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
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素材
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素材
1.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小时候家境贫寒,但通过
阅读大量书籍,不断学习,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奥普拉·温弗瑞,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从小就热爱阅读,她通过阅读书籍和不断学习,最终成为了世界知名的主持人和慈善家。
3. 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是一
个热爱阅读的人,他通过大量阅读书籍,不断学习,最终创立了世
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之一。
这些名人都通过阅读书籍和不断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展现
了读书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可以激励更多人通过阅读书籍来改变自
己的命运。
国家助学金申请书范文5篇
国家助学金申请书范文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汇报材料、自我鉴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方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self-evaluation,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reflections, comprehensive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国家助学金申请书范文5篇大家在制定申请书的过程中肯定要注意格式正确才行哦,通过写申请书,我们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内心诉求,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国家助学金申请书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大一时搜集的素材)《南方周末》可以说是新闻界数一数二的好报纸,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南方周末》是每周一期而不是每天一期,所以也为其新闻的深度报道创造了条件。
而南方周末每期的头版头条基本上会是一篇专稿,深入报道一个热点新闻,彰显了其专业性的特质。
一、选题下面表格是《南方周末》2010年前三个月的头版新闻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南方周末》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上选择相应的选题。
2010.01.21的海地地震报道,2010.02.11的春节故事报道,2010.03.04和2010.03.11的关于两会话题的报道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时间点来进行的相关报道。
第二,《南方周末》会选择存在疑虑的重大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发掘背后的深刻原因。
读者可以在日报中了解到新闻事实,而在2010.01.14的抢尸背后的维稳逻辑聚焦内江“死而复活”案和2010.02.04前公安局长文强的“白加黑”这样的报道中,却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更富逻辑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南方周末》会报道显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像2010.01.28的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2010.02.18的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都是这样的报道。
但是《南方周末》并不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将现象、原因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孰是孰非就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表格 1:《南方周末》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第四,从下表《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周刊》更爱选用的是偏向文化、精神层面的话题,更为“新潮”,也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而《南方周末》却很少会选用像《新周刊》中文化气息更为浓郁的话题作为头版,而是更加关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更加注重自身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
这一点也体现了《南方周末》虽然为周刊报纸,但其与杂志还并没有混为一谈,也没有忽略自身作为报纸的使命。
为上大学而负债累累?
为上大学而负债累累?作者:来源:《视野》2005年第06期本期话题:为上大学而负债累累?本期点评:对于很多贫困的大学生朋友来说,难以背负的除了高昂的学费之外,还有对父母辛劳一生的愧疚。
在布满荆棘的这条求学路上,有人选择坚忍前行,有人选择无言放弃,有人选择助学贷款,也有人会选择自力更生……然而,无论道路多么曲折,我们都希望正在行走或是将要踏上这条路的学子们不要在背负了金钱的重负之后,又重新背起虚度青春的新债!坛主:辰烟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爸爸妈妈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为了让我可以不再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考学,于是爸妈开始借债。
每次回家看到他们沧桑的脸,我就会感觉自己是个罪人!在学校,我不敢看电影,不敢上街,甚至不敢交男朋友!为了让我上大学,爸妈付出了太多。
我不知道,用他们的苦难去换取我日后并不肯定的辉煌是不是值得?为了上大学,我身上背负太多的心债是不是值得?衣者上大学对收入低的家庭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
但是上大学也是一条比较好的捷径:摆脱贫穷。
也许有人不同意这观点。
但是我想问你们:还有什么办法比这路还好呀?是的!很多家庭为了他们的孩子上大学而负债累累。
但是你要问他们是否愿意,我想每个父母都是愿意的。
陈磊1984虽然我不用为学费操心,但我很想用自己的力量挣,我想独立。
为上大学而负债累累,这些都只是暂时的,青春就是最大的资本。
通过努力一切都会改变,贫穷有时候也是一种财富。
青春加知识,还有什么问题?一棵树我不会为了上大学而让家里负债累累。
因为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也不等于水平。
好像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也不只看文凭了吧。
如果想圆一个大学梦,可以等工作以后有足够的钱后再考不迟,但如果只是随大流,怕被人家看不起,我看就没有必要读这个大学。
冰冰我是从农村来的,我知道自己的学费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时刻都记着父母的好,我会回报他们,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他们也许不这样想,但是我一定要努力去做,即使是负债,那也只是暂时的,生活总会好起来的。
学习改变命运
学习改变命运范文一:学习改变命运如果将人看作一棵树,学习力就是树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
我们评价一个人在本质上是否具有竞争力,不是看这个人在学校时的成绩好坏,也不是看他的学历有多高,而是要看这个人有多强的学习力。
这是哈佛大学校长讲的树根理论。
学习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知道学习代表未来,成绩代表过去,学习成就人生,学习改变命运,学习可以致富,这些话语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学习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学习真的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学习也确实可以致富。
最近流行一本书叫《站着上北大》,讲的是一名保安考上北大的故事。
作者叫甘相伟,出生于山区的农民家庭。
虽然由于家庭贫困,高考过后,无法继续学业,但他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小喜爱文字的他,一直向往着美丽的未名湖畔,所以在毕业之后来到了北京,来到了眷恋依旧的未名湖畔。
为了能实现自己考上北大的梦想,他先是在北大当上了保安,虽然他只是个小人物,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最后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他在北大这几年,读书写作,写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成为底层小人物的励志典型,从甘相伟身上,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改变命运”。
还有一个学习改变命运的故事就是清华厨师张立勇。
张立勇在清华大学第十五食堂从事厨师工作,在做厨师期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自学英语、法律、计算机等课程,先后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托福考试,考出了比在校清华学生还高的分数,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及广泛关注。
1993年,张立勇辍学到广州打工挣钱为家里还债。
1996年在叔叔的介绍下,他来到北京,并直接到清华食堂做了一名卖馒头的临时工。
在清华,张立勇每天晚上都会去听一些大师和名人的演讲,有的时候下班比较晚,只能站在后面听一些结尾,在听这些大师和名人演讲的时候,也让张立勇迅速得到了成长。
为了学好英语,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练习,同时还参加清华大学一些英语俱乐部和英语角活动。
王填:从负债五万到坐拥亿万的飞跃
18 9 9年 8月 1 0日。王填 如愿以偿地来到南北特食品公司上 班, 王填的具体工作是搞业务内勤工作 , 也就是接听电话。半年后 , 王填根据 自己的工作体验 写了一个 详细 的工作报告 ,在报告中还 提 出了不少建设性 的意见 , 并表达 自己想 当业务员 的想法。很快 . 王填 的愿望实现 了, 半年后他从一个勤杂 工变成 了采购员 , 负责公 司的食 品采购工作。 3年后 , 王填 因为业绩 突出 , 被公 司任命 为业务科 长。在不懈 的努力下 ,王填把金龙鱼油、雀巢 咖啡从合 资企业 引进到 自己公
要调货 , 王填就把这笔资金垫付给对方。 来二去 , 回做生意 , 一 每 每 王填又很快把金龙鱼的经销权抢到 了手 中。
跻 身 超 市 连 锁 百 强
在发展策略上 , 走低成本扩张 之路 。 步步 高虽 然拥有庞大的连
赁方式或者通过一次性买断经营场地数年使 用权 的方式 。再经过 简洁 明快的装修后投入使用的 , 经营成本降到 了极限 。其 中。 使 最
王填想到 了一个好办法 . 与湘潭另~ 商家协 商, 他 要进货时, 对 有 见地 的肯 定 了南北 特 的服 务 优 势 。同样 , 也 慎 重 地指 出南 北 特 去 , 他
方给 他 垫 付 2 5万 元 ; 王 填 把 货 销 得 差 不 多 时 资 金 回笼 了 . 方 地 位 。 等 对
一
生和店老板争吵 ,那个男学生大声地说道 :你卖 的热水瓶质量不 “
一
细心 的人容易发现商机 。有一次 . 王填去离湘潭市不远的湘潭
发现统一方便面在 湘潭县城寻不到踪影。为了改 好 . 没 有 用上 多长 时 间就 不 保 温 了 , 要 换一 个 ! 谁知 那个 店 主 县城 作市场调查 , 还 我 ” 在批发市场站稳脚跟 , 明的王填一改 以前的坐销方 精 听这 话 , 急地 解 释 道 :我 们 这 里 没 有 瓶 胆 啊 , 还 是 再 买 一 个 变这种状况 , 焦 “ 你 自己带头踩 着三轮车推销方便面。 他带领业务员走遍 了湘潭市 新热水瓶吧, 我在价格上给你优惠一点好不好?” 一听到这句话 。 聪 式 , 的大街小巷 。 走出了湘潭县城 , 甚至到离湘潭市较远 的湘乡市去推 明的王填动 了下脑筋 . 他想 , 如果专 门卖 大家需要的热水瓶 胆 。 肯
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事例七则
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事例七则导语:很多人因为爱读书而改变了人生命运,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爱读书的人。
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事例【一】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灯,邻居家晚上的时候有灯光,他晚上没有办法看书就在墙上凿了一个洞,他借着灯光看书,经过科学,终于有了大学问,成为一代名人。
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事例【二】苏洵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小的时候贪玩,他不好好学习。
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才发奋努力学习,抓紧一切的时间看书,有一年端午节的时候,家人给他送去粽子和白糖,一会家里人来的时候,他白糖没有动,粽子吃完了,他居然是将砚台当成了白糖闹了笑话。
苏洵凭着自己的苦学精神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家。
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事例【三】法国作家法朗士爱读书,他这样说,我是一只图书馆里的老鼠,最大的幸福是在一本又一本地吞噬过许多书籍之后,发现任何人不曾注意到的东西。
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事例【四】美国学者爱默生爱读书,他把读书当成精神魔术,他说,进去的时候是短暂的动作,出来的却是不朽的思想;进去的是琐事,出来的却是诗歌。
爱默生对读书情有独钟,读书改变了自己。
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事例【五】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爱读书,波兰学者哈维兰爱读书,他把自己的读书方式称为挤奶,好的书本像好的乳牛。
走入书籍的海洋,就可以吸收到最丰富的影响,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
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事例【六】钱钟书老先生曾说“如果不读书,就算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如今“阶级固化论”大肆盛行,可有人却打破了常规,实现了普通人的阶层跨越,这个人就是人人称赞的凯特王妃。
凯特王妃十岁的时候,学校组织演出儿童剧《灰姑娘》,她被选中饰演灰姑娘,谁能想到这个孩子在19年后竟真的成了现实版的灰姑娘了呢?凯特出身在英国伯克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迈克尔·米德尔顿是一名商人,母亲卡罗尔先是一名空姐。
威廉王子出身英国皇室。
他们从相遇、相知、相爱,再到结婚,打破了常规,跨越了阶层。
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
但 在 大 部 分 外 人 看 来 ,他 应 该 又 是 光 荣
的— — 他是三 个大 学生 的父 亲 。“ 意外 ?” 很 王清
论 。 广袤 而落 后 的西部 , 期 以来 , 育被压 下 在 长 教 重注 , 为 改变寒 门命 运 的 出路 和调 节贫 富悬 殊 成
的杠 杆 。
源 吧嗒 着旱烟 向来 访 者 比划 , 在这 里 , 出大学 “ 不
生 的家庭 才值 得奇 怪 。”
王 清 源所 在 的汉 家岔 乡 是 会 宁最 穷 最 旱 的 地 方 之一 , 同时也 是 有 名 的 “ 士 乡 ” 几 乎 家 家 博 ,
然 而 , 千 年 以降 , 新 以大 学 扩 招 为 主要 标 志 的教 育产 业化 所催 生 的高 学 费和低 就业 , 两 只 像 无形 的大手 , 击着 原 已坚 硬狭 窄 的农 门 。危 机 夹 在 20年 爆 发 ,8万 应届 毕业 高 中生 退 出高考 ” 09 “4 导 致 中国 17 年 恢 复 高 考 以来 考 生 总 量首 次 出 97 现下 降 , 场波 及 国 内多数 省市 的 “ 考风 潮 ” 这 弃 被
;
教师博览 ; ; ; L一 >0∞
从“ 书改变命运 ” 读
到“ 学负债 累
。 叶伟 民 何 谦
在 甘肃会 宁 同时发 生 着 两件事 : 大量农 村 大
学生 毕业 即失 业 ; 期举 债供 养学 生 的农 村 家庭 长
血本 无归 , 因教返 贫 ” “ 屡见 不鲜 。
在会 宁 , 育 曾是绝 大 多数农 村 家庭 改 变 自 教 身 命运 的唯 一通 道 ,也是 这 个 国家 级 贫 困县 的 “ 县 之本 ” 在 中央 财政 对于 西部 教育 长期投 入 立 。 不足 的背 景下 , 会宁 人对 “ 读书 脱贫 ” 寄予 了 赌博 式 的 希望 , 今却 发 现 “ 育立 县 ” 如 教 已遭 遇 “ 育 教
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在当今社会,知识已成为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本文将探讨知识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以及如何获取和应用知识来提升自己。
一、知识的力量知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能够开启人们的智慧和潜能。
拥有丰富的知识可以使一个人更加有信心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知识不仅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还能够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
知识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扩大视野:通过学习各种知识,一个人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对世界的认识。
只有洞察力足够广阔,才能有更多的机遇和选择。
2. 知识提升能力:知识是人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武器。
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人们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3. 知识增强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十分激烈。
拥有更多的知识可以让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具竞争力,更容易取得成功。
二、获取知识的途径要改变命运,首先需要获取知识。
现代社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1. 学校教育:学校是人们获取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通过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人们可以获得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自学:自学是一种自我获取知识的方式。
通过自学,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自学需要的是自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3. 在线学习: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
三、知识的应用获取知识只是第一步,应用知识才是实现命运改变的关键。
知识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和实现个人目标。
1. 职业发展:知识是职业发展的基石。
不同的职业对知识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以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贫困生申请书(15篇)_6
贫困生申请书(15篇)贫困生申请书1尊敬的校领导:你们好!我是来自河南贫困地区的一名普通大学生。
现就读于江西城市学院,由于家里经济困难,交完学费后,我的生活费已经成了问题。
现学校可以申请贫困助学金,我想了好久,郑重的向校领导提交一份助学金申请书。
我出身于贫穷的农村,从小家里就很穷,因为计划生育的原故,父母把出生未满月的妹妹送给了别家,虽然我只有二岁,可我当时却已经哭成了泪人,这是大姐告诉我的,把妹妹送给别人家后,父母一直辛苦的种地,为了养活我们姐弟三人,他们一直过的很苦,我很清楚的记的,在我七岁那年,我偷吃家里的糖,被妈妈发现了,由于家里很穷,这是走亲戚的糖,她竟下手打了我,还一直训我,那次我哭的很伤心,我不明白为什么领居家的孩子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我就不可以,后来我知道,我家穷,从此我决定,决定用我学的知识改变命运。
由于家里穷的原因,姐姐们穿小的衣服就留给了我穿,当然很多同学笑话我,我也从来没放在心上,因为我知道,家里穷买不起衣服。
就这样我度过的我的童年,我们姐弟三都很争气。
我们的学习也很好。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父母做了生意后,惭惭有了起色,可就是这样的情况,父亲意外的车祸,远离我们而去了,住院期间花光我家里的积蓄,这时,我十三岁,大姐十七岁,二姐十五岁,我哭着喊着,我要我的父亲,可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这样我失去了我的父亲,因为家里没钱,我们姐弟三人上学都成问题了,我当时就选择了退学,可是大姐宁死也要我上学,她说动了我的叔叔,叔叔强迫的送我去了学校,大姐下海做生意,做生意挣钱为了我和二姐上学,体弱多病的母亲再也顾不了那么多,拼死拼活的要把我和二姐养育成人,由于叔叔们的支持,我和二姐重新回到了校园,我回到学校后,曾发誓,我一定好好上学,一定报答那些帮助我的人。
二年后,我上高中了,谁知道祸不单行,一直支持我的奶奶,辛苦了一辈子,由于营养不良,确诊得了癌症,救治无效离我而去,这年我15岁,父亲去世后,奶奶一直是我好好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每当我想不开时,奶奶总会讲起父亲当年的故事,奶奶是我坚强下去的理由,可是奶奶你去离我而去了,我刚刚树立的坚强就这样倒下去了,我跑到了父亲的坟前,我哭了好久,我想不开,我想不开,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失去亲人,可是父亲走了,奶奶为什么不能好好的活下去,哭了好久,大姐说了一句话:我不上学,到底为了什么,你明白吗?你这么的堕落下去,对得起谁!我再一次的要坚强下去,为父亲,为奶奶,为一直支持我的姐姐,更是为了我自己!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很多,我一直是一个苦孩子,高二时,最疼我的外爷因脑血管破裂离我面去,这年我18岁,父亲,奶奶去的世,已失我变成了一个呆呆的小男孩,天天躲在角落,没人理我,可是最疼我的外爷病逝后,我真的好伤心,好伤心,我不明白命运为何如此的对我,为什么,为什么……我一直想不通,虽然想不通,我却想改变命运,即然老天让我如此伤心的活下去,为什么我不能逆天而行,高高兴兴的活下去呢,有谁能明白,一个天天面带微笑的男孩,内心却有这么痛苦的经历。
天涯时空一周要闻1221
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天涯时空一周要闻1.26-1.31一: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来源:南方周末1月27号)63岁的王清源(化名)人生最后一场赌局正在走向破灭——小儿子王卓(化名)大学毕业半年仍濒临失业,银行不断打来催款电话,并不留情面地将后者列入信用黑名单。
这意味着,这个位于甘肃会宁破败的农家,用漫长的时光和6万多元债务,仅换来“出了3个大学生”的虚名和节节攀升的赤字。
“啥时才是个头啊?”2009年1月12日,一场大雪过后,王清源在已成危房的家中枯坐,感叹命运无常。
王是目前中国为数众多“因教返贫”的西部家庭中的一员。
在其所在的甘肃——中国西部最贫穷的省份之一,一项农业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该省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因教育支出返贫的占50%。
“这对崇尚读书立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新悖论。
尤其在广袤而落后的西部,科举取士和尊儒重教传统因闭塞而保存,又因贫穷而兴盛。
长期以来,教育被压以重注,成为改变寒门命运的出路和调节贫富悬殊的杠杆。
”......二:《反虐待动物法》酝酿出台吃猫吃狗或罚款五千并处15日以下拘留(来源:广州日报01月27日)今年北京两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动物保护法项目组负责人、首席起草专家、社科院法研所常纪文再次建议立法反虐待动物,常纪文认为,禁食猫狗在除广东之外的诸多地方已经形成了认识共识,但考虑一些民族吃狗肉的风俗习惯,建议稿中也将具体惩罚措施下放到各个省市自行制定,并非一刀切的禁止。
如何有效监督保证反虐待法有效施行?他提出,“就像打假一样,反虐待动物,也有相应的执法机关,动物保护组织,百姓都可通过电话举报等方式对虐待动物行为进行监督。
”记者了解到,《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稿)》规定,违法食用犬、猫或者销售犬、猫肉,将对个人处5000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拘留,并责令具结悔过;对单位和组织处1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在监管职责方面,由公安机关统一监督管理,公安机关必须设立统一的报案电话,其他部门分工负责。
女大学生休学当总裁 3800多万租下商业城
女大学生休学当总裁 3800多万租下商业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女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涌入各行各业,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展现出了自己不可忽视的实力和魅力。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女大学生的故事——她休学一年,成为一家公司的总裁,租下了一座商业城,影响了更多的人。
故事的主人公叫张嘉玮,她是一位26岁的年轻女孩。
在大学期间,她就开始了创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眼光,在学校里经营着一家小店。
但是,这仅仅是她事业的起点,接下来的故事才是真正的精彩。
在2018年,张嘉玮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休学了一年,成为了一家公司的总裁。
这个公司是从事房地产业的,成立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来说,这显然是非常大的挑战,但是她并没有被艰巨的任务吓倒,反而充满了信心。
在她的领导下,这个公司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她采取的创新策略和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公司从零到一的跨越。
她还亲自下海,租下了一幢商业城,投资3800多万元人民币。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但是她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实力,坚定地向前。
后来,这个商业城变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标,在当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她甚至成为了当地的小有名气的“女首富”,引得大众对她的关注和探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年轻女孩子靠着勇气和行动力,完全可以做到和男性一样在各个领域中游刃有余。
虽然她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很大,但她在面对危险时并没有退缩,而是因此激励自己奋斗更多,展示了女性的实力和魅力。
当然,这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
同时,我们也要发扬自己的精神,为未来的发展保留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对于张嘉玮的经历和决心,我们应该给予极大的赞赏和敬意。
她的故事证明了年轻女孩子在创业和事业方面并不比男性逊色,只要勇敢和具有行动力,成功就会伴随而来。
31无力交学费 贫困生休学下海年挣30万
扬州大学经济学院05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徐强来到学校,办理休学一年手续,这已经是他第二次“休学”,和他同级的学生都已经上大四,而他却刚刚结束大二的学习。
令人敬佩的是,这个21岁的贫困小伙,去年读完大二后,因为无力交学费,说服家人和老师,休学一年“挣学费”,谁知小伙子这一“挣”,竟“挣”成了年收入30万元的职业培训中心“老总”,有6名硕士、博士为这位本科尚未毕业的“老总”打工!尝到创业甜头的徐强感觉事业一发不可收,决定再休学一年继续干事业,并获得学校批准。
此前,他欠下学校1万多学费徐强家住连云港农村,母亲去世早,父亲一直有病,家里还有一个弟弟读大学,家庭经济相当拮据。
徐强在校两年期间,仅仅向学校缴纳了2000元学费,尽管学校为他提供了助学金和诸多补助,但他还是拖欠学校1万多元学费。
徐强告诉记者,去年9月,自己办理了休学手续,只身去常州创业“挣学费”,“当时确实是没办法了,家里穷,弟弟上学,父亲还要治病,如果我作为家里的长子不能为家里分忧,这个家就垮了。
尽管学校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我不喜欢欠别人什么,创业也是被…逼‟上梁山吧。
”“当他提出休学创业想法的时候,我开始并不赞成,小徐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习成绩很好,还担任着班级和学生会干部。
现在社会就业压力这么大,多少毕业生找工作都难,他本科还没有毕业,出去创业可能不会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至于学费方面,学校可以帮助他一起想办法,也可以帮他办缓交手续。
”徐强所在学院分管学生就业工作的团委副书记景荣介绍,尽管自己进行了“劝阻”,但生性要强的徐强早已下了决心。
据了解,小徐的父亲开始得知儿子要休学创业,也很不理解、很不支持,做了儿子不少思想工作,但看儿子下定了决心,讲出来的话也有道理,最终只得同意儿子“试试看”。
现在,6名硕士博士给他打工离开校园后的小徐先是来到常州一家电子厂打工。
小徐回忆,他清楚地记得在电子厂干了77天,第一个月奖金拿了524块钱,是全厂所有一线职工中最多的。
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兰州各高校大学生家庭因教致贫现象及成因研究
student Parent society3541 因教致贫的概念定义及特征1.1 概念定义首先“教”指的是教育,“贫”即是缺乏,不足;那么“因教致贫”可以说为因为接受教育导致家庭经济由温饱线或温饱线以上下降到贫困线或贫困线以下进而使家庭经济贫困化。
对于因教致贫,许多学者对其各有异义。
王成新和王格芳将“因教致贫”定义为“教育消费型贫困”, 韦志明认为“因教致贫”指个人因为接受教育而导致自身或家庭陷入贫困的一种现象。
1.2 特征因教致贫的主要特征有:因教致贫主要发生在经济困难的家庭上,在这些家庭当中的许多家庭都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他们即使知道自己家庭经济再困难,但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教育的支出让原本经济就困难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进而加深家庭贫困;因教致贫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在这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他们通常把教育作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不惜一切供养自己子女接受教育,对教育的支出使得这些家庭再次陷入了贫困危机;因教致贫主要发生的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现今随着教育不断改革发展,高校不断扩招以及众多优惠政策,使得进入大学的门槛低了,从而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就多了,然而现今许多高校在许多方面上的收费还是较高的。
但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或是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现在是他们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好时机,即使为此付出高昂的学费以及子女诸多生活费等,也是值得的。
这就导致了一些家庭再次陷入贫困的境地。
2 因教致贫成因分析2.1 学生家庭的主体自身情况会导致因教返致贫首先,贫困家庭长期认为学历与未来的工资收入将会呈现正相关的势态,这种认识往往是带有歧义。
加之很多贫困家庭将教育作为孩子未来的出路的唯一办法。
对教育的狂热态度,使这些贫困家庭在教育这方面的花费甚多,他们不管家庭经济有多困难,甚至不惜去借贷也要供养子女接受教育。
因为他们相信现在对子女教育的投资能改变他们未来家庭的经济现状。
逆流而上:底层学生的阶层跨越之旅
逆流而上:底层学生的阶层跨越之旅在中国这个充满机遇和竞争的社会,教育一直被视为底层学生逆袭的最佳途径。
底层学生要想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跨越并不容易,他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有一些学生顽强地逆流而上,他们通过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了阶层跨越,成为了社会上的成功人士。
本文将通过几个底层学生的真实故事,探讨他们的阶层跨越之旅,以期能够启发更多底层学生,鼓励他们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努力奋斗。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小李的。
小李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里条件十分艰苦。
但小李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未来的追求,他对知识充满渴望,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学校里,小李是一个刻苦认真的学生,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英语,虽然没有老师的指导,但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成为了学校里的英语学霸。
他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功被著名大学录取。
在大学里,小李依旧苦读不辍,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顺利毕业,并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如今,小李已经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的事业蒸蒸日上。
小李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任何人都能够逆流而上,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小王的。
和小李一样,小王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他的父母从小就告诉他,唯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于是小王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在他的坚持下,他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
在学校里,他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们眼中的榜样。
小王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最终考上了一所985高校,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在大学里,小王不仅埋头苦读,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毕业后,小王成功考取了国外一所顶尖大学的研究生,并取得了博士学位。
如今,小王成为了一名知名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备受瞩目。
小王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恒心,就一定能够逆流而上,实现阶层跨越。
除了小李和小王之外,还有许多底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阶层跨越。
他们或成为了医生、律师,或成为了企业家、科学家,甚至还有人成为了政府官员。
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
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甘肃会宁:一个西部贫困县的疯狂教育样本在甘肃会宁同时发生着两件事:大量农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长期举债供养学生的农村家庭血本无归,“因教返贫”屡见不鲜;农村代课教师面临最后的清退,他们在讲台上站了大半辈子,转瞬生计无着。
在会宁,教育曾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改变自身命运的惟一通道,也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立县之本”。
在中央财政对于西部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背景下,会宁人对“读书脱贫”寄予着赌博式的希望,如今却发现“教育立县”已遭遇“教育破产”。
会宁的过去与现在正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困局的典型缩影。
我们将目光投向这里因教育破产的农村家庭与被清退的代课教师,记录他们曾经的希望和如今的挣扎,并寄望以全社会的关注为此吊诡困局求解。
□本报记者叶伟民实习生何谦发自甘肃会宁、兰州63岁的王清源人生最后一场赌局正在走向破灭———小儿子王卓大学毕业半年仍濒临失业,银行不断打来催款电话,并不留情面地将后者列入信用黑名单。
这意味着,这个位于甘肃会宁破败的农家,用漫长的时光和6万多元债务,仅换来“出了3个大学生”的虚名和节节攀升的赤字。
“啥时才是个头啊?”2009年1月12日,一场大雪过后,王清源在已成危房的家中枯坐,感叹命运无常。
王是目前中国为数众多“因教返贫”的西部家庭中的一员。
在其所在的甘肃———中国西部最贫穷的省份之一,一项农业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该省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因教育支出返贫的占50%。
这对崇尚读书立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新悖论。
尤其在广袤而落后的西部,科举取士和尊儒重教传统因闭塞而保存,又因贫穷而兴盛。
长期以来,教育被压以重注,成为改变寒门命运的出路和调节贫富悬殊的杠杆。
然而,新千年以降,以大学扩招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产业化所催生的高学费和低就业,像两只无形的大手,夹击着原已坚硬狭窄的农门。
危机在2009年爆发,“84万应届毕业高中生退出高考”导致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这场波及国内多数省市的“弃考风潮”被教育界称为中国高考的“拐点”。
伤不起的美国梦——负债累累的美国求学路
伤不起的美国梦——负债累累的美国求学路汇金网报道——杰妮弗·查尔(Char)就读于亚特兰大的韦斯特伍德学院(Westwood College),求学是怀揣着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梦想。
但如今,她是一名化妆品推销员,而且下个月,韦斯特伍德学院将会永久地关闭,这不禁让她怀疑,在学院里花费的两年时光究竟值不值得。
她表示“有许多的选修课程更像是高中课程,或者与学校根本无关。
这个令人十分不安,为什么要把钱花在根本不值得的事情上呢?而且毕业后根本职场竞争的能力”与韦斯特伍德学院的关系中有一点是查尔至今还未甩掉的,那就是学生贷款。
每月400-500美元的还款大约占据了查尔税后收入的一半。
然而查尔的情况并非个例。
2015年美国学生贷款总数达到1.2万亿美元,比十年前的三倍还多。
许多贷款的学生相信在高中之后继续教育是走出低工资困境的最佳方式。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到最后得到的负担比收益更重。
2012年,学生贷款超过信用卡成为消费信贷领域拖欠率最高的贷款类型。
根据美国征信领域巨头艾克飞(Equifax)的分析,11月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贷款逾期超过90天。
更令人担心的是,调查表明,面临最大金融困难的群体恰恰是最难支付的群体——贷款去上一些没名气的学校的穷学生。
美国的法律规定学生贷款不会随着破产而勾销,也就是说,学生贷款会影响个人财务许久。
美国学生人均贷款的数额已经从10年前的1.85万美元上升到了2014年的2.9万美元,许多美国人创业或者买房的计划可能都会因此受到推延。
对于危机之后建立的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来说,美国学生贷款的现状十分类似与2008年之前的房产按揭贷款。
CFPB学生贷款监察专员Seth Frotman对此表示“学生贷款有可能重演当年将次贷危机的崩溃的惨剧。
”学生贷款不像其他的消费者贷款一样有完整的还款流程,投诉处理和困难债务人帮助的相关规则。
从贷款两万到营收百亿的读书感悟
从贷款两万到营收百亿的读书感悟在当今社会,贷款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贷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短期资金需求,但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债务负担。
然而,通过读书,我逐渐领悟到,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努力,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将贷款两万变成营收百亿。
我认为读书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
正如李光耀所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是人类文明的灯塔。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读书是实现贷款两万到营收百亿的必经之路。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拓宽思路。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正如欧阳修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在创业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变革,而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开阔思路,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我们的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读书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各种各样的案例和经验,了解到不同的领导风格和管理理念。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领导团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读书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在创业过程中,一个团队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够实现贷款两万到营收百亿的目标。
读书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创业过程中具备正确的道德底线和追求。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宽思路,培养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从负债到翻身真实案例
从负债到翻身真实案例许多人都有经济负压力,但有些人则是很深地陷入了负债。
这类人们经常被视为不负责任或有财务上的缺陷。
对于这些负债者来说,他们实际上很难逃脱财务困境,无论做什么都会进一步深陷困境。
但是,在极少数情况下,负债者仍然有机会反败为胜,脱离困境并实现财务自由。
以下是一位年轻男子脱离困境的故事。
深陷负债的刘某来自一个普通家庭,他在大学期间贷款买了一辆车,并开始借钱来维持生活,负债累累。
他每月还款占他收入的大部分,以至于他实际上没有多少现金可用于日常开支。
刘某从未放弃,虽然他还有许多债务,但他坚持着努力工作,节约开支,以便有更多资金来还债。
他每天早上用一个公共汽车去上班,把家里剩下的点点滴滴都积累起来用于还债。
时间过去了,随着刘某努力工作和节俭生活的结果,他越来越接近完全还清所有负债的目标。
他终于完全还清所有负债,并成功维持了健康的财务状况。
他不仅节俭开支,而且还在投资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资产。
刘某的成功故事证明,即使是深陷负债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节俭生活来实现财务自由。
他的例子也向我们证明,拥有健康的金融状况需要一个正确的观念,以及不断努力,节俭和投资的决心。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财务状况。
刘某的案例让我们相信负债者仍然有机会脱离负债困境。
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可以告诉其他负债者,不要放弃,要有坚持,通过努力工作和节俭来实现财务自由。
在今天的社会,财务自由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负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和决心,就可以翻身,实现财务自由。
刘某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精神,努力不懈地管理财务状况,走向财务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甘肃会宁:一个西部贫困县的疯狂教育样本在甘肃会宁同时发生着两件事:大量农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长期举债供养学生的农村家庭血本无归,“因教返贫”屡见不鲜;农村代课教师面临最后的清退,他们在讲台上站了大半辈子,转瞬生计无着。
在会宁,教育曾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改变自身命运的惟一通道,也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立县之本”。
在中央财政对于西部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背景下,会宁人对“读书脱贫”寄予着赌博式的希望,如今却发现“教育立县”已遭遇“教育破产”。
会宁的过去与现在正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困局的典型缩影。
我们将目光投向这里因教育破产的农村家庭与被清退的代课教师,记录他们曾经的希望和如今的挣扎,并寄望以全社会的关注为此吊诡困局求解。
□本报记者叶伟民实习生何谦发自甘肃会宁、兰州63岁的王清源人生最后一场赌局正在走向破灭———小儿子王卓大学毕业半年仍濒临失业,银行不断打来催款电话,并不留情面地将后者列入信用黑名单。
这意味着,这个位于甘肃会宁破败的农家,用漫长的时光和6万多元债务,仅换来“出了3个大学生”的虚名和节节攀升的赤字。
“啥时才是个头啊?”2009年1月12日,一场大雪过后,王清源在已成危房的家中枯坐,感叹命运无常。
王是目前中国为数众多“因教返贫”的西部家庭中的一员。
在其所在的甘肃———中国西部最贫穷的省份之一,一项农业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该省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因教育支出返贫的占50%。
这对崇尚读书立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新悖论。
尤其在广袤而落后的西部,科举取士和尊儒重教传统因闭塞而保存,又因贫穷而兴盛。
长期以来,教育被压以重注,成为改变寒门命运的出路和调节贫富悬殊的杠杆。
然而,新千年以降,以大学扩招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产业化所催生的高学费和低就业,像两只无形的大手,夹击着原已坚硬狭窄的农门。
危机在2009年爆发,“84万应届毕业高中生退出高考”导致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这场波及国内多数省市的“弃考风潮”被教育界称为中国高考的“拐点”。
由此凸显的农村教育之痛让“知识神话”褪色,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西部农村家庭重陷赤贫的梦魇。
一个西部穷县的教育样本从西北工业重镇兰州出发,平定高速和312国道如刀刻般陷入贫瘠的陇东高原,跨越黄河天险,打通沟壑山河和八百里秦川。
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如今繁华散尽,黄土覆盖表里万物。
会宁县就坐落在国道东段的群山中,人口仅56万,当年因红军三大主力在此会师而彪炳史册。
农民王清源的家就坐落在这座特困县西北的一处山沟里,残破得摇摇欲坠———墙壁像裂柿子般触目,灶房屋檐老往锅里掉土,一孔土窑剥落得面目全非。
如果不是一只黑驴在墙外嗷嗷大叫,这里将毫无生气。
王清源坐在昏暗的里屋抽旱烟,奄奄一息的炭火连热一杯“罐罐茶”(当地民间一种特有饮品)都困难。
虽然饥肠辘辘,但干瘪的面饼和籽瓜让他无心下咽———常年歉收的土地和日益衰退的健康如紧箍咒般让他难过。
但在大部分外人看来,他应该又是光荣的———他是三个大学生的父亲。
“很意外?”王清源吧嗒着旱烟向来访者比划,“在这里,不出大学生的才值得奇怪。
”王清源所在的汉家岔乡是会宁最穷最旱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有名的“博士乡”,家家户户都出过大学生,还有留洋教授。
传奇在这里层出不穷———一个仅有十来户的深山小村出过4个博士;一个寻常老农,把10个孙子中的9个送进了大学校门;距此不远的柴家门乡一户人家,兄弟三人都成了博士后。
惊人的大学生出产率让会宁教育拥有与“贫穷”不相伯仲的显赫名声。
恢复高考32年来,这里共培养出6万多名大学生(几乎相当其整个城区人口数量),此外,三千多名硕士和五百多名博士更助力会宁成为与江苏如东、湖北黄冈并驾齐驱的中国基础教育的“三辆马车”。
“读书经世”在会宁早有传统。
王清源的幼年时代是在长辈们“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叮嘱中度过的。
“会宁自古不经商。
”王说。
这样古风洋溢的人生信条得益于这里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和远离战乱的历史。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缺少外来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耕读文化,崇文传统兴盛,科举传统得以延续和浸染。
仅明清两代,会宁就出过20名进士和113名举人。
就连没读过书的农民看到有字的纸条都捡起放好,以免玷污圣贤。
“文革”期间,“苦甲天下”的会宁成了知青下放的热门地点,三百多名来自北京、天津的大学教授和学生把这里汇聚成一个学术高地。
“会宁人把他们请到学校,而非牛棚。
”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张贵荣说,“他们带来山外的世界和现代文明,延续了会宁的教育血脉。
”时至今日,一个老教育工作者仍记得他的知青老师在贫瘠的田野上拉小提琴时给他带来的感动。
逆势上扬的会宁教育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得到回报。
此时期走出农门的甘肃首个自主培养的工学博士、力学专家王银邦,生物学双博士王铁邦以及北大地理学教授柴彦威等会宁学子,都成为闪耀的学术明星。
直至1990年代末,不同乡镇的会宁人自我介绍时,还会用老家当地出过的著名学者来作注脚,并引以为豪。
“会宁人就喜欢说两个事。
”王清源说,“一是什么时候下雨,二是谁家孩子考上大学。
”而汹涌的民间热情也不断提示地方执政者———在缺矿、缺水甚至缺风的会宁,教育成为最可控和最有作为的领域。
在财政收入尚不及南方一个乡镇的会宁,每年50%以上的财政支出义无反顾地用于校舍建设和支付庞大的教职工队伍开销,甚至不惜举债。
2002年到2005年会宁曾掀起投资教育的历史高潮。
四年间,全县通过筹措、贷款甚至干部职工捐资,共投入教育建设经费已近2亿元。
这相当于维持一所重点高校运转的费用,以及当地十多年的财政收入。
截止到2005年11月,国家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办审计表明,会宁基础教育已累计负债6600万元,这个数字仅过3年又蹿升至1亿,需要全县不吃不喝还上5年。
押宝般的行政倾斜让教育部门成为当地绝对的强势群体,甚至拥有独立的人事选拔权。
2002年至2004年,会宁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一人未增的前提下,唯独在教育上增加了1769人。
昂贵的教育消耗挤占了其他领域的发展血液,导致这里工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几成鸡肋。
“我们没有选择。
”一位教育官员说,“除了教育,这里没有出路。
”狭窄的农门头寨子乡与王清源的汉家岔乡接壤,交通却更为闭塞。
很多村子尚未通车,例如武志霞所在的乱庄村———从这里到最近的公路,首先要步行翻过两座大山。
村子38户人家散布在一条狭长的沟谷里,连年干旱让这里的地表植物仅剩下几棵光秃秃的杨树和榆树。
但乐观的人们仍养起家禽,建起院子并画上漂亮的图案。
生存是用高额代价换来的。
现在的乱庄是一个由小孩、老人和孤独的妇女组成的村子。
几乎所有的一家之主都在外打工,他们用劳力换来廉价的报酬,滋润着行将枯竭的家园。
武志霞的家里现在只剩下两个老人,他们守着几亩瘦田和数十棵奄奄一息的杨树度日。
“这里没有事情可做。
”武志霞的公公刘登芳说,“除了等死,待在这里将毫无意义。
”大约4年前,38岁的武志霞带着两个孩子从这里走出去,住进县城北部一处狭窄破旧的出租房,一边打工一边供孩子读书。
这个游离在会宁县城的特殊群体被叫作“陪读家长”。
他们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并在2004年前后渐成气候。
据当地教育局统计,已有近1万名陪读家长聚集在会宁县城,在各个中学周围形成方圆1公里的“陪读村”。
武志霞和女儿刘永玲租的“家”只有6平方米,一张床占去了绝大部分空间,墙壁被熏得发黑。
1月8日晚上,武志霞在这个斗室里整理女儿的复习资料。
她没读过一天书,暂时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她移动这些书本时,小心得像对待易碎品。
2008年,武志霞的人生事业已经完成一半———儿子刘永伟考上大学。
但高昂的学费马上让她负债累累。
“再苦都要供。
”武说,“被逼上梁山了。
”这基本也是万名陪读家长共同信奉的逻辑。
他们辛苦而卑微地游离在城市边缘,目的只有一个———供孩子上学。
大多家庭靠打工或家里寄钱度日,还有一些甚至还要通过捡垃圾来维持生计。
曾有一位母亲,靠乞讨米面送到学校给孩子吃,硬把孩子送进了大学。
“作为母亲,这是我们生存的动力。
”陪读家长成粉英说。
这些聚生在城市贫民区的陪读群体催生了周边完善的消费链和配套设施,它们就像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连接希望与现实的两端。
在这里,陪读家长们团结,照应,甚至同病相怜。
学校是共同的指挥棒,让家长和孩子钟摆式地往返其中并遥控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武志霞和院子里其他5个女人共同打点这个简陋的落脚点。
闲时就聚在一起说说老家,还做些针线活。
孩子自然是焦点话题,贴在墙上的奖状则是最荣耀的战利品。
这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欠债供学。
武志霞的邻居成粉瑞正拖着3万元债务,正在上高一的女儿和患肺病的丈夫让她不堪重负。
“娃娃上大学,这个家苦一阵,但不上大学,整个家就苦一世。
”成说。
西部农村孩子出路之窄曾被编成一则流行一时的笑谈,放羊娃向记者描述他的人生理想: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
这常常被视作一种农民式的愚昧,但对大多数西部农村孩子来说,这又是一个与生俱来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武志霞的丈夫刘风雄当年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命运诅咒而离乡别井的。
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自1980年代就外出打工,跟一支工程队修路。
千元左右的月薪除了吃饭,基本用来医治母亲日益严重的白内障。
毁灭性的打击降临在2005年。
那年腊月,回家仅3天的丈夫乘坐摩托车坠崖身亡。
一同跌落深渊的还有这个脆弱的家庭,困顿接踵而至,两个孩子曾多次因情绪受创和营养不良晕倒在教室。
武志霞把丈夫的悲剧大部分归结为贫困和缺乏教育。
“如果不上大学,”武说,“娃娃的未来只是农民和农民工的区别。
”被放大的“神话”上大学的确是一条相对光明的道路。
它可以带来城市户口和收入稳定的工作,从而为整个家庭提供一个安全网。
在中国,高考曾一度因此被理想化,被放大成无所不能的“神话”,纵使这些想象现在已越来越难兑现,但对于毫无选择余地的西部贫苦家庭来说,仍愿意将其看作化解一切苦难的解药和钥匙。
因此,纵使现状困窘,王清源在很长时间里仍坚信对孩子们的投资是值得的。
这位曾当过20年民办教师的老人,比村里任何人都清楚教育对个人乃至家庭未来的意义。
远房堂叔王银邦的祖屋就坐落在200米开外的一棵苹果树旁。
前者是宗族乃至村庄的骄傲———甘肃省第一个自主培养的工学博士,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博导。
当王博士还是一个温和害羞的农村青年时,两家时有来往。
“每次见他都是捧着一本书。
”王清源说,“天黑了就点清油(一种菜籽油)灯继续看。
”计划经济年代的西北农村食不果腹,王银邦靠野菜饼子和红薯干支撑强烈的求学欲望。
1972年高中毕业后,他先当上了民办教师,戴一副残破的眼镜授课,并鼓励这些农村孩子将来学有所成,回来改造农村。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王银邦考上兰州大学。
这轰动了村子,“乡亲们提着鸡鸭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