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三语用新题型:原句和改句
新高考题型“原句VS改句”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
新高考题型“原句VS改句”解题指导与练习【题型起源】(2020年新高考模拟卷·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那么,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①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①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②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③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原句VS改句”
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原句VS改句”1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2【命题方式】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新题型,还在探索中。
但任何一种类型题目,都有规律可偱,有方法可找。
作为一线老师,面对这一题型,笔者先是从大量新试题中挑选取出这一题型;再亲身实践,在做题解题中总结规律方法,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先做后教,先学再研。
“原句VS改句”——新高考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下)
“原句VS改句”——新高考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下)四、修辞手法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
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
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典型例目】例8.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
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
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现学现练】题9.原句: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
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
这天我又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
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
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
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
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
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
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一次次变作弯钩。
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
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改句:我偷偷地收起我那难看的针头。
题10.原句: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原句VS改句”——新高考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下)
“原句VS改句”——新高考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下)四、修辞手法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
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
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典型例目】例8・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修辞效果分析: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
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
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现学现练】题9.原句: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
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
这天我又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
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超天来。
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
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而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糊,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
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
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
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一次次变作弯钩。
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
我壬⅜⅜⅜⅜ 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瞬里啪啦地掉下来。
改句:我偷偷地收起我那难看的针头。
修辞效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10.原句:达宝贵色ι±∕⅛ 一丕蔓趁趟敢Ji削尬级昱笆道建立变昱⅛⅛圭立丿…妲宣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而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够感也=妲宣看性⅜⅜⅜-妲皆⅛ιO 己的母亲。
“原句VS改句”——新高考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上)
“原句VS改句”——新高考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上)【题型起源】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模式】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解题攻略】新题型,还在探索中。
但任何一种类型题目,都有规律可偱,有方法可找。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VS改句”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VS改句”【题型起源】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模式】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新题型,还在探索中。
但任何一种类型题目,都有规律可偱,有方法可找。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VS改句”
新高考语文语用新题型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解题攻略:“原句VS改句”【题型起源】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模式】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四、修辞手法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
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
高考新题型-原句VS改句效果比较鉴赏
三、探究真题 精益求精
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
鉴赏角度: 收获4:在语境的宏观视野下,思考鉴赏角度!
1.句式变化 ①强调重点不同:改句重点落在“一扫而光”,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
四、小试牛刀 学以致用
2024/3/7
四、小试牛刀 学以致用
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芒,江波阔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
原句: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 泊的诗意。 改句: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
①原句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改成 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②原句使用“参差隐现”这个词,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一 种朦胧的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 的,删掉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 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
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24/3/7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
三、探究真题 精益求精
找明不同
定准角度
析透效果
1.原句: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
层锡箔样的辉光。
改句:月像一盏青灯,照着我上层层石阶,毫无声息地照着屋顶,整个古镇覆了一层
锡箔样的辉光。
——山东威海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考第20题
原句VS改句 表达效果赏析
思路导引: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原句和改句相比较哪里变化?是增加 ,减少,还是顺序变化?
●第二步:定考点。 ●增加或减少的内容,属于什么考点?表达上有啥特点?内容上有啥
内涵? ●改变的部分,到底变化的是什么是顺序还是句式还是语言风格? ●第三步:析效果。。
解题秘钥
●关注词语变化
a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 b人称的变化
4、句子语气 ●第41练 ●原句: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他是为
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 ●改句:我们想探究他要用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
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
1原文单独成小句,形成排比,有强调作,节奏明快,增强气势。 2原文是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
答案:①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装有农具的辘轳车赋予 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 ②原文先写车子,再写人,符合观察者视觉的先后顺序,富有 镜头感和画面感。③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 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原句:花绽前,花蕾仰天而冲,外围有毛绒刺包裹,密无缝隙, 欲敌而无机可乘
地走向那个熟悉的抽屉,后眯缝 着眼睛,在抽屉中摸索着,几片枯 黄的菖蒲出现在掌中,划一根火柴,熟悉的气息就飘渺而来。
●改句:然后走向那个熟悉的抽屉,后在抽屉中找出几片枯黄的菖蒲, 划一根 火柴,熟悉的气息就飘渺而来。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关注词语变化—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拟声词等 人称的变化
●关注句子的变化
a修辞手法变化 b语序的变化:关注句子间的衔接、照应
语文- 新高考语用新题型训练:原句vs改句(解析版四)
【语文畅学优】训练16于是她心中特有的生命精神和美感,叫我感觉到了。
……自然的,本质的,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生命的神奇来自于她的天性。
剪花娘子们不想在市场上创造价格奇迹,更不懂得利用媒体。
千古以来,一直都是把这些随手又随心剪出的活脱脱的形象贴在炕边的墙壁或窑洞的墙上,自娱或娱人,没有市场霸权制约的艺水才足真正自由的艺术,这不就是民间艺术的魅力吗?她20.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答案:20(1)原文运用倒装,更能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
(2)原文“一定”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句子结构,句式。
训练17昆明气候好,秋来无一点萧瑟之感,只是百物似乎更老熟深沉了一些。
早晚稍凉,半夜读书写字须加一件衣服。
白天太阳照着,温暖平和,完全像一个稍稍删改过-番的春天。
经过了雨季,草木都极旺盛。
波斯菊开犹未尽,绮丽如昔。
美人蕉站了好,远看猩红一片,仍旧像开着花。
饭能像一顿饭那样开出,破旧的藤箱里还有一件毛衣,就允许人们对未来做一点梦。
饭后课余,在屋前小草坪上,各人搬一把椅子,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昆明七八年,都只是一群游子,谁也没有想到在这里落地生根。
包括老吴和老鲁。
教员里有的是想出国的,有的想到清华、北大当助教,也有想回家乡办一种什么事……有一位老兄似乎自己是注定了要当副教授的。
他设想有一所小住宅,三间北房,四白落地,后面还有一个小园子,可以种花种菜。
他还把老吴、老鲁也都设计在他的住宅里。
老吴住前院,管洒扫应对。
主人不在,有客人来,沏茶奉烟,请客人留字留言。
老鲁呢,挑水,还可以把左邻右舍的用水都包下来,包括对门卖柿子的老太婆的……他把将来的生活设想这样具体,而且梦寐以求,有点像契诃夫小说《醋栗》中的主人,于是大家就叫他“醋采”。
原句为什么比改句好
(三)、整句与散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整句主要有排 比句、对偶句等,整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贯 通,意义鲜明。这种句式在散文、诗歌、唱词中应用 较广,适合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 印象。
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叫散句。散句主要有长句短句交错、非排比句、非对 偶句等。散句比较灵活,富于变化,生动感人。
句——2、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 句、双重否定句等
(效果——形式上:句式灵活、对称美、音韵美等) (效果——内容上:表达重心/强调突出) 3、逻辑事理顺序 4、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叠词、反问、反复等; (效果:各种修辞的效果) 段——5、语体风格与上下文一致:
豪放与柔婉、直白与含蓄、庄重与诙谐、简洁与细腻 6、适用位置结构(特殊)
语序不同:强调重心不同,逻辑事理顺序不同
句式变化:考查什么句式呢?
形式上 内容上
参考答案: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 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 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 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③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 “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小结 解题秘钥:找不同,明角度
词——1、语序、用词(拟声词、形容词、动词、名词罗列等); (效果:用词精准、生动形象)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比较
回归教材,探本溯源
1.原句:“(祥林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 一个乞丐了。” 改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 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必修下《祝福》)
原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 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202X山东模考)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域中必须 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 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 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斜射,那片青黑便多些 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 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 有的灰,有的好像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 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 不同才真叫人想做几句诗。
高三语文新高考题型之“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
高三语文新高考题型之“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新高考题型:“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开创了一道新题型,即“原句VS改句”。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目前,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题型模式如下: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称之为“原句”。
然后就原句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称之为“改句”。
最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题号在19或20,为主观题,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解题模式如下:找不同,定范围,析效果。
首先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其次,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
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最后,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举例来说,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虽然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地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此外,原句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同时,原句表达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总之,“原句VS改句”是一种新的高考题型,需要我们对比分析、深入思考、准确把握得分点,从而更好地解答题目。
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改句:城里人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呼吸新鲜空气。
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改写分析:将原句中的“或”改为“或者”并删除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语,使句子更加简洁明快,突出了城里人走出家门去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的情感。
高考新题型:原句VS改句效果比较鉴赏
定准角度
析透效果
1.原句: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
层锡箔样的辉光。
改句:月像一盏青灯,照着我上层层石阶,毫无声息地照着屋顶,整个古镇覆了一层
锡箔样的辉光。
——山东威海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考第20题
鉴赏角度:
①原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月”当做“我”的同伴,
精妙用词
(拟声词)
一、找明不同 梳理角度
找明不同
定准角度
原句: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
话;稍偏右边,嘚嘚的马蹄声又一路响上了山去。
改句: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右边传来一匹马上
山的声音。
①原句使用了拟声词,生动准确模拟出凿石声、说话声和马蹄声,更能体 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读来如身临其境,表达效果更好。 ②原句长短句结合,富于变化,表达灵动随性,符合人物恬然自适的心境。 ③原句表述偏口语化,亲切生动,与上下文语体风格一致。
“原句VS改句”表达效果赏析
——2 0 2 0 年 新 高 考 山 东 卷 语 用 新 题 型 探 究 主讲:夷陵中学 朱晓娟
“原句VS改句”表达效果赏析
请分享一下你做这类题时的思考步骤或者解题思路。
找 不同
定 角度
析 效果
一、找明不同 梳理角度
一、找明不同 梳理角度
例1: 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降落,从天而降。
精妙用词
(副词、名词)
修辞手法
(比喻)
句式变化
(语序变化)
一、找明不同 梳理角度
找明不同
定准角度
高考语文新题型原句与改句(学生)
原句VS改句一、解题思路:第一步:找不同。
(做题前提)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步:定角度。
(做题关键)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
(得分保证)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二、找不同--定角度1.(2020~2021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
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
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
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
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问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4分)【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①强调重点:句式内部结构不同强调的内容不同;②篇章结构:上下文的衔接紧密度。
2.(湖北黄冈六校2021届第一次联考)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
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已经伸进家。
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
“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她喊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
”问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
高考新题型:原句VS改句教学设计
高考新题型:原句VS改句教学设计题型起源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
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
在目前阶段,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模式021. 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03解题模式新题型,还在探索中。
但任何一种类型题目,都有规律可偱,有方法可找。
作为一线老师,面对这一题型,笔者先是从大量新试题中挑选取出这一题型;再亲身实践,在做题解题中总结规律方法,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先做后教,先学再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高三语用新题型:原句和改句
真题链接
【2020年新高Ⅰ卷山东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
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参考答案】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模题精选
01
【2022高三湖南师大附中一模】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震耳欲聋的声音,让人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那上下翻飞的水雾,把人的眼睛迷住。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车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听不见声音;眼也渐渐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溢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参考答案】
①从表达技巧来看,原句用了细节描写;“奋不顾身地下降”用了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看见对方开口,听不见声音”“蒸腾地上升””奋不顾身地下降”具有对照感。
②从陈述对象来看,改句以声音和水雾为主语来写对人的影响,而原句从看景的人的角度来写,更有感染力。
③从审美效果来看,改句更概括,而原句更具体、更细腻、更生动形象。
02【2022高三长沙市适应性考试】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诗,坚定地立在时代前沿和生活高地,观测和记录着社会的种种艰难,审视和铭刻着时代的种种变化”相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相对于世俗生活而言,诗是圣洁而温婉的。
一旦命运将人们抛进阴森暗淡的沟壑中,也许只有诗才能带领人们走出狭小阴沉的天地,引导人们步入骄子阵营和强者行列。
对梦想的坚持和对希望的期许,正是诗的力量和诗的功效。
诗,坚定地挺立在时代前沿、矗立在生活高地,观测和记录着社会的风霜雨雪,审视和铭刻着时代的阴晴圆缺。
【参考答案】(1)原句将“立”分解为“挺立”和“矗立”,分别与“前沿”和“高地”搭配,用词更精准,表意更明确,表达更形象。
(2)原句“挺立在时代前沿、矗立在生活高地”构成对仗句,整句的方式,节奏鲜明,语势加强,表达更有力度。
(3)原句“社会的风霜雨雪”,“时代的阴晴圆缺”,运用了比喻(缩喻)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更富于语言的美感。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入手答题,要求不但要答出术语,还要准确指明其效果。
分三点作答,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
03【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开学摸底联考新高考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烦忧。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
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
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参考答案】①句式结构不同:改句是一个单句,结构简单,“笑与泪”与“幸福与烦忧”有重复之感;原句为整句,与整个文段整齐句式相吻合,前后搭配也更合理。
②强调内容不同:改句重点落在“人人都有”;原句将“生命与生活”“笑与泪、幸福与烦忧”对举,更能强调“苦和乐并存”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引人深思。
③语气节奏不同:改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原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与文段风格一致。
(每条2分,答出任意两条即可)
04【2022高三百校联考】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参考答案】
①原文运用比喻手法(如“命根子”),更形象地写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
②原文修饰成分多,用词精致有文采(如“不事稼穑”),表意更完整充分,更有感染力。
③原文情感丰沛、真挚,与整个语段的抒情性语境更为符合。
(4分,答出①②两点各1分,答出第③点2分。
意思对即可)
05【江苏省百校2021届高三上第一次联考】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把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却长出了红色的枝条与绿色的叶子。
”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
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
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怎么能越过?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成长;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
正因为这点,沙枣树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
三是它能抗盐碱。
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
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参考答案】①原文“枝”“叶”两个短句句式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原文三个分句,一长两短,错落有致,句式灵活。
③原文突出强调枝红和叶绿,并与“盐碱土的白”对比更鲜明,突出沙枣的勃勃生机。
06【2022高三武汉高三质量检测】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4分)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
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
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
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
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参考答案】①强调的内容不同:原句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改句为普通的常式句,比较平淡。
②与下文衔接关系:原句以“严厉而又古板”结尾,与下文的转折“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