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赏析论文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鉴赏论文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鉴赏论文现代绘画艺术以其产生之时的狂热激情、原创的魅力给现代美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其后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绘画艺术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绘画艺术赏析论文篇一:《浅谈中世纪宗教绘画艺术赏析》摘要:中世纪绘画没用继承希腊罗马客观写实、典雅肃穆的艺术创作风格,而是围绕格列高尼大主教所倡导的原则,即以宣传教义为第一原则,用艺术来表达对上帝的无限崇敬。
本文从中世纪绘画特征入手,结合中世纪宗教背景,继而分析中世纪宗教绘画特征。
以中世纪宗教绘画《善良的牧羊人》《面包和鱼的奇迹》《基督为使徒洗足》《圣马太像》为例,浅谈对中世纪绘画艺术的赏析。
关键词:宗教;希腊罗马风格;宣传教义;绘画作用一、中世纪绘画特征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时代,因此,其绘画艺术亦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欧洲____之神学观念对人本主义和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从而使本应反映人和现实生活的一切艺术都成为了基督____神学的奴仆,因此,艺术为基督____是欧洲中世纪艺术的重要特征,绘画艺术亦然。
其次,基督____是欧洲中世纪人民生活以及灵魂寄托的场所,从而使得教堂建筑成为了这个时期艺术发展的重心,在这个时代,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一般从属于建筑艺术,亦因此成为了建筑艺术的从属品。
这个时期的绘画形式,多以壁画、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窗画为主。
总之,其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也就是去反映____徒对教义和宗教故事的虔诚态度。
可见,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艺术特征多表现为不注重真实空间的描绘以及真实的色彩关系,而更多地强调色彩的象征性,喜欢运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们对宗教的虔诚。
此特征也反映了其不同于由古希腊罗马奠定的西方绘画写实的传统,亦可以说,此写实传统于中世纪遭到了破坏,同时从中世纪绘画题材上讲,其题材十分单一,表现的主要为宗教题材之绘画。
至于欧洲中世纪如西班牙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由于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因此,这些国家的画家们就将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清真寺的各类植物及几何图案装饰上面了。
美术论文(作品赏析)
吴道子介绍吴道子(约680~759年),唐代画家。
画史尊称吴生。
又名道玄。
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约生于永隆一年(680) ,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
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
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
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吴道子(约680~759年),传为“画圣”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
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
他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
据文献记载曾画过《五圣图》《赵景公寺执炉天女》《菩提寺舍利佛》《天王力士》《地狱变相》《钟馗做鬼》等,均已失传。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有《送子天王图》传为其作,敦煌103窟唐壁画《维摩变相》可见其风格影响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世。
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
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作画线条简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有疏体之称。
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吴道子绘画无真迹传世,传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另外还流传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等摹本,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
因此,吴道子的佛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他在东、西两京寺观作壁画四十(一作四百)余间,而且“人相诡状,无一同者”。
中国画鉴赏论文(推荐五篇)
中国画鉴赏论文(推荐五篇)第一篇:中国画鉴赏论文中国画赏析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
中国画第一特点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
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必须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
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
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
所谓空白是无画处,是虚处,是疏处是与密实相对而言的是与疏密虚实有密切联系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空景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中国画用墨有干湿,浓淡之分,构图遵循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原则,有藏有露,有隐有显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美妙,而又带有几分迷蒙感的意境创作。
中国画在发展的早期就重视表情的描述,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山水并不是地图,应求“容势”,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动变化,“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此画之情也”。
文人画家也旨在写意而不写实。
欧阳修指出“古户画画意不画形”从“意”出发把追求形式看成是画工的事,真正的画家应是得意忘形。
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论文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论文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涵盖了从古代岩画、甲骨文到现代的艺术形式。
中国绘画的特点是注重借景抒情,形式讲究笔墨的变化和层次感,以及别具一格的构图和色彩形式。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绘画的起源、发展和欣赏。
中国绘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各个朝代的不同艺术传承,绘画艺术经历了许多变化。
在唐代,中国绘画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艺术的代表。
唐代的绘画艺术借鉴了西方各种绘画技巧,丰富了中国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宋代的绘画追求画面的淡雅和精致,将中国绘画推向另一个高潮,宋代的水墨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中国绘画的核心在于“笔墨”,要想欣赏中国绘画,就必须理解其笔墨的表达形式。
中国绘画的笔墨要求轻重、粗细、深浅的变化有序而有秩序,同时求得刚柔相济,内外相容的美感。
在中国绘画中,笔墨的运用是表现画家情感、寄托思想感情的最佳方式。
除了笔墨,中国绘画的构图和色彩形式也非常独特。
构图要求内部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表现出画家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认识。
同时,中国绘画的色彩表现形式也极为精妙,通过色彩的渲染和变化,展现出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感觉。
在欣赏中国绘画时,还需关注题材和风格。
中国绘画涵盖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主题和景象,如山水、花鸟、人物、历史事件等。
在不同的艺术时期,不同的画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如“大写意”、“小写意”、“对点花鸟”、“xx派”等,这些风格都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特点,带有浓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总之,中国绘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需要通过多方面途径、多样化的欣赏方式来深入理解。
在欣赏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认真研究,从中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积累丰富的艺术体验和感悟,进而拓展视野、陶冶情操。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 3篇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 3篇绢本,重设色,纵 28.7 厘米,横 335.5 厘米,藏故宫博物院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期南唐画院待诏。
他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分裂的年代,而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对意境的追求和对情趣的探索,使山水画与花鸟画得到新的发展,预示着绘画将由叙事状物转向抒情达意的更高层面。
五代人物画也更为精进,融汇了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隽永含蓄,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化疏朗简雅的风尚。
然而人物画并未能摆脱“宣教化、助人伦”的世俗功能,要求生动地再现现实的事件和人物,在客观上直接促进了写实技巧的发展。
从古代人物画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那些或禾农丽丰腴、或柔淑温婉的生动形象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
据《宣和画谱》记载,《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的宅第窥视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
画中的主要人物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出身北方豪族,避难来到南唐,李后主欲命其为宰相,而韩熙载见国事日非,不愿担当此任,遂终日纵情声色,与宾客作长夜之饮,画中的其他人物也大多真有其人,如状元郎粲、和尚德明等,都是韩常的常客。
画卷里,韩熙载虽放浪形骸,但始终双眉紧锁,难掩忧心忡忡。
桌案都比较低矮,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琵琶箫鼓、秀墩床榻,室内的陈设器物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现实主义的题材要求画家深入地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细节,目识心记,悉心体会,然后艺术地再现,把自然形态上升为艺术形态。
《夜宴图》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
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画家在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每段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布局当中,繁简相约,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图中三个屏风绝不雷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画家巧妙的构思。
美术鉴赏论文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鉴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
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
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
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色及艺术欣赏论文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色及艺术欣赏摘要绘画艺术鉴赏是美术欣赏的主要对象,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出发,介绍赏析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具体方法,主张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提升鉴赏水平。
关键词传统绘画艺术特色鉴赏能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使这个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成就。
在世界历史上有着卓越成就的传统绘画,最能表现其独特的审美意识。
而要认识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就要从历史的根源出发,以传统的中国绘画来进行解读和剖析。
首先就要了解绘画的特点:一、形、神、韵兼备,以形传神,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创作原则“像不像”不是创作好坏的评论标准,也不是创作的出发点。
中国画追求的是绘画的气韵和意境,只具备“画得像”的功夫,但是作品没有神韵,即使你画的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比方说,在人物刻画中,中国画从姿态上区分男女的性别特征,女子线条柔美,削肩细腰,男子则是威武雄壮,身体结构并不相称。
这就是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象征手法,用以展现性别特点。
从历代名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都是以形似来展现整个画面的神韵,由一点来表现整个画面的空间感和视觉享受,显得磅礴大气。
二、中国画主要以线条表现事物的生命力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并不是立体描绘对象,而以简单的线条表现分界的临界点,比如在刻画人物侧脸时,用一条曲线表现鼻子和脸部的分界,用蛋形曲线展示人物的脸部轮廓。
在山水的刻画中,以线条展现山水树木的纹理,这种处理手法让西方人叹为观止,也对后期印象派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三、色彩的渲染主要以墨色为主,用清水调和水墨制作出深浅不一的色彩来展示不同角度下色彩变化例如最为明显的是在处理荷叶时,中国画使用深墨简单几笔描出荷叶的经脉轮廓,而离视线较远的一部分则淡化处理,以此表现作者的视觉角度。
中国画虽然是平面创作,却能很好地衔接多角度的视察。
四、中国画不讲究立体描绘无论是人物、花鸟、山水、虫鱼,都是平铺在一张纸上,而且打破了空间的局限。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论文
中国绘画艺术评论与欣赏论文学习了《中国绘画艺术评论与欣赏》这门儿课,激发了我对中国艺术的兴趣,想要更为深刻了解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史中国的绘画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的。
最初的中国绘画,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渐而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
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笔和墨,以及天然矿物质颜料。
在无数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
由古至今的中国绘画艺术经历了几个阶段。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
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
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
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
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
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
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
秦汉时代艺术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是由统一而分裂的过程。
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随后由司马家族统一为西晋,但十六国的连年战乱,使得中国再次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
【最新文档】中国画欣赏论文-优秀word范文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画欣赏论文篇一:中国画鉴赏论文1.中国画概述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
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
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中国化的历史十分悠久。
【1】“仰韶文化”中彩色陶器上的纹样和装饰,是迄今为止我们祖先最早的绘画艺术,距今已有60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为帛画,汉代印度佛教绘画也传入中国,并发展迅速,出现大量精美壁画,如敦煌石窟艺术。
隋唐时期,写意山水画发展起来,山水花鸟开始作为独立的画科。
宋元时期,“界画”产生,风俗画兴盛起来,同时水墨山水画也大有发展。
明清时期,出现一大批画派,如“浙派”、“吴门派”,推动中国画进一步发展。
近现代时期,比较杰出的画家也很多,如吴昌顺、齐白石、丰子恺等人,推进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纵观中国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是在历史的积淀中一步步发展,并融合外族艺术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日臻成熟。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突出贡献是我们的前人一步步铸就的,了解中国画发展概述,是欣赏中国画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中国画的种类2.1按创作思想及审美情趣划分,可分为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画2.1.1 文人画系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也称“士大夫甲意画”。
用书卷气作为一个评画的标准,意指诗意画或称诗卷气。
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
表现手法以水墨或谈设色写意写为多。
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维、元倪云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
他们的画大多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赏析中国绘画作品500字
赏析中国绘画作品500字摘要:一、引言二、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绘画2.近现代绘画三、中国绘画的分类与特点1.绘画种类2.艺术特点四、代表性绘画作品赏析1.古代作品2.近现代作品五、中国绘画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价值2.文化意义3.艺术价值六、结论正文: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绘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沧桑,不断发展与传承。
从远古时期的岩画、陶器彩绘到如今的各种绘画形式,中国绘画作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本文将从中国绘画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代表性作品赏析以及价值与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言中国绘画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古至今,无数优秀的绘画作品成为人们传颂的佳作,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美妙的绘画世界,领略其无尽的魅力。
二、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绘画自古以来,中国绘画便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
从先秦时期的壁画、帛画到汉代画像石、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再到唐代的繁荣绘画,中国绘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近现代绘画近现代以来,中国绘画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画家们纷纷尝试创新,涌现出一批批富有时代特色的绘画作品。
如徐悲鸿的《八骏图》,齐白石的《虾》,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等。
三、中国绘画的分类与特点1.绘画种类中国绘画种类繁多,包括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风俗画、抽象画等。
2.艺术特点中国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表现在线条、色彩、构图、意境等方面。
如线条的婉转流畅,色彩的和谐搭配,构图的严谨大气,意境的诗意盎然。
四、代表性绘画作品赏析1.古代作品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南宋马远的《水墨山水》等。
2.近现代作品如徐悲鸿的《八骏图》,齐白石的《虾》,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等。
五、中国绘画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价值中国绘画作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民间习俗和宗教信仰。
中国名画赏析结课论文
中国名画赏析结课论文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00172293 中国传统名画又有她独特的历史、内涵和魅力。
绘画是人类凝固的历史,无声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体。
以绘画史为框架,纵向展示中国绘画的长卷。
画作种类除绢、帛、绫、纸为质地的卷轴画作品,还广泛涵盖了岩画、壁画、版画,甚至器物装饰图案。
山水、花鸟、人物,兼容并包;长卷、立轴、册页、扇面,异彩纷呈。
原作岁月,融入现代视觉理念,传统绘画带给您全新的视觉感受,令您叹为观止、爱不释手。
简洁、流畅的文字语言,讲述大师生平、画派流变,揭示画作的主题、意境、技法、布局,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受。
纵目千秋,华夏水墨纳气藏神;通观四海,中国绘画卓然独立。
黑白相生,天水云烟隐约如幻;青绿杂染,人间华彩浓丽如泼;形神毕备,草木虫鱼意趣如真。
化繁为简,情景意态精炼如歌;笔尽意存,纸墨芳华万古长新。
先秦之古朴浪漫,两汉之朴拙厚实,魏晋之绚烂庄严,隋唐之瑰丽精湛,五代之雄浑悠远,宋元之飘逸隽雅,明清之豪纵古拙,乃至近现代百花齐放之热烈,无不可追本溯源,清流别派。
源流既别,则继承与发展、沿袭与变革、学习与创新,轨迹历历,韵致永永,神采悠悠矣!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以自然风物为摹写对象,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楼观舟桥,都市园林,历史胜迹,悉可人画。
其形则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其色则青绿水墨,辉煌清雅;其法则皴染点泼,积破浓淡;其风则南北分宗,雄伟萧散。
极擅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审美观,成为中国画蔚然最大宗。
山水画发创于魏晋六朝玄言清淡,坐乱世而怀渺远,在笔墨挥洒中得遂卧游天下,鹏程万里之志。
如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作品全图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墨,绚丽的色彩,描绘了祖国千里江山的壮丽雄伟、灿烂辉煌的景象,被称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作。
全卷大致分为五段景色,每段以水面、人物、游船、渔舟、桥梁相衔接或呼应。
开卷首段景色,高山之巅直人云霄,雄奇山崖屹然耸立,与辽阔的水面相接,山谷村庄座座,人迹稀少,整个环境深远寂静,接着便是波浪起伏的江水,水与天之间远山模糊,更显江面的辽阔无边;第二段景以山水为主: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庭院,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回归大江,从高远直到深远之景,引人人胜,临江山水,远如松柏常青,屋宇桥亭。
艺术论文5000字
艺术论文5000字篇一: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论文5000字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对清明上河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进行鉴赏【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其审美意识、表现手法都有较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差异。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
而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就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评论家斯塔索夫评价:“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这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初艺术体现。
本文以中西方绘画作为比较研究,包括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画面艺术进行赏析。
通过对二者各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并分析展望中西绘画的发展趋势。
寻找异同的规律性,这样有助于认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建立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坚持“和而不同”的正确观点,并努力使其理论落实到艺术实践中。
【关键词】绘画;清明上河图;国宝;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纤夫;农奴制;审美;和而不同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及赏析材料⑴ 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此画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引言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代绘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描绘自然、人物和抒发情感方面表现出非凡的魅力。
本论文旨在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鉴赏与分析,探索其艺术魅力和传承意义。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绘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与发展。
从远古的遗址壁画,到商周青铜器上的图像,再到秦汉时期的壁画绘画,中国古代绘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后,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达到高峰,明清时期的花鸟画、人物画、宫廷画等形式也相继兴起。
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中包括:1. 重视意境:中国古代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细腻的笔墨、构图和色彩运用,以及与文学、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创造出深远的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
2. 追求笔墨技巧:绘画中的笔墨运用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画家注重笔墨的丰富变化和运用技巧,通过不同笔法、墨色等方式,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对象和氛围。
3. 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画家们通过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技巧和风格,使其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
中国古代绘画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绘画在传承和发展上经历了多个时期的转变。
近代以来,中国画坛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画家,他们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开创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同时,中国古代绘画也逐渐为国际艺术界所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崇。
结论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智慧,更是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鉴赏与分析,我们可以深刻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鉴赏是一项深入研究的领域,本论文只是对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希望能够引起更多读者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探索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最新文档】中国画欣赏论文-优秀word范文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画欣赏论文篇一:中国画鉴赏论文1.中国画概述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
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
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中国化的历史十分悠久。
【1】“仰韶文化”中彩色陶器上的纹样和装饰,是迄今为止我们祖先最早的绘画艺术,距今已有60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为帛画,汉代印度佛教绘画也传入中国,并发展迅速,出现大量精美壁画,如敦煌石窟艺术。
隋唐时期,写意山水画发展起来,山水花鸟开始作为独立的画科。
宋元时期,“界画”产生,风俗画兴盛起来,同时水墨山水画也大有发展。
明清时期,出现一大批画派,如“浙派”、“吴门派”,推动中国画进一步发展。
近现代时期,比较杰出的画家也很多,如吴昌顺、齐白石、丰子恺等人,推进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纵观中国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是在历史的积淀中一步步发展,并融合外族艺术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日臻成熟。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突出贡献是我们的前人一步步铸就的,了解中国画发展概述,是欣赏中国画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中国画的种类2.1按创作思想及审美情趣划分,可分为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画2.1.1 文人画系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也称“士大夫甲意画”。
用书卷气作为一个评画的标准,意指诗意画或称诗卷气。
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
表现手法以水墨或谈设色写意写为多。
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维、元倪云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
他们的画大多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题目:关于《富春山居图》的思考课程名称:中国绘画鉴赏上课时间:2013-2014 学年 2 学期学生姓名:张哲学号:201105040064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年级:11级自动化2班任课教师:庞先超职称:讲师关于《富春山居图》的思考内容摘要:《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晚年所画,历经多年,描绘了富春江的优美风景,该画内容优美,构思精巧,笔法老练,用墨讲究,有画中之兰亭的美称。
此画一出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果不其然,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
该画经历不凡,多少年来,仰慕追捧者众多,是我国国中珍宝。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黄公望正文: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讲了一个故事让记者告诉台湾同胞。
说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黄公望,元代著名画家。
曾做过小吏,因蒙冤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
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承董源、巨然、关仝、李成等,自成一家。
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江南虞山、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元四家”中,黄公望在画史中影响最大。
黄公望从小志向很高,苦心读书希望日后能成就一番事业。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以苏杭一带的虞山、富春江为题材。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最有名的一件作品。
这件作品原本是一件长六百多厘米、高33厘米的长卷,画的是黄公望隐居富春江边时在山中所见的景物。
随着画卷的逐步展开,山峦起伏,林木连绵,平湖如镜,顿时让人感到了江南风土的温柔蕴藉。
文人画家主张以书法的运笔方式来画画,反对刻意地描摹对象;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非常完美地实现了这种主张,被后世画家奉为至珍。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院系:旅游管理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日期:2012/12/27中国绘画赏析论文通过一个学期的课上学习与课后的资料搜集,我对中国画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升级。
在我未上这个课之时,我认为中国画应该就是有特色的水墨画-最代表了中国的文化。
到现在,我详尽地知道了水墨画的分类,还有,一些有上色彩的画卷。
如黄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诸多画卷,虽然记不起名字了,但是画面依然清晰地映在我的脑中。
才知道,我的知识面太狭隘了,比如展示的水墨画—鹰。
就是当代作家的作品。
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画的传承,到现在也是延续的,所以我对中国画的定义,就是:有中国古典韵味的作品的发扬和继承。
画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我就先浅谈它的分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中国画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那追根溯源,国画的起源与发展又是如何呢?经过我在图书馆的资料查阅,可以大致按时间作如下的分类: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
隋唐时期社会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以上海为张大千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黄君璧等人。
中国画赏析论文
张僧繇的绘画特点论述关键词:绘画创造性没骨疏体摘要:“不过从画面上看。
张僧繇的画貌并不明显,张氏绘画的很多精妙技艺,像点曳斫拂、简笔、凹凸法都无从辨识。
只是画神人之体态、面目、衣饰倒还有僧繇‘诡状殊形’、‘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的特色。
”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张僧繇是南朝梁时代时绘画成就最大的人。
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
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
”的作品有《二十八宿神形图》、《梠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栠武图》、《行道天王图》、《清溪宫氠怪图》、《摩纳仙人图》、《醉僧图》等,分别著录于《宣和画谱》、《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
已无真迹流传,仅有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还流传在世。
“不过从画面上看。
张僧繇的画貌并不明显,张氏绘画的很多精妙技艺,像点曳斫拂、简笔、凹凸法都无从辨识。
只是画神人之体态、面目、衣饰倒还有僧繇‘诡状殊形’、‘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的特色。
”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他曾在建康一乘寺门上用天竺(古印度)画法以朱色及青绿色画“凸凹花”,有立体感。
姚最《续画品录》中说:“善图塔庙,超越群工。
据传他又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陆以来的瘦削型的形象,创造出比较丰腴的典型,画人“面短而艳”。
”张僧繇的“疏体”画法,至隋唐而兴盛起来。
后人论其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点画时有缺落而形象具备,一变东晋顾桤之、南朝宋陆探微连绵循环的“密体”画法。
后人将其画法与唐吴道子并称为“疏体”。
顾、陆及以前的中国人物画表现都是通过线条来完成,线条的完美是画面成功的《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唯一保障,这种状况到张僧繇时逐渐发生了变化,线条是画面完成的重要因素,但不起决定作用。
画家已不满足于仅仅通过“连绵不断”的周密线条所达到的“精利润媚”效果,而是要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方法。
中国绘画艺术特征探析论文
中国绘画艺术特征探析论文中国绘画艺术特征探析论文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底蕴是极其深厚的,而中国的绘画更是渊远流长,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并以它独有的民族特色为世人所赞叹。
它以强烈的东方文化情调、表现方法、表现形式和使用工具自成一家。
和世界其他民族的绘画艺术相比,特别是同西方的绘画相比,有着很大的相异性。
中国绘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种;有工笔、写意、钩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有独特的透视和构图法则;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样式。
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璜画幅。
中国画有一整套的画理画论,并以绘画同诗文、书法篆刻相结合,形成了其显著的艺术特征。
1追求神似的法则在中国画的作品中对物象的描绘,和客观中的物象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性。
这一点无论是最早的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中均可找到。
既便是在绘画技艺不发达的远古时期,画家们也不以画得象不象而苦恼,人们在头脑中能天然地将这些画作同自然物象对应起来,很大程度是一种“符号提示”,这一点可在中国的象形文字中略见端倪。
但绘画毕竟是对客观物象的描绘,画家们在“像不像”的问题上,即绘画理论上所谓的“形似”上也作过一些争执和思考。
一直到东晋大家顾恺之首先在理论上提出不以形似为满足,才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
他的这一主张和审美观点是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合理选择。
因此很快这一观点便被视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追求神似成为中国画家在表现方法上的准则。
这一审美法则的奠定具有划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绘画的影响之大,至今仍不可小视。
人物画家要刻画的是人物所具有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家要描绘的是山川的神采气韵,花鸟画家要写出花鸟禽兽的勃勃生机。
为了神完意足,画家采取“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法。
中国画家作画以追求神似为本,往往不计太多其他。
因此一幅优秀的中国画,虽没有对现实的物象作逼真的描绘和精到的刻画,但都能生气勃勃,神采焕发,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北宋山水画的辉煌与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宋朝前后延续了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达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顶峰水平。
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
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下面就两幅名画作说明。
《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
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
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
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
途中造型曲尽变化的“蟹爪树”,树干枝杈笔法稳健有力,树态展枝摇曳,显得生动活泼。
亭台楼阁的飞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
纵观全图,笔法娴熟老健,用墨层次分明,浑厚苍劲。
构图呈自然开合状,节奏明快,气势雄逸,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溪山春晓图》作者惠崇此图画江南平远山水景色。
画面前后始终以重山叠岭为背景在这山溪河流中间,岗峦起伏,平渚相牵,其上林木葱郁,花开烂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
画中布局取平远之势,但崇山叠岭,云气蒸腾,亦显境界深幽,而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又使其境空灵渺远。
中国绘画鉴赏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是中国人对山水画的观念,由这种观念引申到中国人对山水画精神层次的诠释,山水画寄托的是中国文人理想、情感、精神。
由此便可得出中国山水画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以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主体的古代隐士精神。
中国山水画精神所要表达的是中国文人对“天人合一”的意境和对“道”的领悟的诠释。
所以“天人合一”是中国画精神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精神、天人合一、隐士精神、道家思想。
一、中国人对山水画的观念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亲和,是山水画的基础。
春夏秋冬,朝暮白昼,风霜雨雪,山水表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体现了生命的意义。
山水和人一样具有内在的生命运动和精神力量。
中国人关于山水的观念,源于原始的宗教。
对山灵的崇拜,对水神的敬畏,人们在这种崇拜和敬畏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神统治的社会里。
一切神灵无不隐匿于山水之中。
山水是神灵之母。
山之高,水之深;山之广,水之渺,蕴涵了天体宇宙的无限奥妙。
为了表示对山水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人们刻画山水神灵的形象,用于祭祝或瞻仰。
神话或神画启发了山水画的独立成形。
刻画中的“**月山”,表现的既是一个自然的观念,又是一个历史的时期。
人们能够将它们合为一体,就已经表明了对自然的独特的认识方式。
中国艺术中关于自然的观念可以说是先天的,这种先天的因素是精神高于物质、思维高于存在。
哲学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关于自然的定义,宗教则为哲学方式增添了生命和精神。
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合一,庄子打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屏障,人开始与天地精神往来。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质有而趣灵”,因此,圣人、贤者、高士必有山川之游,轩猿、尧、孔无不如此。
而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等名山又演绎了千古佳话。
“优游”是生活也是文化,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爱好,也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联结自然与文化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完成日期:2012、06.2中国绘画赏析论文通过5-12周的课上学习与课后的资料搜集,我对中国画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升级。
在我未上这个课之时,我认为中国画应该就是有特色的水墨画-最代表了中国的文化。
到现在,我详尽地知道了水墨画的分类,还有,一些有上色彩的画卷。
如黄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诸多画卷,虽然记不起名字了,但是画面依然清晰地映在我的脑中。
才知道,我的知识面太狭隘了,比如展示的水墨画—鹰。
就是当代作家的作品。
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画的传承,到现在也是延续的,所以我对中国画的定义,就是:有中国古典韵味的作品的发扬和继承。
画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我就先浅谈它的分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中国画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那追根溯源,国画的起源与发展又是如何呢?经过我在图书馆的资料查阅,可以大致按时间作如下的分类: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
隋唐时期社会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以上海为张大千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黄君璧等人。
经过如此漫长时间的演化,但国画的一些基本的特性没有改变。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它包括审美主、客体两方面的因素所谓审美主体, 指的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能与艺术品发生审美关系的人审美客体, 指的是在欣赏过程中,审美主体与艺术品之间重新建构的审美一艺术欣赏对象而中国画欣赏, 就是专指观者与中国画之间的一种审美活动,欣赏造型艺术, 能够从可视的“ 外衣” 中, 直接地感觉到形象的魅力, 因此这类艺术的欣赏就具有直观性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绘画门类中的一个大画种, 同样要从直观性来把握住它的基本特征中国画欣赏的直观性十分强调感性的作用, 以直觉的方式, 对作品迅速作出审美判断但是, 和其它艺术欣赏一样, 中国画欣赏中的审美判断还包容着理性因素看齐白石的《虾》, 固然可以一眼就感觉到其外在形象的真实与否, 生动与否, 却不能将其淋漓尽致的笔墨、古朴淡雅的色彩、灵活多变的章法等形式要素综合所构成的形象, 与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以及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意趣融会起来, 去感受形象、理解形象, 那么, 严格地说, 这还没有进人真正的欣赏, 更不用说感受艺术的全部趣味。
因此, 中国画欣赏的直观性这一基本特征, 是包含着感性与理性的双向作用的。
一、敦煌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
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
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
下面略述十大特色。
(一)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
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
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
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
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
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
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
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二)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空,世称飞仙;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云彩的飞天,也有双翼天使。
敦煌飞天来自印度。
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
进入敦煌后,遂渐与羽人相结合,五世纪末转化为飞仙,条丰脸型、长眉细眼、头顶圆髻、上身半裸、肩披大巾、头无圆光、风姿潇洒、云气流动,这就是敦煌式中国飞天。
隋代帝王宠爱飞天,暗造机关令木制飞天上下飞舞为帝王卷帘启户,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间。
因而隋代飞天发展到了顶峰,千姿百态,成群结队,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
特别是天宫,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
唐代飞天,不长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便轻盈飘渺地翱翔太空。
正象我国诗人李白咏飞仙诗所说:“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这就是中国飞仙(即飞天)典型的艺术形象。
(三)菩萨的女性化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在印度石窟中人体比例、姿态动作、面部表情都比较写实而又合于理想;在男女性别上,特征分明,圣众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显。
男者面相丰圆、唇有胡须、肩宽腰壮、强健有力;女者脸圆、眼尖、眉长、唇厚、丰乳、细腰、大臀、跣足,有的男根女阴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龟兹石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裸体像已大为减少。
进入高昌地区,菩萨圣众性别大多不明,佛陀身后的天龙八部也多为同一形象,没有男女长幼之分,裸体形象已不存在。
敦煌早期洞窟多半如此。
一方面符合佛经的说法:佛国世界的圣众“非男非女”,同时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赤身裸体有伤风化,不文明不道德,故有意不表现男女生理特征。
隋代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女性菩萨,面相丰润而妩媚,唇上虽然有绿须,胸前亦无乳房,但温静娴雅、姿态婀娜。
故唐初高僧道宣说,造菩萨象:“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
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伎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
”画家赵公佑形容菩萨像“妍柔姣好,奇衣宝眼,一如妇人”,感叹失掉了造菩萨像的目的。
敦煌画师与中原一样,为了“取悦于众目”,菩萨像也女性化,世俗化了。
(四)供养人画像是中国特有的肖像画在印度佛教石窟艺术中,还没有发现有纪年题记的供养人画像。
在西域的龟兹石窟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但少有题铭。
敦煌则不然,在最早的一组十六国晚期洞窟里便出现有供养人画像群或通壁画像行列,并有榜题,这与儒家的祖先崇拜有关。
汉代已有为祖先画像之风,佛教功德主画像便与此结合成为最初的施主列像。
西魏已形成一家一族的画像,唐代则发展为家庙,如贞观十六年的220窟,题名“翟家窟”,从道公翟思远到九世孙五代翟奉达“检家谱”共连续了280多年,翟奉达又画了他一家三代之像,十几代人一脉相承,岂非家庙?五代98窟为曹议金功德窟,共画供养人169身,从曹氏家族内亲张议潮、索勋、外戚女婿于阗国王李圣天、回鹘公主等,还有节度使衙门大小官员及曹氏姻亲、曹氏家族祖宗三代、儿女、子婿等,按辈份依次排列,而且有一批等身大像,超身巨像,比佛、菩萨画更为显赫,而且依次排列绕窟一周,画像场面宏伟,似乎不是在供佛,而是供人,供奉曹氏家族,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中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点。
(五)大乘经变的王国大乘教在中国普遍流行,并形成了许多宗派。
因而如《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弥勒经》等大乘主要经典都有经变。
这里的经变是指一部经绘一幅画,本生故事,则一个故事一幅画,也可叫经变,但一幅大型经变却包含许多故事。
这种经变,在佛教国家隋唐以前的佛教遗址中尚未发现过,中亚也没有,这是中国画师以佛经为依据独创的。
据现存的画迹来看,北魏晚期在麦积山石窟里已出现巨型中国式西方净土变和维摩变。
从敦煌说,一般晚于中原,始于隋,盛于唐,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变》、《维摩变》、《报恩经变》、《密严经变》……等二十几种,计1102幅,如加上本生故事,约有1350幅,堪称当今世界大乘经变之王国。
特别是吐蕃时期以后,集各宗各派经变系于一窟,同时并存,各展风彩。
这些经变是抽象佛经的具像化,在具像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中国式楼台亭阁、金碧辉煌的皇家宫苑和色调幽远的自然景色,在经变的艺术境界中,还蕴含着多层次的意境:宗教境界、政治境界、伦理道德境界等,充分体现了释、道、儒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特色。
(六)敦煌壁画是一座音乐舞蹈宝库敦煌壁画中反映的舞与乐是联在一起的整体,舞是乐之形,乐是舞之声,它融合了各民族和各国舞乐的因素,它的多元性是很明显的。
主要可分为三类:中原汉民族的舞乐,如清商乐、燕乐等;西域兄弟民族的舞乐,如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外国舞乐,如天竺乐及中亚波斯等国的舞乐。
在河西走廊主要流行以龟兹乐与中原舞乐结合的《西凉乐》,其中包括敦煌乐。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佛教艺术在敦煌的发展,天竺乐在西域和敦煌舞乐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中的舞乐,分为两大类:即仙乐与俗乐。
所谓仙乐即以佛国世界天人形象出现的舞乐,如早期洞窟里绕窟一周的天宫伎乐;唐代金碧辉煌的极乐世界里的大型舞乐场面,如220窟的胡旋舞、胡腾舞,217窟的柘技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