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囊肿

合集下载

硬膜下囊肿的健康宣教 (4)

硬膜下囊肿的健康宣教 (4)

寻求心理支持
01
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了解硬膜下囊肿的心理调适方法
02
参加心理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分享经验和感受
03
保持与家人、朋友的沟通,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
04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积极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 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学会放松: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法, 帮助自己放松身心。
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 疗和康复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硬膜下囊肿的心 理调适
保持积极心态
保持乐观:积 极面对疾病, 保持乐观心态
01
增强信心:增 强战胜疾病的 信心,积极配 合治疗
03
02
学会放松:学 会放松,减轻 心理压力
04
寻求支持:寻 求家人、朋友、 医生的支持, 共同面对疾病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阅 读、绘画、音乐等,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心理医生等分 享自己的感受和担忧,寻求支持和帮助。
谢谢
汇报人:刀客特万
01
适量运动:坚 持每天进行适 量的运动,如 散步、慢跑等
03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学会 释放压力,保 持心情愉快
05
02
04
规律作息:保 戒烟限酒:尽
证充足的睡眠, 量避免吸烟和
避免熬夜
过量饮酒
06
定期体检:定 期进行身体检 查,及时发现 和治疗疾病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可以及
1 时发现身体异常, 预防疾病发生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 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 CT 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 CT 诊断
诊断原发性肝癌 的一个血清学指标 , 无论 是对疾病初期 的鉴别
诊断还是预后判断 , 均 能提供较 有价值 的实验 室依据 。若与铁
3 讨 论
1 9 6 8 年, 瑞典学者 B e r g g a r d等首次将 8 - MG从 肾小 管蛋
蛋白、 甲胎蛋 白、 癌 胚抗 原等其他 血清肿瘤检测 指标进行联合 检测 , 准确率更 高 , 值得在 临床实践 中推广应 用。
C T诊 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位 于桥 小脑 角区及
桥前池 患者 3 8例 , 位于鞍上 、 鞍 旁患者 1 0例 , 位 于颞 区 4例 。 根 据 患者肿 瘤 密度 表 皮样 囊肿 可 分为 两型 :典 型 者 4 2例
( 8 0 . 8 %) , 非典型者 1 O 例( 1 _ 9 . 2 %) 。结 论 I I 盘 床应用螺旋 C T 可
表 3 肝癌患者术后 1 年血清 B r - MG含量比较( 4 - s )
高达 8 0 %以上 的癌症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 , 因此在患者术后如
何尽早地发现复发转移尤为重要。本研 究中 , 肝癌组术前血清
B 2 - MG含量 为 ( 3 . 2 1 ±0 . 3 7 ) g / mL ,术后 1 4 d降低至 ( 1 . 9 9±
报道 中 B 2 - MG正常参考值 , 其原因可能是采用 的方法不 同。 本 研究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组的血清 B。 一 MG含量远远低于肝癌
【 摘要1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 C T诊断
方 法。方法 对我 院 5 2例 中枢神 经 系统表 皮样 囊肿患者 的
组, 故可将血清 p 2 - M G检测作为作为初筛原发性肝癌的方法
的意义f J 】 - 昆明医学院学报 , 2 O l O , 5 ( 5 ) : 4 6 — 4 7 . [ 5 】 蒋显 勇, 罗云海. B 微球蛋 白在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 中的临床价 值探讨[ J 】 _ 中国现代 医学杂志 , 2 0 0 5 , 1 5 ( 1 O ) : 1 5 4 8 、 1 5 5 2 .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 影像表现。

其中4例椎管内病灶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另16例颅内病灶均做了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分析肿块发生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及CT、MRI表现。

结果:表皮样囊肿16例位于颅内,其中10例位于桥小脑角区,3例位于鞍上池,1例位于颅中窝颞底部,1例位于第四脑室内,1例位于松果体区。

另4例表皮样囊肿位于椎管内,1例位于胸段,3例位于腰段。

13例形态不规则,7例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

CT平扫10例呈均匀低密度,6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3例病灶边缘见高密度钙化影。

MRI扫描T1WI上病变表现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T2/FLAIR图像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DWI弥散均受限。

增强扫描后仅1例病变出现边缘轻微强化。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对CT、MRI 图像分析,大部分能作出准确诊断。

标签:表皮样囊肿;颅内;椎管内;影像表现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是起源外胚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1],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0.2%~1.8%[2]。

现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CT、MRI表现,结合相关文献,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06月至2015年07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椎管内表皮样囊肿20例。

男13例,女7例,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37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听力或视力减退、行走不稳、腰骶部胀痛等。

1.2 扫描技术采用64排螺旋CT(GE Lightspeed VCT)和GE公司Signa 1.5T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头部、脊柱专用线圈进行扫描。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赵鹏来;章文斌;罗正祥;陈永严;刘翔;刘英亮【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3(18)10【摘要】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EC)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中枢神经系统E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囊肿位于颈段2例,左侧脑室1例,均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C1~C2段囊肿全切除,C6~C7段囊肿次全切除,左侧脑室囊肿大部分切除.随访5~24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中枢神经系统EC是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多发生于颈胸段椎管硬膜下脊髓腹侧,颅内罕见.MRI对E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总页数】3页(P453-455)【作者】赵鹏来;章文斌;罗正祥;陈永严;刘翔;刘英亮【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8;R744【相关文献】1.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J], 李涛;崔惠勤;朱里;黄力钊;铁超恩2.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与诊断 [J], 李淼;王民;刘威;韩利章3.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 [J], 许化致;孙波;陈伟建;李建策4.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 [J], 黄增超;张雪林5.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 [J], 席一斌;王柳仙;李陈;郭钒;田萍;刘婷婷;印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分析肿瘤部位、形态、大小、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表皮样囊肿10例位于桥小脑角区,3例位于鞍上池或鞍旁,1例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第四脑室,1例位于中颅窝颞底部。

CT平扫11例呈均匀低密度,5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3例病灶边缘见钙化。

MRI扫描T1WI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后仅1例出现边缘轻微强化。

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能作出正确诊断。

标签:表皮样囊肿;颅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是起源外胚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0.2~1.8%[1]。

4.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6-08~2015-06颅内表皮样囊肿16例。

男10例,女6例,年龄17~52岁,平均年龄41岁。

1.2 扫描技术采用GE Lightspeed VCT和GE Sign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

2 結果16例病灶均位于颅内脑外,最大者约52mm×43mm×38mm,最小者约15mm×10mm×9mm。

15例形态不规则,1例形态规则呈圆形,邻近组织无受压或轻微受压。

11例CT扫描为均匀低密度,CT值-10~15HU,另5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3例病灶边缘见钙化影,灶周均无水肿(图1)。

16例在MRI T1WI 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T2/FLAIR为不均匀高信号,DWI 弥散均受限。

MRI增强后仅1例肿块边缘轻微强化(图2~4)。

图1 图2 图3 图43 讨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含角蛋白、胆固醇、脂类物质和钙化。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生长缓慢,常在中青年被发现。

常发生于桥小脑角池,其次是鞍上池或鞍旁、四叠体池、颅中窝以及脑室内。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

XU Hua-zhi1,SUN B .CHEN Wei-t im',LI Ji m -cel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First A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z
2.Imaging Center o f Neurosci cnce,Tiantan Hospital,Beijing 100050,China)
Key words:central nervous system cysts;magnetic r e sona n ce imaging
中枢 神 经 系 统 肠 源 性 囊 肿 又 称 神 经 管 原 肠 囊 1.5T Signa EXCITE成像 仪 。
肿 、肠 源性 囊 肿 、脊索 裂 综合 征 ,为一 种 少 见 的先 天 2 结 果
(1.温 州 医 学 院 附 属 第 一 医 院放 射 科 ,浙 江 温 州 325000;2.北 京 天坛 医院 神 经 影 像 中心 ,北 京 100050)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中枢 神 经 系 统 肠 源 性 囊 肿 的 影 像 学 表 现 。方 法 :收 集 经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的肠 源 性 囊 肿 l2例 ,分 析 其 影 像 学 表 现 。结 果 :桥 前 池 、桥 小 脑 角 池 2例 ,脊髓 腹 侧 髓 外 硬 膜 下 间 隙 9例 ,背 侧 髓 外 硬 膜 下 间 隙 l例 ,“脊髓 嵌 入 症 ”8例 。l例 CT 平 扫 等 脑 脊 液 密度 。8例 T。WI、T2WI类 似 脑 脊 液信 号 ;3例 T.WI、T2WI信 号 混 杂 。增 强 扫 描 ,仅 l例 边 缘 轻 度 半 环 状 强 化 。结论 : 中枢 神 经 系 统 肠 源性 囊 肿 影 像 学 表 现 具 有 一 定 的 特 征 ,MRI具 有 一 定 的 诊 断 价值 。

侧脑室囊肿是什么

侧脑室囊肿是什么

侧脑室囊肿是什么相信有些准妈妈在产检的时候会发现胎儿侧脑室囊肿,这听起来很令人害怕,准妈妈们总是会想得比较多,长期这样,准妈妈会精神过于紧张,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侧脑室囊肿是什么,准妈妈们也可以有个心理准备,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产检,才能给胎儿最好的保护。

目前认为侧脑室囊肿病理分型有:神经上皮样囊肿(包括脉络丛囊肿和室管膜囊肿)和蛛网膜囊肿,其中大多数为脉络丛囊肿。

脉络丛囊肿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样囊肿,多见于儿童,在整个脑室系统均可发生,最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其次为侧脑室体部、枕角和颞角,额角罕见,与脉络丛的解剖分布有关。

脉络丛囊肿常在胎儿时就已经发生,与第18号染色体三体有关,也可能和21号染色体变异有关,但是大多数在出生后2年内消失,并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侧脑室囊肿可单发,也可多发.本病一般无任何症状,一旦囊肿阻塞脑脊液循环,则可以造成胎儿脑室扩张.脉络膜囊肿多在早期妊娠晚期或中期妊娠早期发现,孕24~26周后明显缩小或消失.侧脑室有囊性肿块一般对胎儿没有直接影响。

如果囊肿比较小,而且在左侧侧脑室一般不会堵塞脑脊液循环,不造成颅内压增高等。

暂时可以先不处理这个囊肿的问题,如果胎儿未发现合并其他畸形,则可嘱孕妇随访观察,至妊娠结束。

检查中若发现胎儿脉络膜囊肿,不要立即认为是病理性或生理性的,应同时仔细检查胎儿是否合并有其他畸形,如果胎儿合并有其他畸形时应建议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抽羊水作染色体检查,以尽早排除染色体疾病.如果胎儿未发现合并其他畸形,则可嘱孕妇随访观察,至妊娠结束.等生产完后,可以到神经外科就诊,可能需要定期复查,确定此囊肿的性质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然后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上面的介绍,对于侧脑室囊肿是什么,相信准妈妈们心中也有自己的理解了,其实,每个宝宝都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天使,作为准妈妈千万要放松自己的心情,如果发现侧脑室囊肿就要坚持复检,最后确定情况如何,这是为宝宝未来的健康保障,也是为每个家庭的幸福保障。

神经根袖囊肿标准

神经根袖囊肿标准

神经根袖囊肿标准A spinal nerve root cyst, also known as a Tarlov cyst, is a fluid-filled sac that develops along the nerve root sheath in the spine. These cysts are usually found in the sacral region of the spine,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base of the lower back. They can cause symptoms such as pain, numbness, and weakness in the lower back, buttocks, and legs. The exact cause of spinal nerve root cysts is not entirely understood, but they are believed to develop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pressure on the nerve roots.神经根囊肿,也称为Tarlov囊肿,是在脊柱神经根鞘沿着发展的充满液体的囊。

这些囊通常位于脊柱的骶区,位于下背部的基部。

它们会引起症状,如下背部、臀部和腿部的疼痛、麻木和无力。

神经根囊肿的确切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但据信它们是由于神经根上的压力增加而发展而来的。

Diagnosing a spinal nerve root cyst can be challenging, as the symptoms can mimic other spine-related conditions, such as herniated discs or spinal stenosis. Imaging tests, such as MRI or CT scans, are commonly used to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a cyst and determine its size and location. A neurological exam may also beconducted to assess nerve function and identify any areas of weakness or numbness. In some cases, a diagnostic nerve block may be performed to confirm that the cyst is the source of the symptoms.诊断脊髓神经根囊肿可能具有挑战性,因为症状可能会模拟其他与脊柱有关的疾病,例如椎间盘突出或脊柱狭窄。

支气管源性囊肿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病规律探讨

支气管源性囊肿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病规律探讨
论 发病 性 别 比例 为男 : =23 1 女 , 4。国 内发 病 以男性 多 见 , 国外女 性 比例 较大 , 而颅 内发 病者 均 为男 性 。 以颅 内支 气管源 性囊 肿 患者 的平 均发 病 年 龄 最大 , 程 最 长 , 肿 直 径 最_ 平 均发 病 年龄 国 内按 照颈 椎 段 、 腰椎 段 、胸 椎 段 、骶 椎 段 、颅 内的次 病 囊 大。
序 逐渐 升高 ,国外 按 照 骶 椎段 、颈 椎 段 、 胸椎 段 、腰 椎 段 的次 序 逐 渐 升高 。 国 内颈椎 段 及 腰 椎段 最 多见 ,国外 以 颈椎 段 多见 , 前 颅 凹 为颅 内好 发 部 位 。 椎 管 内 支 气管 源 性 囊肿 以病 变 相 应 部 位 的 神经 根 性 疼 痛和 脊 髓 压 迫 为 主要 临床 表 现 。颅 内此 类 疾 病
’ T
l 不


、 『

/ Ch n H e lh Ca eN u rto ia at r tiin
支气 管源性 囊肿在 中枢神经 系统 的发 病规律探 讨
刘 永 生 申 明 峰
【 要】 目的 总结 I 0年 ~2 9 支气 管源性囊 肿在 中枢 神经系 统的发 病特 点。方 法 通过 文献检 索 的方 法 , c K 及 M dle 摘 9 9 o 年 0 对 N l e ii F 数 据库进 行检 索 , 选 出 1 0年 ~2 9年 关 于 中枢 神经 系 统支 气管源 性囊肿 的病 例报 告 , 筛 9 9 0 0 对其 各项 临床 资料 进行 统计分 析 。 结 果 1 0年 ~2 9年共报 告 3 例 支 气管源 性囊肿 , 中我国报 告 2 9 9 0 0 7 其 5例( 内 6例 , 管 内 1 颅 惟 9例) 国外 报告椎 管 内囊肿 1 , 。结 2例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附6例报告)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附6例报告)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附6例报告)王君宇;刘运生;姜维喜;袁贤瑞;廖达光;刘景平【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0(010)005【摘要】目的:对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总结1994~1999年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6例的临床经验.结果:6例病人中,5例椎管内囊肿一次性手术全切除;1例后颅窝囊肿第1次手术部分切除,1年后复发,第2次手术全切除.结论:手术切除的肠源性囊肿大多位于椎管内,少数位于后颅窝.术前定性诊断困难.CT、MRI等可发现囊肿,若同时发现合并有其他畸形如:脊柱裂、椎体异常时对定性诊断很有价值.治疗应争取一次全切,以免复发.【总页数】2页(P55-56)【作者】王君宇;刘运生;姜维喜;袁贤瑞;廖达光;刘景平【作者单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相关文献】1.后腹膜肠源性囊肿——附3例报告 [J], 宋彬;边琪;周颖奇;徐斌;胡先贵2.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分析(附14例报告) [J], 郭华;栾立明;韩韬;张健;滕良珠3.椎管内肠源性囊肿(附20例报告) [J], 路剑;汪寿生;雷学4.椎管内肠源性囊肿临床分析(附5例报告) [J], 王治瑜;唐振刚5.椎管内肠源性囊肿诊治体会(附12例报告) [J], 付强;汪永新;郭云泉;周庆九;刘波;更.党木仁.加甫;朱国华;柳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
松果体区
四脑室
表皮样囊肿(胆脂瘤)
囊肿内成分复杂MR与CT影像表现呈各种变化
弥散加权呈高信号—鉴别诊断重要依据
少数囊肿壁显著钙化呈环形或壳形
增强扫描不强化
皮样囊肿
好发于中线多位于蚓部及鞍区
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界清无周围水肿
囊壁可见不完整的钙化环
MRT1表现为高信号——特征性表现
增强扫描不强化
囊肿可破裂囊液破入脑室系统
脑脓肿:CT平扫脓腔表现为均质低密度,脓壁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环,界清,可有水肿。
MRT1脓腔及周围水肿呈低信号MRT2呈高信号。
脓壁信号在不同时期可稍有不同
早期T1稍高信号T2低信号
急性期T1稍高信号T2稍高信号
慢性期T1高信号T2低信号
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内缘光整壁薄而均匀
脑脓肿与脑内囊肿区别要点
(1)囊肿之囊液CT密度和MR信号均与脑脊液相同,脓肿之脓液CT密度和MR信号常与脑脊液不同
脑室内囊性病变
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
三脑室胶样囊肿
脑室内皮样囊肿脑室内表皮样囊肿脑源自内脑囊虫病四脑室蛛网膜囊肿
脑包虫病(脑包虫囊肿)
原发性脑包虫囊肿
继发性脑包虫囊肿
原发性脑包虫囊肿
常单发常累及顶叶和额叶
表现巨大脑实质内囊肿呈类圆形界清
囊壁外侧往往接近脑表面占位效应显著
CT密度及MR信号与脑脊液相似
囊壁常有钙化呈完整或不完整的壳状或结节状
增强扫描囊壁一般不强化一般无周围水肿
大囊内含有多个小囊是诊断特征
继发性脑包虫囊肿
常为多发
囊肿可大可小呈圆形卵圆形
可有周围水肿
囊壁可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可强化
脑包虫囊肿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李涛;崔惠勤;朱里;黄力钊;铁超恩【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2(022)005【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肠源性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7例肠源性囊肿,桥前池1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6例,3例病变位于颈段,2例位于上段胸段,1例位于腰段.6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5例囊肿位于脊髓腹侧,均可见“脊髓嵌入征”.多数囊肿T1WI呈等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 WI等或稍低于脑脊液信号.6例行MR增强扫描,5例囊壁及囊液均未见强化,1例囊壁轻度强化.结论 MRI对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总页数】3页(P715-717)【作者】李涛;崔惠勤;朱里;黄力钊;铁超恩【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广西柳州 545005;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广西柳州 545005;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广西柳州 545005;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广西柳州 545005;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广西柳州 545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R445.2【相关文献】1.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与诊断 [J], 李淼;王民;刘威;韩利章2.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 [J], 许化致;孙波;陈伟建;李建策3.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 [J], 黄增超;张雪林4.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J], 赵鹏来;章文斌;罗正祥;陈永严;刘翔;刘英亮5.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 [J], 席一斌;王柳仙;李陈;郭钒;田萍;刘婷婷;印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症状性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症状性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症状性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赵博;周茂德;徐淑军;江玉泉;王磊;贾德泽;周垂贤【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6(44)3【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18例症状性Rathke囊肿病例均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切除部分囊壁,敞开囊腔,清除囊肿内容物。

结果:术后随诊3个月至10年,18例患者的症状均有缓解,4例患者术后复发。

结论:鞍区症状性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CT/MRI检查呈多样性,无特异性。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明确诊断,缓解症状,患者预后良好,是治疗垂体Rathke囊肿的有效方法。

病例复发与鳞状上皮化生有关。

【总页数】4页(P300-302)【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囊肿;诊断;显微外科手术【作者】赵博;周茂德;徐淑军;江玉泉;王磊;贾德泽;周垂贤【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3【相关文献】1.19例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J], 霍雷;刘凌峰;刘运生;袁贤瑞;方加胜;李学军;柳浩然;高俊玮2.垂体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J], 惠磊;周文科;周国胜;张新中;金宝哲;岳双柱;周祥;袁国艳3.症状性Rathke囊肿的诊断与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策略 [J], 周辉;王志明;蒲九君;钟艾凌;阮伦亮;靳凯;杨刚4.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J], 李强;黄纯海;陈委;刘志雄;袁贤瑞;刘运生5.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经蝶手术治疗症状性Rathke囊肿的对比分析 [J], 黄斌;李全才;张庭荣;郭运发;吴昊;罗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闹囊肿?脑囊肿该如何治疗?

什么是闹囊肿?脑囊肿该如何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闹囊肿?脑囊肿该如何治疗?
导语:闹囊肿这样的疾病发生之后康复起来并不容易,对于这种疾病我们更不应该忽视治疗,所以了解这类病的一些基础知识,才有利于我们防治此种疾病
闹囊肿这样的疾病发生之后康复起来并不容易,对于这种疾病我们更不应该忽视治疗,所以了解这类病的一些基础知识,才有利于我们防治此种疾病。

那么什么是闹囊肿呢?
什么是脑囊肿?
脑囊肿疾病是指脑组织与其附属物形成水囊性肿物,并产生不同程度的脑压症状的病症。

而且该疾病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该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随着医学界的发展,脑囊肿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

脑囊肿的治疗:
1、药物控制。

吃药可暂时性的控制疾病,一旦停药,病症复现甚至更严重;常年服药不仅让患者痛苦不已,而且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导致其他严重疾病的并发;同时,药物不具备激活脑神经因子的功能是根本原因,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因此,神经修复治疗方法成为治疗脑囊肿的可靠选择。

2、物理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只能是辅助的,作用微乎其微,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3、手术治疗。

手术是一把双刃刀,除非是危及生命,否则不建议采取手术治疗这种方法,更何况手术治疗方法创伤非常大,不利于机体术后恢复;至于中医、按摩就更是很难发挥到效果,神经系统本身的生理缺失,是无法从内分泌调节上恢复其功能的;所以神经组织修复疗法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脑囊肿的健康宣教

脑囊肿的健康宣教
随访: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随访,了解病 情变化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 累和压力
护理措施: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 食物,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_
4
脑囊肿的心理调适
心理压力来源
疾病带来 的身体不 适
对疾病发 展的担忧
治疗过程 中的痛苦 和恐惧
家庭和社 会的压力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 治疗脑部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虑
护理要点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和熬 夜
01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避免 焦虑和抑郁
03
02
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多吃 蔬菜水果,少 吃油腻食物
04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和治 疗疾病
定期检查和随访
定期检查:每年进行一次脑部检查,及时发现 和治疗脑囊肿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使 用抗癫痫药物、 抗炎药物等控 制症状
01
放射治疗:使 用伽马刀、质 子刀等放射治 疗方法
03
02
手术治疗:根 据病情选择开 颅手术、微创 手术等
04
康复治疗:进行 物理治疗、言语 治疗等,帮助患 者恢复功能
预后和康复
01
预后:脑囊肿的预后通常较 02
治疗: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
脑干囊肿:位于脑 干,通常为圆形或 椭圆形
脑神经囊肿:位于 脑神经,通常为圆 形或椭圆形
脑囊肿的症状
01
头痛:脑囊肿压迫神经, 导致头痛
02
恶心、呕吐:脑囊肿压迫 脑部,导致恶心、呕吐
03
视力障碍:脑囊肿压迫视 神经,导致视力下降
04
癫痫:脑囊肿压迫脑部, 导致癫痫发作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

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及脉络丛囊肿、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拉克氏囊肿等颅内正常变异囊肿、各种病因囊肿、肿瘤囊性变部分疾病临床病理、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颅内囊肿性病变分类第一类为正常或变异,多无临床表现,经常在体检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发现,认识此类疾病的作用在于避免过度或者不恰当的治疗。

第二类为各种病因引起的单纯囊肿,包括先天性、外伤性、血管性、感染性等,此类疾病临床症状从轻到重,轻者仅表现为头痛,重者甚至可以引发猝死。

第三类为颅内原发或继发肿瘤的囊性变部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感染类囊肿与普通意义上的囊肿有一些不同之处,亦不在讨论之列。

前两类囊肿的影像表现第一类:颅内正常变异囊肿1、脉络丛囊肿又名黄色肉芽肿。

临床与病理:最常见的神经上皮囊肿,占尸检约50%;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常双侧发生;体积较小,2~8mm,超过2cm罕见;绝大部分无症状,少数使脑室扩张;脉络丛球内土黄色结节;囊状、结节状或囊实性;被覆脉络丛上皮细胞;内含脂质和脉络丛上皮脱落细胞碎片。

影像表现:CT表现为与脑脊液相等或稍高密度,钙化常见;T1WI等或稍高信号(相比脑脊液),T2WI高信号,F1air序列高信号;羽弥散受限;增强扫描从无强化到明显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

鉴别诊断:室管膜囊肿:单侧、脑脊液信号、无强化;脉络丛绒毛样增生。

2、室管膜囊肿临床与病理:神经上皮囊肿,较少见;最常见于侧脑室或侧脑室周围(额叶或颍顶叶交界区)脑实质,也可发生于蛛网膜下腔、脑干或小脑;囊壁薄,为室管膜细胞,分泌清亮的液体。

影像表现:侧脑室或脑实质内脑脊液样信号/密度;薄壁;无强化。

鉴别诊断:脉络丛囊肿:双侧;信号与脑脊液不同;强化。

蛛网膜囊肿:蛛网膜下腔;压迫周围结构。

脑室发育不对称:形态。

3、神经胶质囊肿临床与病理:来自神经管上皮细胞,罕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脑实质内较脑实质外多见;额叶最常见;壁薄,为脉络丛上皮细胞(立方上皮)或室管膜上皮(柱状上皮);囊液为清亮液体,似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t o o y we e c l c e n n l z d Re u t Amo g 7 c s so n e o e o s c s s n r c a i1c s o a e n a t ro h lg r ol td a da ay e . s l e s n a e fe t r g n u y t ,1 i t a r n a a e l c t d i n e i r
呈 等 或 稍 高 于 脑 脊 液 信 号 , z I 或 稍 低 于 脑 脊 液 信 号 。6例 行 MR增 强 扫 描 , 囊 壁 及 囊 液 均 未 见 强 化 , 例 囊 壁 轻 Tw 等 5例 1
度 强 化 。结 论 MRI 肠 源 性 囊 肿 的 诊 断 及 鉴 别 诊 断有 重要 价 值 。 对 【 键 词 】 脑 ; 柱 ; 源 性 囊 肿 ; 共 振 成 像 关 脊 肠 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1 0 2年 第 2 2卷 第 5期 JMe ma igVo. 2No 52 1 dI gn 12 . 0 2
中枢 神 经 系统 肠 源 性 囊 肿 的 MR诊 断 与 鉴 别 诊 断
李 涛 , 惠 勤 , 崔 朱 里 , 力钊 , 黄 铁超 恩
广西 柳 州 5 5 0 ) 4 0 5
L ITao,CU IH uiq n ,ZH U —i Li,H UA N G — hao, TI Cha — n Liz E o e
M R o ,T eFo rhAf la e opi lo Gu n x e ia ie st Ro m h u t fii td H s t f a g iM d c lVn v riy,Gu n xi u h u 5 5 0 ,P. C i a a a g z o 40 5 Li R. h n

马凡氏综合征头上长囊肿

马凡氏综合征头上长囊肿

马凡氏综合征头上长囊肿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头部多发囊肿的出现。

马凡氏综合征是由于局限性蛛网膜下腔的异常扩张引起的,这一病症通常会在婴儿期或幼儿期出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凡氏综合征头部长囊肿的相关知识。

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中的头部长囊肿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马凡氏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它与染色体17上的基因突变有关。

这一突变会导致基因突变蛋白的产生受到抑制,从而导致细胞内黏着物无法正常地从细胞内排出,最终导致蛛网膜下腔的局限性扩张。

头部长囊肿是马凡氏综合征病患最常见的症状,它通常表现为头部皮肤下的肿块或肿瘤。

这些囊肿多数位于头部后侧或颞部,但也有一些患者的囊肿分布更广泛。

这些囊肿一般并不引起患者明显的痛苦,但会影响到毛发的生长,让患者感到尴尬和不适。

此外,这些囊肿也可能会通过压迫周围的结构,引起头痛、眼球突出等症状。

对于患有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来说,头部长囊肿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激光治疗。

手术切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切除囊肿及其周围的组织来消除患者的症状。

但是,手术切除并不能阻止囊肿的再生,所以患者在术后应该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早发现囊肿的复发。

另一种治疗方法是激光治疗,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激光照射来消除囊肿。

与手术切除不同,激光治疗无需开刀,可以避免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时间的长短。

此外,激光治疗对囊肿周围组织的损伤也较小,患者恢复较快。

因此,激光治疗成为越来越多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

除了头部长囊肿外,马凡氏综合征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的出现。

例如,患者可能会出现智力障碍、肢体畸形、心血管畸形等。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患者表现较轻,而有些患者会出现较严重的症状。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非常重要。

总之,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其特征之一是头部多发囊肿的出现。

什么是椎管内脊膜囊肿?

什么是椎管内脊膜囊肿?

什么是椎管内脊膜囊肿?椎管内脊膜囊肿(Syringomyeli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中脊髓周围的脊膜腔中形成了一个或多个液体充满的囊肿。

这些囊肿通常与脊髓的异常解剖结构相关,可以导致脊髓损伤并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椎管内脊膜囊肿的病因、病理生理学及临床表现,以及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

病因椎管内脊膜囊肿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它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先天性:大多数椎管内脊膜囊肿是先天性的,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这些异常可能涉及脊髓腔形成障碍、胎儿时期脊髓腔周围的脊膜腔发育异常等。

2.外伤:外伤也可能导致椎管内脊膜囊肿的发生。

外伤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反复发作的创伤,如颈椎骨折、脊髓损伤等。

3.其他病变:一些其他病变,如脊髓瘤、炎症性疾病和脊髓空洞等,也可能导致椎管内脊膜囊肿的形成。

病理生理学椎管内脊膜囊肿的主要特征是脊髓周围形成的囊肿,这些囊肿内填充有液体。

这种囊肿可能是单发的,也可能是多发的。

囊肿的大小和位置会对脊髓造成压力和损伤。

这种压力和损伤会导致脊髓神经元的退行性变、脊髓组织纤维化和破坏。

随着囊肿的扩大,会进一步影响脊髓的正常功能。

椎管内脊膜囊肿的液体通常是脊髓腔内的脑脊液,但也可能含有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成分。

这些成分的积聚可能导致囊肿内液体的压力增加。

囊肿的扩大会引起脊髓周围的结构的改变,如神经纤维束的变形和脊髓腔的扩张。

临床表现椎管内脊膜囊肿的临床表现因患者的年龄、囊肿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1.疼痛:颈部或背部的疼痛是椎管内脊膜囊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疼痛可以是持续的或间歇性的,也可能在运动或咳嗽时加重。

2.肢体无力或肌肉萎缩:由于囊肿对脊髓的压迫和损伤,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无力或肌肉萎缩。

这些症状通常从手部开始,逐渐向下扩散。

3.感觉异常:椎管内脊膜囊肿可能导致各种感觉异常,如触觉下降、温度感觉异常、疼痛过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侧外侧裂见近似形 的脑脊液低密度影
左侧颞极部长T1、长 T2信号,邻近脑组 织受压
治疗

蛛网膜囊肿的治疗仍存在争论。主要包括随访观察、 手术治疗。 目前较统一的手术指征: 1)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表现 2)合并囊内出血、硬 膜下出血 3)有明确为AC所致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4)顽固 性癫痫 5)囊肿增大趋势,或脑电图和颅内压有变化者 6)继发梗阻性脑积水 7)4岁以下且囊肿直径大于3cm,脑电图和颅内压有变 化者 8)局部受压征象明显 手术方式:开颅囊肿切除术、内镜手术、分流术(囊 肿-腹腔分流 )、引流术
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双额或泛发性剧烈头痛,突然发病和停 止,头痛随着运动和/或体位改变而缓解或有强度 变化。 其他可伴有视觉改变,呕吐,眩晕,共济失调, 短期记忆丧失,尿失禁,癫痫发作等。

辅助检查、治疗

CT: 可见一圆形或类圆形均质高密度囊肿,边缘圆滑, 境界清楚。CT增强扫描一般不强化。 MRI: 多表现为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也可 表现为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囊肿不 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

辅助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胎儿及婴幼儿颅内神经 上皮囊肿的主要手段。
CT:脉络丛囊肿 与脑脊液相比稍高密度;钙化常 见。室管膜囊肿 与脑脊液相比为等密度,无强化。 MRI:脉络丛囊肿与脑脊液信号相似,边缘强化, DWI常为高信号。室管膜在各序列与脑脊液相同 信号。


脉络丛囊肿
室管膜囊肿
是由皮肤外胚层剩件包埋于神径沟内发展而成的外胚 层组织肿瘤。与表皮囊肿不同的是:皮样囊肿常有皮肤 的成分,如皮脂腺、毛囊、毛发等结构。好发于中线 及中线旁。 颅内常发生于后颅窝,约占1/3,尤其在中线上的蚓部 或邻接的脑膜。 癫痫和头痛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囊肿破裂后可引起化 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梗塞、甚至死亡。少数囊 壁可见一窦道通过缺损的颅骨与皮肤窦相遇,感染后 可引起脑脓肿 。
鉴别诊断

畸胎瘤:为混杂有脂肪密度的肿块。 皮样囊肿:居中线部位,病灶密度较均 匀,常低于脑脊液。 蛛网膜囊肿:密度与脑脊液相似,且均 匀,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形态规则。


治疗Biblioteka 对桥小脑角区、鞍区小脑幕裂空区及脑室 内的表皮样囊肿采用恰当手术入路,尽可 能争取连同包膜一起切除。
皮样囊肿



辅助检查




X线:有时可见骨压迫性改变,邻近颅骨变薄、 颅壁外突 CT: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囊液密度同脑脊液, 囊壁无强化,周围无水肿带。位于中线部位者 可出现梗阻性脑积水。 MRI: 颅内蛛网膜囊肿在T1成低信号,T2为高 信号,囊液同脑脊液信号。 CT脑池造影: 蛛网膜囊肿内不见药液充盈即 可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






颅内蛛网膜囊肿约60﹪~ 80﹪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 现为 1)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头晕、反应迟钝 2)有不同程度、各种形式癫痫症状 3)局部骨质变薄彭隆、头围增大 4)对侧轻度偏瘫 5)精神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缺陷 6)特殊部位囊肿:鞍区蛛网膜囊肿可有视力障碍、内 分泌功能紊乱症状,后颅窝囊肿也可以压迫小脑半球 和脑干可伴有眼球震颤和其他小脑体征;四叠体囊肿 可出现上视障碍、内分泌障碍
肠源性囊肿

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多发生于椎管内,而颅内极 其少见 。
椎管内EC好发于颈段和上胸段,囊肿位于髓外硬 脊膜下,并以脊髓腹侧面为多,少数位于脊髓背侧面 或髓内。 颅内EC好发部位位于后颅窝脑干前方,也可见桥 小脑角区或斜坡。



椎管内EC首现症状多为囊肿所在部位的脊神经根性疼痛, 以双侧颈痛者多。部分病人常在短期内出现肢体感觉、运 动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对已有脊髓受压神经功能障碍 者宜早期诊断,早期手术。 颅内EC常以轻微的间歇性头痛、头晕为早期表现,部分 患者后期可出现脑神经麻痹症状、小脑症状及肢体运动障 碍,幕上病变可有癫痫发作 。行手术治疗。
辅助检查

CT: 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晰的低密度灶,
形态多样,占位表现较轻。增强后无强化。板 障内表皮样囊肿可呈膨胀性破坏。 MRI: 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常为高信号, FLAIR亦表现为高信号。 DWI: 呈高信号,具有特异性。 3D-CISS:脑脊液呈高信号,表皮样囊肿呈相 对低信号,能较好显示囊肿边界及其沿脑池窜 行旳生长方式。
辅助检查



脑脊液:除了压力增高,15%的病人蛋白增高。 颅骨X线:20%的病人可有钙化,第四脑室皮样 囊肿伴有皮毛窦部位的枕骨可带有钩状的表现。 CT: 囊壁与邻接脑组织呈等密度(钙化除 外),囊肿内壁具有光滑的边缘,围绕低密度 肿瘤。注射造影剂后无明显强化。 MRI: T1WI呈脂肪样高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 号。无强化或囊壁轻度强化。脑池、脑沟及脑 室内脂肪滴病变,提示囊肿破裂。

骶管囊肿

属于硬脊膜囊肿,起源于脊髓被膜 。 可分为 Ⅰ型无神经根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多位于骶
管S1-3水平,常见于成年人,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
Ⅱ型 有神经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即Tarlov囊肿),
一般位于S2-3水平脊神经节或其远端,多见于成年人
Ⅲ型 即硬膜内脊膜囊肿


骶神经根囊肿多表现为腰骶部钝痛,症状与体位 的变换有关,一般上午轻下午重,站立或行走后 症状加重,卧床休息症状可减轻。在久坐或站起 来的过程中常有腰及下肢疼痛。


临床表现





1) 桥小脑角区:约70%病人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 少数以面肌痉挛面部感觉减退耳鸣、耳聋起病。 2)鞍区: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视力视野损害,晚期可出 现视神经萎缩。内分泌 障碍较少见。 3)脑实质内:大脑半球者常出现癫痫发作,精神症状 以及轻偏瘫。 4)脑室内:早期病人可没有明显症状。随着囊肿的增 大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时,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5)颅骨表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或近于中线或在颞骨。 常表现为颅骨表面隆起,触之橡胶感,无压痛。
治疗



胎儿颅内神经上皮囊肿不需要处理,但脉 络丛囊肿的发生同时可伴有其他类型的 发 育异常,需注意。 婴幼儿、小儿无症状性囊肿不需要治疗。
症状性囊肿一般采取手术治疗,主要包括: 囊肿切除或造瘘,囊肿分流术,囊液抽吸 术,神经内镜切除。
拉克氏囊肿


是发生于鞍区Rathke囊袋残余组织的一种先 天性非肿瘤性疾病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年龄多在20-50岁之间

手术全切除为治疗方法,囊肿基底部若与骨面紧贴,
宜连同该部骨膜一并切除。第三脑室胶样囊肿应首选 神经内窥镜手术治疗。
脉络丛囊肿 室管膜囊肿

一组来源于原始神经上皮的中枢神经系统囊肿。 其中脉络丛囊肿较常见。

脉络丛囊肿多见于两侧侧脑室脉络丛,室管膜 囊肿多在侧脑室或脑室周围的实质内。
绝大多数脉络丛囊肿无症状。症状性室管膜囊 肿更少见。若位于脑室系统内的且体积增大可 影响脑脊液循环而形成的脑积水。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垂体功能障碍及视 功能障碍。
注意需与囊性垂体瘤,颅咽管瘤,表皮样 囊肿及鞍区蛛网膜囊肿等鉴别。

辅助检查

CT:典型的囊肿表现为鞍内鞍上低密度灶,囊液
成分不同也可表现等或高密度

MRI:一般认为典型的Rathke囊肿常表现两种。1)
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囊液成分类似脑脊液。2) T1高信号,T2变化不一。与囊液的蛋白含量等多种 成分有关。
提示囊肿破裂
胶样囊肿


也称线粒体囊肿、脑上旁突体囊肿或室间孔囊肿。 本病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0.14%~2%。发病年龄 大多在30-60岁之间,男性为女性的两倍。 胶样囊肿常出现于第三脑室前方
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从几mm至数cm,呈囊性、 壁薄而完整。囊肿含有黄绿色粘稠皎样物质,无 胆固醇物质,也可为肉芽性。部分可发生钙化, 囊内偶发出血。
神经系统囊肿



蛛网膜囊肿 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 胶样囊肿 脉络丛囊肿 室管膜囊肿 拉克氏囊肿 肠源性囊肿 骶管囊肿
蛛网膜囊肿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由颅内蛛网膜形成的内含脑液的非 肿瘤性囊性占位性病变。普遍认为原发性AC是由于蛛 网膜异常复制和分裂收集脑脊液形成,也有继发炎症、 头部外伤、颅内出血和感染等因素。体积较大和进行 增大的AC与临床密切相关。 颅内蛛网膜囊肿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 3﹪,多为 先天性,儿童占70﹪,男:女 =4:1,好发于外侧裂 及颞前部,其次为枕大池、大脑突面。其他部位还有 四叠体池、鞍区、脑室内、脑桥小脑角、大脑间裂。
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胆脂瘤)鉴别:DWI很有价值蛛网 膜囊肿比较圆滑,在DWI上呈脑脊液样低信号; 表皮样囊肿形态常不规则,在DWI上呈高信号。 大枕大池鉴别: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可使四脑室前 移位及变形,且易引起脑积水而致侧脑室及三脑 室对称性扩大。大枕大池除了枕大池扩大外,不 存在其他脑室和小脑异常。 脑穿通畸形囊肿鉴别:在CT与MRI中都显示为相 应脑室明显扩大并与软化灶相通。
治疗



症状性Rathke囊肿应手术治疗:1)经蝶入路是首 选方法;2)完全位于鞍上,向鞍旁扩展明显+瘤 体巨大仍应选择经颅手术。 无症状性Rathke囊肿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建议定期 MR和内分泌动态观察3-6个月,如肿物增大或出 现症状者再考虑手术。 手术原则是清除囊肿内容物,切除囊壁,缓解囊 肿对垂体组织、鞍隔、视神经、视交叉的压迫, 尽量减少对垂体组织的损伤。
晰。
MRI: 是诊断椎管内脊膜囊肿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囊液信
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Tl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IB 型位于骶管内,与硬脊膜囊之间有脂肪相隔。Ⅱ型位于硬 脊膜囊侧方,囊内有神经根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