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字

合集下载

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


西汉隶书石刻
西汉简牍帛书
2、东汉隶书
(1)碑刻:东汉的碑刻是汉代书法的基调,是代表书体,在 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结体和用笔上可以概括 如下几点: ①取势横扁,左右舒展:隶书字形多为扁方横式,向两边伸 展,如同燕展双翅,左右对称,联翩起舞。 ②起笔蚕头,收笔燕尾:隶书横画的落笔,藏锋逆入,形状 如同蚕头;收笔带有挑势,形状似燕尾。捺的收笔,与横 的收笔相同,也带有燕尾和挑势。这样的收笔,就使笔势 显得舒展多姿。但一字之内如有两个以上的横画或捺笔, 其收笔就只有一个“燕尾”而不能重复,即所谓“燕不双 飞”。 ③笔增提顿,画变方折:隶书来自于篆书,篆书中的圆转 笔画,隶书则改为方折笔画,转折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或圆 或方的棱角,由篆书的线条化趋向于笔画化,在用笔上也 相应地出现了提笔和顿笔,因而有了篆书所不能有的粗细 轻重的变化。
四、汉代书法家
史书记载的汉代书法名家有: 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崔寔、 张芝、蔡邕、师宜官、刘德昇、梁鹄。
曹喜(生卒不详),字仲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 北)人。章帝建初中(公元70年~83年)为秘书郎。能篆隶, 尤长于篆书。 杜度(生卒不详),原名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陕 西西安市)人。章帝(公元75年~88年)时为齐相。擅长草 书。卫恒《四体书势》说他“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 文献记载,汉章帝特许他以草书来写奏章。崔瑗、崔寔父 子皆受其影响。与崔瑗合称为“崔杜”。张怀瓘《书断》 列其章草入“神品”。 崔瑗(公元78年~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 人。曾任济北相。擅长草书和小篆。《书断》说其书“点 划之间,莫不调畅”,“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南齐王 僧虔《论书》说“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书迹有 收入宋《淳化阁帖》中的《贤女帖》,已非真品。其子崔 寔,字子真,亦擅章草,有父风。

2020年整理汉代文字.pdf

2020年整理汉代文字.pdf

学海无涯
学海无涯
熹平石经 魏晋时期的碑刻一般也用隶书,如著名的《三体石经》等。
4、其他文字 主要指除了以上几类文字之外的所有文字。主要有铜器铭文、
砖文瓦当、墨迹、玺印封泥等。 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
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 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近人容庚《秦汉金文录》 中收集有大量这类铭文。其成字方法多为契刻,风格约可分为两类: 一类笔划均匀,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范的小篆。如《寿成室鼎》、 《长杨鼎》、《黄山鼎》、《安成家鼎》、《南陵鐘》、《池阳宫行镫》、《竟 宁雁足镫》、《成山宫渠升》等的铭文。另一类,体势不受小篆格局 限制,笔划随意自如。如《云阳鼎》、《杜阳鼎》、《湿成鼎》、《永初 鐘》等的铭文。总的来看,无论内容还是书写,都比较简略,无法 和前此的铜器铭文相比,但在“简”中也形成了特色。
的帛书,内容有《老子》(甲、乙本)、《战国纵横家书》、《周易》等, 均属于西汉早期的古隶书。
学海无涯
帛书老子甲本
3、石刻文字 汉代简帛文字被发现之前,主要的文字资料来自于刻石。主要
形制有“墓碑”、“功德碑”、“神庙碑”、“摩崖”、“石阙”、“石经” 等等。“墓碑”和“功德碑”是门生故吏聚钱选石为主人树碑立传。
学海无涯
汉代文字
汉(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继秦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 暂的新莽时期,历时 400 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 206 年~公元 8 年,刘玄又于 23 年~25 年一度为帝)、新莽(8 年~23 年)、东汉(25 年~220 年)。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則 屈曹寧並

楚河汉界字体写法 -回复

楚河汉界字体写法 -回复

楚河汉界字体写法-回复楚河汉界字体,又称楚汉字体,是指河南汉阴出土的汉代文字。

这种字体独特而精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字体艺术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介绍楚河汉界字体的写法,并逐步回答读者关于楚河汉界字体的问题。

第一步:了解楚河汉界字体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楚河汉界字体起源于秦汉时期,是楚国和汉军相争的时代的产物,因此得名。

这种字体在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有着独特的造型和线条,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其特点包括:线条端正而流畅,笔画厚实而有力,结构简洁而有章法,形态各异而富于变化。

第二步:掌握楚河汉界字体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要写好楚河汉界字体,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其笔画划分相对简单,主要包括横、竖、撇、捺、点等基本笔画。

而其结构则强调整饰和装饰的重要性,多采用扁平化和堆叠的方式,给人一种层次丰富的美感。

第三步:了解楚河汉界字体的字形变化和造型特点楚河汉界字体的字形变化和造型特点是其独特之处。

字形变化包括字的整体形状、笔画的长度、起笔和收笔的姿势等各个方面。

造型特点则包括字体的结构稳定性、比例的协调性、线条的流畅性等。

要写好楚河汉界字体,需要熟悉并灵活运用这些变化和特点。

第四步:学习楚河汉界字体的书写技巧和规范为了写好楚河汉界字体,需要掌握一些书写技巧和规范。

首先,要注意提笔的顺序和力度,使字体的线条流畅而有力。

其次,要掌握书写的速度和节奏,使字体的整体感和韵律感更强。

同时,要遵守字形比例和结构的规范,准确表达字的形态和意义。

第五步:练习楚河汉界字体的书写,并不断改进练习是学习楚河汉界字体的关键。

通过反复练习,逐渐熟悉其基本笔画和结构,掌握字形变化和造型特点,提高书写技巧和规范。

同时,要注意观察和学习优秀的楚河汉界字体作品,借鉴其风格和技巧,不断改进自己的书写水平。

第六步:发扬楚河汉界字体的价值和魅力楚河汉界字体作为中国古代字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汉代文字.pptx

汉代文字.pptx
一、汉代文字材料
1、简牍文字。目前已经发现的汉简很多,参看下面所附汉简发 现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居延、银雀山、凤皇山、阜阳等西汉 早期简牍(属古隶书);还有定县、大通西汉晚期简牍,武威东汉早 期简牍;以及居延汉简(跨度大,有草书)。
1
书山有 路
百年来汉简发现表
银雀山汉简
2
武威汉简
书山有 路
定县汉简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汉明府 孔子庙碑》、《韩敕碑》等。现藏山东曲阜孔庙,桓帝永寿二年(公 元 156 年)刻。清王澍《虚舟题跋》评:“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 字一奇,不可端倪。”《礼器碑》笔画以瘦硬见长,但雄健有力,结 体劲拔谨严,整体风格清刚峻迈、端庄秀洁。
7
书山有 路
10
书山有 路
11
书山有 路
熹平石经 魏晋时期的碑刻一般也用隶书,如著名的《三体石经》等。
6
书山有 路
东汉中期顺帝以后,隶书逐渐完美成熟,成为后世隶书的楷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石门颂》(建和 2 年,公元 148 年)、《乙瑛 碑》(永元元年,公元 153 年)、《礼器碑》(永寿 2 年,公元 156 年)、 《西岳华山庙碑》(延熹 8 年,公元 165 年)、《史晨碑》(建宁 2 年, 公元 169 年)、《曹全碑》(中平 2 年,公元 186 年)、《张迁碑》(中 平 3 年,公元 186 年)以及《熹平石经》等。这些碑刻从风格上讲, 或雄强,或秀美,或飘逸,或凝重,或古朴,或优雅……可谓千姿 百态,朱彝尊和康有为的分类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说“每碑 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4
书山有路
等等。“墓碑”和“功德碑”是门生故吏聚钱选石为主人树碑立传。 “神庙碑”则是祈福或纪念神庙修筑的功业的。“摩崖”主要是纪念 工程完工的。“画像题字”是画像石上的说明文字。“石阙”是重要 建筑物的附属,上面往往有装饰图案。“石经”则主要刊刻儒家经典。 相对于简牍来说,碑刻的制作目的比较庄重,在书写和工艺上比较 讲究,更能集中地展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隶书美的追求和认识。因 而,通常所谓“汉隶”,往往指这一时期的石刻隶书作品。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

据考古发现,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所以每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需要占卜,所以才会在甲骨上面刻上了文字,并且因为古人相当重视占卜,所以甲骨文就这样慢慢的传承了下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进步,最终慢慢的演化成为了后来的汉字。

2.金文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运用了约八百年,从商代末期到秦灭六国。

金文课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其最长之文,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金文逐渐兴盛,多记载天子之事)、东周金文(多记录王公大成之事,全盛时期)、秦汉金文(金文渐渐衰败)。

3.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容易书写。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5.楷书我国的楷书,虽然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书的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从民间萌芽走向书法正统,作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文人士大所学习。

这也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汉字。

6.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不论年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算是草书。

草书起始于汉朝,是为了是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草书的特点是跌宕落笔,运转龙蛇,一气呵成。

五在汉朝的写法

五在汉朝的写法

五在汉朝的写法引言五在汉朝的写法是中国古代汉字书写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影响深远。

五在汉朝的写法是指在汉字字形中,表达数字“5”的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在汉朝的写法,包括其起源、发展和演变。

起源五在汉朝的写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篆书。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汉朝时期篆书影响深远。

篆书中的五在汉朝的写法以“戈”字形来表示,其形状与数字“5”形似。

发展在汉朝,五在汉朝的写法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文字书写中。

汉代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五在汉朝的写法的出现。

五在汉朝的写法在篆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演变和发展,形态更加简洁明了。

在汉代的碑刻文献中,五在汉朝的写法得到了更加精细的展示。

这些碑刻文献中的五在汉朝的写法,线条流畅,形态端庄,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享受。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在汉朝的写法在后世逐渐演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字书写形式的变化,五在汉朝的写法开始逐渐丧失其特殊的形态,而更多地采用与数字“5”更接近的形式。

到了隋唐时期,五在汉朝的写法的形态已经与现代所使用的数字“5”基本一致。

这种演变是受到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书法家们更加注重字形的整齐、工整和美感。

五在汉朝的意义五在汉朝的写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形式,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代表了古代汉字书写艺术的传承和演进。

五在汉朝的写法通过与数字“5”的形态相似,使得数字与文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自然。

在汉朝社会中,“五”是一个重要的数字。

在古代文化中,“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界的基本构成。

五在汉朝的写法将数字与五行的概念相结合,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宇宙规律的认知和崇拜。

此外,五在汉朝的写法还与汉朝的政治和文化紧密相关。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五在汉朝的写法在文化艺术、官方文书、书法作品等各个领域都有应用。

因此,五在汉朝的写法成为了汉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五在汉朝的写法是中国古代汉字书写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汉字起源演变

汉字起源演变

汉字起源演变汉字的演变及造字原理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

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汉字字体演变史:1、甲骨文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4、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

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5、隶书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

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

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

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

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笔画讲究波势挑法;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

所以说,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

汉代文字PDF.pdf

汉代文字PDF.pdf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 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 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帛为汉 代书法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 求进一步扩大。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 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 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 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 影响深远。
汉封泥印:
日入千金
宜子孙
长吉
日利
绥统承祖 子孙慈仁 永葆二亲 福禄未央 万岁无疆
思车丞印[实物]
杜丞之印[实物]
御府丞印[实物]
宗正[实物]
二、隶书的发展与演变
20
书山有路
1、古隶 古隶指由篆书向隶书过渡阶段的仍带有浓郁篆书意味的不成熟
的隶书,可以看成篆书的草写形式。秦国正体文字虽然是篆书,但 由于文牍繁多,书者为了方便,往往将篆文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的 笔画,有时还加以省改,已具有隶书的风味。这些可视为篆书的草 写形式或俗体文字。 2、八分书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现藏山东曲 阜孔庙。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 153 年)刻。全碑十八行,每行四 十字。明赵崡评价:“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评:“朴翔健出,开后来隽刻一门,然 肃穆之气自在。”《乙瑛碑》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 规矩森严,整体风格密丽典雅。
淮阳王玺
皇后之玺
巧工中郎将印 新邢军护军章 广汉大将军章
赤城将军章
虎奋将军印
18
虎奋将军印
汉私印:

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

第二章汉代书法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历时400多年,包括三个时期: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公元23年——公元25年为帝)、新莽(公元8年——公元23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在中国书法史上,汉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长达4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书法和书法相关的诸多方面都得了发展。

包括:一、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诸体都取得新的发展成就,尤其隶书的发展最为显著。

汉代草书是当时发展比较成熟的另一种书体。

楷书、行书开始萌生。

二、书法与仕途挂钩,促使人们对书法的重视,同时对这个时期书法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代的书法教育包括以鸿都门学为代表的专业高等教育及家学庭训式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伴随两汉书法的繁荣发展,两汉的书法家队伍得到壮大。

这些书法家有些名留青史,更多的是无名写手,他们有的专精一种书体,有的擅长几种书体。

书法家之间,有的互相学习,有的还形成群体流派。

如以张芝为首的西州草书流派,一直延续到西晋,影响久远。

四、由于书写的需要,书法用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创新,首先是纸的发明和应用,西汉前期纸开始出现并用于书写,到东汉中期蔡伦创用“蔡侯纸”,末期左伯研制“左伯纸”。

笔、墨的制作在汉代也得到很好的发展,最负盛名的有张芝的笔和韦诞的墨。

五、汉末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等。

第一节两汉篆书汉初承秦制,小篆在某些庄重的场合仍是比较重要的应用文字。

在汉代的各种书体中篆书装饰性最强,所以篆书多使用于一些特殊的场合和器物上。

具体如下:碑刻和碑额。

西汉的篆书石刻形制简单,数量较多,但都不称“碑”,并且大多书写比较草率,比较规整的小篆刻石有:《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等。

东汉以后,随着碑刻的兴盛,篆书碑刻出现新的状况,一方面,碑文正文用篆书刻写的碑刻数量非常少,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小篆的主体地位在这时已经被隶书取代,代表书迹有:《袁安碑》、《袁敞碑》,用笔浑厚,体势较宽。

汉代语言知识点总结

汉代语言知识点总结

汉代语言知识点总结汉代语言知识点总结如下:1. 文言文和白话文:汉代语言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文言文,另一种是白话文。

文言文是官方文书、经典、典籍等正式场合所使用的语言,它以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为基础,语言庄重、正式,多用于书面语。

白话文则是平民百姓所使用的口头语言,它更加贴近于人们日常生活和交流的需要,语言更加通俗易懂。

2. 汉代文字:汉代汉字的形体和书写方式,与现代汉字有着明显的不同。

汉代汉字的笔画比较简单,结构较为简洁,而且字形多样,书写方式也有不同。

其中,隶书是汉代主要书写体系,其笔画简洁流畅,被广泛应用于官方文书、碑文、壁画等领域。

3. 语音特点:汉代语音系统比较接近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但在某些方面又有些差异。

比如,汉代语言中存在着舌尖音、鼻音,以及一些现代汉语中不存在的辅音,如浊塞音、擦音等。

同时,声调系统也有所不同,汉代语音的声调比较丰富,常出现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4. 词汇特点:汉代语言的词汇丰富多样,既有古代汉语的词汇,也有一些外来语的借词。

汉代语言中的词汇比较朴素和质朴,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多用单音词和双音词,较少使用多音节词。

同时,汉代汉语的词义也相对固定,与古代汉语的语义相对接近。

5. 语法结构:汉代语法系统结构上与古代汉语较为相似,但在一些用法和规则上有所不同。

比如,在名词和动词的用法上,汉代语言有着自己的规范和用法。

另外,词序和句法结构也存在一些特点,比如略写,简化句子结构等。

6. 文学作品:汉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楚辞》、《汉赋》、《汉乐府》等是汉代著名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语言表现形式也颇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

总的来说,汉代语言是中国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对汉代语言的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现代汉语。

汉朝的文字

汉朝的文字

汉朝的文字汉朝时期使用的文字主要是隶书。

汉代秦而兴,文化随之变化,其中之一的就是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盛行的书体,成为汉代文化的标志之一,书法界更有“汉隶唐楷”之说。

东汉,尤其是东汉晚期,隶书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

由于东汉实行厚葬,为歌功颂德而大兴碑刻,成为官方正体的隶书在石刻中充分展示了艺术的光采。

汉隶,汉代隶书的统称。

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

隶书字体庄重,结构为略显宽扁的长方形,横画长而直画短,书写方法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扩展资料汉朝隶书的发展从大的方面说,隶书有秦隶和汉隶的区别。

秦隶的形体,从出土文物中的权、量器的诏版上还可看到一些特点。

这时隶书结体还是纵势长方的,字的大小不拘。

有人称此隶为“古隶”,西汉初期仍沿用这种字体。

隶书随着时代而逐渐改易,到了东汉,形成了定型的汉隶。

特别是到了汉恒帝、灵帝时期(公元174-189年),汉隶达到极盛时期。

汉隶定型的字体,主要是指此时期的字迹。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风格。

在用笔上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隶“八分”的说法。

隶书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

这种字体,上承篆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行、草。

所以隶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隶书到东汉时期已发展成定型的隶书,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的标准字体。

这一时期留下来的隶书字丰富多采,尤其东汉时期盛行树碑立传,所以留下碑版最多,也最精湛。

所谓“碑”,在古时是宫、庙门见识日影及拴牲口的长方形石头,秦代在石头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或刻文告等,秦代称为“刻石”,汉代以后即称“碑”。

汉代语言知识点总结文字

汉代语言知识点总结文字

汉代语言知识点总结文字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汉朝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今天的汉语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汉代语言的知识点,包括汉代的语言特点、汉代的文字、汉代的语音、汉代的文化语境等方面。

一、汉代的语言特点汉代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良渚玉器和家族制社会遗址以及夏王朝青铜器足以证明,河南、陕西,甘肃地区就有由海3千年的古中华文明遗址。

2. 汉代的语言文字主要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3. 汉代的语音结构和声调体系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相似性。

4. 汉代的文化语境对当时的语言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等都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5. 汉代的语言与当时其他民族的语言产生了相互影响和交流,对汉代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以上几个方面是汉代语言特点的主要表现,这些特点对今天的汉语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代的文字汉代的文字主要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汉代的文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汉代的文字主要是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这种文字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具有直观性。

2. 汉代的文字中有很多是古代的形声字,包括以物为表,既象形又声旁等现象。

3. 汉代的文字中有很多是会意字,包括以人为表,以口为表,以手为表等。

4. 汉代的文字中有一定的虚词,虚词是在语言交际中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例如“的”、“地”、“得”等。

以上几个特点是汉代文字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对今天的汉语文字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汉代的语音汉代的语音结构和声调体系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汉代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其中声调是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

2. 汉代的声母结构与现代汉语有着相似性,例如汉代和现代汉语中的“b”、“p”、“m”这些辅音的使用。

汉代严卯上的文字解释

汉代严卯上的文字解释

汉代严卯上的文字解释
汉代严卯上的文字通常是:“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这段文字的主要含义是祈求神灵保佑,辟除不祥。

“疾日严卯”是对严卯名称的解释,“帝令夔化”则是以神话人物夔来象征神灵的命令和力量。

“慎尔周伏”是告诫人们要谨慎小心,四周潜伏着危险。

“化兹灵殳”则是说神灵的力量可以化解这些危险。

“既正既直,既觚既方”描述了神灵力量的正直无私和无所不能。

“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则是表达了人们希望借助神灵的力量来驱除疫病和不祥之气的愿望。

这些文字体现了汉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依赖,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同时,严卯作为一种佩饰,也寄托了人们希望通过佩戴它来获得神灵保佑和辟除不祥的心理需求。

汉代金文字形特点研究

汉代金文字形特点研究

汉代金文字形特点研究
汉代金文字在古代中国书写的文字中占有一席之地,因其字体赋予了古代文化
的一种独特的气质。

汉代金文字采用传统的篆体书写,字宽短,拐点流畅,极富立体感,比较直率,其行文布局和字数都比较规则,使文字更加雅致典雅、大气恢弘。

汉代金文字的字形特点是拐点流畅,字宽短,带有灵动质感;字形规范,粗
细变化规律,字宽和字距较为一致;每字从字根到字尾都有柔美的曲度,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细腻的味道;此外,每个字的字改变都比较规律,与字体的整体风格协调一致。

汉代金文字的特点是优雅柔美,比较规整,文字易于阅读,金文给人以华美、
高贵、雍容华贵之感,在文字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此外,金文文字体系统发展活跃,文字纹饰都比较精致雅致,颇具古典气质。

总的来说,汉代金文字形很有特色,具有优雅柔美、规律字体、细腻微妙、大
气恢弘等特点。

它代表了一种精致的书写和古典的文化气质,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汉字演变的知识和故事

汉字演变的知识和故事

汉字演变的知识和故事
汉字的演变追溯到中国古代,遥想当年凭着创新的想象力,古人们运用笔墨打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汉字文字体系。

古人创造的汉字文字长盛不衰,历久弥新,屡创新突破,沿袭至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来剖析汉字演变的知识和故事。

首先,从汉字的起源来看,汉字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后殷时期的甲骨文,春秋末期形成了篆书文,之后又发展出秦简文字,最终于汉代形成完整的小篆文字。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汉字也在不断发展,在汉代起源了繁体汉字,明清时期又继续演变,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简体汉字。

其次,从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汉字的演变历经了几大不同阶段,分别为“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以及“形声文字”。

从形式上看,汉字的形成是由拼音文字的同音字、同形字发展而来的,各类文字结合使用,形成多彩文字体系。

最后,从汉字的文化意义来看,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极大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汉字不仅仅是文字,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传承,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

汉字更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粹,代代相传,象征着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虽然汉字的形式经历了多次变化,但是其根源始终如一,汉字不但赋予了中国人一种文字文化,也赋予了中国文明文化历
史的故事。

汉代通行的字体

汉代通行的字体

汉代通⾏的字体转载:汉代通⾏的字体约有3种:①篆书,⽤于刻⽯、刻符以及⾼级的官⽅⽂书和重要仪典的书写,如天⼦策命诸侯、柩铭、官铸铜器铭⽂、碑上题额、宫殿砖⽡⽂字等;②⾪书,多⽤于中级的官⽅⽂书和经籍的书写,如天⼦尺⼀诏书、⼀般的经书和碑刻等;③草书,⽤于低级的官⽅⽂书和⼀般奏牍草稿,如《永元器物簿》、武威的医药简、⽇忌、杂占诸简。

其他⼀些⽂字如“古⽂”等应⽤范围较狭。

篆书——西汉碑刻篆书⽐较少,因丰碑⼤碣在西汉尚未兴起,留存今天的多是⼀些题刻,其篆书由秦代的圆转逐渐趋向⽅正。

东汉⽴碑之风兴起,碑刻篆书,书法结体茂密,体势⽅圆结合,⽤笔遒劲,与秦代刻⽯风格不同。

汉代碑刻篆书最为丰富多采的是碑额,有的结构⽅整奇肆,有的婀娜多姿,不仅风格多样,⽽且⽤笔也层出不穷,或圆转巧丽,或⽅折挺拔,或茂密,或疏朗。

汉代篆书另⼀丰富的宝库为铜器上的铭⽂。

汉器铭⽂多先书写,再由⼯匠凿刻⽽成,因此笔画多为⽅折,转折处断⽽不连,使篆书呈现出另⼀种风格。

但其结体和笔画仍然表现出多种多样的⾯⽬。

新莽时期铸造的铜器铭⽂多为⼯整垂脚的⽅正⼩篆,结构舒展挺拔,风格典雅俏丽。

汉代砖⽡⽂字,⼤都是篆书,形体修长,富有装饰性。

⽡当⽂字随形书写,独具匠⼼,使篆书赋予浓重的装饰趣味。

汉代篆书墨迹出⼟不多,⽢肃敦煌出⼟的⼲⽀简、武威磨咀⼦汉墓的旌幡、居延出⼟的张掖都尉启信等,都为结构⽅正的篆书,⽤笔细瘦⽅硬。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有部分是汉初的篆书,可以说是带有⾪书意味的篆书。

⾪书——⾪书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

⾪书在秦代普遍流⾏于民间,它在民间经过不断地改正和完美,到汉代发展到最⾼阶段,成为汉代的主要字体。

秦代到西汉初期是⾪书的古⾪时期,西汉⽯刻除⼀部分是篆书,其余多为篆⾪递变过程中的古⾪,其结构已是⾪书的体势,但笔画尚未见典型的波磔。

⾪书到西汉末期和东汉时期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时⾪书形体由长⽅趋向宽扁,由纵势转向横势,笔画已趋⼯整,波挑也更为完美,⽽点画俯仰呼应使⾪书的艺术性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汉朝文字隶书那么丑为什么能够得到广泛流行?

汉朝文字隶书那么丑为什么能够得到广泛流行?

汉朝文字隶书那么丑为什么能够得到广泛流行?汉代秦而兴,文化随之变化,其中之一的就是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盛行的书体,成为汉代文化的标志之一,书法界更有“汉隶唐楷”之说。

隶书字体庄重,结构为略显宽扁的长方形,横画长而直画短,书写方法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之名,最早见于汉人撰著中。

《汉书‧艺文志》说:“是(秦)时,始造隶书矣。

起于官狱多事,茍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徒隶,就是狱吏。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古文由此绝矣。

”这里是说,隶书起源于秦朝,当时主要在狱吏中使用。

由于篆书太繁,不易于快速书写,而狱讼案件繁忙,狱吏书写太慢应付不过来,这样就将篆书加以简化,成为便于书写的隶书。

也有说法称,隶书是秦始皇时期狱吏程邈以小篆为蓝本创制。

因程邈的身份是监狱中办事的“徒隶”,人们就将他所创书体称作“隶书”。

如后魏江式《论书表》写道,“隶者,始皇时衙吏下邽人邈(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隶,即谓之为隶书。

”由此可见,隶书是秦朝徒隶处理狱讼之事所用书体,为的是辅佐篆书的不足,这种书体又称为“左书”、“佐隶”。

而汉初隶书还保留篆书结体或用笔法度,习称“古隶”。

汉隶的成熟汉隶资料多见于简帛、丰碑、摩崖和器物等。

汉代早期的隶书,还未脱离篆意,基本上承袭了秦代古隶风格。

从书写情况来看,汉隶在西汉中期以后,特别是在西汉昭帝、宣帝时期开始成熟,这在河西汉简中可以看出来。

到了元帝、成帝时期,隶书书写硬折渐多,尽改篆书圆转笔法,波磔向两边舒展开张,充分展现毛笔提按所表现出的顿挫变化。

汉朝未央宫东阁瓦砚之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个期间,隶书外形渐趋扁平规整,除保存秦隶中已有的波磔笔法外,在残存篆文渐次解构隶化后,字形左撇右捺向两侧开张,状如宫殿飞檐,外形左右相背如八字,被称为“分隶”或“八分书”。

也就是说,早期以纵势为主的古隶已经转变为偏于八分的横势。

汉字演变史

汉字演变史

大篆
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称为 “金文”或“钟 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 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画出的线条十分简 练生动;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楷书、草书、行书。
特征:由繁到简
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
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称"甲骨文".内容涉及政 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先后出土约 14万片,单字总数约4500个,可认者约1700字.甲骨文是汉字的"祖先",距今约3000多年,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 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 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 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隶书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 “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 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
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 却不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文字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秦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23年~2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

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

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

一、汉代文字材料1、简牍文字。

目前已经发现的汉简很多,参看下面所附汉简发现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居延、银雀山、凤皇山、阜阳等西汉早期简牍(属古隶书);还有定县、大通西汉晚期简牍,武威东汉早期简牍;以及居延汉简(跨度大,有草书)。

百年来汉简发现表银雀山汉简武威汉简定县汉简2、帛书目前发现的汉代帛书主要有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内容有《老子》(甲、乙本)、《战国纵横家书》、《周易》等,均属于西汉早期的古隶书。

帛书老子甲本3、石刻文字汉代简帛文字被发现之前,主要的文字资料来自于刻石。

主要形制有“墓碑”、“功德碑”、“神庙碑”、“摩崖”、“石阙”、“石经”等等。

“墓碑”和“功德碑”是门生故吏聚钱选石为主人树碑立传。

“神庙碑”则是祈福或纪念神庙修筑的功业的。

“摩崖”主要是纪念工程完工的。

“画像题字”是画像石上的说明文字。

“石阙”是重要建筑物的附属,上面往往有装饰图案。

“石经”则主要刊刻儒家经典。

相对于简牍来说,碑刻的制作目的比较庄重,在书写和工艺上比较讲究,更能集中地展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隶书美的追求和认识。

因而,通常所谓“汉隶”,往往指这一时期的石刻隶书作品。

这些碑刻流传至今的约有一、二百种,精品极夥,剧迹甚众。

朱彝尊把汉碑分为三类:方整、流丽、奇古。

他在《西岳华山庙碑跋》中说:“汉隶凡三种。

一种方整,《鸿都石经》、《尹宙》、《鲁峻》、《武荣》、《郑固》、《衡方》、《刘熊》、《白石神君》》诸碑属此。

一种流丽,《韩敕》、《曹全》、《史晨》、《乙瑛》、《张表》、《张迁》、《孔彪》、《孔宙》诸碑属此。

一种奇古,《夏承》、《戚伯著》诸碑属此。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本汉第七》中把汉碑隶书分为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八类。

西汉的碑刻多为篆书,至汉宣帝时的《鲁孝王刻石》,亦称《五凤刻石》,虽已属隶书,但仍未摆脱篆意。

东汉早期的一些碑刻,有些仍然是用篆书刻就的,如《袁安碑》(永元4年,公元92年)以及一些碑刻的碑额等。

东汉中期顺帝以后,隶书逐渐完美成熟,成为后世隶书的楷模。

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石门颂》(建和2年,公元148年)、《乙瑛碑》(永元元年,公元153年)、《礼器碑》(永寿2年,公元156年)、《西岳华山庙碑》(延熹8年,公元165年)、《史晨碑》(建宁2年,公元169年)、《曹全碑》(中平2年,公元186年)、《张迁碑》(中平3年,公元186年)以及《熹平石经》等。

这些碑刻从风格上讲,或雄强,或秀美,或飘逸,或凝重,或古朴,或优雅……可谓千姿百态,朱彝尊和康有为的分类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汉明府孔子庙碑》、《韩敕碑》等。

现藏山东曲阜孔庙,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刻。

清王澍《虚舟题跋》评:“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礼器碑》笔画以瘦硬见长,但雄健有力,结体劲拔谨严,整体风格清刚峻迈、端庄秀洁。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现藏山东曲阜孔庙。

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

全碑十八行,每行四十字。

明赵崡评价:“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评:“朴翔健出,开后来隽刻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乙瑛碑》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规矩森严,整体风格密丽典雅。

《史晨碑》,碑有两面,故后人分称《史晨前碑》、《史晨后碑》。

现藏山东曲阜孔庙。

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或《史晨请出家谷祀孔庙碑》等,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庙碑》,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清杨守敬《平碑记》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史晨碑》点划含蓄圆润,结构修饬整密,风格相对朴厚。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刻(公元185年),现存西安碑林。

清张廷济评:“貌如罗绮婵娟,神实铜柯石干。

”清杨守敬《平碑记》引孺初说:“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董。

”《曹全碑》以横为主笔,点划严谨而飘逸,藏露相济,方圆并用,结构注重疏密对比,虽严整而外势极绵长,如长袖舞筵、仙鹤远举,是汉隶的典范之作。

《张迁碑》,全称《汉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记》。

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

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碑:“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所能及也。

”此碑刻工较粗,但反而因此而获得奇特的姿致:笔画方整厚重、刀味森森、斩钉截铁,显得极为古朴刚强;结构时出别体,而或横或方,敦穆方严,饱满厚重,与《曹全》的秀洁恰成阳刚与阴柔两种风格的对照。

熹平石经魏晋时期的碑刻一般也用隶书,如著名的《三体石经》等。

4、其他文字主要指除了以上几类文字之外的所有文字。

主要有铜器铭文、砖文瓦当、墨迹、玺印封泥等。

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

近人容庚《秦汉金文录》中收集有大量这类铭文。

其成字方法多为契刻,风格约可分为两类:一类笔划均匀,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范的小篆。

如《寿成室鼎》、《长杨鼎》、《黄山鼎》、《安成家鼎》、《南陵鐘》、《池阳宫行镫》、《竟宁雁足镫》、《成山宫渠升》等的铭文。

另一类,体势不受小篆格局限制,笔划随意自如。

如《云阳鼎》、《杜阳鼎》、《湿成鼎》、《永初鐘》等的铭文。

总的来看,无论内容还是书写,都比较简略,无法和前此的铜器铭文相比,但在“简”中也形成了特色。

新莽时期有些例外。

王莽复古,试图恢复小篆,因而其间出现了不少制作精美、书写严谨的铜器铭文作品,如《新莽铜量》、《新莽铜衡桿》、《始建国铜方斗》、《始建国铜撮》和《始建国尺》等。

布局整齐规范,结构方严刻厉,笔划瘦劲挺拔,《新莽铜量》尤其具有代表性。

汉代瓦当文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

以圆形瓦当为常见,一般中央有一乳突,周围用线等分为四。

瓦当文记录建筑物的名称或是祈颂吉祥的语句,虽然简短,但由于其形制特异,篆法也极具异彩。

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善于随形布字,文字围绕圆心进行安排。

因而常常省改变形,将文字简化或夸张,充分发挥篆书圆曲笔划易于伸展、收缩的特点,创造了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不失篆书本性的新风格。

汉高祖纪年瓦当铁云藏瓦之一万岁汉倂天下延年益寿汉代砖刻在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出土的为最多。

它与瓦当相似,但砖面近方,无需作太多的变形处理,因而文字往往于典型小篆近似,只是更为大胆雄放,有时采用印鉴上常用的篆法,形简而意远。

汉篆书墨迹留存至今的有四件:《武威张伯升柩铭》、《武威壶子梁柩铭》、《武威姑臧张□□柩铭》和《张掖都尉棨信》,应当都是所谓“幡信”一类的作品,笔划盘曲、穿插,婉转妩媚,结体或突出疏密对比,或强调撑满字格,与历史上所谓的缪篆的特征相近,由于丝织品年代久远变形,更增其纠缪婉曲的特征。

古代篆书墨迹留存极少,这四件作品是很有价值的。

汉代的玺印封泥很多,文字多为篆文,且多有改变,又称缪篆。

如汉官印:安平侯印章东郡守丞巧工司马汉匈奴破虏长殿中都尉常乐苍龙曲侯军曲侯印琅邪相印章渭成令印宜春丞禁淮阳王玺皇后之玺汉将军印:巧工中郎将印新邢军护军章广汉大将军章赤城将军章虎奋将军印虎奋将军印汉私印:高霸之印张君宪印王凤私印徐骏之印朱聚朱长孺[两面印]杨武私印杨子方印闵喜张毋巳[两面印]赵多[四灵印]周诱桓启魏霸谢李汉吉语印:利行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宜子孙日利十千万万年日入千金宜子孙日利长幸长吉绥统承祖子孙慈仁永葆二亲福禄未央万岁无疆汉封泥印:思车丞印[实物] 杜丞之印[实物] 御府丞印[实物] 宗正[实物]二、隶书的发展与演变1、古隶古隶指由篆书向隶书过渡阶段的仍带有浓郁篆书意味的不成熟的隶书,可以看成篆书的草写形式。

秦国正体文字虽然是篆书,但由于文牍繁多,书者为了方便,往往将篆文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的笔画,有时还加以省改,已具有隶书的风味。

这些可视为篆书的草写形式或俗体文字。

2、八分书八分指东汉尤其是顺帝以后的碑刻文字为代表的隶书字体,结构平整,布局稳重匀称,笔画带有明显的“蚕头燕尾”风格。

这种字体旧时称“八分书”,亦简称“八分”或“分书”,又称汉隶。

关于“八分”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入笔藏锋,停笔出锋,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另一说为:横平竖直,蚕头燕尾,左右对称,如八之分。

如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等。

居延汉简八分书三、隶变由篆书(以及古隶)转变为隶书的过程称为隶变。

隶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改造笔画、笔顺由早期摹物的无定线条——书写的定性的类型化的线条——符合生理特点的筛选过的直线(线条——笔画性)——带有线条形的笔画加以改造成为单笔笔画。

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点:(1)趋直:将一些曲折的笔画变为较直的笔画。

如:例字川木人刀口糸篆书隶书(2)反逆:亦称从顺,将不符合人体书写习惯的方向的笔画改变为符合习惯的方向的笔画。

如:(3)趋简:将一些繁杂的费时的笔画变为俭省的笔画。

如:止之辵阜邑2、改变偏旁(1)变易偏旁。

如:(2)偏旁混同。

如:月:(月、肉、舟、)3、改造整体结构(1)省笔。

如:楷書雷雪香書善則屈曹寧並篆書隸書繁体简体(2)讹变楷書叔屬虎別賊截戚更叟素篆書隸書不訛寫法訛變寫法(3)别构:要:宁:西4、改造字形。

多由长方形变为扁方形,使严紧包聚的形体变为伸展方形的字体。

如::山:水:川:光:火:口: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