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镜与铜镜

合集下载

临泽县博物馆馆藏汉代铜镜赏析

临泽县博物馆馆藏汉代铜镜赏析

临泽县博物馆馆藏汉代铜镜赏析临泽县博物馆是位于甘肃省的一座文物收藏机构,馆藏丰富,其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汉代铜镜是该馆的一大特色之一。

汉代铜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更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本文将对临泽县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铜镜进行赏析,通过对其形态、纹饰、工艺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为读者呈现这些珍贵文物的魅力。

一、形态赏析临泽县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铜镜形态各异,包括圆形、方形、八角形等多种形制。

这些铜镜的形态设计都十分精巧,不仅显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古代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圆形铜镜最为常见,这类铜镜直径一般在10厘米至20厘米之间,整体呈圆形,中间有一个小孔,用来握持或挂起。

方形铜镜则呈方形或近方形,角部多圆滑,整体线条流畅。

而八角形铜镜多为八边形的形制,也有些铜镜边数更多。

这些不同形制的铜镜,无论是线条的简洁流畅还是边角的设计,都能体现出古代工匠的审美情趣和智慧。

二、纹饰赏析汉代铜镜的纹饰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也是其艺术价值所在。

临泽县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铜镜纹饰丰富多样,涵盖了神话传说、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抽象纹样等多种题材。

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铜镜最为常见,如镜面上绘制了伏羲、女娲、神龙等神话人物和动物形象。

这些纹饰图案不仅构图精美,而且构思独特,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花鸟鱼虫也是汉代铜镜常见的纹饰之一,这些纹饰多以牡丹、桃花、凤凰、孔雀、鲤鱼、蝴蝶等为题材,构图姿态生动,色彩明丽。

人物故事和抽象纹样的纹饰则更显艺术性和表现力,往往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工艺赏析汉代铜镜是古代工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其工艺之精湛可见一斑。

临泽县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铜镜工艺精湛,制作工艺包括浇铸、铸造、表面处理等环节。

首先是选材,铜镜的选材多为优质铜合金,其次是浇铸,即将铜合金熔化倒入铜镜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然后取出模具并进行表面处理,最终形成完整的铜镜。

铜镜考古

铜镜考古
西汉晚期王莽至东汉早期,出现了四乳禽兽纹、多乳禽兽、四神规矩纹等,这期间主要产自浙江绍兴的画像镜、半圆方枚神兽镜是其中佼佼者,其工艺以高浮雕为主,刻划极为精细、纹饰内涵丰富,多有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之后还有连弧纹、变形四叶纹、龙虎纹和夔凤纹等,纪年铭文亦开始流行。
唐代鸳鸯花卉镜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
古代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发展变化,记述了先民们的艺术想像力和社会文化观念,又显现出其铜镜文化自身的系统性和时代性特征,研究这些纹饰和铭文,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社会意识,提供了实物证据与一个独特的视角。
拿古代铜镜与现代玻璃镜子相比,前者虽然不及后者清晰,但是其身上的艺术性绝对是后者比不上的。汉代早期,铜镜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繁缛细密的龙凤蟠螭纹饰变为卷草纹、星云纹、吉语,出现了草叶纹镜、星云镜及各种铭文镜。到了唐代,铜镜体现了盛唐风韵的华丽气象,纹饰以麒麟、奔马、鸾凤、吼狮及西域传进的各种花卉、不知名的或奔或卧的怪兽等为主。铜镜身上的装饰纹路,直接代表着古人的审美眼光。
到了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5、中外交流使者

银镜反应和铜镜反应

银镜反应和铜镜反应

化学教学论实验银镜反应与铜镜反应华师大姓名:学号:一、实验目得研究生成金属镜(银镜、铜镜)得条件,掌握相关得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1)银氨溶液得配制:AgNO3+NH3⋅H2O=AgOH↓+NH4NO3AgOH+ 2NH3⋅H2O= [Ag(NH3)2]OH+2H2O(2)银镜反应:甲醛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HCHO + 4[Ag(NH3)2]++4OH- ---> 4Ag↓ + 6NH3↑ + (NH4)2CO3 + 2H2O葡萄糖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CH2OH(CHOH)4CHO+2[Ag(NH3)2]++2OH-→H2O+2Ag↓+3NH3↑+CH2OH(CHOH)4COO NH4甲酸钠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HCOO-+2[Ag(NH3)2]++2OH-→CO32-+2Ag↓+NH4++3NH3↑+H2O、(3)铜镜反应:CH2OH(CHOH)4CHO +Cu(OH)2→CH2OH(CHOH)4COOH+ Cu↓+H2O其中加入酒石酸钾钠,可与铜离子络合,起到了稳定铜离子得作用。

①实验用品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培养皿、石棉网、烧杯、铁架台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5%硝酸银溶液、0、5M氨水、浓氨水、7%硫酸铜溶液、6M盐酸、3%葡萄糖溶液、37%甲醛溶液、甲酸钠溶液、酒石酸钾钠溶液、银氨溶液、10%氯化亚锡溶液三、实验步骤四、分析与讨论1、银镜反应:①在上述表格中分别用(1)酒石酸钾钠溶液,(2)甲醛溶液,(3) 葡萄糖溶液,(4)甲酸钠溶液进行得银镜反应中,以葡萄糖溶液得效果最佳,甲酸钠次之,均生成了十分光亮得银镜,镀层均匀,紧贴试管壁,现象明显②实验(2):实验中由于我们小组就是将甲醛沿着试管壁加入,因此壁上出现了小款银镜,溶液中立即出现灰黑色,因为甲醛分子中含有两个醛基,与该银氨溶液得反应太敏感,使银析出过快而变黑,不能生成均匀光亮得银镜镀层。

③对比实验(3)与其探究:实验(3)中多加了氢氧化钠溶液,而生成得银镜效果更加好。

银镜反应和铜镜反应

银镜反应和铜镜反应

银镜反应和铜镜反应程纯洁 10101550136一:实验目的:1.生成光亮银(铜)镜的实验条件。

2.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1.银镜反应:银氨络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把醛基氧化成羧基,而银氨络合物的银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银,附着在试管内壁形成银镜,故称银镜反应。

凡含有醛基的有机物(如醛、甲酸、甲酸盐、葡萄糖等)都可以起银镜反应,工业中利用这一反应,把银均匀地镀在玻璃上制镜或保温瓶胆。

AgNO3+NH3·H2O=NH4NO3+AgOH↓AgOH+2NH3·H2O=[Ag ( NH3 ) 2]OH+2H2ORCHO+2[Ag ( NH3 ) 2]OH RCOONH4+2Ag↓+3NH3↑+H2O2铜镜反应:酒石酸钾钠和硫酸铜形成的配位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形成氢氧化铜沉淀,然后在强还原剂甲醛的作用下还原成铜单质,附着在培养皿形成的银镜上形成铜镜。

三:实验用品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培养皿石棉网 10%氢氧化钠溶液 5%硝酸银溶液 0.5M 氨水浓氨水,7%硫酸铜溶液,3%葡萄糖溶液,37%甲醛溶液,甲酸钠溶液,酒石酸钾钠溶液,氯化亚锡溶液。

四: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实验现象1.银镜反应:(1)银氨溶液的制备:在试管中加入2ml5%AgNO3溶液,加10%氢氧化钠溶液1-3滴,逐滴加入氨水至刚好溶解,即制的银氨溶(1)滴加氨水沉淀逐渐溶解,最后完液。

(2)甲酸钠为还原剂:取一支试管,加4-6滴酒石酸钾钠溶液和1ml蒸馏水,再加10滴甲酸钠溶液,震荡后加8-10滴银氨溶液,溶液呈淡棕色,再加入1-2滴浓氨水,震荡后溶液变成无色。

在50-70℃水浴中加热30-40秒。

(3)甲醛为还原剂:取银氨溶液2ml左右,加甲醛1-3滴,70℃水浴半分钟(4)葡萄糖为还原剂,同甲醛操作一样。

比较三种方法生成银镜效果的不同全溶解(2)(3)(4)最后都有亮儿均匀的银镜产生。

可以比较得出甲醛作为还原剂生成银镜的效果最好,葡萄糖次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因地处历史悠久的中原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博物馆馆
藏的汉唐宋铜镜是其中的珍贵文物之一,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技术、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下面将分别介绍汉、唐、宋三个时期的铜镜文物,展示
它们的独特魅力。

一、汉代铜镜
汉代铜镜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制作工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且在审美理念上也有很大的创新。

汉代铜镜造型丰富多样,题材丰富,工艺精湛,被誉
为古代青铜文化的瑰宝。

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铜镜有一面是人物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根据形态、造型
和服饰的特点可以判断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

另一面则是吉祥纹装饰,如龙凤、
云纹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祈祷愿望。

这些镜面的题材多样,工艺精湛,给人
以美的享受,展示了汉代青铜器的高超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审美理念。

宋代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时期,其铜镜在工艺和题材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宋代铜镜在制作工艺上更加精湛,题材更加多样,不仅有人物纹,还有动物纹、植物纹等,展现出了古代中国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

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唐宋铜镜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这些铜镜,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和
审美特点,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进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
史和文化。

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激发人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探索,
让这些宝贵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银镜反应和铜镜反应

银镜反应和铜镜反应

化教论学生实验报告册课题:《银镜反应和铜镜反应》姓名:王思氩学号:10111550105日期:2013年11月29日《银镜反应和铜镜反应》一、实验的三维目标二、课程及实验分析:三、银镜反应过程:1 .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硝酸银溶液现象:硝酸银装在棕色试剂瓶中,为无色液体2. 向试管中滴加1-2滴氢氧化钠溶液现象:滴入后立即产生棕灰色沉淀。

3. 在不断振荡下滴加稀氨水至沉淀刚好溶解为止现象:沉淀量增多并且变为灰色,继续滴加沉淀逐渐消失,约加入5mL后,溶液完全澄清透明,无沉淀4. 向澄清溶液中加入1-2mL葡萄糖溶液现象:葡萄糖溶液为无色,加入后溶液无明显变化5.将试管置于70摄氏度的水中水浴现象:加热后立即产生在上部液面管壁处产生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附着物。

试管中下部先由澄清液变为黑色,持续加热至1min20s时,试管壁上完全附着光亮平滑的银白色物质:银镜。

取出试管,试管内部的液体变为灰黑色浑浊液。

四、铜镜反应过程:1 .用肥皂洗净手,涌去污粉将培养皿擦洗干净,再把洗涤剂放在小烧杯中加水溶剂,加热至80摄氏度,将它倒入培养皿中,静置冷至室温,倾去后分别用水和蒸馏水全面淋洗,备用现象:无明显现象。

2.将20mL氯化亚锡溶液倒入培养皿中,静置5分钟后倾去,用蒸馏水小心淋洗,现象:氯化亚锡溶液为无色透明溶液,整个静置过程无明显现象。

3. 在50mL烧杯中加入2滴5%的硝酸银和1滴氢氧化钠溶液,加入15mL蒸馏水,现象:硝酸银溶液为无色,加入氢氧化钠后立即产生棕色颗粒式沉淀,逐滴加入0.5mol/L的氨水至沉淀刚好溶解,现象:棕色颗粒逐渐溶解,最后溶液变为无色澄清加入15毫升蒸馏水,搅拌后再加入3mL3%的葡萄糖溶液,现象:加入葡萄糖后,溶液的颜色略显微黄色。

混合后立即倒入培养皿,静置5min,用蒸馏水小心淋洗再甩干。

现象:倒入后立即产生棕色细颗粒装漂浮物,静止后,棕色加深。

甩干后,蒸发皿内壁上有一层淡淡的浅黄色。

中学化学实验报告-银镜和铜镜反应草稿

中学化学实验报告-银镜和铜镜反应草稿

银镜反应反应装置图:银氨溶液的配制AgNO3+NH3H2O=AgOH+NH4NO3 AgOH+ 2NH3H2O= [Ag(NH3)2]OH+2H2O甲酸钠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HCOO-+2[Ag(NH3)2]++2OH-→CO32-+2Ag↓+NH4++3NH3↑+H2O.甲醛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 HCHO + 4[Ag(NH3)2]OH ---> 4Ag↓ + 6NH3↑ + (NH4)2CO3 + 2H2O葡萄糖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CH2OH(CHOH)4CHO+2Ag(NH3)2OH→H2O+2Ag↓+3NH3↑+CH2OH(CHOH)4COONH4实验用品: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培养皿、石棉网、烧杯、铁架台10%氢氧化钠溶液、5%硝酸银溶液、氨水、浓氨水、7%硫酸铜溶液、6M盐酸、3%葡萄糖溶液、37%甲醛溶液、甲酸钠溶液、酒石酸钾钠溶液、银氨溶液、10%氯化亚锡溶液实验结果:1.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先配置一定量的银氨溶液,将其中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稀释,再平均分成三份在三个清洗的很洁净的试管中,银氨溶液的配置方法为:在干净试管加入约2毫升5%硝酸银溶液、先滴加两滴浓氨水、再滴入%的稀氨水,不断摇动试管,使生成的沉淀刚消失为止稀氨水。

2.再分别向三个试管中依次加入:甲醛,,葡萄糖,甲酸钠。

因为我们在后面一组同学后面才做的这个实验,根据他们的经验,甲醛是在刚刚滴加的时候就出现银镜反应了,所以我们组一个同学甲醛进行观察,另一个同学同时加入另外两种溶液,可是甲醛却没有那组同学出现的现象那么快,所以我们将其都放入了我们事先准备好的70度左右的热水中。

3.加入甲醛的试管在放入后30秒就出现了银镜,5min后加入葡萄糖的这个试管出现了银镜,9min时候加入甲酸钠的试管出现了银镜现象,但是我们这个银镜没有前两者那么光亮,我认为是因为生成的银没有附着好,所以之后我们又重新做了一组,然后得到了很光亮的银镜现象。

中国古代铜镜工艺

中国古代铜镜工艺

中国古代铜镜工艺铜镜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其工艺技术与美学内涵跨越时空、千年不衰,为世人所传颂。

本文将从铜镜工艺的历史概述、工艺过程、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历史概述铜镜,又称明镜、锡镜或盘镜,是自然光线反射的一面光镜,主要由铜作为原料,经过铸造、打磨、制糊、鎏金等多个工艺过程制成。

从考古学来看,我国最早的铜镜可以追溯到商代,当时的铜镜大多呈圆形,上面镶有象牙、玛瑙、珐琅等宝石,感觉则比较华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铜镜的外形逐渐演变为方形、椭圆形、六角形等,同时器型变得更加轻薄,且相应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唐代是中国铜镜制造业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扬州、成都、襄阳等地都是铜镜制作的重镇。

而今天,中国的铜镜工艺更多的已经转变为手工制作的原创艺术品。

二、工艺过程自古以来,铜镜的制作工艺就非常繁琐,需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面精美的铜镜。

铜镜制作的大致工艺过程:铸造、去毛刺、抛光、客底、制糊、铜烧焊接、鎏金、钻洞、饰纹雕刻、打磨、抛光、老化增效、镶接等。

其中上百种的原材料和工具,如铜排、铝矾石、黄铜、黑漆等材料;打磨器、磁石、铁水叉、手锉等工具和设备,都是铜镜工艺中必不可少的。

三、文化内涵铜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首先,镜面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早期的铜镜多用象牙、珐琅等材料进行装饰,这些常用的材料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象牙可以代表国家安危,珐琅则代表的是富贵和尊荣。

其次,铜镜的形态、图案、器型等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

汉代的镜面多以嵌花、汉字等图案为主,唐朝的铜镜往往采用了古风图案、以及带有佛教神话色彩的图案,具有鲜明的唐代风格。

最后,铜镜还可以承载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蕴。

铜镜有“镜中花自照,人中夜更明”的说法,寓意人要正视自身的缺点;古代人也认为在铜镜中望见的自己是未加修饰的真实样貌,而不是世俗假面;铜镜还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照性”,也就是要做到不为物色所能动摇,要对自己内在的东西有清醒的认识。

铜镜文化

铜镜文化

一.中国铜镜探源 a今天,我们使用的镜子一般都是玻璃造的;但在人类使用玻璃镜之前,镜子是用铜造的,准确地说,是青铜镜。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3,800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

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青铜镜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古书「鉴」与「镜」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它为我们认识古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开启了一扇视窗,我们希望通过以下的介绍,能为大家了解中国古代铜镜文化,提供一点帮助。

1.黄帝铸镜传说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使用铜镜?这是一个不很容易回答的问题。

正如某些发明创造被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黄帝传说》)。

「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述异记》)。

这一类圣人制镜的传说固然不足凭信,但它也说明了镜的起源久远,可以追溯到古史的传说时代。

「镜」字的出现——战国时期在中国文献史籍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及战国末期的一些著作中。

《庄子·应帝王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同书《天道篇》也有「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高中化学中的“银镜反应”实验探析

高中化学中的“银镜反应”实验探析

高中化学中的“银镜反应”实验探析摘要:银镜反应是否成功主要与试管是否干净、银氨溶液的配制、浓度、溶液的PH值、醛基化合物的浓度、以及加热方式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银镜反应浓度控制高中化学《烃的衍生物》一章中,乙醛和银氨溶液的反应即银镜反应是验证乙醛具有还原性的重要实验,还是检验有还原性的糖的实验方法。

同时该实验原理与工业上的制镜原理类似,是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知识结合起来的典型实例。

掌握该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要领在教学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教材上对该实验的操作方法介绍简约,给师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留下了足够的探索空间。

要做好银镜反应关键在于条件的控制。

1、实验目的:说明乙醛的还原性及银镜反应2、实验用品:试管、烧杯、AgNO3溶液(2%)、稀氨水(2%)、乙醛3、实验步骤:①银氨溶液的配制: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6mL2%AgNO3溶液,随后逐滴滴人2%氨水,边滴边振荡,直到沉淀刚刚消失为止,就得无色银氨溶液。

②银镜的生成:向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入3~5滴乙醛溶掖,轻轻振荡后,把试管放人盛有热水的烧杯里温热(或水浴加热),此时不要摇动。

如果试管洗得很洁净.可以看到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的银;如试管不干净。

看不到光亮的银,只能看到生成黑色疏松的银沉淀。

③实验后用少量硝酸洗去银镜,并用水洗净后及时处理,不可久置。

反应方程式:AgNO3+NH3·H2O=AgOH↓+NH4NO3AgOH+2NH3·H2O=Ag(NH3)2OH+2H2O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通式:RCHO+2[Ag(NH3)2]++2OH- RCOO-+NH4++2Ag↓+3NH3+H2O4、“银镜反应”实验成败的关键(1)加碱量不宜过多,碱的浓度不宜过大,否则得不到光亮的银。

(2)加葡萄糖或其它脂肪醛的量不宜过多,否则会产生疏松的黑色银粒。

(3)加氨水的量不宜过多,加到产生的沉淀刚溶解完为止否则将生成雷酸银,不仅使试剂的灵敏度降低,而且在受热时会引起爆炸。

唐代铜镜的特点

唐代铜镜的特点

唐代铜镜的特点
唐代铜镜一般较厚重,镜体多呈银白色,表面匀净,花纹清晰,镜面微向外凸,可照全人面。

大的铜镜可达65cm以上,小的仅4cm;最重的有数千克,小的仅百余克。

1986年安徽合肥出土一件八卦纹镜,为“亚”字形,圆钮,菱花形钮座,座外为方折环列八卦图,用双线弦纹框入其内,其外四边各有4字篆体铭文“天地含气,日月贞明,写规万物,洞鉴百灵。

”素平缘,边长17.8cm,镜面光亮照人。

双鸾衔绶镜是唐代最为流行的铜镜之一,常见的镜背纹饰是双鸾(民间传说中象征吉祥的飞鸟)口衔长绶,足踏花枝或踩瑞云,并配以苞叶花朵、月亮、流云、奔兽、花鸟等。

宋代铜镜的特点

宋代铜镜的特点

宋代铜镜的特点宋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特点。

宋代铜镜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出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宋代铜镜的形制多样,具有丰富的装饰图案。

宋代铜镜的形状有圆形、方形、六角形等多种,其中以圆形最为常见。

这些铜镜的背面常常刻有各种花纹和纹饰,如龙纹、凤纹、云纹、花卉纹等,图案繁复精美。

这些装饰图案不仅美观,更富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宋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宋代铜镜的质地细腻,工艺精湛。

宋代铜镜采用的是优质的青铜材料,经过精细的铸造工艺制成。

铜镜的表面光滑细腻,具有很高的抛光度,能够反射出清晰的人像。

而且,铜镜的背面纹饰刻制也非常精细,线条流畅,层次分明。

这些工艺上的精湛之处体现了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宋代铜镜的铸造技术逐渐发展,出现了新的技术特点。

宋代铜镜在铸造过程中采用了“失蜡法”,即先用蜡模制作出铜镜的形状和纹饰,然后将蜡模放入砂中,再用熔化的铜液倒入蜡模中,待铜液凝固后,再将砂壳剥离,得到成品铜镜。

这种“失蜡法”使得铜镜的形状更加规整,纹饰更加清晰,提高了铜镜的质量。

宋代铜镜的铭文内容丰富,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宋代铜镜上的铭文内容很多,包括铭文的题词、铭文的作者、铭文的年代等。

有的铜镜上还刻有诗词、名句等,显示了宋代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宋代铜镜以其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铸造技术而闻名。

这些特点不仅展示了宋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宋代铜镜也给后世的铜镜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辽宁省博物馆-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

辽宁省博物馆-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

辽宁省博物馆-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前言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

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

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

人类自从有了美的观念,对自身容貌举止就越发地重视。

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铸鉴盛水,直至齐家文化出现铜镜,在长达四千多年的时间里,铜镜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

清代中期,随着西方玻璃镜大量传入中国,铜镜的历史使命宣告完成。

今天,只有铜镜背面精美的纹饰依然向我们讲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传递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早期铜镜图铜镜各部位名称图示铜镜一般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最早在商朝是作为祭祀的礼器出现,春秋战国至秦朝年间,一般只有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了西汉末期,铜镜慢慢走向民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其正面常用作照容,背面图纹、铭文才作为鉴赏之用。

第一单元、轻灵奇巧战国镜铜镜制作发展到战国形成了第一次高峰。

纹饰由单纯素面或几何纹样发展到蟠虺纹、云雷纹、山字纹等多种式样。

纹饰构建上也由纯地纹发展到有主纹与地纹之别的多层纹饰构成。

同时,透雕合铸、错金银、镶金嵌玉工艺在铜镜上的应用是这一高峰期形成的标志。

羽状地文镜羽状地文镜蟠虺地纹镜春秋斜线三角纹镜直径10.6厘米,圆形,近顶端三分之一处有二半环钮,二钮间及左右两边各有贯穿镜背的素宽带一条,素宽带间及素宽带与镜缘之间填饰三角纹,三角形内填平行短线。

镜缘窄而微卷,稍向镜钮倾斜。

该镜纹饰风格与沈阳郑家洼子、本溪高台子梁家、建平县孤山子等地出土的多钮镜相似,古拙质朴,多钮的造型以及纹饰构成方式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菱纹地龙纹镜菱纹地花叶纹镜菱纹地龙纹镜、菱纹地花叶纹镜的X光照片云雷地纹镜云雷纹地连弧纹镜变形蟠虺纹镜。

蟠虺纹是中国古代常用青铜器纹饰,纹形为相互交错、盘旋勾连的蛇形动物,即传说中虺的形象。

蟠螭菱纹镜。

蟠螭纹是中国古代常用青铜器纹饰,螭是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其形为张口、卷尾、蟠屈蟠螭纹镜。

关于铜镜纹饰的描

关于铜镜纹饰的描

关于铜镜纹饰的描铜镜是古代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创作之一,其独特的纹饰装饰着古人的生活。

铜镜纹饰的描写可以从图案、主题和技法等方面进行。

以下是关于铜镜纹饰的描写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铜镜的图案是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镜的图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例如花鸟、人物、山水等。

花鸟图案是最常见的铜镜图案之一。

花鸟图案可以绘制各种花朵、树木和小鸟等自然界的元素。

这些图案细腻而精致,生动地表达了自然界的美丽。

另外,人物图案也是铜镜纹饰中常见的图案之一。

人物图案可以是宫廷妃子、士兵、舞者等各种角色。

这些图案具有浓厚的古代时代气息,展示了古人的生活场景和审美追求。

而山水图案则是一种抽象的表现方式,通过简单的线条和点缀的图案来表达山水的壮丽和宽广。

其次,铜镜纹饰的主题是描绘古人的思想和生活。

铜镜纹饰中的主题可以是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民俗传统等。

神话故事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可以描绘古代神话中的神仙、怪物和神奇景观。

历史传说也是另一个常见的主题,可以描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

这些故事和传说通过铜镜纹饰的绘画形式,可以使人们了解古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而民俗传统则是描绘古人日常生活的一个主题,例如婚嫁习俗、四季农事等。

这些主题通过铜镜纹饰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古人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

最后,铜镜纹饰的技法是展现古代艺术技巧的重要方式。

铜镜纹饰的技法可以是刻花、浮雕、镂空等。

刻花是一种常见的技法,通过在铜镜表面刻划出各种图案和纹饰。

这种技法可以使用各种刀具和丝线等工具,用力刻划出各种细腻的线条和纹饰。

浮雕则是一种将图案从平面上凸起的技法,通过雕刻和压印等工艺制作而成。

这种技法可以使图案更加立体感强烈,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而镂空则是一种将图案从铜镜纹饰中削除的技法,通过切割和剔除,使得图案空灵而透明。

这种技法可以使得纹饰更具动感和空间感。

综上所述,铜镜纹饰的描写可以从图案、主题和技法等方面进行。

铜镜纹饰通过各种图案和纹饰,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审美追求。

古代镜子类型

古代镜子类型

古代镜子类型
在古代,镜子是一种很奢侈的物品,只有富人才能拥有。

古代的镜子种类也非常多样,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镜子类型。

1. 青铜镜
青铜镜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镜子类型,它们通常呈圆形或方形,有时会雕刻一些花纹或图案在边缘。

这些镜子比较厚重,表面光滑,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面部修饰。

2. 玉镜
玉镜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镜子类型,它们通常由高质量的玉石制成,有时会在表面雕刻一些图案或花纹。

这些镜子非常光滑,可以清晰地映射出人的面部特征。

3. 铜镜
铜镜通常呈圆形或方形,由铜制成。

这些镜子表面光滑,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面部修饰。

与青铜镜不同的是,铜镜更加轻巧。

4. 银镜
银镜通常由高质量的银制成,表面非常光滑。

这些镜子非常珍贵,只有富人才能拥有。

5. 琉璃镜
琉璃镜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由琉璃制成。

这些镜子表面光滑,可以清晰地映射出人的面部特征。

琉璃镜也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镜子类型。

总的来说,古代的镜子种类非常多样,它们既可以进行一些简单
的面部修饰,也可以清晰地映射出人的面部特征。

今天,镜子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而古代的镜子则成为了珍贵的文物,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代的生活和文化。

古代镜子类型

古代镜子类型

古代镜子类型
古代镜子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物品之一。

在古代,镜子的材质、形状、大小、装饰等方面都有很多种类。

1. 青铜镜
青铜镜是古代镜子中最早的一种。

它通常由青铜制成,有圆形、方形、六边形等不同形状。

青铜镜的表面有铭文或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2. 玻璃镜
玻璃镜是汉朝时期出现的一种镜子。

它使用玻璃作为材料,因为玻璃比青铜更光滑、透明。

而且玻璃更耐用,使用寿命更长。

3. 银镜
银镜是唐朝时期出现的一种镜子。

它使用纯银制成,表面被抛光得非常光滑。

银镜在唐朝时期很流行,被认为是一种奢侈品。

4. 珐琅镜
珐琅镜是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镜子。

它常常被用来作为礼品赠送给官员或重要人物。

珐琅镜的表面有色彩斑斓的装饰图案,非常漂亮。

它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也是宋代工艺品的代表之一。

5. 红漆镜
红漆镜是明朝时期出现的一种镜子。

它的特点是表面被涂上红色的漆,非常光滑。

红漆镜在明朝时期非常流行,被认为是一种时尚的饰品。

总之,古代镜子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它们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水银打磨铜镜的原理

水银打磨铜镜的原理

水银打磨铜镜的原理水银打磨铜镜是一种常见的古代金属器物加工技术,该技术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水银的滑动和化学作用,以及铜镜自身的特性,最终在铜镜表面形成一层光滑亮丽的水银膜。

水银打磨铜镜的过程分为多个步骤,包括镜板制作、水银上胶和打磨。

首先,用铜制作一个镜板,一般选用高纯度的铜材料,如黄铜或纯铜,并通过精细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平整。

在镜板的背面涂上胶水,一般使用糯米糊或清汁,将水银粘贴在铜板上。

接下来,准备一个容器,将水银注入其中,水银层的厚度应与铜板相等。

注意,由于水银具有较大的毒性和挥发性,应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范以及对环境和身体的保护。

注入水银后,将它均匀溢出棱镜的某一边,棱镜一端露出水银而另一端有一定高度的水银,从而实现多个角度的折射。

然后,将铜镜置于直射阳光下,并观察反射出的景物在水银面上的倒映。

根据倒影情况,调整铜镜的角度和位置,将光线聚集在水银面上。

通过不断调整水银面、铜镜角度和位置的方法,使光线聚焦在某一点上,并通过观察反射光的清晰度和景物的失真程度来判断调整是否到位。

随后,利用水银的流动性和化学活性的特点,慢慢将水银膜涂抹于铜板上,并用棉纱或细纤维布轻轻擦拭铜板表面,以达到平坦而光滑的效果。

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以防止水银的不均匀分布和长时间的暴露。

最后,在水银膜形成后,将铜板与水银剥离,再进行修整。

修整过程中,可以使用金刚石砂纸和棉纱进行打磨,以去除水银表面的瑕疵和不均匀部分。

在打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划伤和损坏铜板本身。

通过以上的步骤,水银打磨铜镜的过程基本完成。

使用这种方法打磨出来的铜镜表面平整光泽,反射能力强。

这可以归因于水银的流动和化学作用,以及铜镜的高反射率。

水银涂抹和打磨可以填补铜镜表面的微小凹痕和瑕疵,并使铜镜表面变得更加平整。

总的来说,水银打磨铜镜的原理是利用水银的滑动和化学作用,以及铜镜表面的特性,通过调整水银的位置和方向,使光线聚焦在一点上,从而形成一层光滑亮丽的水银膜。

中学化学实验报告 银镜和铜镜反应草稿

中学化学实验报告 银镜和铜镜反应草稿

银镜反应反应装置图:银氨溶液的配制AgNO3+NH3H2O=AgOH+NH4NO3 AgOH+ 2NH3H2O= [Ag(NH3)2]OH+2H2O甲酸钠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HCOO-+2[Ag(NH3)2]++2OH-→CO32-+2Ag↓+NH4++3NH3↑+H2O.甲醛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HCHO + 4[Ag(NH3)2]OH ---> 4Ag↓+ 6NH3↑+ (NH4)2CO3 + 2H2O葡萄糖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CH2OH(CHOH)4CHO+2Ag(NH3)2OH→H2O+2Ag↓+3NH3↑+CH2OH(CHOH)4COONH4实验用品: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培养皿、石棉网、烧杯、铁架台10%氢氧化钠溶液、5%硝酸银溶液、0.5M氨水、浓氨水、7%硫酸铜溶液、6M盐酸、3%葡萄糖溶液、37%甲醛溶液、甲酸钠溶液、酒石酸钾钠溶液、银氨溶液、10%氯化亚锡溶液实验结果:1. 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 先配置一定量的银氨溶液, 将其中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稀释, 再平均分成三份在三个清洗的很洁净的试管中, 银氨溶液的配置方法为: 在干净试管加入约2毫升5%硝酸银溶液、先滴加两滴浓氨水、再滴入0.5%的稀氨水, 不断摇动试管, 使生成的沉淀刚消失为止稀氨水。

2. 再分别向三个试管中依次加入: 甲醛, , 葡萄糖, 甲酸钠。

因为我们在后面一组同学后面才做的这个实验, 根据他们的经验, 甲醛是在刚刚滴加的时候就出现银镜反应了, 所以我们组一个同学甲醛进行观察, 另一个同学同时加入另外两种溶液, 可是甲醛却没有那组同学出现的现象那么快, 所以我们将其都放入了我们事先准备好的70度左右的热水中。

3. 加入甲醛的试管在放入后30秒就出现了银镜, 5min后加入葡萄糖的这个试管出现了银镜, 9min时候加入甲酸钠的试管出现了银镜现象, 但是我们这个银镜没有前两者那么光亮, 我认为是因为生成的银没有附着好, 所以之后我们又重新做了一组, 然后得到了很光亮的银镜现象。

葡萄糖银镜反应实验指南

葡萄糖银镜反应实验指南

葡萄糖银镜反应实验指南一、实验背景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在高中教材中多次出现,如: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鲁科版必修二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这足以看出,葡萄糖的银镜反应是高中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醛类有机物性质的一个兴趣实验,能更好地了解醛类性质以及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内容实验目的1.了解葡萄糖的性质,加深对醛基的认识。

2.研究生成金属镜的条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

实验原理银镜反应(Silver mirror reaction),是一种化学反应,指的是还原银离子,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

由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再加入酒石酸钾钠,配制成“斐林试剂”如果加入葡萄糖能将其还原,即有红色单质铜沉淀产生,在试管壁上形成光亮的铜镜。

葡萄糖含有醛基,所以具有醛基的性质CH2OH(CHOH)4CHO+2Ag(NH3)2OH→CH2OH(CHOH)4COOH+2Ag↓+4NH3↑+H2O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实验用品实验药品:2%硝酸银,2%氨水,10%葡萄糖溶液,5%氢氧化钠溶液,硝酸,10%氯化亚锡,7%硫酸铜,37%甲醛,酒石酸钾钠。

实验仪器:玻璃瓶,培养皿,100ml烧杯。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制备银花瓶1.洗净瓶子:自来水冲洗→热NaOH溶液洗→自来水冲洗→HNO3溶液洗→自来水冲洗→蒸馏水洗→烘干(NaOH溶液和HNO3溶液浓度无严格要求,碱洗、酸洗是为了保证瓶子内无油污)2.在玻璃瓶中加入2ml 2%硝酸银溶液,再滴加氨水至产生的沉淀正好消失,在反应液中滴加5-6滴葡萄糖溶液,再滴2滴氢氧化钠溶液。

3.快速不断地均匀振荡,使银镀在玻璃瓶表面。

4.形成光亮银表面后,将瓶中剩余溶液倒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镜反应与铜镜反应
实验原理:
银镜反应是银(Ⅰ)化合物的溶液被还原为金属银的化学反应,由于生成的金属银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光亮如镜,故称为银镜反应。

常见的银镜反应是银氨络合物(银氨溶液)被醛类化合物还原为银,而醛被氧化为相应的羧酸根离子的反应,不过除此之外,某些银(Ⅰ)化合物(如硝酸银)亦可被还原剂(如肼)还原,产生银镜。

本实验中用银氨溶液与含醛基的有机物进行制取。

反应方程式为:RCHO+2[Ag(NH3)2]OH=RCOONH4+Ag↓+3NH3+H2O
由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氢氧化铜,再加入酒石酸钾钠,配制成斐林试剂,如果加入甲醛能将其还原,就有红色单质铜沉淀产生,在试管壁上形成光亮的铜镜。

实验步骤:
清洗试管
先用洗涤剂将试管洗涤,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然后向洗净的试管内倒入硝酸,倾斜试管并慢慢旋转使硝酸全部润过试管内壁,用自来水冲洗试管三遍。

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也使得氢氧化钠将试管润过一边,自来水冲洗。

最后用蒸馏水将试管冲洗三次。

生成。

甲酸钠制取银镜
步骤与葡萄糖制银镜方法类似。

现象:加氢氧化钠与不加最后的现象都一样,溶液变黑,无银镜附在试管壁上,并有黑色疏松的沉淀。

在溶液的上端试管壁上有一层薄薄的银镜生成。

铜镜反应
(1)用肥皂洗净手,用去污粉将培养皿擦洗干净,在把洗涤剂放在小烧杯中加水溶解,加热至80℃,将它倒入培养皿中,静置冷至室温,倾去后分别用水和蒸馏水全面淋洗,备用。

(2)将20mL氯化亚锡溶液倒入培养皿中,静置5分钟后倾去,用蒸馏水小心淋洗,待干。

(3)在50mL烧杯加入2滴5%硝酸银和1滴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0.5M 氨水至沉淀刚好溶解,加入15mL蒸馏水,搅拌后再加入3mL3%葡萄糖溶液,混合后立即倒入培养皿中,静置5分钟,当溶液呈棕色后倾去,用蒸馏水小心淋洗,再用用煤气灯小心烤干。

(4) 50mL烧杯中充分混合等体积(约7mL)7%的硫酸铜溶液、酒石酸钾钠溶液和37%甲醛溶液。

立即倒入培养皿中,静置5分钟。

开始时培养皿底部有少量的气泡4min后培养皿底部有反光现象。

最终有铜镜现象生成,但是镜面没有铺满整个培养皿底部,生成的镜面有一点凹凸。

实验注意事项:
1.试管一定要彻底清洗干净,不然生成的银镜不光滑,甚至无银镜生成。

2.溶液混合后,振荡要充分。

加入最后一种溶液时,振荡要快,否则会出现黑斑或产生银镜不均匀。

3.加入的氨水要适量。

氨水的浓度不能太大,滴加氨水的速度一定要缓慢,否则氨水容易过量。

氨水过量会降低试剂的灵敏度,且容易生成爆炸性物质。

4.银氨溶液只能临时配制,不能久置。

如果久置会析出氮化银、亚氨基化银等爆炸性沉淀物。

这些沉淀物即使用玻璃棒摩擦也会分解而发生猛烈爆炸。

所以,实验完毕应立即将试管内的废液倾去,用稀硝酸溶解管壁上的银镜,然后用水将试管冲洗干净。

实验问题:
1.为什么甲酸钠制取银镜时没有得到银镜?
答:因为甲酸钠溶液显碱性,而且碱性很强,使得反应过快,产生大量黑色的银粒沉淀,不易得到优质银镜。

2.为什么加入碱时制银镜效果比不加碱的效果好?是否加的碱越多越好?
答:银镜反应通常在pH=9~l0溶液中进行,这是因为在碱性溶液中醛的还原能力比在酸性溶液中强;但又不能呈过强碱性,因在过强碱性溶液中加热银氨溶液,由于氨的失去,就易形成雷爆银。

同时,pH>11时,反应过快,产生大量黑色的银粒沉淀,不易得到优质银镜。

所以不是加的碱越多越好。

3.水浴温度是否影响银镜反应?
答:因为银镜反应是醛基与银氨离子的反应,如果温度过高,银氨络离子会与氢氧根反应得到氨,而不与醛基反应。

另外,温度过高,容易产生易爆物AgN3,容易发生爆炸危险。

温度过低反应速度过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