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观察(2019)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第四章地貌第2节地貌的观察【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地理1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本节教材重点讲述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解决“怎么看”的问题,“地貌的观察”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养成,为学生实地观察和辨识地貌类型、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2.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3一4种地貌。
【重点和难点】重点:地貌观察的方法难点:观察坡度、坡向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貌的观察教学过程】情境创设: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他在勘测八达岭线路段时,发现该路段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
他巧妙地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杰作。
【情境1】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脐橙产业园,为什么要在斜坡上开梯田种脐橙树?【情境2】天山不同坡向处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的规模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规模较大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例如,在高原上,可能既有连绵的山脉和低缓的丘陵,也有宽广的盆地;山脉中可能既有陡峭的山峰,也有深切的河谷。
2.地貌观察的方法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个视野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①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②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③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借助地形图、无人机、遥感影像等进行辅助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绝对高度一般是指海拔,海拔是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两地的高差。
(1)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2)相对高度可以利用绝对高度,通过计算获得,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教案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A.让学生通过野外考察、视频、图像等途径辨别地貌,并描述其特点;B.让学生了解各类型地貌的分布;C.让学生掌握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本课标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貌;二是掌握并描述其景观特征。
课标强调,地貌与“地形”概念基本通用,从成因入手划分不同的“地表形态”,如河流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地形地貌景观特征。
针对前者,课标要求教师在处理地貌类型时,可以提及相应类型的次级地貌类型,并适当拓展形成原因,但不建议教师从成因入手构建教学体系,这取决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难度区别;针对后者,课标要求景观的描述需要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描述,如类型、规模、色彩特征、次级地貌组合等。
本条课标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观察、识别并描述当地的地貌;若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
教材分析: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本章只有两小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地貌”与接下来地理2“区域发展”中的“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城乡景观”等概念有联系。
教材中没有出现“地貌”以及“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需要教师进行补充教学。
学情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5种基本的地形以及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
4.1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课件)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不同点:最重要的区别是看基部是否相连,相连为峰丛,不相连为峰林
一.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山孤
残
峰峰
丘
:
:
竖
由
立
孤
在
峰
平
演
原
变
上
而
的
成
石
。
灰
岩
一.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类型 溶沟 洼地
形态特征 长条形或网格 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面积较 大 ,底部_平__坦__
峰丛、峰林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 锥 状耸立
一.喀斯特地貌:
峰丛
地表喀斯特地貌
阶灰峰 段岩丛 。山:
峰基 ,部 是完 峰全 林相 地连 形成 的簇 早分 期布 发的 育石
一.喀斯特地貌:
峰林
地表喀斯特地貌
灰峰 岩林 地: 貌基 形部 态断 。续
相 连 群 峰 林 立 的 石
一.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峰丛峰林 Nhomakorabea峰丛和峰林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共同点都是呈锥状耸立的山群,
1. 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 2. 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 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
影响?
一 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 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思考:形成喀斯特地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岩石:可溶性岩石(基本条件)厚度大,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强。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1 喀斯特地貌
1 结合视频、图像,描述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和特点。(区域认知) 2 结合不同区域景观图,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3 结合实践观察,辨认主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地理实践力)
目录
01 喀 斯 特 溶 蚀 地 貌 02 喀 斯 特 沉 积 地 貌 03 对 人 类 生 产 生 活 的 影 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落后与地域文化多样关系不大,③错误;地形 崎岖加之交通不便,导致聚落互相之间自古以来交流不频繁,少数民 族聚居地区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①②④正确。综上所述, B正确。故选B。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地下水中因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而被称为“喀斯特水”,
课堂小结
喀 斯 特 地 貌
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石芽等
喀斯特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岩
岩石成分易溶
石
岩石裂隙多
可溶性强 透水性强
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多
溶蚀力大
水
水量大、流速快,水流挟带砂砾 机械冲刷作用强
温 度
适宜的气候条件
植被茂密使水中含有大量有 机酸
溶喀 蚀斯 作特 用地 强貌
喀斯特溶蚀地貌
2.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 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 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呈长条状或网格状。
2.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溶洞中石笋沉淀量 最大的时节是( )
A.春夏 C.秋冬
B.夏秋 D.冬春
2.春夏时节,当地出现降水,但水量相对不是很多,水中过饱和的碳 酸盐发生沉淀,A正确 ; 夏秋季节当地降水偏多,碳酸盐多溶解,难 以沉淀,B错误 ; 秋冬、冬春温度偏低,降水偏少,碳酸盐溶解量较 少,C、D错误。故选A。
地貌的观察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目录
下图中各点为相对于海平面的实测高程,单位为米,其中M为该区域的最高点。读图, 完成9~10题。
10.图示地区地貌类型为( B )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盆地
解析 根据海拔判断地貌类型。图中海拔大致为294~432米,地貌类型为丘陵。
【基础达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综合应用】 1 2 3 4 5 6 7
01 地貌观察的顺序
02 地貌观察的内容 03课时作业
目录
拓展: 常见地形的等高线图
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 迎风坡凸等高线稀疏 ,背风坡凹等高线密集。
01 地貌观察的顺序
02 地貌观察的内容 03课时作业
目录
地貌的观察步骤
第一步:观察视野内大的 地貌。如图甲为山地;
第二步:观察和描述次一 级地貌。如图乙为谷地, 其特征为“V”形,两侧 陡,深且窄;
目录
某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周末对学校附近某地进行地貌考察。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该地地貌 简图。据此完成4~6题。
5.图示区域内的宏观地貌为( A ) A.高原 B.山地、高原 C.丘陵、平原 D.盆地、山地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等高线稀疏,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 m左右,山峰与周 围地区相对高度小,故宏观地貌为高原。A项正确。
第三步:描述更小的地貌 特征。如图丙为冲积扇, •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需要观察的范围过大、 其地貌特征为呈扇形,沉 观察的区域难以到达等原因,需要借助地 积物由谷口向外由粗变细。
形图、无人机、遥感影像等进行辅助观察。
01 地貌观察的顺序
02 地貌观察的内容 03课时作业
目录
8844米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2019常见地貌类型
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
二是这里的喀斯特地质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
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
三是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静土”,“大窝凼”附
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
‘V”形谷
河流地貌
三角洲
冲积平原
牛轭湖
河流上游易形成V型河谷
• 深度大 • 岸壁较陡 • 谷底狭窄 • 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地表喀斯特
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
从而在地表或地下形成
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
喀斯特地貌。
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溶 沟
洼 地
峰 丛
峰林
Hale Waihona Puke 喀斯特地貌顶部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 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起来成石柱。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地下喀斯特溶洞
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
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 从而在地表或地下形成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课标解读
【课标呈现】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
要特点。 【课标解读】 1.识别常见地貌类型。 2.描述常见地貌景观的特点,了解常见地貌景观的分布区。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
溶沟呈长条或网格状,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进一步发展,形成面积洼地(广西、贵州称坝子)
贵州平塘县一片名为“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原世居在此只有12户村民,现正在建 造世界口径最大(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的天坑,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 电望远镜 FAST,已于2016年9月完工(如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级射电天文研究中心。 也许在某一天,某个细微的信号将给科学家们带去颠覆性的宇宙认知,它或许是宇宙诞生 之初的信息,抑或是来自外星人的问候……
风成地貌-风积地貌 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Slide /24
Slide /22
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2.推测该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
沙源:江心沙洲与河谷、河漫滩
理由:①此处河道弯曲,泥沙沉积 ②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
沙 裸 露 Slide /23 ③ 冬 春 季 气 候 干 旱 多 大 风
④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背风坡 迎风背坡风坡
迎风坡
迎风坡
背风坡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迎风风坡坡坡形下凹、背坡风度坡较陡;两侧有 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拓展一:根据沙丘形态判断当地盛行风向 北
西
东
迎风坡
南
新月形沙丘等高线图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俯视)
拓展一:根据沙丘形态判断当地盛行风向 北
5.该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 C )
A.东南丘陵 B.华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黄土高原
6.图示景观图显示该地区的风主要来自( B )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北方向
Slide /21
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1.描述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
此处河谷变宽,河道弯曲,谷底平坦,分布有河漫滩和沙洲。
风积地貌: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沉积)在地 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探究:黄土高原的地质作用
·请描述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 风力沉积 ·请描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 流水侵蚀 ·请描述黄土高原的成因。 风力沉积与地壳抬升 ·请描述黄土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风力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目标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2.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3一4种地貌。
三、学业质量目标(一)基础目标1. 观察地貌前有一定的规划,观察时有一定的步骤,能够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观察。
2.知道地貌观察的内容包括高度和坡度。
(二)发展目标1.有明确的观察内容,观察指向性强,在观察高度和坡度时,能通过一定方法或使用工具,对观察结果的描述科学规范,在地貌观察中认识并理解地貌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
2. 在地貌观察中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并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知道人类活动要因地制宜,具有显性的人地协调观。
四、教材分析(一)地位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2019)地理1第四章《地貌》第二节。
本节教材重点讲述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解决“怎么看”的问题,落实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
“地貌的观察”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养成,为学生实地观察和辨识地貌类型、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地貌观察的内容”两部分,承接上一节内容,本节进一步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有利于更好的利用观察地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尤其是对农业耕作、交通建设等。
课本中出现的等高线的知识,需要引导学生复习初中等高线知识,并结合地形图作进一步拓展。
五、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有关地形地貌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与探究能力。
但是,绝大部分在城市生活,对多元的地形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需要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介绍来加深学生对地貌的认知。
通过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地貌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坡向
4、其他内容
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 高线地形图:
100米
等高线
200米 100米
300米 200米
100米
等
高
线
米 米
米
地 形
米
图
山顶
山山 脊谷
陡崖
2、坡度
地表的各种形态,可以认为是由坡和近似 水平的面所组成。坡的两个要素是坡向和坡 度,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的大小 一般用坡度角来进行表示。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的类型组合
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是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的。在高 原上,可能既有宽广的盆地,也有高峻的山脉和低缓的丘陵, 在盆地中,也可能有陡峭的山峰,深切的河谷。
2、选择观察点
3、观察顺序
其次是观察和描述次一级的地貌,例如山岭、河谷等。
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地形图
遥感影像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1、高度
(1)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即两地的海拔高度之差。)
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都是海拔。
海拔是划分五大基本地貌类型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 可以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