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轮复习学案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优秀8篇】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优秀8篇】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1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地理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立足于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自然地理中经典的几个要素,如大气、陆地、水环境、地质等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探讨人地关系中“地”的有关地理理论基础,通过这些自然地理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将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并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与此同时,掌握地理的有关读图析图绘图的方法和技巧,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现实世界的境域性知识,解决有关地理的重大问题。
使地理学习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5章。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1.由于部分学校初中阶段忽视地理学习,使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见闻有限、知识面窄,对地理学习存在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又对新生事物抱有很强的好奇心。
2.学生对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的学习会存在很大难度。
就其原因是地球运动中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与之配套的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的内容知识还未学到,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难度。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浓,方法机械。
很多学生视地理为副科,以为学习地理就是靠死记硬背,故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是很重视。
自然地理学习需要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多因素综合分析等能力较弱。
4.地理思维能力缺陷。
自然地理现象一般是学习后续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而学生的地理思维往往是单因素线式模式,缺乏多因素网式综合思维能力,难以理解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也将对后续的学习带来难度。
四、教学措施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第一节《农业生产》。
具体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2. 知识讲解:(1)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
(2)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3)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3. 例题讲解: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
5.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农业生产的特点2. 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3.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区位因素,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答案:(1)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2)可持续发展措施: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15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0%,上海市民每天的人均
用水量比欧洲、日本等国还多 20 升。 35.8%的市民不知道这一情况; 9.2% 的市民认为,上
海有黄浦江作为水源, 水费相对便宜, 用水并不紧张。 请根据上述资料对上海地区水资源状
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反思归纳】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时空分 布特点
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⑦ ____位。
3.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地区分布差异:⑧ ________水多,⑨ ________水少;⑩ ________水多, ? ______ 水 少。
(2) 时间分配差异: ? ________ 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 乏。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 ______降水少,水资源较贫
然
时间分布不均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措施 ______
修建 ______ 节约用水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 求量增大
人
水资源浪费严重
为
水资源污染严重
控制 ____增长, 节约用水, 提高水资源 利用率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 管理 保护 ____、防治 ____、净化污水、立法 保护
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② ____________和浅层地下水。
2.世界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1)衡量标准: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 地区分布差异:③ ____________ 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④
____________ ,
⑤__________ 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少。 在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⑥ ______多年平均径流
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9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案19河流地貌的发育[目标定位] 1.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a.提供充足的⑥________________。
b.方便对外联系和⑦______。
c.提供丰富的⑧__________。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错误!zEUg7xgKSh(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a.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⑪__________状分布。
b.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⑫__________向⑬______过渡的地带。
【问题思考】1.峡谷、急流、瀑布为什么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上游?2.想一想: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形成有何不同?3.议一议:黄河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其重要条件有哪些?4.讨论:河流自上游至下游,堆积物颗粒总是由粗到细吗?探究点一河流地貌的发育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e岸相连( >②a、b、c三处最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③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小于b河段( >④c河段外力作用以搬运作用为主( >(2>a处河谷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段河流以________(外力>作用为主。
zEUg7xgKSh(3>c处河谷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EUg7xgKS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的外力作用以___ _____作用为主。
zEUg7xgKSh(4>c处河流往往在______岸侵蚀作用明显,在________________岸堆积作用明显。
高考中图版高中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部分第2章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学案
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会判读等温线分布图分析逆温现象的特征和影响大气受热过程正确解读受热过程示意图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大气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影响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大气的保温作用正确判断主要的影响因素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正确判读等压面分布图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与现实应用会解释常见热力环流现象成因形成风的原动力,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差异会绘制风的受力分析图等压线分布图中的风向判断会比较风力大小(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问题。
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3)应用——解释“高处不胜寒”现象:海拔越高处,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说明地理意义环节1:“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A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根本热源环节2:“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环节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C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热量返还给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C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知识拓展] 大气的削弱作用表现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练案[2] 第一章 第2讲 等高线地形图
练案[2]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一、单项选择题(2022·河南洛阳模拟)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下图为我国东南丘陵某区域地形及河流略图,不久后该区域发生了袭夺现象,袭夺点在甲地。
据此完成1~3题。
1.①、②两河段汇合处有三角洲形成,是因为②河段(B)A.流速快B.流速慢C.流量大D.流量小2.河流袭夺发生后流量减小的河段是(D)A.①B.②C.③D.④3.河流袭夺发生后乙河段比袭夺前(A)A.流速加快B.流速减慢C.流量加大D.流量减小[解析]第1题,三角洲的形成,是流水堆积作用的结果,两河交汇处能形成三角洲,离不开流水堆积作用发生的条件:流速减慢,从等高线看,河段②比降较小,故①、②两河段汇合处有三角洲形成,是因为②河段流速慢。
第2题,由图中等高线可知,③河为“侵蚀力强的河流”,河流袭夺发生后,③河抢夺了④河段的上游,流量增加,④河段因失去袭夺点上游来水而流量减小;①、②两河段均在袭夺点的上游,流量不受袭夺影响。
第3题,乙河段为④河段支流,据上题结论,袭夺发生后,④河段流量减小,水位下降,加大了乙河段到交汇处的水位落差,致使乙河段流速加快。
(2021·浙江宁波模拟)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云南喀斯特地貌区进行野外科考,绘制出该区域的等高线图(单位:米)。
读下图完成4~6题。
4.某风电企业准备在图中多处设立风力发电机组,该学习小组发现甲地并不适宜。
据图中信息,推测甲地最可能是(D)A.山峰B.火山口C.天坑D.湖泊5.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沿图中虚线测出各测点地下同一岩层顶的埋藏深度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出该虚线处地质地貌为(A)A.背斜谷B.向斜谷C.地堑谷D.断层谷6.下列是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区域发展提供的参考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C) A.大力发展旱地小麦生产,提高粮食总产量B.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立体化农业C.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旅游业D.加大当地人口生态搬迁,扩大环境承载力[解析]第4题,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和分布可知,图中乙、丙两条河流流入甲地,可能积水成湖;天坑的海拔明显降低,则等高线应是密集分布并向里数值减少;火山口比周边的地区海拔高,而甲地位于海拔较低地方,因此不可能是火山口;甲地为海拔较低的地方,不可能是山峰。
有关高三一轮地理教案5篇
有关高三一轮地理教案5篇有关高三一轮地理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一轮地理教案【篇1】本学期的地理教学按计划顺利完成,以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向前提高及格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了几条经验:转瞬间,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收获,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下面我就本学期的工作做一简要的总结。
1、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一上午三,四节作为集体备课时间。
要求每位教师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全面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紧扣课标,继续深入研究三五五教学模式的探究和灵活掌握和细化。
进行教学目标、学生练习的确立,探讨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重难点的突破等,进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师力求讲解的少而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学生情况,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创新。
2、落实三维目标。
高中地理的教育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地理素质可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必备的地理知识,二是一定的地理能力,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三是形成正确的观念,包括世界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等,四是用这种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意细化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应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真正放在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发展意识,让学生成为有较高地理基本素质的公民,成为能为祖国家乡建设出谋出策和作出应有贡献的人。
3、虚心学习多听课。
听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捷径,教师通过相互听课,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能更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所以,在本学年,我将争取多听课,多学习,多思考,争取更大的进步。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练案[41] 第十八章 第1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练案[41]第十八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一、单项选择题(2021·福建地理)我国某山脉L谷地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季节性冻土广布。
某地理学习小组在研学过程中获得L谷地五个站点的部分资料,以此探讨该谷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据此完成1~3题。
A.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1 854米B.年降水量受7月平均气温影响显著C.冻土主要存在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D.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推迟2.④、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导致两站点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A.积雪深度B.风力大小C.冬季气温D.太阳辐射3.L谷地所在的山脉是(A)A.太行山脉B.长白山脉C.横断山脉D.天山山脉[解析]第1题,由表可知五个站点中,站点⑤海拔1 854米,降水最多,但这只能说明站点⑤在五个站点中降水最多,不能说明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1 854米,由所学知识可知(虽然表格中五个站点的年降水量与7月平均气温成正相关),气温对降水的影响不大;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山脉L谷地季节性冻土广布,说明该山脉纬度较高,冻土在气温低时存在,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提前。
第2题,由图表可知⑤站点的降水比④站点多200 mm左右,降水多,冬季降雪量可能大,积雪深度大,积雪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故土壤冻结最大深度⑤站点比④站点小;据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⑤站点冬季气温比④站点低,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应大,但表中土壤冻结最大深度⑤站点比④站点小,⑤站点海拔比④站点高,太阳辐射⑤站点比④站点可能更强,但⑤站点降水多,阴雨天多,④站点太阳辐射不一定比④站点强,风力大小对地温的影响不大,且④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风力大小应相差不大。
第3题,太行山脉、长白山脉地处温带季风气候,横断山脉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太行山脉、长白山脉、横断山脉基带年降水量均多于400 mm,由表格①地降水量为276 mm可知,L谷地所在的山脉不可能为是长白山脉、横断山脉及太行山脉;天山山脉地处内陆,山地基带降水量少,纬度相对较高,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故L谷地所在的山脉是天山山脉。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具体内容为2.3节《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
2. 使学生能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特征及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笔记本、地图、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气候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
(3)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解释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
3.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征。
(2)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 答案:(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东风带、副热带形成西风带、赤道附近形成赤道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调节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全球降水的分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表及复习方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计划表及复习方案地理一轮复计划表高三一轮复时间通常为整个高三上学期,复内容为所有高中地理知识。
详见下表:高三地理一轮复方法1、狠抓基础,紧抓教材。
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是基础,复应以教材为载体,围绕教材展开复。
2、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
中心就是主干,学生们要准确理解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3、形成正确的答题惯和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惯。
4、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
图表可分为三种: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统计图表;区域地图。
高三地理一轮复具体内容1、自然地理部分:主要由宇宙中的地球、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形地貌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单元要素构成。
复的过程中要注重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复流程,切忌死记硬背,复时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逐渐适应高三一轮复的节奏。
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由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环境问题等单元要素构成。
人文地理部分的知识相比自然部分要好理解很多,在复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抓住记忆核心知识和缕清分析主干原理上,制定相关复规划,合理安排复时间,在复中紧密结合案例,构建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当下实际去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3、区域地理部分:涵盖区域可持续发展、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等单元要素。
“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中应该第一步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复的过程中要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准确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对重要的地理要素进行记忆,以便在答题时能够进行精准定位。
在此基础上,分析教材案例,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出发,架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总结规律,将课堂所学知识联系到区域内,研究致用。
第一章总复习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
2.培养学生的地理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对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能够与他人积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策略
4.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倾听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效果。
第一章总复习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教学案例针对高中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的总复习进行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图的阅读与绘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与结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地图、地理景观图片和真实案例,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设计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设计相关的练习和问题,巩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计划1一、工作目标进行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二、具体措施(一)围绕一个中心,狠抓基础这个中心就是主干。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
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可采取“读、背、写、默、画、练”等手段来增加地理基础知识储备,如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各种变式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各种物质循环图等我都要求学生默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
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地形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都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二)利用两种最普通出成效的教法1、练考结合,切实过好单元关我们练习打算主要是利用每日一练,滚到式的对基础知识进行练习,复习完每一章节后要做好测试检查工作,不漏死角,不允许学生含糊不清。
高中地理_高三一轮复习课: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常见的天气系统》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考纲】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前知识梳理理解锋面、气压系统的成因、分布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锋面系统及其天气变化”和“气旋、反气旋系统及其天气变化”典型例题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知识整合的能力。
2.通过设置“能力提升—锋面气旋”,引导学生理解该天气系统的判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近地面天气形势图和青岛市的天气现象理解常见天气系统静态和动态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生活即地理的理念。
师生活动常见天气系统的识别和判读教师:这是近期某一天的天气形势图,具体哪一天先卖个关子,稍后揭晓答案。
请同学们观察该天气形势图,结合课前预习讨论图中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学生:学生讨论后回答,点出台风这一特殊的气旋系统。
学生讲解绘制的锋面示意图,其他小组总结锋面的判断方法:合作探究一:【小结】锋面的判断方法·符号及锋面坡度(冷锋坡陡、暖锋坡缓)·看降水区的位置(均在冷气团一侧,锋后冷锋锋前暖锋)·冷气团运动方向(与暖气团同向冷锋,冷气团回转暖锋)教师:在图中标注出青岛的位置,请同学们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此时青岛的天气特点及原因?2.几天之前青岛的天气特点及原因?学生:此时青岛受单一暖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几天前青岛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青岛经历了一场冷锋过境。
教师:现在揭晓答案,这幅图是10月8日的天气形势图,下面大家快速把镜头切换到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回想一下,天气如何?假期7天的天气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学生:降温。
假期出现阴雨、降温天气。
教师:国庆假期恰好经历了冷锋过境,这就是俗话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也是锋面判读的另一方法。
【小结】·天气变化(根据气温、气压的变化特点)。
教师:冷锋的形成是冷气团势力较强,冷气团推着暖气团走;而暖锋的形成则恰好相反,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学生:准静止锋教师:请同学们以昆明准静止锋为例讨论中国四大准静止锋的成因是否相同?解释为什么贵阳“冬无三日晴”?学生:准静止锋的成因: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江淮准静止锋)、冷气团受地形的阻挡(昆明、天山、华南准静止锋)。
2024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2024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教材,主要针对第一章“自然地理”的第四节“地球的运动”进行深入讲解。
内容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速度、周期。
(2)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速度、周期。
(3)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
3. 实践情景引入: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3. 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速度、周期。
(2)举例说明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结合实际,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地球运动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应积极的初恋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为大家汇总的5篇高中地理一年级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1[学习要求]知识目标: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系统分析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德育目标: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教具]电脑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
常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名闻遐迩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的久远。
人类聚居(开始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整体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方方面面它涉及肉体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一、聚落及其分类[结合图片聚落,推论聚落的定义及分类]1.聚落房屋建筑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大都市聚落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城市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规模较小较大联系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3.研究意义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抑制作用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的区域。
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
用具作为人类生活和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产品销售和生活。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平溪乡地理环境的烙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深化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2.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教材内容2.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2.难点:地理综合分析、实际应用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理基础知识复习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第一课时,我们来回顾一下地理基础知识。
请大家思考一下,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复习地理基础知识(1)地理基本概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2)地理基本原理: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作用等(3)地理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地域联系规律、地域差异规律等(1)地理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回顾了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希望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第二课时: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培养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地理基础知识,那么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2.地理综合分析实例讲解(1)实例一: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形成原因(2)实例二: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3.小组讨论(1)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2)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地理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讨论,希望大家能够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高。
第三课时:地理实际应用能力培养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综合分析能力,那么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地理实际应用实例讲解(1)实例一:分析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及城市规划(2)实例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3.小组讨论(1)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提高地理实际应用能力?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讨论,希望大家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湘教版高中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4部分第11章第3讲世界主要国家学案
第3讲 世界主要国家日本1.位置与范围(1)位置①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25°E ~150°E ,25°N ~45°N 之间。
②海陆位置:东临A 太平洋,西临B 日本海。
以G 朝鲜海峡为界与韩国为邻。
(2)范围:由C 北海道岛、D 本州岛、E 四国岛、F 九州岛四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2.地形特点3.气候(1)⎩⎨⎧温带季风气候—C 岛和D 岛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D 岛南部,E 岛和F 岛(2)气候特点: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4.资源森林、水能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缺乏。
5.农业人多地少,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渔业发达,北海道渔场规模、产量最大。
6.工业主要分布地区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五大工业区a京滨工业区b名古屋工业区c阪神工业区d濑户内海工业区e北九州工业区[特别提醒]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带的原因(1)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分布于沿海。
(2)日本矿产资源短缺,需要从国外进口。
(3)国内市场狭小,产品依赖出口。
下面景观图中的道路两侧积雪高达20米,是日本著名的“雪墙公路”。
从1971年开始,这里就成了观雪胜地。
很多人还专门前往附近主峰饱览雪景,每年吸引近百万游客前来观光。
下图为日本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雪墙公路”景观位于图中的()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2.下列时间段中,“雪墙公路”景观最吸引游客的是()A.11月~12月B.3月~4月C.7月~8月D.10月~11月3.春季,该现象最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A.地震灾害B.洪涝灾害C.春旱冻害D.沙尘灾害1.B2.B3.B[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日本冬季盛行西北风;冬季风在经过日本海时会携带大量水汽,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处受地形抬升影响形成大量降雪;图中的②地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因此图示“雪墙公路”景观应位于图中的②地。
第2题,“雪墙公路”主要来自冬季降雪的积累,而3月~4月气温开始回升,积雪还未大面积消融,因此会吸引大量游客,B对;7月~8月的气温是一年中最高的时候,积雪几乎全部消融,不可能再吸引游客;10月~12月温度开始下降,此时并没有大量的降雪进行积累,形成雪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本章考点: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章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标解析(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答案:C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
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答案:D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
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1)为什么水星和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表面温度很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发展有什么影响?(2)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
(3)想一想,如果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不适当,对生命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由于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温度平均为15℃,同时也为有液态水提供了条件,同时自转和公转周期不长,也会使地球的年较差、日较差不太大,这样才有利于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答案:(1)主要与它们同太阳的距离有关。
水星、金星距太阳近,接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则距太阳远,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如果温度过高,则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
如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2)具有适宜的温度(3)自转或公转周期过长,则白天或夏天升温过高,夜晚或冬天降温过低,无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活动的形成和发展。
四、课堂练习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004年1月15日3时21分,美国宇航局向“勇气”号火星车发出了驶下登陆平台的指令,大约90分钟后,“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
该火星车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着陆区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的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的认识。
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 A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B .水星、金星、火星在体积、质量、组成物质与地球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C .在地球轨道两侧,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轨道D .金星、火星等行星能发出可见光,这几颗行星在夜空显得很明亮2.在九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有类似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②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与地球很接近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②③④D .①③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太阳系一银河系一地月系—总星系B .银河系一河外星系—太阳系一总星系C .地月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一河外星系D .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4.读图1—1,在图中火星位于 ( )A .①B .②C .③D .④5.读图1—2,若图中S 表示太阳,E 表示地球,则该图所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 )A .一级B .二级C .三级D .四级6.假如人类移居月球生活,下列可能发生在月球的现象是 ( )①昼夜现象 ②电闪雷鸣 ③朝霞、晚霞 ④日食、月食 ⑤行走如跳远A .①②B .③④C .④⑤D .①⑤ 7.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
为向北大百岁生日献上厚礼,经中科院同意,将北京大学自己的科研人员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7072号小行星命名为“北京大学星”,并获得国际认可。
下图是1998年5月4日这一天“北京大学星”运行轨道示意图,读图1—3回答下列问题。
图1—3(1)在地球运行轨道以内,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还有。
(2)位于“北京大学星”运行轨道内外两侧的行星是 A和B,其中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质量之首的行星是 。
(3)与九大行星比较,“北京大学星”具有 小、 小的特点。
在A 、B 两行星轨道之间有成千上万颗类似于“北京大学星”的小天体,它们组成太图1—1 图1—2阳系中的带。
8.按所给内容之间的关系,把其字母代号填入下面的方框里。
A.地球处在比较稳定的宇宙环境中B.有适宜的温度C.体积、质量适中D.原始海洋形成E.日地距离适中F.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G.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H.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加速了水汽的外逸五、能力提高1.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2)属类地行星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3)用箭头在地球公转轨道附近表示九大行星的公转方向。
(4)用小圆点在适当的轨道位置表示出小行星带。
(5)比太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心天体是___________;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
2.读下面宇宙中不同级别天体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各题:(1)图中数码代表的天体系统名称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2)作为整体的宇宙,经历了温度由______到_______,物质密度由_______到________的演化。
六、课后学习反思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标解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辐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反应。
2.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维持着温度,是促进、和的主要动力。
(3)被古代生物固定后积累形成了。
(4)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所用的主要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外到里分为、和。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类型黑子耀斑位置层层周期大约年大约年3.太阳活动地球的影响:(1)引起电磁层扰动,使受到影响。
(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现象。
(3)产生美丽的。
(4)地球上许多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三、典题解析1.今年正值太阳活动高峰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上B.前一次太阳活动的极大年到再次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C.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D.太阳日冕层的高温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高速运动,形成了“太阳风”答案:B解析:从整体看,太阳处于稳定状态,但从局部看,太阳大气中经常发生着活动,叫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在太阳大气各层中的表现形式不同,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
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
太阳活动最多的年份叫太阳活动极大年,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到再次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为11年。
2.2001年4月5日,太阳出现特大太阳耀斑爆发()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解析:耀斑爆发时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几分钟短暂的时间内,它能发出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射出,干扰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和卫星的正常运行,一般发生在耀斑大爆发两三天内。
3.我国古书曾记载有: “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1)~(3)题.(1)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指A.耀斑B.X射线C.紫外线D. 黑子(2)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A. 光球层B.色球层C. 日冕层D. 内部(3)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黑色区域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B.黑色区域温度比周围高C.黑色区域释放出大量偏黑色的气体D. 黑色区域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尘埃解析: (1)扣”黑气””居日中央”(2)承上题,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3)”黑子不黑” ,只是”低温区域”而已.答案: (1) D (2) A (3) A四、课堂练习1.太阳能量来源于()A.黑子和耀斑的强烈活动B.强劲的太阳风C.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D.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黑子活动多的年份降水量也一定多B.由于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所以会产生磁暴现象C.太阳活动会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D.在北京的夜空能清晰地看到太阳活动剧烈时所产生的极光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层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