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实例
第4讲物态变化(word讲义)
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突破第4讲物态变化【重难点与突破】一、对物态变化的区分【例1】(2022镇江)下列优美的诗词中,加点字涉及的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A.天接云涛连晓雾.B.瀚海阑干百丈冰.C.霜.重鼓寒声不起D.露.湿丛兰月满庭【分析】A.雾是水蒸气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A错。
B.冰是由水变成冰的过程,是凝固现象,B正确。
C.霜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C错。
D.露是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 D错。
【答案】B【突破】1.区分物态变化的关键是要分清楚物体变化前后的物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分析。
2.与水有关的物体变化小结(1)熔化:冰化成水;冰雪融化。
(2)凝固:水结冰。
(3)汽化:露、雾消散;洒在地上的水变干;烘、晒含水的物体,物体所含水分减少。
(4)液化:云、雨、雾、露的形成;“白气”的形成。
(5)升华:冰冻的衣服变干。
(6)凝华:霜、雪、雾凇、冰雹等的形成。
上述现象,也是常考点。
二、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规律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一样。
晶体熔化的特点是: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简记为“晶体熔化,只吸热不升温”)。
2.“探究晶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使物体受热均匀;“熔化过程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晶体质量少或者加热功率太大。
3.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例2】(2022阜新)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图甲中组装器材的顺序是(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
(2)待温度升高到50℃,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如图乙的图象,则该晶体的熔点是℃,熔化经历了min,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液态时的比热容(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另一小组的同学发现,在晶体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晶体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水的温度(填“低于”或“高于”)晶体的温度,可以继续吸收热量。
乐乐课堂八年上册物理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乐乐课堂八年上册物理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摘要:
1.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
2.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实例
3.技术中的物态变化应用
4.物态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一、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
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
根据物质的状态变化,物态变化可以分为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熔化和凝固六种。
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实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态变化无处不在。
例如,冬天早晨的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夏天冰棍慢慢融化,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做饭时,水烧开后变成蒸气,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三、技术中的物态变化应用
在科技领域,物态变化被广泛应用。
例如,制冷技术中的液态制冷剂在压缩机的作用下,会发生汽化,吸收热量,实现制冷;在热能利用领域,通过汽化和液化过程,可以实现热能的储存和运输。
四、物态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物态变化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关于物态变化的例子
关于物态变化的例子【篇一:关于物态变化的例子】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升华和液化)2、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3、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华)4、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5、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6、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7、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8、洒在地上的水不久干了(汽化)9、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1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11、早晨的浓雾(液化)12、水结成冰(凝固) 13、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 14、北方挂(凝华) 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 16、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 17、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 18、灯丝(钨丝)变细(升华) 19、灯泡(钨丝)发黑(凝华)水的三大名称:固态: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淞、“窗花”(凝华)、雹(凝固)、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气态:水蒸气【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珠。
】【篇二:关于物态变化的例子】用蒸笼蒸馒头,出笼时手上沾点水,再拿馒头就不烫了(汽化吸热);常常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放的越长,樟脑丸就越小,最后就没有了(升华);舞台上常常用干冰作出云雾的效果(升华);我们平时用的“液化气”,是将煤气压缩成液体,然后使用时就变成气体(凝华与升华冰化成水;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冰雪融化;点燃的蜡烛掉眼泪;铅块熬成铅水(2)熔化吸热的应用:①海货市场的小摊贩为保证海货新鲜,常把冰块放在海货上。
②烙铁的温度很高,可以使金属锡熔化成液态。
③电焊的高温,使得钢铁熔化。
④天气炎热,吃冰糕降温解暑。
(3)熔化吸热的危害①下雪不冷,化雪冷。
②吃冰糕吃多了,容易闹肚子。
2、凝固(1)凝固的实例:①冬天水结冰②把钢水浇铸成各种零件③冰雹④冬天晾在窗外的湿衣服变成硬块。
(2)凝固放热的应用冬天防止地窖里储存的菜被冻坏,放几桶水,水凝固会放热,能够对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考点一六种物态变化2、常见的物态变化的实例:熔化:冰化成水、蜡块变蜡油、解冻冻品、铁变成铁水、沥青晒后变软凝固:水结成冰、蜡油变蜡块、铁水铸造成铁汽化:湿衣服干了、酒精挥发、水的沸腾、液氮沸腾、雾水散去;液化:雾、露、“白气”、眼镜片上起雾升华:结冰的衣服干了、樟脑丸变小、灯丝变细、碘变成碘蒸气、干冰、雪人变小凝华:霜、雾凇、窗户内侧结的冰花、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冰箱里的“粉”、冰雹的形成例题1:以下对中华古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B.“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D.“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例题2: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
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例题3: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下列图 1 中描述的物理现象正确的是()考点二温度及温度计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①摄氏温度t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②热力学温度T ,常用单位是开尔文,单位符号是K 。
③摄氏温度t和热力学温度T的关系:T=t+273.152.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如:温度计、寒暑表和体温计。
3.温度计的使用:玻璃泡“一浸没,二不碰。
“;示数“三不超”①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②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温度计;③测液体温度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待示数稳定后读数;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齐平,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来读数;⑤记录的数据要有数值和单位。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以下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主要知识点:一、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熔化:当物质受到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增大,突破了分子间的结构力,使得物质表面开始融化,并最终变为液态。
二、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固:当物质受到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液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减小,逐渐靠近,从而形成新的分子结构,使得物质逐渐凝固为固态。
三、液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蒸发:当液体受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一部分分子能量足够大而能够克服液体表面的吸附力,从液体表面跳出变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2.沸腾:当液体受热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内部也会产生气泡,并从液体底部不断冒出,液体不断汽化并产生大量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四、气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冷凝:当气体受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使得气体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冷凝。
五、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升华:一些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的过程。
在升华过程中,固态物质的分子直接从固体表面脱离,转变为气体。
六、气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结:气体遇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速度减慢,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从而使气体中的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固体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有:1.熔化:冰块融化为水;2.凝固:水凝固为冰块;3.蒸发:水中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蒸发;4.沸腾:水在经过加热后开始沸腾;5.冷凝: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6.升华:固态干冰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7.凝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云雾。
物理七年级上学期 物态变化、光现象 实例及答案
物态变化的例子一、第一个空填物态变化名称;第二个空填“吸热”或者“放热”1、冰箱里的食物解冻:熔化;吸热。
2、铁水浇铸在模型里做成铁质工件:凝固;放热。
3、沥青被晒化:熔化;吸热。
4、焊锡熔化:熔化;吸热。
5、冬天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
6、酒精擦在水背上感觉很凉:汽化;吸热。
7、汽车加油站汽油挥发:汽化;吸热。
8、湿衣服变干:汽化;吸热。
9、冰棒从冰箱拿出冒“白气”:液化;放热。
10、烧开水壶嘴冒“白气”:液化;放热。
11、冬天汽车车窗上出现的水雾在内侧 (填“内侧”或“外侧”):液化;放热。
12、冬天戴眼镜的同学进屋眼镜片上起雾:液化;放热。
13、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液化;放热。
14、雾的形成:液化;放热。
15、露的形成:液化;放热。
16、霜的形成:凝华;放热。
17、雪的形成:凝华;放热。
18、雨的形成:液化;放热。
19、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下落时再熔化而形成的。
20、樟脑丸消失:升华;吸热。
21、碘是一种很容易升华的物质。
22、灯丝用久了变细:升华;吸热。
灯泡内壁变黑:凝华;放热。
23、冬天冰冻的衣服干:升华;吸热。
24、雪堆、雪人变小:升华;吸热。
25、冬天窗户内侧上冰花:凝华;放热。
26、雾凇的形成:凝华;放热。
光现象实例1、演示“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看到光线是一条直线,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②在水中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说明:光发生了折射。
2、在天高气爽的秋夜,为什么星光闪烁,说明:光发生了折射。
3、小孔成像的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成像特点:倒立实像。
4、海市蜃楼、太阳还没升到地平线就能看到太阳都是因为:光发生了折射。
5、色散的原理:光的折射。
说明了: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6、彩虹形成的原因:光的折射。
7、“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电视教材“物态变化”设计与制作分镜头稿本
1
全景
固定
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液态水。
接下来我们继续对液态的水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水剧烈的运动并且产生大量的气泡,为什么会有气泡?其实这个气泡就是水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气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形状和体积是不固定的。
25
2
中景
固定
烧杯中沸腾的水
水的一般存在状态--水蒸气
26
2
特写
固定
烧杯中水沸腾的气泡
固定
空中飘摇的氢气球
35
1
全景
固定
宿舍楼上晾晒的衣服
物质状态的相互变化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比如: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哪?烧开水时壶嘴为什么有白气哪?
36
1
全景
固定
夏天阳台上晾干的衣服随风飘动
为什么会变干?烧开水时壶嘴为什么有白气?
37
1
中景
推
厨房中烧开水壶嘴的白气。
38
1
全景
固定
物理老师:“以上的现象非常简单,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换。
61
1
远景
固定
冬天雪后银装素裹的大地
变化万千的大自然中,融化和凝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时刻伴随着我们的生活,那么到底什么是融化和凝固哪?物质从固态变化为液态叫做融化。物质由液态变化为固态叫做凝固。
62
1
中景
移
岩石上美丽的冰凌
63
1
特写
固定
冰凌上融化滴落小水滴
64
1
近景
固定
静静流淌的小河
65
1
远景
27
1
全景
固定
装满冰块的烧杯
物态变化现象实例
物态变化现象实例
1、清晨出现雾,这是液化现象,要放热。
2、铁加热变成铁水,这是熔化现象,要吸热。
3、,“下霜”、下雪,下冰雹,都是凝华现象,要放热。
4、洒在地上的水干了,这是汽化现象,要吸热。
5、潮湿闷热的天气,自来水管“出汗”了,这是液化现象,
要放热。
6、衣柜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这是升华现象,要放热。
7、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包装纸上沾有“白粉”,这是凝华现象,
要放热。
8、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变黑,这里先发生升华现象,要吸热;
后发生凝华现象,要放热。
9、揭开冰棍的包装纸,冰棍冒出“白气”,这是液化现象,要
放热。
10、冬天,南方的教室玻璃会变模糊,这是液化现象,要放热;北方的玻璃窗会在内部出现“窗花”,这是凝华现象,要放热。
11、平常见到的“白烟”、“白雾”、“白气”都是液化现象,要放热。
12、厨房中的抽烟机用一段时间后,扇叶上会附满油渍,这是炒菜时锅中的油发生汽化现象,要吸热;然后液化附在抽烟机上,要放热。
物态变化的应用
物态变化的应用一、考点突破1. 明白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2. 明白生活、生产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应用。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难点:说明物态变化现象及物态变化的应用。
三、考点精讲一、物态变化中的热现象:二、吸热的应用:三、放热的应用:四、经典例题例题1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放热过程的是()A. 冰冻的衣服变干 B. 冰山逐步消融C. 冬天玻璃上的冰花D. 干手机将手吹干思路分析:A、结冰的衣服会变干,是由于衣服上的冰发生升华现象,升华过程中吸热;故A错误;B、冰山逐步消融,是熔化现象,此过程吸热;故B错误;C、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中放热;故C正确;D、手上的水被吹干,是水发生了汽化现象,汽化过程中吸热;故D错误。
答案:C技巧点拨:(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确实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截了当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截了当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相伴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例题2 填出下列各题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其在变化过程中吸热依旧放热.A. 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冻肉,常能看到肉表面有一层粉一样的细冰晶:______,______;B. 铸工把铁水浇铸成铸件:______,______;C. 雨后,在阳光照耀下潮湿的路面专门快干了:______,______;D. 放在衣箱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刻消逝了:______,______;E. 二氧化碳结成干冰:______,______;F. 冰棒含在嘴里变成糖水:______,______;G. 用汽油擦除衣服上的污渍时,汽油专门快跑掉了:______,______;H. 秋天草叶上形成露水:______,______。
物理物态变化(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
物理物态变化(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1.下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 冰雪遇暖消融B. 水烧开时冒出“白气”C. 草叶上形成“白霜”D.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答案】 B【解析】【解答】A.冰雪的消融是熔化现象,A不符合题意;B.水烧开时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符合题意;C.草叶上的“白霜”是水蒸气形成的固体,C不符合题意;D.干手器烘干时,加快了汽化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分析】液化是水蒸气变化为液体的过程。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 中学生的体积大约是0.05m3B. 教室楼层之间的高度约为5米C.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60℃D. 空调电流约1A【答案】A【解析】【解答】解:A、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中学生的质量在60kg左右,体积在V= = =0.06m3左右.故A符合实际;B、学校广场上的国旗旗杆高度在6m左右,教室楼层高度大约是此数值的一半,在3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故C不符合实际;D、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在1100W左右,正常工作的电流在I= = =5A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3.我国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图所示是我市某公园植树的一个场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植树中,把土扬起来的铁锹属于省力杠杆B. 扬起来的土最终要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C. 劳动中出汗的头顶经风一吹感觉凉爽,这是汗液蒸发吸热的缘故D. 人们能闻到附近一棵早开花的桃树的花香,这是扩散现象【答案】A【解析】【解答】解:A、铁锹在使用的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故A错误;B、土被抛出后,受重力作用,重力使土向下运动,落向地面,故B正确;C、出汗的头顶经风一吹感觉凉爽,这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故C正确;D、由于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着的,花香中含有的分子通过运动,向四周扩散,接触到我们的嗅觉细胞,所以我们可以闻到花香,故D正确.故选A.【分析】(1)结合生活经验,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2)地球表面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由于重力作用,抛出的物体都要落向地面.(3)加快空气流动可加快蒸发,蒸发吸热;(4)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4.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的是()A.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70℃B. 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C. 公交车在市区行驶速度约为3km/hD. 家用电饭煲的额定功率约为800W【答案】B【解析】【解答】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人洗澡时合适的水温略高于正常体温,约为40℃,A符合实际;B、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B符合实际;C、公交车在市区行驶的速度较慢,不超过30km/h.C不符合实际;D、家用电饭煲正常工作的电流在4A左右,所以额定功率在P=UI=220V×4A=880W,接近800W.D符合实际.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温度、长度、速度、功率单位的认识选择合适的选项 . 5.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标着X、Y和Z的地方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阶段是蒸发,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B. X阶段是蒸腾,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C. X阶段是凝结,Y阶段是蒸发,Z阶段是凝固D. X阶段是降水,Y阶段是蒸腾,Z阶段是凝结【答案】 A【解析】【解答】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升温会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小水珠在飘动过程形成大的水滴变成雨下落到地面;即图中x为蒸发过程,y为凝结过程,z为降水过程.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的进行着物态之间的变化.6.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 冬天湖面结冰B. 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C. 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D. 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答案】 B【解析】【解答】冬天湖面结冰,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发生了凝固现象,A不符合题意;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嘴里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钨丝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C不符合题意;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的方式有遇冷或压缩体积.7.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你考试正在使用的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B. 你正在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6.5℃C. 你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100PaD. 你所在考场的日光灯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200mA【答案】D【解析】【解答】解:A、新2B铅笔的长度约20cm,不会达到30cm,故A不符合实际;B、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0℃,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重力为G=500N,单脚的受力面积为0.02m2,故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 = = =2.5×104Pa,故C不符合实际;D、考场的日光灯的额定电压为40W,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I= =≈0.2A=200mA,故D符合实际.故选D.【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8.下列估测数据明显错误的是()A. 人居住环境的适宜温度约为25℃B. 一台壁挂空调的功率约为100WC. 将一本物理课本从地上捡起放到课桌上做的功大约为1.5JD. 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答案】B【解析】【解答】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接近25℃.故A符合实际; B、一台壁挂空调的功率约为1000W,故B不符合实际;C、物理课本的重力在2N左右,课桌的高度在1m左右,小明同学将一本物理课本从地上捡起放到课桌上,此过程中他对课本所做的功大约是W=Gh=2N×1m=2J左右.故C符合实际;D、中学生的体重在500N左右,站立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400cm2=0.04m2,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 = =1.25×104Pa,接近1.5×104Pa,故D符合实际.故选B.【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9.关于图中所示四幅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 表示ρ甲>ρ乙B. 表示晶体熔化的图象C. 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D. 表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答案】 A【解析】【解答】解:A、由图看出,同样体积的甲、乙两种物质,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由ρ= 可知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A符合题意;B、由图看出,液体凝固时温度不变,表示晶体液体的凝固图象,B不合题意;C、如图表示物体速度不随时间变化,路程随时间均匀变化.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但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C不合题意;D、由p=ρgh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应当是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如图表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恰好相反,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密度公式,比较两种物质同体积时的质量或同质量时的体积,可以判断两种物质密度的大小;B、温度有下降的趋势的图像是凝固图像,温度有上升趋势的图像是熔化图像;C、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变,即物体做匀速运动,不能确定它运动的路线是否是直线;D、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1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 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B. 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C. 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 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答案】 B【解析】【解答】A、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凝固放热,A不符合题意;B、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B符合题意;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凝华现象,凝华放热,C不符合题意;D、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液化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结冰是凝固,放热,霜是凝华现象,放热,白气是液化现象,放热,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吸热.11.刻度尺、温度计、弹簧秤、电压表是我们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测量仪器.下面四幅图表示的是一些同学对这四种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情况.其中错误的是()A. 观察被测物体的长度B. 测量水的温度C. 直接用此弹簧秤测力的大小D. 测蓄电池两极间的电压【答案】C【解析】【解答】解:A、刻度尺测量长度方法和读数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方法和读数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弹簧测力计使用之前,指针没有在0刻线处,直接使用是错误的,符合题意;D、电压表使用方法和量程选择、电流方向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①读取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被测物体末端所对的测量工具的刻线相垂直;②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弹簧测力计测量电流、电压和力时,要注意测量之前指针是否在0刻线处;③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路电流或电压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并且使电流“+”进“﹣”出.12.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A. 两个鸡蛋的重约为1NB.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5℃C. 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4sD. 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答案】A【解析】【解答】A、两个鸡蛋的质量m=100g=0.1kg,重约为G=mg=0.1kg×10N/kg=1N,A 符合题意;B、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7℃,B不符合题意;C、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7s,C不符合题意;D、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cm,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两个鸡蛋的重力约1N,根据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参数的了解解答.13.请看下面这些物理现象:①夏天打开冰箱门,马上“跑出”一团“白汽”;②冬天窗户玻璃上结出冰花;③地面上的水慢慢消失;④结了冰的衣服在室外凉干;⑤春天来了,冰雪消融;⑥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物质的物态变化
物质的物态变化一、物态变化的概念1. 定义-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例如,冰融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这些都是物态变化的实例。
2. 物态变化的种类及吸放热情况-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冰雪消融时,固态的雪吸收热量变成液态的水。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比如冰的熔点是0℃;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如玻璃在加热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
-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结成冰时放出热量。
-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汽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例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因素);摊开晾晒的衣服比团在一起的衣服干得快(表面积因素);通风处的衣服比不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空气流动速度因素)。
- 沸腾: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5℃。
-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过程要放出热量。
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例如,冬天呼出的“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打火机中的液化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的。
-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樟脑丸变小,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都是因为固态物质直接升华成了气态物质。
-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升华的逆过程,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例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用久了的电灯泡灯丝变细,是因为灯丝钨升华,然后灯泡壁变黑是因为钨蒸气凝华。
《升华和凝华》凝华实例:霜冻之美
《升华和凝华》凝华实例:霜冻之美在大自然的奇妙变化中,升华和凝华是两种令人着迷的物态变化现象。
而在凝华的诸多实例中,霜冻无疑展现出了一种独特而迷人的美。
每当秋冬季节的清晨,我们常常能看到大地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结晶,这就是霜冻。
霜冻并非简简单单的自然现象,它的形成蕴含着物理学中的凝华原理。
要理解霜冻的形成,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凝华。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在寒冷的天气里,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急剧下降,跳过液态直接变成了固态的冰晶,这就形成了霜冻。
想象一下,在一个晴朗而寒冷的夜晚,大地如同一个巨大的散热体,不断地向天空散发热量。
与此同时,周围的空气温度迅速降低。
空气中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水蒸气,在温度下降到足够低的时候,就会瞬间变成微小的冰晶颗粒。
这些冰晶颗粒逐渐聚集、累积,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那层白色的霜冻。
霜冻的出现往往给大自然带来了一番别样的景致。
田野里,枯黄的草丛和麦茬上像是撒上了一层白糖,晶莹剔透。
原本不起眼的枯草,在霜冻的装点下,仿佛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果园中,果树枝头挂满了白色的霜花,犹如盛开的梨花,美不胜收。
对于农作物来说,霜冻有时是一场灾难。
它会使农作物的细胞组织受到破坏,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霜冻也为一些农作物带来了特殊的口感和品质。
比如,经过霜冻的蔬菜往往更加甜美可口,这是因为在低温环境下,农作物为了抵御寒冷,会将淀粉转化为糖分,从而增加了自身的抗寒能力,也为我们带来了更美味的食物。
在山区,霜冻更是为山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山峰的轮廓在霜冻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清晰,冷峻而壮美。
那些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木,此刻也被冰霜包裹,仿佛穿上了一层银装,显得格外挺拔。
霜冻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霜冻的出现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并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
而在现代,气象学家们通过对霜冻的研究和预测,为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考必考题物态变化(囊括所以考点)
中考必考考点一:物态变化一.物态变化相互关系:二.六种物态变化的例子一、熔化1、冰熔化成水;冰箱里冻物解冻2、铁变成铁水3、沥青被晒化4、松香熔化5、焊锡熔化。
二、凝固1、水冻成冰2、铁水铸造成铁3、蜡烛油变成蜡4、熔化的松香凝固5、熔化的焊锡凝固。
三、汽化1、水沸腾2、酒精蒸发3、液氮沸腾4、液化气变成气体5、汽油挥发6、雾水散去7、湿衣服变干8、地上的水变干9、橘子干了10、锅中水烧干了。
四、液化1、冰棒从冰箱拿出冒“白烟”;2、雾;露的形成;3、烧开水壶嘴冒“白气”4、杯子、水管、地板“冒汗”5、眼镜片上起雾6、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7、揭开锅盖有水珠聚集在锅盖上8、雨的形成五、升华1、樟脑丸消失2、灯丝用久了变细灯泡内壁变黑(先升华再凝华)3、干冰降温4、碘(先升华再凝华)5、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6、雪堆消失、雪人变小六、凝华1、冬天窗户内侧上冰花(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窗户凝华成固态冰)2、瓦上的霜(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3、冰箱里的“粉”(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4、雪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5、雾凇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6、冰雹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三.利用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的例子有哪些?一、熔化吸热的有:1、吃冰棒降温医疗上用冰袋降温2、饮食行业用冰块降温(如往葡萄酒中加冰块)等;二、凝固放热的有:1、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就是利用水凝固放热而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的。
2、果农夜间会给果树洒水,农民夜间会给秧苗周围灌水,就不易冻坏。
三、汽化吸热的例子:1、游泳上岸的人感到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收人体的热。
2、医疗上用酒精蒸发吸收人体的热来降低病人的体温。
3、夏天在地面上洒水是利用水蒸发吸热来降低周围的气温。
4、吹风扇可以让身上的汗水更快地蒸发吸收人体更多的热量使人觉得凉快。
5、从酒精中拿出的温度计的示数会先下降后上升后不变(最后与室温一致)。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生活中见到的云、雨、雾、露水、雪、霜、冰雹、“白气”都是由水形成的,那么他们都涉及有哪些物态变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整理!1. 云是怎样形成的?云所涉及的物态变化为:形成的原因:当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小的微粒,能被空气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2. 雨是怎样形成的?雨所涉及的物态变化为:形成的原因: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上,形成了雨.3. 雾是怎样形成的?雾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雾一般在清晨出现,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或地面温度突然下降时会液化成小水滴而漂浮的空气中和尘埃上,就形成的雾.4. 露水是怎样形成的?露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当地面温度下降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面附在地面上或花草上,形成露水.5. 雪是怎样形成的?雪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在冬季,有时上升气流较弱,云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在小冰晶上凝华形成雪花,飘落到地面形成了雪.6. 霜是怎样形成的?霜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即霜.7. 冰雹是怎样形成的?冰雹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成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上升气流拖不住它时,冰珠落到地面,形成冰雹.8. “白气”是怎样形成的?白气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①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液化成小水滴;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液化成小水滴.总结小试牛刀1.下图有关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冰是凝固形成的,需要吸收热量B.雾是液化形成的,会放出热量C.霜是凝华形成的,需要吸收热量D.雪是升华形成的,会放出热量【答案】B2.(2016自贡)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积水干涸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答案】C3.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会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棒冰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答案】C。
七年级下册科学《物态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物态变化的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模拟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初步感知物态变化的概念。
在教学前,学生已经对简单的物理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物态变化的深入机理和科学原理还较为陌生。因此,本案例将围绕课本内容,设计一系列实验和互动活动,如观察冰融化、水沸腾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物态之间的界限,理解热量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教学手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七年级下册科学《物态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七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即将进入《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的学习。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它涉及到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相应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这部分内容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是理解化学和物理中更复杂概念的基础。在本教学案例中,我将通过实践探索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物态变化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探究中不断成长。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共享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又一大亮点。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能够在小组内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共享中收获成长。
物态变化过程的研究与分析
物态变化过程的研究与分析物态变化是物质存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经历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通过研究物态变化过程,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点,还可以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不同物态变化的实例出发,对物态变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固体到液体的物态变化。
将固体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就可以观察到其慢慢融化的过程。
例如,将固态的冰加热,温度上升到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逐渐变成液态的水。
这个变化过程是逐渐进行的,冰的分子逐渐脱离束缚,形成不规则排列的液态分子。
研究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过程,我们可以探索物质的熔点、熔化热等相关性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液体到气体的物态变化。
将液态的物质加热,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液体会逐渐汽化变为气体。
例如,将水放在加热器上加热,温度上升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逐渐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
这个变化过程是从液滴逐渐蒸发为气态分子的过程。
研究液体到气体的物态变化过程,我们可以探索物质的沸点、汽化热等相关性质。
除了固液气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还存在其他一些特殊的物态变化过程。
其中,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的物态变化被称为升华。
例如,干冰在大气压下直接从固体状态变为气体状态,没有经过液体的中间过程。
升华是一种特殊而迅速的物态变化过程,通过研究升华现象,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升华点、升华热等特性。
此外,液体直接转化为固体的物态变化被称为凝固。
例如,水在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下,逐渐凝固为固态冰。
凝固是一种逆向的物态变化过程,液体分子逐渐重新排列成有序的固体结构。
通过研究凝固过程,我们可以探索物质的凝固点、凝固热等相关特性。
总的来说,物态变化过程的研究与分析对于深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揭示物态变化背后的规律和机理,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支持。
不同物态变化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相变行为和相应的物性参数,进而在生活和工业领域中合理利用和控制物质的物态变化。
(整理)厨房中的物态变化.
厨房中的物态变化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油大学附属中学王培强厨房是我们生活经常出入的地方,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小小的厨房里包含了许多物态变化的知识。
1.将面食放在水中煮,不会发黄、变焦,而放在食用油中炸,则会发黄、变焦,甚至炸糊,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面食放在沸水中水分不会散失,而油的沸点要远高于100℃,放在油里的面食水分很快汽化,面食就会变干变黄甚至变焦。
2.为什么水滴滴到加热的油锅里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呢?答:水的沸点比油低的多,水的密度比油大,滴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汽化,汽化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导致的响声。
3.汤煮沸快溢出时,可向锅内加些凉水来阻止汤的溢出,有什么科学道理吗?答:锅内加入凉水后,凉水吸收汤的热量,汤的温度降低,低于其沸点,不再沸腾,可以暂时阻止汤的溢出。
4.用砂锅煮食物时,砂锅离开炉灶后锅内的汤为什么还能继续沸腾呢?答:砂锅与炉火直接接触,其温度会高于水的沸点100℃,当砂锅离开炉火后,锅内的汤还能继续从锅体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砂锅的温度降到100℃为止。
5.煮食物时,在水沸腾后,继续用“急火”煮和用“文火”煮,哪中做法更好呢?答:水沸腾时温度是保持不变的,即使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的温度,反而白白浪费了燃料。
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就改用小火,才是合理的做法。
6.冬天烧水时,为什么在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而在壶嘴上方一段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呢?答: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较高,从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随着水蒸气逐渐上升,空中的温度降低,温度高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为看到的“白气”。
7.铝壶内有水时,壶烧不坏,若水烧干了铝壶很容易就被烧坏了,为什么?答:因为水的沸点在标准气压下是100℃,铝的熔点约600℃,装水烧时,只要水未烧干,壶内壁温度保持在100℃左右,壶的温度不会超过100℃很多,达不到铝的熔点,所以铝壶不会烧坏。
物态变化生活实例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熔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熔化。
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
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2.下雪不冷,化雪冷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珠凝固而形成的,由于凝华和凝固都是放热过程,所以感觉不冷,而雪熔化是吸热过程,所以感觉冷。
3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水蒸气不能液化,所以看不到,而离壶嘴一定距离处温度低,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小珠即看到的“白气”。
4 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100℃的水蒸气烫得更厉害,因为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多了一个液化放热的过程5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因为0℃的冰比0℃的水多了一个熔化吸热的过程。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水落在热油锅里时,锅内温度早已超过了水的沸点,水立刻汽化成水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且水比油重,在锅底的水化成水蒸气要跃出水面,引起剧烈振动,发出响声和爆炸,溅起油花;当油落到沸水锅内时,锅内沸水的温度低于油的沸点,且油飘在水面,汽化后可以直接跑到空气中,所以不会出现爆炸。
7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因为烧水时水中的气泡上升会发出响声,气泡上升得越快,发出的响声越大,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水壶底部的水和表面的水的温差有关,温差越大,气泡上升越快。
开始烧水时,接触壶底的水温度较高,表面的水温度较低,温差较大,气泡上升快,故“响水不开”。
当水沸腾时,壶底的水与表面的水温度基本相等,水中的气泡上升变慢,故“开水不响”。
8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反常膨胀,即热缩冷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实例
1、熔化
(1)熔化吸热的应用:
①海货市场的小摊贩为保证海货新鲜,常把冰块放在海货上。
②烙铁的温度很高,可以使金属锡熔化成液态。
③电焊的高温,使得钢铁熔化。
④天气炎热,吃冰糕降温解暑。
⑤春天到了冰雪融化了。
(2)熔化吸热的危害
①下雪不冷,化雪冷。
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其中“雪后寒”指的是雪在熔化时要不断的吸收周围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②吃冰糕吃多了,容易闹肚子。
2、凝固
(1 )凝固的实例:
①冬天水结冰
②把钢水浇铸成各种零件
③冰雹
④冬天晾在窗外的湿衣服变成硬块。
(2)凝固放热的应用
冬天防止地窖里储存的菜被冻坏,放几桶水,水凝固会放热能够对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3)凝固放热的危害
①炼钢厂内炼钢炉中的钢水要凝固,放出的大量热使得工人容易中暑。
②火山爆发,岩浆凝固过程放热,烧毁大量森林、村庄等。
③蜡烛滴在手上,要凝固,放出的热量使人感到非常烫手。
3、汽化
(1)汽化的实例:
①雨过天晴,地上的水逐渐消失。
(蒸发)
②做饭炒菜,忘了,干锅底了。
(沸腾)
③新鲜蔬菜放时间长了,容易干瘪(蒸发)
④烧水,水开了,并且水逐渐减少。
(沸腾)
⑤不管春夏秋冬,湿的衣服干了。
(蒸发)
⑥倒入锅中的油正在翻滚。
(沸腾)
(2)汽化吸热的应用:
①有人中暑,涂抹酒精,清凉油,水等解暑。
②有人发烧,手心脚心涂抹酒精降温。
③狗喜欢把舌头伸出,通过蒸发体液,吸走身体的热量。
④炎热的夏天,用湿毛巾擦脸感觉很凉爽。
⑤炼钢厂使用水帘降温。
(3)汽化(蒸发、沸腾)吸热的危害
①洗完澡,如果不迅速把身上的水分擦干会感觉很冷,甚至感冒。
②冬天在室内比较暖和,如果出汗,而迅速走出室外,很容易着凉。
③夏天一身汗,进空调房间,容易着凉。
④夏天出汗,对着电风扇猛吹,容易感冒。
4、液化
(1)液化的实例:
①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冰糕周围的“白气”烧水壶嘴冒“白气”冰箱开门有“白气”。
②冰镇饮料瓶“流汗”;夏天自来水管“流汗”;冬天玻璃上流汗。
③冬天从室外到室内,眼镜上的“雾”。
④开锅盖,带眼镜看不清,哈上一层“雾”。
⑤雾、露、雨、云
⑥抽油烟机里的油烟变油
(2)液化放热的应用
①澡堂将水蒸气用管道引入浴池,加热。
②蒸馒头,蒸包子。
(水蒸气液化放热)
③暖气管道多采用气暖。
5、升华:
冬天晾衣服的时候,由于室外温度很低,衣服被冻上了,没有阳光,却干的很快,这是升华的表现.
固态碘加热可以升华
樟脑丸时间长了就没了,
干冰变成CO2
用久的灯泡变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然后又凝华,附在灯泡壁上
6、凝华:
雪就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冰晶落到地面上
碘蒸汽变固体
冬天窗户上的冰就是凝华形成的
CO2变成干冰
用久的灯泡变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然后又凝华,附在灯泡壁上
应用物态变化的例子
1、拿刚出锅的馒头时,手上先粘一些水,利用水蒸发吸热,不至于太烫手;(汽化吸热);
2、没有冰箱的家庭,可将需保存的饭菜装入碗中后放入盛水的盆中,再将一条毛巾搭在碗上,利用水分蒸发吸热致冷;
3、夏天喝啤酒时,将冰块放入啤酒中,利用冰熔化吸热,使啤酒喝起来更凉爽;
4、夏天,如果发现自来水管外壁上有水滴出现,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比较大,可能要下雨了;
5、厨房中使用的液化气罐,是将气体液化后储存在里面的,这样可以减少体积。
防止的例子:
6、用电饭锅做饭时,手不要放在排气口,因为喷出的水蒸气遇到手后液化放热,会使烫伤更严重。
7、放入冰箱的水果,要先拿保鲜膜包上,减慢蒸发,防止水分损失;
8、减少冰箱门的开关示数,防止水蒸气在冰箱内壁凝华;
9、豆腐本向是光滑细嫩的,经冰冻再解后,就会出现许多美味的冻豆腐,比普通的豆腐味道更加鲜美,其原因是豆腐内的水先凝固成冰,后熔化成水时,当我们做冻豆腐时,汤汁就进入这些孔内,所以豆腐冰冻后再吃比直接做着吃时味道更鲜美。
10、常常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放的越长,樟脑丸就越小,最后就没有了(升华);
11、舞台上常常用干冰作出云雾的效果(升华);
12、我们平时用的“液化气”,是将煤气压缩成液体,然后使用时就变成气体(液化与汽化)
13、冰化成水;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冰雪融化;点燃的蜡烛掉眼泪;铅块熬成铅水(熔化)
1、水结冰:______;______。
2、冰化水:______;______。
3、炎热的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______;______。
4、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霜:______;______。
5、秋天的夜晚,草叶上出现露珠:______;______。
6、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______;______。
7、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______;______。
8、碘加热变成碘蒸汽:______;______。
9、碘蒸汽冷却:______;______。
10、冬天,结冰的湿衣服也能晾干:______;______。
1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_____;______。
12、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______;______。
13、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______;______。
14、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______;______。
15、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______;______。
16、衣柜里防虫的樟脑丸越来越小:______;______。
17、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______;______。
18、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______;______。
19、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______;______。
20、在胳膊上擦一些酒精。
会感到擦酒精处凉:______;______。
21、.秋天出现的漫天大雾:______;______。
22、铁水浇铸成工件:_____;______。
23、严冬东北地区的树上常有树挂:______;______。
24、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______;______。
25、医生常用冰袋给高烧病人降温:______;______。
1、在炎热的夏季,室内开了空调时,可在房间窗户上看到窗户上出了一屋“汗”,汗出在窗户的内侧还是外层,它是怎么样形成的?
其成因是由于湿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时液化成小水不振附着在玻璃上,所以它应该在温度较高的室外一侧。
2、晾晒衣服时,应怎么样晾晒才易干?
①此题主要是考察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②应放在向阳的地方(从而升高液体的温度)。
③通风的地方(从而增加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④要尽量摊开晾晒(增加液体的表面积)。
3、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挡风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很怜惜就能除掉“哈气”;夏天,在下大雨后,挡风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岣安全驾驶,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很快“哈气”也被除掉,为什么同样的现象,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都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水蒸气遇冷才能凝结成小水珠形成“哈气”,司机采取的措施都是抑制气体液化的条件入手。
在冬季,司机用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
在夏季下大雨时,车外温度较低,关闭车窗后,车内温度较高,挡风玻璃的温度较低,车内水蒸气在挡风玻璃上遇冷可以凝结形成“哈气”,此时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挡风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顶防“哈气“产生的作用。
4、电灯的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灯头为什么会变黑?
是由于钨丝先升华为钨蒸气,然后又重新凝华成钨。
5、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原因是冰直接升华成水蒸气。
6、“雾淞”这一美丽的自然现象的形成?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
7、冻肉出冷库时比冷冻时重?
是由于冷库内的水蒸气遇到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冻肉上,所以出冷库时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