家一般课题“高等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机制创新研究”(BIA210157);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委托类)建设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粤教高函〔2021〕29号);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模式和路径创新研究”(2021GXJK221)。
[作者简介]陈国钦(1977—),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管理及教师教育。
2023年11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
国家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从不同层面以项目建设的形式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效。
文章通过分析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经验,结合惠州学院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实践,从合作管理机制、专业综合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剖析产业学院内涵建设路径,探索产业学院建设须把握的关键举措,以期提高产业学院建设实效。
[关键词]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1-0010-06校企协同育人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着力点,也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明确提出要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中提出了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总目标。
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要产教协同育人。
如何破解产教“两张皮”问题,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点难点。
近年来,随着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朝产业需求导向转变,产业学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的桥梁,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探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高校实践平台的构建
探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高校实践平台的构建近年来,“新工科”教育理念备受瞩目,被视为适应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重要教育改革方向。
在这个大背景下,地方高校也纷纷试图构建新工科实践平台,以适应教育教学的转型升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高校实践平台的构建。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分析“新工科”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了构建新工科实践平台的任务。
这与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
地方高校要更好地服务本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必须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打破传统的学校与企业的界限,促进实践教学和产学研深度融合。
构建新工科实践平台成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新建地方高校实践平台的重要性新建地方高校实践平台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实践平台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载体。
培养“新工科”人才要求学校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构建实践平台成为地方高校实施“新工科”教育的迫切需求。
实践平台是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
地方高校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需要主动融入到地方产业发展中,实践平台是搭建起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实践平台是地方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整体竞争力的重点,构建实践平台将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新建地方高校实践平台的构建路径构建新建地方高校实践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学校的定位、资源配置和社会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
[收稿时间]2023-07-03[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JJ50181);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HNJG202⁃1018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211064、220903873300409)。
[作者简介]李辉(1984—),男,湖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教学质量监控等。
[摘要]文章基于“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重点抓住新工科对工程教育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等方面的探索需求,围绕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平台创建、创新实践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等问题,提出以“运动控制”为专业特色,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进行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以提高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与当前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符的合格自动化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自动化;运动控制;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3-0019-05November ,2023Decem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新工科”概念于2016年首次提出,历经“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并上升为“北京指南”,其建设主要围绕“融合创新”范式基本框架,发展新理念、研究新模式、引入新方法、组织新内容、实现新发展[1-3]。
“新工科”是指以工程教育为基础,以跨学科创新、协同创新和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工科教育新模式,以“工学+医学”“工学+经济”“工学+管理”“智能+”“智慧+”等为代表的多学科交叉组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及产业升级与发展。
新的工科方向不断涌现,为传统的工科教育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新工科”已然成为当前高校工程教育范式改革的主流,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挥着新的示范与引领作用[4]。
产教融合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第40卷第4期Vol.40 No.42021年4月Apr.2021产教 融合培养新科应川型人才的 探索与实践葛金龙1,黄晓晨1,王 旭2,毛长军2(1.蚌埠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蚌埠233000;2.海控三鑫(蚌埠)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安徽蚌埠233000)[摘要]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针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 新产业、新业态,应用型高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做到多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 合,多方协同育人。
本文给岀了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多方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 资源、特色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应用型高水平师资队伍等策略和实现路径,以期为地方高校 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新工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7602(2021)04 -0158 -04在产业迫切需求之下推进的面向未来、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深化工程教育 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产业经济,代表着最新的产业或行业发展方向[1]。
地方本科院校以产业 需求为导向,与产业对接,强调多方协同育人、跨界交叉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培养的新工科人才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
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地方本科院校要发挥与地方经济和产业联系紧密的优势,依托办学特色,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具有 自身鲜明特色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2]。
蚌埠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主动对接区域硅基新材料产业经济,融入硅基新材料产业结构的新需 求,服务蚌埠市“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建设。
通过转型、改造升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着力开展新工科人才 培养,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大工程观,创新协同育人,将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新材料产业链有机 结合。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科教师专业发展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科教师专业发展思考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科教师专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应用型工科人才,而工科教师作为这一专业领域的重要力量,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和教育改革任务。
本文将从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出发,结合工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探讨工科教师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发展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1. 课程设置创新: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前沿性,强化工科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模式改革: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倡导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模式,强调工科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
3. 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教育的理念和能力。
二、工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1. 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需求,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更多的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学科交叉能力的提升: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倡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工科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参与多学科合作研究和课程设计。
2. 提升学科交叉能力:工科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研究,提升自身的学科交叉能力,拓展自己的学科视野,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3.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工科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
4. 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科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11161047_新工科背景下省属院校IT_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计
143Internet Education互联网+教育一、背景校企合作是院校教育长期发展以来的一种必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本质上是高校以发展为方向,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企业培养专业性人才,注重的是人才其个人具有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建设目标是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全面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总之,无论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面,还是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坚力量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已是必然趋势。
二、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步骤(一)研究思路随着教育不断面向现代化,当前教育逐渐将产教结合作为研究重点,产教结合作为教育体系改革的必要部分,本课题将理清思路并分为两大特点:一是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对于产教融合的理论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其应用转化提供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二是拓宽研究模式,以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为切入点,分析高校在产教深度融合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与现实问题,并根据多方面剖析原因,提出开创性意见,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得出切实且具体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新工科背景下省属院校IT 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二)研究方法以事实为主,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方式,注重过程研究,在过程中保持对于疑问的敏感性,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开阔视野,不断采取借鉴发达国家对于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从而总结出具有可行性的改革建议。
本文拟通过用比较、案例、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详细论证。
(三)实施步骤动员部署阶段:做好新工科背景下IT 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课题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气氛,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省属院校IT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省属院校IT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省属院校;产教融合;新工科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一、问题的提出与界定××××××学院与国内知名IT企业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办学模式, 形成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管理和考核评价的“六共同”协同育人机制。
但地方高校受体制、政策的相关制约,如何做到让校企双赢,真正催生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合作育人的内生动力,是产教是否能够深度融合的基础,也是本项目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2.1 国外研究现状美国产教融合发展的代表性高校及地区有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对硅谷、波士顿乃至整个美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为硅谷的兴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斯坦福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从教育教学到科学研究到社区生活都与硅谷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解决了大学自身经费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大学通过双方合作培养和锻炼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人才,为硅谷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这种协同融合发展的模式为双方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英国产教融合的代表案例为牛津大学与牛津郡的融合发展。
60年代的牛津郡以农业为主,随着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其对牛津郡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断提升。
目前,牛津郡地区80%的高科技企业由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创办,科技创新及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了牛津地区的快速发展。
据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John Hood)介绍,牛津大学技术转让中心平均每6到8周就能创造一个新企业,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为牛津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摘要:“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是为了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新型人才,满足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
“新工科”是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但也面临着创新示范基地较少、校企合作存在壁垒、实践教学意识淡薄等问题,制约高校高新技术人才培养。
基于此,笔者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并提供相关举措以供借鉴,希望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工科;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引言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的相关要求,为迎接新一轮技术革命对工程教育带来的冲击,现有高校必须加快体制创新,着眼未来科技发展高地,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培养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培养全面型应用人才的关键,通过院校与企业的协作沟通,依据当地企业发展需求,定向培养专业型人才,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上述要求下,高等院校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应注重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应用实践能力。
1“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践存在的问题1.1传统办学理念束缚,新工科专业布局时间短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工科院校脱离了自身办学实际,在学科建设上贪大求全,过于追求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未能建立自有办学特色,工科专业同质化严重。
这样的办学方式挤占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使人才培养脱离实际,难以适应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自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后,各院校逐步着眼项目布局、产业布局,推动新工科建设,但“新工科”教育理念提出时间上尚短,大多学科之间缺少横向沟通的能力,仍处于摸索阶段[1]。
1.2校企合作存在壁垒,尚未形成教育共同体传统工科院校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代新时期受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工科院校应立足于社会人才的需求进行办学模式创新。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探索作者:李河李会珍侯天宇赵亚娜胡楠陈铁张志军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4期摘要:新工科背景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科创融合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相关专业的产业学院则成为主要的载体。
然而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地区特色学科或专业而言,现有产业学院的组建模式和人才培养的通用性与适应性都存有较大局限。
为更好支撑和服务生物工程相关行业的产业学院建设、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该文以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过程和方法为例,探索依托地方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及相关行业在产业學院建立,相关人才培养,校企、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等方面的经验,为地方高校推进产业学院的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生物工程;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创新理念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83-04Abstract: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s well as science and industry become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trai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thus the industrial college become the carrier. However, for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majors, the universa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establishment and training mode of existing industrial college have great limita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support and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dustrial college in bioengineering-related industries, this study takes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of Bioengineering Industry College i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bioengineering major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college, relevant talent training, school-enterprise,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mode and so on, which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and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Key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ndustry college; practical talents; innovative ideas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入发展,依靠劳动力及能耗拉升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提升[1],科技产业革命、知识经济也因而蓬勃发展,新工科应运而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建设思路与一般模式研究
第33期2023年11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33November,2023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机制研究:基于建筑类专业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1JSJG263㊂2023年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名称: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土木水利专硕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KT23_C053㊂金陵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重点课题;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高校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JG202105㊂金陵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名称:钢箱梁顶板-纵肋焊接细节应力松弛行为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测;项目编号:jit -b -202201㊂作者简介:钟雯(1991 ),女,安徽铜陵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建筑㊁桥梁节能减排和运维教科研㊂∗通信作者:刘志峰(1975 ),男,江西赣州人,教授,硕导;研究方向: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㊂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建设思路与一般模式研究钟㊀雯,刘志峰∗,马颖忆(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9)摘要:当前,建筑及规划设计行业普遍存在产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供给之间的不匹配㊁传统产教融合得不深入不广泛㊁单一维度的校企项目合作式的泛融合等问题㊂文章针对地方高校的服务定位与专门人才的能力需求,立足建筑产业 数智化 转型发展中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为例,构建多元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设计了建筑类专业的产教融合实施方案,选取典型对象展开实践尝试,并对实践成效展开科学评价,探索产教融合机制,总结经验,致力于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㊁适应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一般模式㊂关键词:产教融合;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应用型本科中图分类号:G642.3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产业学院是进行转型发展㊁产教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1-2]㊂当前,建筑及规划设计行业普遍存在产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供给之间的不匹配㊁传统产教融合得不深入不广泛㊁单一维度的校企项目合作式的泛融合,以及高校缺乏考评倒逼机制的无效融合等问题[3-5]㊂因此,针对地方高校的服务定位与专门人才的能力需求,亟须立足建筑产业 数智化 转型发展中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㊂在建设中选择合适的产业学院模式,正确处理建设中的多方关系,才能够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实力,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㊂1㊀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组建需求分析1.1㊀国家需求㊀㊀国家及住建部明确 数智化转型 为超㊁特大城市及建筑产业的发展导向, 智慧建筑与建造 专门人才需求急迫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㊁韧性㊁智慧城市㊂由此可见, 数智化转型 成为大城市中建筑产业全链式发展的趋向㊂此外,住建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个国家部委层面的顶层战略设计均指向建筑产业这一国计民生重要产业部门的 数智化 发展转型㊂由此投射至人才链㊁高教链,表明经济社会发展亟须一大批建筑工程领域,涵盖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建筑整体运维及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6-8]㊂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服务本地需求时,应强调传统工科转型发展,探寻人才培养路径与机制创新,持续充分地为地方输送行业产业急需人才,以此促进建筑产业链㊁创新链㊁高教链㊁人才链的彼此衔接㊂1.2㊀地方需求㊀㊀ 智慧江苏 及省会南京 双智 试点㊁ 典范城市 等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地方的专门人才培养急迫需求㊂江苏作为经济强省,建筑业是全省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㊂2022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智慧江苏㊁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和重点工作任务,为全省有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遵循㊂同时,南京是2022年11月住建部新批复的全国首批智能制造试点城市,也是全国第二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联网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是极少的 双智 试点城市㊂试点重要领域之一即是 建筑智能化 ㊂作为服务地方的新兴应用型大学,围绕地方 智慧城市㊁韧性城市㊁数字基础设施 设计㊁施工㊁运维相关需求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是新时期办学要旨之一,这为智慧建04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发展注入强劲的外源动力,并充分激发内生动力㊂1.3㊀行业需求㊀㊀传统基建中建筑行业应对新时期发展冲击和争取机遇的 数智化 转型肯定了行业对 智慧建筑与建造 的人才需求㊂智慧建筑与建造,成为2020年教育部新批复增设的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082807T),可见,建筑行业产业对新的专门人才需求的明晰化和具体化㊂作为数字孪生㊁建筑工程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支撑,聚焦行业新生需求,突出 校行企㊁政校城㊁产科教 多维度融合,强调融合发展㊁合作共赢㊁协同育人㊂ 智慧建筑与建造 产业学院是新时期各利益主体 政产学研用 协同的优良载体,一方面能够为合作企事业行业协会提供研发㊁人才培养甚至区域营销中心,另一方面也是高校的产学研发基地㊁学生实践基地和 双创 基地㊂因此,本产业学院的建设提升是政校城㊁校行企各层面利益统一的建设重点,其建设必要性和价值不言而喻㊂2 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建设思路与组织架构2.1㊀建设思路㊀㊀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的总体建设思路是立足建筑产业 数智化 转型发展中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向智慧建筑与建造行业,以产业链㊁创新链㊁高教链㊁人才链 四链 衔接为导向,构建 地方高校㊁政府部门㊁行业企业㊁行业协会 四维主体共建的多主体育人共同体,发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牵引作用,突出产业经验与专业教育融合㊁社会实践与业务拓展融合㊁产业发展与专项研究融合㊁人力资源与人才培养融合㊁整体战略与区域资源融合㊁品牌战略与社会形象融合,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共建方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增强产业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并在以下3个方面凸显建设思路的改革要旨㊂(1)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专业知识逻辑遵循下,高校为单一主体的院系专业布局,建立了一个基于产业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跨学科跨专业跨界交叉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㊂(2)充分内置OBE理念,围绕 学生中心 ,紧扣其职业生涯规划和从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聚焦 成果导向 ,强调 持续改进 ,着意培养学生集 理论基础㊁工程技术㊁创新能力㊁职业素养 四位一体的复合型能力㊂(3)产教共商共育共赢,多主体共建,涵盖协作机制建立㊁培养目标制定㊁毕业要求确立㊁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㊁课程体系㊁ 金课 金教材 金师 金专业 等专业体系化建设, 双师型 师资队伍的协同打造,实践创新基地及优质资源平台协同建设,科研项目㊁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共建(见图1)㊂2.2㊀组织管理模式㊀㊀积极发挥 高校-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四图1㊀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建设思路维共建并参与产业学院日常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共建方在协同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㊂为完善产业学院的管理与运行建立院务会,由产业学院共建方共同推举产业学院院长㊁副院长等院级管理团队,形成日常协调工作机制,保障产业学院正常运行㊂产业学院可依托多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有面向建筑产业数智化转型,由设计集团为智慧建筑设计,建设中心为建筑工程智慧化施工㊁管理㊁运维一体,由安装行业协会为智慧建筑管理与运维及全产业链的数智化技术支持,联合形成的人才培养基地,由共建方共同指派平台管理主任及管理人员,充分发挥产业化培养㊁工程化教学与跨领域融合优势㊂为保障产业学院的高效运行与快速发展,促进产教深入融合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产业学院将从3个层次㊁一条主线上逐步出台落实:机构运行管理㊁产教岗位设置㊁资金使用管理㊁教研培养管理㊁评聘认证考核㊁产学成果培育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全面完善学院运行管理制度保障体系㊂具体包含如下内容:第一层次为决策层,包括‘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决策议事制度“‘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管理工作监督制度“;第二层次为管理层,包括‘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实践与教学质量监督制度“;第三层次为工作层,包括‘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资金使用及管理制度“‘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绩效工作考核办法“‘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实验室运行及管理制度“‘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管理办法“㊂一条主线为基于智慧建筑与建造专门人才培养理实一体㊁校行企互通共融的产教深融合理念㊂2.3㊀一般模式㊀㊀产业学院以江苏省建筑智能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㊁江苏省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1个省市级教科研重点平台为载体,搭建专业知识培养实训和工程应用能力平台,通过学校-企事业单位-工程现场 两地双师 / 三地双师 教育模式,培养 1+X 智慧建筑与建造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工程素质与职业能力共同培养的育人目标㊂2.3.1㊀共建多元招录㊁统筹选拔㊁全面输出的培养新模式㊀㊀产业学院的学生招录与选拔采用社会多渠道招 14录㊁学校统筹选拔的模式,覆盖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全方位人才培养目标,向行业内全面输出㊂(1)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㊂针对全日制学历教育,对 建筑学 土木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3个专业学生,采取 理论+实践 学校+企业 学校+事业 多重模式㊂学生在学校经过低年级(1~2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后,通过统筹选拔,根据产业链需求,进行人才分类培养,在企事业单位/工程现场开展综合化实践锻炼,实现 1+X 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如下:①选拔学生在企事业单位设计岗进行实践训练,定向培养具有系统化智慧建筑规划与设计㊁智慧建造施工的专业人才;②根据企事业单位亟须的人才类型,选拔学生在企事业单位管理类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针对性地培养智慧建筑与建造相关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㊁规划师㊁结构工程师等管理岗位人才;③选拔学生在工程现场进行实践锻炼,重点培育企业项目管理与运行的中坚骨干人才㊂(2)专业职业人员培养㊂针对有志于从事智慧建筑与建造行业的人员,开展特殊㊁特种职业资格认证㊂该类人才培养由产业学院牵头,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协调,行业协会参与,培养高级建筑师㊁注册建筑师㊁注册规划师㊁注册结构工程师㊁注册电气工程师㊁智能楼宇管理员㊁消防员等社会认可的专业从业人员㊂目前,产业学院已完成 国家智能楼宇管理员实操考核平台 建设㊂(3)技能培训服务㊂针对智慧建筑与建造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服务㊂目前,产业学院已具备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 培训资质㊁ 建(构)筑物消防员技能培训实验实训 条件,先后组织了两期培训,培训人员达到97人㊂2020年,产业学院将进一步开展并完善 建(构)筑物消防员技能培训 工作,扩大对行业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㊂2.3.2㊀师资团队建设与考核模式㊀㊀(1)建设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急需的 双师双能 型师资团队㊂产业学院师资初期由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㊁继续教育学院和合作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㊂在学院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内培外引,优化专业师资职称结构㊁政策引导和措施落实等手段,不断完善基层教学组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保障专业高质量持续快速发展,满足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建设需要的 双师双能型 师资团队㊂具体如下:①以产业发展㊁专业建设为龙头㊁技术开发研究为基础,对内大力培养和对外积极延揽双管齐下,培育学科带头人㊁专业负责人及后备人才,继续培养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急需的领军型人才和教学名师;②强化产业学院骨干教师 双师双能 素质,加强交流与协作,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深入智慧建筑与建造领域各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和交流合作,提升工程实践技能水平和国际化办学水平;③强化产教研工作中心地位,进一步明确专业负责人㊁产教研工作室㊁工程项目组和教师四级职责,分级保障㊁上下联动,形成有利于开展教研教改㊁实践锻炼与产教融合的格局㊂(2)实施突出成果导向的企业化绩效考核模式㊂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的师资主要由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学㊁土木工程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3个专业的自有教师㊁企事业单位骨干工程师及行业优秀工程师3个部分构成,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对教师的聘用与考核针对性制定了考聘办法㊂金陵科技学院教师考评按照‘金陵科技学院师资考评办法“与教育部最新发布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政策文件精神,同时引入企事业单位的实体项目参与度考核㊁企业岗位实践能力考核与校企合作产出考核等指标,加强成果产出与成果转化,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企事业单位配套的工程师师资采取双向考评机制,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对企事业师资进行业绩及绩效考评,工程师所在企事业单位对其进行业务绩效考评;行业优秀工程师主要由行业协会独立考评,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为考评提供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数据支持㊂2.3.3㊀建立 三链能力+多元培养 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㊀㊀秉承 需求导向㊁能力为本㊁知行合一㊁重在创新 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产业学院坚持以技术链㊁工程链㊁职务链的 三链能力 培养为主线,重构具有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的多元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体现 德育为先㊁能力为本㊁合作培养㊁开放创新 特点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㊂(1)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㊂外出观摩 一观 ㊂观摩经典案例和大师作品,培养感知,触发思考,引发兴致,如青奥公园㊁南京眼等㊂校内校外 二练 ㊂引入企事业单位的真项目校内练,如 汤山历史文化展示中心设计 等真项目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校外练等㊂学做创研 三结合 ㊂强调专业核心课一贯执行边学边做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展案例教学的 学做结合 常态化,鼓励团队教师通过学科竞赛㊁大创项目㊁虚拟创客班等方式指导学生参加高级别学科竞赛㊁申报专利㊁创新创业的 学创结合 多样化㊂通过科教融合等专项训练促进 学研结合 协同化,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形成 实基础㊁强技术㊁重创新 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㊂(2) T+P+VR 教学和 MOOC+翻转 教学联用,是有效培养高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教学模式㊂探索线上大规模,校内线上小规模,线下 翻转 ,虚拟仿真的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9-10]㊂建立学生人人参与科技创新㊁创业大赛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育人环境(见图2)㊂(3) 自主研学 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创新的有效教学形式㊂产业学院所有的校内实验室㊁工程技术中心和部分校外实践基地,均实行实践时间㊁内 24图2㊀新课程教学模式容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开放,学生自主安排实践时间和开展实践锻炼㊂培养学生自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㊂3 结语㊀㊀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起于产教融合㊁校企合作㊁转型发展之需,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㊂智慧建筑与建造产业学院建设与实践表明,以产业链㊁创新链㊁高教链㊁人才链 四链 衔接为导向,构建 地方高校㊁政府部门㊁行业企业㊁行业协会 四维主体共建的多主体育人共同体,发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牵引作用,突出产业经验与专业教育融合㊁社会实践与业务拓展融合㊁产业发展与专项研究融合㊁人力资源与人才培养融合㊁整体战略与区域资源融合㊁品牌战略与社会形象融合,全面调动企事业单位共建方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全面增强产业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㊂参考文献[1]陈春晓,王金剑.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发展现状㊁困境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 131-136.[2]刘国买,何谐,李宁,等.基于 三元融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型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62-66.[3]王辉,戴庆,李丹丹,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路径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12):61-62. [4]张伟,陈锡坚,陈英俊,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究 以肇庆学院的产业学院建设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21 (6):113-117.[5]郭建耀.深化产教融合助推应用型大学建设[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0(2):1-6.[6]晋艳.数字建筑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与育人机制构建分析[J].安徽建筑,2023(5):116-117.[7]丁烈云.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1-4.[8]刘占省,刘诗楠,赵玉红,等.智能建造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建筑技术,2019(7):772-779. [9]赵晓丽,李铁磊,吴迪,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设计优化路径[J].南方农机,2023(11):161-166.[10]纪凯.基于慕课与PBL的‘建筑工程测量“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1):46-48.(编辑㊀姚㊀鑫)Construction thinking and general model research on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college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Zhong Wen Liu Zhifeng∗Ma Yingyi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211169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is a widespread mismatch between the demand for industrial talent and the supply of experienced tal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dustry and in the traditional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s such integration is not deep or extensive and it is a one-dimensional school enterprise project in terms of coopera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ervice position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 the demand for specialized talent and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high-quality experienced talent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Taking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a diversified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eco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an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architecture majors has been designed.Typical objects were selected for practical experiments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arrive at practical results.The mechanism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has been explored and experiences have been summarized.We are committed to form a general model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at has promotion value and that adapts to the cultivation of first-class experienced talent.Key words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college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34。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
在当前信息化和智能化浪潮的背景下,传统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着新工科背景下传统专业建设的调整和改革。
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工科教育的需求,加强传统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方高校在传统专业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教学内容滞后、师资队伍不足、实践教学不足等。
传统专业与新工科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一种解决之道。
通过结合新工科的理念和方法,地方高校可以重新审视传统专业的发展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将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2 问题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challenges。
过去,高校传统专业主要注重传统理论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需要思考如何对传统专业进行创新和改革,使之与新工科理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问题的提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专业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无法及时跟进新兴科技的发展,无法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传统专业教师队伍结构老化,缺乏新工科理念下的教学思维和方法,使得教学水平和质量无法得到提升。
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与新工科理念相结合,探索传统专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发展模式,能够为地方高校传统专业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方向和路径。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新工科理念提出了跨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新要求,这也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地方高校作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理念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以及新模式探索等内容展开研究,旨在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挑战和机遇,为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之外缺乏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能力。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学科之间隔离,难以实现跨学科融合,学生缺乏全面发展的机会。
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不深入,缺乏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欠缺。
如何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跨学科融合,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讨,才能更好地引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步入新工科时代。
1.3 研究意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兴起,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工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实践能力培养,这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地方高校需要通过改变传统的学科分割和教学模式,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面向“卓工计划2._0”的地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第1期2024年1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1January,2024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名称: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土木水利专硕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KT23_C053㊂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机制研究:基于建筑类专业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1JSJG263㊂2021年金陵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重点课题;项目名称:地方本科高校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JG202105㊂作者简介:李恩康(1992 ),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建设㊂∗通信作者:刘志峰(1975 ),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历史遗存保护㊂面向 卓工计划2.0 的地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李恩康,刘志峰∗,马颖忆,张启菊(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9)摘要: 卓工计划2.0 作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升级版,是新工科发展中,突出产业需求导向㊁强调跨界融合㊁支撑服务社会,由校企共建的㊁突出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计划㊂文章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筑学专业为例,探讨基于 卓工计划2.0 的 强基㊃强创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此架构下的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解析将真案例㊁真项目㊁真合作㊁真融合贯穿于 3年校内+1年校企+1年企校 的分阶段㊁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梳理面向 卓工计划2.0 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效,以此为地方同层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 卓越工程师 培养提供参考㊂关键词: 卓工计划2.0 ;产教融合;地方本科高校中图分类号:G642㊀㊀文献标志码:A 0㊀引言㊀㊀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大会在天津大学召开,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卓越工程师,这一重要会议标志着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正式实施[1-3]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以下简称 卓工计划2.0 ),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升级版,是教育部实施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计划,即主要面向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注重产业需求导向㊁注重跨界交叉融合㊁注重支撑服务引领的,由校方和企方合作共建的,服务新时期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计划[4-6]㊂近年来,多所高校的工科专业对标 卓工计划2.0 要求,结合本校定位与本专业特色,构建了模式各异的 卓工计划2.0 建设方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㊂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专业通过校企共编教材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持续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4];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体系打造中遵循 本㊁原㊁用 原则,优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国际视野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管理才能的生产者㊁技术者㊁指导者㊁研究者[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构建了 STEP 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通过项目的逐级进阶,让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同频共振[5]㊂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高校如何构建面向 卓工计划2.0 的专业发展路径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探索和实践㊂本文通过凝练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在面向 卓工计划2.0 进行专业建设时的实践经验,为同类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提供参考㊂1㊀地方本科高校实施 卓工计划2.0 的必要性分析1.1㊀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的应用型特色及办学导向清晰㊀㊀地方本科高校,又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服务地方及周边地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服务面向十分清晰㊂在区域竞争中,与名校有鲜明的分工,通常强调与老高校错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㊁凸显应用型办学特色[5-6]㊂本文探讨的 卓工计划2.0 的试点专业为建筑学专业,该专业2010年被遴选为校 卓越工程师 试点专业,历经12年建设,专业发展始终坚持服务南京本地需求,突出应用型能力培养,谋求与名校错位,找准自身定位,形成强能力㊁育品德㊁为地方的特色,积极为南京及周边输送建筑和规划设计专门人才㊂专业发展立足 卓越1.0 试点,发展脉络体现政校城㊁行教企融合,突出校地㊁校企㊁产教融合㊂因此,以此为对象探讨 卓工计划2.0 培养模式具有典型性㊂1.2㊀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现状凸显出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㊀㊀目前,建筑行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㊂我国早在2010年就启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即 卓工计划1.0版 ,经过10余年发展,我国工程教育在规模与质量上都已取得极大发展㊂然而,当前建筑行业随时代发展呈现如下转变:由过去同质化向当前特色化转变;互联网㊁5G带来的数智化转型对行业人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求提高;工程总包㊁全过程咨询㊁建筑师负责制等新模式的出现对行业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㊂因此,这种供需错位暴露出当前一大批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部分建筑工程企业人才接近饱和,而一部分转型发展较快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则难以找到急需的实用型人才㊂因此, 卓工计划2.0 反复强调培养适应新科技㊁新业态发展的高素质㊁强能力的工程人才㊂1.3㊀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 卓工计划2.0 是新时期破局之举㊀㊀建筑学专业在2010年被遴选为校 卓越工程师 试点专业,立足学校 地方性应用型 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历经12年的持续建设,为南京及周边地区累计输送了4000余名建筑行业专门人才,受到本地建筑及交通设计行业骨干企业好评㊂新时期学校建筑人才培养需紧跟行业需求突出信息化㊁复合型㊁高素质㊂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结果,建筑企业在招聘中多要求有过实践经历,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干型人才㊂ 卓工计划2.0 背景下,学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也应适时跟进,由 工程师 向 工匠+工程师+准科研人员 型新工科人才转变㊂2㊀建筑学 卓工计划2.0 人才培养方案2.1㊀学校层面2.1.1㊀培养目标㊀㊀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学 卓工计划2.0 在学校层面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㊁家国情怀㊁工匠精神等综合素质,熟练掌握新时代建筑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既能熟练开展传统建筑设计,也能基于前沿主流软件进行智慧与绿色建筑设计,毕业后能在城乡建设领域从事规划㊁设计㊁管理㊁运维㊁教育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人才㊂2.1.2㊀实施模式㊀㊀作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学专业已形成以 强基㊃强创 为核心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㊂通过强调 知识基础㊁能力基建㊁价值基因 和对 创意㊁创新㊁创造 能力的迭进式培养,历经10余年的实践探索与优化,本专业形成了突出应用能力培养㊁与名校错位发展㊁与地方需求高效衔接的 强基㊃强创 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㊂2.1.3㊀教学计划㊀㊀本专业通识课如大学英语㊁计算机等按照均衡㊁梯度原则分布于前4学期,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层次,以培育健全的人格,促其树立远大的理想㊂专业核心课程群方面,则按照课程难易度和学生接受度有序安排于中高年级(5~8学期),包括三大类,分别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群,即中国建筑史㊁外国建筑史㊁建筑初步与设计基础(Ⅰ和Ⅱ)㊁建筑力学㊁建筑物理;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群,即建筑设计(I~Ⅵ);专业软件应用技术能力课程群,即建筑数字技术Ⅰ-Ⅲ㊂三四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突出校企(单位)联合教学,但仍以校为主㊂在第五学年进行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企业为主㊁校企协同㊁产教融合,强调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充分体现 产教融合 ㊂校企双师联合指导设计实践,突出 真项目㊁真环境㊁真操练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㊂图1㊀ 强基㊃强创 建筑类本科专业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2㊀企业层面2.2.1㊀培养目标㊀㊀本专业在企业层面的培养目标是:以南京及周边建筑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㊁执业能力㊁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使其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成为从事建筑设计㊁施工管理等相关技术服务的建筑产业卓越工程人才㊂2.2.2㊀实施模式㊀㊀本专业形成了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贯穿 3+ 1+1 的 卓工计划2.0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㊂在原有 卓工计划1.0 版本的基础上,实施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 3年校内+1年校企+1年企校 的 卓工计划2.0 版本㊂该模式主要分为3个培养阶段㊂(1)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认知阶段 一观 ㊂ 一观 即外出观摩经典案例和大师作品,如保利大剧院㊁南京眼㊁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等㊂这一阶段是针对中低年级同学提供的对建筑学专业的认知训练,涉及建筑设计基础㊁建筑史等课程㊂通过参观调研建筑工地㊁城市经典建筑作品等使学生直观了解城市建设,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参加实际工程铺路㊂(2)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入阶段 二练 ㊂ 二练 即 校内练 和 校外练 ㊂校内练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训练和概念设计㊁建筑分析与表达等,所有设计案例均源自企业真实项目㊂校外练主要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包含生产实习㊁毕业实习㊁毕业设计等重要环节,让学生走进企业,参与真实项目的招投标工作㊁方案设计工作和施工图绘制工作㊂(3)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 三结合 ㊂ 三结合 即 学做结合 学创结合 学研结合 ㊂ 学做结合 通过在专业课程讲授中从企业引进真实工程项目,并在生产实习㊁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中结合现实工程案例,使学生在学中做㊁在做中学㊂ 学创结合 则以学科竞赛㊁大创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㊂ 学研结合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如在金陵科技学院江宁校区科技园景观规划设计㊁圣茂公司办公楼空间景观设计㊁柳城县农村传统村落和古旧民居普查项目等实际科研项目的实施中,引导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为日后进入企业工作奠定基础㊂2.2.3㊀教学计划㊀㊀低年级进企业观摩学习为主㊂学生在3年级进企事业单位,以 教学见习 模式为主,参观㊁观摩工程项目中的真实元素㊁体验真实场景,由企方教师讲评㊁学生体悟式学习为主㊂中年级进企业学做训练为主㊂学生在4年级进共建方企事业单位,由企方或单位指导老师亲自指导实践,开展 沉浸式 实践教学与项目训练,参与教师真实项目,所做成果纳入教师项目成果㊂高年级进企业顶岗真做为主㊂学生在5年级进共建方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企业,校内校外作教育培养,使学生尽快成长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建筑师㊂2.3㊀校㊁企在 卓工计划2.0 人才培养上的关系2.3.1㊀学生在校内接受专业培养是其进入企业参与真项目的基础㊀㊀校内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㊂本专业制定了体现 职业化㊁执业性和新业性 的课程体系,在充分对接职业需求㊁切实呼应执业需要㊁紧密契合新业导向上下功夫,如:结合建筑师岗位能力需求开设了 建筑设计 系列课程㊁结合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需要开设了 建筑经济与策划 等课程㊁结合新工科与 互联网+ 等新业态导向开设了 建筑数字技术 系列课程㊂学生在前3年于校内接受上述课程学习和训练之后,具备进入企业参与真项目实习实训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㊂2.3.2㊀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出现的问题是调整校内培养策略的参照㊀㊀学生在中高年级进入企业参与真实工程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在设计思维表达㊁建筑规范认知㊁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一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校内人才培养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㊂基于此,本专业通过收集中高年级校外实训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及时发现校内外人才培养在衔接上的不足之处,并做出调整,以完善校内培养模式㊂3㊀建筑学 卓工计划2.0 人才培养初见成效3.1㊀第三方评价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㊀㊀据就业调查权威机构麦可斯评估,一方面建筑学专业2019 2021届毕业生的专业培养满意度90%~ 94%,高于学校90%~91%的水平㊂同时,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匹配度高,表明本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十分契合㊂另一方面,本专业2019 2021届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达82%,反映出专业在推行 卓工计划2.0 中对学生兴趣培养成效卓著㊂值得一提的是,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满意度在90%以上,2019 2021届毕业生已逐步成长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其在建筑行业表现出的实践能力较 卓工计划1.0 时期也有明显提升㊂3.2㊀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凝结多类型创新创业实践成果㊀㊀近年来,尤其是自2018年国家提出 卓工计划2.0 以来,本专业依托学院学校产教资源和南京公建中心㊁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在建筑学毕业生实习就业㊁双师型队伍建设㊁学科专业建设㊁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多个产学研协同发展联盟和产学研基地陆续建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成绩斐然(见表1)㊂表1㊀2020 2022年本专业代表性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学生负责人立项级别 绿建㊃碳中和 建筑节能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潘--/金--省重点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研究宋--/李--省重点地下物流与既有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研究胡--/赵--省重点期颐宅㊃老龄化社会问题背景下的智慧健康住宅设计研究陈--/陈--省重点绿意饰生态 生态混凝土在边坡治理中的试验与应用研究梅--/何--省重点基于BIM㊁AR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研究俞--/孙--省一般城市生态更新视野下的既有建筑改造及其废旧建材的再生利用张--/孟--省一般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转换设计研究汪--/江--省一般基于 双碳 理念的装配式基坑支护应用研究李--/殷--省一般4 结语㊀㊀ 卓工计划2.0 对 强基㊃强创 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升级,更加突出校企㊁产教的深融合,特别是行业领军型企业㊁政府有关部门的强势支撑共建,也更加强调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强调对学生高阶创新能力培养㊂在此架构下的 一观㊃二练㊃三结合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将真案例㊁真项目㊁真合作㊁真融合贯穿于 3年校内+1年校企+1年企校 的分阶段㊁分层级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足够广泛的软硬资源和真项目实践锻炼机会㊂在 卓工计划2.0 的实施下,建筑学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装配式建筑㊁建筑工业化转型,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成果突出,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比例高,得到市场高度认可㊂参考文献[1]林健,耿乐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6-13.[2]郑丽娜,姜子娇,雷庆.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核心能力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9):38-45.[3]宋强,胡亚茹,杨媛,等. 新工科+工程认证+双一流 背景下地方高校材料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22(25):6-9.[4]栗铭鑫,程勇,赵庆凯.海洋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2.0 [J].教育教学论坛,2022(27):165-168. [5]叶金鑫,韩钰,张江龙,等.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构建探究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22(6):50-56.[6]程辉,李烨,张博.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下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考[J].上海商业,2022(6):192-195. [7]杨印生,王瑞,张强. 卓越计划 2.0背景下工程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9(4):50-53.(编辑㊀姚㊀鑫)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architecture majori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facing Excellent Engineer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2.0Li Enkang Liu Zhifeng∗Ma Yingyi Zhang Qiju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211169 ChinaAbstract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2.0EEETP2.0as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EEETP is a high-level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that highlights the orientation of industrial dem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emphasize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can serve the society and is jointly built by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highlight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Emphasizing the Practice SFEP talent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EEETP2.0by taking the architecture major of provinci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 construction point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s an example.We have built a Observe First Then Practice Finally Integrate OFTPFI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hased and hierarchic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real cases real projects real cooperation and real integration throughout the 3-year campus+1-year school-enterprise+1-year enterprise-school .We sorted out the initial results of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facing EEETP2.0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s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level.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2.0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我国高质量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未来战略竞争等因素,迫切需要国内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1]。
自2017年提出新工科建设以来,新工科建设的研究工作如火如荼。
统计表明,截至2018年6月,关于新工科的研究450个,其中地方高校做出的研究为303个[2],占比67.3%,远高于教育部门、工科优势高校和综合性高校。
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仍较少,不能为数量多、差异大的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本文在明确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改革实践,提出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为地方院校的新工科实践教学建设提供参考。
1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的能力内涵地方高校只有在明确了新工科人才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才能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情境,探索新工科建设的具体形态。
目前,新工科的具体内涵尚不明晰,人才能力内涵也尚未形成全面、一致的观点[3-8]。
结合“天大行动”建设路线以及杨毅刚、杜占元和王巨宏等人的观点,新工科人才应具有家国情怀、工程思维、数字化思维、跨学科交叉能力、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经济决策能力和“H ”型能力;龙奋杰则认为新工科人才的能力内涵则包括工程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跨界整合能力、融合创新能力、互联网思维能力、伦理思维能力、全球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培养新工科人才时,应遵循宏观层面的普适性认识框架,并结合地方高校的具体办学定位和特色确定能力内涵。
一方面,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应扎根地方,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将服务、支撑乃至引领区域产业发展为新工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多以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主,与传统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高端学术型人才相比,其培养多以应用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实践为主导。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地方本科院校也逐渐意识到了产业学院的重要性。
产业学院作为培养实践型工科人才的重要平台,不仅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还能够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本文就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进行研究,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二、新工科与产业学院的关系新工科是指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核心的一系列新兴学科,是适应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而产业学院则是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新工科与产业学院的关系密不可分,新工科是产业学院建设的理论基础,而产业学院则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
三、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问题1. 课程设置不够精准。
地方本科院校的产业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特色。
这导致一些课程在学生中的吸引力较弱,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
2. 师资力量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的产业学院在师资队伍上存在一定的短板。
一方面,产业学院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产业背景的专业人士,但这类人士在学校中不易招聘;另一方面,学校内部对于产业学院教师的培养和支持不够。
3.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地方本科院校的产业学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存在较大的空间。
一方面,许多课程缺乏与实际产业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无法真正接触到实际的产业问题;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有限,限制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四、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选择1. 精准课程设置。
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当地产业需求和特色优势,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
可以邀请相关产业企业的专家参与课程设计,确保课程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此外,还可以在学生参与实习或实践课程时,提供更多机会接触到实际问题,加深对产业的理解。
“双万计划”+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高教专区95APR. 2021 NO.08“双万计划”+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金冉 张延红 董晨 邓芳 柴本成 杨爱民 刘云鹏 浙江万里学院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 引言“双万计划”即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是指教育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建设1000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申报条件中明确规定,要求各专业深化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双一流”战略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新时代,让传统重点大学以及重点学科拥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
[1-4]笔者所在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自2011年成立以来,遵循学校“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合理的“2.5+0.5+1”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四大工程师系列专业模块,凸显了本专业项目引领、工程应用特色。
对于地方高校来讲,在“双万计划”与“新工科”的背景之下紧密结合地方行业及产业需求,改革和创新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和特色专业建设,对新工科、新产业、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新工科建设的基础工程。
● 建设改革探索自获批省一流专业以来,笔者所在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按照发展规划对标对表,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新工科新业态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构建基于OBE的项目驱动式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应用特色基于OBE理念,构建了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模块课”三层次课程体系。
设置跨专业的“大课程组”,如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2.精心打造金课,全面加强课程建设(1)遴选核心重点课程,推进课程建设工作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学校在申报遴选基础后,确定了“大数据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大数据存储”“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摘要: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软件工程专业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和国家级众创空间,面向软件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入软件、大数据产业链。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路径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路径研究近年来,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工科类大学在行业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为更好地适应新工科时代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特色型大学成为了大众瞩目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路径。
一、定位规划特色型大学需要有明确的定位以及发展规划。
在定位规划上,应根据当地区域优势或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发展策略。
例如,在沿海地区,要以海洋科技为特色,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在山区地区,要以农业工程技术为特色,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
同样,特色型大学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根据所在地区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科布局和教学计划。
二、建设发展在特色型大学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着重建设学科群和研究中心。
特色型大学的学科群应和当地产业紧密相关,产学研合作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建设产学研合作中心,以企业为导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创新。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特色型大学应注重实践、注重创新、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三、教育改革特色型大学的教育改革要从课程设置、教科研一体化、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入手。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将部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教科研一体化方面,特色型大学应将科研成果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加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研究,让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在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特色型大学应该有独特的教育教学体系,包括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教育、灵活的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和优秀师资队伍。
四、技术创新特色型大学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中心和实验室,吸引优秀人才,增加研究经费,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将技术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成果。
在技术创新方面,特色型大学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研究,不断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
10.16638/ki.1671-7988.2021.010.057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综述*张雪彦(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摘要:通过整理学者有关产业学院建设的相关文献,文章梳理了产业学院的概念、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分析了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建设路径,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中图分类号:G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21)10-181-03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 of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 in China*Zhang Xueyan(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 ocational College, Henan Zhengzhou 451191 )Abstract: By sorting ou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scholar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mbs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course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industrial colleges,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construction path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next research space.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dustrial College; ConstructionCLC NO.: G54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21)10-181-03前言近年来,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纷纷尝试举办产业学院。
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研究——以梧州学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为例
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研究——以梧州学院资源循环
利用产业学院为例
陈玉凤;宾月景;王卫东;李强;喻航
【期刊名称】《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年(卷),期】2024(17)1
【摘要】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是现代产业学院重要的任务。
以梧州学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为例,围绕地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需求,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教师队伍、产学研服务平台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地方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研究,构建“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形成政校企产学研深度产教融合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陈玉凤;宾月景;王卫东;李强;喻航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机械与资源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3.3
【相关文献】
1.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产业学院探索——以福建江夏学院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为例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以黑河学院理学院“半导体光电产业学院”建设为例
3.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
希杰生物产业学院为例4.深度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广西工业技术学院智慧糖业产业学院为例5.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校企共建特色实验室的实践探索——以山东协和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2期 2018年3月高枝教言管理Journal of H 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V ol. 12 N o. 2M ar.2018d oi:10. 13316/ki.jhem. 20180214. 005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朱为鸿S彭云飞2(1.肇庆学院发展规划处,广东肇庆526061 ; 2.湖南女子学院教务处,湖南长沙410004)摘要: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立产业学院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转型发展重要推手。
文章 通过厘清产业学院的内涵,归纳出产业学院的不同运行模式,探讨了产业学院的设置机理,进而提出了建立产业学院的基本步骤,为地方本科院校选择建立适合的产业学院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产业学院;地方本科院校;合作模式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八随着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日益明确,建设高 水平应用型大学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定 位。
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一 个重要的推手就是建立产业学院。
在当前国家强 调“新业态”和“新工科”的背景下,“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都不同程度地指出新工科建 设需要建设产业学院。
如“北京指南”提出要:完 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 的体制机制障碍,深人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
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校企联盟,深人 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 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推动大学组织创新,探索建 设一批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产业化学院,建 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 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1]然而,对于如何建立产业 学院,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与困 惑。
一些已经建立产业学院的地方本科院校,其 产业学院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支持不够、行政化 色彩浓厚、缺乏现代治理方式、校企利益难以实现 共赢、缺乏解决冲突与市场化运行机制、校企各层 次的合作不平衡和院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 题2。
一些还没有建立产业学院的地方本科院校 认为,区域内政府、行业企业还缺乏与高校合作的文章编号:16乃 一8381(2018)02 —0030 —08意识,没有大型企业,没有成熟的产业基础,甚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能建立产业学院。
或由于地 方本科院校自身缺少应用型研究能力,服务行业 企业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验较少,故当地企业 或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和外地知名高校合作,建立 产业学院只是地方本科院校“剃头挑子一头热”。
基于以上的基本判断,地方本科院校对建立产业 学院持观望、犹豫态度,对建好产业学院信心不 足,怎么建立产业学院也就成为一些地方本科院 校当前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因此,地方本科院 校在必须要建立产业学院与不知道怎么建立产业 学院之间存在的矛盾从理论上决定了深人研究产 业学院的必要性。
文章主要在已有研究与实践的 基础上,对产业学院的内涵、模式与运行机理进行 探讨,然后聚焦地方本科院校的产业学院,以期能 够为地方本科院校建立产业学院提供指导。
―、产业学院的内涵谈到产业学院,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说一些自 己的看法。
但是,到底什么是产业学院,目前在理 论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如徐秋儿认为,产业学 院是为了有效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由高职院 校和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在理念、机制、模式、条收稿日期:2017-10 - 31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DIA140309)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类项目(2015G X JK153、2015G X JK15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GD14C JY07)作者筒介:朱为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教育管理研究。
彭云飞,教授,管理学博士,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2018 - 02 - 26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2. 1774. G4. 20180224. 1641. 002. html第2期朱为鸿,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31件上形成的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互动双赢的 校企联合体。
她从战略融合、设施共享合作、机制 保障、信息互通、功能对接、人才互用等方面进行 分析,认为产业学院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能 力与效益,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能力 与效果[3]。
姜世雄指出,产业学院是将企业的产 业资源、政策资质、行业经验、业务标准、实习岗 位、人事招聘、内部培训、生产工艺、研发技术、经 营管理等发展要素植人产业学院,依托高校的人 才、人力、技术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完成企业战略 转型和区域化发展规划;高校在产业学院中负责 提供日常管理、专业培养、区域交流、专项研究以 及人力资源等服务,是一个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上定义存在的明显问题是:产业学院的主体是 高职院校或企业,这不符合产业学院发展实际。
目前,与产业学院相关的还有行业学院一说。
行 业学院不同于一般校企间的合作,不再是高校“一 对一”与某一家企业的合作,而是针对某个特定的 行业开展的合作。
如常熟理工学院的国际服务工 程学院、康力电梯学院、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旅 游学院与沙家浜行政管理学院等,都是该校近年 来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需要,主动对接区域核心产业群所建立的行业学 院。
李宝银给出的定义考虑了这一变化,他认为,产业学院指的是为直接服务于产业和社会发展需 要,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用人单位或组 织融合资金、专业、平台、基地、人才、管理等多种 合作资源及要素,以行业专门人才培养、企业员工 培训、科技研发、文化传承等为共同目标指向而构 建的全程融人行业、企业元素的二级学院或以二 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4]。
该定义弥补了前 面对产业学院认识的不足,且明确提出了产业学 院是一个办学机构,但是过于具象化,不太符合作 为定义的要求。
通过上述对产业学院研究的梳理,联系目前 产业学院的发展实践,产业学院必须具有如下特 征。
一是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目标。
二是高 校以学科或专业为载体建立的办学机构,其合作 主体可以是一定区域内的政府、行业、产业(协会)或企业。
三是有健全的独立运行机制,办学协议 明确规定了相关利益方责权利的契约关系,如由 于产业学院并不是独立的二级学院,运行经费还需来自母体高校、当地政府和合作的行业企业,这 就必须设立产业学院专项资金以保障学院的正常 运行。
四是服务产业或企业对象明确。
基于此,文章将产业学院定义为以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为 目标,依托高校建立的具有健全的独立运行机制,服务于某个行业企业的新型办学机构。
该定义突 出强调了两点。
一是具有健全的独立运行机制,即使是同一高校的不同产业学院也需要有不同的 治理结构。
产业学院之所以能够建立,在于合作 各方有共同的理念、共同遵守的运行制度,且能满 足各方的需求。
二是作为新型办学机构,它可以 是高校的实体组织也可以是虚拟组织。
如云南经 济管理学院的康复与护理学院就是实体产业学 院;午昌学院、常熟理工学院、莆田学院等建立的 产业学院实际上是虚拟组织。
二、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实践表明,产业学院可以有不同的运行模式。
按照合作要素分析,产业学院可以分为集成式、连 锁式与多点集成式三种实现形式3 ;从合作对象 看,又可以分为校企订单型、校企综合型、校地合 作型、校行合作型、校会联合型和多位一体型等[4]。
其中,多位一体型主要是指政府直接参与 产业学院的建立。
不同的产业学院达成的目标是 不一样的,其功能也会不一样。
不同层次的高校 设立产业学院的需求不同必然导致其功能差异,我们还有必要从功能角度进行考察。
如研究型大 学设立产业学院与高职院校设立产业学院,其作 用肯定是不同的。
从功能考察,产业学院可以分为资源共享型、共同发展型和产业引领型三种类型。
资源共享型 是低层次的合作模式,主要着眼于资源共享,如人 才、平台等的共享,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建立的产业 学院就是这种模式;共同发展型就是在资源共享 的基础上,还能够促进合作各方的共同发展,能够 提升各方的实力或竞争力;产业引领型就是合作 各方从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战略层面的深度 合作,在行业标准、关键技术等高层次层面上进行 合作,如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 就属于该类型。
资源共享型、共同发展型和产业 引领型是产业学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同发展 阶段,反映出产业学院建立时不同的发展定位。
高枝教言管理第12卷对产业学院进行功能上的分类,不但有利于不同 高校在产业学院建立时进行准确的定位,而且有 利于不同高校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科学的 选择,如果一个高校研究能力不强或当地缺乏大型企业,就难以建立产业引领型产业学院。
如果从合作要素、合作对象与产业学院的功能综合考察,就会产生许多不同的产业学院模式,见表1。
表1产业学院的不同形态与适应的高校类型功能合作要素合作对象高校类型资源共享型Cl集成式B i校企综合型Al校企订单型八2高职院校共同发展型C2连锁式B2校行合作型八3校地合作型八4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引领型c3多点集成式b3校会联合型八5多位一体型八6研究型高校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条件与目标 选择不同的产业学院形态。
如武夷学院与福建中 旅集团公司通过校企共享平台、企业员工培训及 科技开发、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等途径开展深度合 作,共建了中旅学院,就是A3B i C2模式;南阳师院 与河南中旅集团公司共建了中旅学院,实现通用 航空建设项目、内乡宝天曼生态文化旅游、渠首世 界水博园项目、伏牛山天池旅游项目和卧龙岗文 化旅游产业项目等项目的合作,就是A2B3C2模—Af r A ft-式、;■等'等。
此外,产业学院合作对象的主体不同,也是各 高校根据学校实际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学院模式的 结果,合作模式反映了合作各方的合作深度与广 度。
一般情况下,高校拿出一个专业或一个专业 群或一个二级学院,与当地一个企业、一个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地方政府成立产业学院(见表2)。
如中山市南区办事处在国家电梯特色产业基地科 技园区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南区电梯学院的电梯 管理与维护专业共建电梯专业实训基地,采用订 单式培养,为中山区域电梯生产与制造、安装与维 保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凸显了学 校“一镇一品一专业”的合作布局;莆田学院的产 业学院打破校企合作中企业和二级学院各自分散 对接的局限,围绕产业链,将原来分属于不同二级 学院的专业“打包”成为专业群,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实现一个产业学院与一个产业对接。
值得 注意的一点是,目前许多高校设置产业学院,鲜有 以某个学科或学科群作为主体的,其原因在于学 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与逻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