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的意思
北师小学语文四下第十二单元《七子之歌》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在美国留学。
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深深地眷恋祖国和家乡,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25年3月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及组诗等爱国思乡之作。
《七子之歌》说明了创作组诗的缘由,全文是: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凯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大意是(仅供参考):
古时,中原大地有位七个孩子的母亲,她为这些孩子的悲惨命运而不安痛苦。
她的七个孩子深感自己有负于母亲,很想回报母亲的慈爱之心。
诗人曾写下《凯风》(注:《凯风》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凯风”即和暖的风,比喻母亲的仁厚养育之恩;“棘”指“多刺、难长”的酸枣,比喻七个儿子。
诗歌感念母亲辛劳和养育之恩,用南风的温暖象征母亲的慈爱,以贴切的比喻诉说她的儿子们未能尽孝道的忧伤),表达自己的悲悯和忧愁。
我的祖国自从签订尼布楚条约到旅顺大连被租让给列强,先后丧。
七子之歌澳门.ppt
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 神态描写
下列句子从描写的角度看,各属于什么描写? (1)他 “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 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语言描写
(2)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 的。肖像描写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 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方 写作《楚辞校补》
做了也不一定说
面 写作《古典新义》 略写
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①“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意 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寻找振兴我们民族的方法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饭,几乎忘了吃”,“夜间睡得很少”……) •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 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 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 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 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 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 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 《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 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 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 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光明之 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美国才有这转变。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 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 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 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 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属于云南人民 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七子之歌》(香港澳门)阅读答案
《七子之歌》(香港澳门)阅读答案篇一:《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教案教材分析:《七子之歌》诗人用拟人化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7个被租借、割让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7个孩子,哭诉着被强盗欺侮蹂躏的痛苦,渴望重新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学情分析:对学生来说,歌曲显然没有了新鲜感,学习兴趣很难调动,这与他们刚拿到音乐新课本时表现出来的高兴劲儿必然会形成很大的反差。
新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8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解题导入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唱。
(放音乐《七子之歌》)这是一首什么歌?(《七子之歌》)对,这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歌曲朴素真挚、深刻感人,引起中国亿万同胞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板书:七子之歌* 闻一多)请齐读课题。
“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大家看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汇总12篇)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汇总1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诵读欣赏《七子之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汇总12篇)导语: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抒发了爱祖国、爱百姓的主题。
《七子之歌》(XX澳门)阅读答案
《七子之歌》(XX澳门)阅读答案《七子之歌》教案教材分析:《七子之歌》诗人用拟人化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7个被租借、割让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7个孩子,哭诉着被强盗欺侮蹂躏的痛苦,渴望重新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学情分析:对学生来说,歌曲显然没有了新鲜感,学习兴趣很难调动,这与他们刚拿到音乐新课本时表现出来的高兴劲儿必然会形成很大的反差。
新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8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解题导入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唱。
(放音乐《七子之歌》)这是一首什么歌?(《七子之歌》)对,这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歌曲朴素真挚、深刻感人,引起中国亿万同胞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板书:七子之歌* 闻一多)请齐读课题。
“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大家看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
2七子之歌(节选)
2七子之歌(节选)七子之歌[课文说明]《七子之歌》是一组现代诗歌,作于1925年3月。
当时闻一多正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
他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多次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更使他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也更加深了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愤慨。
《七子之歌》就是在这种背景中诞生的。
《七子之歌》包括“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七节。
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本课所选的是《七子之歌》中的《澳门》和《香港》。
闻一多在《澳门》这一节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离开母亲太久了的孩童。
一、二句写的是游子向母亲倾诉被侮辱的经历,抒发了母子分离几百年,改名换姓,受制于人的辛酸痛苦。
“但是他们虏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这两句诗表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香港”一节写出了香港岛的地势险要,将帝国主义列强比喻成“狞恶的海狮”,在“啖着我的骨肉嗍着我的脂膏”,形象地刻画出了帝国主义列强贪婪凶狠的嘴脸,而香港宛如襁褓中遭受厄运的孩子,正在“哭泣号啕”呼唤母亲。
《七子之歌》整首诗运用了反问、比喻、拟人、反复、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诗的意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每节诗的最后一句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回归祖国怀抱的渴望。
诗歌语言平易,内容直白,那一声声呜咽,足以打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教学目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
自学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感受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浓烈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一反既往 从前
潜心贯注 专心 气冲斗牛 星宿名称
2020/6/30
2020/6/30
课文结构分析
学者(1-7)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
闻
累累硕果
一
过
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
先
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
生 的 说 和
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
渡
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
2020/6/30
2020/6/30
这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 多先生说了。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他“说”了就“做”。
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 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2020/6/30
2020/6/30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无暇及此 xiá 赫然而出 hè 疏懒 shū 目不窥园 kuī 热情澎湃 péng pài 硕果 shuò 仰之弥高 mí 漂白四壁 piǎo 炯炯目光 jiǒng
2、解释下列词语,注意红色字的含义
诗兴不作 起
锲而不舍 镂刻 群蚁排衙 衙门
兀兀穷年 辛劳 迥乎不同 远
5、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目不窥园, 即眼睛不偷看一眼家里的园圃。 形容专心致志,这里指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心无 旁用。
6、兀兀穷年: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工作。语出韩愈《进学解》。 这里同样是形容闻一多先生专心研究学问。
2020/6/30
7、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闻一多先生深夜在一盏孤灯的照 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8、群蚁排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项综合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项综合练习1. 阅读《七子之歌——台湾》,完成练习。
七子之歌——台湾闻一多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yūn yīn)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注释:氲氤着郑氏的英魂:指台湾还留着郑成功消灭外族的豪壮气息。
夏日要晒死我了:指不甘被侵略者(日本)蹂躏。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誓死保卫家乡。
(1)你认为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作用?(2)读完诗歌,你想对台湾人民说些什么?2. 先补全古诗,再完成练习。
村居莺飞________,拂堤杨柳醉________。
________散学归来早,忙趁________放纸鸢。
(1)补全古诗莺飞______,拂堤杨柳醉______。
______散学归来早,忙趁______放纸鸢。
(2)读古诗的前两句,想象描写的景象: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______。
______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______。
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______般凝聚着,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选一选,填序号)①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②杨柳③烟雾④飞来飞去(3)儿童散学早早归来,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______,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3. 填空。
(1)______,孰能无惑?《师说》(2)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
——司马迁(3)人是为了______ 。
(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4)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每逢佳节,大家都喜欢吟咏故事应景。
每到春节,人民会吟咏“______,______”;每到清明节节,人民会吟咏“______,______”;每到重阳节,人民会吟咏“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的古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部编本 七子之歌(节选) 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七子之歌(节选)[教材简介]《七子之歌》是一组现代诗歌,作于1925年3月。
当时闻一多正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
他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多次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更使他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也更加深了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愤慨。
《七子之歌》就是在这种背景中诞生的。
《七子之歌》包括“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七节。
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本课所选的是《七子之歌》中的《澳门》和《香港》。
闻一多在《澳门》这一节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离开母亲太久了的孩童。
一、二句写的是游子向母亲倾诉被侮辱的经历,抒发了母子分离几百年,改名换姓,受制于人的辛酸痛苦。
“但是他们虏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这两句诗表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香港”一节写出了香港岛的地势险要,将帝国主义列强比喻成“狞恶的海狮”,在“啖着我的骨肉嗍着我的脂膏”,形象地刻画出了帝国主义列强贪婪凶狠的嘴脸,而香港宛如襁褓中遭受厄运的孩子,正在“哭泣号啕”呼唤母亲。
《七子之歌》整首诗运用了反问、比喻、拟人、反复、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诗的意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每节诗的最后一句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回归祖国怀抱的渴望。
诗歌语言平易,内容直白,那一声声呜咽,足以打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七子之歌》课件PPTPPT、优质教学课件
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 深情而诚挚的音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 自此,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 大地。一位年仅7岁的澳门小姑娘用她那充满童真 的动人声音演唱着《七子之歌—澳门》。那歌声 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何止如此,那歌声也
新谈年中1判不2断月国,1岛5东扩2成15三079与大年日立部8香其7,分,以年侵港通,中后4略隔过面月地海国,贿积1盘相政为赂3约,望日守府1收6于。签澳平正复1现中方8署式澳5有国1公了年人恢门官里、《口复,员。14关,8澳0了我6万得于4门对国年,以三澳澳政又其在面门先中门府澳临后9问所与门海5侵%定题,行葡以占居北的使萄了上。与联凼主为牙鸦珠仔中合权政片海岛国声战府,市和血争接明进澳路统后壤》行门环。,,岛了终,。多于19次回99 到了祖国的怀抱。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 文。 3. 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 16 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3) “开火车”练习朗读。 4. 反馈,检查朗读。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导学习第一组句子。 a.出示三个句子。 b.指名读。把句子中的“渐渐”去掉,在朗读时与原句比较,体会 “渐渐 ”的意思。 c.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天气是不是一下子就凉了?高粱是不是一下 子就熟 了?天色是不是猛得一下子就黑了?进一步体会“渐渐”的含 义。 d.再读原句,让学生具体感受“渐渐”一般用来表示事物的逐渐变 化,这 个变化需要一定时间。
七子之歌2017终极修订版
体会情感:阅读《澳门》
例——“太久了”:1553年,澳门就实 际上被葡萄牙占领,是“七子”中离开母亲 最久的,说“太久了”符合历史;但仅仅如 此吗?还有深沉的孤苦和悲怆!还有刻骨的 恨!把婴儿从母亲的襁褓里抢走,这下手的 人是何等的凶残!——因此,“太久了”宜 读得徐缓沉郁一些。
将“保证了全部雷达兵器在 开机过程中不发生故障”和括 号内的全部删掉,将最后一句 改为“受到上级嘉奖”。这样 字数减半,又使读者一目了然。
学唱《七子之歌》
品味语言:《威海卫》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遗骸”,遗体,遗骨。联系诗句中的“ 尽”字,我们知道,这里的“圣人”, 不再是孔子了,而是指像孔子一样的人 ,指品格高尚,智慧高超,忠勇无比的 人。死去的都是这样的人哪!——因此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宜读 得更缓慢更低沉,要表现出伤悼痛惜之 情。
疏通字词:
氤(yīn)氲(yūn) 襁(qiǎng)褓(bǎo)
梦寐(mèi) 掳(lǔ) 啖(dà n) 髁(kē )
硇(ná o)洲 遗骸(há i) 号(há o)啕(tá o) 孪(luá n)生 蹴(cù ) 蹋(tà )愍(mǐn) 艾(yì ) 阙 (què) 起讫(qì )
三、词语积累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掳:把人抢走。 梦寐:睡梦。 凤阙:宫阙,皇宫。 狞恶:凶恶。 啖:吃。 脂膏:脂肪。 号啕:形容大声哭。 精忠:(对国家、民族)极其忠诚。 点染:点缀,装点。 家传:记载父兄以及先祖事迹的传记。 背城一战:指作最后决战。背城,背靠自己的城墙。 氤氲:这里是弥漫、充满的意思。 遗骸:遗体,遗骨。 管钥:锁钥,比喻军事要地,出入要道。管,古称钥匙。 吉日:吉利的日子。 归宁:回娘家看望父母。 孪生:(两人)同一胎出生。 蹴蹋:踢,踏。 髁:骨头上的突起,多在骨头的两端。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 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解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第一步。 “望闻问切”是比喻,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 望: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 闻: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 个病人。 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 病等; 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痞块等
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投身民主运动,做 争取民主的战士, 后期: 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卓越的学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 伟大的爱国斗士
无所畏惧,视死如 归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
略,表现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
名革命家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
的革命精神。
走近闻一多
研读描写闻一多的语句,谈谈闻一多是 怎样的一个人? 青 岛 塑的 像闻 一 多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红 色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 志趣正浓。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 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 意思是闻先生研究学问是为了救国,是 企图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这也是他潜心研究古典书籍的动力和 目的。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
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
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
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
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
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⑴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 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 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 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 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 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 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 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七子之歌》是一组诗,共有七首。
诗人闻一多作于1925年。
诗人把当时我国被外国侵略者占据的七个地方(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旅顺大连),拟人化为远离母亲的“七个儿子”,一首诗写一个“儿子”,所以总称为“七子之歌”。
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从当时的清华学校毕业后来到美国留学,学习美术,研究文学,并从事诗歌创作。
他目睹了美国种族歧视的种种表现,深为祖国领土被外国侵略者占据,祖国同胞遭受种种屈辱而愤怒。
这使他更加怀念自己的祖国,更加渴望这七个地方能回归祖国。
《七子之歌》抒发了闻一多强烈的爱国情感,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表达了被占领土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抒发了他们思乡念亲的情愫。
诗歌内容直白,那一声声呜咽,足以打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本课选了《七子之歌》中的三首:澳门、香港、台湾。
1925年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着(1999年12月20日我国收回澳门);香港被英国占据着(1997年7月1日我国收回香港);台湾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后,台湾已由我国收回。
(注意: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现在台湾并不是被外国侵占。
现在常说的“台湾回归”,是指台湾与大陆统一。
)教学目标:1、运用综合识字法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梦寐不忘、襁褓”等词语。
2、通过背景资料的查询和反复的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七子之歌?澳门》),谁能说说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板书课题:七子之歌)2、你们对这首歌有哪些了解?(板书:澳门。
当学生说到作者闻一多时,出示闻一多的图片,同时问:)还有哪些同学搜集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七子之歌的感想
七子之歌的感想七子之歌读后感2篇七子之歌读后感2篇“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氤着郑氏的英魂??”这首诗是爱国诗人闻一多《七子之歌》组诗中的一首,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把被列强夺去的七处失地——台湾、广州湾、香港、澳门、威海卫、九龙、旅顺和大连比作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纷纷强烈要求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吟诵诗歌,我义愤填膺。
为什么?为什么祖国要遭受到那样的耻辱,那样的欺凌?清政府呀!你们为何不站起来慷慨陈词,浴血奋战,斗争到底呢?就是因为你们,中华民族的儿女背负上了“东亚病夫”的称号;就是因为你们,中国受尽了列强的嘲笑和讥讽;就是因为你们,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耻辱的一页;就是因为你们,伟大的中国忍辱负重??你们可知道,你们的腐败无能,使多少有志之士血溅疆场,多少泣血男儿在隆隆炮声中巍然倒下,一捧捧黄土掩埋不住那些火热而不再跳动的心??他们临死前的呐喊,临刑前的豪情,虽然是那样的微弱,可是声声震憾着人们的心弦。
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毛泽东思想,我们中国还要失去多少块宝地呀?多少个像台湾这样的“孩子”要“流落街头”?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呀,你们在哪里,你们在何处?祖国需要你们,母亲离不开孩子,那一场场悲壮的鏖战,那一具具冰冷的尸体,共和国卫士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今日祖国的繁荣昌盛。
而今我们在富裕、安定、和谐的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是,我们不会安于现状,不会丧失斗志!我们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会用自己的双手撑起祖国明天的辉煌。
中国不会重走那段屈辱的历程,科技之光定会照亮祖国母亲的每一个角落。
听到孩子们对祖国的呼唤了吗?“母亲,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篇文章铿锵有力,饱含激情地痛斥了清政府的无能,表达了“孩子”强烈要求回到“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为什么,为什么??”一声声质问,把作者义愤填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后呼应,吟咏原诗语句,使结构浑然一体,“母亲,我要回来??”不仅让人体会到了“流落街头”的“孩子”那种回归祖国的心情,更让人体会到了小作者不辱使命,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心愿。
《七子之歌》的背景资料-word文档资料
《七子之歌》的背景资料《七子之歌》背景资料:“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
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
“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
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
2七子之歌(节选)
2七子之歌(节选)2七子之歌(节选)[说明]《七子之歌》是一组现代诗歌,作于192年3月。
当时闻一多正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
他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多次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更使他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也更加深了他对民族传统化的理解和热爱。
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愤慨。
《七子之歌》就是在这种背景中诞生的。
《七子之歌》包括“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七节。
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本所选的是《七子之歌》中的《澳门》和《香港》。
闻一多在《澳门》这一节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离开母亲太久了的孩童。
一、二句写的是游子向母亲倾诉被侮辱的经历,抒发了母子分离几百年,改名换姓,受制于人的辛酸痛苦。
“但是他们虏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这两句诗表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香港”一节写出了香港岛的地势险要,将帝国主义列强比喻成“狞恶的海狮”,在“啖着我的骨肉嗍着我的脂膏”,形象地刻画出了帝国主义列强贪婪凶狠的嘴脸,而香港宛如襁褓中遭受厄运的孩子,正在“哭泣号啕”呼唤母亲。
《七子之歌》整首诗运用了反问、比喻、拟人、反复、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诗的意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每节诗的最后一句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回归祖国怀抱的渴望。
诗歌语言平易,内容直白,那一声声呜咽,足以打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教学目标]1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
自学理解积累本词语。
2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感受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浓烈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澳门(1)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
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它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
这首诗早在1925年就被创作出来了。
很多中国人读了他,就会热泪盈眶,这是为什么呢?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澳门”同学们预习了吗?哪些同学预习了,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开火车领着读生词。
师:很好,尤其是乳字,是翘舌间,他读得非常好。
再读一遍,乳乳名。
字同学们读的很准确,我们把这些字放到诗歌里,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
老师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读正确,流利。
生读课文师生评价。
师:谁还想读一读?这么多同学,我把机会留给所有的同学,我们一起来,但是张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希望,希望你们轻轻的读,好像要让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轻轻流淌进你的心里。
好,七子之歌——澳门,读。
学生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学生提问?师:真不错,读的即正确又流利。
你们想过没有怎么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一些呢?生:边读边想画面生: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生:可以把风这首诗想像成一个故事师:我听懂了,就是要我们理解这首诗对吗?中有理解了它才能读得更好,那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在课文上画一画,看看你哪不懂。
学生读书画画师:谁来说一说哪里不懂,那个男孩子生:七子之歌——澳门,除了澳门,其余的六子是谁?生:为什么澳门还叫好港?(老师在相应的词下画横线)师:哦,妈港是什么意思。
生:生母和母亲有什么区别?生:梦寐不忘是什么意思?生:乳名是什么意思生:那三面年是哪三百年:生: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他们指的是谁?生: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你指的是谁?师:放下手,我看明白了,这首诗你们基本都不懂,对吗?这也不怪你们,这首诗写作的年代太久远,那么面对着这样一首比较难理解的诗,我们该怎样去学习呢?上网查资料老师板书:查小组讨论老师板书:议可以问同学问老师老师板书:问师:看来咱班同学对学习方法掌握得真多,那好,就用你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张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份资料,你们自己试着读懂学生读书师:好了,到这可以吗?谁来说说我们讨论的是妈港,。
闻一多先生
听完课文后,你认为文章表现了闻一多先 生的什么精神?
为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 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看看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选取了哪些事例?各部分之间如何过渡?
学者
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楚辞校补》
革命者
起稿政治传单
参加游行示威
群众大会演说
写作《古典新义》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 个方面,——作为学者 的方面。还有另一个方 面——作为革命家的方 面。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 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 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 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 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 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 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 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 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 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 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 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这两个词意思相近,都是说闻先生用心极专极深,除 了学术研究,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刻苦 钻研,硕果累累。是一个“卓越的学者”。
第二部分:革命者
10、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前者指相差得很远,后者指和以前完全相反(既往:过去)。这 里指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后,就由“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转变为 “说了就做”,两种态度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