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

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C(2分)【解析】“日月之行”四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不是实景,实景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分层作业解析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分层作业解析版)部编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曹操东临碣.石观看沧海,看“水何dàn dàn,山岛sǒng zhì”,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在柳絮落尽、杜鹃啼.叫的季节,李白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王湾行舟于绿水之中,只见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悬挂;夕阳西下,飘零天涯的游子面对着苍凉xiāo sè的深秋暮色内心凄楚悲怆,思乡之情令人肝肠寸断。

碣.石( )dàn dàn()sǒng zhì()啼.叫()涨.满()xiāo sè( )【答案】jié澹澹竦峙tízhǎng萧瑟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答案】B【解析】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在季节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客路青山外B.杨花落尽子规啼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枯藤老树昏鸦【答案】D【解析】A、B、C三项描写的都是春季的景物,D项描写的是秋季的景物。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六句,皆为观海所见。

B.《次北固山下》题目中的“次”为“停宿”之意,这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律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五言绝句融写景、叙事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D.《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答案】C【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言绝句。

5.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两句是:,。

七年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七年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①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

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连续两句)(一)阅读《观沧海》一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三)阅读《次北固山下》,按要求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借长江风光表达了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测试题(含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诗歌的相关知识,能够准确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2.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拥有豁达的心胸、积极乐观的精神。

绘壮丽之景,展非凡之志——《观沧海》赏析曹操的《观沧海》,融情于景,借壮丽之景,展现出他的雄才宏志。

诗人写景时,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层次分明,描绘出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

从写景的远近上看,先写山岛、树木和百草,再写波涛汹涌的海水,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四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先写全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个“何”字,用得饱满有力,再着“澹澹”一词,使得整个沧海神韵俱全。

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显得一派生机盎然;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瑟瑟秋风中海浪汹涌起伏的壮观景象。

曹操独立寒秋,极写秋天海的气象壮阔,岛的高耸挺拔,草木的生机勃发,一洗历代骚人墨客悲秋的感伤情调,其壮志凌云和远瞻世界的非凡气度跃然纸上。

前四行诗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态之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态之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融想象和夸张于一体,意境阔大。

在千古诗人中,想必也只有曹操这样具有雄才大略、傲视群雄的风云人物才写得出这种宏阔气象的诗句吧。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唐天宝初年,王昌龄为了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被贬谪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蛮荒之地,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

好友李白在扬州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下了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和慰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赏析(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9、简要赏析画线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东临碣石(jié) 水何澹澹(dàn)B. 山岛竦峙(sǒng) 秋风萧瑟(sè)C. 子规啼(dí) 杜鹃(juān)D. 风正一帆悬(xuán) 枯藤老树昏鸦(téng)2.下列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曹操)B. 杨花落尽子规啼(tì)。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C.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lǜ)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D. 断肠(cháng)人在天涯(yá)。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 《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下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山岛竦峙竦峙:耸立。

(《观沧海》曹操)B. 闻道龙标过五溪道:道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C. 乡书何处达达:到达。

(《次北固山下》王湾)D. 断肠人在天涯天涯: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6.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 枯藤/老树/昏鸦D.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精析:诗歌抒情方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精析:诗歌抒情方式

考点精析:诗歌抒情方式考点一:咏志诗(1)考点解析:咏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咏志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会有以物、借物来抒发志向、理想的参照物或手法。

(2)例题验证阅读古诗文,回答下列各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例题解析:答案: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解析:本诗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飘零,国家败亡的痛心,体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可抓住诗句中“谁无死”、“丹心”、“汗青”等词语来理解与把握主题思想。

类题解题技巧: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要注意结合整首诗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来分析。

考点二:羁旅诗(1)考点解析: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羁旅诗的创作手法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

(2)例题验证古诗鉴赏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例题解析答案:(1)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2)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不能等同于翻译,要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___(人名)的组诗《____》。

2.结合具体词句,简析词的“时空美”。

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曹操观沧海2.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观沧海》为《步出夏门行》组诗的第一章。

这首诗作于曹操屯军无终之时,诗中描写登山所见海上雄浑壮观的景色,是古诗中写景的名篇。

原诗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本题考查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也取自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学考试精彩试题集锦赏析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学考试精彩试题集锦赏析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赏析(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这首诗以“ -----------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4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9、简要赏析画线句。

【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解析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解析版)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汉字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jié)水何淡淡B.山岛竦峙(shì)左迁龙标C.秋风萧瑟(sè)夕阳西下D.子规啼(tí)枯籐老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音、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A项,应为“水何澹澹”B项,“峙”应读 zhì D项,应为“枯藤老树”。

故选C。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歌以咏志(歌唱,抒发)风正一帆悬(挂)B.乡书何处达(送到)老树昏鸦(黄昏)C.星汉灿烂(星星)海日生残夜(升起来)D.次北固山下(停宿)古道西风(秋风)【答案】C【解析】C项,解释有误,“星汉灿烂”中“星汉”应该是“银河”的意思。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杨花落尽/子规/啼D.枯藤/老树/昏鸦【答案】C【解析】C项的停顿不准确,应该为:杨花落尽/子规啼。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伤感的氛围。

C.《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心情。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D项表述有误,“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欢快心情”表述错误,这首曲抒发了天涯漂泊的游子的惆怅凄苦及思乡之情。

【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

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C(2分)【解析】“日月之行”四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不是实景,实景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第4课】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诗人运用这两种南国独特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B.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C.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D.诗人远在扬州、行踪不定,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把思念之忧送到身在贵州桐梓的老友。

【答案】D【详解】D.“夜郎”在本诗中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怀化”,不是贵州桐梓;故选D。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B.这首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再加上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C.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无穷的乡愁。

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D.这首元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答案】B【详解】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详和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赏析(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9、简要赏析画线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赏析(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9、简要赏析画线句。

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2分)(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 分)(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答出“观”1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1分)(2)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三)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①“------- ”。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②-------- ,次写海面上的③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3分)(2)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 (2分)表现手法: (1分)答:(1)①观(1分) ②树木百草(1分) ③秋风洪波(1分) (2)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分);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1分)(四)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划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3分)(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3分)答;.(6分)(1)(3分)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1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1分)(大意对即可)(2)(3分)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答出其中两点给3分,大意对即可。

)(五)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

(2分)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1.曹操政治家2.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中考试题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首句中写出了杨花,子规等意象。

(2)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3)这首诗中“子规”一词,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2.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答:点明了暮春时令,点明主旨,营造悲凉、伤感的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悲痛之情。

3.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离别气氛。

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春末夏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

体会到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

5.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修辞及表达情感角度:拟人。

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想象角度: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情景交融角度: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7.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答: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8.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答:暮春。

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

9.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答: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10.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答:因为月照中天,普天同照、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同时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11.选择题。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2.理解性默写。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托付思念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诗歌鉴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一、作者:王湾:唐代诗人二、主题: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旅途所见到的山川壮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又将人生感悟寄托在景物描写中,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也抒写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无数游子的殷殷情思。

三、赏析理解: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悬。

“阔”,是宽阔的意思,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写出江面的恢弘阔大。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写出了此时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只有这样帆才能够“悬”。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形象地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做过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轮红日孕育在夜色之中,将以无与伦比的壮观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春天悄然来临,岩洞即将离去,时序交替,周而复始,自然规律是不可阻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