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心理学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依恋类型(课堂PPT)
宝宝表现: 这种类型的依恋最不安全,宝宝最没有安全感。 妈妈回来时,宝宝的表现比较无所适从。妈妈拥抱他们,他们的表情 会比较茫然,情绪会稍显忧伤,会躲开妈妈的目光。一些宝宝在得到 妈妈的安抚后会大哭,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
混乱型依恋
10
03 章 节
Part
依恋关系解读
11
依恋关系
后三种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这时候儿童往往表现出两种依恋反应方式, 一种是过激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不放弃其依恋寻求亲密的企图,反而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这一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另一种则是不激活的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最终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 并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来逃避依恋对象。
最新的研究来看,这可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的,唯一的不同是有 的人会更多地习惯采取后两种方式,这样才构成其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困 境。 这一习惯的养成究其原因和其童年的经历直接有关。 也就是养育模式。
成年以后的他们,也更有能力应对压力、调节情绪,可谓心理健康
而强大的正能量传播者。
12
温和妈妈,无限安全
宝宝一岁以内,妈妈的角色很关键。 宝宝饿、尿、拉、痒痒等一切生理需求都会哭 闹,都需要细心的妈妈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 这个时期,宝宝与妈妈处于“共生期”,也是 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即宝 宝要什么,妈妈就给什么。
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 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 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 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 婴儿的母亲或者养护者有不同的对待婴 儿的方式,比如对婴儿的需求的敏感与 否,忽视与否等,都会在无形中在婴儿 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 婴儿每天就是在与养护者的这种相互作 用中形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 渐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 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 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一种无意 识、自动化的运作。 伪装很难!
混乱型依恋
10
03 章 节
Part
依恋关系解读
11
依恋关系
后三种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这时候儿童往往表现出两种依恋反应方式, 一种是过激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不放弃其依恋寻求亲密的企图,反而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这一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另一种则是不激活的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最终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 并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来逃避依恋对象。
最新的研究来看,这可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的,唯一的不同是有 的人会更多地习惯采取后两种方式,这样才构成其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困 境。 这一习惯的养成究其原因和其童年的经历直接有关。 也就是养育模式。
成年以后的他们,也更有能力应对压力、调节情绪,可谓心理健康
而强大的正能量传播者。
12
温和妈妈,无限安全
宝宝一岁以内,妈妈的角色很关键。 宝宝饿、尿、拉、痒痒等一切生理需求都会哭 闹,都需要细心的妈妈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 这个时期,宝宝与妈妈处于“共生期”,也是 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即宝 宝要什么,妈妈就给什么。
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 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 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 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 婴儿的母亲或者养护者有不同的对待婴 儿的方式,比如对婴儿的需求的敏感与 否,忽视与否等,都会在无形中在婴儿 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 婴儿每天就是在与养护者的这种相互作 用中形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 渐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 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 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一种无意 识、自动化的运作。 伪装很难!
依恋理论详解课件
社会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塑造不同的 依恋模式,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 文化环境对其依恋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因素
社交互 动
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获得的经验,如与同伴的关系、学校环境等,对依恋关系的 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事件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父母离异、搬家等,可能对个体依恋关系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通过将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行为主 义等其他心理学理论进行整合,深入 探讨依恋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机 制。
依恋理论在新的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应用研究将依恋理论拓展到新的领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详细描述
例如,将依恋理论应用于教育、婚姻家庭、心理咨询等领域,探究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个体心理健 康等问题。
依恋与亲密关系的质量
总结词
研究表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满意度与他们 在童年时期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
详细描述
依恋理论也适用于解释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情感。 研究表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满意度与他们在 童年时期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安全依恋的人在成年后 的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建立信任、沟通良好的关系,而焦 虑或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表现出过度依赖或疏离的行为, 这可能影响关系的稳定性和质量。了解个体的依恋模式 有助于理解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并提供有针对性 的支持和干预。
03 依恋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基因遗传
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对依恋关系 有一定影响,基因编码的性格特 质和行为模式可能影响个体与他 人的互动方式。
生理机制
某些生理特征,如激素水平、神 经系统敏感性等,也可能影响依 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塑造不同的 依恋模式,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 文化环境对其依恋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因素
社交互 动
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获得的经验,如与同伴的关系、学校环境等,对依恋关系的 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事件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父母离异、搬家等,可能对个体依恋关系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通过将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行为主 义等其他心理学理论进行整合,深入 探讨依恋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机 制。
依恋理论在新的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应用研究将依恋理论拓展到新的领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详细描述
例如,将依恋理论应用于教育、婚姻家庭、心理咨询等领域,探究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个体心理健 康等问题。
依恋与亲密关系的质量
总结词
研究表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满意度与他们 在童年时期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
详细描述
依恋理论也适用于解释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情感。 研究表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满意度与他们在 童年时期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安全依恋的人在成年后 的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建立信任、沟通良好的关系,而焦 虑或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表现出过度依赖或疏离的行为, 这可能影响关系的稳定性和质量。了解个体的依恋模式 有助于理解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并提供有针对性 的支持和干预。
03 依恋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基因遗传
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对依恋关系 有一定影响,基因编码的性格特 质和行为模式可能影响个体与他 人的互动方式。
生理机制
某些生理特征,如激素水平、神 经系统敏感性等,也可能影响依 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
依恋心理学PPT课件
▪ 1960年代,生物精神医学兴起, 出现了通过药物减轻精神症状 的可能,而这引起了哈洛的极 大兴趣,他再次在恒河猴身上 进行实验。他建造了一个黑屋 子,把一只猴子头朝下在里面 吊了两年。哈洛把这叫做绝望 之井。那只猴子后来出现了严 重的、持久的、抑郁性的精神 病理学行为,即使在放出来9个 月之后,还是抱着胳膊呆呆坐 着,而不像一般的猴子东张西 望探索周遭。
哈洛的生平
▪ 1905年11月31日出生 ▪ 1924年转入斯坦福大
学,师从特曼(Lewis Terman) ▪ 1930年取得威斯康星 大学教职 ▪ 1958年获选美国心理 协会主席 ▪ 1981年12月6日脑癌 逝世
哈洛的婚姻
▪ 1932年:克拉拉(Clara Mears)——特曼 实验中的资优儿童,智商高达155
內在运作模式
我是值得爱 我是不值得爱 別人会来爱我 安全依恋型 焦虑矛盾型 別人不会爱我 焦虑矛盾型 回避型
依恋类型是否可以改变?
▪ 当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 想要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 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的 时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这表明依 恋类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 不变的。
3陌生人进入房间和母亲说话
对陌生人的反应
4母亲离开房间陌生人抚慰
分离焦虑
5母亲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开
分离焦虑
7陌生人回来提供抚慰
被陌生人抚慰的可能性
8母亲再次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离开 对重聚的反应
安全型儿童
▪ 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 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玩耍 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 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离开母猴去探索 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
哈洛的生平
▪ 1905年11月31日出生 ▪ 1924年转入斯坦福大
学,师从特曼(Lewis Terman) ▪ 1930年取得威斯康星 大学教职 ▪ 1958年获选美国心理 协会主席 ▪ 1981年12月6日脑癌 逝世
哈洛的婚姻
▪ 1932年:克拉拉(Clara Mears)——特曼 实验中的资优儿童,智商高达155
內在运作模式
我是值得爱 我是不值得爱 別人会来爱我 安全依恋型 焦虑矛盾型 別人不会爱我 焦虑矛盾型 回避型
依恋类型是否可以改变?
▪ 当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 想要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 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的 时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这表明依 恋类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 不变的。
3陌生人进入房间和母亲说话
对陌生人的反应
4母亲离开房间陌生人抚慰
分离焦虑
5母亲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开
分离焦虑
7陌生人回来提供抚慰
被陌生人抚慰的可能性
8母亲再次返回进行抚慰陌生人离开 对重聚的反应
安全型儿童
▪ 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外 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玩耍 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 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离开母猴去探索 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
依恋理论详解课件
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
思考
奶瓶
柔软提供 安全感
接触带来 愉悦
依恋差异分类
与母亲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 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 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安全型 65%
当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
激活
次级依恋策略
未激活 思考
得到安慰,获得帮助
内部工作模式
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 而且相信自己不被任何人欢迎
婴儿每天与养护者的相互作用中形 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渐
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
母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人际关系 婚恋关系
接触产生愉悦
依恋策略:个体在寻求依恋关系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遭遇问题或者 需要有协助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依恋
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 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并
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 来逃避依恋对象
初级依恋策略
过激依恋方式
不激活依恋方式
寻找安全基地:妈妈 内化为父亲,朋友,老 师,恋人, 或者一个环境,如看书, 独处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 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 密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 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 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思考
安全—自主型
痴迷型
恐惧型
疏离型
思考
奶瓶
柔软提供 安全感
接触带来 愉悦
依恋差异分类
与母亲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 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 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安全型 65%
当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
激活
次级依恋策略
未激活 思考
得到安慰,获得帮助
内部工作模式
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 而且相信自己不被任何人欢迎
婴儿每天与养护者的相互作用中形 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渐
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
母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人际关系 婚恋关系
接触产生愉悦
依恋策略:个体在寻求依恋关系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遭遇问题或者 需要有协助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依恋
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 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并
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 来逃避依恋对象
初级依恋策略
过激依恋方式
不激活依恋方式
寻找安全基地:妈妈 内化为父亲,朋友,老 师,恋人, 或者一个环境,如看书, 独处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 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 密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 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 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思考
安全—自主型
痴迷型
恐惧型
疏离型
依恋理论(心理学)
他们很喜欢和朋友待在一起,喜欢在适当的时候 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能宽容地接受伙伴、家 人和伴侣的缺点,不保留地支持他们。 安全型的人容易发现同伴的忧虑并给予情感上的 支持。
一项研究
在一项研究中,告诉女性参加者,她们马 上要到一个有着危险电子设备的隔离的房 间去体验焦虑。当这些妇女与约好的伴侣 一起等着实验开始时,研究人员发现,安 全型的男伴在同伴表现出焦虑时给予了较 多的情感支持,但回避型的男伴则没有。
依恋类型是否可以改变?
当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 想要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的 时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这表明依 恋类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 不变的。
5条改善依恋关系的建议
如果还没有恋爱,找一个安全依恋型的爱人是绝 对的必要; 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等; 每周至少要和3~5个陌生人说话; 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 训练自己对一些生活琐事关心,征求朋友、同事 与爱人的意见。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珍藏; 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 密。
案例
参加了一次婚姻辅导的课程之后,林涵开始怀疑 她与老公之间是否出现了问题:“因为他经常出 差,虽然每次都是几天,但每次回来的那天,就 算我去机场接他,我们也对相互之间的亲昵感到 别扭,他不说,但我们两个都能感觉得到,我很 期待拥抱、亲吻,但绝对没有,即使在他回到家 后,我兴奋地在他身边转来转去,但还是没有! 眼神互相接触的时候似乎也显得不自然。最要命 的是,我们好像总是要过一个晚上才能再亲近起 来。”
成人的依恋风格---安全型
安全型: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
安全型的人能忽略同伴的缺点而接纳和支 持同伴。 跟安全型的同伴交流比跟回避型或焦虑-矛 盾型的人交往要更温暖更亲密。
一项研究
在一项研究中,告诉女性参加者,她们马 上要到一个有着危险电子设备的隔离的房 间去体验焦虑。当这些妇女与约好的伴侣 一起等着实验开始时,研究人员发现,安 全型的男伴在同伴表现出焦虑时给予了较 多的情感支持,但回避型的男伴则没有。
依恋类型是否可以改变?
当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 想要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的 时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这表明依 恋类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 不变的。
5条改善依恋关系的建议
如果还没有恋爱,找一个安全依恋型的爱人是绝 对的必要; 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等; 每周至少要和3~5个陌生人说话; 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 训练自己对一些生活琐事关心,征求朋友、同事 与爱人的意见。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珍藏; 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 密。
案例
参加了一次婚姻辅导的课程之后,林涵开始怀疑 她与老公之间是否出现了问题:“因为他经常出 差,虽然每次都是几天,但每次回来的那天,就 算我去机场接他,我们也对相互之间的亲昵感到 别扭,他不说,但我们两个都能感觉得到,我很 期待拥抱、亲吻,但绝对没有,即使在他回到家 后,我兴奋地在他身边转来转去,但还是没有! 眼神互相接触的时候似乎也显得不自然。最要命 的是,我们好像总是要过一个晚上才能再亲近起 来。”
成人的依恋风格---安全型
安全型: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
安全型的人能忽略同伴的缺点而接纳和支 持同伴。 跟安全型的同伴交流比跟回避型或焦虑-矛 盾型的人交往要更温暖更亲密。
《依恋研究进展》课件
详细描述
研究依恋与人格特质(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此外 ,了解依恋与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心理治疗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依恋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结词
研究家庭功能对依恋关系的影响,以及依恋关系如何进一步影响家庭动态和个体发展。
社区干预
01
02
03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满 足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需 求。
社区教育
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 居民对依恋问题的认识和 应对能力。
跨学科合作
与医疗、教育等其他领域 合作,共同推进依恋问题 的研究和干预工作。
05
未来研究方向
依恋与人格的关系
总结词
探讨依恋与个体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依恋的测量方法
依恋的测量方法
指通过特定的工具和方法评估个体依恋关系的状况和质量。
总结
测量方法对于了解个体的依恋状态、预测行为和发展状况以 及制定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03
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依恋与焦虑症
焦虑症
依恋与焦虑症的关系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 续的、过度的担忧和恐惧。
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焦虑症的发生率 较高,尤其是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详细描述
家庭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而家庭功能是影响家庭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研 究依恋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个体在家庭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为改
善家庭环境和促进个体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依恋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总结词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依恋模式的异同, 以及文化因素如何塑造依恋关系。
研究依恋与人格特质(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此外 ,了解依恋与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心理治疗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依恋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结词
研究家庭功能对依恋关系的影响,以及依恋关系如何进一步影响家庭动态和个体发展。
社区干预
01
02
03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满 足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需 求。
社区教育
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 居民对依恋问题的认识和 应对能力。
跨学科合作
与医疗、教育等其他领域 合作,共同推进依恋问题 的研究和干预工作。
05
未来研究方向
依恋与人格的关系
总结词
探讨依恋与个体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依恋的测量方法
依恋的测量方法
指通过特定的工具和方法评估个体依恋关系的状况和质量。
总结
测量方法对于了解个体的依恋状态、预测行为和发展状况以 及制定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03
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依恋与焦虑症
焦虑症
依恋与焦虑症的关系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 续的、过度的担忧和恐惧。
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焦虑症的发生率 较高,尤其是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详细描述
家庭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而家庭功能是影响家庭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研 究依恋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个体在家庭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为改
善家庭环境和促进个体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依恋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总结词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依恋模式的异同, 以及文化因素如何塑造依恋关系。
儿童依恋理论(课堂PPT)
16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正常发展过程和精神病理学 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动机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社会——心理相互作用的关系理
论 ▪ 依恋理论是不同记忆系统对经验的编码和表征的
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焦虑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防御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解释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理论
3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
依恋就其实质而言,是儿 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的 抚养者的一种情感联结,也 就是说,依恋是以需要的满 足为中介的。 在依恋发展的整个进程中, 喂养方式、大小便训练以及 自居作用是影响依恋形成的 主要因素。
4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新精神分析
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认为婴幼儿与身边重 要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依恋的质量,如果缺乏 这种与其他人的情感联系,儿童将不能顺利、 有效地进行社会化。但与早期精神分析一样, 他们也认为父母对儿童生理需要的满足是依 恋的起源和基础。
临近学科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
-Lorenz 在 1935 年发现,小鹅即使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会跟随母 亲(或者母亲的替代物)——印刻现象
-Harlow 于 1958 年的恒河猴实验也证实了猴子同“温暖的母亲”建 立联系
13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他视依恋行为为一种使婴儿免受伤害的进化意义上 的生存策略。依恋行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被激活:大 的噪音,突然出现的陌生的客体和其它与潜在威胁相 联系的现象。此外在疲劳、生病、痛苦以及需要额外 照顾期间,依恋行为会增加。婴儿的焦虑经验也是为 了维持同依恋人物的联系,以避免未来可能的分离或 丧失所产生的哀悼情绪。鲍尔比关于依恋联系、焦虑 和哀悼的观点对当时精神分析学者所持守的规律提出 了挑战。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正常发展过程和精神病理学 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动机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社会——心理相互作用的关系理
论 ▪ 依恋理论是不同记忆系统对经验的编码和表征的
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焦虑的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防御理论 ▪ 依恋理论是一个解释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理论
3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
依恋就其实质而言,是儿 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的 抚养者的一种情感联结,也 就是说,依恋是以需要的满 足为中介的。 在依恋发展的整个进程中, 喂养方式、大小便训练以及 自居作用是影响依恋形成的 主要因素。
4
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新精神分析
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认为婴幼儿与身边重 要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依恋的质量,如果缺乏 这种与其他人的情感联系,儿童将不能顺利、 有效地进行社会化。但与早期精神分析一样, 他们也认为父母对儿童生理需要的满足是依 恋的起源和基础。
临近学科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
-Lorenz 在 1935 年发现,小鹅即使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会跟随母 亲(或者母亲的替代物)——印刻现象
-Harlow 于 1958 年的恒河猴实验也证实了猴子同“温暖的母亲”建 立联系
13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
鲍尔比-依恋理论之父
▪他视依恋行为为一种使婴儿免受伤害的进化意义上 的生存策略。依恋行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被激活:大 的噪音,突然出现的陌生的客体和其它与潜在威胁相 联系的现象。此外在疲劳、生病、痛苦以及需要额外 照顾期间,依恋行为会增加。婴儿的焦虑经验也是为 了维持同依恋人物的联系,以避免未来可能的分离或 丧失所产生的哀悼情绪。鲍尔比关于依恋联系、焦虑 和哀悼的观点对当时精神分析学者所持守的规律提出 了挑战。
依恋理论之母婴依恋PPT课件
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亲交 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1分钟)
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1.5分钟) 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1.5
分钟) 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1.5分钟) 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1.5分钟) 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1.5分钟)
13
观察儿童行为
实验者可以观察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儿 童的表情和其他情绪反应(如啼哭等),以 及儿童与陌生人交往的倾向,以此判断母子 依恋关系的性质。
14
2020/1/14
15
6
回避型儿童
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母亲返回时,他们 不太高兴并设法逃避母亲。
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愤 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7
2020/1/14
8
安全型儿童母亲的特点
对孩子很敏感。她们能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喂食,对 喂食的时间、速度和方式等都非常敏感。
对孩子有较多的反应:她们在孩子哭时会去安慰、 “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看着他们时会对孩子 说话。
一些儿童会关怀双亲,以便增进互动,这会 儿童过早地成人化。
10
回避型儿童母亲的特点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她们不会表达自 己的感情,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她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她们和孩子间 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
母亲似乎对儿童的接触尝试做出消极的反应: 当儿童悲哀时,母亲退缩。
依恋理论之母婴依恋 第一小组
1
一、何为依恋理论?
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人与某一特定 个体的长久持续的强烈的情感关系。依恋关 系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人 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1.5分钟) 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1.5
分钟) 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1.5分钟) 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1.5分钟) 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1.5分钟)
13
观察儿童行为
实验者可以观察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儿 童的表情和其他情绪反应(如啼哭等),以 及儿童与陌生人交往的倾向,以此判断母子 依恋关系的性质。
14
2020/1/14
15
6
回避型儿童
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母亲返回时,他们 不太高兴并设法逃避母亲。
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愤 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7
2020/1/14
8
安全型儿童母亲的特点
对孩子很敏感。她们能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喂食,对 喂食的时间、速度和方式等都非常敏感。
对孩子有较多的反应:她们在孩子哭时会去安慰、 “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看着他们时会对孩子 说话。
一些儿童会关怀双亲,以便增进互动,这会 儿童过早地成人化。
10
回避型儿童母亲的特点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她们不会表达自 己的感情,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她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她们和孩子间 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
母亲似乎对儿童的接触尝试做出消极的反应: 当儿童悲哀时,母亲退缩。
依恋理论之母婴依恋 第一小组
1
一、何为依恋理论?
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人与某一特定 个体的长久持续的强烈的情感关系。依恋关 系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人 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依恋理论详解PPT课件
10
自我认知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 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 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 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 太亲密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 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 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依恋理论
定义: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
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
1
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
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发展: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 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 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PPT下载:/xiazai/
观,好交际
恐惧型:害怕被遗弃,不信 任他人,猜忌多疑,害羞, 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
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疏离型:自立,漠视亲 密关系,冷淡,独立, 高冷,神秘,不担心被 拒绝,但却不喜欢亲密
接触
思考
低:对伴侣更有安全感
依恋相关回避: 回避亲密
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 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 高:不愿依赖 别人或向别人 开放。 与伴侣亲密接 触时烦躁不安
幼猴发现害怕的事物时, 会跑向软布母猴, 思考
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
接触带来 愉悦
奶瓶
4
依恋差异分类
与母亲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 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
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 续玩游戏
安全型 65%
当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
自我认知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 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 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 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 太亲密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 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 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依恋理论
定义: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
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
1
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
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发展: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 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 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PPT下载:/xiazai/
观,好交际
恐惧型:害怕被遗弃,不信 任他人,猜忌多疑,害羞, 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
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疏离型:自立,漠视亲 密关系,冷淡,独立, 高冷,神秘,不担心被 拒绝,但却不喜欢亲密
接触
思考
低:对伴侣更有安全感
依恋相关回避: 回避亲密
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 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 高:不愿依赖 别人或向别人 开放。 与伴侣亲密接 触时烦躁不安
幼猴发现害怕的事物时, 会跑向软布母猴, 思考
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
接触带来 愉悦
奶瓶
4
依恋差异分类
与母亲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 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
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 续玩游戏
安全型 65%
当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
《依恋的发展》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01 添 加 目 录 文 本 03 依 恋 的 形 成 05 依 恋 的 影 响
02 依 恋 的 定 义 04 依 恋 的 理 论
如何培养良好的依 06 恋 关 系
单击添加文档标题
依恋的定义
依恋是一种情感联系,通常发生在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 依恋关系是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对婴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依恋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文化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依恋形成阶段(2-7个月):婴儿 开始对熟悉的人产生特别的反应, 如微笑、注视等。
依恋修正阶段(24个月以后):婴 儿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氛围等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 生理因素:遗传、大脑发育等 心理因素:个性、情绪、认知等
依恋的影响
影响社交能力:依恋关系影响个体的社交能力,包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 影响情绪调节:依恋关系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包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影响认知发展:依恋关系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包括学习、记忆和思维能力 影响人格形成:依恋关系影响个体的人格形成,包括性格、价值观和自我认知等方面
情感支持:依恋关系可以提供 情感支持,帮助人们度过困难 时期
理论核心:强调人的内在价 值和自我实现
创始人:卡尔·罗杰斯
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 回避型
理论应用:心理咨询、教育、 家庭治疗等领域
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 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早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的关系模式会影响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依恋理论将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依恋理论的应用广泛,包括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心理咨询等领域
汇报人:
01 添 加 目 录 文 本 03 依 恋 的 形 成 05 依 恋 的 影 响
02 依 恋 的 定 义 04 依 恋 的 理 论
如何培养良好的依 06 恋 关 系
单击添加文档标题
依恋的定义
依恋是一种情感联系,通常发生在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 依恋关系是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对婴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依恋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文化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依恋形成阶段(2-7个月):婴儿 开始对熟悉的人产生特别的反应, 如微笑、注视等。
依恋修正阶段(24个月以后):婴 儿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氛围等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 生理因素:遗传、大脑发育等 心理因素:个性、情绪、认知等
依恋的影响
影响社交能力:依恋关系影响个体的社交能力,包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 影响情绪调节:依恋关系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包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影响认知发展:依恋关系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包括学习、记忆和思维能力 影响人格形成:依恋关系影响个体的人格形成,包括性格、价值观和自我认知等方面
情感支持:依恋关系可以提供 情感支持,帮助人们度过困难 时期
理论核心:强调人的内在价 值和自我实现
创始人:卡尔·罗杰斯
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 回避型
理论应用:心理咨询、教育、 家庭治疗等领域
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 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早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的关系模式会影响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依恋理论将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依恋理论的应用广泛,包括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心理咨询等领域
第三章-依恋理论(心理学)PPT课件
2021/3/25
15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
2021/3/25
16
陌生情景
1. 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 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3分钟)
2. 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 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 (1分钟)
3. 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
▪ 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2021/3/25
25
焦虑-矛盾型儿童(考点)
▪ 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紧张地关注母亲的 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兴地玩游戏。
▪ 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当母亲回来后,他们 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 尖叫踢打来拒绝。
▪ 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 对陌生人也不友好。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 关心和敏感。
① 绒布妈妈不在场 退缩 消极 对外界漠视 缺乏安全感
2021/3/25
7
如果一个婴儿没有机会与照看者建立情感 联系将会怎样?
▪ 在一系列重要研究中, Spitz 观察了在抚养 院中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在 3 到 12 个 月间被他们的妈妈抛弃的,这些婴儿被安 置在一个大房子里,与其他至少 7 个婴儿 一起由一个护士看护。不象与妈妈分离以
人类的依恋关系
2021/3/25
1
动物的依恋: 印刻现象 2021/3/25
• 印刻现象:在 动物个体生命 的一个特定时 期,由于遇到 某一特定刺激 而建立的一种 固定的行为模 式。
2
2021/3/25
3
哈 洛 —恒河猴实验
小恒河猴, 你为何如此忧伤?
2021/3/25
依恋理论(心理学)共40页共42页文档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依恋理论(心理学)共40页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依恋理论心理学
▪ 焦虑-矛盾型的人更有可能爱上不喜欢他们 的人。
编辑ppt
36
案例
▪ 第4次失败的爱情之后,江浩似乎已经濒临崩溃边 缘,“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做出那么多牺牲和改变, 她都不满意。她知道我是爱她的,我只是受不了 她和男同事吃饭,和男同事单独出差,别的我都 可以忍受,就是忍受不了胡思乱想,我想完全拥 有这份爱情,这难道错了吗?她难道就不能为我 做出一点改变,略微地约束自己一下。”
编辑ppt
25
焦虑-矛盾型儿童的母亲
▪ 母亲似乎致力于抚育任务,但经常在情感 上对孩子不可亲近。
▪ 儿童似乎了解到,如果自己坚持寻求关注, 则母亲就能够做出反应,因而儿童始终保 持与照看者的亲近。
▪ 一些儿童会关怀双亲,以便增进互动,这 会儿童过早地成人化。
编辑ppt
26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
▪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她们不会表达 自己的感情,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 触,她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她们和 孩子间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
7. 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 钟)
编辑ppt
14
编辑ppt
情境二: 陌生人 (左)与 母亲(右)
15
一起坐着
编辑ppt
情境三: 母亲离开, 陌生人与 婴儿在一
16
起
编辑ppt
情境四: 妈妈返回, 安顿婴儿
17
编辑ppt
情境五: 母亲离开, 孩子单独 留在室内
18
编辑ppt
▪ 爱情中的相互约束是很简单的事,但爱情破裂的
真正根源是,江浩偏执在爱情的占有中:惟恐女
友会离开自己,努力让自己屈从女友的种种要求,
尽量让对方快乐,可江浩得不到相同的回报,不
编辑ppt
36
案例
▪ 第4次失败的爱情之后,江浩似乎已经濒临崩溃边 缘,“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做出那么多牺牲和改变, 她都不满意。她知道我是爱她的,我只是受不了 她和男同事吃饭,和男同事单独出差,别的我都 可以忍受,就是忍受不了胡思乱想,我想完全拥 有这份爱情,这难道错了吗?她难道就不能为我 做出一点改变,略微地约束自己一下。”
编辑ppt
25
焦虑-矛盾型儿童的母亲
▪ 母亲似乎致力于抚育任务,但经常在情感 上对孩子不可亲近。
▪ 儿童似乎了解到,如果自己坚持寻求关注, 则母亲就能够做出反应,因而儿童始终保 持与照看者的亲近。
▪ 一些儿童会关怀双亲,以便增进互动,这 会儿童过早地成人化。
编辑ppt
26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
▪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她们不会表达 自己的感情,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 触,她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她们和 孩子间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
7. 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 钟)
编辑ppt
14
编辑ppt
情境二: 陌生人 (左)与 母亲(右)
15
一起坐着
编辑ppt
情境三: 母亲离开, 陌生人与 婴儿在一
16
起
编辑ppt
情境四: 妈妈返回, 安顿婴儿
17
编辑ppt
情境五: 母亲离开, 孩子单独 留在室内
18
编辑ppt
▪ 爱情中的相互约束是很简单的事,但爱情破裂的
真正根源是,江浩偏执在爱情的占有中:惟恐女
友会离开自己,努力让自己屈从女友的种种要求,
尽量让对方快乐,可江浩得不到相同的回报,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恋理论心理学
15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
依恋理论心理学
16
陌生情景
1. 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 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3分钟)
2. 陌生人进,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 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 (1分钟)
3. 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
依恋理论心理学
24
安全型儿童(考点)
▪ 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 外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 玩耍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 他们通常比较合作,对陌生人比较 友善。
▪ 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依恋理论心理学
25
焦虑-矛盾型儿童(考点)
▪ 在母亲离开之前就开始焦虑,紧张地关注母亲的 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兴地玩游戏。
依恋理论心理学
12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依赖他们或让他
1 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
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与别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
2
信和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 会很紧张,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
也有点不自在
依 恋 类 型 测
试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
3 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
依恋理论心理学
动物的依恋: 印刻现象
依恋理论心理学
• 印刻现象:在 动物个体生命 的一个特定时 期,由于遇到 某一特定刺激 而建立的一种 固定的行为模 式。
2
依恋理论心理学
3
哈 洛 —恒河猴实验
小恒河猴, 你为何如此忧伤?
依恋理论心理学
4
绒布妈妈:用光滑的木头做的身子, 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 铁丝妈妈: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绒 布妈妈相似,但可以提供奶水。
▪ 前依恋期(0~2个月) ▪ 依恋关系建立期(2~7月) ▪ 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 在孩子两岁以后,孩子与特定个体逐渐形
成“内部工作模型”。这种内部工作模型 是孩子人际交往的基础。
依恋理论心理学
10
儿童的分离焦虑(考点)
▪ 当孩子长到6-7个月以后,我 们可以看到,孩子开始害怕陌 生人,而且当他们与妈妈或其 他亲人分开时,还表现出明显 的焦虑和担心。
▪ 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 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依恋理论心理学
27
焦虑-矛盾型儿童的母亲
▪ 母亲似乎致力于抚育任务,但经常在情感 上对孩子不可亲近。
▪ 儿童似乎了解到,如果自己坚持寻求关注, 则母亲就能够做出反应,因而儿童始终保 持与照看者的亲近。
▪ 一些儿童会关怀双亲,以便增进互动,这 会儿童过早地成人化。
离我而去。我想和别人完全融为一体,
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依恋理论心理学
13
三种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焦虑-矛盾型依恋
依恋理论心理学
14
儿童依恋类型的测量
▪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 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 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 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
情境三: 母亲离开, 陌生人与 婴儿在1一9 起
依恋理论心理学
情境四: 妈妈返回, 安顿婴儿
20
依恋理论心理学
情境五: 母亲离开, 孩子单独 留在室内
21
依恋理论心理学
情境六: 陌生人进 行房间, 与婴儿2一2 起活动
依恋理论心理学
情境七: 母亲再次 返回,重 新安顿2婴3 儿
观察的行为
▪ 实验者可以观察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 儿童的表情和其他情绪反应(如啼哭等), 以及儿童与陌生人交往的倾向,以此判断 母子依恋关系的性质。
依恋理论心理学
11
依恋关系理论
▪ 依恋关系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 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 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 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 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 早期母婴关系的品质决定了人一生的幸福感。
▪ 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当母亲回来后,他们 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 尖叫踢打来拒绝。
▪ 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 对陌生人也不友好。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 关心和敏感。
依恋理论心理学
26
回避型儿童(考点)
▪ 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母亲返回时,他 们不太高兴并设法逃避母亲。
依恋理论心理学
5
➢小恒河猴看到恐惧事物立即跑向 绒布妈妈,并紧紧地抱住她; ➢当铁丝妈妈在,绒布妈妈不在时, 小恒河猴只一味退缩、躲避。
恐怖刺激物
“玩具打鼓熊”
依恋理论心理学
6
将小恒河猴放在一个有玩具的陌生环境中:
③ 与绒布妈妈相处一段时间后
开始积极探索陌 生情境,充满乐 趣。
② 绒布妈妈在场 紧紧依偎在绒 布妈妈身边
① 绒布妈妈不在场 退缩 消极 对外界漠视 缺乏安全感
依恋理论心理学
7
如果一个婴儿没有机会与照看者建立情感 联系将会怎样?
▪ 在一系列重要研究中, Spitz 观察了在抚养 院中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在 3 到 12 个 月间被他们的妈妈抛弃的,这些婴儿被安 置在一个大房子里,与其他至少 7 个婴儿 一起由一个护士看护。不象与妈妈分离以 前那样高兴和随和,在这里他们哭泣,退 缩,体重减轻,而且很难入睡。如果婴儿 认识的养育者不能代替婴儿的母亲,婴儿 的抑郁就会迅速严重起来。
依恋理论心理学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避免 儿童遭受空袭的威胁,而将他们疏散到安 全的地方,当时有些父母不愿和孩子分离, 将孩子留在身边,一同躲避空袭。战后的 研究发现,离开父母被送到安全地方的孩 子,其表现的行为问题较之当时留在父母 身边的儿童要多。
人类的依恋
依恋理论心理学
9
人类依恋的发展(考点)
依恋理论心理学
29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
▪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她们不会表达 自己的感情,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 触,她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她们和 孩子间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
4. 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 3分钟)
5. 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
6. 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
7. 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
钟)
依恋理论心理学
17
依恋理论心理学
情境二: 陌生人 (左)与 母亲(1右8 ) 一起坐着
依恋理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