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脑血管病MRI表现
颅脑损伤分级鉴定标准
颅脑损伤分级鉴定标准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其危害性较大,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对颅脑损伤的分级鉴定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颅脑损伤的分级鉴定标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识别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颅脑损伤的分级鉴定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通常是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神经系统功能缺损以及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进行评估的。
根据评估结果,将颅脑损伤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颅脑损伤,即颅脑轻微震荡,通常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意识模糊,不伴有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检查结果也通常是正常的。
这类损伤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在休息后可以逐渐康复。
中度颅脑损伤,通常表现为较长时间的意识丧失或意识模糊,可能伴有一些轻度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检查结果可能会显示一些异常。
这类损伤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治疗和观察。
重度颅脑损伤,是指严重的颅脑外伤,通常表现为昏迷状态,伴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检查结果也会显示明显的异常。
这类损伤需要紧急抢救和全面治疗,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在对颅脑损伤进行分级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准确评估,包括意识清醒程度、定向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其次,对患者的瞳孔反应进行观察,了解是否存在瞳孔不等大、光反射迟钝等异常情况。
最后,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进行检查,包括肢体活动、感觉、语言能力等方面。
总之,颅脑损伤的分级鉴定标准对于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颅脑损伤分级鉴定标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希望本文对于大家了解颅脑损伤分级鉴定标准有所帮助。
颅脑损伤 诊断标准
颅脑损伤诊断标准1. 引言1.1 背景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神经外科急症,它通常由头部遭受外力或运动而引起,导致颅内结构受到损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因颅脑损伤而导致死亡或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提高其预后和生存率。
颅脑损伤的确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神经系统评估等多方面信息来进行综合判断。
准确的诊断是颅脑损伤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
建立科学的颅脑损伤诊断标准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介绍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诊断颅脑损伤,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也将探讨当前颅脑损伤诊断标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系统整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全面地介绍颅脑损伤的诊断流程和标准,为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旨在强调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性,促进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进步,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为颅脑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促进医学发展和患者健康。
2. 正文2.1 临床表现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可以根据损伤的程度和部位而有所不同。
轻度颅脑损伤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记忆力减退等。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意识障碍,如短暂的意识丧失或精神恍惚。
受损者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激怒、易疲倦等行为改变。
中度颅脑损伤的表现可能更为严重,例如昏迷时间较长、意识障碍更显著、精神状态改变更为明显。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评价
对照组、预后不同两组各感兴趣区ADC值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大脑皮质
内囊后肢
桥脑后部 丘 脑 半卵圆中心 胼胝体压部 额叶白质 对照组 预后良好组 预后不良组
感兴趣区
大脑皮质 内囊后肢 桥脑后部 丘脑 半卵圆中心 胼胝体压部 额叶白质
预后不同两组与对照组各感兴趣区FA值
总计 占总数﹪ 28(45.2﹪) 21(33.9﹪) 13(20.9﹪) 11(17.7﹪) 24(38.7﹪) 27(43.6﹪) 62
脑外伤患者弥散各向异性改变与GCS评分的关系
内囊和胼胝体压部区域FA值与GCS评分显著 相关。研 究还表明无论在急性期还是亚急性 期,FA值的改变均比ADC值与临床评分相关 性好,FA值测定和白质纤维束示踪图较ADC 值更能体现TBI患者的脑白质损伤情况。
DWI梗塞后2小时即可有信号改变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
原理是将组织中的水分子弥散运动的速度以信号强度反映出的影像,具有高弥 散的区域如脑 脊液表现为低信号;弥散受限区域(ADC值降低)如急性脑缺血则表现为高信号 ,表示细 胞的毒性水肿所致 ;T2WI加权上出现的高信号则代表血管源性水肿 。DWI图像的获得可通 过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来完成。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ADC值反映的是水分子在组织内的弥散运动能力 。
预后不良组 0.559±0.031* 0.476±0.036* 0.421±0.040* 0.491±0.035* 0.367±0.041* 0.501±0.021* 0.354±0.051*
颅脑损伤影像学表现
额骨多发骨折并额窦积血
中颅窝底及右颞骨骨折
右侧颅骨多发骨折
左顶骨凹陷性骨折
右冠状缝分离病右顶骨骨折
二、脑挫裂伤
脑挫伤(contusion of brain)是脑外伤所 致的皮层和深层的散发小出血、脑水肿 和脑肿胀。
脑裂伤(laceration of brain) 是外伤所致 的脑与软脑膜的血管断裂。 由于两者多同时发生,且影像学上不易 区别,故统称为脑挫裂伤。
除上述外,于脑白质和/或灰白 质交界区、胼胝体等处见散在小 出血性病灶
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 Normal
诊断:
出血性弥漫 性轴索损伤
车祸伤后昏 迷2小时
MRI:
弥漫性脑水肿:长T1、长T2信号 弥漫性白质损伤:灶状长T1、长T2信
号,可无出血灶
对无出血的弥漫性脑损伤MRI优于CT,尤 其是DWI更敏感
颅脑损伤影像学表现
一、颅骨骨折
颅盖骨折 颅底骨折
线形骨折 凹陷骨折 粉碎骨折 颅缝分离
开放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
影像学表现:
X线: 1、颅骨上线状低密度影 2、切线位骨折片凹陷 3、碎裂成多块
骨折线
影像学表现:
CT: 1、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 2、颅缝分离 3、颅底骨折 4、合并颅内脑挫裂伤、血肿 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左侧额叶脑挫裂伤合并血肿、额骨左侧粉碎性骨折
MRI:
早期:以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 信号改变,有占位征象
后期:长T1、长T2信号,脑萎缩, 胶质增生
急性期首选CT,亚急性期以后以MRI为 优
双侧额叶、右侧颞叶脑挫裂伤CT和MRI对比
右侧额 叶、颞 叶脑挫 裂伤
(早期)
右侧额叶 脑挫裂伤
(中期)
脑部核磁共振报告解读
脑部核磁共振报告解读
一、基本信息
脑部核磁共振(MRI)报告通常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检查设备型号和序列等信息。
这些信息提供了关于患者的初步背景信息。
二、检查描述
核磁共振报告中通常会详细描述所进行的检查序列、图像类型以及检查过程中所使用的参数。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检查的详细情况。
三、图像分析
核磁共振报告中的图像分析部分是报告的核心。
这部分会对所得到的图像进行详细解读,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1. 脑部结构异常:核磁共振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
如果这些部位存在异常,如脑萎缩、脑积水或脑部肿瘤等,都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
2. 信号异常:核磁共振图像中的信号可以反映组织的新陈代谢和血流情况。
如
果某些区域出现异常信号,可能提示存在脑部缺血、脑梗塞、炎症或肿瘤等病变。
3. 功能异常:一些核磁共振序列可以评估脑部功能,如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
这些序列可以检测到脑部缺血或中风等病变,并及时进行治疗。
四、诊断结论
核磁共振报告的结论部分通常会总结上述分析结果,并给出诊断意见。
如果发现异常,医生会进一步评估病情,并建议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未发现异常,医生会建议继续观察或进行其他检查。
核磁共振报告是评估脑部病变的重要依据。
如果您收到核磁共振报告,请务必前往医院就诊,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编辑ppt
颅 内 动 脉 瘤 破 裂 平 扫 及 增 强 扫 描 F/6编5辑ppt
3D重建
编辑ppt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编辑ppt
编辑ppt
二、颅内动静脉畸形(AVM)
颅内血管畸形是颅内血管床的先天发育 畸形。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的异常增多和 形态畸变。以大脑中动脉系统发生率最高。次 为大脑前动脉,主要累及皮质。也可见于侧脑 室、硬脑膜、软脑膜、脑干、小脑幕上占70~ 93%
发生于任何年龄,72%40岁前起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占8.6%。
编辑ppt
畸形血管呈粗细不等的团块状,其中有血管极 度扩张、扭曲,管壁薄,有时可见动脉与静脉直 接相通。
血管造影表现 1、显示畸形血管。 2、供养动脉和引流静脉异常粗大伴局部循环加快。 3、盗血现象。 4、血肿的征象。
编辑ppt
编辑ppt
硬膜下血肿影像学表现
1、平片表现:可无异常;在颅内压 增高时可出现颅内钙斑的移位。
编辑ppt
2、CT表现:
①急性硬膜下血肿(3天内):表现为颅骨 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可跨越颅缝。50% 的病人可合并脑挫裂伤,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 脑疝亦较常见。额底及颞底部的血肿因部分容 积效应而显示不满意,需作冠状或矢状扫描。
编辑ppt
急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编辑ppt
急性硬膜下血肿占位效应(术前和术后对比)
编辑ppt
②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天—3周): 是急性硬膜下血肿向慢性发展的阶段,其形态 和密度呈多样性,可为新月形、半月形,高密 度、等密度、混杂密度或(个别)低密度。
编辑ppt
③慢性硬膜下血 肿(3周以后):慢 性期第一周多为混杂 密度、等密度。外伤 1—2月中期为双凸形 混杂密度、等密度。 两个月以后为新月形 低密度。
mri报告模板
mri报告模板MRI报告模板。
患者信息。
姓名,XXX 性别,男/女年龄,XX岁住院号,XXXXXX 床号,XXX。
临床诊断。
XXXXX(病名/临床诊断)。
检查目的。
XXXXX(检查目的)。
检查方法。
采用XXXXX(检查方法)。
MRI表现。
1.脑部MRI表现。
(1)脑实质。
脑实质MR信号对称,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 未见明显异常信号,ADC未见明显异常信号。
(2)脑脑室系统。
脑脑室系统形态正常,脑脑室对称,脑脑室周围未见异常信号。
(3)脑膜。
脑膜MR信号对称,未见异常增强信号。
(4)脑血管。
脑血管MR信号对称,未见异常灌注灶。
2.颅内MRI表现。
(1)颅内骨质。
颅内骨质MR信号对称,未见异常信号。
(2)颅内软组织。
颅内软组织MR信号对称,未见异常信号。
(3)颅内血管。
颅内血管MR信号对称,未见异常灌注灶。
3.颅外MRI表现。
(1)颅外软组织。
颅外软组织MR信号对称,未见异常信号。
(2)颅外血管。
颅外血管MR信号对称,未见异常灌注灶。
诊断意见。
XXXXX(诊断意见)。
结论。
本次MRI检查所见,符合XXXXX(诊断意见)诊断要求,建议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1.患者在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过敏史以及是否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2.检查前应摘下金属饰品、手表、手机等与磁场无关的物品,以免影响检查效果。
3.检查过程中应保持身体平静,避免突然移动或扭曲身体,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以上报告仅供参考,最终诊断请以临床医生诊断为准。
感谢您的阅读!(文档结束)。
注,此为虚构文档,仅用于演示目的。
颅脑MRI的临床应用及脑肿瘤的MRI诊断
CO中毒迟发性脑病
女,45岁,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12天。
CO中毒迟发性脑病
女,45岁,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12天。
酮症酸中毒脑表现-DWI呈弥漫性高信号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2010-7-27 女,6岁,乙脑
2011-2-24 2010-7-27
脑肿瘤诊断的思路
定位:轴内,轴外 定性:影像征象,临床信息(年龄,性别,症状,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 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检查前准备】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 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 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 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 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中回波有利于显示Cho代谢物
TE=135ms
TE=30ms
定位图
TE=30ms时,Cho/NAA=1.21; TE=135ms时,Cho/NAA=6.12。
增强T1WI+脂肪抑制
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可以 明确平扫高信号病灶是脂肪组 织(可被抑制呈低信号),还 是其它成像(仍呈高信号)。
多方位直接成像有 助于病灶准确定位 -MRI的优势之一
术后大体标本
病理结果: 囊性成熟性畸胎瘤。
术后组织切片图
M
RI
是
评
价
术后3个月复查 病灶已完全切除
脑 内 肿
左侧颞叶单发脑转移癌
男,67岁,记忆力减退1个月。
肺窗-横断面图像。
脑部发现转移 癌必需行肺部 CT检查。
同前病例, 左上肺癌伴 脑转移。
纵隔窗- 增强冠状 面重建图 像。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和诊断描述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 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 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头颅MRI(共74张PPT)
正常轴位 T2Flair
正常轴位 T1Flair
弥散加权成像(DWI)
• 弥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的不规则 随机运动,单位是mm2/s;
• MR弥散 成 像的 宏 观表 现 用表 观 弥散 系 数
ADC 表 示 , 正 常 组 织 的 ADC 值 在 6~8×104mm2/S。
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所表
小脑扁桃体疝
后颅凹肿瘤向下推移小脑扁桃体,使 之疝入到枕大孔下方。
手术切口疝
手术后由于肿瘤复发或组织水肿引起脑组
织膨胀,致使颅内组织经手术骨窗疝至颅外。
MRI图片的基本确认
确定图片与病人相符合;
按照时间、检查方式、扫描序列排列影像资 料;
首先观察影像表现 随后了解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检查选择
中枢神经系统MRI解剖与常见病变
常见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
正常磁共振图像的特征
脑组织结构完整
脑组织界面清晰 中线及中线旁结构居中
脑室系统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完好 脑沟、脑池的形态、大小无改变 各扫描序列中脑内未见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空现象存在
颅骨结构无破坏与增生 脑内无异常强化
正常 轴位
在 红 细 胞 内 - 有 不 成 对 电 子 、 之 间 的 距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或出现异常流空
特定脑区:a、基底节区 b、鞍区 c、桥小脑角区 d、枕大孔区
离<,而且分布不均匀,故 正常情况下脑室旁可以有少许室管膜下渗出为高信号,除此之外一旦发现高信号即为异常。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中铁的性状;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中铁的性状;
有质子弛豫增强(引起T1WI高信号, T2FLAIR—低信号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慢性: 慢性SDH血肿的形态和密度随时间而异 1月:混杂密度,上方可见液平,下方为高密度月牙形 1~2月:血肿可呈梭形,低密度,脑回移位,占位较轻 >2月:低密度,CSF密度 月牙形——直到消失
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 薄层均匀高密度区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 高、低、等、混杂密度影
t1高信号t2高信号低信号边缘水肿带消失脑出血t1wit2wi灶周水肿急性颅内出血等信号等或低无恶急性内出血高信号高或低有高慢性高高与水肿之间见低信号条灶周低信号环混合性血肿指外伤后颅内形成两种以上的血肿硬膜下脑内硬膜外硬膜下硬膜外脑血或三种并存脑室内出血脑室内积血可源自周围的出血破入脑室内或室管膜出血破入脑室内或脉络丛出血所致ct
CT+MR: ⑴开始CT可正常 ⑵20%~50%有异常 脑干、灰白质交界处点状小出血灶,脑肿胀 ⑶复查时上述改变更明显 ⑷MR T1——改变不明显 T2——多灶性高信号灶(灰白质交界处) ⑸如出血明显 T1——有出血的信号改变 T2——年余后,有灶状低信号改变 脑萎缩
⒉脑皮质挫伤 在脑外伤中多见,外伤机理同前脑皮质表浅部 针尖大,线状出血。 部位:脑回→硬膜嵴,骨嵴处多见颞极,脑下表 面,侧颞皮质额极,脑回顶叶凸面。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周义成
颅脑外伤
(head injury of skull and brain)
概述:
颅脑外伤(Craniocerebral trauma)是一种常 见的外伤,占全身各部分损伤总数的20%左 右,死亡率居首位。 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可立即挽救患者生命。 影像学检查对颅脑损伤的诊断清楚明了,对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意义重 大,在平片、DSA、CT、MRI等技术中,因 CT具有普及性高、成像快等特点,应为首 选。。
磁共振扫描各部位基本序列解释
磁共振扫描各部位基本序列解释【知识文章】标题:磁共振扫描各部位基本序列解释导语: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强磁场和电磁波产生的共振信号,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
在临床上,磁共振成像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部位的诊疗中。
本文将从头到尾逐个介绍磁共振扫描中各部位的基本序列,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并应用于实际诊疗中。
1. 大脑(Brain)1.1 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e)T1加权像是一种用于显示解剖结构的基本序列。
在T1加权像中,脑脊液呈黑色,脑灰质呈深灰色,脑白质呈浅灰色,这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脑的解剖结构。
1.2 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T2加权像则重点显示组织的水分含量,对于检测异常信号(例如水肿)非常敏感。
在T2加权像中,脑脊液呈白色,脑灰质呈中灰色,脑白质呈深灰色。
T2加权像能够更好地反映脑部异常情况。
2. 胸部(Chest)2.1 胸腔(Thorax)在胸腔的磁共振扫描中,常用的基本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通过这些序列,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胸腔内部器官的解剖结构和异常情况。
2.2 心脏(Heart)对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异常,我们采用特殊的心脏序列。
其中,心脏T1加权像能够提供心脏的解剖结构,而心脏功能扫描则可以评估心脏腔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3. 腹部(Abdomen)3.1 肝脏(Liver)肝脏磁共振扫描的基本序列主要有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借助这些序列,我们能够评估肝脏的解剖结构、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等,并对肝脏功能进行全面评价。
3.2 胰腺(Pancreas)胰腺磁共振扫描通常采用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增强扫描。
这些序列能够清晰显示胰腺的解剖结构,评估胰腺的血供情况以及检测胰腺疾病。
4. 骨骼(Skeletal)4.1 骨髓(Bone Marrow)骨髓的磁共振扫描常采用T1加权像和STIR序列。
颅脑损伤影像读片
入亚急性或慢性期
硬膜下血肿—影像学表现(CT)
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区,范围较广泛,占 位表现明显
少数早期即为混杂密度,甚至低密度,系蛛网膜 破裂脑脊液混入血肿所致
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呈稍高、等、低或混杂 密度
硬膜下血肿—影像学表现(MRI)
脑疝、外伤性脑缺血、弥漫性脑水肿、脑肿胀、缺 氧性损伤
常见的颅内外伤的类型
脑内 脑挫伤 脑裂伤 外伤性脑内血肿 脑室内出血 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外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膜下积液
cerebral contusion cerebral laceration traumatic cerebral hematoma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diffuse axonal injury
epidural hematoma subdural hematoma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ubdural fluid accumulation
颅脑外伤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平片、CT、MRI、DSA 传统X线平片仅可显示骨折和颅缝分裂,现使用
很少 CT为首选方法,可显示颅脑外伤引起的出血、脑
形态学表现同CT,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异常 信号区
血肿的信号特征及演变同脑内血肿 MRI对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显示敏感性极高,尤
其适于出血量较少或幕下病变,CT常显示不清 楚或不能显示
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轻微外伤后12天)
脑内血肿
脑内出血灶直径大于2cm 外伤性脑内血肿的形成机制
双额颞顶硬膜下积液
左颞枕挫裂伤双额颞硬膜下积液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及诊断描述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 表现长 T1 长 T2 信号(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AVM (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 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 上呈高信号)或(长T1 长T2 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 呈高信号。
MRA :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I、U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 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 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I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H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I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H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i、n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川、W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 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 呈低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I级)、占位征象重(n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 )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 、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 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 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 长T2 信号区(囊变)。
颅脑常见疾病的MRI表现
• DWI是在常规T2WI基础上施加一对强度相等、方向相反的 弥散敏感梯度,利用回波平面(EPI)等快速扫描技术产生图像,常 用表观弥散系数(ADC)来表示组织水分子的弥散能力。
• 如果水分子在敏感梯度场方向上扩散越自由则组织的信号衰 减越明显,也就是说,在DWI上组织的信号衰减越明显则提 示其中的水分子在梯度场方向上扩散越自由。DWI就是通过 测量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前后组织发生的信号强度变化来检 测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状态,可间接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特点及 其变化。
脑是全身需氧、需血最多的器官。脑的重量占体重的2%,但脑 的 耗 氧 量 是 全 身 耗 氧 量 的 20% , 脑 血 流 ( CBF ) 正 常 的 为 55ml/100g·min , 占 全 身 血 流 量 15% 。 脑 的 耗 氧 量 为 156umol/100g·min由于脑细胞的需血和氧量特别大,所以脑组织 的代谢特别旺盛,但是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特别差,CBF 一旦发生障碍,很快就会出现神经功能异常;缺血达到一定程度 后,局部脑细胞发生缺血坏死,而周边半暗带区对缺血的耐受时 间较长,因此溶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挽救那些尚未坏死的缺血周 边半暗带区脑组织。
灌注成像PWI
通过分析病灶局部的血流灌注状况,可反映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中枢神经系统应用 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Genu CC Int. Cap.
Ext. Cap.
Thalamus
Splenium
Optic Radiations
DTI就是一种用数学的手段来表示脑组织内水分子弥散各向异性的方法
在人类,完全中断脑供血6秒钟,出现意识丧失。心脏停搏10 秒钟,自发脑电活动消失,5分钟即开始产生永久性的脑细胞损害。 缺血10-20分钟,产生严重的广泛的选择性神经元坏死;缺血1-2
颅脑损伤CT、MRI临床诊断(珍藏版)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医学影像诊断学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医学影像诊断学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医学影像诊断学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 CT和MRI均有确诊意义。
医学影像诊断学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医学影像诊断学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医学影像诊断学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诊断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学
• 诊断要点:1、外伤病史。2、CT显示颅 骨下双凸形高密度,边界非常清楚。3、 MRI显示血肿形态与CT相仿。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诊断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学
根据严重的脑外伤史,同时又无颅
内血肿或不能用颅内血肿解释临床表现, 提示有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三、颅内血肿
医学影像诊断学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积
聚在颅腔内达到一定体积(通常幕上出血 ≥20ml,幕下出血≥10ml),形成局限性占位性 病变,产生脑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称为颅 内血肿(intracranial hematoma)。按血肿形成的 部位不同,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 脑内血肿等。按其病程和血肿形成的时间不同,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血肿。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急性颅脑损伤的CT与MRI影像表现分析
急性颅脑损伤的CT与MRI影像表现分析摘要:目的:探析急性颅脑损伤的CT与MRI影像表现,研究其临床成像特征和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共236例,首先进行CT检查,24h后再行颅脑MRI平扫,观察分析其成像特征及诊断结果。
结果:本组患者中脑挫伤患者MRI诊断共236例,CT平扫共216例;颅骨损伤患者MRI与CT诊断均为157例;头皮损伤患者上述两种方式诊断均为220例。
结论:CT是急性颅脑损伤的首选方案,但脑挫伤患者采用MRI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更为满意,临床诊断过程中将两者相结合应用,可有效减少误诊或漏诊情况发生。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CT;MRI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并常伴有严重的复合伤,死亡率高,约占所有创伤的21%,颅脑损伤总的死亡率高达10%[1]。
在很多病例中,CT未见异常MRI便可显示阳性改变[2]。
为此,我们对颅脑中部分伤势严重或有复合伤的患者进行了颅脑CT及MR扫描,本研究分析了我院临床资料完整且同时进行CT和MRI检查的236例颅脑损伤病例的CT、MRI表现。
1 材料与方法本组男165例。
女71例,年龄12~67岁,平均38.0岁。
损伤原因车祸188例,打架致伤头部48例。
所有病例CT及检查时间为伤后1~24小时。
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等。
本组236例颅脑损伤患者,首先行CT检查,采用NX8000机,层厚10mm,层间距10~13mm,病灶局部行5mm薄层或加层扫描。
随后24小时行颅脑MRI平扫,采用0.23T机,层厚6.9~7.0mm,病灶局部行3mm薄层或加层扫描。
2 结果2.1 脑挫(裂)伤MRI发现236例,而CT平扫仅发现216例。
CT漏诊18例,误诊2例。
脑受力方式和受力大小不同而发生不同的颅脑损伤。
脑受力同侧硬膜外血肿或受力对侧硬膜下血肿,MRI表现为硬膜外梭形或硬膜下新月形异常信号影,TIWI呈等、高信号,T2WI呈高、稍低信号,以线状低信号影相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损伤脑血管病MRI表现1.目的和要求(1)了解颅脑MRI扫描技术。
(2)熟练掌握颅脑正常MRI表现和分析方法。
(3)熟悉各种先天性颅脑发育不全的MRI表现和诊断。
(4)了解各类颅脑损伤的MRI表现和诊断。
(5)熟练掌握脑血管病的MRI表现和诊断。
2.教具MRI教学片、标本、模型、幻灯片、录像和多媒体等。
3.内容提要(1)正常颅脑MRI表现:天幕上结构的MRI层面解剖包括轴面解剖、冠状面解剖和矢状面解剖,后颅凹结构MRI层面解剖有脑干与小脑。
脑灰质较白质含水量多,含脂肪较白质少,所以脑灰质的Tl和T2时间较长,在Tl加权上,灰质的信号强度较低——灰黑;白质的信号强度较高——灰白。
在T2加权上灰质的信号强度——白灰;白质信号强度较低——黑灰;脑垂体信号强度等于或略高于脑白质。
脑脊液的Tl和T2时间长于脑组织,在Tl加权和T2加权分别呈低信号(黑)和高信号(白)等。
轴面解剖:OM线为基线分为四个水平面①侧脑室以上水平;②侧脑室上部水平;③侧脑室下部水平;④侧脑室以下水平,指丘脑以下,包括额叶下部与颞叶下部。
冠状面解剖:垂直于Reid基底线4个层面①额叶中部层面;②丘脑中部层面;③胼胝体与松果体层面;④颞顶极接合处层面。
矢状面解剖:①正中矢状层面;②旁正中矢状面;③内囊前肢矢状面;④内囊膝与豆状核矢状面;⑤通过全豆状核的旁矢状面;⑥通过全豆状核侧部及内囊后部旁矢状面。
(2)颅脑先天性畸形的分类:先天性颅脑畸形有多种分类法,以DeMyer分类应用最广泛,计分为两大组:①组织源性病变:较少而重要,多为遗传病,如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sturge-Weber综合征等;②器官源性病变:多而复杂,包括神经管闭合障碍、憩室形成性疾病、神经元增生障碍、神经元移位症及破坏性病灶。
DeMyer氏颅脑畸形分类法为:1.组织源性病变:①结节性硬化;②神经纤维瘤病;③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④先天性脑肿瘤。
2.神经管闭合障碍:①颅裂畸形(无脑畸形、空颅腔、脑脊膜膨出);②胼胝体发育不良;③Aicardi综合征;④胼胝体脂肪瘤;⑤畸胎瘤;⑥Chiari畸形;⑦Dandy -Waiker 综合征。
3.憩室形成性疾病:①无脑室畸形;②前脑无裂畸形;③视-隔发育不良;④13、14、15、18、三体畸形。
4.神经元增生障碍:①小头畸形;②巨脑畸形。
5.神经元移位症:①无脑回畸形;②脑回过多畸形;③孔洞脑(脑裂性);④灰质异位症。
6.破坏性病灶:①积水性无脑畸形;②脑穿通畸形(孔洞脑畸形);③缺氧、中毒、炎症引起的脑畸形。
(3)常见颅脑先天性畸形的病变①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分为4种类型:①脑膜膨出,指囊内仅含硬脑膜与脑脊液;②脑膜脑膨出:指脑组织随硬脑膜一起膨出,但不含脑室成分;③积水性脑膨出:脑室的一部分与脑膜脑膨出的腔相通;④囊性脑与脑膜膨出,脑与脑室膨出,在硬脑膜与脑组织之间有囊性脑室壁及囊腔。
MRI 显示颅骨部分缺如,有脑脊液样信号强度的囊性肿物向外膨出,如有脑膨出同时伴有脑组织信号,脑室受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②胼胝体发育不全:是颅脑最常见的畸形,胼胝体在胎儿期12-20周从头端向尾端发育,在MRI矢状面上胼胝体呈典型的曲线状,嘴、膝、体及压部均清晰可辩,压部呈球茎状。
MRI上矢状面主要表现为:a.胼胝体变薄;b.发育欠佳或不发育胼胝体与脑组织前后径之比<0.3(正常认为≥0.45);c.压部失去球茎状轮廓;d.可清晰显示胼胝体全部或部分缺如。
冠状面主要表现为:a.三脑室增大并上抬,并介于双额角之间;b. 双额角分离而狭窄;c.纵裂池逼近第三脑室;d.伴中线囊肿及脂肪瘤。
轴面主要表现为:a. 双额角远离;b.第三脑室增大并抬高介于双侧侧脑室体部之间;c.额角狭小,枕角扩大;d.侧脑室外缘不规则;e.纵裂池逼近第三脑室;f.可伴有纵裂蛛网膜囊肿。
常合并其它畸形:Aicard综合征、导水管狭窄、蛛网膜囊肿、脑萎缩、Chiari畸形、脑膨出、灰质异位症、前脑无裂畸形、纵裂囊肿、脂肪瘤、小头畸形、脑回过多症、孔洞脑、视隔发育不良等。
③小脑扁桃体延髓畸形(Chiari畸形) 即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其特点为小脑扁桃体及下蚓部疝入椎管内,桥脑与延髓扭曲延长,部分延髓亦下移。
本病常合并颅底、枕大孔区畸形及脊膜脊髓膨出。
Chiari畸形分为4种类型:Ⅰ型:多见于童年晚期及成年人,较轻,其特征为a.扁桃体与小脑下部下移疝入椎管内;b.第四脑室与延髓位置正常或延髓轻度下移但不与上颈髓重叠;c.常合并脊髓空洞症。
Ⅱ型:于婴儿期发病最多见,a. 小脑扁桃体和延髓下移疝入椎管内,延髓变长与上颈髓重叠;b.颈髓小而变形;c.桥脑延长并变薄;d.第四脑室正中孔与导水管粘连狭窄,致梗阻性脑积水;e.几乎君伴有脊膜脊髓膨出。
Ⅲ型:罕见,于新生儿期发病,最严重,a. 延髓、小脑、第四脑室向枕部移位,形成枕部脑膜脑膨出;b.常合并颈椎裂,小脑由此疝出,形成颈部脊膜膨出与脑膨出;c. 常合并脑积水。
Ⅳ型:小脑发育不全,但不向下方膨出。
MRI表现:矢状位可清晰显示小脑扁桃体和延髓的位置及四脑室的形态及位置。
I型:小脑扁桃体下移超过枕大孔水平5mm致C1占62%,至C2占25%,至C3占3%;延髓与四脑室正常;颈髓合并脊髓空洞症(20-75%);脑积水(0-44%)。
II型:小脑扁桃体延髓及四脑室均下移疝入椎管内;多伴脑积水,并发大脑镰、天幕、后颅凹等结构发育不全。
④导水管狭窄:先天性大脑导水管狭窄往往合并于胼胝体发育不良,因影响脑脊液循环常引起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
MRI表现:1.正中矢状面可见中脑导水管狭窄变细;2.幕上脑积水征如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大;3.第四脑室正常或略小;4.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脊髓脊膜膨出、Dandy –Walker 综合征等先天畸形;5.在T1加权像上呈长T2高信号,而狭窄的导水管中央呈流空低信号。
⑤Dandy – Walker综合征:是一组原因未明的后脑畸形,可见于任何年龄组,以儿童期最常见,以第四脑室和小脑发育畸形为特点。
MRI表现:a.后颅窝极度扩大,横窦与窦汇抬高超过人字缝;b.天幕上抬;c.小脑下蚓部缺如;d.小脑半球发育不良。
小脑后部中间隔缺如变形;e.后颅窝巨大囊肿与第四脑室相同;f侧脑室与第三脑室积水症,导水管变形;g.小脑上蚓部受压而向上向前移位。
H.需和后颅窝蛛网膜囊肿、凹陷性第四脑室与大枕大池鉴别。
⑥蛛网膜囊肿:可为先天性发育异常,亦可为后天性感染或外伤所至。
幕上蛛网膜囊肿分2型:I型多见,蛛网膜下腔呈圆形扩张与局限性膨隆,乃原始脑膜细胞的间隙扩大所至;II型少见,乃蛛网膜局部囊肿,由蛛网膜撕裂并复制而成。
MRI表现:a.囊肿边缘光滑,囊壁薄而不强化,囊内呈脑脊液样信号,边界清晰,呈长T1、长T2信号;b.可有占位征象,及脑积水,局限性骨板变薄。
C.在T2加权像上蛛网膜囊肿与受压脑组织之间的软脑膜动脉呈流空黑影。
⑦脑灰质异位症: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成神经细胞未能及时地移动到皮层所至。
多发生与妊娠12周左右,a.小灶性灰质异位一般无症状,但可有顽固性癫痫发作;b.大灶性灰质异位常有精神呆滞、癫痫发作及脑发育异常。
MRI表现:a. 小灶性灰质异位的小岛位于脑室周围,悬在室管膜上或突入脑室,也可位于半卵圆中心的白质内,孤立或散在,呈结节状;b. 大灶性灰质异位的块状灶位于脑深部白质内或皮层下白质,成板层状,往往与脑灰质相连,常有占位效应;c. 灰质异位灶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单发或多发,一侧性或双侧性,其T1值与T2值君与正常脑灰质相同,注Gb-DTPA 君不强化。
⑧结节性硬化: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特征为多器官系统可见错构瘤或结节,典型的临床三联征为:皮脂腺瘤等皮肤病损,以面部最多见,也可见色素痣等;癫痫(80-100%),多在儿童与少年期;精神呆滞。
MRI 表现为:a.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室管膜下可见结节灶;钙质沉积与胶质增生使结节在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在T2加全像上中央呈钙质低信号,外围为环状高信号;b.可见白质内长T1长T2脱髓鞘斑;c.可见质异位症;d.10%在透明隔区、脑实质区可见胶质瘤;e.肿瘤或结节可至梗阻性脑积水;f.脑血管病变可至脑梗塞;g.可伴脑萎缩、脑室扩大及周围脱髓鞘。
(3)颅脑损伤:MRI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危重,费用高,故不是急性颅脑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但MRI与CT相比有以下优点:①显示颅脑损伤的后遗症优于CT;②显示轴索剪切伤等所致小病灶优于CT;③显示脑干、胼胝体损伤优于CT;④区别慢性硬膜下积血和积液优于CT;⑤判断颅内、外血肿期龄比CT准确;⑥亚急性血肿在CT上为等密度,而在MRI上呈明显高信号等。
①脑挫裂伤:a.MRI能全面显示脑挫裂伤的内容,出血的信号演变有一定规律,水肿呈长T1与长T2信号,再两周后消失;脑软化呈长T1与长T2信号逐渐明显。
B. 脑挫裂伤内的血肿其MRI信号随时间而变化,符合从HBO2-DHB-MHB-含铁血黄素的演变规律,边界欠清;c.急性出血呈短T1高信号,短T2低信号,慢性血肿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高信号,长达三月至一年,残腔期的含铁血红蛋白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低信号,成为出血的永久标志。
②弥漫性脑白质损伤:主要MRI表现为:a.双侧脑室与脑池受压变小或消失;b.双侧偏心性或不对称性出血累及胼胝体;c.脑室与脑池内积血;d.出血破入第三脑室;e.幸活者追踪扫描显示脑室扩大,双侧脑白质异常信号,脑萎缩。
③硬膜外血肿:主要MRI表现为:a.超急性血肿在T1加权像上呈略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略高信号;b. 急性期血肿在T1加权像上呈等或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梭形或新月形;c.亚急性期或慢性期血肿,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高信号,边界清楚;d.在MRI上则清晰显示颞叶下方与大脑凸面高层的硬膜外血肿;e. 残腔期血肿呈短T2低信号。
④硬膜下血肿:主要MRI表现为:a.急性硬膜下血肿,在T2加权像上呈稍低信号,半月形或梭形血肿与颅骨、脑实质对比明显,边界清晰;b. 亚急性期或慢性期血肿,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高信号;c.硬膜下水瘤,呈长T1,长T2信号。
⑤蛛网膜下腔出血:a.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天﹚:少量出血在MRI上难以显示;大量出血在T2加权像上显示低信号;b.亚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天<1月﹚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高信号;c.慢性反复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软脑膜下会出现永久性含铁血黄素积聚,T2加权像上大脑、小脑、脑干、颈髓表面及脑室室管膜面上呈清晰的低信号镶边。
(4)脑血管病:①脑梗塞:按血管分布区,具有不明显的占位效应,呈长T 2信号,随闭塞时间延长,在T1像上逐渐呈低信号改变,T 2加权呈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