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教学设计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能够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能够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

三、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河湖的特征”和“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课标要求看,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应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长江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三是掌握黄河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对长江而言,应突出其开发利用的价值,通过三峡水利枢纽、“黄金水道”等方面来说明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对黄河而言,应突出对“黄河之害”和“治理对策”的把握,让学生领会治理黄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以外流河为主,重点归纳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第二是“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主要阐述长江概况,上、中、下游划分自然特征,巨大的水能资源和“黄金水道”等内容。第三是“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主要阐述黄河的概况,上、中、下游划分及自然特征,“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综合治理,黄河上、中、下游的水能开发等内容。

课时分配上分为3个课时。此为第3课时。在教学策略上,以黄河诗朗诵作为引入,引导学生形成对黄河的一个初步印象。正文部分首先通过读图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干支流形状、源头、入海口、各河段的划分以及主要支流和湖泊、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接着通过数据来展示黄河的水量、长度及流域面积,并结合干湿区、温度带、气候区等地图来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第三部分是从塑造地形、提供灌溉便利和提供水能三方面来学习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之处。第四部分是通过探究活动来分析黄河的生态问题灾害,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四、教学流程

1.汾河、渭河位于()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长江上游

D.长江中游

2.下列关于黄河下游河段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阔水深,利于航行

B.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C.水大流急,水能丰富

D.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

3.人们常用“河水一石,其泥六斗”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

A.青藏高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4.黄河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A.黄河源头和黄河中游

B.黄河中游和下游

C.黄河上游和下游

D.黄河上游和中游

5.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上形成一种“人在水下走,船在空中行”的景观,被形象地称为“地上河”。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①结冰期较长②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变慢,泥沙沉积

③水流含沙量大④人类向河中倾倒大量固体废弃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6~7题。

6.黄河下游面积小的原因是()

A.成为“地上河”,无支流汇入

B.近年来气候干旱,降水少

C.位于干旱地区

D.近年来黄河中上游用水量过大

7.小浪底和刘家峡河段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A.河流径流量大

B.落差大

C.河道弯曲

D.河流泥沙含量小

答案:B;B;D;C;C;A;B

六、课程小结

七、板书设计

河流(第3课时)

一、黄河概况:干流形状、源头、注入地、流经地形区、流经省区、界点、水文状况

二、黄河之惠:

塑造地形:塑造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华北平原等

为沿岸提供灌溉便利

提供丰富水能,实现水能梯级开发

三、黄河忧患

荒漠化:上游地区

水土流失:中游地区

凌汛:上、下游地区

地上河:下游地区

八、课后作业

参照下图,画黄河流域示意图。要求:画出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大型水利枢纽位置,其他可以自由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