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案例:中国2007,2008年的通货膨胀
一、通胀形势
(一)2007年形势
2007年CPI同比上涨4.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CPI同比涨幅持续扩大。各季月平均同比涨幅逐步扩大,分别为2.7%、3.6%、6.1%和6.6%。
工业品价格呈现前期涨势平稳,后期涨幅明显扩大的态势。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4%,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4.1%、3.6%、3.7%和6.3%;工
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1%,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2.9%、2.7%、2.6%和4.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7%,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升4.2%、6.2%、8.7%和
11.5%。
一、通胀形势
(二)2008年形势
2008年CPI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CPI同比涨幅前
高后低。2008年2月, CPI同比涨幅达到8.7%,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此后CPI从高位开始回落。CPI全年各季度同比涨幅为8%、7.8%、5.3%和2.5%
(二)2008年形势
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5%,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工业品价格前期涨势明显,后期急剧回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7月份达到15.4%的高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此后,生产者价格涨幅急剧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全年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
6.9%、8.4%、9.7%和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
9.8%、12.4%、14.9%和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7.5%、
23.8%、23.8%和16.2%。
二、通胀的国际背景
(一)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
2007-2008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粮食和资产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通胀压力上升成为全球性现象。2007年5月份,世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至近7年来的最高水平,当月主要工业国家的平均通胀率达到2.8%。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明显上升。2008 年3 月,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土耳其和越南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分别为8.8%、8.5%、8.2%、8.8%、9.2%和19.4%。
(二)全球性通胀的原因
1、全球流动性过剩
2、以美联储为首的各主要央行应对次贷风波而
采取的大幅降息和注入流动性的政策
3、国际市场石油、玉米、小麦和金属等初级产
品价格普遍高涨
三、通胀原因
(一)外部因素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二)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动力和原因
(三)居住价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涨的重要原因
(四)居民收入增加导致的消费需求对CPI上涨的拉动
力增强
(五)资源性产品调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价上涨
(六)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七)货币投放过快使潜在的通胀压力在加大
(八)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
三、通胀原因
(一)外部因素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进口价格涨幅持续提高,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2007年,进口价格上涨较快,进口价格涨幅高于出口价格。2007年12月,进口价格同比上涨8%,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2.7个百分点。
2008年,进口价格各季度分别同比上涨16.8%、20.9%、20.7%和0.9%。
三、通胀原因
(二)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动力和原因
自2006年11月以来,粮食、肉蛋、油脂、鲜菜以及奶制品等价格轮番上涨,推动食品价格涨幅不断走高。
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CPI上涨4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率达到83%。非食品价格涨幅平稳,2007年上涨1.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2008年,食品价格上涨14.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三)居住价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涨的重要原因目前,CPI中居住类价格的变动,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等与居住有关的项目。
从居住价格构成上看,除了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水、电及燃料价格等项目价格有所回落外,受高房价影响,与商品房价格密切相关的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和租房价格涨幅保持升势。 (四)居民收入增加导致的消费需求对CPI上涨的拉动力增强2006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工资,企业利润大增促使雇主和职工收入增长加快,股票与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暴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使得2007年需求拉动CPI上涨的压力要大一些。
五)资源性产品调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价上涨
国际原油和铁矿石价格及海运费大幅攀升,加之国内需求居高不下,推高了能源和黑色金属价格,成为生产价格走高的主要原因。
针对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我国相应提高国内汽油、柴油、航空煤油以及液化气价格;大幅提高铅锌矿石、铜矿石和钨矿石的资源税。
六)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为1839元,同比增长19%。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月均工资为1015元,同比增长11.8%。2008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192元,同比增长18.3%。2008年前三季度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1358
元,同比增长19.2%。
(七)货币投放过快使潜在的通胀压力在加大
2006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上年高5.7个百分点。
2007年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6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 余额13.6 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7 个百分点;9 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 余额14.3 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4 个百分点。2007年全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高3.5个百分点。
八)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
在总需求方面,通货膨胀预期的提高会促使公众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由此增加总需求,从而提高总价格水平。
在总供给方面,则存在成本推动效应。随着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加,工人会要求提高工资,而企业会提高商品价格。如果价格得不到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水平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总供给。需求上升和供给下降,会导致未来价格水平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