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类专业建设.doc

合集下载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建设是根据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原有专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协同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类专业作为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通常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

而在新工科建设中,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成为迫切需求。

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工作实践,增强就业竞争力。

再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往往需要多个专业间的协同合作,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往往注重个体能力培养,忽视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应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项目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创新意识培养。

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极为快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通过实践项目、科研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重视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往往难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并行计算领域,学生缺乏相关的思维和能力。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并行计算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探讨并实践相应的培养途径,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具有并行计算思维和能力的人才。

.并行计算在当今的科技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和性能。

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往往忽视了并行计算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必要的并行计算思维和能力。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进步。

我们亟需探索一种适合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培养途径。

这不仅是为了满足行业的需求,也是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探索最佳的解决方案。

1.3 研究意义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的培养途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在并行计算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

并行计算已成为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因此培养具备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的人才对于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并行计算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升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是指立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应对新工业革命和信息化大潮为目标,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行业。

计算机类专业是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对于推动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紧密结合实际需求,注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因此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

创新能力不仅仅指在科技研发领域的创新,还包括在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才能等多个方面,这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硬技能,更需要具备软技能。

培养综合素质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实践实习等途径来实现。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拓展类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拓展类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拓展类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作者:韩丽娟孙玉红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年第09期摘要:新工科建设是应对新经济挑战而提出的国家重大战略。

本文针对分析了新工科建设形势下,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拓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根据拓展类课程的特点和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组织、教学措施的多方面改进,以实际应用作为任务驱动,综合运用示范教学、模拟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拓展;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9-0106-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社会生产与经济生活都开始实现了新的转型。

新工科建设,是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而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

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的需求,近年来在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除了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专业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联系紧密,专业基础课程是拓展课程的基石和有力支撑,拓展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外延、扩充和提升。

二者相互结合,才能为当今时代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相比较而言,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方法也比较成熟,但专业拓展课程呈现出变化频繁、变化多样、应用性强的特点。

因此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应进一步考虑该类课程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分析了专业拓展课程的特点,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根据课程的特点综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1 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所谓专业拓展课程,是指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达到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目的所开设的课程。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了国内外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

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开展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一、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变革意义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变革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需求,二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计算机专业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需求。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科基础能力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计算机专业的变革意义在于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优秀人才。

二、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径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改革,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调整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

除了传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还需要引入跨学科的知识,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使学生能够跨界思维,具备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还需要加强对实际应用场景的学习,通过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除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

应该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滞后、僵化的情况。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导致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较为薄弱。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兴起,人才培养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需要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升级。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展开讨论,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改革,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2000字】1.2 问题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需要进行改革。

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与新工科理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需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计算机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2. 正文2.1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目前很多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需求。

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及效果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及效果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及效果作者:柳运昌郭力争郝伟吴孝丽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9期摘要:全面推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该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剖析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顶层教学设计。

首先明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角度分析实现教学目标的契合性,最后以云计算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介绍采用隐性教育方式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及效果,并展望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建构主义;计算机专业;隐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176-05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tas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op-level teaching design of computer courses. First, we clarify the teaching goals of computer major courses. Secondly, we analyze the fit of teaching goal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model. Finally,taking the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cessive education mode adopted to improve the course practice and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is also prospected.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vism; computer science; implicit education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新工科及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新工科及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第38卷 第3期 2021年3月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Vol.38 No.3 Mar. 2021收稿日期: 2020-08-21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976226);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8206);中南民族大学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20年度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JGZX202006)作者简介: 李波(1975—),男,湖北宜都,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及软件工程,libo@ 。

引文格式: 李波,覃俊,帖军. 新工科及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 38(3): 18-22.Cite this article: LI B, QIN J, TIE J.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mputer specialties under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21, 38(3): 18-22. (in Chinese)ISSN 1002-4956 CN11-2034/TDOI: 10.16791/ki.sjg.2021.03.005新工科及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李 波,覃 俊,帖 军(中南民族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新特征和新理念,该文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讨论了人工智能、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新背景下开展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提出了以创新团队和创新实验室为基础,以竞赛、项目、企业实训等多途径相结合的“理实交融、学科交叉、阶段化、全过程”教育模式;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并阐明了未来改进的方向。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计算机类专业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产业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展开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1 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提出,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也面临着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2 专业设置的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类专业的细分领域也越来越多。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设置也逐渐趋向于多样化和细化。

除了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等专业外,还纷纷增加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与新兴技术相关的专业方向。

1.3 实践教学的加强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实践教学成为了关键。

学校通过建设实验室、开设实训课程、组织项目实践等方式,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熟悉并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

1.4 产学结合的深化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也更加注重产学结合,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面临的挑战2.1 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具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在当前情况下,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队伍中存在着一些短板。

如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了当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2 教学资源的保障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资源、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新工科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各大高校积极推进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以满足行业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在新工科建设的理念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合理适应时代发展,紧跟科技潮流,才能不断提高计算机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首先,计算机类专业需注重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计算机行业技术变化日新月异,仅仅具备一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新工科建设提倡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通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通过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与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计方面,应注重实践性的综合设计和实验课程,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其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不断创新,满足市场开发需求。

计算机行业因其应用领域广泛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因此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为市场需求提供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新工科建设重视学科交叉与创新,推崇宽口畅通、深通浅化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案。

因此,需要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引入前沿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注重与行业需求和市场实际紧密结合。

例如,除了常规的编程、数据结构等基础课程之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开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学科课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最后,计算机类专业应加强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类专业不仅需要掌握技术与应用,同时也需要具备创新及科研能力,以不断促进行业的进步。

新工科建设提倡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推动学科交叉、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成果水平。

总之,随着新工科建设不断深入,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也在不断改变,深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实践、不断创新课程设置,加强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新工科的倡导,计算机专业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专业的改革与探索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和探索方法,并分析其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

一、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意义新工科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核心,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计算机人才。

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1. 课程设置的变革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和工程实践。

传统的理论课程可以通过案例研究、项目实践等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还可以增加新兴技术领域的课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以满足计算机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 实践教学的创新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结合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可以开设在线实验课程、远程实训等,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

3.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探索方法1. 与企业合作计算机专业的建设离不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实践教学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和行业动态。

2. 优化教师队伍计算机专业的建设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新工科”背景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研究摘要: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工作,相继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多项通知,各大高校也全力探索满足新兴产业需求的新型工程教育中国模式。

大数据作为新工科专业之一,属于新兴计算机技术,是互联网时代行业应用的核心技术,对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研发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行业对于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和研发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2016年,教育部审批通过我国第一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这代表了我国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正式开端。

关键词:“新工科”背景;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引言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发展风起云涌,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物联网及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我们快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产业也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产业之一。

我国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6年增补的专业,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8年成功申报该专业,于2019年开设该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于2002年开设,是该院最早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之一。

随着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发布,正式将计算机信息管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合并,成立大数据技术专业。

新老专业合并后,如何重新进行专业定位、确立人才培养方向、更新课程体系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工科背景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目标本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以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庆财经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对象,根据学院专业背景,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和校内外资源,体现专业特色,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目标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课程板块,形成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群体系,再逐一分析各个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其主要内容之间的衔接与递进关系,同时以“学训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导线,以真实案例实施为突破口,实现成果导向具体化、监评过程系统化,并重构专业课程群授课学时、授课模块、授课模式及考核标准。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如何为社会培养大批量、高质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从业人员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本文首先讨论了新工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以及目前影响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着重研究了建立合理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立支撑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等建设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思想和路径。

本文还提出,计算机专业建设应调整教育理念,加强产学合作,按照新工科建设的要求进行多方位改革,努力探索一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产学合作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8-0095-04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陈建国 陆慧娟 周杭霞 周永霞 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7年2月以来,一场有关我国工程教育大讨论在高等院校逐渐升温。

2017年2月18日的“复旦共识”、2月20日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4月18日的“天大行动”、6月9日的“北京指南”、6月13日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再到8月21日的工科优势高校组会议,所有这些活动都围绕一个概念展开,那就是新工科。

目前新工科还没有精确一致的定义,但关于新工科的基本范畴相关人员已经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新工科要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新工科的建设,一方面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

●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主要内容《通知1》指出,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

新工科围绕工程教育新理念、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教学新质量、分类发展新体系等内容开展研究和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

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新工科背景出发,结合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特点,探讨相关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新工科教育理念将科学和工程技术结合,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它强调“工科属性”,倡导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能够立足实际解决问题、具备跨领域协同创新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新工科”的教育理念,旨在引导高等教育教学走上一条有利于适应社会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道路。

二、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特点计算机大类专业是新工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育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教学内容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特点就在于其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2. 跨学科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专业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密切。

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不仅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3. 创新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行业是一个创新性较强的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性1. 适应社会需求新工科教育强调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大类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3. 推动学科发展计算机大类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可以推动学科的发展,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深化产教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深化产教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

1新工科建设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为传统产业和社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对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这对传统的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工程科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培养产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对助力产业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

相对于传统工科,新工科更加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协调共享,目标解决实践应用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五个专业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这些专业中多数与计算机专业关系密切,因此,基于新工科的建设路径和目标,推动计算机专业内涵建设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新工科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更多强调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逐步实现“协调+共享”,最终形成以高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求高校和企业围绕产业需求,共同参与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工科教育责任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新工科”建设必由之路。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校企合作领域的政策导向,将“产教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就当下而言,政府主导、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多主体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已逐渐形成,产教融合已成为国家在教育领域创新的重要导向,系统层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外部环境已完全具备。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基层教研室示范项目———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2018jyssf084),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合肥京东方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211041471_“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11041471_“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72Internet Application 互联网+应用一、引言在“互联网+”“网络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动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打造“新结构、新质量、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的新工科成为高校工科相关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

2017年2月,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明确强调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对于服务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1],其为推进高校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分别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北京形成了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复旦共识”[2]、“天大行动”[3]、“北京指南”[4],为我国高等教育新工科的建设目标和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路线。

综上所述,基于“新工科”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基本,坚持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改革创新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亟需实现的教育改革目标。

本文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该门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改善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状况,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与实践能力。

二、课程地位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图1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地位“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计算机组成原理在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5],当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大致如图1中所示。

可以看出,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最上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要讲述计算机整机设计及其各部件具体实现。

目前,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

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在系统总线、存储器、I/O 系统、指令系统、运算单元等方面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实现原理,因此要求学生在课程之前具备数字电路与简单逻辑设计的基本能力。

然而,一方面由于课程本身难度较大,课程内容比较抽象,且偏向硬件和理论,学生理解困难;另一方面当前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硬件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尤其部分高校计算机类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培养方案中缺少本课程的前序课程如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或将上述课程与本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教学,学生缺少前期课程基础、缺乏软硬协同的全局思维,难以理解某些硬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软硬件协同工作的过程,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工科理念的兴起,计算机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计算机专业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和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首先,计算机专业需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计算机专业应紧跟技术的前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掌握新技术的核心原理和应用方法。

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深化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计算机专业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应提供完善的实验室设施和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培养学生的编程和软件开发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技术竞赛和项目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践经验。

第三,计算机专业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合作。

在新工科背景下,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互相影响越来越明显。

计算机专业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界合作,将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推动技术创新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例如,计算机与生物学、医学的结合可以推动生物信息学和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与设计学的结合可以推动计算机图形学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等。

最后,计算机专业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技术能力的培养外,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团队项目和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总之,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建设需要进行改革与探索。

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合作,以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都是推动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关键。

人工智能时代新工科教育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群重构与实施

人工智能时代新工科教育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群重构与实施

科技与应用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人工智能时代新工科教育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群重构与实施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孙丽丽摘要:新工科建设的新标准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广,传统职业岗位消失速度加快,因此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本文从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设置、实践创新等方面探讨了专业课程群重构和实施办法。

主要构建原则是:审时度势原则、融合开放原则、纵向贯通原则、结构灵活原则、融入思政原则。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工科;课程群重构与实施为贯彻我校提出的“一体两翼”育人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学校出台了基于完全选课制的《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制定了做好专业能力知识点重构工作的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一体两翼”育人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重点,探索基于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点集合,构建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主体,注重产教融合,提高综合素质的专业能力课程体系。

二、基本原则(一)审时度势原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广,产业转型周期缩短,传统职业岗位消失速度加快,同时,也不断产生新职业、新岗位。

因此,通过重构知识点,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支撑,及时反应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并更新教材和教法,与此同时,注重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备专业显现技术应用能力,又具备适应科技发展的隐性能力,诸如,创新创业、与时俱进、判断、学习、独立思维等能力。

(二)融合开放原则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做中学”,更有机会在工作中学习,德技并修、手脑并用。

通过知识点重构,开发符合职业发展逻辑规律的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同时,注重贯彻“双证”融通。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

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通识性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通识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深入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为了建设成功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课程内容:计算机通识性课程的内容应当具有广度和深度,既覆盖计算机基础知识,又包含计算机应用技能。

课程内容应当紧扣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2、教学方法:计算机通识性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讲授、实验、演示、讨论、模拟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还可以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获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3、教学资源:计算机通识性课程的教学资源应当丰富多样,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教材、学习资料、实验设备等。

相信通过建设成功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我们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认知和基础技能,为学习以后计算机专业的其他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家十大新兴战略产业和山东省与济南市重点发展的十强产业之首,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计算机类专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来说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已经不再是专业本身的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该类专业全方位的建设与改革。

一、用好增量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计算机类基本专业有6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软件工程(080902)、网络工程(080903)、信息安全(090804K)(注:可授工学或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物联网工程(080905)和数字媒体技术(080906),特设专业3个:智能科学与技术(080907T)、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080908T)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080909T)。

为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2016 年,教育部新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080910T)、网络空间安全(080911TK)、新媒体技术(080912T)和电影制作(080913T)等4 个特设专业。

这些特设专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原来的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等基本专业将是另外的主要增长点。

但无论是基本专业还是特设专业的增设,都应该满足教育部2017年1月30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特别是要保证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要明确本专业的社会需求。

总体上讲,新工科建设,要以培养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毕业生为目标,要“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要加大产学合作的力度。

任何一个专业,其毕业生都有自己的问题子空间,这个问题子空间体现了该专业点所培养学生的主要服务面向,体现自己的优势。

所以,问题空间子空间既不是整个问题空间,通常也不是其他学校相同专业的问题子空间。

这就要求专业点申办者必须真正弄清楚、并瞄准自己培养的学生将来服务面向的具体的社会需求,而不是泛泛的社会需求,更不是网上下载的、人云亦云的“需求”。

而且要明确我真的是要,而且能够培养出面向这个问题子空间的合格人才。

第二,要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有一个体现学生擅长和学科优势的、吻合于“问题子空间”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毕业5 年左右的专业预期,而不是毕业时在专业内“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应用维护、教学、管理”什么都能干的“高级人才”这种笼统目标。

其次要有支持培养目标实现的专业毕业要求。

专业毕业要求应该不低于《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给的毕业要求,且有自身特色。

目标清楚准确,专业毕业要求就会体现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特色。

再次是能够有效支持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

需要将专业毕业要求分解为指标点,然后将这些指标点的达成任务分配给相应的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新建的专业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而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方向”,更不是在原有某个专业的基础上简单地添加或者更换几门新课程就构成新专业的“课程体系”。

第三,要有基本的学科支撑和师资队伍。

要办好一个专业,必须有基本的主干学科支撑,它(们)既便于办学点深入理解专业,也便于形成基本的师资队伍和支持师资队伍发展的平台,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比较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基本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这些教师应该在新申报的专业上有一定的积累,尤其是专业负责人等核心教师,而且整个师资队伍在数量上不能少于12 人的最基本要求(专职的,不是和已有专业交叉使用的),需要坚决杜绝五六个人就办一个专业,十几个人就办两三个专业的情况出现。

当然,作为本科专业教育,必须有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基本办学条件。

二、调整存量2016 年,全国已经拥有近3 000 个计算机类专业点,特别是这个巨大的专业类中大约95% 的专业点的办学历史没超过25年,加上近些年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所以,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更新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更新基本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为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保障。

首先是回归“人才培养”的办学初心,牢固确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明确教师的责任,加大本科教育的精力投入,夯实基础,避免“地动山摇”。

其次是推动三大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树立本科教育不是基本知识输入,不是基本课程要求,而是要追求面向未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基本能力在学生身上的产出。

(2)构建完整的持续改进体系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PDCA)”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体系,建好质量监控、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3 个机制,保证其有效运行,紧盯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3 方面的改进,并不断提高这3 个方面的合理性和“达成度”。

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评价是基础。

持续改进要求将评价作为基础,要求评价的准确性,追求数据合理、分析到位。

要弄清楚评价的对象(目标)、评价的标准(依据)、评价的执行者、合适有效的评价方法、恰当的评价周期,要以真实反映评价对象的原始数据的有效搜集与深入分析为基础。

其次,改进是目标。

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坚持基于评价的改进,使得改进有根有据,效果良好。

基于评价的“改进”,强调避免凭感觉、凭经验、凭个人的意见“改”;没有对评价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基于分析做出决策的“改”,很可能是“盲目地改”;要追求“改进”,而“改”不等于“改进”。

第三,机制是保障。

用机制保证评价和改进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只有机制完善有效,才能够持续地进行。

要针对质量监控、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建立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明确规定在这些处理流程中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

(3)明确聚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基本指向必须明确和落实本科工科教育的基本定位,要围绕着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此要求进行学习产出的评价。

逐渐纠正某些专业点定位不清、降格要求的问题,使人才培养达到《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定义的本科教育基本要求。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参加一个甚至几个复杂工程就可以了,而是要将这种能力的培养分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可参考文献[2]。

(4)强化和落实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框架下进行。

如前所述,首先是确定一个恰当的培养目标,然后依据支持该目标实现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毕业要求,按照便于落实达成和进行达成度评价的标准(可衡量)将各项毕业要求分解成一系列指标点,按照支持指标点达成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并通过实际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具体落实相应的指标点,通过教学活动结果的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确实达成了,并通过这些评价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向前反馈,以指导改进。

(5)稳步走向科学施教要彻底摆脱面向课程的教育,真正走向面向产出的教育。

要将知识作为载体,向学生传授解决计算机类复杂工程问题的思想、方法和专业技能,这些思想和方法就是计算学科方法学的内容,包括方法论意义上的12 个核心概念、典型的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问题的抽象、理论、设计求解过程。

必须在教学大纲中给予明确规定。

明确课程目标,且课程目标与其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关联(所以,就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点掌握的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是知识,还要包含问题求解思想和方法。

因此,传统的大纲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要求,特别是那种“教材目录式大纲”,距离新的要求就更远了。

(6)加强产学合作,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强化教育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认识。

除了“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外,更要积极推进产学合作育人,紧跟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需求,积极引导探索,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产学合作,面向社会需求选题,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综合运用所学,创造以服务社会。

(7)满足《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按照教育部的计划,一批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在今年公布实施,《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在公布之列。

要想提高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必须加快专业建设步伐,使所有的专业点尽快达到《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更有一大批专业点能够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国际等效”。

三、交叉融合交叉融合的关键是“真正的融合”,而不是“拼盘”。

“拼盘”体现的依旧是面向课程的教育,而“融合”要求的是面向产出理念下的专业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

可以通过理工科的融合,培养研发类人才,重点在于解决工程开发中的基础问题;也可以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实现跨界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解决相关行业内的计算机类问题,促进相应行业的升级、改造,这种模式适应于有行业背景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还可以与技术发展融合,紧跟技术发展,培养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实现支撑引领目标;与地方建设的融合模式在于培养地方建设和发展亟需的人才。

当然,由于计算机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通用技术,不同的地区需求差异可能不是很明显,此时可以重点考虑地方产业发展的特殊需求。

四、校企合作参考文献:[1] 蒋宗礼.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 中国大学教育,2017(8).[2] 蒋宗礼. 本科工程教育:聚焦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6 年(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