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术 等使全 身血 液 形成 高凝状 态 ,创伤 和手 术后 下肢 长 时间 的制动 质 、 量, 如果短 时间引流液 为鲜红色 , 且速 度快 , 则提示有 出血可 能
体 位 ,导致肌 肉丧 失收缩 能力 , “ 肌 泵 ”功 能严 重障碍 ,使 血液 观 察有 无 黑便 ,咖啡 样或 血性 呕吐物 ,注 意消 化道 出血 的发 生 ,
Hale Waihona Puke ( 1 ) 血流 缓慢 {( 2 ) 血管 内膜 损伤 ;( 3 ) 血液 凝 固性增 高 。而 骨折 和手 时翻身 ,作 深呼 吸和 咳嗽 动作 ,抬高 患 肢。选择 上 肢静 脉输 液 ,
术 患者 是 发生下 肢深 静脉 栓塞 的 高危 人群 ,我院在 一年 内共 发 生 避 免在 患肢 穿刺 低 分子 肝素钙 在抑 制 血栓 形成 的同时 很少 影响 三例 因骨折 手术 后 并发下 肢深 静脉 血栓 形成 ,经 过积 极治疗 和护 凝 血 功能 , 因此 ,对 于 D V T的 高危 患者 ( 包括 老年 、肥胖 、糖 理,两例康 复,一例截肢 ,因此,加强下肢 骨折患者术 后的护 理, 尿病 、高血 压 、长期 吸烟 ,合 并心脑 血 管疾病 等 )术后 可预 防用
术 后 3~ 1 4天 ,1 例为 行髋 关节 置 换术 后 的 9 旬 患者 ,发 生 D V T 栓 脱落 导致 肺栓 塞 。严密 观察 全身情 况 ,监测 生命 体征 ,注 意神
的临床表 现不 典型 , 患肢 肿胀 , 疼 痛等症 状不 明显 , 患肢皮 温低 , 态 、呼吸 、如出现 胸闷、胸痛 、咳嗽 、呼吸困难 ,烦燥不 安等症状 ,
预防 D V T 的发 生, 减少致残 率和病 死率是骨科 护理不 可或缺 的部 分 。 低分子肝 素钙 皮下注射 ,以预 防 D V T发生 。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多见;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DVT是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创伤骨科患者伤情多种多样、分型众多,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增加VTE风险的因素,其DVT发生率为5%-58%不等。
因此对不同VTE 风险的创伤患者有必要进行评估、筛查、诊断、个体化预防及治疗。
但目前尚无针对创伤骨科患者VTE筛查及诊断的指南。
对创伤患者及时进行DVT筛查,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延缓其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医疗费用。
本共识根据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特点,着眼于DVT的筛查和治疗,建立规范化筛查方法,帮助创伤骨科医生筛查DVT高危人群及初步处置DVT患者,而有关VTE预防相关内容请参考文献。
一、概述与流行病学特点1.DVT的临床表现: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强;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DVT发病后如未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能导致患肢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严重者可诱发休克甚至导致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下肢近端(胭静脉或近侧部位)DVT是PE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
2.DVT的流行病学特点: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生率高,但不同部位创伤DVT发生率差异显著。
8项前瞻性研究表明,静脉造影证实髋部骨折术后总DVT发生率高达50%,近端DVT发生率约为27%。
亚洲一项由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完成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髋部骨折术后总DVT发生率为42.0%,近端DVT发生率为7.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下肢深静脉发生血栓形成的疾病。
它危害性较大,可以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包括手术、外伤、长时间卧床、肥胖、静脉曲张、妊娠和吸烟等。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控制高危因素、改变生活方式、使用药物预防和使用弹力袜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包括:1. 手术:手术会破坏下肢血管内皮层,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尤其是髋、膝关节和脊柱手术等创伤性手术,更容易引发血栓形成。
2. 外伤:外伤也可以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外伤性损伤会损害血管壁,使得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3. 长时间卧床:长时间卧床不动会降低下肢的血液回流速度,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尤其是卧床时间超过三天的病人,血栓形成的概率更高。
4. 肥胖:肥胖使得下肢的静脉压力增加,血管壁损伤的风险增加,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 静脉曲张:静脉曲张使得静脉瓣膜功能受损,血液回流速度减慢,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6. 妊娠:妊娠期间,子宫的增大会加压下肢静脉,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孕妇由于荷尔蒙水平的改变也更容易形成血栓。
7. 吸烟:吸烟可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化学物质可以破坏血管内皮层,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主要包括:1. 控制高危因素: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在手术前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对于外伤患者,应该积极处理伤口,减少血管损伤。
2. 改变生活方式:减肥、戒烟和定期锻炼等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合理的饮食和均衡的营养也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3. 使用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可以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常用的预防药物有华法林和肝素等。
需要选择适合的药物、剂量和疗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 使用弹力袜:患者可以佩戴医用弹力袜,可以帮助加压下肢静脉,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下肢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下肢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如治疗不当,可使患者致残,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本文通过对深静脉血栓常见类型以及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的分析,讨论下肢骨折手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对下肢骨折手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做以下总结。
标签: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引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 DVT)是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如治疗不当,可使患者致残,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静脉血栓栓塞症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以往由于临床诊断方法和水平限制,常常发生临床的漏诊和误诊。
预防DVT是骨科护理关注的问题。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深静脉血栓研究现状1.1深静脉血栓常见类型1.1.1小腿浅静脉血栓形成小腿疼痛和肿胀,沿静脉可按下浅静脉血栓形成索状物体,压痛,周围皮肤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轻度水肿,急性炎症反应一般1?2周,然后逐渐消退,疼痛缓解,充血性红斑被色素沉着所代替。
2?4周消失,全身有轻微反应。
1.1.2小腿肌肉静脉丛深静脉血栓位于下肢的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炎症反应轻,小腿局部疼痛,到压痛及轻度肿胀的程度,如果将足急剧背屈,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迅速伸长,可以刺激血栓引起的炎症性疼痛[4]。
1.2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2.1静脉血流滞缓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速度慢,术中由于麻醉作用,导致下肢肌肉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患者卧床休息,下肢骨折后,肌肉往往处于放松的状态,导致下肢血流缓慢,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6]。
在美1.2.2 静脉壁损伤国,有90%社区居民因此而形成深静脉血栓。
一是由于机械性刺激,如骨折后在下肢静脉输液,在穿刺的时候对局部的静脉血管造成挫伤、撕裂;二是化学性的损伤,如在静脉内输注了各种刺激性的药液或者是高渗透性的溶液,后者是静脉壁损伤的主要原因[7]。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论文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体会【摘要】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早期加强护理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对226例下肢创伤患者进行了深静脉血栓形的防范护理,认为通过肢体护理、血管内皮保护及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等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下肢;创伤;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是卧床及肢体制动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般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
主要是由于手术后长期卧床,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肢体活动减少,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或淤滞而形成。
骨科手术的患者发生dvt率达4o%以上[2]。
下肢骨折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且常伴发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使得伤员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这些均是dvt发生的高危因素。
当血栓形成后,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致使小腿肿胀、肌肉疼痛或压痛、下肢浅表静脉曲张,影响生活及工作,甚至导致下肢静脉型坏疽;栓子脱落可导致心、肺等重要脏器栓塞危及生命,后果严重。
因此,早期预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使用抗凝药物和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主要的预防方法,而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可以通过护理工作进行干预的。
我科于2009年8月-2011年8月对226例下肢创伤患者进行了dvt防范护理,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226例,男171例,女45例,年龄23-79岁,平均45岁。
其中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骨折37例,股骨干及股骨下端骨折51例,膝关节损伤9例,胫腓骨骨折55例,下肢软组织损伤74例。
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者37例,糖尿病2例。
卧床时间3-28天,平均19.2天。
2方法针对于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1肢体护理下肢损伤患者卧床,肢体制动,活动减少,血流缓慢,易使得血液淤积,局部的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降低而导致局部血栓形成。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邓淼;杨渝勇;曹国永;李杰【摘要】目的研究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资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下肢DVT形成,并统计各类骨折DVT的发生率,对DVT(+)组与DVT(-)组,术前制动时间≥7 d 组和术前制动时间<7d组,男性与女性,高龄组与低龄组患者的D-Dimer浓度及DVT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肢骨折总的血栓发生率为12.3%.骨盆骨折中DVT发病率最高(28.57%),足踝部骨折较低(1.54%),创伤后D-Dimer在DVT(+)组的浓度(1527±373)μg/L高于DVT(-)组的(552 ±262) μg/L(P <0.05).结论下肢骨折DVT的发生率为12.3%.高龄、高凝因素、卧床时间大于7d、吸烟史为DVT的危险因素.D-Dimer浓度正常对排除DVT具有重要意义.且卧床时间等因素对其存在影响.【期刊名称】《武警医学》【年(卷),期】2014(025)005【总页数】3页(P475-477)【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D-二聚体【作者】邓淼;杨渝勇;曹国永;李杰【作者单位】400061,武警重庆总队医院骨科;400061,武警重庆总队医院骨科;400061,武警重庆总队医院骨科;400061,武警重庆总队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1深静脉血栓(DVT)发病率很高,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生命的疾病,可继发致死性肺栓塞及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是创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下肢骨折患者为DVT形成的高危人群[1],早期诊断、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D-Dimer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的产物之一,其生成和继发性增高是血液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指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作者:时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虽然近年来对DVT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趁势[1]. Aqulia报道[2]在美国各种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DVT形成者占尸检的72%,每年因肺栓塞死亡的人数达50 000~200 000,在严重创伤的伤员中,60%并发下肢DVT。
每年因患此病而丧失的劳动力大约200万人。
Rathbun 等[3]统计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
Heit等[4]报道欧美国家对各自过去30年人口调查发现,每年DVT的发病率1.0~1.6/1 000人。
我国目前尚无DVT相关发病率统计资料,但有资料显示,DVT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徐宝立等[5]报道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率达16.7%,吕厚山等[6]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47.1%。
DVT严重时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7-8],Kahn等报道50%左右的DVTLDVT左下肢多见,孕期胎儿增大后对髂静脉的压迫也是使孕产期女性易发生DVT的另一个原因。
盆腔静脉密集,静脉壁薄,缺少四肢静脉所具有的筋膜外鞘,加之膀胱、生殖器官、直肠3个系统静脉彼此相通,故剖宫产易使盆腔淤血,血液缓慢。
麻醉尤其是硬膜外麻醉使下肢肌肉完全处于松弛状态,而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收缩作用向心回流的,下肢肌肉长时间不活动,造成下肢静脉血液淤滞,从而诱发下肢DVT。
手术后较长时间卧床,失去了小腿的肌泵作用,更促使DVT的发生与发展。
在血液淤滞情况下,血栓即可在静脉瓣膜尖部和肌肉静脉窦内形成,如果再伴有内膜损伤或高凝状态,血栓就发展。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栓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形成,并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下面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一般年龄较大,衰老的身体机能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困难,使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
2. 骨折外科手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修复,手术创伤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受阻,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4. 高血粘度: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存在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
5. 高凝状态: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常存在炎症反应和应激状态,使得体内抗凝系统活性降低,凝血系统活性增高,促使深静脉血栓形成。
6. 静脉损伤:外科手术、血液采集等操作会导致静脉壁受损,进一步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7. 静脉曲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伴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情况,静脉壁弹性降低,促使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下 肢 长 骨骨 折 患 者 , 采用多层螺旋 C T静脉 造影 术 ( M S C  ̄ ) 进行下肢 D V T筛 查 。根 据 筛 查 结 果 . 将 患者 分为 D V T组 和
非D V T组 。 对 2组 年 龄 、 性别 、 是否存在合并伤 、 是否 骨 牵 引 、 是否合并内科系统疾病 、 术 前 是 否 采 取 血 栓 预 防措 施 、 血 清
险因素。 多因素 L o g i s i t c回 归 分 析 显 示 , 存在合并伤[ o n= 3 . 6 4 4 , 9 5 %C I ( 1 . 6 1 6 , 8 . 2 1 6 ) , P= 0 . 0 0 2 】 、 合并 内科 系统 疾 病 [ o R= 2 . 8 1 9 , 9 5 %C / ( 1 . 0 6 2 , 7 . 4 8 7 ) , P= O . 0 3 8 ] 、 未 采 取 血栓 预 防措 施 [ o n= O . 3 8 2 , 9 5 %C / ( O . 1 7 5 , 0 . 8 3 6 ) , P= 0 . 0 1 6 1 是 影 响 下 肢 长 骨
郭 玉祥 , 赵 清华 , 林福 庆 , 蔡 小林 , 应晓峰 , 林禄 攀 , 邹瑞 , 项春 林 , 温传 阳 t , 蒋青 z
1 . 扬 州大 学 医学 院 附属 六 合 医院 骨 2科 , 江苏 南 京 2 1 1 5 0 0 ; 2 . 南 京 大 学 附 属 鼓 楼 医 院 关 节 外科 摘 要 :目的 探讨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 D V T ) 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 自2 0 1 l 一 0 6 -2 0 1 4 — 0 1 诊 治 的
G U O Y u - x i a n g , Z HA O Q i n g — h u a , L I N F u — q i n , C A I X i a o - l i n , Y I N G X i a o — f e n g , L I N L u — p a n , Z O U R u i , X I A N G C h u n — i l n , WE N C h u a n - y a n g , J I A N G Q i n g D e p a r t me n t o fO r t h o p a e d i c T r a u m a , L u h e H o s p i t a l A f i l i a t e d t o Me d ca i l S c oo h l fY o a n g r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骨科大手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21
分类
远端DTV
腓静脉血栓
近端DTV
腘静脉、股静脉、股深静脉和髂静脉
近期并发症为PET肺栓塞
22
诊断
发病急,患肢涨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 腿有明显压痛 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张:“三联” 下肢及踝部水肿 患肢皮肤呈暗红色,局部温度升高 患肢广泛静脉怒张 Homans征阳性
42
主动屈伸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术后主动屈伸锻炼辅以肌肉被动按摩 滑板锻炼、滑轮锻炼 辅以膝关节支具早期离床行走 术后镇痛
43
早期功能锻炼
44Leabharlann DVT发生了怎么办? DVT分型,PTK、PTT、FIB、DD二聚体、蛋白C 怀疑有肺栓塞者或B超提示血栓末端有漂浮、股 青肿、股白肿→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 系统溶栓、导管直接溶栓、超声消溶
17
骨科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危险分级
分级 低危 中危 高危 年龄 ﹤40岁 ﹥40岁 ﹥40岁 手术分级 危险因素 小手术 无 大手术 无 大手术 伴有一项原发或继发性 因素(如血小板异常或 糖尿病) 大手术 伴有多项原发或继发性 因素(如血高凝状态,应 用止血带,恶性肿瘤等)
极高危
﹥40岁
髋、膝关节置换病人几乎均属于高危、极高危分级(状态)
23
24
检
查
静脉造影----金标准 缺点:侵袭性手段 造影剂致血栓性 静脉内皮细胞的毒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 优点:简洁、廉价的非侵袭性 准确率高:97%~99% 特异性高:95%~100% 敏感性高:89%~100% 放射核素静脉显像 阻抗体积描记法
25
多普勒超声
26
关节置换术后左下肢股深静脉血栓
6
深静脉血栓的危害
最新:创伤骨科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创伤骨科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DVT甚至会影响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供血不足。
若发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较高。
就下肢DVT的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制订本共识,为创伤骨科患者下肢DVT的处理提供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且简便易行的方案,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一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予及时治疗,急性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pu1monaryembo1ism,PE),后期则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DVT,尤其多见于下肢。
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1ism,VTE)z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DVT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发热,也有可能出现静脉曲张、可凹性水肿、股三角及腓肠肌区域的压痛。
严重情况下,DVT甚至会影响到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的供血不足。
在血栓发展过程中,若发生血栓脱落,栓子便会随血流回流入心脏,然后进入肺循环,随着循环血管管径变小,栓子极大可能会栓塞血管,继发PE o此时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21创伤骨科患者发生DVT的概率较高。
据统计,我国创伤骨科患者中DVT 年发生率为0.5%o-1%o[3]o而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生率为6.4%-12.4%,且以髓周骨折(髅部和骨盆、髓臼骨折)和股骨干骨折DVT发生率为最高,合计超过创伤骨科DVT患者的50%,其次为膝关节周围骨折、胫腓骨骨折等。
骸周及下肢骨折DVT占创伤骨科DVT患者的95%以上,而上肢骨折DVT发生率很低。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与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 : R 4 7 3 .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0 9 7 9 ( 2 0 1 3 ) 1 6— 0 预 前 和 干 预 第 7天股 静脉 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 的E 匕 较( c m / s 。 x± S )
1 . 3 研究步骤 : ( 1 ) 血流 动力性指 标监测 : 2组 均于早 期护 理干预前 1 d和干预第 7天活动后 3 0 m i n内, 用同一 台彩色超 声多普勒测量 股静脉 血流 峰速 度和平 均速度 。( 2 ) D V T的监 测: ①下肢肿胀情况 ; ②下肢 压痛 ; ③H o m a n s 征 常为 阳性 ; ④下 肢的浅静脉曲张 。若有 以上症状之一 , 即行血管彩色超声 多普 勒检查 , 以了解 D V T的发生情况 , 干预第 7天活动后 若无 以上 症状 , 进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 排除 D V T 。 1 . 4 统计学分析 方法 : 运用 S P S S 1 3 . 0统 计软 件进 行统 计分 忻, 计量资料采取 t 检验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 e e p v e n o H s t h r o m b o s i s , D V T ) 是术后 严重并发症之一 … , 常发生在术后 2— 5 d 。深静脉血栓 是指 血液在深静 脉内发生 了凝结 , 静脉管 腔发生阻 塞 , 导致静 脉 回 流障碍 , 造成不同程度 的深静 脉功能不 全 , 全 身主 干静 脉都 可 以发病 。D V T可继发肺栓塞及下肢深静 脉功能不全 , 其 中手术 创伤是引起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 因之一 , 血流 的高凝状 态, 静脉血流缓慢 以及静 脉壁 损伤是 血栓形成 的三 大因素 , 对 患者及 时采取有效 的预 防以及护理 , 可 以降低下肢静 脉血 栓 的 发病几率 , 从而有利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l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 2 0 1 1年 1月 0 1 2年 6月, 我科对 行骨 折的 6 0例患者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 , 实施科室制订的早期 护理干 预措施 , 有效降低 D V T发生率。将 1 2 0例患 者随机分成观察组 和对 照组各 6 O例。观察组男 3 3例 , 女2 7例 , 平均年 龄( 5 6 . 5 8 ±1 2 . 8 6 ) 岁。对 照组 男 3 6例 , 女2 4例 , 平 均年 龄 ( 5 5 . 5 8± 1 2 . 8 6 ) 岁。2组一般情 况差异无 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 具有 可比性 。2组均排除有 D V T病史 、 癌症 、 血液高凝状 态患者。 1 _ 2 方法 : 对照组 : 患者术后 去枕平 卧位 , 头 偏向一侧 6 h , 翻 身1 次/ 2 h , 注意保护骨折部位 , 责任护士予术后健康教育等常 规护 理。观察组 :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2 h后开始实施早 期护 理 干预措施 : ( 1 ) 抬高 下肢 , 高于 心脏水 平 2 0 。 , 勿 使膝关 节屈 曲, 以防阻塞下肢静脉 回流 。( 2 ) 为患者做 由肢 体远端 向近端 的肌 肉按 摩 , 每侧肢体按摩 5 m i n , 对于下肢 的伤 口不 予以按摩。 ( 3 ) 帮助 患者 做踝 关 节被 动 “ 旋转” 运动, l 5次/ mi n , 重复 l 5 次。( 4 ) 麻 醉作用 消失后 , 协 助患者 翻身 , 1次/ 2 h 。( 5 ) 麻醉清 醒后 , 鼓 励 患者 主动进行踝 关节 的“ 旋转 ” 运动, 1 5 ̄/ m i n , 重 复1 5次。( 6 ) 膝关节屈伸运 动 , 1 5 ̄/ mi n , 重复 1 5次。( 7 ) 间 歇气体压迫装置的应 用 , 用充 气袋 绑缚患者 小腿 , 设置 间歇压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深静脉血栓(DVT)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
本文通过分析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总结了预防DVT的护理措施及目前护理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研究发现,积极床旁护理、促进患者康复运动等均有助于降低DVT的发生率。
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定期使用抗凝药物和外科干预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护理研究的不断进展为完善DVT预防方案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并加强护理效果的评价。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DVT的发病机制,提高预防和治疗水平,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预防DVT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护理研究的意义也愈发凸显。
【关键词】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研究进展1. 引言1.1 疾病背景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常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血流淤积,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未得到有效预防和及时治疗,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深静脉血栓是在静脉内形成的血凝块,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发红等症状。
深静脉血栓不仅会造成患者身体不适,还可能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工作迫在眉睫,需要找到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降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1.2 研究意义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外伤,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或长时间卧床休息。
由于长时间的卧床或局部损伤,患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肺栓塞等并发症。
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至关重要。
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针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1 . 2 D V T诊 断
弱, 下肢 丰富的静脉 窦使 血流停滞易形 成 D V T J 。患者 骨科创 伤及手术创伤作为两大应激源 , 均可使 机体处 于应激 状态 , 导致
流行病学研 究表明 , D V T的发病率 随患者 年龄 的增加而增
加, 这主要与老年患者活动 减少 、 肌张 力降低 、 老年 患者常 合
并 一种 或多种基 础疾病尤其是 心血 管疾病 、 凝血 因子 活性增 高 导致 的血液高凝 状态有关。有文献报道 表 明, 年龄 I >6 5岁 的患 者其 D V T发病率明显高于年龄在 6 5岁 以下 的患 者 。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 当 1 3及卧床 7~1 0 d内由专 业血 管超 声 医师对患者双下肢静脉行彩超检查 , 设备为美 国 A c u s o n S e q u o i a
一
骨科手术时间在 3 0 m i n以上可增加 D V T发 生率 。 2 . 5 其他 因素
长期留置塑料导管或反复穿刺静脉等引起的各种机械性损
1 . 3 结 果
伤可以增加 了 D V T发病率 。静脉输入大量 的有刺 激性 的药 物 、 血液制 品等可不同程度的刺激静脉内膜 , 导致静脉血管损伤 , 引
起 D V T 。细 菌血行感染 等也可诱发 D V T 。
3 护 理
骨科患者术后发生 D V T的危 险因素 主要包 括年 龄 、 性别 、
生率 明显增加 。
1 . 1 一般 资料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和有效的预防对策。
方法对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7例患者均进行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不同性别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不同骨折部位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提示性别不是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不同年龄段、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不同骨折部位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60岁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最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其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比没有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更大;骨折部位不同的患者其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不同,多发性骨折患者其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最高,股骨干骨折患者其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其次,胫腓骨骨折患者其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最高。
具体结果见表1。
2.2治疗情况27例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7~14 d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患肢肿胀疼痛消失,皮肤颜色、末端感觉均恢复,homans 征或neuhofs征症状消失。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溶栓成功。
3讨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dvt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的。
有症状和体征的dvt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
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
该病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这就导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
骨科创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 7 ) : 2 9 8 .
降低孕产妇及 围生儿临床并发症 ,必须 采取积极有效 的措 施 ,
控制患 者的血糖 水平 【 3 I 4 1 。 本文选择 4 6例妊娠合并 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 疗法 , 即: 饮 食疗 法 、 运动疗法 、 药 物疗法 , 选择 同期 3 O例妊 娠合并 糖尿病 患者实施常规 药物疗 法 。临床疗效 观察 显示 : 试验组 患者血糖
[ 4 1 阮淑珍 . 孕期 保健对妊娠糖尿病 妊娠结局 的影 响f J 1 _ 中国民族民间
医药 , 2 0 1 0 , 1 8 ( 1 4 ) : 1 8 6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2 7 )
指 数均 ≤5 . 0 mm o 1 ] L , 临床有效 率为 1 0 0 %, 对 照组 临床有 效率
为 6 6 . 6 7 %; 孕产妇及 围生儿并发症 方面 , 试 验组 明显少 于对照
骨 科创 伤 深 静 脉 血栓 形成 的危 险 因素分 析
戎晋 阳
( 平 定县人 民医院 , 山西 平定 0 4 5 2 0 0)
【 摘要 】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 患者深静脉 血栓形成的危 险
骨盆骨折 1 5例 , 胫腓 骨骨折 2 5 例, 肱骨骨折 9例 , 尺桡骨骨折
因素 。 方法 选取 骨科创伤 手术 患者 2 6 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疾病 , 对孕产妇及 围生儿 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 响。 因此 , 为 了
[ 1 】 杨慧霞. 妊娠合并糖尿病[ M ] . 北京 :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2 0 0 8 : 2 5 4 . 【 2 】 尚强. 4 3 例妊娠合并 糖尿病 的临床 治疗与 分析[ J J . 中国 民康 医学 ,
探讨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探讨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结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严重创伤或骨折者、高龄者、肿瘤者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严重创伤或骨折、高龄、肿瘤等密切相关,尽早采取科学合理的针对性护预防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下肢手术;护理对策深静脉血栓(DVT)主要是指静脉壁损伤、血液黏滞度增加以及血液淤滞等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后导致的一种现象[1]。
因为静脉血液回流不畅,高凝状态下的血液很容易形成血栓,下肢手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一旦血栓发生脱落,就可能导致肺血血栓栓塞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
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180例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汇报: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患者95例,女患者85例,患者年龄17-90岁,平均年龄(65.5±2.5)岁。
1.2 方法对患者年龄构成、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或者其他基础疾病等进行分析调查,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一旦发现疑似深静脉血栓要立即给予彩超检查,以便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血栓情况。
1.3 临床护理对策1.3.1 饮食护理措施饮食方面应指导患者多吃一些高蛋白、低脂肪的粗纤维食物,适当增加饮水量,以利于大便顺利排出,避免便秘增加腹压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形成血栓。
为促进肠蠕动,也可给予患者下肢环形按摩,禁忌辛辣或其他刺激性的食物,禁止患者吸烟饮酒,以免烟中尼古丁对血管造成刺激,导致痉挛情况增加患者痛苦。
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遗传危险因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遗传危险因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章文洁;苏玉;卢山;陈玉莹;曹翔宇;刘蕾;杨丽;吴俊【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24(42)2【摘要】目的探究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遗传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纳入50名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50名未发生DVT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相匹配。
创伤患者于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以诊断是否发生DVT。
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术前DVT的遗传危险因素。
用于GWAS的基因组DNA从白细胞中提取。
结果应用GWAS评估144个兴趣基因,包含2662个单核苷酸变异(SNV),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
共发现10个基因与创伤后DVT发生显著相关:止血机制辅因子,包括THBD、F5、SERPIND1、ITGA2,维生素K依赖(VKD)羧化相关因子,包括GGCX、CALU,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包括CYP1AI、CYP3A4、CYP2C19、CYP2B6。
结论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可能受止血机制辅因子、VKD羧化相关因子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的调控。
【总页数】6页(P126-131)【作者】章文洁;苏玉;卢山;陈玉莹;曹翔宇;刘蕾;杨丽;吴俊【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医学检验中心;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检验科;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相关文献】1.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2.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人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3.创伤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治疗进展4.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术后发生重度血栓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预测模型构建5.严重创伤患者发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数量逐渐增多。
老年髋部骨折是老年人骨质疏松和跌倒风险增加所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这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健康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手术后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血液循环不畅,加之手术创口疼痛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深入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该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帮助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生的机制与规律,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年龄因素、手术方式因素、术后卧床时间因素以及合并疾病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为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支持。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当前预防措施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改进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高发性及预防措施的不足情况,我们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在当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虽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风险水平,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7 年 1月 A 第 5 卷第 1 期Nov. A 2017 V ol. 5 No. 1创伤性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努尔达吾来提・仁巴依(新疆博州温泉县人民医院,新疆博尔塔拉 833500)【摘要】目的 创伤性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方法 对本院2015年9月份~2016年11月份治疗的89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统计其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本组89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共计20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22.47%(20/89)。
结论 此次研究结果共统计出数十种创伤性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因此,要从多方面进行系统性因素分析,才能够更好更安全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1.70.02The risk factors for traumatic fracture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inlower extremities were analyzedNUerdawulaiti renbayi(Xinjiang Bozhou people's hospital,Xinjiang Boertala 833500)深静脉血栓(DVT)是创伤骨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1]。
一般股骨干、髋部骨折以及行关节置换手术等患者的并发率较高。
DVT主要是因深静脉管腔内的血液发生不正常凝结而阻塞深静脉管腔,致使静脉网出现回流障碍,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深静脉功能不全[2]。
本研究中对89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探析,以期通过研究创伤骨折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可有助于临床对该疾病的有效防治,大大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其生活质量,详情如下。
1病例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分别为:(1)纳入标准:①下肢(如腿、足骨折)骨折;②骨折时间:新鲜骨折,1周以内;③骨折患者可合并多处轻度皮外伤。
(2)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②既往创伤病史;③有明确的深静脉血栓病史[3];④长服抗凝药者及止血药应用者。
按上述纳入与排除标准,本文共录用2015年9月份~2016年11月份治疗的89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信息,其中男患61例,女患28例;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52.21±3.12)岁;均为下肢新鲜创伤骨折患者;其中40例采取保守治疗,49例采取手术治疗。
术前和术后,临床医生均为病患预防性地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持续2周,目的是为了避免术中出血,注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于术前1天需停用此药。
2结果本组89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共计20例并发下肢DVT,总发生率为22.47%(20/89)。
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男:女=2.33:1;年龄18~76岁,平均(49.54±2.65)岁。
其中12例下肢近端DVT、6例下肢远端DVT、2例下肢近、远端同时发生DVT。
见表1。
表1 有无并发下肢DVT的统计情况(n,%)患者分类n=89百分比并发下肢DVT2022.47%(20-89)未并发下肢DVT6977.53%(69-89)3危险因素分析3.1 一般因素随年龄增加,机体血管易发生硬化或曲张情况,且血管壁的弹性明显降低,会引发血流缓慢,从而会增加血栓的形成;吸烟会致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利于微血栓的形成;同时BMI的显著增高会使机体血液长期处于高凝的状态;而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疾病是致血液流动缓慢、粘稠的危险因素。
因此,经本研究观察显示,年龄≥55岁、BMI≥25 kg/m2、未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存在吸烟史、存在既往病史的创伤性骨折患者较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发生率要高。
3.2 受伤原因本组20例患者发热创伤性骨折原因为:7例高处坠落伤(高能量)、6例交通车祸伤(高能量)、5例机器挤压伤(高能量)和2例走路摔伤。
而其他未并发下肢DVT的69例患者多为轻微碰撞(低能量)骨裂及骨折患者。
因此,可考虑高能量创伤应该是创伤性骨折并发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
3.3 骨折情况本研显示,20例患者的下肢骨折情况为:3处及以上部位骨折,且多为粉碎性骨折。
而其他未并发下肢DVT的69例患者多为单处轻微性骨裂及骨折患者。
3.4 手术情况持续长时间手术、全身麻醉以及术中输血量大均可致使患者体内的凝血物质增多,进而促发血液高凝状态的持续发生,因此,本组89例患者中术程时间短、局部麻醉及术中输血量小的患者发生下肢DVT的机率较存在上述情况的患者小。
3.5 实验室检查ACA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有效合成前列环素,从而会增加血栓的形成;D-二聚体可反映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活化情况;Fib是机体凝血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其浓度的增高可降低纤溶酶量,进而降低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易促血栓形成;而CRP是一种微量蛋白,当组织出现损伤71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7 年 1月 A 第 5 卷第 1 期Nov. A 2017 V ol. 5 No. 1及感染等炎症时,血液中的CRP 浓度可显著升高,易形成血栓。
4 讨 论据上述分析可知,导致创伤性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创伤骨折本身即为始动因素(受伤类型、骨折部位)、年龄(≥55岁)、BMI (≥25 kg/m 2)、未行功能锻炼、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冠心病史、手术持续时间长、术中输血量大及全身麻醉等,以及ACA 为阳性,D-二聚体、Fib 与C 型反应蛋白(CRP )的升高也是创伤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相关险因素。
总之,临床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创伤性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的系统性分析,才能够更好、更安全地为此病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
参考文献[1] 李达兴.创伤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9):268-269.[2]董玉金,张铁慧,钟 声,任远飞,郑志强.创伤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11): 1077-1083.本文编辑:王 琦糖皮质激素在中枢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王焕中,董 进(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河北 沧州 061000)【摘要】伴随着临床上对于糖皮质激素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笔者发现糖皮质激素在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中枢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与治疗剂量及治疗疗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应用不当还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副作用,因此规范化使用激素非常重要。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中枢感染性疾病;治疗方案【中图分类号】R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1.71.02The application of glucocorticoid in the treatment of central infectiousdiseasesWANG Huan-zhong,DONG Jin(Hebei Cangzhou middle and western medical association hospital (east hospital area) neurology,Hebei Cangzhou 061000,China)1 糖皮质激素概述1.1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人体全身的各种细胞内均分布着糖皮质激素受体,当糖皮质激素从血液中进入细胞后和细胞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主要通过以下这3种途径发挥作用。
第一:直接基因组效应糖皮质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形成相应的复合物进入细胞核,与糖皮质激素的反应元件直接结合,使相应的mRNA 转录激活。
第二:间接基因组效应糖皮质激素与相应的受体形成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与细胞内相关的核因子NF-κB 结合,阻止NF-κB 与其反应原件的进一步结合,进而对NF-κB 介导的粘附分子、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转录产生抑制作用。
第三:非基因组通路糖皮质激素可降低血管环氧化酶、内皮生长因子、白介素等炎症相关因子mRNA 的稳定性。
1.2 糖皮质激素分类糖皮质激素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效(代表药物: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等;中效(代表药物:泼尼松、泼尼松龙、甲基泼尼松龙等);长效(代表药物:倍他松、塞米松)。
2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急慢性疾病。
在该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与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联合治疗,可以起到减轻脑水肿,防止脑膜粘连,降温等作用,在该类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1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指人体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进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病毒感染性中枢系统疾病。
欧洲神经病学联盟在2010年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指出:在伴有严重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情况下,运用大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的减轻水肿,控制单纯疱疹病毒导致的炎性反应。
因此,针对伴红细胞、白细胞明显增多,头颅CT 存在较为明显出血灶的患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配合治疗。
主要使用方法为:目前,多选择短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20 mg 每天,连用10~14天,或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800~1000 mg 每天,连续应用3天后,改用泼尼松龙口服,30~50 mg 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