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敏观看《江雪》课堂实录评课稿
看雪评课稿
看雪评课稿看雪评课稿通用14篇看雪评课稿1我个人认为这是一节很有个性,极为精彩的好课。
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也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首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王老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到位。
她抓住了山水游记借景抒情的特点,抓住情感的内核,以“雪”为突破口,抓住“雪”这一物象的特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逐渐理解了“雪中人”“雪中事”“雪中情”,敏锐而又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价值内核。
其次,王老师很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这样一种学以致用的勾连与适度发散,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更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学法暗示:新旧知识是要融会贯通的。
再次,我很钦佩王老师极高的综合素质。
比如她对文本解读的深刻领悟,以情切入,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匠心设计,还有入情入境的“说功”,这些刚才学员们都已经谈到。
但我还要补充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激情投入与态势语言的运用,比如在讲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对“痕”“点”“芥”“粒”的讲解都配合着相应而又适切的动作,既让学生加深理解,又感染并打动着学生。
另外,我还想借这个机会和王老师以及在座的老师们探讨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策略。
在说课中,王老师把教学预设的过程与方法定位于“在串讲中落实字词句的意思”,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王老师确实始终以串讲为主,但是,“落实字词句”这一目标并没有凸显。
我认为串讲固然有其优势,特别是像王老师这样能说而又说得好的老师,但整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见“文”不见“言”,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文章”甚至“文化”,而少见语言和文字。
语言文字应该是语文课堂的基点,发展学生的语言是语文课的根,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则是发展学生语言的最重要手段,但这节课,我相信学生确实收获了知识,但似乎不见能力的提升。
这又让我想起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课堂,在那样的课堂上,老师们只是忙着落实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翻译,翻译完了,给文章贴上主旨的标签,课堂的学习也结束了。
《江雪》评课稿(三篇)3页
《江雪》评课稿(一)喜欢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也喜欢通xx班黄老师执教的《江雪》一课。
在她的课中,让我领略到情境教学的独特魅力——课堂像磁石一般,将儿童的关注力牢牢地吸引,择美造境的语言,以美启智的画面,吸引着孩子们,使他们自始至终地美美地去想,乐乐地去做……现仅从以下三个板块分享我对这节课的学习所得:在释题解意中渐进画面课堂里学生的朗读、思考、交流在黄老师如春风般的柔和发问中徐徐拉开序幕:“知道诗题的意思吗?知道蓑笠是什么意思吗?你看到诗中的画面,心里是什么感觉?”这些极富思考空间的问题,使学生在黄老师“小步子”的引导下,孩子们在静静地思考,画面在静静地延展,语言便水到渠成地流淌出来。
不管是描述所见画面,还是表达内心真情,都是那般自然,那样丰富。
在“景寒人孤”中渐入佳境古代诗歌中有“言——象”的过程,只是重要的第一步,由“象——意”的第二步,则是古诗最能摄人心魄的魅力所在了。
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柳宗元在《江雪》一诗中寥廓寂静、超然于世的意境呢?黄老师也是“润物无声”地巧妙设问:“这寒冷的感觉因什么而起呢?”“千山鸟飞,万径人踪。
是什么样的情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原本前两句写出了空阔、寂寥的无限空间,却无一人,而此时却又有人,前后矛盾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听了渔翁背后的故事,你心里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在黄老师“一阶一阶”阶梯式的思维之梯的搭建下,孩子们渐渐地悟到了“景的寒”,悟到了“人的孤”。
古诗所呈现的战风斗雪的“孤”、孑然独立的“孤”的意象,渐渐地占据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隐约看见“遗世独立”的诗人柳宗元。
在同题拓展中更显立意最后,黄老师还进行了同一内容的拓展阅读——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
在老师入情入境地朗读中,对“渔翁”见象的情感与认知共同作用的过程中,孩子们粉粉谈出了自己从诗中独特的发现和有见地的品析。
使得这一超拔一悠然的两个鲜明的渔翁形象跃然纸上、立于心中。
《江雪》评课稿
《江雪》评课稿——读的妙用册亨县坡妹镇中心小学 xxx有幸聆听彭峰老师执教的《江雪》一课。
下面是我听了之后不成熟的看法。
这首诗我也上过,听了彭老师上了之后,我才知道古诗原来这么上学生更喜欢。
平时我们对古诗的教学,大多是一句一句的讲解,然后就叫学生去背,去默写就完事了。
而彭老师的课堂,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
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空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真正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他整堂课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去学,在读中去悟,在读中去背,在读中去想。
我反思我的课堂,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读”有这么多妙处。
彭老师的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以渔父这个词导入课题,以读准、读好、读出感情层层推进,这样的品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文本。
然后出示几幅画,让学生看了之后,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
在讲解“蓑”和“笠”时,因为现在孩子是没有见到过这些东西,所以彭老师借助了“蓑衣”和“斗笠”的图片加以理解,这样更形象,学生也容易懂,轻轻松松地这些字的字形及意思。
这些都是他教学的独特之处。
《江雪》这首诗,诗中有花,诗中更有情,彭老师在教学时由理解古诗转到了感悟诗人柳宗元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写作的心境,通过反复诵读,诗人想要表达的孤独、悲愤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
但是,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江雪》这首古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深奥了一些,说实话,不仅是学生,就是我们老师,如果不喜欢看课外书,或者上课前不去查阅相关资料的话,可能都难以去体会。
总之,听了彭老师的课后,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学学彭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去学习。
从《江雪》教学案例谈课堂生成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从《江雪》教学案例谈课堂生成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作者:管永梅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9年第11期案例一:生1:老师,我不明白,天那么冷,雪那么大,这老翁为什么要出来钓鱼?师(略一沉吟):这是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别的同学有问题?生2:老师,我认为这首诗是假的!师:你说什么?假的?哪儿假的?我怎么没看出来呢?生2:你想啊,天那么冷,雪那么大,江面上早就结冰了,他怎么钓鱼呢?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写的是假的。
师(面向全体学生):他们两个问题提得都挺好。
这样吧,你对其中的哪一个问题感兴趣,你就研究哪个问题。
同桌之间可以研究,四人小组之间也可研究,自己找要好的伙伴研究也可以,要是有兴趣,也可以跟老师一起来研究。
开始吧!(学生讨论)师:说说你们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结果。
生3:我知道这老翁为什么出来钓鱼,因为他家里很穷。
生4:他是个钓鱼迷!生5:他刚刚跟家里人吵了一架,心情不好。
上次我外公和外婆吵了一架,外公就出去钓鱼了。
师(面向提这个问题的学生):懂了没有?(懂了!)很好,那第二个问题呢?谁知道?生6:我认为这首诗不是假的。
虽然天冷雪大,但他可以带一把铲子,掏一个窟窿,然后钓鱼。
师:对啊,你想得真好!(面向提问的学生)假吗?(不假)明白了吗?(明白了!)还有别的问题吗?……案例二:生1:天那么冷,风雪又那么大,这个老翁为什么要独自一人在这里钓鱼呢?这是否不合情理?师(若有所思,轻轻地反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老人真的在钓鱼吗?(学生陷入沉思)师:这里有一份补充材料,是关于柳宗元的生平和他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请你们默默地读一读。
(学生默读材料)师:现在,大家先在自己组内交流一下意见。
谁有了自己的想法?生2(恍然大悟状):我明白了,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
天那么冷,雪那么大,他一个人出来钓鱼,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别的看法吗?生3: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告诉人们他内心非常孤独,因为我发现,这首诗每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
意在言外 情于境中——《江雪》教学实录与评析
意在言外情于境中——《江雪》教学实录与评析作者:臧松刚阎宗学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第11期一初读:准确通畅,疏通大意1.知晓题意。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
(出示柳宗元图像)师:诗题是“江雪”,顾名思义,就是一一生:江上雪景。
师:江上的雪景究竟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古诗)2.读准读通。
师:这首诗仅有20个字,加上题目、作者、年代共26个字。
现在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读三遍,注意听清楚老师的提示要求。
(出示)第一遍,不出声,用目光认真仔细地抚摸每个字,包括题目、年代和作者;第二遍、第三遍,张开小嘴巴,大声朗读。
(生自读古诗)师:现在请小朋友开火车读读这首诗。
(指生反复朗读,扣住“准确”“流畅”“响亮”等标准逐一点评)3.读懂词句。
师:古诗大家已经读得正确流利了,诗中有个词语,大家可能第一次见到。
(出示生字:蓑笠)师:谁会读?(生渎词语)师:有哪些同学见过蓑笠?(有的学生说在电视剧中见过,有的学生摇头)师:(出示“蓑”和“笠”的图片)谁能辨认哪个是“蓑”,哪个是“笠”?(指生辨认)师:现在根据“蓑”和“笠”的字形来猜猜它们分别是由什么材料编成的。
生:“蓑”是用草编成的,因为它是草字头。
生:“笠”是用竹子编成的,因为它是竹字头。
师:现在再根据“蓑”和“笠”的图片来猜猜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生:“蓑”能够防雨。
师:是的,“蓑”也叫“蓑衣”。
生:“笠”也是防雨的。
师:笠除了防雨还能遮挡——生:太阳。
师:是的,“笠”是用来遮阳挡雨的,也叫“斗笠”。
就是因为“蓑”和“笠”的这些作用,所以人们习惯这样说——(出示)他身()蓑衣,头()斗笠。
师:谁来补充一下?生: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字,一起再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师:诗中还藏着一个生字。
(出示:孤)谁说说怎么能记住这个字?生:子字旁加上一个“瓜”字。
师:“孤”在字典里有三个义项:①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②单独;③古代王侯的自称。
《江雪》教学实录与评析
《江雪》教学实录与评析老师:刚才我们一起背了很多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二、整体感受:勾画寒江独钓的轮廓。
老师:请大家翻开课本。
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
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同学自由读诗。
老师:谁来试一试?同学:〔读错了一个音〕老师:同学们听,有没有需要提示一下的。
同学:“径”不读第一声,应当是第四声。
老师:呵,你的耳朵真灵。
我们一齐读。
这个字的意思是——同学:“径”是“小路”的意思。
老师:整个词呢?同学1:很多路。
同学2:成千上万条路。
老师:刚好是一万条路吗?同学:不是,这是一种夸张。
老师:是的,夸张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方法。
这一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同学:“千山”。
老师:那么意思就是——同学:许很多多的山。
老师:谁还想来读一读?两名同学读。
老师:你们读得真流畅。
尤其是读正确了一个新词“蓑笠翁”。
同学齐读。
老师〔指着课件〕:你看,他身上穿着的是——同学:蓑。
老师:头上戴着的是——同学:笠。
老师:整个词的意思就是——同学: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老师:我们一起来把整一首诗读一读。
同学齐读。
三、试讲诗意:感受寒江独钓的氛围老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通了这首诗。
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同学:弄懂诗的意思。
老师: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同学1:多读几遍。
老师:哦,朗读品悟。
同学2:可以了解一下诗人的历史状况。
老师:对,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同学3:先理解重点词,再把它们串起来。
老师:这就叫“串词连句法”。
但是遇到解决不了的字或词该怎么办?同学1:。
同学2:找资料。
同学3:问老师。
老师:其实古诗下面的注解也是你的好帮手。
接下来,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试着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同学试讲,老师巡回倾听。
老师:谁来试着说说?同学纷纷举手。
《江雪》评课稿 (2)
观教学视频《江雪》评课稿
执教:彭峰
延安路小学刘云凤
在课标中,古诗阶段性目标,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本节课,彭老师的教学亮点就是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教学时,彭老师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前提下,从诗题着眼、反复诵读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画面。
读诗题:
师:谁能把这首诗的题目读好。
学生读后,师引导学生想象江面被大雪覆盖的画面给人的感觉。
读诗句:
1、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师: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它会给你怎样的遐想?
2、通过仿写,领悟内容
师:当你走进这个画面,你心中油然而生什么样的感觉?
生1:孤单生2:凄凉生3:悲凉(生分别读出自己的体验)
师:把这些感觉放到诗里再读一读……
读背景:
柳宗元写作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诗境起到极大的帮助。
师:看看渔翁,看看柳宗元你发现了什么?
柳宗元进入了人生的冬季,作者心里会想些什么?
师:现在我们学到这,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生:伟大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
……
彭老师通过以上三个教学板块,“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使课堂有了精彩的生成。
学生能水到渠成的理解诗境的凄凉、作者的愤懑。
这么深奥的理解,彭老师用对了方法,也就使教学难点化难为易了。
于永正老师说:智慧的教学就要能使简单的知识教复杂,复杂的知识教简单。
观《江雪》一课有感
任保平名师工作室第五批跟岗研修学员评课稿观《江雪》一课有感兴义四小民航校区 xxx观看了彭峰老师执教的《江雪》一课,给我很多感触。
彭老师的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促使学生自己体会文本意义,使学生对诗获得自我感悟和独特体验。
课堂上不仅仅是教学了这一首诗,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首先,彭老师巧妙地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渔父”和“蓑笠”,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诗意上的难度。
后来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找出重点词“绝、灭、孤、独”。
让学生通过这些重点词再次品味了诗的意境。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不但简单易操作,而且效果显著。
其次,以读为主,以读促学。
整堂课感觉都在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反复读诗句。
同时还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读古诗不但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得有节奏。
逗号的地方停顿稍微长一些,让人有回味的时间。
通过这些读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快速地掌握并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诗读得有感情。
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反复地朗读,在读中品出了诗的意境。
在学生品出诗的意境后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诗句。
通过不断地读,反复地读。
使学生读得一遍比一遍更有感情,一遍比一遍体会更深。
最后,彭老师独特的教学用心,处处体现了为学生的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一个“诗如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很快地想到了诗中的画面。
好像自己也走进了画中去体会诗的意境。
又为有感情地朗读作了良好的铺垫。
通过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让学生更能心无杂念地走进诗的意境中。
当学生走进去之后,有许多要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彭老师又突然不让学生说改为让学生写。
让学生把听了朗读后看到的画面,用现代诗一样的语言把江上雪景写下来,在写之前出示了范例,为学生续写打下了基础,同时也降低了续写的难度。
这里体现了彭老师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诗意情深江雪图r——《江雪》(苏教版四上)教学实录与评析
诗意情深江雪图r——《江雪》(苏教版四上)教学实录与评析朱瑛【摘要】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语文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教学《江雪》一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画中诗、理解诗中意、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使学生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教师拓展组诗,不仅让学生迁移了学法,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传承了中华文化.【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年(卷),期】2017(000)028【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教学实录;组诗;诗意;拓展【作者】朱瑛【作者单位】江苏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3.2师:同学们都会猜谜,今天黄老师给大家猜个不一样的谜语:看图猜诗。
(出示《绝句》图)生: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你真牛,一眼就看出来了。
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你看,图上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鸟,天上还有一行白鹭,我就想起来了。
师:太棒了,原来这是有方法的——根据图上的重要信息,联系古诗的内容,就猜出来啦!你是会学习的小姑娘!再来一幅,准备好啦!(依次出示《望庐山瀑布》和《江雪》图让学生猜)生:我知道,这是《江雪》!师:你学过?生:没有,我今天刚读了一遍,好像跟书上的图有点像。
师:是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江雪》这首古诗的插图。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诗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都可以画成一幅画!师: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我们就来看看《江雪》这首诗包含了怎样的画面。
【评析:“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形神皆备。
课堂伊始,教者借谜语的壳,用图画的形,引诗歌的意,为《江雪》的学习定下基调。
此招,妙耶!】师:老师先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出示《江雪》,教师范读。
学生热烈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想知道你们给老师掌声的原因。
生1:因为老师读的时候,声音抑扬顿挫,真好听!生2:我感觉老师你读得很有气势,像位真正的大诗人!师:你们也想这样读吗?那就自己练一练吧,注意读准字音。
观看《江雪》课堂实录评课稿
任保平名师工作室第五批跟岗研修学员评课稿观彭教师《江雪》课堂教学实录评课稿作者:张学霞学校:义龙试验区木咱镇中心小学2016年 10月13日,我观看了彭峰老师执教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江雪》课堂教学实录,让我感到收获颇多,受益匪浅,粗浅的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在读中感悟了诗的画面在课堂中,彭老师突破了传统古诗教学中的“说诗意”环节,他首先自己的小诗阐释了古诗中的“千山”,在他的言语图示的启发和感召下,学生用自己创作的小诗分别理解了“万径”、“孤舟”、“渔翁”,不仅理解了诗意,的教学方式;其次是彭老师采用了通过个别读和自由读来还原画面,逗号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饶有趣味的情景设计,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蕴涵的的情感。
在朗读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情景朗读,体会学习的方法,也充分印证古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二、在读中实现教学目标彭老师在这堂课中,一直以读贯穿教学始终,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品味诗的内含,如:彭老师从“江雪”这个意象切入,通过读还原画面,触摸情感,唤醒文字,“如果是轻轻飘落的几片雪花,你该怎么读?”“如果是觉得江雪的雪花很好玩,很调皮,你会怎么读?”“如果是鹅毛大雪让你觉得很寒冷,你会怎么读?”饶有趣味的情景设计,让朗读充盈浓浓的诗意;画面在头脑中,声音在想象里,情在学生心中。
这样的读实质上是一种悟,一种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悟”,一种整体的、直接的“悟”,一种形象性的、情感性的“悟”。
三、在读中实现了自主感悟彭老师在这一节课上,设置了“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提出多种假设,这种对作品的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会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在学生有很多的答案情况下,彭老师没有全部肯定,而是加以引导分辨。
显然,“养家糊口”的解释不仅缺乏诗意,也有悖诗人的本意。
彭老师在这时引出柳宗元的简介,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文本,使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小学语文《江雪》教案与评析
小学语文《江雪》教案与评析让渔翁不再“孤独”--《江学》教学计划与评价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我们可以体验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多角度解读《渔夫》,读诗,朗诵诗歌。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江雪》指导学生多元地解读渔翁形象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阅读补充文章《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并引入激情:师:今天,在香港拍卖会上即将拍卖一幅中国水墨画《______图》,可是图画标签磨损了,谁能重新帮助起一个名字?(出示《江雪图》)(学生回答:“《老翁垂钓图》、《冬雪钓鱼图》、《寒江图》??”)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画是根据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所作,为了更好地宣传这幅画,让此画卖个高价,香港拍卖会出了一张《招聘启示》,你们瞧――(课件出示《招聘启示》)招聘启示为了更好地宣传这幅画,让此画卖个高价,香港拍卖会决定在我班招聘以下人才:1、配音员(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江雪》);2、讲解员(能清楚、恰当地概括诗、画的内容);3、推销员(能正确回答一些买家关于此诗、画的提问。
)香港拍卖会10.20师:同学们想不想光荣地成为其中一员?好!那我们就一起努力吧![点评: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非常注重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诗歌阅读-解读-情感理解-诵读诗,但是如果我们过于强调这些学法,则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对于事物新鲜感的需求。
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也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尽量淡化教学痕迹,做到教育的?无痕?。
】(二)(1)初读古诗第1页老师:为了完成我们的第一次招聘,我们先做一些热身练习:自由练习和阅读古籍诗。
学生:自由阅读师:你们看老师在此制定了一个“《江雪》朗读评价标准”――第一层为正确(不要读错单词或省略单词);第二个层次是流利(阅读流利);第三层是情感层面(可以读懂古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让学生比较标准,你觉得自己达到了什么水平,并用你的阅读来证明。
生:在朗读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此时的读只停留在第一、第二层。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江雪》教学实录及评析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江雪》教学实录及评析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江雪》。
师:预习了吗?谁来读?(指名读)师:会背吗?生:会。
师:能背下来,就是个大收获。
(指名背)【评析】学什么都得预习。
学生预习,老师备课,有了充分准备,才能上好课。
师生仓促上阵,就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
师:《江雪》诗中有画。
如果让你按这四句诗的诗意画一幅画,你会怎么画?请你再读古诗《江雪》,边读边想象,看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待会儿,我们一起画一画你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生自由读诗,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脑海中的画都有什么呢?生:一个渔翁在钓鱼。
师:一个什么样的渔翁在哪里钓鱼啊?生: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坐在一条小船上,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师画简笔画,先画江,再画孤舟,再画蓑篱翁,最后画独钓寒江雪。
)师:远处该画些什么呢?生:山。
(师画两座山)生:这样画不行。
师:为什么?生:因为诗中说是“千山”,千山就是很多座山。
师:是啊,极目远眺,山连绵起伏,却看不到一只飞鸟的影子。
(师边说边画简笔画,表现山的多,连绵起伏。
)师:哪句诗我们没画?生:万径人踪灭。
师:万径是——生:很多小路。
生:所有的小路。
师:我还需要画出很多条小路吗?生:不需要,因为雪下得很大,把所有的路都覆盖了。
(师边说边画几笔大雪覆盖群山的简笔画。
)师:“人踪灭”什么意思?生:雪很大,路上没有行人。
师:没有行人的踪影,我们就不画了。
画了,就不叫“人踪灭”了。
师:(指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头脑里立刻出现了一幅画。
你们看,是不是“诗中有画”?【评析】阅读其实就是“还原”——由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形象。
能“还原”,说明学生读懂了。
学《江雪》这首古诗,更应当引导学生“还原”,把诗中的“画”,在头脑里“画”出来。
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师:明代文学家、十大才子之一顾琰读了柳宗元的《江雪》,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大屏幕出示)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南盘江镇箐口小学彭其贵《江雪》评课稿
《江雪》评课稿
南盘江镇箐口小学:彭其贵
2016年10月13日我在观看了四年级《江雪》的课堂实录,收获很多,现就《江雪》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老师以“渔父”进行情景导入,非常贴合《江雪》的诗意,导入结合教学内容。
2、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整节课学生读诗的次数不下于十次,正应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让我意识到在语
文的教学中读文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与感悟。
3、生字的教学中,老师利用课件出示蓑衣和斗笠,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认识“蓑”、“笠”,这样图文结合使学生更易于识记生字。
4、古诗的教学,体会意境非常重要,老师利用配乐朗诵、教师示范朗诵等形式让学生去聆听,去感悟古诗的意境效果很好。
5、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找出了每句诗的重点字进行分析体会,让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意境,这跟语文的一般课文的教学也是一样的,
抓住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学习的是相同的,值得我们去学习。
6、整节课上,老师注重了对学生朗诵的指导,让学生从重点字上去体会诗人的意境,再将感情带入自己的朗诵中,学生通过朗诵走进
了当时的柳宗元的心境。
不足之处在于:
1、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生字的书写,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对学生进行生字的书写指导师非常重要的,同时老师也应该进行生字的
范写,本课的生字并不是很多。
2、在老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课件出示的句式写句子时,很多学生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一部分学生还未完成,老师便要求那部分
学生停了下来,这个环节老师还是应多留一点时间给那部分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保平名师工作室第五批跟岗研修学员评课稿
观彭教师《江雪》课堂教学实录评课稿作者:王延敏学校:册亨县丫他镇民族中心小学2016年 10月14日晚,我有幸观看了彭峰老师执教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江雪》课堂教学实录。
从彭老师的教学中,让我收获颇多。
对古诗的教学我有了全新的认识。
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收获:
一、独到的导入由浅入深直奔主题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开课,彭老师便出示“渔父”一词并问:有没有谁见过“渔父”?在哪里见过?是什么季节?还想见见“渔父”吗?根据生的回答归纳,紧接着出示图片问;你喜欢图片上的哪一位“渔父”?这样的导入既简洁又直入主题。
为诗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
在教学中,彭老师的设计具有个性化,他首先用自己的小诗阐释了诗句中的“千山”,在他的点拨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别理解了“万径”、“孤舟”、“渔翁”,不仅理解了诗歌大意,更深入地了解渔翁独钓的寂寞之情。
这样的设计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是彭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来延伸文本外的画面,伴随着学生入情入境的读和教师经典的点拨,学生深深地被文本所吸引。
三、在读中走进诗人的世界
在这堂课中,彭老师一直以读贯穿于整个教学,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品味诗的内含,如:彭老师在突破教学难点让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
时,通过配乐呈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文本资料,师深情并茂的诵读,让生情感得到渲染,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动了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感悟。
我想每一个孩子的情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释放。
从他们的汇报中看出,他们是多么同情诗人的处境。
此时,孩子们已经领悟到诗人的无比孤独与寂寞。
对当时社会是多么的不满。
总之,彭老师的这堂课,以独到的眼光审视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以读贯穿于整个教学,打造高效的诗歌教学模式,为我们教学诗歌的方法树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