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 百所名校组合卷系列 模拟试题 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备考百所名校组合卷系列模拟试题 9 【试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复辟./精辟.刨坑/炮制呼天抢.地/抢.刀磨剪

B.拓.片/开拓.瓜蔓./蔓.延拾.级而上/拾.金不昧

C.丧.事/丧.钟扁.舟/干煸.息事宁.人/宁.缺毋滥

D.亲.近/亲.家囹.圄/泠.风面面相觑./唏嘘.不已

【答案】B

【解析】A项bì/pì,páo,qiānɡ/qiǎnɡ;B项tà/tuò,wàn/màn,shè/shí;C项sānɡ,piān/biān,nínɡ/nìnɡ;D项qīn/qìnɡ,línɡ,qù/xū。

【试题出处】·南宁一中模拟

【试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600年前我国的航海先行者郑和以智慧为舵,意志为桨,和平为帆,

披肝沥胆

....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B.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地方利益的引诱下,某些人忘乎所以

....,为一己之利而损害体育的核心利益,突破了体育道德的底线。

C.“目前,汉语绝对是炙手可热

....。”亚洲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文说,“汉语甚至已成为美国偏远地区的人们都想说的一种语言。”

D.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但是,个别开发商仍然我

行我素,违规操作,这是令行禁止

....的。

【答案】B

【解析】A项不合语境。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B项忘乎所以:①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②忘记了一切。C项感情色彩不当,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D项望文生义。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试题出处】·石家庄一中模拟

【试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B.武汉大学2010年小语种专业不再单独招生;调整为一部分通过外语类保送招生,另一部分通过高考提前批录取。

C.“山寨版”《红楼梦》虽然制作粗糙,道具简单,甚至背景中还有家人搓麻将的镜头,但一家人其乐融融演“红楼”的表演,被很多网友追捧。

D.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生产线上出来的大红“福”字、春联、中国结等,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产业链,遍布节日市场。

【答案】B

【解析】A项搭配不当,“价值观念的提高”不搭配,应改为“价值观念的改变”;C项“虽然”提到句前,“表演”与“演”重复,改为“行为”;D项缺少主语,删去“使”。

【试题出处】·河南信阳一中模拟

【试题4】将下列一组语句组成一段话,最恰当的语序是(3分)()

①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

②因此,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③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

④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规章制度。

⑤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

⑥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

A.⑤②③⑥①④

B.⑤③②④①⑥

C.③②⑤①④⑥

D.③⑤⑥④①②

【试题出处】·安康中学模拟

【试题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和”并非孔子的发明。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不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龢”。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排箫。正是在这

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礼与乐的共同作用确立了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的统一体得以产生。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儒家认为,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这样,“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作为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服自我的本性。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他们相信,“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节选自《新华文摘》)

5.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

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解析】根据最后一段,后期新儒家把“和”看成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