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合集下载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及相关人物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及相关人物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及相关人物
1.鸿门宴:项羽以一万余人之力大败刘邦兵马。

2.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联合一军,以火攻之计击败曹操三军。

主要人物有周瑜、诸葛亮、曹操等。

3.巨鹿之战:张辽率五千人之力击败袁绍十万大军。

4.乌江之战:岳飞率三千水师之力大败金军一万人。

其他相关人物有李纲、张俊等。

5.赵括救韩:赵括率一千人之力解救韩信于秦军围困之中。

6.淝水之战:李靖率八千人之力击败李煜三十万大军。

7.蒙恬南征北战:蒙恬率三万以少胜多,成功击败匈奴五万余人。

8.白登之战:刘备率一万兵马以少胜多,成功击败黄忠。

同时该战役也是诸葛亮登山放烟之计的典故。

9.凤翔之战:岑羲率一千余人之力击败高平陵兵马。

10.华容道之战:关羽率五百兵马在华容道上以少胜多,成功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惇。

以少胜名十大著句战役

以少胜名十大著句战役

我们看看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著名战役,胜利的一方做对了什么。

一、牧野之战周武王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不到两个月结束主要的战斗。

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祭室的地点就选在牧野,正是这个地方,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大业。

能够以少胜多,先发制人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又有民心得失的对比,还有商军中奴隶和战俘的倒戈等。

(注:时间说法不一,前1130年到前1018年都有;商朝军队数量另有70万的说法。

)二、阴晋之战吴起率魏军5万—秦军50万阴晋之战发生于前389年,秦国起兵讨伐魏国西河郡,被郡守吴起带领5万没有立过功的步兵击败。

魏军的士气是胜利的关键。

此前三年,吴起在庆功宴时请来国君魏武侯,让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最贵重的餐具,享用最体面的食物,依次类推,无功者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

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

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

所以这次战争,数万士兵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战。

三、巨鹿之战项羽楚军2万—章邯、王离秦军40万巨鹿之战为项羽破釜沉舟之战。

公元前207年,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项羽以大无畏精神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20万章邯秦军投降。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加之刘邦西路攻破武关、蓝田,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四、彭城之战项羽3万—刘邦56万彭城之战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

公元前205年,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

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

彭城一战,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战速决的典范。

五、井陉之战韩信汉军3万—赵军20万公元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xíng)交战,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余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并另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

以弱胜强的例子

以弱胜强的例子

以弱胜强的例子
以弱胜强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
1.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

曹操以弱军之势,利用奇袭、火攻等策略,最终战胜了拥有大量兵力的袁绍,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2. 赤壁之战:三国时期,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役。

孙权、刘备联军虽然兵力较少,但通过巧妙地利用火攻和水战,最终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 淝水之战:东晋时期,前秦大军出兵进攻东晋,拥有80多万大军。

而东晋只有不到10万兵力,处于明显劣势。

东晋军队在谢安的指挥下,利用巧妙地战术和火攻等手段,最终大败前秦大军,保卫了国家安全。

4. 巨鹿之战: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国围攻,情势十分危急。

赵国派出李牧为大将军,率领少量军队与秦军展开决战。

李牧利用地形和战术优势,以弱胜强,成功地抵御了秦军的进攻,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5. 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在长勺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采取了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后发制人的策略,最终战胜了齐国军队。

这些历史上的以弱胜强案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战争中,
策略、战术和智慧往往比单纯的兵力数量更重要。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1、董卓被张让提下马:董卓出兵救袁绍,领兵伐曹操的的活动,两军交战时,董卓的同志文向张让提出友军之间把董卓驮下马,张让同意了,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的。

2、吕布取破霸:在与曹操的葭莱战斗中,由于吕布采取阴谋手段,使袁军一度陷入困境。

袁军大将郭嘉突破中队拒攻吕布,以了却了破霸之祸。

3、陶谦击破五虎:五虎大将是在孙策出征蛮夷战争中,担任孙策右臂,并且被授予大将军的称号,然而陶谦击破五虎,以少胜多的战略取得了胜利。

4、程普败曹操:程普在肃宗继位后,做了北宋丞相,他以轻攻OU得胜,力排众议,拒绝武当结盟,最终击破曹操,实现以少胜多的目标。

5、胡遂反宋江:胡遂是建安初年宋朝征西大将,几番绝境中夺得胜利,最终以他的少量部队抵抗宋江大军,成功击败宋江,取得消灭敌兵成名之功,实现以少胜多的目标。

6、司马懿击垓下:司马懿在攻打垓下时,让三军部下以少胜多的策略展开战斗,引诱满清军暴露出主力,最终击溃满清军,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7、岑参击却董卓:岑参在抵抗董卓时,采取了以少胜多的战略,以少量部队打穿董卓的军队,同时利用自身的绰号引诱董卓,并以全歼的方式击破军队,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8、陈寿击破我国第一帝:在陈寿击破皇帝秦始皇时,以少胜多的方式,陈寿击破了秦国军队,把秦始皇赶到了东海,将秦国灭亡,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9、白起击溃雍正:白起是新兴藩王之一,以少胜多的斗争技巧击破雍正大军,以一场激烈的战斗,白起赢取了振兴宋朝的机会,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10、江东打楚:楚国在江东的攻击中,江东兵力非常的有限,然而江东不但克服了自身的势力不足,而且采用了以少胜多的策略,径直打进楚国来击破楚国,并实现了以少敌多的目标。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故事不仅说明了“人多力量大”这一观念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历史中的以少胜多的故事。

一、巴比伦之战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国攻打巴比伦,人数超过20万,而巴比伦军队只有不到1万人。

但巴比伦皇帝利用了当时的防御科技,在城墙上挖了密道并设置陷阱,最终成功地抵御了波斯军队的猛攻,以少胜多,保卫了自己的城市。

二、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巨军进攻赤壁,其军队约有80万人,而孙刘联军只有5万余人。

但孙刘联军巧妙地运用天气、火攻等因素,成功地消灭了曹操的大军,以少胜多,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震惊世界的壮举。

三、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洲的十三个殖民地宣布独立,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下令打压这场反抗,对方人数仅为2万,而英军则高达4万人。

然而,美国的将领们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用灵活的战术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在独立战争中以少胜多,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东汉时期的虎牢关之战公元205年,曹操率领10万大军攻打虎牢关,而关内守军只有5000人。

但关内统帅马超迅速采取了防守策略,利用天地异象捣毁了曹操的大军,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入侵诺曼底1944年,二战的大地战开始了,纳粹德国在入侵诺曼底时,兵力达到50万,他们有完善的防守工事,还有成熟的通讯系统。

然而,盟军运用空中轰炸、隐蔽行动等灵活的战术,最终成功地突破了德国的防线,以少胜多,赢得了入侵诺曼底的胜利。

以上历史事件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中不逊于敌人,才能获得胜利,而“人多力量大”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在面对强敌时,运用智慧创造奇迹才是赢得战争的关键。

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1.牧野之战(商周时期)周军:五六万人,商军:十七万人(后人考证大约七万人,小说演绎夸大为70万人);军力对比:1:3.4周军统帅:周武王姬发、齐太公姜子牙,商军统帅:商纣王帝辛点评:牧野之战周军带有偷袭的意味,因为此时商朝主力正在征讨东夷,来不及调回护驾,商纣王不得不释放大量奴隶应战,商军战斗力大大下降。

姬发有点“胜之不武”!2.河西之战(战国时期)魏军:5万人,秦军:50万人;军力对比:1:10魏军统帅:吴起,秦军统帅:秦惠公点评:吴起厚赏立过功的将士来刺激没有立功的将士,极大地提高了军队士气,这些渴望立功的将士个个奋勇杀敌,以一当十,很快击溃秦军。

3.巨鹿之战(秦末时期)楚军:五万人,秦军:二十万人,围观群众(诸侯):十余万人;军力对比:1:4楚军统帅:项羽,秦军统帅:章邯、王离点评:秦末天下大乱,章邯率领秦二世配发的骊山刑徒及奴产子多次击败农民起义军,所向披靡,但碰上在中国历史上勇武无二的项羽算其倒霉,也是秦朝气数已尽!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一举歼灭秦军主力,可谓英勇无敌。

4.彭城之战(两汉之争时期)楚军:三万人,汉军:六十五万人;军力对比:1:21.6楚军统帅:项羽,汉军统帅:刘邦点评: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击溃刘邦主力,是兵贵神速的经典战例!此战差点改变中国历史!5.昆阳之战(新莽末年)汉军:一万七千人,新军:四十三万人;军力对比:1:25汉军统帅:刘秀,新军统帅:王邑、王寻;点评: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兵力最悬殊的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汉军兵力没有新军零头多,且汉军主力正在攻打南阳,刘秀带领的只能算偏师,但是刘秀凭借英勇的气魄、高超的战术和运气(陨石),最终战胜了对手。

6.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军:两万余人,袁军:十一万人;军力对比:1:5曹军统帅:曹操,袁军统帅:袁绍;点评:袁军人数占优,曹军单兵素质占优,战斗力强,且曹操善于用谋,所以曹军获胜不足为奇;7.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刘联军:五六万人,曹军:二十万人;军力对比:1:4联军统帅:周瑜、刘备,曹军统帅:曹操;点评:战前局势明显曹强孙刘弱,而且曹操统一北方、占领荆州,士气高涨,但是联军凭借地利和人和,最终战胜强敌;8.逍遥津之战(东汉末年)曹军:七千人,吴军:十万人;军力对比:1:14曹军统帅:张辽,吴军统帅:孙权;点评:战役前期张辽率领800将士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吴军大败,后期张辽率领追兵再次击破吴军,差点俘虏孙权!张辽威震逍遥津,并留下“张辽止啼”的传奇典故。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些战役不仅展示了智勇双全的将领才能,还体现了兵法运用的巧妙之处。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1. 平原之战:公元前204年,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和秦国发生决战。

楚军在秦军面前处于劣势,但楚国将领项燕却运用兵法,以聚粮和伏兵的策略,成功将秦军诱入陷阱并大败秦军,实现了以少胜多的壮举。

2. 官渡之战:公元199年,中国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

这场战役中,曹军只有十数万人,而袁军则有八十余万,曹操借助地理优势,在精确计算和精心筹划下,以少败多,最终使得袁绍的北方霸业宣告失败。

3. 阿尔卑斯战争:公元前218年至前202年,古罗马大帝汉尼拔率领卡尔塔哥军队与罗马共和国军队对抗。

在这场战役中,汉尼拔凭借过阿尔卑斯山脉的闪电远征战术,以少于罗马军队的兵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胜利。

4. 亚历山大的战役:公元前334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队向波斯帝国发起进攻。

亚历山大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多次决战中以少胜多,最终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

5.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中国东汉末年,曹操率领魏军进攻东吴。

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东吴火攻船只,利用风势和战场地势,曹操船队遭到大量损失,在东吴军队的配合下,最终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

6. 提康德罗加战役: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与美国双方在美国纽约北部展开战斗。

英国军队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美国将领华盛顿于冬夜趁雪困敌,利用地形和过河难度,瞄准英军长官勒格告的运输线,成功地以少胜多,给了英国人沉重的打击。

7. 启蒙运动时期的沙特尔冈战役:1734年,奥地利与法国展开了冲突。

在这场战役中,奥地利统帅埃姆曼纽尔·德·卢奇斯以少胜多,精心布下伏击,消灭了比自己强大三倍的法军。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小部分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些战役中的胜利既归功于将领的智勇双全,也体现了对敌方情报的获取和兵法的巧妙运用。

列举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以少胜多的战役

以少胜多的战役列举如下:
1. 牧野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周武王联军以疲惫的少量兵士与疲惫不堪的商朝军队进行周旋,最终击溃了商朝军队。

2. 昆阳之战:王莽的新军在昆阳与刘秀的义军进行了一场大战。

虽然义军数量较少,但刘秀出色的指挥能力使得义军获得了胜利。

3. 巨鹿之战:项羽率领数万楚军渡过黄河,采用破釜沉舟的方法,只带三天干粮,最终大败秦军,为秦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4. 长平之战:赵王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赵军战败,秦国获得了长平之战的大胜。

5.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五万精锐击败了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6. 彭城之战:刘邦率3万汉军迎战50万楚军,虽以骑兵居优势,但项羽的骑兵反攻更快,迅速击溃了汉军,刘邦逃跑。

7. 白马之盟:项羽与刘邦在荥阳进行了一场大战,虽然双方兵力相当,但项羽使用了反间计,使得刘邦的韩信、彭越等人没有前来支援,最终击败了刘邦。

8. 昆阳之战(新朝时期)是刘秀率领的绿林军在昆阳对王莽军队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虽然刘秀只有八九千人,但他利用王莽军队的内部矛盾,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击败了数十万的新朝军队。

以上这些战役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它们不仅展示了军事指挥艺术的辉煌,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牺牲。

这些战役的胜利往往需要高度的战略规划和战术运用,同时也离不开士兵们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古代以少胜多十大战役

古代以少胜多十大战役

古代以少胜多十大战役10.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军上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兴不起风浪,便率领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同时调上郡的王离部下的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

而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就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到援赵大军到达安阳后,而宋义却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也不敢前进。

项羽便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

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并令英布和蒲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

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

项羽并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巨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很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

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

齐、燕、魏等各路救赵军队皆作壁上观,待楚军大破秦军时,纷纷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

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也就是因为这一战,秦国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而这一战,也被后人永久称赞。

9.潍水之战公元前二零四年九月,韩信、曹参、灌婴率军东击齐王田广,以完成对楚军的翼侧迂回,支援成皋战场。

次月,汉军破齐军,进占齐都临淄。

田广败走高密,向楚求救。

项羽派龙且率军救援。

十一月,楚齐联军号20万号称20万,与汉军数十万对峙于潍水两岸。

灌婴率领汉骑兵军团迎战楚军,灌婴大破楚军杀楚大司马龙且,俘虏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汉数十列侯乘胜追歼,俘田广,平定齐地。

汉军在北方战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直接威胁项羽统治中心,为转入反攻奠定了基础。

8.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朝廷的无能,导致了战争频繁的爆发。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摘要:一、导语:以少胜多的战例意义二、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较量三、淝水之战:谢安与苻坚的智谋对决四、平定辽东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五、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六、结尾:以少胜多的启示与反思正文:导语:以少胜多的战例意义在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屡见不鲜。

这些战例不仅彰显了战斗双方的智慧和勇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分析几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以期为我们提供战争史上的宝贵经验。

一、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较量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当时,曹操领导的北方势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孙刘联军以火攻战术击败曹操的大军,使曹操统一天下的计划破灭。

这场战役展示了战略战术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团结抗敌的力量。

二、淝水之战:谢安与苻坚的智谋对决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战役。

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庞大的军队进攻东晋,却被谢安领导的东晋军队击败。

这场战役中,谢安运用高超的智谋,以少胜多,确立了自己在战争史上的地位。

淝水之战再次证明了智勇双全的将领对战局的影响力。

三、平定辽东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政权,展开了对辽东的征伐。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运用奇谋,成功击败司马懿领导的曹魏军队。

尽管诸葛亮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凭借智慧和勇气,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役展示了在战争中,战术运用和指挥官的才能至关重要。

四、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决战。

曹操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通过严谨的战术布局和高效的指挥,击败了袁绍。

这场战役表明,在战争中,严谨的战略规划和高效的执行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五、结尾:以少胜多的启示与反思通过对以上战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少胜多并非仅仅依靠人数优势,而是通过战略战术、将领才能、团结协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从这些战役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战争中的智勇双全、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以少胜多的案例

孙子兵法以少胜多的案例

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军事经典之一,强调战争策略和战术的重要性。

其中,"以少胜多"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巧妙运用策略和战术来击败敌人。

以下是一些以少胜多的案例:
1.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联手对抗曹操。

曹操拥有大量的兵力,而刘备与
孙权的联军人数相对较少。

然而,他们运用火攻策略,在赤壁一役中成功破坏了曹军的水上作战能力,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2.哈拉尔世界大战(1205年):金国与西夏联军对抗蒙古帝国。

金国与西夏联军人数庞
大,但在战术和组织上存在不足。

蒙古帝国通过分散敌军注意力、骚扰与埋伏等手段,以少胜多并最终击败了联军。

3.将军任统御(公元618年):李靖是唐朝将领,率领少数部队对抗叛乱的薛仁贵。

尽管
薛仁贵拥有数量众多的士兵,但李靖巧妙地运用山间地形和埋伏战术,最终在任统御一役中取得了胜利。

4.第二次布雷顿森林战役(1940年):在二战期间,德国与法国展开了第二次布雷顿森
林战役。

尽管法国有更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德国通过机动性战术、集中优势兵力等手段,成功地以少胜多,并迅速击败了法国。

这些案例证明了在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可能性。

通过巧妙运用战术、灵活应对和策略思考,可以克服人数上的不足,为自己争取战略优势,从而取得胜利。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1、涿鹿之战战争时间:约4600年前战争地点:涿鹿(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中国史上记载的最早战场战争双方:炎黄部落;蚩尤部落战争结果:炎黄部族获得胜利,蚩尤大败2、牧野之战战争时间:商朝末年战争地点:牧野(河南省新乡市)战争双方:商纣王帝辛;周武王姬发战争结果:周武王大获全胜,商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相关典故:临阵倒戈3、城濮之战战争时间:公元前632年战争地点: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战争双方:晋文公重耳;楚成王、楚国大将子玉战争结果:楚国战败,子玉羞愤自杀,晋国崛起,成为中原霸主相关典故:退避三舍4、柏举之战战争时间:春秋末期,公元前506年战争地点: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战争双方:吴王阖闾;楚昭王战争结果:吴国快速取胜,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力量对比最悬殊的战役5、桂陵之战战争时间:战国时期,公元前354—前353年战争地点:桂陵(一说今山东菏泽东北,一说今河南长垣西北)参战方:齐国、赵国;魏国相关人物:齐国:齐威王、田忌、孙膑;魏国:庞涓战争结果: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齐国战胜并生擒庞涓,但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赵国首都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

经过调停、结盟,庞涓被释放。

相关典故:围魏救赵6、马陵之战战争时间:公元前341年战争地点: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附近参战方:齐国,韩国;魏国相关人员:齐国:齐威王、田忌、田婴、孙膑、田盼;魏国:太子申、庞涓战争结果:齐国战败,庞涓羞愧自杀,太子申被俘相关典故:围魏救赵(始于桂陵之战,但马陵之战中再次使用)添兵减灶:孙膑利用庞涓的狂妄采取减灶计(表面减灶,实为添兵)来麻痹魏军。

庞涓狂妄自大而轻敌,进入孙膑的包围圈被逼自杀。

7、长勺之战战争时间:公元前684年战争地点:山东省莱芜参战方:鲁国;齐国相关人员:鲁国:曹刿齐国:鲍叔牙战争结果: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

中国十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中国十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以少胜多的战役[导读] 历史上不管是因为暴政起义,还是扩张侵略,都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战争中,只要人多,胜算就打,但是实际战争拼的并不是人数,而是战术。

不然官渡之战曹操早已死在了袁绍的剑下,而垓下之战项羽也不会乌江自刎了。

NO.1牧野之战1:牧野之战统帅:周武王,姜子牙兵力:10余万VS 17万战绩:使敌全军覆没!功绩: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NO.2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统帅:白起兵力:35万VS 45万战绩:坑杀四十万功绩: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奠定秦统一基础著称!NO.3桂林之战桂林之战统帅:田忌为帅,孙膑之功!兵力:8万VS 10万战绩:劫杀数万魏军,击败魏国大军!功绩:围魏救赵,孙膑巧妙运用战略战术,为后世军事战略典范! 也为齐国称霸与崛起奠定了基础!NO.4巨鹿之战巨鹿之战统帅:项羽兵力:2万VS 40万战绩:歼敌30多万,为西线刘邦军团直捣洛阳奠定了基础! 功绩: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灭秦之决定战役!NO.5垓下之战垓下之战(结束4年楚汉战争,奠定汉400年江山,)统帅:韩信兵力:60万VS 10万(列为以少胜多的原因是每次接战韩信都是以不足上万人的大队歼灭项羽各小团队的兵力,此次战役名为动用60万,实则基本上都是处于包围之用,用来歼敌之数少之又少,还以一曲四面楚歌一面之间吹散八千吴中子弟兵)战绩:全歼功绩:1: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2: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因其规模空前,影响深远!NO.6卫青,霍去病第三次北击匈奴的战役卫青,霍去病第三次北击匈奴的战役统帅:卫青,霍去病兵力:10万VS 不详战绩:歼敌数万,匈奴全体西迁!功绩:1:(结束匈奴自战国以来对中原近400年的边境侵扰历史,匈奴西迁又对欧洲历史产生重大影响)!2:使游牧铁骑向农耕军队请降,在中外古代史上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摘要:一、引言二、少胜多案例背景1.案例一:诸葛亮与赤壁之战2.案例二:红军长征3.案例三:海湾战争三、少胜多案例分析1.智谋与战略2.团结与协作3.创新与勇气四、少胜多案例对我们的启示1.注重策略,不拘泥于人数2.加强团队协作,发挥集体智慧3.保持创新意识,勇于挑战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历史和现代战争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这些案例让我们看到智慧、勇气和团结协作的力量,对于今天我们面临各种挑战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二、少胜多案例背景1.案例一:诸葛亮与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曹操大军北渡长江,意图消灭孙权和刘备势力。

然而,在诸葛亮、周瑜等智谋之士的策划下,孙刘联军借助火攻等战术,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强大水师。

2.案例二:红军长征红军长征中,毛泽东等领导人巧妙地运用游击战、运动战等策略,多次以少胜多,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最终在延安建立起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根据地。

3.案例三:海湾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领导的联军与伊拉克军队展开激战。

联军凭借高技术武器装备和信息化战争手段,成功击败了伊拉克军队。

这场战争成为现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三、少胜多案例分析1.智谋与战略在这些案例中,胜利的一方往往有杰出的领导者,他们能够审时度势,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和战术。

同时,他们善于利用智慧和计谋,抓住敌人的弱点,从而实现以少胜多。

2.团结与协作以少胜多的案例中,胜利的一方往往能够紧密团结,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

他们能够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弥补人数上的不足。

3.创新与勇气面对强大的敌人,以少胜多的一方往往具有创新意识和勇气。

他们敢于挑战传统的战争观念,勇于尝试新战术,从而在战场上取得主动,实现以少胜多。

四、少胜多案例对我们的启示1.注重策略,不拘泥于人数无论是战争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我们注重策略,善于找到敌人的弱点。

不要被人数上的劣势所困扰,要坚信智慧、勇气和团结协作的力量。

盘点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盘点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盘点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这里,本文特意挑选比较经典的十个战例,看看古代人是如何以少数兵力战胜强大对手的。

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

战争过程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

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

联军于2月26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

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子辛的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

子辛惊闻周军来袭,因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

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

《诗经·大明》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逸周书·克殷》记载: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

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

子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子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

战争结果《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捕猎,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一万多头,并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1、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

3、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一、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

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以袁绍最大,曹操次之,两大势力决战是势所必然的。

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占地面积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于对抗袁绍的军队仅三、四万,但比较得到百姓拥护,而且献帝在他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尽管在白马、延津取得局部胜利,但敌强我弱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于是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退到官渡,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以待有利时机。

双方在官渡相持数月后,曹操出奇兵火烧乌巢,尽焚袁军粮草辎重,并趁机向袁军全力进攻,一举消灭袁军七万余,袁绍和儿子袁谭率亲兵八百余骑逃过黄河。

此一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二、赤壁之战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

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

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

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三、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

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

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举几个著名的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无论是在传统战争还是网络战争中都有到处传颂的功绩。

一、春秋战国时期:1、吴子兵要之役:又称“小吴大战”。

战国时期,楚庄王立宣威王子赤为吴国君。

吴国外攻楚国,若遭到楚军抵抗,就撤退,逐渐消耗楚军的体力。

宣威王以此计策,打败楚军围困冀州,取得大胜,史称“小吴大战”。

2、山阴之战:秦国与燕国争夺雅克比台(今陕西华阴市山阴县)。

秦军实施“虚张声势法”,伪装为大军,只准备了3万人,却放出消息說有12万人驻扎在附近,燕军则退回至百里外,实施无人战略,秦军最后成功征服雅克比台。

3、淮西之战:齐国与楚国争夺淮西地区(今河南淮西县)。

楚军实施无人战略,由一小群士兵深居箱中,而楚天子则伪装成秦兵,最后楚军以智取胜,成功占领淮西地区。

二、两晋时期:1、武将陈叔虎屯关之战:陈叔虎为魏军五将军,守卫屯关,被突厥军团包围,内务府赋将军李密命令陈叔虎撤兵。

陈叔虎鲁莽的拒绝了李密的命令,用小兵击退突厥大军,取得有史以来以5千小兵击退10万敌军的著名战役。

2、博望坡之战:东晋将领赵匡胤以50000人攻击50万的魏军,禁止死将,约请投降,派出侦察兵把持后方路口,魏军为了逃生,都拼尽全力拼死战,最终以赵匡胤的高智战法取得胜利。

三、隋唐时期:1、巩昌长城之战:贞元年间,高丽军10万大军攻破巩昌之城,唐军只有一万五千人,但潘钧将军采取德化实施“铁壁防守”,并采取“无声无息”战术,一举战胜高丽军,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2、太原之战:贞元四年,大宛军马超将军以7万大军围攻太原。

唐军只有1万人,但司马光为首,采取“看守野牛”的袭击战术,纵横出击,积极抵抗,最终以唐军的出色表现拒绝大宛的攻击,取得胜利。

四、宋朝时期:1、辽东会战:辽国拥兵超百万,大举进攻宋国。

宋氏家族以40000名宋军对抗辽军,采取“有信隐身计”,收回士兵,让辽国攻至空荡荡的“虚战场”,最终宋军以较少的兵力取得胜利。

2、吴淞口之战:宋朝安史之乱时期,桓温将军以4万宋军击退50万的元军,采取“越来越近计”,夜行阵仗,沿江入敌,攻城掠地,令元军陷入恐慌,取得最后的胜利。

以少胜多的战例故事

以少胜多的战例故事

以少胜多的战例故事
01长勺之战(齐鲁)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率军攻打鲁国,被鲁庄公采纳曹刿建议,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打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02成皋之战(楚汉)
公元前205-203年,它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即后来的汉高祖)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

这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也是刘邦建立汉朝的重要一战。

03昆阳之战(新汉)
公元23年,刘秀率领九千军队对抗王莽的43万大军,利用地形和火攻大破王莽军。

这是新朝灭亡的导火索,也是刘秀建立东汉的契机。

04官渡之战(袁曹)
公元200年,曹操率领主力军队与袁绍的主力大军对峙于官渡,用火烧粮草和奇袭的战术打败袁绍。

这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

05赤壁之战(曹孙刘)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3万大军南下征服江南,被孙刘联军的5万水军用火攻和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于赤壁。

这是三国鼎立的奠基之战,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役。

06夷陵之战(蜀吴)
公元222年,刘备率领70万精锐军队东下讨伐孙权,被陆逊率领2万水陆兵团用火攻和诱敌深入的战术击溃于夷陵。

这是三国时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也是刘备生平最大的失败。

07淝水之战(晋秦)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80万大军北伐东晋,被谢石率领8万精兵大败于淝水。

这是十六国时期最辉煌的一场胜利,也是东晋保卫江南的重要事件,确定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格局。

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 赤壁之战(208年):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庞大的北方联军进攻江南,被孙刘联军在赤壁打败。

孙刘联军之兵力只有曹操的十分之一,但借助风向逆转和火攻等策略,成功摧毁了曹操的大军。

2. 荆州之战(223年):曹魏与刘备领导的蜀汉之间的战役。

曹魏派遣大军围攻刘备在荆州的军队,但刘备只带领数百兵力成功突围,最终成功击败了曹魏。

3. 官渡之战(200年):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

曹操率领的军队只有袁绍的三分之一,但通过运筹帷幄,创造了兵力上的优势,最终在官渡成功击败了袁绍。

4. 虎牢关之战(205年):曹操与阻挡他北伐的联军之间的战役。

曹操率领的军队只有联军的十分之一,但他成功运用奇袭和迂回战术,最终攻破了联军的防线。

5. 建康之战(589年):南朝陈与北朝隋之间的战役。

陈军只有隋军的十分之一,但陈朝将领陈霸先运用地形和埋伏战术,
最终成功击败了隋军,保卫了建康(今南京)。

这些战役中的少胜多,一方面凸显了中国古代军事指挥官的智谋和战术技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战场上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士气等。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1、战国之风:晋文公称霸:451年,晋国大将文公打破了中国古代
少胜多的先例,他在莒县击败了赵国20万大军,仅以3000人小军取
得了伟大的胜利,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少胜多”战役——晋文
公称霸。

2、苏武牧野:苏武伐纣:围攻雒城:一个号称“牧野之英”的大将,
用他的小军采取冲锋陷阵的策略,击败了殷商20万大军,苏武只有6000人,但他还是保护了仓亭三千多岁的文明。

因此,这场战役也被
称为“少胜多”的苏武牧野。

3、孙膑关羽之战:一个古代裁军家孙膑,在现今湖北宜昌地区用1000
名士兵击败了关羽两万余大军,他用极为高明的战略布阵,创造了一
个无可企及的少胜多的辉煌战役——孙膑关羽之战。

4、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募集100万军队,把吴军压在赤壁之上,
而曹操只能凭借其不可思议的军事手段,以六万余士兵击败了吴军,
并夺取了文脉,从而获得了这场战役的少胜多的名号——赤壁之战。

5、长坂坡之战:面对高志的五万士兵,晋襄公却仅以三万士兵英勇顽强,将敌军全部击溃,获得了和晋门赢得了一场少胜多的胜利,这就
是知名的古代“少胜多”战役——长坂坡之战。

6、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民间有一类传说,这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
当时,梁山伯只有六万人士,却以他的傲气使追兵驻守的祝英台的将
军以数十万人的大军击溃,从而取得了一次由少胜多的辉煌胜利,叫
做“梁山伯与祝英台”。

7、淮河之战:在《三国志·淮河传》中,有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即
淮河之战,司马懿仅以三万余人,在淮河西岸击败了袁军数百万大军,取得了中国古代少胜多的辉煌战役——淮河之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导读: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这里,本文特意挑选比较经典的十个战例,看看古代人是如何以少数兵力战胜强大对手的。

1、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地理位置示意图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

战争过程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

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

联军于2月26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

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子辛的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子辛惊闻周军来袭,因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

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

《诗经·大明》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逸周书·克殷》记载: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

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

子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子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

战争结果《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捕猎,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一万多头,并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随后联军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四处征伐忠于的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而杀之。

但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子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

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2、柏举之战军事家孙武参战方吴 VS 楚统帅阖闾、孙武 VS 沈尹戌兵力对比3万 VS 20万结果吴国声威大振,为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基础;被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战争过程公元前507年,蔡昭侯、唐成公为报楚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背叛楚国,与晋、吴结盟,使楚北侧失去屏障。

公元前506年春,应蔡国之请,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18国诸侯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会盟,共谋伐楚。

同年四月,晋国又指使蔡国出兵攻灭楚之附庸沈国。

楚国于同年秋发兵围攻蔡国。

吴国君臣认为倾全力攻楚的良机已至,决定以救蔡为名,经淮道绕过大别山脉,从楚守备薄弱的东北部突入楚境,对楚国实施打击。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出动全国之兵,乘船溯淮水西进。

至战略要地州来,舍舟于淮汭(今河南省潢川县,一说安徽省凤台县),登陆前进。

以蔡、唐军为先导,3500名精锐步卒为前锋,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

楚不料吴军作此迂回奔袭,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史皇等仓促率军赶至汉水西岸布防,阻止吴军渡汉水攻楚都城。

柏举之战地理位置示意图当吴、楚两军在汉水对峙时,沈尹戌鉴于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的特点,又针对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兵员众多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由令尹子常凭借汉水之障与吴军周旋,正面牵制吴军,自己去方城(起自今河南省叶县西南,沿东南走向至泌阳县东北的一条长城)调集楚国兵力,迂回至吴军侧后,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然后与子常军实施前后夹击,歼灭吴军。

值沈尹戌赶赴方城调兵之际,武城大夫黑认为楚军不宜进行持久战,主张速战速决。

大夫史皇亦迎合子常贪功之心,怂恿其速战。

子常听信二大夫之言,又错误地估计了战场形势,以为凭自己的实力可以击败吴军,于是改变与沈尹戌商定的夹击吴军计划,不待沈尹戌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吴君臣得知楚军夹击之谋,又见子常军渡河来攻,为避免腹背受敌,改变原定在江、汉腹地与楚军决战的计划,由汉水东岸后退,调动楚军于不利地形。

子常错误地认为吴军畏楚而退,紧追不舍,企图速胜。

在小别(山名,今湖北省黄冈地区大崎山)至大别(今湖北省大别山)间,连续三战,楚军受挫,锐气大减。

子常意欲弃军逃命,但受到史皇指责,只得勉强继续作战。

吴军停止后退,于11月18日在柏举与楚军对阵。

夫概认为应先发制人,击溃子常军,尔后以大军继之,必败楚军。

阖闾虑及胜败在此一举,务求万全无虞之策,不同意夫概意见。

夫概见机而行,率自己所属5000人猛攻子常部。

子常军一触即溃,楚军大乱。

阖闾见夫概突击成功,立即发起全面攻击。

子常弃军逃奔郑国,史皇及其部属战死,楚军大败。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纷纷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至清发水(今湖北省安陆市境内涢水)追上楚军,阖闾欲立即展开攻击,夫概认为乘其半渡而击,必获大胜。

楚军见吴军追至而未进攻,急于求生,争相渡河。

待其半渡之时,阖闾挥军攻击,又歼楚军一部。

吴军加快追击,竟使楚军在溃逃中虽炊熟而不得食。

追至雍澨(今湖北省京山县西南),与由息(今河南省息县西南)回援的沈尹戌军相遇。

沈尹戌率军奋力拼杀,虽然击败夫概,但被吴军包围,楚军突围失败,沈尹戌见无法获胜,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

楚军失去主帅,惨败溃逃。

此后,吴军又连续五战击败楚军。

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对,带领家属亲信逃走。

楚军得知楚昭王已逃,全军溃散,子期率兵赶去保护楚王,子西则率军西逃,吴军于公元前506年11月29日攻入楚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

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战争结果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强敌楚国,给楚国以巨大的创伤,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3、巨鹿之战巨鹿之战地理位置示意图破釜沉舟参战方楚地义军 VS 秦军统帅项羽、范增 VS 章邯、王离兵力对比6万 VS 40万结果楚军歼灭秦军主力,秦军余部投降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6万楚地义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军队破釜沉舟,大败20万秦军,使秦军受到严重损失,并迫使另20万秦军不久投降。

而项羽则确立了在各起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

战争过程前207年12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漳水,援救钜鹿,初战告捷。

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断绝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越战越勇。

一个人抵得上十个秦兵,十个就可以抵上一百。

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钜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战争结果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

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而项羽以六万破数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4、官渡之战统帅曹擦 VS 袁绍兵力对比3、4万 VS 11万结果袁绍战败,元气大伤,不久去世。

曹操解除北方危机,奠定统一北方契机。

官渡之战,是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战争过程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曹官渡之战地图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

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

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