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课件(共27张PPT)
•
诸葛庐、子云亭—因住人有名而受景仰—自比古贤居室
结尾
陋室 不陋
•
何陋之有——因住人“德馨”而不陋——高尚情趣
写法理解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本文采用反向立意的写法。 3.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
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 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 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 相结合的和谐美。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陶后鲜有闻 5.宜乎众矣
解释文言词语
6.可以调素琴 7.无丝竹之乱耳 8.无案牍之劳形
词类活用
① 蔓: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例句:不 蔓不枝
② 枝:名词活用为动词,生枝杈。例句:不 蔓不枝
③ 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的传 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③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 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方馨。例句:惟吾 德馨
④ 乱:动词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 句:无丝竹之乱耳
⑤ 劳:动词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 句: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 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 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 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 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 )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 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 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 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 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
淘 宝 客 服 每 日工作 计划分 析 网 络 销 售 员 的基本 工作是 做好客 户询价 疑问工 作,引 导客户 购买我 们的产 品,做 到 这 些 工 作 ,还不 够,因 为这仅 仅是一 个导购 员的工 作,尚 不具备 成为一 个专业 的 网络销 售人员 的能力 。因为 网络销 售作为 推广的 一种主 要方式 ,应该 是主动 的, 自 觉 的 , 而 不是被 动的等 着客户 来议价 。做为 销售人 员,特 别是做 网络销 售是十 分 辛 苦 且 有 一定压 力的事 情。随 着网络 销售市 场的竞 争越来 越大, 如今的 网络销 售 人 员 不 再 是坐在 那打打 字,聊 聊天, 简简单 单回答 客人的 问题就 可以的 了。作
语文八上短文两篇
语文八上短文两篇短文一:寓言故事从前,有一只小鸟,它住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
这只小鸟有着美丽的羽毛和灵活的翅膀,它非常自由自在地在森林中飞翔。
有一天,小鸟飞到一座高山上,这座山是一只老狼的领地。
老狼决定把小鸟困住,于是他设计了一个陷阱。
他把一个小箱子放在山脚下,然后藏在一边等待小鸟上当。
小鸟看到了那个小箱子,好奇地飞过去。
当它一踩上小箱子时,箱子突然关上了,将小鸟困住了。
小鸟挣扎了很久,但是陷阱非常巧妙,它无法逃脱。
老狼得意地走了过来,他说:“小鸟啊,你现在被我捉住了,你再也不能飞翔了。
”小鸟能感到困惑和沮丧,但是它没有放弃希望。
它告诉老狼:“我虽然被你困住了,但是我相信我能够找到解救的方法。
”小鸟每天都在思考如何逃离陷阱。
终于有一天,它发现了一个办法。
它发现陷阱的上方有一个小洞,足够它通过。
于是,小鸟用翅膀敲打着箱子的顶部,希望能够打破箱子。
经过了几次努力,终于,箱子被破坏了,小鸟得以逃脱了。
小鸟重新获得了自由,它飞到天空中,高高地飞翔。
它体会到了被困住的痛苦,也学到了不放弃的勇气。
从那以后,它变成了一个更加坚强的鸟,不再害怕任何困难。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勇往直前,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短文二:感悟人生人生如同一场旅行,我们都是踏上这场旅途的旅人。
旅途上,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景和挑战,体验到喜怒哀乐,收获智慧和成长。
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有些是短暂的相遇,只是在某个时刻匆匆而过;有些是漫长的陪伴,相互扶持,共同走过风风雨雨。
无论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相遇,都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和智慧。
而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失落,甚至经历失败和打击。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每一次的困难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培根随笔》摘抄
“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
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
所以,读书广,才能广泛的得到效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独具一格!
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余秋雨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 庸就十分困难。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 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 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 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第一层次)读书的几种目的
• 怡情 • 傅彩 • 长才
说说同学们什么时候读书为了怡情的愉快体验?
多读书,不但口才好,而且写作时文采也会 特别好,有这种体验吗?
读书真的能长才吗?为什么这世上还有很多书
呆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道理论证的!
(第二层次)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
说说你自己最为得意的读书方法!!!
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预习检查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 诘(jié)难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 )然贯通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文章从白鹭的飞翔、站立、觅食等日 常活动入手,展现了白鹭的优雅、自 由和生命力,强调了和谐、自然之美 。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白鹭》的语言优美、细腻,富有诗意。
具体描述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白鹭》采用了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07
作业与延伸阅读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作业一
熟读并背诵《短文两篇》中的 《陋室铭》和《爱莲说》。
作业二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三
搜集有关刘禹锡和周敦颐的资 料,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作品风
格。
作业四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理解
和感悟。
延伸阅读推荐
《刘禹锡诗文选注》
《周敦颐集》
此书收录了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包括诗、 文、赋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刘禹锡的 文学成就。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此书收 录了他的代表作品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深 入了解其思想和文学风格。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古文观止》
此书收录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散文,有助 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分组讨论
总结词
提高学生参与度
VS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对短文 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可以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分享与交流
总结词
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短文的看法和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表 达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共41张PPT)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陶弘景
信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丹
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隐 居茅山。梁武帝遇有 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 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 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 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 文,独立翻译,勾画 疑难。
•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 质疑解惑。
•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 词语和句子。
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将入要户,门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游遂乐
…至…承的天人寺,寻于张是怀,民就。怀民亦未寝,相
与一步起于中庭。 散步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 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 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 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 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答复
故址在今湖北黄 冈县城南。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10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1张PPT)
R 八年级上册
2019/12/13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 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 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 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 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 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 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2019/12/13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 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 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 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 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 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 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运山水石的成就?
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 别从仰观、仰察两种视觉来写。
2019/12/13
6.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 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舞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
2019/12/13
1.山川之美,在作者笔 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具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笔记
短文两篇笔记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两篇短文的阅读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探讨这两篇笔记,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第一篇短文是《踏实努力的蜗牛》,通过描述蜗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踏实、努力地生活。
蜗牛尽管行动缓慢,但却不放弃前行,最终到达了终点。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只要我们保持踏实努力的态度,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在我看来,这篇短文深刻地寓意着人生的奋斗之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碍,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断前行,最终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思想,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的人生态度。
在第二篇短文《捐出春天的朵朵桃花》,通过描写王爷的善举,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奉献爱心。
王爷为了让全城的人都能欣赏到桃花的美丽,不惜捐出了自己的园林。
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奉献,乐于助人。
只有当每个人都乐于奉献爱心,整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我对这篇短文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乐于奉献,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总结起来,这两篇短文都是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它们告诉我们要踏实努力,不断前行,同时也要乐于助人,奉献爱心。
这些思想和道理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通过理解和领悟这些道理,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修养。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这两篇短文中受益,让这些价值观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引。
《踏实努力的蜗牛》给人一种坚持不懈的力量,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踏实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这种精神和态度在我们的成长和生活中都非常重要。
对于学习特别是在学习中,我们也需要保持踏实努力的态度。
不管学习上遇到了多少困难和障碍,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因为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目标。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说课稿2.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课文原文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4.八年级语文上《落日的幻觉》课文。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
《短文》原文及翻译《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导语】《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
⽆忧考⼩编整理了⼋年级上册语⽂《短⽂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的: 1.掌握常⽤⽂⾔词语,理解课⽂⼤意。
2.品味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的⽂⾔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法。
引导学⽣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章画⾯的精美、语⾔的精练及布局的匠⼼所在,提⾼学⽣初步鉴赏⽂学作品的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课时 师⽣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以背诵为突破⼝,指导学⽣美读课⽂;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意;激发学⽣的想象,再现画⾯,引导学⽣感受⽂章的诗情画意;深⼊研读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忆旧知,导⼈新课 1.古⼈云“仁者乐⼭,智者乐⽔”。
⼭⽔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数⽂⼈墨客的⽆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的记忆库,背诵⼀些描写祖国壮丽⼭河的诗⽂。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将⼀起欣赏⼀篇六朝⼭⽔⼩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境。
) 2.学⽣⾃⼰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的书信⼜叫“尺牍”或⽇“信札”,是⼀种应⽤性⽂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今茅⼭)。
他精通阴阳五⾏、⼭川地理、天⽂⽓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事,朝廷都要派⼈进⼭向他请教,故称他为“⼭中宰相”。
陶⼀⽣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进⼭,专去听⼭野松涛之声,⼈⼜称之“仙⼈”。
17《短文两篇》课件(共61张PPT).ppt
文本探究
正面,实写 写了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反面,虚写 写了主人不受世俗羁绊
事——高雅
文本探究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
景——环境清幽 人——人物不俗 事——情趣高雅
文本探究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著名政治家; 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他们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 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 他们都是古代名贤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他的话语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作 者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引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在文中起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作用,有力表现陋室主 人甘居陋室而不以为陋的品质。
写法探究
全文没有一个字直接表明作者的志向,却又处处可以 读出他的远大抱负,请问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
托物言志
1.定义: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等 2.作用: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引出主旨
文本探究
“上”,“入”,化静为动,写出“苔”“草”的神态,也将外 景引入室内,为下文写室中人、室中事做好了铺垫。
对偶,景——幽雅
一绿,一青,色彩鲜明,彰显“苔”“草” 的色泽,也映衬出陋室环境的幽雅。
文本探究
欲知其人应知其友。既然谈笑的、 往来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贤友,“陋室” 主人的德才之高,自然不言而喻。
铭文的特点: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
作者简介
诗仙:李白 诗佛:王维 诗魔:白居易 诗豪 诗鬼:李贺 诗圣:杜甫
诗史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字:梦得
“刘柳”:柳宗元 组合
“刘白”:白居易
背景介绍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 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 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 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 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 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两篇》教案篇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短文两篇》注释及翻译
枭逢鸠逢子将安之子子将安之将子将安之安子将安之之我将东徙徙我将东徙东乡人皆恶我鸣皆何故故以故东徙以乡人皆恶我鸣恶犹恶子之声犹子能更鸣更犹恶子之声之宋之丁氏之家无井而出溉汲溉家无井而出溉汲汲常一人居外常常一人居外居及其家穿井及及其家穿井其及其家穿井穿有闻而传之者闻有闻而传之者之有闻而传之者者国人道之道国人道之之闻之于宋君之闻之于宋君于闻之于宋君宋君宋君令人令问之于丁氏之问之于丁氏于丁氏对曰对得一人之使之得一人之使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
《枭逢鸠》翻译
原文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译文
原文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译文
原文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
译文
原文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穿井得人》翻译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
原文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译文
原文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
译文
原文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
原文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译文
原文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备课人:杨红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名”、“隅”、“尝”等常见文言实词和“于”、“以”、“其”等常见文言虚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积累以及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有层次的描写事物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黄鹤楼一、导入新课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
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使他它名扬四海。
但最早写黄鹤楼的却是唐人阎伯理写的《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二、初读感知,识字正音请学生课文,注意断句、字音、及文意的流畅,根据课文写出下列字音及字形。
西南隅()返憩()四闼()巃嵸()井邑()巍峨()坐窥()费祎()三、疏通文意1.请同学独立再次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划出不确定字词或句子。
2.师生共同梳理文章。
请同学翻译文句,明确重点字词的解释,教师补充。
四、设疑自探用文中的话回答下列问题,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1、黄鹤楼地理位置在哪里?黄鹤楼命名的由来?2、黄鹤楼外观怎样?作者描写突出了它的什么特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作者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采用什么顺序?登上黄鹤楼能看到什么景色?给人以怎样的感受?五、解疑合探明确:1、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费祎尝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2、耸构巍峨,高标巃嵸;高大;夸张3由外到内;坐窥井邑,俯拍云烟;如临仙境六质疑再探在以上的学习中,你还有那些疑问?预设问题: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明确:本文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
从内容上来看,100余字包揽黄鹤楼概况,内容上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有感慨,可谓情辞并茂。
从语言上来看,多用四字句,且多用对偶修辞,铺陈议论,使文章极具文采。
七、运用拓展古江南三大名楼,古代诗人多有吟诵,请尝试完成下列诗句: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
”滕王阁:王勃的《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
”黄鹤楼:(1)崔颢的《黄鹤楼》:“,此地空余黄鹤楼。
”八、课堂小结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是:文章介绍了黄鹤楼的位置、由来以及黄鹤楼的外观和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感受,突出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神秘色彩,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思想感情。
九、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及文中加点字。
板书设计:黄鹤楼地理位置—名字由来(仙人相关)—结构特点—登楼观景—观景感受(如临仙境)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于园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周园林是江南园林的精品,但除此之外,常州,扬州的园林也名闻遐迩,今天我们到镇江的于园去游玩一番吧!二、走近作者张岱,字宗子,改字石公,号陶庵,又自号蝶庵居士。
晚明散文家。
明亡后,他隐迹山居,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20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书,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张岱以散文的成就,被认为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三、初读课文、识字正音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刺()绝壑()碧窈()螺蛳()奇峰绝壑(hè)槛外(jiàn)深邃(suì)啾唧(jiūjī)四、设疑自探1、于园并非人人都能进去,文中那一句话可以证明?2、于园“奇”在何处?从哪些地方进行了描绘?3、作者除了介绍磊石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4、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结合课文说说。
四、解疑合探明确:1、非显者刺,门钥不得入2、奇在磊石;实、空、幽阴深邃3、水阁4、由前到后五、质疑再探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预设问题: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明确:本文是篇园林小品,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
写于园磊石之奇,突出了意境之“实”。
后厅旁,一泓池水,池中假山,池面莲花,组合一种空灵的意境。
卧房后的沟壑,状如螺蛳,盘旋而下,意境幽阴深邃。
园后水阁一带,小河、灌木丛、鸣禽,基调幽绿,意境幽远。
六、运用拓展为白羽公园或者时代广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导游词。
七、课堂小结《于园》着重介绍了于园位置及其建筑的奇特,抒写作者感受,赞颂了。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及文中加点字。
板书设计:于园磊石三奇:实、空、幽阴深邃水阁顺序:由外到内教学反思:巍巍中山陵备课人:李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品味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山先生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学习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中山陵的特征、环境与中山先生高尚品格的关系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圈点批注。
要求:1、圈点文中的生字词.2、勾画出文中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准备提出你心中的疑问或者你认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二.设疑自探:1.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2.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3.理出说明顺序,精读第7—1l自然段,结合课文完成课后探究的平面图,。
4.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有何作用?三.解疑合探合探要求:1、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
2、组长带领,人人参与,有序进行,重点解决自探中的疑难问题,达成共识。
3、小组长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和点评。
展示评价教师明确:1.“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
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2.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3.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4.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
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
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
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四.质疑再探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疑惑或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共同来解决。
预设: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五、拓展训练阅读基础训练《了解孙中山》,绘制孙中山大事年表。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按照自南向北的顺序瞻仰了南京的中山陵,感受它的巍峨高大和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表达我们对这位革命先行者的追思怀念。
板书设计巍巍中山陵南:石牌坊墓道 -陵门-守陵卫士驻所陵门 -石阶碑亭-平台-石阶- 祭殿 -祭堂 -墓室(北)教后反思:文笔精华(二)备课人:王合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天坛》《古罗马斗技场》教学目标《天坛》:引导学生体会秦牧散文把知识、哲理、感情和文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特点。
《古罗马斗技场》:引导学生采用恰当地顺序说明建筑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单元我们在环游世界各地,在实践中穿梭,到唐代的黄鹤楼感受到人间仙境,去中山陵感受革命先行者的博爱胸怀,到天安门广场感受先烈的抗争精神,去巴黎凡尔赛宫一度皇家风范。
今天去天坛、古罗马竞技场、昆明花街、苏州小巷游玩吧!二走近作者秦牧,原名林阿书,又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1919.8——1992.10),男,祖籍澄海东里樟林。
我国著名文学大师。
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
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
《秦牧全集》、《火种集》、《秦牧散文集》、《彩蝶树》、《花城》等。
乔万尼奥里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优秀的历史学家、作家和文艺评论家。
其代表作历史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思》(1874)以公元前一世纪斯巴达克思领导的古罗马奴隶起义为题材,揭露了独裁者苏拉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残暴统治和糜烂生活,热情歌颂奴隶们为争取自由解放的英勇斗争,精心塑造斯巴达克思这一奴隶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同时又表达了十九世纪意大利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呼声。
小说场面广阔、细节生动,善于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形象丰满动人,富有传奇色彩。
三、初读感知十字正音。
圜:()同圆厩:()马棚,也泛指牲口棚。
四、设疑自探1、《天坛》一文说明的建筑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2、《古罗马斗技场》一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斗技场的哪几部分?斗技场的用途是什么?3、比较《天坛》和《古罗马斗技场》两文,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五、解疑合探六、质疑再探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预设问题:你知道为什么“它的石栏杆也好,圆台上磨平了的石块也好,条数、块数都和‘九’字有关”?吗七、运用拓展古罗马竞技场是个什么样的场所?你能根据文中的描写画出一张设计图吗?八、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昆明花街》《苏州小巷》教学目标《昆明花街》:引导学生学习选文的铺张、对比、烘托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