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知识讲解
2024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六讲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主题三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第六讲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考情分析导航学业要求年份题型、题序考查内容分值1.能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能依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规律,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组成。
2.能基于真实情境,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视角分析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简单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2023贵州选择4题非选择8题物质的构成分子的特征2分3分2022贵阳选择4题非选择7题物质的构成分子的特征2分1分2021贵阳非选择8题非选择9题物质的构成分子的特征2分1分核心脑图整合知识清单必备【考点一】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层: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能量较低,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能量较高,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为了形象说明,通常用电子层表示。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有7层,它们按离核的远近分别用K L M N O P Q1 2 3 4 5 6 7表示,第1层离核最近。
3.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
以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例:【考点二】离子和原子团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Mg2+、Cl-等。
2.离子的分类离子{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如Na+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如Cl-3.离子符号的意义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考点三】相对原子质量(A r)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符号为A r。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A r)=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种碳原子的质量×1 123.近似计算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特别提醒】①等质量的不同物质中,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物质中所含原子个数就越少。
2024年初中化学分子、原子和离子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初中化学分子、原子和离子必考知识点总结2024年初中化学考试中,分子、原子和离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下面是一份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分子1. 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并保持一定空间结构的粒子。
2. 分子的种类:分子可以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两种类型。
单原子分子由同种元素的原子组成,如O2、N2等;多原子分子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如H2O、CO2等。
3. 分子的化学键:分子中的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或转移电子形成化学键。
化学键可以是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
4. 分子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的式子。
分子式中一般会用下标表示原子的个数,如H2O表示一个水分子。
5. 分子结构:分子的结构由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决定。
分子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平面的或立体的。
二、原子1. 原子的概念:是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不带电的中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位于原子核外的能级轨道上。
3. 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由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组成,用于表示元素的种类。
例如,H表示氢,O表示氧等。
4.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也是该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同时也是元素符号上面的小数。
三、离子1. 离子的概念:通过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的粒子。
正离子由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荷;负离子由原子获得电子而形成,带负电荷。
2. 价电子:位于原子外层能级的电子称为价电子。
原子通过失去或获得价电子形成离子。
3. 离子的命名:正离子一般采用元素名称加“离子”的形式命名,如氢离子(H+)、钠离子(Na+)等;负离子一般采用元素名称加“化合物根离子”的形式命名,如氧化物离子(O2-)、氯化物离子(Cl-)等。
4. 离子化反应:指发生在化学反应中的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分子、原子、离子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分子、原子、离子一、必考知识点一原子:化学转变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必然质量。
关于原子的熟悉远在公元前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境尔顿依如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马上点题目下蓝字"初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式、干货!)分子:维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维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维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非是单个分子所能维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维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老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速,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距离。
一样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紧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整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距离。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咱们都有如此的生活体验:假设口渴了,能够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能够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二、必考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非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确实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而每一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因此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024年初中化学分子、原子和离子必考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初中化学分子、原子和离子必考知识点总结____年初中化学考试中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分子和原子1. 原子概念-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电子带负电荷,绕原子核运动;中子是电中性的,位于原子核内。
2. 分子概念-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 分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3. 原子间力和分子间力- 原子或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被称为原子间力或分子间力。
- 原子间力包括电子云间的斥力和吸引力,分子间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4. 原子的排列方式- 原子可以排列成链状、环状、网状等不同的结构,影响物质的性质。
5. 元素和化合物- 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 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称为化合物,如水(H2O)。
6. 化学键-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吸引力,使原子组合成分子或离子。
- 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二、离子1. 离子概念-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正离子带正电荷,由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负离子带负电荷,由得到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
2. 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 金属离子是由金属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的离子。
- 非金属离子是由非金属原子得到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的离子。
3.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离子键是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之间的强电子吸引力。
- 离子晶体是由大量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结构。
4. 电负性和共价键- 电负性是原子吸引和结合电子的能力。
-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对形成的。
5.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有正负电极。
- 非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分布均匀。
三、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 化学式是用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关系。
-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个数,离子式表示离子中各离子的个数。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分子、原子、离子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分子、原子、离子必考知识点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必考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Q: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A: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干货丨分子、原子、离子最全面的必考知识点
分子、原子、离子最全面的必考知识点必考知识点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分子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必考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粒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必考知识点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
相似点:(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最全面的必考知识点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最全面的必考知识点必考知识点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分子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必考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粒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必考知识点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
相似点:(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培优专题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培优专题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赛点图解】【技法透析】1.如何理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理解该定义要注意以下四点:(1)“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个分子的化学性质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如氧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2)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为物理性质是物质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故单个分子是不能表现物理性质的。
(3)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外,还有其它粒子。
如: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汞的化学性质是由汞原子保持着。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2.如何理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理解该定义要注意以下三点:(1)“最小”意及“不可分”,故原子又可定义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分的粒子或原子是用化学方法不可分的粒子。
(2)“最小”、“不可分”是有条件的,即“在化学变化中”这个条件,也就是说:原子的“最小”和“不可分”是相对于化学变化而言的,因为从结构上看,原子可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3)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发生任何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会发生变化。
3.怎样认识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结构(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由此得出,质子数一核电荷数一电子数。
(3)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相同,核外电子数也不相同。
(4)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其中作高速运动。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1)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质子数+中子数5.如何区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圆圈,标核电,划弧线,中间数字一条线。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6大类型知识点
知识点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 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二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6大类型知识点
知识点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中考总复习: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知识讲解
总复习: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责编:熊亚军【考纲要求】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和含义;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知识网络】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特征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构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成成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特征:同分子的特征相似物质原子质子(带正电)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结构中子(不带电)构核外电子(带负电)成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阳离子离子分类阴离子【考点梳理】考点一、分子(高清课堂《物质构成的奥秘》一、2)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分子有什么化学性质,由这种分子聚集成的物质就有什么化学性质。
如一氧化碳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所以一氧化碳有可燃性。
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分子的聚集状态决定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水分子间距离很小时水呈液态,水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水呈气态,水分子规则排列,不能自由移动时水呈固态(冰)。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或原子团构成。
2.分子基本性质:(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一滴水(约0.05 g)中约有1.7×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且不断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用此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等。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如氢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而水分子不能与氧分子反应。
【要点诠释】用分子理论解释物理、化学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变;通电氢气+氧气,在此反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应中,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6大类型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根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一样,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假设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一样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一样的。
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最全面的必考知识点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最全面的必考知识点初中化学知识是偏向于理论性的,这是为高中的实验模块做好基础知识准备!必考知识点一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分子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必考知识点二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粒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必考知识点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
相似点:(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考纲要求】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和含义;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知识网络】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特征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构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成成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特征:同分子的特征相似物质原子质子(带正电)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结构中子(不带电)构核外电子(带负电)成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阳离子离子分类阴离子【考点梳理】考点一、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分子有什么化学性质,由这种分子聚集成的物质就有什么化学性质。
如一氧化碳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所以一氧化碳有可燃性。
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分子的聚集状态决定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水分子间距离很小时水呈液态,水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水呈气态,水分子规则排列,不能自由移动时水呈固态(冰)。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或原子团构成。
2.分子基本性质:(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一滴水(约0.05 g)中约有1.7×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且不断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用此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等。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如氢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而水分子不能与氧分子反应。
【要点诠释】用分子理论解释物理、化学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变;通电氢气+氧气,在此反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应中,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2.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是由同—结构的微粒构成。
如:纯水是由水分子(H2O)构成。
混合物是由不同结构的微粒构成。
如:空气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稀有气体分子和其他的微粒构成。
考点二、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H除外)。
3.原子的不可分性和可分性:(1)不可分性: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会改变,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
(2)可分性:在核反应中,原子核发生改变。
从核反应和其他实验人们可推断出原子的结构。
【要点诠释】1.记住两个等量关系:(1)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2)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2.对于原子,有:①同种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不同种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②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的电量相等且电性相反,原子不显电性。
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体积主要由核外电子运动的范围决定。
考点三、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层: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能量较低,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能量较高,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为了形象说明,通常用电子层表示。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分层运动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有7层,它们按离核的远近分别用K L M N O P Q表示,第1层离核最近。
1 2 3 4 5 6 73.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
以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例:【要点诠释】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各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电子层序数的平方的2倍,即2n2(n表示电子层序数)。
(2)最外层最多不能超过8个(只有l层的不能超过2个)电子。
2.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见下表)。
元素分类最外层电子数结构的稳定性化学性质金属元素一般<4(较少)不稳定易失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一般>4(较多)不稳定易得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8(He为2)稳定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原子都有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有的是通过得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有的是通过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考点四、离子和原子团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Mg 2+、Cl -等。
2.离子的分类:3.离子符号的意义:注意: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4.确定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方法: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等于该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
(1)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Na 、Mg 、O 、Cl 。
(2)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Na +、Mg 2+。
(3)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Cl -、O 2-。
5.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的集团,叫做原子团。
如:Ca(OH)2+Na 2CO 3==CaCO 3↓+2NaOH其中OH -、CO 32-作为整体参加反应。
注意:原子团并不是在任何反应中都保持不变。
如:在碳酸盐与酸反应时,碳酸根离子变成了二氧化碳:CaCO 3+2HCl==CaCl 2+CO 2↑+H 2O ;氯酸钾受热分解,氯酸根离子分解产生氧气:2KClO 3 MnO 2 △ 2KCl+3O 2↑。
6.离子的颜色:有些离子在水溶液中呈现不同颜色,如Fe 3+呈黄色、MnO 4-呈紫色,铜离子呈蓝色。
【要点诠释】1.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分子原子 离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用分子式表示,如H 2、H 2O 、CO 2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H 、Fe 、He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Cl -、Na +、NO 3-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当化学式、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前加上数字时,如2H 2、2H 、3Na +,则它们只表示微粒“个数”(微观化),不表示元素或物质阳离子←−−−失电子原子−−−→得电子阴离子2.物质结构关系:3.要注意理解“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这一提法,它仅表示核外电子总数相同而导致“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并不涉及比较质子数的多少。
如:①与Ne 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粒子有N 3-,O 2-,F -,Na +,Mg 2+,Al 3+(均含有10个电子)。
②与Ar 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粒子有S 2-,Cl -,K +,Ca 2+(均含18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如Na +、Mg 2+;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如Cl -、S 2-。
离子 2Mg 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表示2个镁离子个电子)。
【典型例题】类型一、考查分子、原子、离子及其应用1.(盐城)干冰升华后体积变大的原因是()A.分子体积变大 B. 分子间隔变大C.分子数量增多 D.分子碰撞频率减小【思路点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干冰升华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答案】B【解析】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由固态变为气态,分子的体积没有改变,分子数目没有增加,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干冰升华后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和分子碰撞频率减小没有关系。
故选B。
【总结升华】物质因为物理变化而引起的体积变化,一般是因为构成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2.(烟台)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事实解释①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混合后分子变小了②NaOH和Ca(OH)2化学性质相似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OH-③稀有气体可作保护气原子核外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④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A.①B.②C.③D.④【思路点拨】利用分子、原子的性质及碱化学性质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A、根据分子的性质判断,分子间有一定间隔;B、根据碱具有通性的原因判断;C、根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因判断;D、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判断。
【答案】A【解析】A、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故A解释错误;B、NaOH和Ca(OH)2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OH-,故B解释正确;C、稀有气体可作保护气,因为原子核外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发生电子得失,故解释C正确;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故解释D正确。
故选A。
【总结升华】掌握利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记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同种粒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的性质不同。
3.(安徽)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紫色石蕊试液,然后装入玻璃管中(如图所示),两端管口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后观察到图示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氨水的pH大于7 B.酸、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颜色C.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 D.所有分子的运动速率都相等【思路点拨】A、根据氨水的酸碱性考虑;B、根据酸碱指示剂的定义考虑;C、根据分子的特点考虑;D、根据实验现象考虑分子运动的快慢。
【答案】D【解析】A、氨水属于弱碱,所以氨水的pH大于7,故A说法正确;B、酸碱指示剂遇到酸和碱可显示不同颜色,故B说法正确;C、分子是时刻在不断运动的,所以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故C说法正确;D、由图示现象可知“变蓝的点”比“变红的点”多,说明氨分子运动速度比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快,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总结升华】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氨水的酸碱性,了解酸碱指示剂,知道分子特点和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
4.(通辽)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部分元素的微粒结构示意图,依照此示意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的全部是原子结构B.示意图②的核电荷数x=12C.示意图④若表示的是离子结构,则它的最外层电子数y=7D.示意图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它是稀有气体元素【思路点拨】A和B选项依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析解答;C选项依据17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分析该微粒成为离子时的电子层结构特点即可;D选项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进行分析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