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第12周导学案
12 《轴对称》导学案31-40课时

情境导入明晰目标任务驱动学习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学习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学法指导:1、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49—P50,探究课本基础知识,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完成导学案设置的问题,由组长组织对学与群学,进行知识汇报,展示讨论。
3、教师巡视,及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导学流程:一、旧知回顾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二、基础知识探究1.用剪刀按照49页介绍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想一想,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2.将1中的等腰三角形沿对称轴对折,找出重合的线段和角,由此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2.3.4.你能证明这2和3这两个性质吗?(在下面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三、综合应用探究1.填空:如图1,在△ABC中○1∵AB=AC,∠BAD=∠CAD ∴BD = ,⊥。
○2∵AB=AC,BD=CD ∴∠BAD= ,⊥ .○3∵AB=AC,AD⊥BC ∴∠BAD= , BD= .2.例1、如图2,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四、达标反馈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1500,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3.在等腰△ABC中,若AB=3,AC=7,则△ABC的周长为。
4.如图,在△ABC中,AB=AC,∠1=∠2,BD=BE,且∠A=1000,则∠DEC=。
5.等腰三角形ABC中,∠A=36°,∠B=72°,∠C=72°,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添一条线,将等腰三角形ABC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成功后,如何再添一条线,多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还可以继续吗?合作交流展示互动达标反馈反思与评价:ACB D图1图2DCBADACEB12B C D A情境导入明晰目标任务驱动 学习目标: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圆周运动导学案

5.5 周运动(一)导学案〖目标导学〗学习目标:1.认识圆周运动的特点,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2.体会匀速圆周运动的实质——线速度不断变化的变速运动,角速度不变.3.掌握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会用相关公式求解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公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易错问题:1.对匀速圆周运动中“匀速”的理解2. V、3、,之间关系的应用.思维激活:电风扇工作时叶片上的点、时钟的分针和时针上的点、行驶中的自行车车轮上的点都在做什么运动?它们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子?你能说出哪些点运动得快,哪些点运动得慢?〖问题独学〗1、温故而知新:曲线运动有哪些特点:<1>曲线运动的轨迹有什么特点?<2>曲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思考:(1)如果让你给圆周运动下一个定义,应该怎么描述?(2)这节课我想知道哪些知识与方法。
2、课前感知:1.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______ 的大小处处,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2.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连接运动质点和圆心的_________ 跟,就是质点运动的角速度,大小:,单位:.3.叫线速度.大小:,单位:.线速度物理意义:.4.周期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式__________〖合作互学〗一、线速度与匀速圆周运动1、情景激疑拍苍蝇与物理有关,市场上出售的苍蝇拍,把长约30CM,拍头长12CM,宽10CM。
这种拍的使用效果往往不好,拍未到,苍蝇已经飞走,有人将拍把增长到60CM,结果是打一个准一个,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2、阅读教材及查找资料3、交流小结:线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________ 的物理量.(2)定义式:v=△s/A t.注意:线速度有平均值与瞬时值之分,若△t足够小,得到的是瞬时线速度,若△t较大,得到的是平均线速度.(3)矢量性:线速度的方向和半径_______ ,和圆弧_______ .(4)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_________ 的圆周运动.注意: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这里的“匀速”是指速率不变.4、典例剖析:例1、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B.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不变C.匀速圆周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里,质点的位移都相同D.匀速圆周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质点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变式题1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线速度不变的运动B、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弧长相等C、相等的时间里发生的位移相同D、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二、角速度1、情景激疑如图转盘上有A、B两点,绕转轴O匀速转动,A、B两点转动的线速度相同吗?由学过的知识知道A、B两点线速度不同,那么两点的角速度是否相同?2、阅读教材及查找资料3、交流小结:角速度:(1)角度制和弧度制角度制:将圆周等分成360等份,每一等份对应的圆心角定义为1度。
导学案教学模式(精选五篇)

导学案教学模式(精选五篇)第一篇:导学案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参加学习的全过程。
学案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一.导学案设计设计好“导学案”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以下做法: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即“导学案”。
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复习与回顾”、“新知导学”、“新知探究”、“巩固训练及达标检测”等,根据每单元谈论话题的不同可以灵活掌握内容设置。
特点是:让学生结合导学案预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
导学案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设计“导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
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
第12课时 《平移》导学案

第12课时《平移》导学案一、请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平移后,图形与原图形会有什么改变吗?图形经过平移后,图形的位置_______,图形的形状________,图形的大小________。
(填“改变”或“不改变”)简记为:“一变二不变”二、试说明下面四幅图中的三角形是如何平移的,若把把对应点连接成线段,会发现什么?(假设一个方格边长为1cm)学习指导比如教室里课桌的移动等。
第一个图中,A点到A'点是水平向右移动cm。
B点移到B'是C点移到C'点是这说明⊿ABC中任何一点都是第二个图中,D点移到D'点是垂直向下移动cm。
E点移到E'点是F点移到F'点是这说明⊿DEF中任何一点都是第三个图中的点的移动方向能单独说成按水平方向或垂直向下方向吗?可以怎么说。
图形平移的性质:1、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点连接成的线段.........,互相或在,并且大小。
2、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中对应线段....:互相或在,并且大小,对应角大小,图形的面积。
3、图形的移动方向指的是任意点的移动方向,可由对应点的位置指向位置决定的射线方向。
根据以上平移图形的性质,你可以画出以下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吗?例:平移⊿ABC,使点A移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A'B'C' 第四个图中,⊿ABC移动到⊿DEF,你能说出是怎么移动的吗?理解什么叫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分清楚“对应线段”与“对应点连接成的线段”的区别。
根据性质1,对应点连接成的线段,说明AA'∥BB'。
AA'容易画出,BB'如何画呢?3题图FE CBA D练习:1、在下列说法中:①△ABC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一定相等;②△ABC•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一定平行;③△ABC在平移过程中,周长不变;④△ABC在平移过程中,•面积不变.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2、下列四组图形中,有一组中的两个图形经过平移,其中一个能得到另一个,这组图形是( )3、如图,△DEF经过平移可以得到△ABC,那么∠C的对应角和ED的对应边分别是( )。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导学案 2022年最新word版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学习目标:1.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重难点〕2.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开展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丰富对几何图形的认识.3.通过小组活动,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合作探究探究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如右图,直线MN⊥AB,垂足是C,且AC=BC,P是MN上的点.求证:PA=PB.证明:∵MN⊥AB,∴∠PCA=∠PCB=90°∵AC=BC,PC=PC,∴△PCA≌△PCB(SAS) ;∴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定理运用时的数学语言:∵∴探究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当我们写出逆命题时,就想到判断它的真假.如果真,那么需证明它;如果假,那么需用反例说明。
例题::如图,在△ABC 中,AB = AC,O 是△ABC 内一点,且OB = OC.求证:直线AO 垂直平分线段BC。
.证明:∵ AB = AC,∴点 A 在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上〔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点O 在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上.∴直线AO 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学生是第一次证明一条直线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并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三.当堂检测1.如图,在△ABC中,∠C = 90°,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那么〔1〕BD = ;〔2〕假设∠B = 40°,那么∠BAC = °,∠DAB = °,∠DAC = °。
〔3〕假设AC= 4,BC = 5,那么DA + DC = ,△ACD的周长为。
第1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12.1 平方差公式一、导入激学灰太狼开了租地公司,一天他把一边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慢羊羊种植。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重点难点:使用正确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千米、米、、、、、纳米符号:、、、、、、2、单位的换算:1km=103m 1m= dm= cm= mm 1mm= µm1µm= nm 1m= nm 1cm= m 1nm= m560mm= m 165cm= m 1250km= m3、长度的测量A、使用前,;B、读数时视线;C、记录结果时要写出和。
D、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值需。
4、测量工具: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直尺、折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较精确)练一练 1、某同学测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结果为:15.84cm根据记录判定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准确值是,估计值是2、请你写出下列数据的单位(1)哥哥的身高174 ;(2)一角的硬币的厚度2 ;(3)课桌的高度8 ;(4)学生中指的长度703、图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 cm。
4、测一测A. 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度;B. 手指甲的宽约 cmC. 食指和中指间的距离D.你的课桌高、长、宽二、集思广益○1、使用刻度尺时,是否一定要从刻度为0的位置量起?○2、用力拉皮尺来测量长度,这样测量结果准确吗?结果?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皮尺量呢?○3、各种尺的厚薄一样吗?它们的刻度在哪一侧?怎样测才更准?○4测量工具的选择:测操场、课桌、粉笔长、乒乓球的直径、一枚硬币的厚度等。
方法:一看,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答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12.1温度与温度计练习题:1、37摄氏度;2、D;3、-22;38;4、B检测题:1、冷热程度;温度计;热涨冷缩;2、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3、乙;丙;甲;4、D;5、乙;42;6、A.错误,温度计不能碰容器壁和容器底;B.正确;C.错误,玻璃泡不能碰容器底;D.错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在被测液体中;7、D。
12.2 熔化与凝固练习题:1、吸热;固;熔化;固液共存;液;熔点;3;2、(1)晶体;凝固;(2)凝固;5;固液共存;(3)AB;CD;(4)凝固点;放热;3、冰熔化吸热。
检测题:1、熔化;凝固;晶体;非晶体;相同;2、D;3、D;4、B;5、(1)对;钨的熔点高;(2)错;金的熔点低于钢的熔点;(3)对;水银低于38.5℃时会凝固成固体;(4)对;氢的凝固点是-259℃.12.3 汽化与液化练习题:1、(1)升高;小;(2)不变;大;(3)98;不会;2、C。
检测题:1、D;2、A;3、D;4、沸点;液化;5、汽化;液化;6、液化;汽化(蒸发);7、(1)温度计的玻璃泡靠近了容器壁;(2)小于;质量。
12.4 升华与凝华练习题:1、升华;凝华;2、凝华;液化;熔化;3、D;4、(1)液化;放热;(2)凝固;放热;(3)蒸发;吸热;(4)凝华;放热。
检测题:1、液化;凝华;2、升华;凝华;熔化;3、A;4、C;5、A;6、A;7、固体;凝华。
12.5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检测题:1、B;2、D;3、D;4、B;5、D;6、C。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检测题:1、C;2、D;3、A;4、(1)凝固;(2)液化;(3)液化;(4)凝华;(5)液化;(6)升华;(7)液化;(8)凝华;(9)液化;(10)凝固;(11)蒸发;(12)升华;凝华;5、10;固液共存;6、A;7、(1)B;(2)99;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或水中有杂质);(3)水的质量偏多等。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答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导学案习题你做得如何?不懂要多提问哦。
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的答案,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答案:第一章机械运动§1.1 【巩固练习】1、B;2、D;3、1.86cm;4、9、35.07、0.01;5、B;6、μm、cm、m、cm;7、1.72m、0.005m、1cm;8、10、10、10;9、D;10、B;11、C;12、C。
[]§1.2 【巩固练习】1、岸、竹排;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运动、静止;4、B;5、B;6、B;7、B;8、飞机、云、静止;9、B;10、D;11、B; 12、BAC;13、地球、太阳、静止。
§1.3 【巩固练习】1、C; 2、B;3、C;4、A;5、3m/s 6m/s 2.86m/s;6、150m。
§1.4 【巩固练习】1、C;2、B;3、B;4、小、大、3.3cm/s、2.5 cm/s 、5cm/s;5、0、3h;6、24m/s;7、16s、6s;8、5m/s;9、680m,850m/s。
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D2C3C4A5A6B7C8C9D10A11D12A13D14A二、填空题1、运动静止;2、西;3、14m/s;4、200,5.76 ;5、3.02,337.5。
三、实验题1、1mm 17.52cm 17.33 cm;2、大于使斜面的坡度小些。
四、计算题1、45s;2、150km/h 0;2、800m/s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答案:第二章声现象§2.1 【巩固练习】1、振动、振动;2、介质、液体、固体、液体、真空;3、声速、340m/s介质的种类、温度;4、固体能传声;5、2、钢管、空气、3、1;6、B;7、A;8、C;9、D;10、2040m;11、甲更准确、344.8 m/s;12、5000 m/s;13、407m;14、90m、1110m;15、2310m;16、710m;17、12km。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修远双语学校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导学案(无答案)

丰县广宇学校八年级物理导学案(教师用)课题:声音的特性课型:习题课执笔:第____周第____课时总第____课时一、预习导学:1、声音的三大特征。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重点: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二、交流展示:1、引入聆听各种乐器的声音,想一想:你是如何辨别生活中的声音的?声音有什么特征呢?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响度:振幅:活动一: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
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你能设计出哪些方案?活动二:拿一根钢皮尺(或锯条)把它夹紧在抽屉缝里,伸出来的部分要长一些,并保持不变。
用手指拨动钢皮尺(或锯条),一次用力拨,一次轻轻拨。
对比观察钢皮尺弯曲的程度,用眼看钢皮尺振动情况(振动幅度的大小),用耳听钢皮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强弱,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活动三:同学们可以用手摸喉头,发出强声和弱声,感觉一下喉头的振动幅度哪次大,哪次小。
总结: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试一试:请把歌曲《青藏高原》的后一句能唱给大家听听。
再欣赏一下李娜的原唱。
1)歌词中的“高原”的“高”为什么唱不上去?2)李娜的声音比你的声音(高/低)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1)仔细辨别老师用卡片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比较两次发声的不同之处。
2)将自行车的后轮架空,摇动踏板,用一个塑料片接触辐条,当后轮转速越来越慢时,塑料片发出的声音越来越(高/低)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的高低跟声源振动的有关。
3)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高的就是音调高,声音低的就是音调低。
(注意与响度的区别)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表示,单位是赫兹(Hz)。
4)结论: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
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低);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低),声音的音调越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设计:3.3汽化和液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讲授课主备审核1.了解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知道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2.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了解沸腾现象;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蒸发的作用;4.能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实验探究:观察水的沸腾(学生分组实验)a 沸腾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吗?内部发生吗?猜想:__________。
b沸腾发生得缓慢还是剧烈?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沸腾需要吸热吗?猜想:_____________。
d沸腾能否在任何温度下自发进行?猜想: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图(如右图)以及注意点:用石棉网加热;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中倒小半杯热(温)水即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能碰到杯底杯壁;杯口盖一张纸以减少热量散失。
(4)实验需要记录的数据: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温度/0C 90(5)实验观察的现象: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数目____(多/少),上升过程中体积变_____ (大/小);沸腾时,数目____(多/少),上升过程中体积变_____(大/小)。
水的声音在沸腾前较________(大/小),沸腾时较_________(大/小)。
(6)停止加热,水__________(能/不能)继续沸腾。
(7)作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图像即T-t图(见右图)作完图提问: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_(不断上升/保持不变/不断下降);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___(不断上升/保持不变/不断下降)。
沸腾_______(需/不需要)吸热。
1.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嘴里呼出“白汽”,这“白汽”是()。
导学案9年第12章

12.1运动的描述导学题纲备课人:李昕张文海顾建宇审核人:张凤莲引入新课学好关于运动的科学,不仅能深入认识体育,还能深入地了解自然.从今天开始同学们就要开始学习关于运动的科学.一、运动的世界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______。
______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_____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2.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_____。
3.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a)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b)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c)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的。
为了方便,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三、知识应用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
第12章机械波第1节波的形成和传播导学案

第12章机械波第1节波的形成和传播导学案一、波的形成和传播1.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动,简称波.2.波的形成和传播(以绳波为例)(1)一条绳子可以分成一个个小段,一个个小段可以看做一个个相连的质点,这些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2)当手握绳端上下振动时,绳端带动相邻质点,使它也上下振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远一些的质点……绳上的质点都很快跟着振动起来,只是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迟一些开始振动.二、横波和纵波定义标识性物理量实物波形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1)波峰:凸起的最高处(2)波谷:凹下的最低处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1)密部:质点分布最密的位置(2)疏部:质点分布最疏的位置三、机械波1.介质(1)定义:波借以传播的物质.(2)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2.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了机械波.3.机械波的特点(1)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播,它传播的只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2)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3)波可以传递信息.知识点一波的形成、传播及特点规律探究:如图所示,手拿绳的一端,上下振动一次,使绳上形成一个凸起状态,随后形成一个凹落状态,可以看到,这个凸起状态和凹落状态在绳上从一端向另一端移动.如果在绳子上某处做一红色标记,观察这一红色标记的运动.(1)红色标记有没有随波迁移?(2)当手停止抖动后,绳上的波会立即停止吗?班级:姓名:例1. 如图所示,是某绳波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质点1在外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带动2、3、4、…各个质点依次上下振动,把振动从绳的左端传到右端.已知t =0时,质点1开始向上运动,t =T4时,1到达最上方,5开始向上运动.问:(1)t =T2时,质点8、12、16的运动状态(是否运动、运动方向)如何?(2)t =3T4时,质点8、12、16的运动状态如何? (3)t =T 时,质点8、12、16的运动状态如何? (4)画出t =T 时此绳波的波形。
八年级春季班-12-梯形及中位线 (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本章节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内容,梯形和中位线,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性质出发,求解相关的边与角的关系,在求解的过程中,部分题目需要添加辅助线.中位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三角形和梯形,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做到灵活应用.一、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1)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底:平行的两边叫做底,其中较长的是下底,较短的叫上底.腰:不平行的两边叫做腰.高:梯形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高.(2)特殊梯形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特殊梯形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思考讨论:若上面两个条件同时成立是否是梯形?交流:如果同时具备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征,那么该图形是矩形.【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性质定理1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等腰梯形性质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另外: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梯形判定】等腰梯形判定定理1在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例1】(1)在周长为30cm的梯形ABCD中,上底CD=5cm,DE∥BC交AB于点E,则△ADE的周长为___________cm;(2)如图,梯形ABCD中,AB∥CD,∠ACB=90°,且AC平分∠BAD,∠D=120°,CD=3cm,则梯形的周长是_________cm.【难度】★【答案】【解析】【例2】直角梯形一腰长为12cm,这条腰和一个底边所成的角为60°,则另一腰长为___________cm,若上底为3cm,则梯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难度】★【答案】【解析】【例3】(1)等腰梯形的两底之差为12cm,高为6cm,则其锐角为________;(2)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为17,底边分别为10和20,则梯形的面积是_________.【难度】★【答案】【解析】【例4】等腰梯形的高是腰长的一半,则其中的一个底角是()A.30°B.45°C.60°D.90°【难度】★★【答案】【解析】【例5】如右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C,BD相交于点O,有下列四个结论:(1)AC=BD;(2)梯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3)∠ADB=∠DAC;(4)△AOD≌△ABO.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难度】★★【答案】【解析】【例6】下列图形中,两条对角线一定不相等的是()A.正方形B.矩形C.等腰梯形D.直角梯形【难度】★★【答案】【解析】【例7】下列四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梯形B.等腰梯形C.平行四边形D.矩形【难度】★★【答案】【解析】【例8】如右图,已知梯形ABCD中,BC是下底,∠ABC=60°,BD平分∠ABC,且BD⊥CD,若梯形周长是30cm,求此梯形的面积.【难度】★★【答案】【解析】【例9】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90°,AD∥BC,AD=5,∠D=45°,CD的垂直平分线交AD于点E,交BA的延长线于点F,求BF的长.【难度】★★【答案】【解析】【例10】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DC,∠B=60°,(1)求证:AB⊥AC;(2)若DC=6,求梯形ABCD的面积.【难度】★★【答案】【解析】【例1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CA平分∠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B=2∠E.求证:AB=DC.【难度】★★【答案】【解析】【例12】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是两腰AC、BC上的点,联结BE、CD 相交于点O,∠1=∠2.求证:梯形BDEC是等腰梯形.【难度】★★【答案】【解析】【例13】如图,梯形OABC中,O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A、B、C的坐标分别为(14,0)、(14,3)、(4,3).点P、Q同时从原点出发,分别作匀速运动,点P沿OA以每秒1个单位向终点A运动,点Q沿OC、CB以每秒2个单位向终点B运动.当这两点中有一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1)设从出发起运动了x秒,当x等于多少时,四边形OPQC为平行四边形?(2)四边形OPQC能否成为等腰梯形?说明理由.【难度】★★【答案】【解析】【例14】如图,等腰梯形花圃ABCD的底边AD靠墙,另三边用长为40米的铁栏杆围成,设该花圃的腰AB的长为x米.(1)请求出底边BC的长(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2)若∠BAD=60°,该花圃的面积为S米²,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指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并求当S=时x的值.【难度】★★★【答案】【解析】【例15】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梯形AOBC (O是原点)的边AC=5,(1)求点C的坐标;(2)如果一个一次函数(k、b为常数,且k≠0)的图像经过A、C两点,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难度】★★★【答案】【解析】【例16】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B//CD,∠A=90°,AB=6,AD=4,DC=3,动点P从点A出发,沿A→D→C→B方向移动,动点Q从点A出发,在AB边上移动.设点P移动的路程为x,线段AQ的长度为y,线段PQ平分梯形ABCD的周长.(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2)当P不在BC边上时,线段PQ能否平分梯形ABCD的面积?若能,求出此时x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难度】★★★【答案】【解析】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①作高法: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②移腰法:使两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梯形两个下底角是互余的,那么一般会用到这种添辅助线的方式,构造直角三角形;③延腰法: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④等积变形法:联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⑤移对角线法:平移对角线,可以构造特殊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如果是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那么在平移的过程中,还可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结合三线合一,求梯形的高等.【例17】如图,已知在梯形中,,,,垂足为,,则边的长等于()A.20 B.21 C.22 D.23【难度】★★【答案】【解析】【例18】已知梯形中,,,,,.求的长.【难度】★★【答案】【解析】【例19】如图,梯形中,,,,,、分别为、的中点,则的长等于()A..B.C.D.【难度】★★【答案】【解析】【例20】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C,∠BAC=90°,BD=BC,BD交AC于O.求证:CO=CD.【难度】★★【答案】【解析】【例21】如图所示,在等腰梯形中,,对角线,若两底长分别为,试列出这个梯形的面积用表示的等式.【难度】★★【答案】【解析】【例22】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BOC=60°,AC=10cm,求梯形的高DE的长.【难度】★★【答案】【解析】【例23】如图,在梯形ABCD中,,,若AE=10,则CE=__________.【难度】★★★【答案】【解析】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1. 定义三角形的中位线:联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强调它与三角形的中线的区别);2.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3.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底边,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要点点拨】经过三角形的一边中点作另一边的平行线,也可以证明得到的平行线段为中位线.同样地,从梯形的一腰中点作底的平行线,可以证明得到的平行线段为中位线.如果把三角形看成是一个上底长度是一个上底长度为零的特殊的梯形的话,那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就成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特例了.【例24】(1)顺次联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2)顺次联结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3)顺次联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4)顺次联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5)顺次联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6)顺次联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7)顺次联结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8)顺次联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9)顺次联结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难度】★【答案】【解析】【例25】(1)点、、分别是三边的中点,的周长为10,则的周长为;(2)三条中位线的长为3、4、5,则的面积为.【难度】★【答案】【解析】【例26】如图,中,,的平分线,相交于点,于点,于点.(1)求证:;(2)若厘米,厘米,厘米,求的长.【难度】★★【答案】【解析】【例27】如图,在中,点D是边BC的中点,点E在内,AE平分,,点F在边AB上,EF//BC.(1)求证:四边形BDEF是平行四边形;(2)线段BF、AB、AC之间有怎么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难度】★★【答案】【解析】【例28】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对角线交于点O,MN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求证:AC=MN.【难度】★★【答案】【解析】【例29】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AE平分,交BC于点E,交OB于点F,求证:CE=2OF.【难度】★★【答案】【解析】【例30】如图所示,在四边形中,,、分别是、的中点.求证:.【难度】★★【答案】【解析】【例31】如图1所示,已知BD、CE分别是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G⊥CE,垂足分别为F、G,连接FG,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易证.(1)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如图2);(2)BD为△ABC的内角平分线,CE为△ABC的外角平分线(如图3),则在图2、图3两种情况下,线段FG与△ABC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给予证明.【难度】★★★【答案】【解析】【例3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M,N分别是AB,CD的中点,AN,BN,DM,CM划分四边形所成的7个区域的面积分别为,,,,,,,那么恒成立的关系式是( ).A.+= B.+=C.+= D.+=【难度】★★★【答案】【解析】【例3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CD、AB的中点,延长AD、BC,分别交FE的延长线于点H、G;求证:.【难度】★★★【答案】【解析】【习题1】有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A.等腰梯形B.直角梯形C.一般梯形D.直角梯形或等腰梯形【难度】★【答案】【解析】【习题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A.顺次联结等腰梯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B.顺次联结等腰梯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C.顺次联结等腰梯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等腰梯形D.顺次联结等腰梯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直角梯形【难度】★【答案】【解析】【习题3】已知梯形的两个对角分别是78°和120°,则另两个角分别是( ) A.78°或120° B.102°或60° C.120°或78° D.60°或120°【难度】★【答案】【解析】【习题4】下列命题,错误命题的个数是( )①若一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则此梯形一定是等腰梯形;②等腰梯形的两腰的延长线与经过两底中点的直线必交于一点;③一组对边相等而另一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④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A.1个B.2个C.3个D.4个【难度】★★【答案】【解析】【习题5】如图,在中,、分别是、的中点,且,,.求的长.【难度】★★【答案】【解析】【习题6】等腰梯形两底之差等于一腰长,求它的底角的度数.【难度】★★【答案】【解析】【习题7】如图,四边形中,不平行,现给出三个条件:①,②,③.请从上述三个条件中选择两个条件,使得本题添上这两个条件后能够推出是等腰梯形,并加以证明(只需证明一种情况).【难度】★★【答案】【解析】【习题8】如图,在四边形中,、、、分别是、、、上的中点,,.求四边形的周长.【难度】★★【答案】【解析】【习题9】在梯形ABCD中,AD//BC,AB=4,AD=4,CD=,∠B=60°,∠C=30°,E为AB上一个动点(与A、B不重合),EF//CD,交BC于点F,联结DE、CE.(1)求梯形ABCD的面积;(2)设BE=x,四边形CDEF的面积为y,求出y与x的函数解析式;(3)是否存在这样的点E,使四边形CDEF的面积为梯形ABCD面积的三分之二.【难度】★★★【答案】【解析】【习题10】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中,,以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三点的坐标分别为,点为线段的中点,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折线的路线移动,移动的时间为秒.(1)求直线的解析式;(2)若动点在线段上移动,当为何值时,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3)动点从点出发,沿折线的路线移动过程中,设的面积为,请直接写出与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度】★★★【答案】【解析】【作业1】能识别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的条件是()A.AD//BC,AB=CD B.∠A:∠B:∠C:∠D=3:2:3:2C.AD//BC,AD≠BC,AB=CD D.∠A+∠B=180°,AD=BC【难度】★【答案】【解析】【作业2】(1)在直角梯形ABCD中,AB⊥BC,下底BC为8cm,上底AD为6cm,∠ADB=60°,那么AC的长为__________;(2)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为9厘米,上底长是下底长的一半,那么下底的长是__________厘米.【难度】★【答案】【解析】【作业3】若梯形中位线被它的两条对角线分成三等份,则梯形的两底之比为()A.1:2 B.1:3C.1:4 D.1:5【难度】★【答案】【解析】【作业4】如图所示,直角梯形ABCD的中位线EF的长为a,垂直于底的腰AB的长为b,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 )A.ab B.ab C.ab D.2ab【难度】★★【答案】【解析】【作业5】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中位线EF=AB,下列结论:①EF=(AD+BC);②∠AFD+∠BFC=90°;③S△ABF=S梯形ABCD;④BF平分∠ABC.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难度】★★【答案】【解析】【作业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AD⊥CD,AB=BC=20,DC=4,AE⊥BC 于E,求:(1)AE的长;(2)梯形ABCD的面积.【难度】★★【答案】【解析】【作业7】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M是腰BC的中点,MN⊥AD,垂足为点N,求证:梯形ABCD的面积为.【难度】★★【答案】【解析】【作业8】已知,如图,在△ABC中,D、G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且BD=CG,点M、N分别是BG、CD的中点,过M、N的直线交AB于点P,交AC于点Q,求证:AP=AQ.【难度】★★★【答案】【解析】【作业9】如图,已知的周长为1,联结三边的中点构成第二个三角形,再联结第二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构成第三个三角形,依此类推,第2008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B.C.D.【难度】★★★【答案】【解析】【作业10】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D⊥BC于点D,点E、F、G分别是CA、AB、BC 的中点,EF:GD=7:3,点M、N分别是FG、ED的中点,MN=7.5cm,DE=5cm,CD=6cm,求△ABC的面积.【难度】★★★【答案】【解析】【作业11】如图(1)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中,,EF是梯形中位线,AB=4,BC=6,;(1)求点E到BC的距离;(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EF交BC于点M,过M作MN∥AB 交折线ADC于点N,连接PN,设EP=.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PM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难度】★★★【答案】【解析】【作业12】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COAB中,CB∥OA,以O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A、C的坐标分别为A(10,0)、C(0,8),CB=4,D为OA的中点,动点P自A点出发沿A→B→C→O的线路移动,速度为1个单位/秒,移动时间为秒.(1)动点P在从A到B的移动过程中,设△APD的面积为S,试写出S与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大值.(2)几秒后线段PD将梯形COAB的面积分成1 : 3的两部分?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难度】★★★【答案】【解析】。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班级:————————组名:————————姓名:————————年月日12 《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手法,背诵诗歌。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自主】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到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篇,也称“”,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
“风”又叫“”,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共160篇。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了解《关雎》《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4.诗歌朗读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通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整体感知《关雎》自读诗歌,思考问题。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释疑】《关雎》1.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2.师生交流:①形象美:这是一位淑女;这是一位君子。
②情感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③意境美:④语言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⑤艺术表现美: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拓展】《关雎》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
8下物理课导学案上传安排表

8.3浮力的利用 9.2滑轮 9.4功率 9.6机械效率 10.2势能 10.4水能和风能
第10周 4月21日 4月25日 10.3机械能及其转化 宋明建
说明:各学科组内部将导学案任务分解到所有责任教师,按照教学进度提前3天将导学案上传至学校网站相应页面,每周五放学前各年级责承 专人将本年级的导学案打包发给3598,导学案文件名都要一目了然,例如“2.3傅雷家书”,页面都设置成16开,边距都是成2厘米,本学期 学校将对此项工作重点督查。本安排表填好后以年级为单位周五前打包传给3598.
初
周次 起止时间 导学案内容1 6.5二力平衡 7.1压强 7.3连通器 7.5流体压强 8.2阿基米德原理 9.1杠杆 9.3功 9.5功的原理 10.1动能 第1周 2月17日 2月21日 第2周 2月24日 2月28日 第3周 3月3日 3月7日 第4周 3月10日 3月14日 第5周 3月17日 3月21日 第6周 3月24日 3月28日 第7周 3月31日 4月4日 第8周 4月7日 4月11日 第9周 4月14日 4月18日 第11周 4月28日 5月2日 第12周 5月5日 5月9日 第13周 5月12日 5月16日 第14周 5月19日 5月23日 第15周 5月26日 5月30日 第16周 6月2日 6月6日 第17周 6月9日 6月13日 第18周 6月16日 6月20日 第19周 6月23日 6月27日 第20周 6月30日 7月4日
年级
学科导学案任务安排表
导学案内容2 7.2液体压强 7.4大气压强 8.1浮力
责任人2
责任人1
导学案内容3
责任人3
导学案内容4
责任人4
宋明建 6.6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胡玉芬 宋明建 宋明建 宋明建 宋明建 宋明建 宋明建 宋明建 宋明建 胡玉芬 胡玉芬 胡玉芬 胡玉芬 胡玉芬 胡玉芬 胡玉芬 胡玉芬 胡玉芬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目标: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能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建立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学习过程:一、回顾已学知识,引发思考:1.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共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所不同的是:物距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__。
2.放大镜要求物距________,成像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同样是凸透镜,成像情况为何不同?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2.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成像特点可能与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有关。
3.设计和进行实验:①如图甲所示,用平行光(或太阳光)聚焦法测出凸透镜焦距的大小为。
②根据实验要求安装实验仪器: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安装蜡烛、凸透镜、光屏(凸透镜在中间),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三心同高),目的是。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处,使物距u>2f,移动蜡烛使之不断靠近凸透镜,不断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轮廓最清)。
4.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观察像的性质(包括大小、正倒、虚实),记下几个像的性质明显不同的典型位置的像的性质,测出对应的物距u,像距v,并填入下表。
5分析论证:(1)当u>2f时,成立的像,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为;(2)当2f>u>f,成立的像,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为;(3)当u<f 时,成立的像,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为;(4)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成放大或缩小的像的分界点是,成倒立或正立的像的分界点是。
(5)焦距定虚实倒正,焦距定大小;物像远像变。
6.交流与反思:①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是成放大的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②蜡烛越烧越短,你将看到屏上的像向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③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像的形状_______(填“变”或“不变”),像的亮度_______(填“变亮”或“变暗”).④小明和小东同学在直线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凸透镜和蜡烛,均不能获得像。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答案序号: 01 1.1希望你喜爱物理【前置学习】1.声光热力电规律物质结构2.观察实验3. 观察实验理性思考4.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当堂训练】1. 观察实验理性思考2.A3.D4.B5.D序号: 02 1.2测量长度和时间(第一课时)【前置学习】1. 刻度尺三角板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2. 米 m 1000 10 10 10 1000 10003. 1×102 1×103 1×104 5×1034. 量程分度值正对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下一位【当堂训练】1. 0.5 4202.8 2.8×10-3 2. A 1mm 2.00 4. 2.505. ①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②尺的位置没有放正.③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④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序号: 03 1.2测量长度和时间(第二课时)【前置学习】1. 零刻线量程分度值2. 分度值单位3. 1mm 2.80cm(或28.0mm)4. 测量值真实值5. 秒 s 60 3600【当堂训练】1.D2.B3.D4.D5. 90 5400 0.5 1800 15 0.256.337.5序号: 04 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前置学习】2. 量筒或量杯3. 1 1.0×10-6 1 1.0×10-3【当堂训练】 1.C 2. B 3. ②④①③ 4.157序号: 05 1.4尝试科学探究【前置学习】1. 刻度尺计时器2.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当堂训练】 1.B 2.D序号: 06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一课时)【当堂训练】1.空气马的声带黄河水2. D3. 固体4.(1)振动 (2)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5. 产生传播序号: 07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二课时)【前置学习】1. 声波回声2. 声速 340m 固体液体气体【当堂训练】1.B2.介质3. 固体4.C5.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6. 340米序号: 08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前置学习】1.乐音噪音2.音调3.次数赫兹HZ 1HZ4. 20--20000HZ 85--1100HZ【当堂训练】 1. 女声音调快 2.B 3.C序号: 09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前置学习】1. 音调快慢频率高2. 响度3. 振幅振幅4. 振幅振幅距离声源的远近小5. 分贝 dB 60dB6. 音品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7. 音调响度音色【当堂训练】1.B2.C3.B4.C5. 响度音调音色6.C序号: 10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前置学习】1. 回音壁三音石反射2. 20--20000Hz 20000Hz 20Hz3. 信息能量信息能量4.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当堂训练】1.D2.B3.D4.B5.D6. ACD BEF G3.1光世界巡行1、能够发光的物体2、太阳、星星等;电灯、手电筒等3、同种均匀介质中4、3×1083×105 不同的当堂训练1、直线传播2、不需要3、日食4、C5、√√√×6、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7、3×108 快8、B 9、D 10、D 11、B 12、B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一)前置作业1、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2、同一平面两侧等于1、6060 120 902、0 0 03、D4、图略5、20 将反射角误测为反射光线与镜面夹角6、图略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二)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等于2、平滑表面粗糙不平的表面遵守3、漫反射镜面反射当堂训练1、B2、略3、略4、B5、B6、漫反射镜面反射7、A8、(1)声污染、光污染(2)太阳光照到玻璃幕墙时发生镜面反射(3)换用厚窗帘,使用隔音玻璃3.3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一)前置作业1、虚相等垂直相等2、光的反射3、实虚当堂训练1、虚不变2、1.65 2 6 1.653、虚254、B5、A6、(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3)便于比较像的大小(4)不能虚(5)不变3.3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一)前置作业1、正虚相等相等垂直2、1.7 2 不变当堂训练1、D2、A3、1.60 2 34、A5、C6、略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一)前置作业1、同一平面法线等于2、发生改变当堂训练1、C2、B3、c4、D5、B6、C7、D8、C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二)前置作业1、偏向偏离不改变同一2、略3、AO ∠2 OB ∠3 OC ∠4当堂训练1、下虚高2、C3、C4、C5、A6、D7、D8、B3.5奇妙的透镜前置作业1、折射中间边缘中间边缘2、a d c e3、焦点 F 焦距f 发散虚焦点当堂训练1、略2、C3、焦点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前置作业1、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1)焦点镜光心(2)物体(蜡烛)凸透镜光心(3)像凸透镜光心2、40 30 大于2倍焦距处(2倍焦距外)当堂训练1、20 10 虚2、凸透正立放大的虚3、7.5 倒立放大的实4、(1)a (2)d (3) e (4) 变大变大(5)倒立缩小的实倒立放大的实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二)前置作业1、(1)15 (2)不能,因为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如果只回答“不能”或“能”,没有给出正确理由的不给分)(3)放大,倒立,能(4)左当堂训练1、凸透镜虚2、(1)10(2)放大(3)不能;物距小于焦距(或蜡烛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u<f )3.7眼睛与光学仪器(一)前置作业1、凸透镜视网膜当堂训练1、C2、B3、凸倒立弱4、晶状体视网膜(1)①近视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近视眼睛是凹透镜);②近视眼睛的会聚能力比普通眼睛强(近视眼成的像在视网膜前)(2)远离凸透镜、会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整体构思】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2.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3.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4.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5.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6.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预习提示】1.牛顿第一定律。
2. 惯性。
3.运动和力的关系。
4.控制变量法。
【教学流程】一、学生展示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又叫做______。
2.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以____的作用,力是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物体从______变为运动或从______变为静止,物体速度的______或______发生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4.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_________仍然向前运动,但汽车的速度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由于汽车受到________的缘故。
5.马路上的汽车突然启动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将会________倾倒,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将会向_______倾倒,这两个现象都是由于人有_______而造成的。
6.在航天飞行器中处于失重状态的宇航员,其身体_________惯性。
(没有/仍具有)7.虽然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___________的基础上的,经过________而得出的,因而是正确的。
9.下列说法中正确是()A.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B.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当它由运动变为静止时才有惯性C.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并且这两个力三要素相同,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D.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站在车上的人在水平方向一定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10.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直接由猜想得到的B.直接由日常经验得到的C.直接由实验得到的D.通过分析事实、概括、推理得出的二、目标定向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远一段距离停下。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导学案

1.如图所示,一小闹钟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 A .闹钟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闹钟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 .闹钟受到的重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 .桌面受到的支持力和闹钟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中考链接1.(2012•嘉兴)如图是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实验过程用到了许多科学方法.(1)怎样控制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的速度相等呢? 方法是:把小车放在同一斜面的 ,由静止开始下滑. (2)怎样反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方法是: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或 . (3)怎样得到“小车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呢?必须要用推理的方法,即: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摩擦力的作用,那么小车将 . 2.(2012•襄阳)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老师指出实验桌面越光滑越好,其原因是 。
(2)实验中保持F 1和F 2相等,用手拉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 . 巩固训练1.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A .离弦之箭B .风驰电掣C .一日千里D .姗姗来迟 2.图像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12-106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 )A .AB 段和EF 段 B .AB 段和DE 段C .BC 段和EF 段D .BC 段和DE 段3.如图12-107所示表示四个力作用下体现的不同作用效果,其中有一幅图与另外三幅不同,你能说说是哪一幅图吗 ( )4.煎鸡蛋时,将鸡蛋往灶台一碰,则鸡蛋很容易打破,而灶台却没有破,是因为( )A .灶台作用鸡蛋的力比鸡蛋作用灶台的力要大B .鸡蛋和灶台受到的力一样大,而鸡蛋壳易碎C .鸡蛋的质量比灶台的质量要小D .灶台没有受到力的作用5.今年我省的雪灾特别严重,在与雪灾的抗击中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列举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因惯性而造成损害的是 ( )A .禁止载重车辆上路B .及时给电线除冰C .将水表包起来D .在汽车水箱内加防冻液 6.“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高”是指船升高了,这一运动是以 为参照物,以 为参照物时,船是静止的.7.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不仅使小树发生了 ,还使落叶的 发生了改变.8.如图12-110所示,在光滑桌面上铺有薄桌布,桌布上放置盛有水的两个杯子.当猛地将桌布从桌面沿水平方向拉走时,桌布上的杯子 随之运动(填“会”或“不会”),这表明杯子 .9.小利同学在超市购物时,用5 N 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受到的阻力是 N ,突然,小利发现前面有一小孩,她马上用10 N 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车,使小车减速,在减速运动的过程中,小车受的阻力为 N ,方向 . 10.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路程s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12-111所示,则由图知道:(1)这是一次 m 的赛跑.(2)甲、乙两人中先到终点的是 . (3)乙在这次赛跑中的速度为 m /s . 11.如图12-113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A 的长度是 ,.12.如图12-114甲所示,小朋友用力推车,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是车却一动不动.请在乙图中画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13.某地区道路如图12-118所示,歹徒在A 处作案后沿AB 以5m/s 速度逃跑,到达B 时停留1 s ,接着沿BC 以6m /s 速度逃命.在歹徒经过AB 中点时被见义勇为的小明同学发现并立即从A 出发,沿AC 拦截歹徒,结果警方和他恰好在C 处将歹徒抓获.歹徒从被发现至在C 处被捕共历时多长时间?小明追捕歹徒的速度为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第12周)
一、自主学习:
同学们看课本81页到82页,完成下列内容:
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
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方向偏折。
而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向方向偏折。
(2)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3)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4)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二、自我训练:
(一)完成《金牌学案》45——46页知识梳理。
(二)课本8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三)课堂练习:
1. 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A.星星在运动 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C.地球在自转
D.大气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后,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2. 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能正确表示光线由玻璃射入空气的是()
3.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角将()
A.逐渐减小,且总小于入射角 B.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C.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 D.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4.如图所示为小明家的鱼缸,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在鱼缸中的水面上,一条光线经水面折射进入鱼眼(已画出)。
请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标明入射角r 和折射角θ。
5. 如图所示,是光由玻璃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的不完整的光路图,在图中,入射光线是,折射光线是,折射角是,入射角为,是玻璃。
三、直击中考
1. 某同学在水池边看到水里“鱼在云中游”则他看到的“鱼”和“云”( )
A.都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B.都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C. “鱼”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云”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 “鱼”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云”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2.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八年级物理4.5、《光的色散》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同学们看课本85页到87页,完成下列内容: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
依次是 ,这就是 现象。
色散现象说明太阳光 (填“是”或“不是”)单色光。
2、光的色散主要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3、 、 、 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
人们把这三种色光叫
做 。
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 混合而成。
4、红外线是一种看不见的光,它的主要特性是它的 效应。
一切物体都在不
停地向外辐射 ,温度较高的物体发出的红外线也 。
5、紫外线也是一种看不见的光,紫外线能杀死 ,能使荧光物质 ,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
体 。
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
二、自我训练:
(二) 完成《金牌学案》49页知识梳理。
(二)课本87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三)课堂练习:
1、太阳光通过一个三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光
带上色光的排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的光。
2、毛泽东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主要涉及的物理知识是 。
3、“三基色”是指_____ 、_____ 、____ 。
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 三种色光合成的。
4、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是光的折射现象
B 、是光的色散现象
C 、是光的反射现象
D 、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A .湖中的倒影
B .碗中的筷子
C .世博会夜晚的灯光
D .镜中的陶罐
5、下列有关不可见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可见光是一种假想的光,实际并不存在 B.不可见光也可以传递能量C.不可见光也可以在空气中直线传播 D.不可见光遇到物体也可以被反射6、过度晒太阳会使皮肤粗糙,甚至引起皮肤癌,这是由于太阳光中含有下列哪种光线造成的( )
A.红外线
B.紫外线
C.红光
D.紫光
三、直击中考
1、验钞机是利用荧光物质在的照射下能够发光的原理制成的;家中的电视机遥控器是靠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的。
2、在SARS病毒肆意侵害人类的时候各单位、住户除了用84消毒液喷洒和用过氧乙酸熏蒸预防外还常见到用____________灯来灭菌。
另外各科研部门在与“非典”的斗争中研制出了多种快速(不超过0.5 s)测量体温的仪器这是利用____________来测温的
第四章《光现象》复习学案
一.复习过程:
1.光在真空中的光速是m /s。
2.白光经三棱镜分解后,形成:七色按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叫光谱。
这说明不是单色光。
3.色光的三基色是:红、、蓝。
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光在传播途径中斜射到不同或不均匀介质表面会发生射和射。
6.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和入射光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和入射光分居于的两侧,反射角入射角。
7.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定律。
8.平面镜成像:成的是像,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成像特点简记为:成大的、立的、对称的、像。
9.平面镜应用:、穿衣镜、自行车尾灯等。
10.反射中光路是的。
11.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光和入射光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和分居于
两侧,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入射角,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入射角。
12.不经光学仪器的自然的折射现象所成的像,一般为虚像。
如:岸上观鱼、池水“变”、水中的筷子“弯折”、海市蜃楼等,人所见都是虚像。
13. 折射时光路是的。
14. 太阳光可以分解成七种色光。
二.例题典析
例 1. 太阳到地球之间的距离是 1.5×108km,则太阳发出的光射到地球上需要的时间为。
例2. 以下物体是光源的有()①太阳②月亮③燃烧着的蜡烛④镜子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
例3.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浓密的树荫下的太阳光斑
B.教室屏幕上的投影
C.你看到自己镜中之影
D.树在水中的倒影
例 4.一束光线跟平面镜成40°入射,那么这束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分别是() A.40°40° B.40°50° C.50°40° D.50°50°
例 5.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迎着月亮走,地上处是水,背着月亮走,地上处是水。
(填“亮”或“暗”)
例6.关于光的反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发生镜面反射时,每一条反射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黑板“反光”是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
C.反射面粗糙时,反射光线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D.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观察患者牙齿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
例7. 如果一人以5米每秒的速度向平面镜走来,则他所成的像相对于他的速度是()
A.0.5m/s
B.5m/s
C.10m/s
D.0
例8.如图所示,光线在空气和玻璃界面MM’上发生折射,则入射角为
界面的方是空气,方是玻璃。
例9. 如图所示,L是平面镜,S是发光点,请你画出能看到S在平面镜中像的范围。
例10.清澈见底的游泳池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这是因为从射向的光线,从水面处发生的缘故。
三、直击中考
1. 一条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若不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而使平面镜绕入射点转动45。
,则反射光线改变的角度是()
A.45°
B. 90°
C. 60°
D.30°
2.某人身高1.8m,站在平面镜前1.2m处,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 m,他的像距他。
当向远离平面镜方向移动0.3m后,则他的像距平面镜有。
在他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他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3.在我国古代就有光现象的描述,如“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潭清疑水浅”。
其中“水中月、镜中花”是光的现象形成的,“疑水浅”是光的现象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