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导学案)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课 程 标 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 习 目 标1.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通过野外考察、调查等方式,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观察点进行地貌观察。
3.了解地貌观察的内容,描述所观察地貌的特征。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________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描述(1)选址:选择________比较广阔的地方。
(2)顺序:⎩⎪⎨⎪⎧从 到微观从 到(3)手段:利用________图、________影像等辅助观察。
【判断】(1)一般山地规模比山峰大。
( ) (2)高原上可能有山脉或丘陵。
( ) (3)云贵高原上地势平坦开阔。
( ) (4)观察石钟乳可利用地形图进行。
( )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1)绝对高度⎩⎪⎨⎪⎧获得: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应用: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________状况。
2.坡度 (1)坡度:①表示: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________的比值。
②应用⎩⎪⎨⎪⎧影响坡地耕作影响交通建设(2)坡向: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判断】(1)一般而言,山脉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相等。
( )(2)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
( )(3)青岛海边有一典型地貌叫“石老人”,这种描述主要是观察地貌的形状。
( )【方法技巧】地貌观察者的视野范围的影响因素(1)通视问题。
(2)观察线路的确定。
【温馨提示】1.地貌的相对等级(1)巨型地貌:大陆、洋盆。
(2)大型地貌:陆地上的山岳、平原、盆地等。
(3)中型地貌:山岳分为河谷、分水岭。
(4)小型地貌:河谷分为阶地、坡地。
(5)微型地貌:小型地貌更低一级的地势起伏。
2.地貌的基本要素(1)地形面:地表具有不同坡度的面。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二)讲授新知
1.地貌类型及成因:
-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基本地貌类型;
-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
-结合教材图片和实例,加
-介绍地形图分析、实地考察等基本地貌观察方法;
-演示如何运用GIS软件进行地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出对家乡地貌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议。
3.制作一份地貌知识手抄报,内容包括地貌类型、成因、观察方法、演变过程等,要求图文并茂,创意新颖。
4.分组进行地貌观察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地貌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拍摄地貌景观照片,标注地貌类型和成因;
-分析地貌景观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地貌的基本规律和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地貌的基本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如地形图分析、实地考察等,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地貌分析;
3.运用地貌知识解释实际地貌现象,如河流侵蚀、沉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地貌观察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地貌演变过程:
-讲解地貌演变的基本规律,如河流侵蚀、沉积作用等;
-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貌演变的影响,以案例形式呈现;
4.1地貌的观察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地貌的观察》学历案一、主题与目标(一)学习主题:地貌的观察(二)学习课时:1学时(三)课程标准和素养要求1.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素养要求:(1)综合思维: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的地貌内容。
(2)地理实践力:通过运用LocaSpaceViewer软件观察、识别、描述不同地貌特征,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人地协调观:通过资料,理解坡度和坡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区域认知:能够描述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选择适合的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
二、课前自主梳理(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地貌(1)观察点选址:选择比较开阔地方。
(2)观察顺序:从到,从到(3)手段:利用、等辅助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重要内容: 和。
1.高度(1)类型:和(2)绝对高度获得:或应用:划分、和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3)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状况。
2.坡度(1)地表形态的组成: 和近似水平的面。
(2)观察坡的内容:和(3)坡度:①表示: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的比值。
②应用:影响和(4)坡向:应重点关注和、和。
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三、教学过程(一)情景探究:认识丹霞山在广东韶关市仁化县境内有一片起伏的山峦,山体一片赤红,巍峨迤逦,这处大片的石峰群体便是丹霞山,古人以“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来形容丹霞景观,“丹霞”二字由此而来,自古以来,丹霞之美,让众多文人墨客以来此一览为荣。
(二)探究一:走进丹霞山材料一:韶关丹霞山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很多旅客来了韶关丹霞山后,都会去长老峰山顶打卡并欣赏美丽的日出和日落。
【问题思考1】为什么选择长老峰山顶作为最佳观察点?【问题思考2】观察丹霞地貌还可以通过哪些手段?【学生活动1】运用LocaSpaceViewer,观察韶关丹霞山所在地的地貌状况和地貌类型。
4.2地貌的观察地貌观察内容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观察、描述、分析等手段,对不同的地貌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通过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地貌观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2.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4.2地貌的观察地貌观察内容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在案例背景中,我们以我国著名的黄山、张家界等地貌景观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貌现象,如城市地貌、河流地貌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通过对黄山、张家界等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掌握地貌的基本分类和特征。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敏感度,提高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分析等方法,对地貌特征进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本节课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地貌观察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4.2 地貌的观察 学案设计
地貌的观察【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观察的方法。
(区域认知)2.学会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分析地貌高度和坡度特征。
(综合思维)3.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学习重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学前预习知识点一:地貌观察的顺序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知识链接:12.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例如,甲点海拔为1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知识点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与地貌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与地貌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
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3.综合观察地貌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第四章地貌学科及使用年级:高一地理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使用时间:2023年秋季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喀斯特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①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分析其形成的基本条件②了解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主要分布③简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化过程④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课前预习:要求:认真自学并及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或者是奇思妙想(记在右侧空白处),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进行重点解决。
知识点一:认识喀斯特地貌阅读课本P66,试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1.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中,找出其物质条件、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
概念:在,的物质,,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探究1: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中,找出其物质条件、形成过程和空间分布,并指出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1分钟)2.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知识点二:喀斯特地貌的分类3.1 探秘喀斯特——“寻千峰合作探究2:结合视频和教材P67,将下列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按阶段发展排序,并简要说明这样排序的原因。
(2分钟)课后再疑:对于本课所学,有哪些困惑或质疑,请写出来与同伴探讨。
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马来西亚的姆鲁国家公园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
园内有全球罕见的“石灰刀石林”,片片尖耸直立的刀山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
据此回答1~2题。
1.“石灰刀石林”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可溶性岩石 B.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2.姆鲁“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其根本原因是( )A.地下水系发育更多 B.植被更少,土壤更薄C.地形起伏更大 D.气温更高,降雨更多。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课 标 解 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掌握地貌观察的顺序,并熟悉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地理实践力)2.了解地貌观察的过程,说明景观的主要特点。
(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① 千姿百态 ——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② 次一级 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描述(1)选址:选择③ 视野 比较广阔的地方。
(2)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3)手段:利用④ 地形图 、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1)绝对高度{获得: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应用: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⑤ 起伏状况 。
2.坡 (1)坡度Ⅰ.表示: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⑥ 水平距离 的比值。
Ⅱ.应用{影响农业耕作影响交通建设(2)坡向:应重点关注⑦ 阳坡 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自我诊断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的顺序进行观察。
( )答案:×解析:(1)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地貌时,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 )答案:√解析:(2)观察地貌时,光凭肉眼是不够的,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3)观察地貌时,还要观察地表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 )答案:√解析:(3)观察地貌时,除了观察高度、坡向、地貌形状等,还要观察地表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4)坡度越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
( )答案:×解析:(4)坡度取决于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坡度越大不代表相对高度也越大。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探究主题地貌的观察探究活动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一些实际的地貌案例,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例如,我可以提供一些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貌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启发,加深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地貌景观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现象,激发他们对地貌学的学习兴趣。
2.启发思考,引导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地貌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3.学以致用,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地貌知识较为有限,且地域性较强,对不同类型的地貌特点和形成机制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加深,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地貌知识体系。
在观察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往往局限于表面现象,缺乏对地貌内在联系的挖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他们发现地貌现象背后的规律。
1.地貌分类及特点:学生需要理解和区分不同类型的地貌,如山地、平原、丘陵等,并掌握它们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2.地貌观察方法:学生需要学会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观察地貌,揭示其内在联系。
3.地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培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从而形成对地貌现象的深入理解。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实地观察地貌(1)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先观察视野内的大地貌(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2.其他地貌观察的方法(1)利用地形图观察。
(2)利用遥感影像观察。
(3)利用无人机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1)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1)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2)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3)坡度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①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土壤侵蚀。
②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
3.坡向(1)坡向⎩⎪⎨⎪⎧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2)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5.地貌观察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6.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一、判断题1.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 ) 2.观察地貌时,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 ) 3.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 ) 5.观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 ) 答案:1.√ 2.√ 3.√ 4.√ 5.√ 二、连线题6.把对应地貌类型连起来。
①高原②山地 A 宏观地貌类型 ③河谷④陡崖 B 微观地貌类型 ⑤平原 ⑥河岸⑦丘陵答案:A 与①②⑤⑦相连,B 与③④⑥相连。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地貌观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的综合分析方法,从形态、成因、分布等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地貌特征,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和技术进行地貌分析。
4.区域认知:增强学生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认知,理解地貌对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不同地貌类型的识别及其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观察和分析地貌特征。
•培养学生准确记录和描述地貌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类地貌图片、视频资料及观察指南)。
•实地考察场地(如条件允许,可选择具有典型地貌特征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观察记录表、测量工具(如卷尺、罗盘等,用于模拟观察活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地貌特征。
•模拟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观察活动,使用观察记录表和测量工具记录地貌现象。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到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促进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探险家在不同地貌区域探险的故事,引出地貌观察的重要性。
提问:“如果你是探险家,你会如何观察和记录你遇到的地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教学1.介绍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明确观察目的:了解地貌的形态、成因、分布等特征。
•准备观察工具:介绍观察记录表、测量工具等的使用方法。
•选择观察地点:如条件允许,可简要介绍实地考察场地的选择原则;如条件有限,则强调模拟观察活动的意义。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2 地貌的观察 精品学案
4.2 地貌的观察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基本原则:按照从①到微观、从面到点。
2.具体步骤(1)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2)再观察和描述②地貌,如山岭、河谷等;(3)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观察的重要内容是③、坡度和坡向。
2.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④,⑤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主要依据,⑥能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3.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⑦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4.不同坡向,光照、降水差异显著,⑧坡降水多,⑨坡降水少;⑩坡光照比坡充足。
【答案】①宏观②次一级③高度④相对高度⑤绝对高度⑥相对高度⑦坡度角⑧迎风⑨背风⑩向阳背光三、夯实巩固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解析】第1题,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
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
第2题,河流中的砾石变圆主要是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造成的,风蚀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下,同样具有相对圆滑的外表。
【答案】 1.B 2.C3.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区域地貌类型,并说明理由。
(2)说出m、n、p、q四地发生水土流失可能性较大的是,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等高线数值特征及等高线的分布形态分析。
第(2)题,n地集水条件好,等高线较稠密,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较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问题。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貌第2节地貌的观察【学习目标】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
2.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3—4种地貌。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通过资料,分析坡度和坡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会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五种常见地貌。
地理实践力:通过资料,分析坡度和坡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学会在生活中利用地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地貌观察的方法”,本节教学的难点是“观察坡度、坡向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时建议1课时。
实施建议【导入】本节教材情境设计选择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以解决火车爬坡问题的故事,体现了地貌(地形坡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趋利避害、适应自然的有效措施。
在此基础上教材提出两个问题:“人”字形设计是怎么降低铁路坡度的?我们在观察地貌时还应关注哪些方面?具体导入方式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安排。
方式一:利用教科书情境设计的故事进行拓展。
除了教材提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山地地貌对交通线路建设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样降低这种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要更好地规划交通线路,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地形,更科学地观察地貌。
方式二:展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请学生分析该诗句描述的地貌,并思考诗人对山地观察的视角变化以及采用了怎样的观察顺序。
方式三:教师展示一个山地模型,请学生上讲台观察并描述山地模型的特征。
在学生的观察中请其他学生进行记录和点评。
【地貌观察的顺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分为两个层次展开。
一、让学生了解按顺序观察的理由教师可以通过实景图片呈现地貌的复杂性。
真实的地貌是复杂的,大地貌下有小地貌,宏观地貌下有微观地貌。
要化复杂为简单,必须确定观察顺序,这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阐述地貌观察的方法,带领学生实际应用学会地貌观察的方法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一节 地貌的观察 学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十一节地貌的观察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速递】1.地貌观察的顺序(1)原则: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_________的地方,按照从_________到_________、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步骤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_________地貌;最后描述河岸、_________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2.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①类型:包括绝对高度和_________。
②请把不同高度类型及其作用连起来:(2)观察坡)高度和坡度组合:反映地貌的_________特征。
(4)其他形态要素:形状、_________、空间分布状况。
【重难扩展练】地貌观察的内容【练1】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我国某地进行科学考察时绘制的景观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观察该区域地貌全景时,最佳的观察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2)下列地点组合相对高度最大的是()A.甲和乙B.甲和丙C.乙和丙D.乙和丁【习题演练】下图为某观察者观察某地地貌时绘制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C、D四点中,最适合观察图中地貌的是()A.AB.BC.CD.D2.关于地貌观察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貌观察的顺序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B.观察者描述地貌时,按照从小到大,从低级地貌到高级地貌C.某地的绝对高度一定大于相对高度D.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某中学暑假组织高一学生进行地貌考察研学旅行,从广东丹霞山出发,途经新疆“魔鬼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最后到达广东南澳岛。
图为各类地貌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3.学生在研学旅行途中依次能考察到的地貌是()A.a→b→c→d→eB.c→d→a→b→eC.e→d→c→b→aD.d→c→a→e→b4.学生在研学旅行途中最不可能看到的植物景观是()A.胡杨林B.天然橡胶林C.枣椰林D.檀木林观察地貌应选择最佳地点,并按一定次序观察。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景观图。
地貌的观察+导学案+人教版(2019)必修一 高一上学期
4.2地貌的观察【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五种常见地貌。
2.结合案例,说出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能够分析坡度和坡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学会在生活中利用地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地貌观察的方法难点:观察坡度、坡向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复习旧知⑴地形概念:就是一个区域的地表形态⑵五种基本类型: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地⑶五种地形的判断和特征⑷常见地形及其等高线地形图地形素描图表示方法等高线图地形特征山顶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为▲四周低,中部高盆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四周高,中间低地形区判断地形特征绝对高度相对高度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较小地势起伏不大,边缘陡峭盆地海拔不固定较大四周高,中间低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较小地势平坦丘陵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坡度较缓,连绵起伏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较大起伏很大,坡度陡峻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从山顶到山麓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凸起的高耸部分鞍部相邻山顶中间处山脊之间低洼部分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二、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组成: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例如,在高原上,可能既有连绵的山脉和低缓的丘陵,也有宽广的盆地;山脉中可能既有陡峭的山峰,也有深切的河谷。
2.观察地貌(1)观察点的选择: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
三、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1)类型: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作用: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3.坡向: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 地貌的观察导学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貌的观察》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视频和图片,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
2、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并能科学、准确的描述观察结果。
3、能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识别和描述总体地貌特征。
4、结合实际,分析高度和坡度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具备人地协调的观念。
[自主预习]一、地貌观察的方法观察地点视野比较____的地方地貌观察的原则从宏观到_____,从面到______一般步骤观察视野内____的地貌(山地、平原等)↓观察和描述____地貌(山岭、河谷等)↓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陡崖等)辅助工具地形图、遥感影像等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1)绝对高度(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例如,甲点海拔为_____米;乙点海拔为_____米。
(2)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
2、坡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农业:交通发展:其他:3、不同坡向具有不同的特点,举例说明。
[知识拓展]1、五大基本地形地形类型 海拔高度(米)地面起伏程度平原 平坦开阔,起伏不大 丘陵 地势起伏____,坡度较和缓 高原 边缘_______,中间______。
山地 地势起伏____,坡度大 盆地四周____中间____2、地形的基本部位地形部位等高线图(单位:米) 等高线特征景观图缓坡与陡坡缓坡等高线分布稀疏,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小陡坡 等高线分布密集,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大山脊与山谷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也称分水线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也称集水线鞍部与陡崖鞍部两侧等高线闭合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合作探究](1)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2)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是多少?(3)A、B哪个是陡坡和缓坡?如何判断?(4)C、D哪处是阴坡或阳坡?如何判断?[活动]观察家乡的地貌根据上面两幅图,尝试归纳贵州省的地形地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掌握地貌观察的顺序。
2.熟悉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3.了解地貌观察实践的过程。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组成的层次性:规模较大的地貌由次一级地貌组成。
如高原地貌的层次性:
2.观察地貌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即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观察更小级别的地貌。
如:山地→山岭→陡崖。
判断
1.一般山地规模比山峰大。
( √ )
2.高原上可能有山脉或丘陵。
( √ )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起伏状况。
2.坡度: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1)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2)影响:坡度大于15°不适宜种植;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2.5%~3%。
3.坡向: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除此以外,还要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思考怎样描述南北半球东西向山脉坡向的不同之处?
答案北半球一般南坡日照多,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南半球则北坡是阳坡,南坡是阴坡。
迎风坡与背风坡要根据当地的盛行风向来判定。
探究点地貌观察
某地理研学团队计划对贺兰山进行研学探究,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
队员们对贺兰山周边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研读,确定了观察步骤和方法。
按照前往贺兰山C地点的过程,逐步对贺兰山整体、山体的一侧坡地、山麓的冲积扇体进行观察。
读“贺兰山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贺兰山整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图A ),根据经纬网和海拔,判断图示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
根据等高线描述贺兰山的形态特征。
答案主要地貌类型:西部是山地,东部有地势较平坦的平原。
贺兰山海拔较高,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较窄;山地东西不对称,西坡和缓,坡度较小,东坡陡峻。
2.对贺兰山图A中局部地区进行放大(图B),观察图B,说出图中主要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答案主要是山体东南侧的坡地。
地势起伏大,陡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
3.对图B中的局部山麓地带放大(图C),根据等高线判断,图C的东南半壁的地貌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
答案冲积扇。
理由:①等高线突然变得稀疏,坡度上陡下缓;②等高线呈圆弧形,呈现出以山谷出口处为顶部的扇形。
4.对图C中东南部的地形不同部位进行仔细观察,组成物的颗粒大小有什么规律?
答案扇顶颗粒物最粗,越往下部的扇缘,颗粒物越细,边缘最细。
5.结合对图示区域地貌的判读,总结观察地貌的一般方法。
答案先进行宏观地貌的观察,图A 总体是山地和平原;在此基础上观察次一级地貌,图B
中显示的是山坡地貌,重点观察坡度、坡向等指标,如图B中等高线数值是单向递减的,是山体的东南坡,地势高差大,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峻;然后再对坡地的不同部位继续深入观察,图C就是坡地最低处的部分微观地貌,山麓地带的冲积扇;如果再深入还可以仔细观察冲积扇的扇顶、扇体、扇缘等微观地貌,并且坡度、物质组成、地下水位等各有不同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相同。
1.宏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形类型形态特征等高线
平原一般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平坦广阔
丘陵一般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比较和缓
山地一般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形
盆地四周等高线密集,数值四周大、中部小
高原海拔500米以上,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密集,顶部明显稀疏
2.微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貌类型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 说明地形特征
山峰、示坡线闭合曲线外低内
高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
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山脊、山脊线等高线凸向低
处,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
起高耸的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山谷线等高线凸向高
处,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
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
山谷等高线之间
的空白部分
相邻两个山顶
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
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
重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
出处,称陡崖
3.常见坡形的等高线特征
坡的类型等高线特点剖面示意图陡坡密集
缓坡稀疏
均匀坡间隔均匀
凸形坡自下而上,等高线由密而疏,表示山下部坡较陡,山上部坡较缓
凹形坡自下而上,等高线由疏而密,表示山下部坡较缓,山上部坡较陡
拓展提升
一、等高线地形图
1.高度的判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距d。
如图所示,图中最大等高线H大=500 m,最小等高线H小=100 m,等高距d=100 m。
据此可进行以下计算:
(1)图中最大海拔(H最大)
H大<H最大<H大+d
(2)图中最小海拔(H最小)
H小-d<H最小<H小
(3)图中最大相对高度(H相)
H大-H小<H相<H大-H小+2d
2.陡崖处高度的判断
首先从图中读出在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中最大值(H大)、最小值(H小)、等高距d和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n。
如图,H大=400 m,H小=100 m,d=100 m,n=4,则:
(1)陡崖处最大海拔(H最大)
H大≤H最大<H大+d
(2)陡崖处最小海拔(H最小)
H小-d<H最小≤H小
(3)陡崖处的相对高度(H相)
(n-1)d≤H相<(n+1)d
3.闭合处等高线的高度判断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
具体如图所示:
已知:等高线a、b、c,a<b
(1)如果c=a,则d<a,即“小于小的”。
(2)如果c=b,则d>b,即“大于大的”。
二、地形剖面图
1.比例尺
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往往与原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可
根据要求确定。
2.绘制步骤
读“等高线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的地貌种类是()
A.风成地貌B.流水地貌C.喀斯特地貌D.海岸地貌2.这种地貌最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东北地区B.东南沿海C.青藏高原D.西北地区3.这种地貌的走向主要受制于()
A.河水流向B.风向C.地表坡向D.海岸走向答案 1.A 2.D 3.B
解析第1题,图中等高线的形状呈现新月形,是新月形沙丘的典型形状,属于风成地貌,选A。
第2题,沙丘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主,选D。
第3题,沙丘是风力沉积的结果,走向受风向的控制,选B。
观察下面等高线图所示的地貌形态,回答1~3题。
1.图中主要地貌类型是()
A.三角洲B.冲积扇
C.U形谷D.移动沙丘
2.图示范围内,坡地的倾斜方向是()
A.向南B.向西
C.向东北D.向西南
3.图中坡度最大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1.B 2.C 3.C
解析第1题,图中地貌呈扇形,是冲积扇,选B。
第2题,图中等高线稠密区与稀疏区的交界处是山坡转向冲积扇的边界,走向是西北-东南走向,与坡地倾斜方向垂直,故选C。
第3题,坡度大小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丙地等高线很稠密,甲、乙、丁三地等高线都比较稀疏,所以丙地坡度最大,选C。
(2018·宁夏银川一中期中)下图中的铁路为新疆铁路的一段,曾多次因大风导致列车脱轨、倾覆及设备损毁。
读图,回答4~5题。
4.该段铁路没有沿虚线走向修建,主要是因为虚线线路()
A.风灾危害大B.修建成本高
C.洪涝灾害多D.占用耕地多
5.图中铁路沿线经过的地形主要是()
A.狭窄的平原B.和缓的坡地
C.山间谷地D.鞍部
答案 4.B 5.B
解析第4题,图中虚线穿越等高线条数多,地势起伏大,修建成本高,B正确。
第5题,图中铁路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沿线地区海拔500~1000 m,等高线较为稀疏,为和缓的坡地,B正确。
6.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字母C表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
(2)如果想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站立的地方海拔可能是() A.750 m B.780 m C.1 100 m D.1 190 m
(3)图中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
A.100 m≤H<300 m B.100 m≤H<200 m
C.200 m≤H<300 m D.100 m<H≤300 m
(4)分别站在山顶A和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________山顶。
答案(1)鞍部南北走向(2)D(3)A(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